88教案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九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

总体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政治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特征: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特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本;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并存的状况,但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

1.新文化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本节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化思想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应重点分析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及了解兴起的标志、前期指导思想、阵地、基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区分前后期新文化运动各自的主要内容。

2.五四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未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虽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但在历年高考中却出题不多。复习时只要对主要知识点作熟悉性了解即可。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应从国际方面日美侵略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内方面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解;对“五四运动的经过”应着重了解导火线、初步胜利等主要知识点。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高潮,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理清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一些先进分子到工人中宣传和先进分子认识到成产共产党的必要这样一条线索;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应重点分析其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主要决议和意义;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应注意分析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纲领依据和两种纲领等。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是2008、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全面而详细地分析其条件、方针、实现的标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的初步成果等;对“北京政变”应了解其背景、行动、性质与结果;对“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应纵向总结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主要贡献;对“五卅运动”应突出其性质、各阶级表现和重大历史意义;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应熟悉两次东征、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特点。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北伐军胜利进军,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工农运动的发展,是2008、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北伐军胜利进军”应了解其目的、对象、主要战场战况并分析胜利进军的原因;对“工农运动的发展”应突出工农运动对北伐的支持配合作用;对“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应强调北伐和工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取得了局部的反帝斗争成果。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出题相对偏少,复习中应把握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壮大与反革命政变的发动、深入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功绩与教训。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应了解武力威胁、制造惨案、无理要求等干涉方式;对“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应注意分析蒋介石的投石问路和得寸进尺;对“‘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应了解政变的准备和政变的概况;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应突出其功绩、分析其败因、明确其教训。

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运动性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2.历史背景:

(1)政治:中外勾结国情坏,先进分子寻新路;

(2)经济:民资发展进一步,资产阶级要民主;

(3)思想文化:学堂建立留学盛,启蒙思想更进中,民主共和入人心,尊孔复古不能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李、鲁、胡、蔡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4.阵地和基地:阵地(坚持战斗)—《新青年》;基地(培养人才)—北京大学。

注:“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得以自由传播;“兼容并包”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1.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或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德先生和赛先生)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是主张平等、自由、解放的资产阶级道德;旧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儒家传统道德—三纲四维五常、三从四德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新文学指充实的白话文;旧文学指空洞的文言文)(较早提倡白话文:《改良》适可而止,《革命》一枝独秀)

2.后期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的著作:一人《观》看两场《胜利》比赛)

3.影响:

(1)动摇封建思想,解放人们思想;(第三次潮流)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

(3)宣传动员“五四”;

(4)传播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最重要成果)

归纳: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只动思想文化,未动根本制度;

(2)严重脱离工农群众;

(3)没有辩证观念。(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照搬)

二.五四爱国运动

(一)运动背景

1.国际:

(1)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加深;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展。

(二)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北京(中心),青年学生(主力);

(2)第二阶段:1919年6月,上海(中心),工人阶级(主力)。

(3)斗争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三)历史意义:

1.运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斗争力量: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3.最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类似戊戌变法功绩)

4.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共成立有了思想基础。

5.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6.标志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怎样理解“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2)从指导思想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3)从革命前途看,社会主义已成为革命前途;

(4)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补充: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可能性:

①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②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③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外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马林、尼可尔斯基),代表50多个党员

(4)内容:

①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不合实际);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达、张国焘;李达管宣传—传达)。

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一大”宣告中共诞生;

(2)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3)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4)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理解:怎样理解“焕然一新”?

(1)政党性质新:无产阶级政党;

(2)指导思想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中心任务新: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奋斗目标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5)代表利益新: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6)革命道路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背景:

(1)国内:“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

(2)国际:《九国公约》共同宰割中国;远东党团会议做出重要指示。

2.完成制定——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等)

(4)中共“二大”的内容:

①提出两种纲领:最低——反封反帝民主共和;最高——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②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

③明确隶属关系: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

3.制定纲领的意义:

在中共“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1.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二七惨案”的教训(1923年2月7日)

(1)建立统一战线;(不能单枪匹马);(2)进行武装斗争。(不能赤手空拳)。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历史条件:

