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第十六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十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8年--)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76年以来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包含以下6点内容:①伟大的历史转折是
建设的前提;②改革开放是建设的实践和途径;③在建设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④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⑤民族工作坚持三大原则和一项根本制度;⑥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历经曲折。
(1)经济上——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①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并向三化方向发展;城市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点线面体的全方位开放格局。②理论—形成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此理论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建设结合的结晶,历经一个曲折的形成发展过程(参考重难解析部分);③成就辉煌:农业全面振兴,工业世界级项目,科教文卫生活全面提高。(131页。)
(2)政治上——特征是拨乱反正到四项原则:①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讨论是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标志,平反冤假错案和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深入;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针对错误言论小平提出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江*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完善了小平理论。
(3)外交上——全面发展和战略和成就:①外交政策有了变化:参考教材151页(必备);②外交局面全面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多极化。
(4)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①经济上:社会主义主义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套路;②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结束了文革,实现了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民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
第一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
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三、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步调整。
思路:要弄清四步调整是什么,叙述的时候要包含调整时间和背景,调整内容实质,调整的结果影响.
第一步:
1950-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次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的做法;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步:
53-56年合作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需要;将小农土地所有转化为公有制;结果引导农民走向上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发展,但过快过粗.
第三步:
58年的人民公社化,左倾发展,片面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质是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特点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步:
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决定施行改革开放,内容是统分结合改变经营方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使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四、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只要触动了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都是,要弄清调整的原因,调整内容和后果.要分清时期.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和生产改革.(原因是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意义略.)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原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略)
(3).改革开放以来:改变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意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五、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
右: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大革命失败;1957年整风中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导致政治风波.
左: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57年反右扩大化;随后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庐山会议反右倾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十年文革,左倾泛滥,拉大和发达国家差距,造成全局性的挫折.
总结:左的次数多,时间长,危害大.
纠正:八七会议纠右;遵义会议纠左;七千人大会纠左;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防资产阶级自由化.
六、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台湾);隋炀帝多次派人到流求;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荷兰殖民者窃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降郑后在台湾设府,1885年设省.
(2)近代以来台湾屡遭列强侵略:荷兰,英法,美国,台湾都曾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战争日本割占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
(3)二战后的历次国际会议,特别是开罗会议均承台湾包括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4)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顽抗,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台海分裂至今.
(5)中共主张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欢迎,海峡交流日益密切.
(6)由于大国阻挠和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台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启蒙民主思想的产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中国古代启蒙民主思想的产生
一、原因
1、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渐趋衰落。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激起人们的批判。
二、表现
1、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为“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震动了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兴起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他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其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三、影响
冲击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重要表现。
考点2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洪仁玕的民主思想
《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公众选官。
二、早期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主张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报馆学会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政治措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五、“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六、抗战后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共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促成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考点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
