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域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西汉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
2、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古代人口流动的原因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日官,三日军,四日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
2、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从上古到西晋末,北方经济强盛,一直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2、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3、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M.JaB88.COM

精选阅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②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特点及相应原因:

(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③地理概念:

(2)开发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3)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办牧区——龙门碣石以北:

①地理概念:

②特点:

③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地区发展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条件:

(1)

(2)

(3)

2.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①时间:

②表现: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

②表现:

(3)经济中心完成南移:

①时间:

②表现:

3.影响:

(1)

(2)

(3)(4)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

1.为什么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一.选择题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自然条件差异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B

C

B

D

D

C

11.(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

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②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特点及相应原因:

(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③地理概念:

(2)开发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3)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办牧区——龙门碣石以北:

①地理概念:

②特点:

③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地区发展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条件:

(1)

(2)

(3)

2.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①时间:

②表现: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

②表现:

(3)经济中心完成南移:

①时间:

②表现:

3.影响:

(1)

(2)

(3)(4)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1.为什么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一.选择题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自然条件差异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B

C

B

D

D

C

11.(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

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农业

手工业

商贸

表现

(1)水稻种植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2)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1)丝织业:官办作坊与独立的“机户”(2)棉花种植扩张至江南(3)新的制瓷中心(4)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1)最早的货币——交子(2)重要外贸港口的出现(3)设立市舶司、番坊与番市(4)外贸范围广: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

中心

苏湖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

景德镇

广州、泉州、明州(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区域经济联系


1.4区域经济联系第1课时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及资源跨区域调配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意义。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合作
1.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①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②区域经济合作,它是在③区域规划指导下进行,或者通过地方政府、④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协商联系。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实施⑤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
2.表现
(1)⑥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东、西部地区的⑦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3)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⑧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调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⑨能源资源优势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⑩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因此可以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3.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管线到上海,穿越塔里木盆地、哈密盆地、○21河西走廊、黄土高原、○22华北平原、○23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形区,经过新疆、○24甘肃、宁夏、○25陕西、山西、○26河南、安徽、○27江苏、上海等省、市。此外,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意义: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28能源结构,有效治理○29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30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西电东送
指将西部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31广东、上海、○32江苏、浙江和○33北京、天津等地区。我国水能集中在○34西南、中南及○35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且消耗量很大。西电东送工程给我国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探究点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多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年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新华网山东频道:2010年3月25日,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隧洞工程顺利贯通。该工程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和东阿县境内、黄河下游中段,主体工程全长7.87公里,总投资6.13亿元。该项目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
1.我国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
2.南水北调的三个方案各有优缺点,为何选择“东线先行”。
3.阐述南水北调工程对“调水区”、“受水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如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矿物资源南少北多,东少西多。同时,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区域对资源的需求与该地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相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资源的赋存量小,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资源的赋存量大,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比较而言,东线工程经过平原地区,东线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难度较小,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水量大;东线工程的受水区为黄、淮、海河流域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
3.南水北调
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影响
东线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形势的影响
西线
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
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问题
规律总结
1.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路线比较
方案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
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区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西北干旱地区
可调水量地处长江下游,水量大较大较小
水源地水质污染较重,水质较差较好最好

评价优点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可自流供水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渠道穿越高山,工程难度大
 我国“十五”计划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___________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__________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________工程。
(3)四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___________,
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2)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
(3)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 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 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4)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
解析 南水北调是根据中国北方水资源少,南方水资源多这一分布差异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青藏铁路建设毫无疑问属于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且全部位于青藏高原区。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则是利用中国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供不应求这一现状而实施的能源调配工程,这两大工程对上海有重要意义,既可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又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于环保。
探究点二 西电东送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2000年11月8日,贵州省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和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同时开工,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全面启动。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250万千瓦,中路通道现送电能力达120万千瓦,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300万千瓦,我国东部地区缺电情况得到明显缓解。
1.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分别是我国哪些重要的工业基地?
2.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它是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能源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3.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该能源供应地的电力开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4.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珠江支流)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2.首先是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其次是京津唐地区燃煤大大减少,可减轻空气污染,降低酸雨危害。
3.为建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使长江上游河道水量增加,通航能力增强,促进了水运发展;水库可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旅游业;建设水电站又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运输业、建筑业及钢铁、建筑材料等工业的发展。
4.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河水流量大;红水河又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能同时进行梯级开发,因此水能丰富。

西电东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入区:改善能源结构,既解决了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状况,减轻环境污染,而且使西部的能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2)调出区及沿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既可增加就业、积累资金、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又可利用剩余电力,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发展有色冶金业和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通过横向和纵向经济联系,带动地区经济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和工业化步伐;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目前已基本形成三大通道,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1)~(3)问题。
(1)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境条件
(2)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B.cdC.deD.ae
(3)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北路输送的主要是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京津唐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管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山西,最大输入省广东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西电东送主要是将西部的电力输往东部,从而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输入,减少因煤炭大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2)由图可看出,A地区是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南部,该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以也是是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地区。另外e地区位于贵州的西部,六盘水号称西南地区的“煤海”,即位于该区。(3)中路的送电目的地是沪宁杭,南路送电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我国能源最大输入(省)市是上海。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49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