(版本一:中共认识到应该合作;中共选择国民党进行合作;共产国际指示进行合作;孙中山寻求合作)(版本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是合作的理论基础;“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最好的合作对象;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

(1)中共的认识与选择:

①认识: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选择(国民党):革命民主派;有一定威信;有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欢迎合作。

(2)孙中山的认识转变:认为应当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

内因:孙中山坚持不懈的爱国心;外因:多次革命受挫的残酷现实。

(3)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中共进行合作;会晤孙中山建议合作。

(4)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强,除军阀”。

2.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定)

(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内容:

①正式决定合作;

②确定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加入;保持党的独立;帮助国民党改组。

(3)评价:

①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核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理解:“党内合作”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1)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2)原因:

①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建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②这也是当进国民党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3)意义:

这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

(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3.内容:

(1)通过《国民党宣言》,接受中共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新三民主义:

(1)内容:

新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新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剥削)。

(2)实质:

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更进步的国民革命纲领。

(3)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①相同: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不同:革命纲领不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阶段不同(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按毛泽东的说法:还有宇宙观和革命彻底性不同)

5.意义:两个“标志”一个“开展”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东南黄埔岛上。

2.人事:校长;党代表;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4.意义: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五.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背景:

(1)外有列强掠夺,内有军阀混战;(2)直奉军阀由勾结到战争;(3)冯吴矛盾激化。

2.概况:

秘密回京,囚禁曹锟;迫使曹锟,令吴免职;

脱离直系,部队改名;请孙北上,又请段张。

3.性质:

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不是革命。

(二)孙中山北上

1.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重在反帝反封

2.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北京

(三)五卅运动

1.导火线:五卅惨案(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

2.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3.领导组织: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4.各阶级表现:

大资产阶级首先退出;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工人阶级孤军奋战。

5.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

6.意义:反帝爱国高潮,对帝对封打击,北伐群众基础。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两次东征:对象—陈炯明叛军;力量—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

2.统一广东、广西。

3.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7月1日汪精卫任主席第一次东征后

4.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奠定了政权基础。

归纳: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1.领导辛亥革命:成立同盟会;领导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2.维护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3.实现国共合作:提出新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发表北上宣言;掀起国民会议运动。

六.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胜利进军

1.背景: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威胁革命发展。(北方打冯,南下攻广)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1926年7月—1927年4月

(1)两湖战场:吴佩孚主力被消灭

(2)江西战场:孙传芳主力被消灭

(3)闽浙苏战场:进军福建浙江,占领南京上海。

(4)迁都武汉:中心转移(广州——武汉)

(5)二期北伐:两路北上——一路与冯会师;一路占领徐州。

5.意义:

从珠江发展到长江,威震全国;推动了工农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者。

6.北伐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北上东进再北上。

(2)人民支持:省港罢工委员会;汉阳兵工厂;农会。

(3)将士英勇:共党先锋模范;“铁军”英勇善战。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工人:

湘赣:成立总工会,组织纠察队;上海:三次武装起义。

2.农民:

湖南最为迅猛,建立政权武装,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背景:

(1)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一系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

2.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七.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的干涉

1.原因: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

2.行动:扬言武装干涉;制造屠杀惨案;提出无理要求。

(二)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略)

含:“西山会议派”是老右派;“中山舰事件”是试探中共的态度;“整理党务案”是全面夺取国民党和统一战线领导权。

(三)两次反革命政变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政变准备(条件):

帝国主义鼓励;江浙财阀资助;流氓头子派人;蒋汪密谈分共。

(2)概况:上海开始屠杀;苏浙闽粤遭殃;南京建立政权;奉系遥相呼应。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概况:纵容军官叛乱;召开分共会议;进行血腥屠杀。

(2)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四)大革命败因和经验教训

1.功绩:

(1)由内往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由近及远:在新民主主义航程上有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宣传党的纲领,扩大党的影响,掌握部分武装,群众受到洗礼)

2.败因:

(1)客观:反动势力联合;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缺乏修养经验;领导人犯“右倾”错误。

3.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简称:掌权掌军打仗)

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

(1)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到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它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3)新文化运动虽然用民主、科学等口号,对封建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2.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1)民族主义:旧民族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反帝纲领;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2)民权主义:旧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3)民生主义:旧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3.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联,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