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四、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考点4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
一、英国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利,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二、美国
1、1776年,《独立宣言》,马克思把它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为美国民主化进程作了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
2、《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联邦总统制国家。
三、法国
1、《人权宣言》提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2、《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3、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总体特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在自由主义的主要潮流引导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含制度体系、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出现。
经济特征: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出现。
政治特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更加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地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推动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达到顶点。
思想特征:反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思潮普及,反映工业无产阶级愿望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国际关系特征:为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而奋起抗争,日本明治维新和亚洲革命风暴是这种抗争的两条不同道路的代表。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变革,它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多方面深入影响了人类社会,故历年高考对其相当重视。对“英国工业革命”应全面掌握前提、条件、纺织机器、动力机器、交通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的序幕与完成等知识点;对“工业革命的扩展”应熟悉法国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应分析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发明和机器推广办法;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应多侧面并辩证地看待。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提法上把2007年考纲的两点变为一点)。
从2006年以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考查由冷转热,高三复习中也不容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应重点掌握其诞生条件和标志;对“第一国际”应强调其成立背景、时间、地点与意义,突出它与巴黎公社革命的联系;对“巴黎公社”应突出其背景、性质、革命措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
本考点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确立(在欧美亚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或维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主体内容,主要有改革、革命、统一三种方式,在高考中显得尤其重要。对“俄国1861年改革”应主要掌握其背景、内容、性质与评价;对“美国内战”应全面掌握其背景(关键词:扩张、西进、南北、废奴、当选)、经过(关键词:爆发、不利、扭转、转折、胜利)和评价(关键词: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对“德意志统一”应全面掌握其必要性、可能性、王朝战争经过、统一的影响;对“意大利统一”应了解其背景、经过、影响并与德意志统一对比找出其特点;对“日本明治维新”应全面掌握其背景(政治、经济、外交)、前提(武装倒幕成功)、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独立国)、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成功原因(专制传统、领导力量、改革措施、国际环境)和意义(性质、积极、局限)。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尽管2008、2009年考纲对本考点提法较简略,但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因为本节考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一环。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应强调其共同原因和政策,对比英、法、美、俄等列强的扩张地区及扩张手段的不同点;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应先分析原因(工业革命、政治前提、扩张殖民、交通工具、殖民掠夺等)后指明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再认识影响(体现辩证分析和整体联系的观点)。
5.亚洲革命风暴。
本考点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在复习时突出知识点识记即可,但要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对“亚洲革命风暴”应突出背景(殖民半殖、经济附庸、政治压迫)、双重性质(反殖反封)、主要表现(五次大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对“印度民族大起义”应明确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点明英国改变统治策略、明确大起义的历史意义(领导、主力、对印度、对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
本单元主要叙述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世界历史,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上册三章二节不作考试要求)
(1)经济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进行并在欧美国家扩展,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过渡,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方面都是一场大变革。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1)可能性: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条件:①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②劳动力: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生产技术。
(2)必要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2.开始于棉纺织业原因:新兴工业;比较集中;政策扶持;原料丰富;物美价廉等。
3.揭开序幕: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4.主要成就:
(1)棉纺织业进步(织—纺—织)
①凯伊飞梭(工具,不是机器)②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③克隆普顿骡机④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2)动力机器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3)工厂的出现: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4)交通运输新发明:
①1807年,(美)富尔顿汽船②1814年,(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5.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1840年前后标志:机器制造机器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发展缓慢
(1)中小企业多(时装、香水、珠宝)—技术推广难;
(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雅各宾派;拿破仑法典)—自由劳动力缺乏;
(3)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不足;
(4)社会长期动荡(大革命前后)—社会环境不好。
2.美国发展迅速
(1)原因:
①资源: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②环境: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③人力:外国移民涌入,劳动力充足;④没有封建传统阻碍(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
(2)成就:
①涌现新发明:轧棉机、缝纫机、拖拉机、轮船。
②推广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促进机器制造业发展,推动机器普及。
3.其它国家
(1)德国:19世纪早期开始,有一定发展,受严重阻碍。
(2)德、奥、日:19世纪中期开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分类分析:
(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巩固统治—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壮大);出现“煤铁复合型”工业布局。
(2)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
(3)国际关系: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亚非拉)从属于西方(欧美);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辩证分析:
