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第4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课型:自学+展示

1.了解蝗灾和鼠灾的分布。2.理解蝗灾和鼠灾的危害、成因。
3.能结合实例,分析蝗灾和鼠灾对我国农业灾情的影响。

蝗灾和鼠灾的危害、成因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一、特点:种类繁多、灾情严重、区域_____________。
二、我国的虫灾
1.主要类型_____________害虫
_____________害虫
2.蝗灾
1.)概况:蝗虫对我国__________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危害最严重的飞蝗具有______________习性。
2.)蝗区类型:滨湖蝗区、________蝗区、内涝蝗区、__________蝗区。
3.)危害:__________损失惨重;对当地____________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使本就脆弱的____________________加速退化。
三、我国的鼠灾
1.特点:种类多、_____________、分布广
2.两大危害区_________鼠类危害区
_________鼠类危害区
3.类型:
1.)_________鼠害:十分严重
2.)草原鼠害使草原______________下降
破坏草原
3.)森林鼠害分布:东北和_________地区
危害形式地上鼠啃食____________
地下鼠啃食____________
4.)危害:危害______________,破坏草原,毁灭________,________,
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1.阅读58页材料“为什么农作物害虫泛滥成灾”,探究以下问题:
11.)1.)从气象、农作物和害虫天敌等方面探究我国农作物害虫泛滥成灾的原因。

2.)说一说危害家乡农作物的害虫主要有哪些。

3.)关于灭虫有两种看法,一是使用农药,二是培育害虫的天敌。你认为采取哪种方法好?说一说你的理由。

2.我国鼠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国草原鼠类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防治:
①人工捕杀②化学灭鼠③设立防鼠设施④禁止滥捕滥猎鼠类天敌
4.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或常听说的生物病虫害是什么?危害程度怎样?
例如,在内蒙古草原常发生蝗虫灾害,蝗虫将生长的牧草全部或部分吃光,不仅减少了地上生物量,造成畜群因草料短缺而掉膘或死亡,而且造成地表进一步裸露,加剧风蚀沙化。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下列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危害严重的是
A.粘虫B.松毛虫C.蝗虫D.稻螟
2.下面哪种灾害与水灾、旱灾一起被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A.地震B.台风C.寒潮D.蝗虫
3.我国东北林区最主要的害虫是
A.马尾松毛虫B.落叶松毛虫C.云南松毛虫D.油松毛虫
4.有关森林虫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森林工业不会造成损失B.对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C.危害不大,不足防治D.依靠害虫的天敌即可消灭
5.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爆发的是
A.一直干旱B.一直多雨
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
6.分布于亚洲东部的鼠灾主要是哪一类型
A.喜湿B.耐旱C.喜热D.怕光
7.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的鼠灾主要是上述选项中的哪一个?
8.在我国东北地区鼠类主要危害
A.樟子松、落叶松B.红松、马尾松
C.胡杨、红柳D.梭梭、落叶松
9.为了搞好灭鼠工作,我们应该
A.保护猫头鹰、鹰等鼠类的天敌B.使用“毒鼠强”等化学药品灭鼠
C.生态系统是平衡的,对鼠害可以听之任之D.禁止药物灭鼠
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能否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11.目前,消灭病虫害的有效办法是依靠农药。那么,你在洗菜或吃水果时应如何消除残留的农药?

12.你认为在防治生物灾害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更好?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扩展阅读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

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扭转的问题。其基本特征是,过多的人口拥挤在农村,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劳动生产率低,就业不充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很低,而资源掠夺性使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土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着手农村税费改革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今年的政府工作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1、元谋人、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钻孔技术。半坡、河姆渡时期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技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2、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4、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5、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6、魏晋南北朝时,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7、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等农业工具。

8、对生产工具变革的基本认识:

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以充分体现。

历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与改进,是以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行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原埋。

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来改造世界。

(二)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灌溉技术、耕作和管理技术上。

1、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⑴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淮河流域)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吴王夫差开邗沟;魏有鸿沟;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在成都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咸阳附近修的郑国渠。

⑵秦朝开通了灵渠。(两汉: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黄。三国:吴开凿江南运河。)

⑶隋朝开通大运河。

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③影响: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

会经济的发展。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⑷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著名的灌溉工程或先进的灌溉工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唐朝还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⑸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

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开发利用水资源也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准则,遵循政府宏观控制、股份制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户参与的原则。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体现国家对内职能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⑹中国古代水利上的经验与教训: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如西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隋炀帝兴修大运河,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古代国家重视水利的兴办,这是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相联系的。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安盛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如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诸葛亮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