4.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或称“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1)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他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其实质是把中国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放弃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一味妥协退让,助长了蒋、汪的反动气焰。

(3)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4)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1.(2009天津文综历史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C

从题中标题所述“青岛问题力争”、曹汝霖和章宗祥等信息可综合判断。

2.(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A

突出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的引领思想启蒙的作用。

3.(2009年福建文综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

图6中“民国八年”正是1919年,而1915年以来报刊就已使用白话文,A、C项明显错误,D项应该在6月3日以后。

4.(2009年四川文综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C

中国人对协约国由肯定到否定,这正是新思想、新道路的体现。A项只适合题中前半部分;B项“退让”不符合史实;D项“指导思想”也不符合1919年的情况。

5.(2009年广东历史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A

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报刊认为的“过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6.(2009海南历史17)表1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

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人

绥远32008%3%80%

湖北187763.1%2.3%8.9%

广东1500021.2%20.1%39.1%

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

从表中国民党党员构成的多阶层特点即可得出结论。

7.(2009年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

(1)原因: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10分)

(2)时代精神:“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8分)

(3)关系: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8分)

欲强国必先强思想,欲强思想必先强教育,必须在教育环节强调对国民素质的培养。

一.易错知识点

1.民主和科学是旗帜,新道德是手段,新文学是载体。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是指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前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取得的成就很大。但并未涉及建设民主政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从本质上说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只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3.概念内涵的理解:“革命大革命”中“大”是指群众基础广泛;“合作后的国民党代表的利益”是“四大阶级的联盟政党”;“五卅运动”是反帝高潮等。

4.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民主共和的思想;实业救国的思想;民主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思想。

二.方法点拨

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要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认识发生的必然性,并且理解它将把中国革命推向一个新的时期。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入到代表生产力的产业工人中去传播。这就表明党的创立本身实际上就是体现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的载体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载体相结合的产物。中共成立也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而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是个初步的结合,但影响是深远的。

4.学会正确分析阶级、党派或团体活动成败的原因。分析一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切入,决定成败的根本原因往往是主观原因。如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

兴起:原因、标志、前期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内容:四提倡四反对、传播社会主义思。

影响:思想解放、思想基础、思想武器、弘扬科学等。

背景:国际+国内。

五四运动经过:导火线、爆发、转移、初步胜利。

意义:性质、力量、功绩、范畴、开端等。

成立条件:阶级思想、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外部条件。

中共一大:中心内容、奋斗目标、历史意义。

中共成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1923年2月。

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

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

兴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北伐胜利进军。

发展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反帝斗争成果(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国民党右派加紧篡权。

失败两次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考点一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后,列强支持,加紧侵略中国。

(2)经济方面: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在文化领域里掀起,维护专制。

2.过程:

(1)前期: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西方的、是指导思想。是主要活动基地。

②内容:提倡和,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③实质: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2)后期(新发展):

①先进知识分子分化,一部分人极力宣传俄国。

②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

3.评价:

(1)积极方面:(略)(2)消极方面:脱离群众;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考点二五四运动

1.历史背景:

(1)国际:①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高涨。

②的胜利,给中国的解放指明了道路。③上中国外交努力失败成为导火线。

(2)国内:①根本原因: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②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的壮大。③思想基础:的开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五月四日——六月三日于北京,主力、口号、结果。

(2)第二阶段:1919年六月五日——六月二十八日于上海,主力、内容、结果。

3.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的革命运动。

——是先锋,——是主力,——起了领导作用。

(2)伟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标志:是中国的开端,也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组织基础:各地的建立。(4)外部条件:的帮助。

2.诞生:

(1)标志:1921年,中共“”的召开。

(2)内容:①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③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④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3.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的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①社会性质:。②革命对象:。③革命性质:。④革命动力:。

(2)制定纲领:①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②最高纲领:实现。

③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的压迫,统一中国。

④大会决定中共加入。

(3)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考点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①必要性:中共接受“二七惨案”的教训,需要建立。

②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山同意以的方式与中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

③方针的确定: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实现:国民党“一大”(1924年)

①内容:通过《》,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这实际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②意义:标志国共合作的实现和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广州黄埔。特点:把和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外部: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掠夺中国。②内部: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冯玉祥发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推动。