(1)积极: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基础;近代城市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2)消极:无产阶级相对日益贫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工业“三废”);资本主义的掠夺加剧了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理解: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阐释:什么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2)政治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发展,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潮流是当时的主要潮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
(3)理论来源:英法德三大思想成果被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工作。(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内容:
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③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④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2)意义: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性);②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第一国际成立
1.历史条件: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低潮(反动政治)——高潮(经济危机)
(2)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理论研究。
2.成立:
(1)时间、地点:1864年,伦敦
(2)性质: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
3.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在哪里?(四更一大)
理论性更强;目的更明确;组织性更高;国际性更强;大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开展。
(三)巴黎公社(工人运动的光辉顶点)
1.历史背景:
(1)国际:《共产党宣言》的号召;第一国际的推动。
(2)国内:民族矛盾(普军入侵)和阶级矛盾(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压迫)激化。
2.革命爆发和公社成立:
(1)爆发:1871年3月18日,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公社性质:第一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3.革命措施:
(1)政治:四项废立(军警法议)一项选举
(2)经济:(三项经济措施)没收逃亡工厂,监督铁路军需,规定最高薪金(人民公仆)。
4.公社性质(无产阶级政权)的体现
(1)从产生原因看,是在第一国际指导下产生的;
(2)从产生方式看,公职人员由巴黎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3)从革命措施看,政治上破旧立新,经济上实行公有,都有明显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
5.巴黎公社失败原因(1871年5月28日)
(1)客观:普法联合镇压,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法国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具体表现为:
①没有建立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
②没有乘胜追击逃往凡尔赛的残敌;
③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造成财政拮据;
④没有贯彻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策略(没有联合外省革命者;没有发动农民);
⑤没有重视马克思的警告(普法勾结、从圣克鲁门攻城)。
(3)根本: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早产的无产阶级革命)。
6.历史意义:
(1)任务:它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学说:它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经验: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精神:它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将永垂史册。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1)根本: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部:农奴制落后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3)现实:农奴制面临危机(战争失败、经济恶化、农奴起义)。
2.内容:1861年亚厉山大二世签署
(1)人身自由(2)赎买份地
3.性质:
由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依据:它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农奴主卖份地——资本和市场)
原理:主观动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与客观效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一致。
4.评价:
(1)进步:(发展资本主义)
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保留封建统治)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主要指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月革命时推翻)
农民赎买份地质次价高,对农民一场掠夺。
结论:俄国用牺牲农奴利益的办法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相对落后的一个。
补充: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
(1)革命方式(英美法)(2)改革方式(俄日)(3)统一方式(德意)
2.俄日德意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共同特点及原因
(1)共同特点:自上而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原因:①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②原有统治者认识到变革能维护统治地位。
(二)美国内战
1.背景:
(1)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①方式: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
②范围:从大西洋西岸扩大到太平洋东岸。
③评价:既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赶和掠夺;更是对西部土地的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评价方法:一分为二,类似评价“圈地运动”)
④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北美的扩展。(有月考认为是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过程)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
①本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②很大差异:原料;市场;关税;劳动力。
③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
(4)林肯当选总统,北方资产阶级占优势。——导火线
2.经过:
(1)南部联盟挑起了内战;(开始于1861年)
(2)初期北方失利(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幻想妥协);
(3)扭转战局措施:政策上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军事上扩充兵力、调整部署。
(4)战争转折——葛底斯堡战役;
(5)南方投降,内战结束。(结束于1865年)
3.意义:
(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进步: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进一步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局限: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补充:
1.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与危害
(1)实质:使用黑奴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
(2)危害:经济上必然阻碍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政治上成为导致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起因:前者民族矛盾引起;后者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
(2)目的和任务:前者扫除外部障碍—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者扫除内部障碍—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
(3)阶段特征:前者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属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德意志统一
1.条件:
(1)必要性:德意志的发展迫切需要结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国家强大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的需要)
(2)可能性:(从大到小,从外向内)
①德意志有进行统一的物力;(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②普鲁士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经济发达兵力强,决心坚定野心大)
