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

答案A

2.(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答案B

3.(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4.(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

答案B

5.(09上海文综30)中国古代艺术精彩纷呈,享誉世界,其中集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是()

A.麦积山石窟B.敦煌莫高窟

C.大足石刻D.云冈石窟

答案B

6.(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

答案C

7.(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8.(09年全国Ⅰ卷文综15)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宋代区域西汉元始二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

北方965149493459

南方11165257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9.(09年全国Ⅰ卷文综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C

1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11.(09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答案C

12.(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13.(09年浙江文综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

厢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14.(09年浙江文综31)宋代时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15.(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A

16.(09年四川文综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

答案B

17.(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8.(09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第(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19.(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1)小题)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唐太宗的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0.(09年四川文综37题第(1)小题)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思想:富民思想。问题:官吏经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

18.(09海南历史2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答案(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

19.(09海南历史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

答案(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

20.(09辽宁宁夏文综4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1.(09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2.(09年广东历史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08年高考题

选择题

1.(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唐太宗这句话表明他想通过宰相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从材料“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可以得出这一认识。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从此题中可以看出,新高考一是重基础重点知识考查:二是重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获取,不以“死记硬背”为考查的方式。

2.(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唐代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①③属于政治方面,②属于经济方面,④不符合题意。

3.(08宁夏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记住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唐玄宗属鸡,出生之年地支必定是“酉”,题中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有“酉”,难度相对降低。

4.(08宁夏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材料中“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及题干中“记载尚有许多”,表明本题的主题是唐代官府与大姓(士族)关系,且不是个案。可用排除法,门阀士族一直是唐代统治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应是既有矛盾又互相依赖,B项可排除;C项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可排除;D项材料不能看出,地方割据需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条件,且士族大姓可能在某些方面势力膨胀,威胁官府统治,但不一定具备割据的全部条件,D项也可排除。

5.(08北京13)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B.唐朝

C.明朝D.清朝?

答案B

解析首先注意题干中“未完成”“交通路线”等关键词,再仔

细观察地图中“交通”最远已达西亚、朝鲜、印度等,这说明

当时的对外交通已比较发达,但当时的交通并未到达非洲等更远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交通图应

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前。由此可首先排除C、D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再比较A、B两项,可知B项符合题意。

6.(08四川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答案A

解析活字印刷术宋代才发明,指南针、火药与火器是在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促成技术转移。只有造纸术是在唐朝时期转移的。

7.(08江苏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答案B

解析杜甫是唐代诗人,暗含的题干要求是唐代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所以排除A项;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楷书大师,杜甫的诗描述的是草书,故排除C项和D项。

8.(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57)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

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

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

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②作者是阎立本?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B

2004——2007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7上海A4)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

答案C

解析府兵制是北魏时期形成的,均田制也是北魏时期形成的,故可排除A、B、D三项。

2.(07全国卷Ⅱ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答案D

解析本题仅是考查三省的职能,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3.(07上海20)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我们知道这是印度为玄奘修建的纪念堂,由此可见玄奘为中印双方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4.(06上海A7)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起讫地应该是()

A.北京至广州B.扬州至杭州?C.北京至杭州D.杭州至广州

答案C

解析中国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它的起讫地是北京至杭州。康德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5.(06广东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

答案A

解析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始创于北魏;隋唐沿用并完善;唐朝中期由于土地

兼并严重而难以维持。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北魏至唐初的租调制,就是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推行,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

6.(05上海6)“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B.陶渊明C.曹操D.白居易?

答案D

解析饮茶之风盛行,必然茶树种植比较普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最早应为唐朝。A、B、C三项的人物均生活在唐朝以前,只有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7.(05全国卷Ⅲ16)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

答案B

解析看清题目的提示词“派遣留学生”“唐朝”“政治经济改革”,联想到唐朝时日本的遣唐使回国后策动了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8.(04广东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学生在理解了“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基础上,可以知道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9.(04广东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B.扬州C.泉州D.广州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判断能力。

10.(04江苏3)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

A.《大衍历》B.“太初历”C.“十二气历”D.《授时历》

答案A

解析《大衍历》为唐朝僧一行制订;“太初历”为西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十二气历”为北宋沈括制订;《授时历》为元朝郭守敬编定。

二、非选择题

11.(06江苏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回答:?