总体来讲,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举办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2、耕作和管理技术。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五谷都已种植。

2、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3、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4、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5、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6、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7、清朝: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四)垦荒的利与弊

1、表现:①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私田;②西汉: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到八百多万顷;③三国:魏、蜀、吴都实行屯田,使荒地得到开垦;④南朝:江南土地大量开垦,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方边疆得到开发;⑤隋唐: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开垦山地,围湖造田使耕地面积增加;⑥明朝:鼓励垦荒,明初全国垦田数达8.5亿亩;⑦清初:奖励垦荒,清初100多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40%即3亿多亩。

2、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3、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4、说明:中国古代自远古到西周,耕垦的区域限于中原与关中部分地区,进入东周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产生和确立,以及增强国力的需要,开发土地资源的要求大为增强。

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战国时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中原荒地大为减少,关中秦国荒地也得到迅速开垦。秦汉时期不仅内地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国家疆域的开拓,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惩的标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与劳动人口一样,同是中国古代经济兴衰、国力强盛的标志。发达兴盛之时必是户口殷繁,桑拓满野;而萧条衰败之时则是千里无烟,鞠为茂草。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

但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错,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就加速了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再如明末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

(五)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特点等

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④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⑤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⑥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⑦唐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⑧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⑨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⑩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原因

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果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⑤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4、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①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

②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规、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的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5、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隋唐时,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明清时,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⑶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改进,加之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关系已经走到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⑷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贸的指导思想。

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⑸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化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二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三、近现代农业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农民在湘、鄂、赣三省成立省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并且组织农民支援北伐战争。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并于1931年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同时中共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将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①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②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③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①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村生产衰退,粮荒严重。②中共于1947年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土地问题,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并且在这次土地改革中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结果: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8、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农业的地位和今天的发展方向

①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②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A、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B、农民增收已从过去的主要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增产和提高价格转向主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C、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已完全由市场自主调节。D、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方向。必须走农科教相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为迎接挑战,农业发展必须保证落实以下几方面:

A.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

B.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

C.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

D.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E.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

F.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G.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之路。

H.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

I.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检测

一、单选题

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1—4题。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2、根据教材相关知识,我们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商代青铜铸造业只生产贵族祭祀用品和工艺品

B商代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C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制造业取代了青铜制造业

D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仅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4、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方式不包括()

A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B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

C扩大土地开垦面积D革新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此回答5—10题。

5、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其主观目的不在于农业灌溉的是()

A孙叔敖修芍陂B西门豹修西门豹渠

C李冰修都江堰D郑国修郑国渠

6、下列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按地域的分布从北到南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芍陂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灵渠

A③①②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③②①④

7、两汉时期在黄河流域兴修的水利工程是(C)

①郑国渠②六辅渠③白渠④坎儿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8、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水力资源综合开发的经验,其中对水利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不包括()

A翻车B筒车C水排D水磨

9、商朝和西周时期,采取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主便于加强对奴隶和庶民的控制B生产工具低下

C让奴隶和庶民彼此互相监视D奴隶和庶民无人身自由

10、右图为春秋牛尊,它所表达的时代革命性意义可能是()

A青铜技术提高B已经开始牛耕C饮酒已经普及D畜牧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品种非常丰富。据此回答11—15题。

11、关于五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指稻、黍、稷、麦、豆B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C甲骨文不记此事D《诗经》有此记载

12、隋唐时,一般平民多穿布衣,这种布的原料是()

A丝B麻C棉D毛

13、元末明初,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乃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其关键性因素是()

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更适于植棉

B宋代时,先进的植棉技术进人松江地区

C黄道婆全面改进并推广了棉纺织的拼、弹、纺、织生产技术

D植棉、纺棉纱、织棉布的经济效益高于种植水稻

14、促成清朝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增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国家赋税改征银两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

15、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开垦荒地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有利有弊。据此回答16—20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B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D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7、因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发展,过度开垦所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18、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

19、明清时期土地总量增加的社会影响包括()

①满足大量人口的粮食消费②推动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扩大③促使政府扩大对外开放④有利于新农作物品种的推广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0、下表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皇帝年号公元纪年每人平均占地面亩数

康熙三十年1673年27.92亩

乾隆十八年1753年6.89亩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3.56亩

①社会的动荡不安②剧烈的土地兼并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④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统治政策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此回答21—23题。

21、夏、商、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③集体耕作方式的改变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