③俾斯麦有实现统一的能力。(推行“铁血政策”,开展灵活外交)
2.过程(特别关注俾斯麦的“灵活外交”):
(1)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2)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不进维也纳)
(3)1870年,普法战争(色当战役)。(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3.标志:
1871年初,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类似拿破仑皇帝)
4.影响:
(1)德国壮大:结束了长期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类似美国内战)
(2)改变格局:法、奥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3)带来祸害: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德国成为欧洲最有侵略性的国家)
补充:
1.德意志统一只有通过王朝战争方式自上而下完成的原因:
(1)容克阶级(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类似英国新贵族和法国自由派贵族)力量强大,成为统一的领导力量。(官居要职;掌握军队;财力雄厚)
(2)德国资产阶级相对软弱,乞求妥协来完成统一。
(3)德国无产阶级还相当幼稚。
2.军国主义(第四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92页)
是指把国家置于军事独裁之下,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
(四)意大利统一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
意大利四分五裂的状态和受外国控制的地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可能性:
①民: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没有成功;
②自:资产阶级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③国:撒丁王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④人:加富尔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并取得了外国支持。
2.统一过程
(1)法、撒联合对奥地利战争,北部基本统一;
(2)“红衫军”革命成功,意大利王国成立,南部实现统一;
(3)利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机会,赶走外国势力,最终完成统一。
3.历史意义
(1)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补充:意大利、德意志统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相似点:
(1)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2)都用王朝战争方式结束分裂局面;
(3)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4)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外国强大势力—奥、法。
2.不同点(突出意大利统一的特殊性):
(1)意大利面临着独立、统一两大任务;
(2)意大利始终存在人民革命、王朝战争两条道路;
(3)意大利较多借助了外国势力和人民力量。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走向衰落的德川幕府封建统治。
(1)国内:
①政治: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②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③阶级: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要求改变现状。(人民要吃饭;新地、高商要掌权;中下武士要有钱)
(2)国外: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日本民族危机严重。
2.前提:倒幕运动成功。
(1)倒幕派形成:中下级武士为主。
(2)倒幕派壮大:得到人民拥护;受到大名支持;掌握强藩政权;建立倒幕武装。
(3)武装倒幕成功:组织明治政府;摧毁幕府统治。
3.开展:明治维新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目的:巩固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建立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
①政治: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
②经济: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工商)
③军事: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准备对外扩张)
④文化:推行“文明开化”(相对于封建蒙昧)。(改造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4.成功原因:
(1)封建统治相对薄弱;(2)倒幕派有较大实力;
(3)改革措施全面有效;(4)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5.历史意义:
(1)积极: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保存较强封建残余(天皇制、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新兴帝国主义(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侵略扩张)。
补充:
1.明治成、戊戌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日本相对宽松;中国瓜分狂潮。
(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弱。
(3)领导力量: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
(4)政策措施:措施全面有效;各地阳奉阴违。
2.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汲取哪些经验?
(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引进技术;发展教育等)
(3)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物质条件: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增强。(武器、轮船和商品)
(3)共同政策: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2.英国扩张
(1)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2)方式: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市场,拓展商品市场。
(3)特点:商品输出为主。
(4)概况:亚洲印度新加坡,缅甸阿伊都侵略,两鸦战争半殖中,大洋据有澳新西,经侵拉美非入埃。
3.俄国扩张
特点:侵占领土为主(1861年改革不彻底)(英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4.法美扩张
法:侵占阿尔及利亚,渗透埃及突尼斯,伙同英法打中国,印度支那(越老柬)受侵略。
美:亚洲拉美受侵略。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形成条件
工业革命是基础;革命改革促发展;侵略扩张是前提;长途运输更方便;侵略方式在改变;封闭结构被打破。
2.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形成过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产生;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4.影响
(1)发展观(对列强各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辩证观(对亚非拉美):有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3)整体观(对世界整体):进一步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五.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1.列强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
(1)武力侵略打开国门;(2)主要方式商品倾销。
2.危害(革命起因)
(1)政治危害: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土中医,半治病)
(2)经济危害:亚洲许多国家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革命需要:亚洲下层人民希望摆脱双重压迫,一些上层人士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3.革命性质:既反殖民主义又反封建主义(主要)。
4.主要表现:
(1)五次大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
(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①起因:俄国蚕食英国侵略;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②概况:打击封建武装;建立根据地(以上两点是先进性);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落后性)。
5.意义:
打击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亚洲人民不畏强暴、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原因:
(1)根本: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2)直接:密拉特事件。
2.经过:
(1)密拉特事件揭开序幕;(2)占领首都德里,成立领导机构;
(3)形成起义中心,王公成为领导;(4)英国改变策略,起义遭到镇压。
改变策略:英国直接管理,增加英军比重,保护王公特权,调派侵略军队。
3.意义:
(1)性质: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印度土兵为主的、广大人民参加的民族大起义(民族解放斗争)。
(2)作用:表现决心勇气,打击英国殖民,遏制其他侵略。
4.败因:
(1)主观:部分封建王公的背叛;没有先进阶级,没有明确革命纲领(根本)。
(2)客观:敌我力量悬殊。
1.概述工业革命在“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的具体影响