(2)兴起:①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②五卅运动:原因:帝国主义镇压工人运动,制造了五卅惨案。在中共的领导下,上海工人成立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③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一部分,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④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全歼叛军。国民政府在成立。

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北伐战争:①目的:打倒,推翻,统一中国。

②对象:、、。

③进程:两湖战场:占领湖南,攻克湖北军事要地和占领武昌。

江西战场: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的主力,占领。

1927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国民政府迁到。

④胜利原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北伐军得到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

(2)工农运动的发展: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北伐期间,省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3)汉口、九江人民收回——第一次收回被侵略的权益。

4.国民运动的失败:

(1)失败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③中国共产党(主观):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

(2)功绩:基本上推翻了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的侵略势力。

(3)教训:使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

必须掌握,坚持武装斗争。

考点一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中国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尊孔复古逆流

2.过程:

(1)前期:《新青年》民主科学北京大学民主科学新文学资产阶级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大旗

3.评价:(无答案)

考点二五四运动

1.历史背景:日本美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巴黎和会北洋军阀工人阶级队伍新文化运动

2.经过:(无答案)

3.意义:反帝反封建青年学生中国工人阶级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队伍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

2.诞生:一大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工人运动中央局

3.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际帝国主义共产国际反帝反封建

考点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革命统一战线“党内合作”共产党员

(2)实现: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革命统一战线

(3)黄埔军校的建立:政治教育军事训练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京政变上海工商学联合会陈炯明广州

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军阀统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汀泗桥贺胜桥南昌武汉广大工农群众先锋模范作用湘赣陈独秀周恩来湖南英租界

4.国民运动的失败: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七一五”实践经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北洋军阀帝国主义领导权革命的武装

相关推荐

高三历史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政治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特征: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特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本;孙中山把旧三 民主义发展为新三 民主义,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三 民主义并存的状况,但新三 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清单】

1.新文化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解析】本节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化思想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应重点分析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及了解兴起的标志、前期指导思想、阵地、基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区分前后期新文化运动各自的主要内容。

2.五四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 (未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五四运动虽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但在历年高考中却出题不多。复习时只要对主要知识点作熟悉性了解即可。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应从国际方面日美侵略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内方面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解;对"五四运动的经过"应着重了解导火线、初步胜利等主要知识点。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高潮,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理清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一些先进分子到工人中宣传和先进分子认识到成产共产党的必要这样一条线索;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应重点分析其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主要决议和意义;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应注意分析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纲领依据和两种纲领等。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是2008、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全面而详细地分析其条件、方针、实现的标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的初步成果等;对"北京政变"应了解其背景、行动、性质与结果;对"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应纵向总结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主要贡献;对"五卅运动"应突出其性质、各阶级表现和重大历史意义;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应熟悉两次东征、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特点。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解析】北伐军胜利进军,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工农运动的发展,是2008、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北伐军胜利进军"应了解其目的、对象、主要战场战况并分析胜利进军的原因;对"工农运动的发展"应突出工农运动对北伐的支持配合作用;对"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应强调北伐和工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取得了局部的反帝斗争成果。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解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出题相对偏少,复习中应把握国民党右 派势力的壮大与反 革命政变的发动、深入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功绩与教训。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应了解武力威胁、制造惨案、无理要求等干涉方式;对"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应注意分析蒋介石的投石问路和得寸进尺;对"'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应了解政变的准备和政变的概况;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应突出其功绩、分析其败因、明确其教训。

【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运动性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2.历史背景:

(1)政治:中外勾结国情坏,先进分子寻新路;

(2)经济:民资发展进一步,资产阶级要民主;

(3)思想文化:学堂建立留学盛,启蒙思想更进中,民主共和入人心,尊孔复古不能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李、鲁、胡、蔡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4.阵地和基地:阵地(坚持战斗)-《新青年》;基地(培养人才)-北京大学。

注:"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得以自由传播;"兼容并包"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1.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或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德先生和赛先生)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是主张平等、自由、解放的资产阶级道德;旧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儒家传统道德-三纲四维五常、三从四德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新文学指充实的白话文;旧文学指空洞的文言文)(较早提倡白话文:《改良》适可而止,《革命》一枝独秀)