22、对封建统治者在农业问题上的举措,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秦始皇轻视农业,不兴修水利,更没有推广牛耕改进铁农具

B西汉初统治者重农抑商,文帝时工商地主地位更低

C隋文帝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D元世祖只把牛羊的多少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的依据

23、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一些王朝的初期往往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其中唐朝初期采取的是()

A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

B奖励垦荒和实行摊丁人亩

C将北方旱作物推广到江南地区

D实行租庸调制,“庸”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此回答24—题。

24、下列不属于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是()

A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B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专业农业生产区域出现

25、促进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前提条件是()

A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B政府推行“更名田”

C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D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26、下列各项,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①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③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④玉米和甘薯在清代推广种植

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7、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棚,穿郫江、检江,……岷山多梓、

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漫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

回答:(1)材料一所提及的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秦国兴修的这一水利工程为秦国起了什么作用?(4分)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是个重要的问题。简述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3分)及其指导思想(1分)。这些措施对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农民(农村)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举例说明。(10分)

28、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解析:D。考古学是按照人类使用工具的器质划分人类早期的历史。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而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是以打制石器为标志

2B3C4D5D6A7C

8、解析:A。翻车使用的是人力。

9B10B11C

12、解析:B。丝、毛织品比较珍贵,不可能成为普通平民的衣料。棉到宋代才在内地出现。

13、解析:D。题干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棉花的种植远远超过了粮食,从根本上讲经济利益是左右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

14、解析:D。D项表述错误,清朝前期,政府对工商业征收重税,而非实行税收优惠。

15、解析: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6B17C

18、解析: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将大量的耕地用来放牧牛羊,种植牧草,因此过度开垦的现象有所缓解。

19、解析:C。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是闭关锁国。

20、解析:B。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是下降,土地兼并不影响人均占有量,而耕地面积的减少不符合事实。

21B22C23D

24、解析:A。B、C、D明显是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所以选A。

25、解析:D。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主要原因是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使得粮食亩产量普遍提高:前提条件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基本满足人民的需要。

26、解析:B.重农抑商显然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因此①错;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交纳实物地租,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27、(1)水利工程:都扛堰。(1分)

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分。只答经济方面的作用不答统一六国的作用,只给2分)

(2)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减免田租,兴修水利,戒奢从简。(3分。答出3点就给出3分)

指导思想:“存百姓”的思想。(1分)

影响: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2分,答出两点就给2分)

(3)举例: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农民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可分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具体举例)等。(10分,举1例得3分,举2例得6分,举3例得10分.(此题不能超过10分)

28、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亦可)。

⑵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⑶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4)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不能动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坚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一)纺织业

我国自古以来在纺织业方面就领先于世界,丝织业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原始社会:

半坡人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发明养蚕和织丝,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纺织技术有新的进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有养蚕缫丝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2、西周:

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

3、战国:

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手工工匠能够织精美的丝麻织品。

4、秦朝:

以民营为主,能生产锦绣等高档丝织品。

5、两汉:

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西汉纺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陈宝光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他发明了织花机。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稠之路”运往亚和欧洲,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麻织业发展迅速。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6、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国丝织业发达,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蜀锦在对魏和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7、隋唐:

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宋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定州、益州、和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绫锦著名,品种多样,有花鸟纹锦、毛裙等精品。边疆地区如渤海、云南丝织业发展起来。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8、五代十国:

丝织业规模大、名牌多(蜀绣、吴绫、越锦);南唐宫廷生产的染织物,染色工艺独特、名贵。

9、辽宋夏金:

①北宋丝织业有新的进步,产地有两浙、四川两大中心;花色品种繁多,单州的薄缣、亳州的轻纱、抚州的莲花纱,都是珍品。②南宋棉纺业取得新的成就。棉纺业比重上升,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棉纺织业逐渐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③辽代纺织业空前发展,辽墓中出土一件刻丝夹被,惊绝天下。④西夏的毛织业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10、元:

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兴盛起来,黄道婆把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乌泥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11、明清:

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生产工具革新: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纱绸机。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和杭州为盛。地区行业分工: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的丝织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苏州有织机1万多台。南京、广州等地后来居上

12、纺织业分类归纳:

麻:半坡氏族会织麻布,制麻衣;战国时取得新进展,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东汉时,麻种植扩大,麻织业发展迅速。