(1)技术革命:它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①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阶段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2)社会变革:①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②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变化。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普遍地展开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起因:前者民族矛盾引起;后者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
(2)目的和任务:前者扫除外部障碍—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者扫除内部障碍—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
(3)阶段特征:前者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属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4)性质: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前者重在民族解放,后者重在内战。
3.意大利、德意志统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相似点: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用王朝战争方式结束分裂局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外国强大势力——奥、法。
(2)不同点(特殊性):意大利面临着独立、统一两大任务;意大利始终存在人民革命、王朝战争两条道路;意大利较多借助了外国势力和人民力量。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对比
(1)国际环境:日本所处国际环境相对宽松;中国面强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国际环境不利。
(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较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相对弱小。
(3)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中国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
(4)政策措施:日本政策措施全面有效;中国的变法诏令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根本措施,再加上各地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阳奉阴违,基本上未得到实施。
5.19世纪中期形成的世界三股进步潮流
(1)自由主义潮流(主流):具体表现为,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
(2)社会主义潮流:具体表现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出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3)民族主义潮流:具体表现为,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意志统一运动和波兰的民族起义等。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B
(1840年前后)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人离不开钟表,是因为工厂管理严苛。
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8)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了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广西方文化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英国人在印度提倡欧洲的文艺、科学和语言,这正是推广西方文化。
3.(2009年北京文综23)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A
据材料可知,这是说德意志完成统一时的局限性(军国主义传统、扩张欲望强烈)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及失败因素之一。
4.(2009年浙江文综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D
A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是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观;B项错在“用剩余价值学说”,C项应是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5.(2009年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由题意可知,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原料、劳动力和输出资本等,这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反映。
6.(2009年广东历史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政治方面)可以判断。
7.(2009海南历史12)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持续四年其中有些好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该战争应是
A.普法战争B.印度民族大起义C.美国内战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C
持续四年、19世纪、惨烈战斗,三项条件皆符合的只有C项。
8.(2009年浙江文综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和劳动力(3分)。三项因素如何取得: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6分)。
(2)主要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4分)。
(3)直接影响: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积极方面每点2分,共8分);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消极方面5分)。
从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方面分析“三项因素”,从生产力、产业结构、交通革新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答积极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答消极影响。
一.易错知识点
1.工业革命后的三股潮流中,自由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的服务角色。
2.德意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里的“古典”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资本主义发展早期。
3.美国的黑人奴隶制,不是奴隶社会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
4.俾斯麦宣扬的“铁血政策”不是单纯的战争政策,它是建立在普鲁士工业化基础之上,同时与灵活外交相配合的统一策略。
5.俄国沙皇、日本天皇主持或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具有政治体制的落后性和生产方式的先进性的融合体特征。
二.方法点拨
1.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本单元内比较清晰的三条线索。学习中,应首先理清每一条线索的基本内容,主要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去分析把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贯穿这一时期的主流,其在国内的发展,不仅改造了国内社会,更影响到世界面貌。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同时,更多的国家的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成为历史潮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引发的殖民扩张的加剧。复习时,应把民族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把握其阶段性特点。
4.发展观、辩证观、整体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事物的特定历史背景等方法,是看待本单元众多历史事物的有效方法。
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一前提(政治)四条件(资、技、劳、市)。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概况:英国、美国、法国等。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标志。
社会主义运动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革命:革命背景、革命措施、失败原因、革命意义。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法令内容、改革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倒幕、措施、成因、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美国内战:背景、经过、意义。
德意志统一:背景、经过、意义。
意大利统一:背景、经过、意义。
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英国、法国、俄国等。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和时间。
初步形成的影响:对欧美、对亚非拉、对世界整体。
亚洲革命风暴的背景和概况。
亚洲革命风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考点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取代 , 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是 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方面的一场革命。