(1)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答案(1)目的: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2)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3)积极作用: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开凿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解析本题以隋朝运河的开凿为切入点,考查了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关键在于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材料二中“通龙舟”,材料三中“兴辽东之役……以通运漕”。第(2)问也是考查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其中胡曾认为“亡隋波浪九天来”,皮日休认为“至今千里赖通波”,李敬方认为“取尽脂膏是此河”。第(1)、(2)两问在抓住了关键信息之后,用学科知识概括、表述出即可。第(3)问实际上是根据所学知识对(1)、(2)两问的综合,即隋朝开凿大运河既有它的积极性,又有它的消极性。

12.(05江苏29)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1)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2)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

的主要不同之处。?

(3)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

解析(1)上面的这道高考题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回答第(1)问时,应首先根据所学答出汉武帝北击匈奴的积极作用,然后再判断唐太宗的观点正确与否。回答第(2)问时,可先根据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概括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开明政策,再与汉武帝政策进行比较。第(3)问中的“影响”则应从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民族交流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角度来归纳,尽量全面而简练。?

(2)本讲内容是老高考题的重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可能会更关注东西方先哲的对比考查,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一内容和这一角度的思考训练。

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

09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1.(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路运输线。从江南直接运输物资到长安的正确路线是()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江南河→通济渠→广通渠→邗沟D.江南河→永济渠→邗沟→通济渠

答案A

2.(0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高三二次月考)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下列属于庙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顺治帝

答案C

3.(09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4.(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制”是指()

A.两税法B.科举制C.租庸调制D.均田制

答案D

5.(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指制

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6.(09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次月考)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图》:“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答案B

7.(09北京市101中学高三统练二)唐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对这段材料中的现象的阐释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逐渐导致耕地不足B.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唐朝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D.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答案B

8.(0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高三二次月考)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商和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③唐三彩为后世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④最早纠正秘色瓷产生于五代传统说法的惊天考古发现是在北京法源寺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答案B

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

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

答案D

10.(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A.方向不定的风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

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D.民族融合的风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09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志》卷七:“(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唐会要》:“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

材料二张泽成《唐代工商业》:江淮以南,东晋南朝时已出现了草市,唐代草市为数众多。例如青弋江有“村边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在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淮阴附近,“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唐代)楚州“千竹夜市喧”,苏州“夜市卖菱藕”,广州“蛮声喧夜市”。

(1)何谓“市”?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的“草市”、“夜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1)定义:唐朝政府在城市特定区域设置的,用于货物聚集、商品交换的场所。特点:限制时间地点;管理严格。

(2)意义:冲破了市场的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这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通典卷十三选举》

材料二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材料四杜佑《通典》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选官的两种主要途径是什么?两者在形式上有何差别?

(3)根据材料三,东汉后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主要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

(4)从魏晋至隋唐在选官制度与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史料说明了科举制的哪些问题?如何从积极方面评价唐朝科举制度?

答案(1)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

(2)察举制度与征召(征辟)制度。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下的选官制度,征召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3)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势力壮大,政府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产生的后果是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4)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注重出身门第;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变化原因:隋唐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士族门阀衷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要求把选官权力从门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5)唐朝的科举考试仍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科举制度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科举录取率很低,即使有真才实学,也要奋斗多年,不利于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成长使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

评价:尽管唐朝的科举制存在着以上问题,但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制度,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表现在:抑制士族门阀势;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碟机响深远;有利于文化教育和唐诗的发展。

2008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1.(08唐山高三质量检测)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这是因为“隋得天下”是()

A.利用农民起义的时机B.以武装政变方式夺取帝位

C.以外戚身份辅政夺权D.利用了士族和庶族地主的矛盾

答案C

2.(08湖南十二校联考)我国的黑龙江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答案B

3.(08广东广州3月模拟)“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4.(08北京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武则天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新是()

A.创建进士科B.废除明经诸科

C.设置武举和殿试D.规定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为诗赋

答案C

5.(07山东济宁模拟)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B.长安城里禁军越来越多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答案A

6.(0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这句话中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农民起义不断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答案A

7.(08哈尔滨质量检测)下列关于汉唐时期对外交往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欧洲没有直接往来B.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C.长安是对外陆路交通的中心D.对外贸易既有陆路,又有海路