丝:三代时,纺织业有很大发展,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两汉时,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的手工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纺织家。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素纱禅衣;三国时,曹魏纺织业中心是襄邑、洛阳,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唐朝时,丝织品品种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有二十多个品种,分工细;五代十国时,南方的丝织业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全国;北宋的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四川为中心,花色品种繁多,辽代丝织业空前发展;明清时,分工日益细密。

棉:东汉时,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出现了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元朝时,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

毛:东汉时,羊毛成为纺织原料。

(二)陶瓷业

陶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1、原始社会:

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如半坡的鱼面网纹盆,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是原始社会精美的工艺品。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有了新品种黑陶和白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器物。

2、商周:

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3、秦朝:

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

4、三国两晋南北朝:

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5、隋唐: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

6、辽宋夏金:

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清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②南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尾冠、凤首壶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也相当进步,耀州瓷以青瓷为主。

7、元代:

青花瓷,胎釉烧造和彩绘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8、明清: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比过去扩大了规模,制瓷业分工很细,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画等十几道工序。

(三)冶铁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1、春秋:

铁器用于农业(铁锄、铁斧)和手工业,用木炭冶铁,皮囊鼓风。

2、战国:

冶铁场所规模大,有工匠几百人,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等成为冶铁中心。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3、西汉:规模大,用煤作燃料,发明了淬火技术,铸铁技术传导西域。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低温炼钢技术发明推广。

5、三国两晋南北朝:

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6、隋唐:

产地分布广,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7、辽宋夏金:

①煤开采量很大,采矿方法接近近代(河南鹤壁北宋遗址)。由于煤产量增加,“汴京数百家,尽仰石炭”,煤还广泛用于冶铁。,徐州东北的冶铁中心有30多个冶坊,工匠达4000人。②辽代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是铁器中的精品。③西夏冶铁采用较先进的竖式风箱。④金冶铁有一定规模,在黑龙江阿城县发现金中期铁矿十余处,冶铁遗址50余处,矿井包括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等不同作业区。

8、明清: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采矿用火药爆破法,冶铁用焦碳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清朝前期:广东熔铁炉一天一炉可出铁板6000多斤。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四)造船业

1、秦:

所造的船不仅航行于黄河、长江等河流,还可以出海远航。

2、汉:

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汉代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锚。

3、隋唐: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浮海大船五百艘”。

4、辽宋夏金:

①东南漕运和海外贸易的需要,促进北宋造船业的发展。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江最大航船称万石船;海船设置隔离舱;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②南宋造船十分发达,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能建造适应远洋航行的大型航船。南宋制造的车船装有轮子,能踏轮激水而行,速度很快。

5、明朝:

郑和下西洋的先进船队,反映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五)造纸、印刷业

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1、三国两晋南北朝: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等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2、唐朝: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洛阳集贤店书院抄写书籍2万多卷,都用益州麻纸。雕版印刷术发展。

3、五代十国:南方造纸印刷业发达,成都、金陵是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4、明清: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出现彩色印刷品

(六)青铜铸造业

1、夏商周(青铜时代):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夏朝青铜器较少。商周是青铜时

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司母戊大方鼎最大,四羊方尊是精品。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2、春秋战国: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技术;雕铸技术也有创新。

3、东汉:冶铜场和铸铜作坊遍及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

(七)其他手工业部门

1、制漆业。河姆渡遗址中出的红漆碗;周时漆工艺用于车的制造;战国时出现了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漆器。

2、煮盐业。春秋战国时,有较大发展,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秦汉时,是重要的手工业,汉武帝是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3、酿酒业。商周时,已经很发达;春秋战国时,能用曲造洒,这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

2、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

3、唐宋至明清,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

5、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

6、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7、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手工工场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手工业兴起的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多于私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一般雇用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下从事生产,使商品的制造进一步的发展。

8、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缓慢的原因

1、产生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一方面有了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另一方面有了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2、产生。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率先发展出了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如苏州出现的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说明,明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3、缓慢发展。在清代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也继续发展。它反映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32)

4、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和限制海外贸易。(132)

5、地位和作用:由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但是,它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开始衰落。

6、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中国就有的手工作坊多数破产,未能从手工作坊发展为近代企业。

四、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有何异同

1、从出现的原因看。

⑴经济基础方面。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买房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而西方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⑵上层建筑方面。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西方统治者则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对外政策方面。明清时期,中国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这样,中国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萌芽阻碍就越强大;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从具体表现来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地区,且是在个别生产部门,商品经济基本上没有渗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质的突变,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3、从影响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有所反映,如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很少一部分行业,没有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因此,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却极大地促进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检测

一、单选题

1、半坡氏族原始居民还不懂得的手工技术是()

