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

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冷战兴起的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②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战后力量的增强,势均力敌。③美苏的根本对立。

2、冷战形成的具体表现:

(1)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着的正式开始

1947年9月,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标志两极对峙的出现)。

(2)经济:1948年“”(通过缓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1949年经互会,政治政策在经济的运用。

(3)军事:1949年成立(为是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1955年,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积极:①在半个世纪里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2)消极:①导致世界被人为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军事和政治集团(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在亚洲发展成为局部热战);

4、冷战中的“热战”:

(1)表现: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由欧洲扩大到亚洲),

1961年发动越南战争:使美国人力财力的消耗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力大体赶上美国);不得不改变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

▲深化: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补充:

美苏“冷战”的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末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国;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美国敌视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苏攻美守(苏军事、经济实力上升;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军事上陷于越南战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邦交正常化。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攻,苏联全面收缩。

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①二战后,西欧的下降;

②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保障与发展—主要原因;

③欧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根本原因;

④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⑤法德两大宿敌的和解。

(2)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罗马条约》(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

(3)举措:建立(使成员国间经济联系加强,促进贸易的发展)

实行(推动成员国农业发展,为其它政策提供经验)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4)影响: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国际格局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方向发展。

(5)发展:1985年提出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93年运作(人员、商品、资

本、劳务自由流通)

1992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实现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目标;改名为“欧盟”提出建立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与内政事务合作)

1993年正式成立(经济——经济、政治、军事)

1995年将欧洲单一货币统一为欧元;

2002年启用(利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加速各国财政、税收的协调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成员国不断增多。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内因:①民主化改革,铲除残存的封建因素;

②举国上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③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

外因: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成为美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②美国的扶植政策(远东反共的需要)

(2)表现①1956-1972年间,呈现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GDP)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

(3)影响:①日美关系,外交上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为全方位外交;

②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国际局势,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①二战后亚非拉诞生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②美苏冷战的影响

③为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提高国际地位。

(2)标志和宗旨:①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举行。

②宗旨:、、、。

(3)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兴起)

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中国振兴——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深化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西欧依赖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并借此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造成德国的最终分裂。

③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①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关系。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正确看待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梳理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原因:①两极格局瓦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联合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以及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崛起)

②两极格局瓦解的根源是。

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1)东欧剧变:

原因:①在历史上,照搬苏联体制并且受制于苏联;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实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的变化。

影响:苏联在东欧构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2)苏联解体:

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经过:①1990年,德国统一;

②1991年,经互会、华约解散;“819事件”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③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组成的联合体成立。

④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影响: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局势:

(1)并存,总体上趋于缓和,日益成为时代主流。

①民族及宗教纠纷不断,

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③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2)加强:

因素及表现:①苏联的解体,美国地位的相对削弱;

②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③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试图向政治大国迈进;

④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

⑤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⑥发展中中国家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⑦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欧盟、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将构成多极世界。

影响: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深化

1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在内的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欧洲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但仍继续存在

②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

③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它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

(2)中国应对的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一定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标解读: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多年,是国际形势动荡复杂的时期。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形成冷战态势,影响世界格局40多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新兴力量崛起,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本单元所反映和探讨的就是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这种重大变迁的趋势与规律。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妄图称霸全球,,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同时也出于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发动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登台亮相。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则意味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在两极格局中,为了称霸世界,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展开争夺,竭力控制更多的势力范围,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问题。

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二战中遭受重创的西欧走向复兴和联合自强,要建立挑战美国的“欧洲人的欧洲”;战后日本迅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不结盟运动”。到7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整体世界发展中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愈益凸显。

第三个方面:是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随之终结。在世界格局发生急剧转换的过程中,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国经受了冷战后的冲击与磨练,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俄罗斯力图恢复大国地位,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区域性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方法指导:要注意世界眼光,从整体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力避就事论事的学习方法,从而做到切入点具体、背景宏阔、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

相关知识

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八单元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程标准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本专题开设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势。二战以来,随着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作为一长期受外国殖民者凌辱和欺压、底子薄、工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一个何处去的问题。闭关锁国,必然是回到落后挨打的局面;对外开放,则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面向世界,走向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发展不可回避的潮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接受发达国家资本的新的一轮扩张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习中求发展。同时教育学生应积极同国际接轨,采取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扬弃”方式,真正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应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内容。一个中心是指经济全球化这个世界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在当前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当今的世界经济,触一发而动千钧,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个基本内容之一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正确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垮了德、日、意三个战前的强国,严重削弱了英、法两个多年的世界大国。唯独美国在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损害,相反,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二战后美国通过一系列国际运作,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尽管美国主观上是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却起到理顺了战后的国际间的金融和贸易问题,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向联合的重要一环,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初步基础。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老师们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召开、欧元的一体化等时事内容给学生讲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个案,其用意在于,一是作为中国公民,明白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的境况和地位;二是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寻找适合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然,在掌握主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教材难点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较多,而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了。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圈子,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2.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准确理解,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问题。既然近代列强的资本输出属于侵略的范畴,那么,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又能接受发达国家的侵略的事实呢?这就涉及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全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国家的主权,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但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运用当前科技革命成果,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重点问题阐述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于传统经济重心——英国屡遭重创,美国却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特别是远离战火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实力日益膨胀。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在两大机构中,美国拥有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关于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确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通过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各国间的贸易,加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3)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促进各国经济向前发展;(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句话,建立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支柱基础之上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看,由于美国和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一方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一轮资本的扩张,加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凭借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同时使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4.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非但具有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方均有所得和有所失,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的联合图强的战略,它依仗集团的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竞争。
6.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原因: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存在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影响和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最终加大南北贫富差距,增加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7.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高一地理知识点:复杂多变的四川气候


高一地理知识点:复杂多变的四川气候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高中数学,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日照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1600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100—4200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气温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个月。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200℃—6100℃,无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C;一月平均气温-5°C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寒期候温≤0℃,冷期候温1.1℃—9.9℃,温凉期候温≥10℃。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
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气温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锐减至2000℃。
降水量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与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宁河东侧与东部盆地相当,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0%。

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复习要点


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复习要点

1、了解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所做的贡献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发现落体定律,确立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概念。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星体。
1632〈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
■①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他的发明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经典力学最显著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意义: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3、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1900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4、了解达尔文的主要观点: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生物进化论的诞生;1871年〈人类的起源〉发表进一步论证了其观点。主要观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会发生变异;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5、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这个时代称为“蒸汽时代”
6、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单元复习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了解影响交通运输线、点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实例,了解这些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网特点及合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组织。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和国际联系及特点。结合实例,理解电子通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2、能力目标

能依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能依据有关图表、资料,分析、评价某交通线、点或商业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的合理性。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小区或街道)商业网点的分布情况,并能用商业中心区位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3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