答案A

8.(08合肥质检)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

答案D

9.(08湖南十二校联考)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交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中国史书有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的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答案D

10.(0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有人在网上高价出售一枚古钱币(见下图),并声称它是中国历代钱币制造的范式。这枚钱币应是()

ABCD

答案C

11.(08河南实验中学质检)唐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这种局面是在()

A.贞观之时B.武则天之时C.开元盛世之时D.唐朝中后期

答案D

12.(08广东五校联考)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13.(08东北三校联考)唐诗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文化记忆。其成就辉煌灿烂的主要原因是()

①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②魏晋诗歌的影响③民族危机的影响④科举考试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4.(08郑州毕业班质量预测)秦朝和隋朝都是在国家大分裂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王朝的统治者要汲取前代分裂的教训,解决前代在制度上的缺陷,因而他们在制度上多有创新。请指出秦朝和隋朝创新的制度。

(2)新王朝的统治者为巩固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请指出秦朝和隋朝进行的工程建设,并指出这些举措导致的共同不良后果。

(3)指出秦朝和隋朝短命而亡的启示。

答案(1)秦朝:创建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隋朝:初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工程:秦朝开凿灵渠,修筑长城,修筑驰道等;隋朝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等。不良后果: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3)启示:工程建设(或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统治者(或执政者)要“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要提高统治(或执政)能力,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006——2007年联考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07北京西城区检测)右图为唐朝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礼宾图》,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唐朝国家统一,吏治清正廉明②唐朝国力强盛,影响远播海外③唐朝交

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明④人物形象传神,艺术水平高超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D

2.(07合肥检测)中国古代史上的赋税政策中,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又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3.(2007南宁)下列关于“唐蕃和同为一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吐蕃并入唐朝的版图B.吐蕃接受唐朝的册封

C.唐蕃和亲,关系密切D.吐蕃成为唐朝属国

答案C

4.(07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两汉和隋唐时期,都有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进行友好往来,其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分别是()

A.马六甲海峡、波斯湾B.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

C.波斯湾、印度半岛南端D.波斯湾、罗马

答案B

5.(2007济南模拟)将“神六”成功送入太空用的火箭是长征2号F火箭,现在的火箭与中国早期的“火箭”虽然相去甚远,但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查找火箭作为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翻阅()

A.《史记》B.《汉书》C.《唐书》D.《清史稿》

答案C

6.(06石家庄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右图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

大贡献是()

A.统一南北,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营建大兴城,使其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C.开通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D.强调“存百姓”思想,改革赋役制度

答案A

7.(06湖北八校)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我国古代就有天文学家在他的天文学成就中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动规律。他是()

A.祖冲之B.张衡C.僧一行D.郭守敬

答案C

8.(06青岛市高三年级调研)唐朝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的各种机构中,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作为该地区最高统治机构的是()

A.都护府B.都督府C.将军辖区D.都指挥使司

答案A

(06唐山市高三年级统一检测)图示、图片更能形象地揭示历史。回答9~10题。

9.唐太宗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其中的“四夷”及其方位正确的是()

ABCD

答案D

10.下列作品最能体现盛唐气度的是()

A.颜真卿作品B.王羲之作品C.柳公权作品D.怀素作品

答案A

11.(06郑州市毕业班质量检测)“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有独特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又具有西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特点。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藏医的临床实践”的医书是()

A.《千金方》B.《四部医典》C.《唐本草》D.《本草纲目》

答案B

12.(06南京市高三年级调研)从下列两幅莫高窟唐代文物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隋唐时期佛教开始传到中国②佛教的流行促进了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③敦煌是我国和印度半岛、中亚文化交流的要地④唐朝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07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下图是《隋炀帝巡幸江都图》,它描绘了奢侈豪华、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景象。请回答: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隋炀帝巡幸江都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2)据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帝王除开通运河外,还进行了哪些社会建设

活动,这些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唐初统治者是如何借鉴的?