2.后期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李大钊的着作:一人《观》看两场《胜利》比赛)

3.影响:

(1)动摇封建思想,解放人们思想;(第三次潮流)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

(3)宣传动员"五四";

(4)传播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最重要成果)

归纳: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只动思想文化,未动根本制度;

(2)严重脱离工农群众;

(3)没有辩证观念。(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照搬)

二.五四爱国运动

(一)运动背景

1.国际:

(1)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加深;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展。

(二)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北京(中心),青年学生(主力);

(2)第二阶段:1919年6月,上海(中心),工人阶级(主力)。

(3)斗争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三)历史意义:

1.运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斗争力量: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3.最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类似戊戌变法 功绩)

4.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共成立有了思想基础。

5.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6.标志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怎样理解"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2)从指导思想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3)从革命前途看,社会主义已成为革命前途;

(4)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补充: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可能性:

①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②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③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外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马林、尼可尔斯基),代表50多个党员

(4)内容:

①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不合实际);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达、张国焘;李达管宣传-传达)。

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一大"宣告中共诞生;

(2)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3)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4)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理解:怎样理解"焕然一新"?

(1)政党性质新:无产阶级政党;

(2)指导思想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中心任务新: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奋斗目标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5)代表利益新: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6)革命道路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背景:

(1)国内:"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

(2)国际:《九国公约》共同宰割中国;远东党团会议做出重要指示。

2.完成制定--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等)

(4)中共"二大"的内容:

①提出两种纲领:最低--反封反帝民主共和;最高--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②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

③明确隶属关系: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

3.制定纲领的意义:

在中共"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1.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二七惨案"的教训(1923年2月7日)

(1)建立统一战线;(不能单枪匹马);(2)进行武装斗争。(不能赤手空拳)。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历史条件:

(版本一:中共认识到应该合作;中共选择国民党进行合作;共产国际指示进行合作;孙中山寻求合作)(版本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是合作的理论基础;"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最好的合作对象;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

(1)中共的认识与选择:

①认识: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选择(国民党):革命民主派;有一定威信;有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欢迎合作。

(2)孙中山的认识转变:认为应当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

内因:孙中山坚持不懈的爱国心;外因:多次革命受挫的残酷现实。

(3)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中共进行合作;会晤孙中山建议合作。

(4)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强,除军阀"。

2.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定)

(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内容:

①正式决定合作;

②确定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加入;保持党的独立;帮助国民党改组。

(3)评价:

①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核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理解:"党内合作"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1)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2)原因:

①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建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②这也是当进国民党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3)意义:

这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

(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3.内容:

(1)通过《国民党宣言》,接受中共主张,重新解释三 民主义;

(2)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新三 民主义:

(1)内容:

新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新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剥削)。

(2)实质:

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更进步的国民革命纲领。

(3)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①相同: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不同:革命纲领不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阶段不同(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按毛泽东的说法:还有宇宙观和革命彻底性不同)

5.意义:两个"标志"一个"开展"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东南黄埔岛上。

2.人事:校长;党代表;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4.意义: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五.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背景:

(1)外有列强掠夺,内有军阀混战;(2)直奉军阀由勾结到战争;(3)冯吴矛盾激化。

2.概况:

秘密回京,囚禁曹锟;迫使曹锟,令吴免职;

脱离直系,部队改名;请孙北上,又请段张。

3.性质:

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不是革命。

(二)孙中山北上

1.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重在反帝反封

2.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北京

(三)五卅运动

1.导火线:五卅惨案(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

2.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3.领导组织: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4.各阶级表现:

大资产阶级首先退出;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工人阶级孤军奋战。

5.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

6.意义:反帝爱国高潮,对帝对封打击,北伐群众基础。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两次东征:对象-陈炯明叛军;力量-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

2.统一广东、广西。

3.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7月1日 汪精卫任主席 第一次东征后

4.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奠定了政权基础。

归纳: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1.领导辛亥革命:成立同盟会;领导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2.维护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3.实现国共合作:提出新三 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发表北上宣言;掀起国民会议运动。

六.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胜利进军

1.背景:直奉军阀结成反 革命联合战线,威胁革命发展。(北方打冯,南下攻广)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1926年7月-1927年4月