2.英国的工业革命
(1)背景:
①在英国确立,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使英国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③ 运动使英国获得大量劳动力。
④ 积累了丰厚的生产技术知识。
⑤必要条件是 。
(2)概况:
①开始的部门: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业。
②然后在、等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
③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 发明了蒸汽机车,交通运输进入以为动力的时代。
④年前后,英国的 已基本取代了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法国从(时间)开始工业革命,到(时间)基本完成。由于长期大量存在, 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国企业,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 和 相对缺乏, 不景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2)美国工业革命
①条件得天独厚: 、 、 。
②到完成了工业革命。
(3)其他国家: 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进程。俄国、日本等(时间)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 ,巩固了 的统治基础。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 ,实行、和 ,资产阶级通过逐渐建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 和,即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3)还促进了 的兴起。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 ,改变了 ,最终确立了的统治。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得到迅速发展, 日益暴露。1825年,
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同资本家展开了斗争,逐渐兴起。
②阶级基础:19世纪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但这三次工人运动最后失败了,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的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英国、英法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内容:第一次较系统完整地阐述 ;阐明了;指出了 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
(3)意义: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的指导,蓬勃发展。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
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的发展, 队伍壮大。
②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 的经济危机,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和 再度高涨,并逐步走向国际联合。
③ 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2)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3.巴黎公社
(1)背景
①1870年,战争,法军战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的统治,建立了 。
② 对外屈辱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③1871年3月18日,政府军企图夺取和,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成立巴黎公社。
(2)经过
①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 、,取消 代之以 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 、、 ;还规定公职人员由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 的工厂,交给 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等。
②失败:公社没有接管 ,也没有 和 ,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月底,巴黎公社被扼杀。
(3)历史影响: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 ,建立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的学说。它的经验和教训是 的宝贵财富。
考点三 19世纪六七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 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 国家,造成狭小,缺乏,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②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 签署了废除的法令:规定农奴,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但必须付出高于当时实际地价许多倍的钱来 。
(3)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的具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影响: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但改革保留了大量 。
2.美国内战
(1)背景
①美国独立后通过 、 、 等手段,领土迅速扩张。世纪中期,领土已经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是印第安人的灾难,但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②北方 经济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矛盾也日益暴露和激化,双方矛盾的焦点是 。
③19世纪上半期, 高涨,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④1860年,主张代表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2)经过
①年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公开分裂国家,挑起战争。内战初期,方军队节节失利。
②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和《 》,扭转了战局。1863年,在战役后北方军队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③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3)意义
①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 ,它维护了,废除了 ,进一步扫除了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②但内战没有彻底消除 。
3.德意志统一
(1)背景
①随着的展开和 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很大的障碍。
②资产阶级感到,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③ 以其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
④普鲁士首相推行“ ”,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经过:统一方式是三次战争。
①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 。
②1866年, 战争爆发,在 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1867年,成立,完成了局部统一。
③1870年战争爆发,普军在 战役中大败法军。
④ 年初,普鲁士国王即位为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3)影响
①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 ,为德国 铺平了道路。
② 和 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
③统一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传统, 的欲望强烈。
4.意大利统一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处于,大多数地区。
②随着 的展开和 的发展,意大利各地要求和的运动日益高涨。
③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担负起领导统一的使命,特别是 担任首相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2)经过
①1859年,对战争爆发,北部人民纷纷响应。1860年,基本完成了统一。
②1860年,率志愿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占领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将政权移交给撒丁王国。
③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④借 战争和 战争将奥地利、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了统一。
(3)意义
①结束了和 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 的发展。
②但意大利顽固,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于统治下,实行 政策,是一个落后的 国家。
② 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③开始瓦解,逐渐形成和发展, 和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产生不满。