答案(1)隋朝统一全国;开通运河;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江都为内外交通枢纽,商业繁荣。

(2)活动:营建两都;广设仓库;修筑驰道。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加重了徭役负担,百姓被迫反抗,促使隋朝短命而亡。借鉴: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14.(06徐州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执政实践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1)以民为本(以农为本);以德才选拔任用人才;正确、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2)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名相、名将辈出(答具体人物亦可);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或答在东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

(3)出现贞观之治(或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07云南)有关隋唐文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②隋唐著名建筑师李春主持修建了大兴城③莫高窟最精美的壁画大都是隋唐时期的作品④隋末唐初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柳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2.(07江苏南京)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答案B

3.(07保定高三摸底考试)下列有关西汉与唐朝对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葱岭到达安息、大秦才能到印度

B.西汉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马六甲海峡

C.开元年间,天竺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中国

D.西汉、唐朝时,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

答案D

4.(07合肥检测)李白的诗豪迈、浪漫;杜甫的诗沉郁、深刻。其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性格气质不同B.家庭出身不同

C.艺术风格不同D.所处的时代不同

答案D

5.(07山东淄博)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答案B

6.(07南通四县市高三联考)下列关于唐代对外交往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罗来唐的留学生人数最多B.日本都城的样式依照长安城

C.天竺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中国D.与东罗马和非洲都有交往

答案C

7.(07江西省六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唐朝诗人王勃赞誉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列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唐朝史实是()

A.唐朝景德镇是制瓷中心B.唐朝洪州是造船中心

C.唐朝益州是丝织中心D.唐朝王安石是著名文学家

答案B

8.(06威海市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

①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②围湖造田普遍③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9.(06石家庄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下列不属于唐代对回纥政策及措施的是()

A.设都督府管辖B.和亲C.会盟D.开辟“参天可汗道”

答案C

10.(06连云港毕业班质检)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后,采取的管辖措施是()

A.设安西都护府,派官管辖

B.散于州县,教以耕织,同化于汉人中

C.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

D.分其土地和部落,削弱其势力,使其成为藩臣,永保边塞

答案C

11.(06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测)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③日本遣唐使13次来唐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使团庞大,达到五六百人。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古印度学习用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

材料四大食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

——《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请回答:

(1)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范围广泛,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宗教领域等各方面;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等。(2)原因:唐朝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影响:密切了唐朝同亚洲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唐朝和亚洲国家政治、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3.(06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模考)唐朝和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答案唐朝:(1)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如打败东突厥;(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忽汗州都督府;(3)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4)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宋朝:(1)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2)以议和、送“岁币”苟且偷安;(3)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

原因:(1)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宋朝封建统治者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势力上升。

影响:(1)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2)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客观上也有利于双方的和平交往交流。

题组三

一、选择题

1.(07唐山)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的古代皇帝是()

A.汉文帝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

答案C

2.(07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内政,体现这一政策的是()

A.设立机构B.联姻通好C.册封首领D.会盟亲善

答案C

3.(07江西省六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半个多世纪的原因是()

①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破格选拔人才③注重对民族关系的处理④大力灭佛、裁汰僧尼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4.(07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隋唐时期,日本深受中国影响,其表现有()

①仿唐制改革②都城的建设仿长安城的样式③多次派出遣唐使④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5.(07北京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下列事件,反映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昭君出塞B.回族形成C.长庆会盟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答案C

6.(07南京高三调研考试)唐朝文化对古代日本和阿拉伯都产生过影响,其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政治制度B.生产技术C.文学D.建筑

答案A

7.(06济南高三统考)唐朝的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兵士逃亡较多B.均田制的破坏

C.府兵社会地位不断下降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B

8.(06南京第二次质检)某一历史名城位于今天的经济开放区内,它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和太平军北伐的出征地,这一城市是下图中所示的()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9.(06淄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新唐书》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唐朝与突厥关系紧张B.南诏接受唐朝领导C.回纥与唐朝关系亲密D.唐朝与吐蕃和亲

答案C

10.(06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规定“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军事制度是()

A.府兵制B.保甲制C.募兵制D.将兵法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07江西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刘禹锡《竹枝词》)“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如何看待它?