(1)两湖战场:吴佩孚主力被消灭

(2)江西战场:孙传芳主力被消灭

(3)闽浙苏战场:进军福建浙江,占领南京上海。

(4)迁都武汉:中心转移(广州--武汉)

(5)二期北伐:两路北上--一路与冯会师;一路占领徐州。

5.意义:

从珠江发展到长江,威震全国;推动了工农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者。

6.北伐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北上东进再北上。

(2)人民支持:省港罢工委员会;汉阳兵工厂;农会。

(3)将士英勇:共产党先锋模范;"铁军"英勇善战。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工人:

湘赣:成立总工会,组织纠察队; 上海:三次武装起义。

2.农民:

湖南最为迅猛,建立政权武装,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背景:

(1)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一系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

2.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七.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的干涉

1.原因: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

2.行动:扬言武装干涉;制造屠杀惨案;提出无理要求。

(二)国民党右 派阴谋夺取领导权(略)

含:"西山会议派"是老右 派;"中山舰事件"是试探中共的态度;"整理党务案"是全面夺取国民党和统一战线领导权。

(三)两次反 革命政变

1."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

(1)政变准备(条件):

帝国主义鼓励;江浙财阀资助;流氓头子派人;蒋汪密谈分共。

(2)概况:上海开始屠杀;苏浙闽粤遭殃;南京建立政权;奉系遥相呼应。

2."七一五"反 革命政变

(1)概况:纵容军官叛乱;召开分共会议;进行血腥屠杀。

(2)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四)大革命败因和经验教训

1.功绩:

(1)由内往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由近及远:在新民主主义航程上有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宣传党的纲领,扩大党的影响,掌握部分武装,群众受到洗礼)

2.败因:

(1)客观:反动势力联合;右 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缺乏修养经验;领导人犯"右倾"错误。

3.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简称:掌权掌军打仗)

【要点透析】

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

(1)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到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它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3)新文化运动虽然用民主、科学等口号,对封建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2.新旧三 民主义的不同

(1)民族主义:旧民族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反帝纲领;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2)民权主义:旧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3)民生主义:旧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3.新三 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联,新三 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

4.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或称"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1)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他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其实质是把中国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放弃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对国民党右 派的进攻一味妥协退让,助长了蒋、汪的反动气焰。

(3)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4)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标要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复习内容: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
复习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复习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五四风雷
1、五四运动的原因背景
1.国际
2.国内
3.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过程
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3、五四运动的结果和意义
结果:初步胜利(表现)
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_________的革命运动。
②促进了_________的传播。
③是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思考:21世纪的青年学生要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_________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_________、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活动。
③_________的帮助。
2、一大
①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_________秘密举行,后又转到浙江嘉兴_________。
②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_________”;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局,选举_________为书记。
③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①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三大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实现:1924年,_________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③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超的到来。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①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_________、孙传芳、_________等北洋军阀。
②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_________。
3、国民革命失败
①原因:_________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_________、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陈独秀烦了_________机会主义错误。
②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合作探究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2“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材料3“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请回答:
(1)材料1中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它的导火线是什么?根据这些口号,你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2)结合材料3,概括材料2中“全市罢工”的结果?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3)概述该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共诞生与民主革命纲领
阅读材料:
材料1我们党的纲领如下:A.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军队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B.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C.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中共“一大”当纲》
材料2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展现里奋斗的目标是:
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㈢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共和国。——《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回答:(1)从革命目标看,材料1和材料2有何不同?

(2)材料2的内容是否表示中共放弃了“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证据是什么?

(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是什么?
3.国共合作的原因及影响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有何影响?