④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 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状不满情绪增加。
⑤1853年, 打开日本大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⑥以 为主的倒幕派,建立了 ,打退了前来镇压的幕府军队。 年,倒幕派组织了明治政府。 年,明治政府打败了幕府军队,乘胜摧毁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成功提供了条件。
(2)内容
①政治:改革落后制度,建立。逐渐削弱,加强;废除,取消。
②经济:大力改革,发展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等。
③军事:军事改革。实行制,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准备。
④文化:推行“ ”政策,用 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 ,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影响
①使日本改变了状况,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②逐步废除了 ,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很快成为。
③随着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国家。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亚洲革命风暴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
①随着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更为广阔的抢占更多的
。
②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增强,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2)概况
①扩张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国,在世界各地强占,抢占,拓展。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 。
②其他国家不甘心落后。如法国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了。
(3)影响
①列强的侵略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的组成部分,19世纪六七年代,初步形成。
②列强的侵略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进一步促进了 的发展。
③列强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 ,但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 ,传播了 ,有利于 ;也加强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 。
②19世纪六七年代和 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市场形成。
③ 使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④先进的是重要因素。
(2)过程
①时间: 。
②途径: 、。
③组成: 和 两部分。
(3)影响
①西方:促进了的发展。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一方面 ;另一方面 。
③世界: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亚洲革命风暴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亚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 和 。
②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亚洲各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手工业 ,生活困苦不堪。
③许多封建统治者和 勾结,遭到人们反对。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一些爱国的上层人士希望赶走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最严。
(2)性质: 。
(3)重大事件
①;②;
③;④;
⑤。
(3)意义
①沉重地打击了。
②表达了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4.印度民族起义
(1)背景
① 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统治,大肆掠夺,引起印度社会各阶层不满。
②印度 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2)经过
①1857年, 率先起义,不久攻占 ,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各地广泛响应,形成了等起义中心。
② 殖民者调集大军镇压,起义军奋起反抗, 年,起义失败。
(3)意义
①这次起义是一次领导的、以 为主力和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充分表现了印度人民不畏强暴的勇气。
②它沉重地打击了 殖民者,使其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一定程度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考点一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概念: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生产社会关系
2.英国的工业革命
(1)背景:资产阶级统治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工场手工业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2)概况:棉纺织业采煤冶金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蒸汽时代富尔顿史蒂芬孙蒸汽1840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经营分散工业劳动力工业资本商品市场
(2)美国工业革命: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19世纪中期
(3)其他国家: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19世纪中期前后
4.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封建束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革命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近代城市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的面貌资产阶级对世界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英国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科学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3)意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运动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工人阶级1857世界性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
(2)意义:(无答案)
3.巴黎公社
(1)背景:普法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蒙马特尔高地梭蒙高地
(2)经过:旧军队旧警察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国民自卫军治安司法立法机构民主选举逃亡资本家工人合作社军需生产法兰西银行外省革命者农民5
(3)历史影响: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考点三 19世纪六七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861年改革
(1)背景:资本主义封建农奴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社会经济克里米亚
(2)内容: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份地赎买
(3)性质:自上而下资本主义
(4)影响:农奴制度封建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
(1)背景:赎买武装颠覆入侵19西进运动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奴隶制种植园奴隶制存废问题废奴运动限制奴隶制北方资产阶级
(2)经过:1861南部同盟北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1865
(3)意义: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种族歧视
3.德意志统一
(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国内市场普鲁士俾斯麦铁血政策
(2)经过:王朝丹麦普奥萨多瓦北德意志同盟普法色当1871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国
(3)影响:分裂状态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法国奥地利欧洲的国际格局军国主义侵略扩张
4.意大利统一
(1)背景:分裂状态被外国势力控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撒丁王国加富尔
(2)经过:奥意大利北部加里波第普奥普法
(3)意义:异族压迫分裂割据资本主义封建残余势力自然资源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封建广大劳动人民封建领主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美国中下级武士倒幕武装18671868
(2)内容:新的体制封建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封建身份制度武士特权资本主义经济私有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征兵制对外侵略扩张文明开化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教育