(2)材料二的生产工具名称是什么?出现于何时?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

(4)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你可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反映唐朝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原因是地主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唐朝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导致人口与耕地矛盾的尖锐。这一现象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耕地面积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破坏了自然环境,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2)曲辕犁。唐时。便于水田耕作,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3)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业生产有较快发展。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应大力采用新技术,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应用。

13.(06南通部分学校高三调研试卷)“以民为本”是唐太宗施政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结合隋朝末年的相关史实,说明唐太宗倡导“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原因。在“民本”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原因: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措施:实施租庸调制、善于用人、轻徭薄赋和戒奢从简等。

重大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促使唐朝的长治久安;为以后的统治者树立了正面的学习榜样。

第三部分创新预测题精选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隋朝在历史上的重大贡献有()

①统一全国②开凿大运河③开创三省六部制④最早在台湾设行政机构⑤实行科举制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A

2.《旧唐书》:“既而怀恩叛逆,西蕃入寇,朝廷多故,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此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3.在掌权的近半个世纪中,顺应历史潮流,革除时弊,大开科举,创立“自荐”求官制度,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以上材料描述的帝王是()

A.汉武帝B.武则天C.唐玄宗D.清高宗

答案B

4.“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

A.国力强盛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疆域空前辽阔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

答案D

5.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要齐集大雁塔题名,进行欢庆。右图为唐宪宗元

和九年(814年)李存诚等人题名的拓片。下列关于唐代选官制度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A.科举考试是当时士人唯一的入仕途径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A

6.唐太宗发现有人通过作弊的手段获得官职,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按照法律裁决是“忍小愤而存大信”。唐太宗最后收回成命。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存在弊端B.唐太宗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性而改变初衷

C.唐太宗推崇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D.唐太宗善于纳谏

答案C

7.在唐朝和元朝中央机构的权力分配中,唐尚书省和元中书省同属()

A.决策机关B.审核机关C.行政机关D.监察机关

答案C

8.隋唐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发达的表现不包括()

A.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B.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

C.政治、经济中心完全分离D.出现邸店和柜坊

答案C

9.一首《青花瓷》,好评如潮,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制瓷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原始瓷器B.战国时期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美瓷器

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D.唐朝时期白瓷烧制中心在今天的河北邢台

答案B

10.唐代诗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统一,疆域广阔B.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实行、诗歌成为考试内容

答案B

11.唐代是一个进一步走向开放的朝代,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广州,终点是波斯湾

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今天的中南半岛、马六甲和缅甸等地

C.唐代对外交往远远超过了以往朝代

D.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

答案B

12.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敦煌莫高窟保留了大量宗教文化景观。下图反映的信息与发源于哪一地区的什么宗教有关()

A.中国道教B.印度佛教

C.罗马基督教D.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汉承秦制,唐承隋制,但又各有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唐朝主要继承了前朝的什么制度?

(2)西汉、唐朝在统治制度上的主要创新是什么?

(3)西汉、唐朝在统治制度上的继承和创新产生了什么相同的历史影响?

答案(1)继承:西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租庸调制。

(2)创新:西汉: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制度。唐朝: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创武举和殿试;募兵制;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两税法。

(3)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盛世局面,这些制度被后世沿用、完善、影响深远。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你认为这道诏令的出台和执行不可能经过()

A.皇帝和中书省B.尚书省和吏部C.礼部和户部D.门下省

答案C

2.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此事说明唐太宗()

A.不因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纵容B.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

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D.官民犯法一视同仁

答案A

3.今天我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她()

A.重用有才能的人B.推动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重视农业生产D.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答案B

4.汉朝、唐朝前期出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积极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5.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直接作用的是()

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租调制D.租庸调制

答案D

6.下列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对西方国家近代文职官员录用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A.册封制B.科举制C.士族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7.为保证君权独尊,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B.起用布衣为相,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C.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D.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

答案C

8.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看,下列最能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现象的内涵的是()

A.中国丝织业发达,质量精,品种多

B.沟通了中西方,东亚文化圈不断扩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地区的管辖

D.各地文明与中国文明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并推动各自的发展

答案D

9.唐朝时期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其表现为()

A.制瓷业中的唐三彩B.低温炼钢技术

C.铸铁柔化处理技术D.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答案D

10.下面有关唐都长安社会生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长安女子或“衣胡服”,或着男装,或穿着袒胸窄袖的女装②唐玄宗不仅能吃到胡饼,而且也吃过来自印度的刀豆③一些达官贵人在住宅区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④腊月里,人们用铁锅炒玉米、高梁等,使其遇热后在锅里蹦跳,爆成米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

答案A

11.唐朝前期开明的政治统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和谐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下列活动属于唐玄宗的是()

①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②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③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④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12.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均盛极一时,并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国际性大都会。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A.大量的商业性市镇在全国各地兴起B.政府实行抑商政策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D.农产品的商品化成为主流

答案C

13.“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以此推测该诗人最有可能是以下哪一位()

A.屈原B.陶渊明C.曹操D.白居易

答案D

14.唐朝诗人李敬方为大运河作诗曰:“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对此诗的正确理解有()

①该河沟通南北交通②统治者利用运河加强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③辩证地评价了大运河④大运河的修建导致隋朝灭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朝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李贽《史评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李贽的评论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实质问题?依据是什么?