4.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名称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范畴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社会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检测:
1.某电视剧剧组拍摄《中国崛起》时有一组“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大事回放”场景,我们可断定入选的是 
A.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B.武昌起义、中共诞生
C.五四运动、长征胜利 D.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成立
2.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B.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C.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4.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5.《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L917年C.1920年D.1924年
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A.以反封建斗争为目标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C.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D.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7.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根据国情对中国革命所进行的可贵探索表现在
 A.宣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B.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D.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8.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B.拒绝张杨兵谏
C.组织徐州会战D.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
9.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其“失败”是指
A.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共内部占了上风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10.国民大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的起点,其因素包括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②大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③人民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洗礼④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⑤中共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知识拓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所以近代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种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民主革命之所以区别为旧式和新式两个阶段,根本原因在于领导阶级的改变。无产阶级是否担负起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是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所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表现在:
(1)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登上历史舞台。此后,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革命,这是以前中国革命中所没有的。
(2)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与此前指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相比,是最革命、最科学的。
(3)革命的前途: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把中国建设成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4)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国民大革命:
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各个革命阶层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起点1924年国共合作的实现,终点1927年“七一五”政变。阶段特征:两大矛盾的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人民的抗争是在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下进行;主要以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抗争的两大指导思想;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人民的抗争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势力,但最终归于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2课时)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2.土地革命

3.根据地建设

二、红军的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

3.红军长征

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有首歌不知大家听过没有,歌词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史实?(这是中共创立的第一只正规军队中流行的歌谣.中共创立的第一只正规军队叫什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什么叫"第四军"?(国民革命时"铁军")这首歌就是在在敌我双方激烈的拉锯状态之下,红四军的生活在各个方面还是极其菲薄的.面对严峻的现实,广大指战员始终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去渡过战争难关的这种高尚情操的生动写照.中共创立的第一只正规军队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何时?1927.10)以后出现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在经历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工农武装起义的惨烈失败后,才选择了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由此导入新课.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部分军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经闽赣边进入湘南,进行游击战争,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讲述)

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当时占领中心城市已不可能,主张放弃会攻长沙的计划,提出把余下来的起义部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和农村,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再图发展.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部队沿着罗霄山脉向井冈山进军.秋收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土地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就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土地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胡汉三就是一个大土豪.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因为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知道这一朴素道理,保卫红色政权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

3.根据地建设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到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正式红军共十几个军,约10万人;开辟根据地大小十几块,遍及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此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中共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1927.1至1930夏),北方在进行北伐及其后的新旧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毛氏游击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作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采取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当敌人大规模"围剿"到来时,红军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这种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集中优势兵力,是瞬间改变敌我之间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的关键步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二、红军的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经过半年多准备,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5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相同,如采用前四次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战术,取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此时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

2.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初期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3.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布满沼泽泥潭、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决定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关于红军长征的意义,可让学生看书后指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人民解放的道路;到处播下革命种子,到处发芽、结果.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不足3万人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才能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矛盾要处理,繁重的工作要做,都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应该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弘扬下去,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对峙的开始.30年代初,国难日益深重,中日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即对日军妥协退让,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利用图片,中共“一大”到“三大”会议决议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启发、讨论、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

(4)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培养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基本按照本课引言的写法导入。

利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言导入:

一、五四风雷: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1919.1~6月):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所谓“和平会议”,实质是宰割战败国、进行分赃的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美、英、法、意四大国操纵会议。4月28日的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国联盟约》。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中国正义要求遭拒绝:

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人(另外五人分别是: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驻美公使顾维钧)出席了会议。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条件七条:

一、废弃势力范围;

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四、撤销领事裁判权;

五、归还租借地;

六、归还租界;

七、关税自由权。

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中国代表又向巴黎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

但是,这个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却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和会”议长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会权限之内,拒绝讨论第一项和第二项内容;山东问题,日本在战争中获得的权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认,以及中日双方曾有的换文,故日本拒绝交还在山东的特权。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

(二)、爆发:

1、时间:1919年5月4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其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三)、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与主力

阶段

时间

运动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5月4~6月初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为: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五)、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3)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

(4)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2、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5、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二)、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4、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制定党的纲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明确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5、、诞生的意义:

(1)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

(2)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3)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主要活动:这是教材中[历史纵横]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组织工作:陈独秀专职做党的工作,准备成立执行委员会;

政治工作:部署工人运动;

思想宣传工作:出版关于共产主义的书籍。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合作条件:

中共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如二七惨案)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的决定: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的指导。

(2)合作的标志: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

(3)合作结果: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两党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二)、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1927年)

(1)兴起:通过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1925年)

(2)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

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即三排挡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失败:

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国民党右派的背叛;

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教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37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