(3)影响:封建落后资本主义封建落后资本主义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亚洲强国经济军事实力军国主义帝国主义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亚洲革命风暴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工业革命商品市场廉价原料产地经济的发展
(2)概况: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深重灾难社会经济体制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交通运输工具
(2)过程: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3)影响: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亚洲革命风暴
(1)背景: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人失业殖民势力
(2)性质: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3)重大事件: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3)意义: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
4.印度民族起义
(1)背景:英国殖民者土兵
(2)经过:密拉特的土兵和人民德里占西英国1859
(3)意义:封建王公印度土兵广大人民英国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十一单元测试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作家Gordier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说明Gordier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2.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它们由南向北依次是()
①广州②宁波 ③上海 ④福州 ⑤厦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 C.①③⑤②④D.①⑤④②③
3.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4.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以战争作为主要的侵略手段B.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洗劫圆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5.《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的主观愿望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
D、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6.洪仁玕说:“衣必洗而垢去,物必改而更新,理之自然也,所谓世之变革者……受天新命,食天新果,饮天新汁,因有自新之学,用以新民新世。”下列不能反映其思想的是()
A、呼吁社会改革B、破除封建专制
C、向西方学习D、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7.天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8.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这不能反映()
A、农民的平等思想B、农民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愿望
C、洪秀全已经树立推翻清朝,建立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9.从下图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战争首先在朝鲜爆发
B、北洋舰队覆没之前,中国海军一直控制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C、朝鲜战场上清军溃退的路线是由朝鲜平壤到鸭绿江再到国内
D、平壤之战、辽东之战、黄海战役和威海之战先后发生
10.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12.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孙中山主张建立()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议会君主制D.君主专制政体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据此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结束了人治,实现了法治B.标志着独裁统治在中国的终结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使中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混乱
14.右图是位于现在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民国时期“总统府”,它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政权所在地,现已被建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它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B、是目前最重要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C、它证明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D、近代各革命阶级曾在此先后建立过政权
15.1911年底,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帝国主义惊呼:“主要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这说明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进行了像义和团那样的排外运动
D、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16.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又一次巨大的解放。下面对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④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①陶片放逐法②十二铜表法③秦律(竹简)④唐律疏议
材料二“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议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制订的目的或作用看,材料一中图①②和图③④所示的法律文件有何不同?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样的政治特色?与材料一图①②之间的历史渊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三中法律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有何主要地位?它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4)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法律制度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你认为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
材料二“中华之弱,由于民贫。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1912年4月17日)
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同情。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四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924年孙中山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同意“解职”并“首推袁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认识?他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
第十一单元测试
一.1.B2.D3.B4.C5.D6.D7.D8.D9.C10.C11.C12.A13.C14.A15.B16.B
二.
17.(1)①②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罗马为了维护民主政治而采取的法律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和对法律的垄断;两法都是民主性的体现。而图③④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2)政治特色:分权制衡原则。
1787年美国宪法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机制等。
(3)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关系:借鉴了材料二的政治政治制度模式。
(4)由专制走向民主;民主化的程度不断推进、提高。人生而平等、法律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1)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鼓励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立宪派、旧官僚的乘机进攻;袁世凯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讹诈反革命两手策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被迫妥协退让。(2)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辞职,极力倡导发展实业,表现了他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3)认识:对资本主义各国抱有幻想。
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扩张性。(4)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5)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共同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反革命势力异常强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26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