答案(1)有。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己……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封建君主专制。大臣的谏或谀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16.大唐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繁荣的国度,也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交往发达。

材料一(朝鲜半岛)“又多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

——班固《后汉书东夷传》

材料二公元717年19岁的井真成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入唐。734年,井真成因病死于长安,享年36岁。在听闻井真成忽然得病去世的消息后,“皇上(哀)伤”,并追奉他为“尚衣奉御”,以官礼下葬。

——《井真成的墓志铭》

材料三有人用“柳暗花明又一春”形容2007年的中日关系,从春天的温家宝访日,到岁末的福田访华,一个“春”字让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倍感温馨。——新华网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中国输往朝鲜的物品有哪些?说明了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皇上(哀)伤”中的“皇上”指的是谁。当时的日本模仿了唐朝哪些制度?

(3)你认为当今中日关系改善和加强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答案(1)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说明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也说明了当时的中国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朝鲜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唐玄宗。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以及台湾问题是改善和加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扩展阅读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单元评估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制度的创建不仅为其繁荣奠定基础而且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4题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B.士族制度被摧垮

C.体现了唯贤的原则D.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C.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3.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共同处是

A.有利于生产的发展B.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

C.导致了军阀的形成D.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4.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其作用表现在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②轻徭薄赋有利于荒地开垦,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③稳定的赋税④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依据所学内容,回答5-8题

5.唐朝时,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反映了①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②江南经济地位上升③大运河的历史作用④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唐朝手工业中,较明显吸收外来技术的是

A.造船业B.丝织业C.冶铸业D.陶瓷业

7.唐贞观年间,扬州商人的经商活动可能有:①将茶叶装船运销日本②用丝绸换取波斯商人的宝石③将岭南运来的荔枝拿到夜市上卖④用“开元通宝”向农民收购土特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

8.“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一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商人地位高B.商人众多C.商店众多D.集市众多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依据所学内容,回答9-12题

9.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所做的努力是

A.设置旅馆,修筑驿站B.派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C.加强同欧洲之间的使节往来D.征服高昌,大败西突厥,设立机构进行管理

10.“开元盛世”,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①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②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③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④唐朝皇帝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 D.①④

11.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12.以下对唐朝时少数民族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许多回纥商人到中原经商B.渤海的水稻产量高、质量好

C.南诏引进了中原的复种制D.吐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

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3-16题

13.唐朝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盛况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先进文化

14.能反映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史实有:①“海上霸王”抵达波斯湾②唐高僧到天竺研究佛学③扬州城内,波斯、大食商人聚集④莫高窟壁画带有波斯特色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15.亚洲各国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①新罗设立国学,教授儒学②日本在服饰、姓氏、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③十进位记数法传至印度④铸铁术、井渠法传至西域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16.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来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7-20题

17.隋唐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基础是

A.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B.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C.民族交流和对外交流频繁D.继承发扬历代传统文化

18.隋唐时期,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①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已经用于军事③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④出现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③④

19.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思想进步最主要表现在

A.科技发明B.天文学领域C.医学方面D.建筑学领域

20.隋唐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融合特色的是

A.天文历法B.医学C.诗歌D.艺术

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1分,共2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求免役;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率,荡为浮人(流民);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乃诸作两税法,……德宗善而行之……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引自《旧唐书》

材料二 令就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到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

──引自《陆宣公秦汉》

材料三 (贞观元年十二月)上(唐德宗)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无它徭,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元和末年(约820年左右),渭南县天源乡本有四百余户;今才有一千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略相似。

──摘自《旧唐书》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征收丁税的弊端。(2分)

(2)材料二的“官税”指什么?“私家收租”指什么?(2分)

(3)材料三“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四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分)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唐朝赋税改革的认识。(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德九年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对侍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材料二(贞观二年28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贞观六年32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回答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唐·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君主、国家和人民三者之间是何关系?他是怎样认识君主个人欲望所造成的影响的?(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会导致采取哪些措施?(4分)

(3)从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看出君臣们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进而指出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第23题10分,24题15分,共25分。

23、汉朝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和繁荣时期。试分析唐朝比汉朝更强大的原因,并指出两朝后来都衰落的共同原因。(10分)

24、举例说明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了哪些影响?(15分)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隋唐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C

B

B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A

D

A

C

B

D

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1分,共25分

21.(14分)(1)收入多的富人免了丁税,没有收入的贫人担负丁税,使农民破产而成为流民。(2分)(2)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向政府所交的税叫官税;“私家收租”指地主向农民征收的田租。(2分)(3)地主阶级把新增加的“官税”转嫁于农民。(2分)(4)农民承受不了地主阶级转嫁的赋税。两税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唐代的阶级矛盾。(4分)(5)两税法的规定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但封建政府实行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地主阶级利益。(4分)

22、(11分)(1)互相依存的关系。君主为所欲为将危及国家的存亡(3分)

(2)以民为本的思想。采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误农时等措施。(4分)

(3)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不与民安定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分)

三、问答题:第23题10分,24题15分,共25分。

23、(10分)更强的原因:①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②唐朝的科举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唐朝制定了更好的民族政策,边患问题不突出。④唐朝时江南大开发,经济基础更雄厚。⑤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以及外国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促进了经济发展。

衰落的共同原因:①政治腐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宦官专权、朋党之争。②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24、(15分)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特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如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日本大化改新中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制度、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等等。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学案

一、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一)能够再认、再现隋朝的统一,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各民族间的交往,唐同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大秦的关系以及唐朝的科技文化等史实概念。

(二)概括、归纳隋唐时期的基本历史特征和历史发展线索。

(三)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内容,正确评价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影响。

(四)比较北魏、隋、唐三朝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掌握其特点和发展。比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原因,得出规律的认识。

(五)概括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知识结构

(一)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二)隋朝的政治。1.统一全国。在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2.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3.加强与边境的联系。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

(三)隋朝的经济。1.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2.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亡。

(五)唐朝前期的清明政治。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1)沿用均田制;(2)实行租庸调制;(3)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武则天统治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六)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方面:改进创制农具,兴修水利,开辟荒田。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发达。3.商业方面: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

(七)唐朝的民族关系。1.边疆少数民族的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2.唐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海路。2.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交往。

(九)唐朝的衰落:1.政治方面(1).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2).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3).藩镇割据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政局更加混乱、黑暗。(5).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了两税法。

(十)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

(十一)隋唐文化概况:1.科学技术。建筑、印刷、天文、医学发达。2.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多。3.思想方面。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及唯物论思想发展。4.史学方面。设立了国家史馆,刘知几、杜佑著有《史通》、《通典》。5.文学方面。唐诗、散文、传奇等繁荣。6.艺术方面。绘画、书法、石窟艺术著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

A.封建经济受到破坏B.封建经济发展

C.地主力量加强D.地主势力削弱

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三)问答题

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述赵翼的这一观点。

2.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做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答案:

(一)选择填空

1、分析与答案:本题考察学生对唐朝的两税法的理解和掌握及对重要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答案是B。

2、分析与答案:本题是带材料的程度型选择题,考查有关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活动和阅读理解材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A。

(二)材料分析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三)问答题

1、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通过材料设立情境的分析评论型问答题,考查对唐玄宗后期统治、唐期衰落原因知识的掌握,阅读理解材料,再认、再现重要历史史实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圩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圩田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水田的增加,促使粮食产量大为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四、“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五、“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六、“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①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②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①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②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七、“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1.古典诗歌的黄金朝代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著名诗人

四、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四、“科学技术的新阶段”一目,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需要讲明以下几个问题:①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②隋唐时候,雕版印刷术就已经出现了;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配方。③火药用于军事,始于唐朝末年,其中最早使用火药的武器是火箭。

这是本目的重点,但以上这些知识点在初中均已学过,建议老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问:①为什么说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在隋唐时就已经出现了?②这两项技术的发明具有什么意义?同时要学生注意使用课本中的插图。

2.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密切联系的,历法的不断改进,就要求天文观测更加准确和精密;而天文观测的飞跃,又会推动历法更趋科学化。教师应讲明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我国历法在隋唐的发展和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地观测,把地理纬度的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第二是我国天文测量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元十二年(724),一行先后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点的天文观测,他还设计了天文仪器复矩图来测量北极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长度,提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距离多少里”(按唐代尺度应是351里80步)的概念,是我国古代制历思想的一大进步。一行成为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上述内容是本目的难点,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两个历法的具体内容,但需强调刘焯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和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的意义。

3.医学的进步。隋唐医学的成就,在教学中要突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及其著作《千金方》,指出《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唐朝及以往各代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须指出隋唐医学成就中,官修的医书及少数民族编撰的医书也占有重要地位。

4.建筑的成熟。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唐朝扩建的长安城和隋朝设计的赵州桥。①唐都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朝大兴城的城市布局。隋朝建立后,汉代旧都长安城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令建筑师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取名为“大兴城”。在此基础上,唐朝将其进一步扩展,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城市规划的典范。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的设计、建造,都有较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②隋代留下的建筑物还有著名的河北赵县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者是民间工匠李春。这些知识学生已比较熟悉,因而教师应重点突出: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标志着我国桥梁建筑的成熟。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既能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水流量大时排洪;桥的大拱跨度大,桥面平缓,又有利于车马行人,这种技术和造型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承受了各种车辆、人畜无数次的反复重压,至今安然横跨在河之上。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在欧洲,“敞肩拱”造型的桥梁直到14世纪才在法国出现,比赵州桥晚了7个世纪。

五、“文学的大发展”一目,教材主要讲了诗歌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期,人才辈出。有关唐诗,需要把握心下内容:

1.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所以会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建议教师讲明以下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代诗歌的介绍内容多,教师应从文学史的角度讲清诗歌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注意结合唐代历史发展过程讲清各时期的特色,说明文学在唐代的大发展,并要突出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一目,教材从石窟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乐舞四个方面描述了唐代艺术的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

1.艺术宝库莫高窟。首先可让学生回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有关知识,然后再介绍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个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它位于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这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西端,由此向西南是阳关,向西北是玉门关。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阳关和玉门关就归它管辖,它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当时文化交流的枢纽。石窟寺源于古印度,后渐渐发展为融汇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综合体。随着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这种艺术也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隋唐时期开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彩塑和壁画。彩塑是在传统的泥塑上加以彩绘,塑造的形象主要是神态各异的佛像。壁画除了宗教人物故事外,还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敦煌石窟艺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包容了古印度佛教艺术、西域民族艺术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杰作。

2.隋唐绘画,教师可从三方面讲述:第一,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了,除原有的宗教人物故事画为主要内容外,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到盛唐时期,山水画已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画科了。建议教师可以提一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还是由于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第二,绘画的表现技法趋于成熟。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透过变化的线条,可以感受到人物动态的美;山水、花鸟画则采用“焦墨薄染”的画法,使其向“水墨渲淡”发展,强调山水、花鸟的意似,这对宋代的画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三,这一时期杰出的绘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与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唐朝的两位画家,初中时已学过,可启发学生自讲,重点阅读展子虔一段小字。

3.巅峰时代的书法。隋唐书法风格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南朝的秀美,也有北朝的雄健。关于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要求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代表作及其所处的时代。唐初三大书法家基本上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飘逸的风格以及“瘦”的特点,字形以长方为主,大小力求一致,结构严谨而优美。盛唐的书法家颜真卿突破了王氏书体,笔法遒劲,方严正大,形体敦厚,尤其是点画较肥,甚至偏向于圆。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则吸收欧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后人把他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

对这一段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尽量少讲,多让学生参与。

4.隋唐乐舞,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的是其特点。基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受西域文化及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隋唐乐舞集历代乐舞之大成,集各民族优秀乐舞之大成,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宋、元、明、清的乐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音乐方面,隋代的宫廷宴乐有九部乐,列在首位的就是由西域少数民族传来的西凉乐;唐太宗时扩充为十部乐,其中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第三,唐代的舞蹈又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雄劲,基本以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者居多。软舞柔美,《霓裳羽衣舞》就是著名的软舞。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27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