A制造石斧、石锄、石铲B织麻布制麻衣

C制造彩陶、白陶、黑陶D制造弓箭

2、商代的青铜制造业是为了()

A手工业发展的需要B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奴隶劳动的需要D奴隶主贵族生活的需要

3、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最主要依据是()

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夏朝青铜器②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③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4、《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5、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淬火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D西汉时煤是冶铁燃料,东汉时发明了低温炼钢技术和用水力鼓风冶铁

6、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

①金银错技术②夹纻技术③以曲造酒④《考工记》⑤原始瓷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

7、下列有关《考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专著B记述了齐国私营手工业的制造工艺

C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D在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

8、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B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C东汉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

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还发明了灌钢法

9、我国灌钢法的发明是在()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10、下列我国手工业部门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瓷工业②丝织业③造纸业④冶铁业⑤青铜铸造业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③④②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①④③

11、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C春秋与隋唐D隋唐与两宋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其中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成就是()

A白瓷的产生B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C秘色瓷的创制D薄胎瓷的产生

13、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魏晋南北朝能制青瓷、白瓷

③唐时生产三彩陶器,为后来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④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⑤元代能制造青花瓷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4、下列手工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按先后顺序应是()

①印刷业②造纸业③棉纺业④冶炼业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

15、明朝中后期,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是()

A一条鞭法的实行B农民起义的爆发

C民主思想的产生D手工工场的出现

16、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些城市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入到浙江农村

17、《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18、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19、下列都是明朝农业生产的特点,其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B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C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D引进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

20、最能代表手工业进步的是()

A生产工具的革新B生产技术的提高

C分工细密和生产规模扩大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1、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农民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22、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

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D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4、导致清朝资本主义萌芽不能正常成长的原因中,属于传统思想方面的是()

①农民购买力低②地主商人重视买田置地③政府的限制④闭关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明清时期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A导致市场狭窄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造成手工业发展缓慢D影响商品经济不发达

2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27、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从市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

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④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28、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这里的“衰弱”最主要是指()C

A封建专制空前加强B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西欧文化影响日渐扩大

29、鸦片战争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命运是()

①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被外来经济侵略势力全部摧毁③在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

主义的重压下艰难成长④只有极少数发展成为近代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③④

答案:D

30、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明朝中后期的一段材料:

我吴市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届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资为生久矣。

请回答:

(1)“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4分)

(2)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2分)

(3)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材料二浙江“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习持以易。”――《温州府志》

材料三清政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代商业有什么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对材料五产生了什么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C2、解析:D。青铜器在商代时非常贵重,产量还比较少,因此青铜器主要用于奴隶主贵族的豪奢生活。

3B4A5C6B

7、解析:B。《考工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B项错误。

8C

9、解析:C。灌钢法的发明,使钢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教材内容中有对这一发明时间的明确表述,解题时只需准确再现有关知识即可。

10C11B12A13D14C15D

16、解析:A。

17、解析:B。C、D两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A是表面现象,B项正确。

18D19A

20、解析:D。A、B、C、D都是手工业进步的表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所以选Do

21、解析:D。材料反映了经商致富的人多,务农致富的人少,去农经商的人增多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说“高于农民”。从中看不出雇佣剥削关系的出现,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2、解析:D。首先要知道题干中所提示的材料是什么,才能解答此题。材料中所说的是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是表面含义,其实考查的是关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对手工工场阻碍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所以实质就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23、解析:C。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结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两种途径,可得正确答案。

24B25B

26、解析:D。A、B、C都属于封建制度的具体的内容,包含在D内,所以选D。

27A28C29D30B

31、(1)大户是指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的“机户”。小户是指靠出卖劳动力、计日取酬维持生活的“机工”。

(2)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2、(1)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8分)

(2)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中国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历来就是高考的重点,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应该重视。解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清楚课本的基础知识,然后从试题中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紧扣题意。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的空间范围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相关重要地理界线的关系。

〖导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如果需要根据自然特征,将我国的陆地部分划分为少数几个区域(例如3~4个),你会怎样划分呢?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总结学生的划分标准,划分方案的合理性等。

〖过渡〗要研究一个广泛的区域,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常常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在这个整体的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我们在低年级学习地理时就已经了解了一些区域划分的实例。例如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我国的温度带、我国的干湿区的划分等。

以上都是按照某一个自然要素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容易根据这个指标划分成少数几个区域。例如,如果只按照成绩来划分全班学生,我相信大家都能很快将全班分成几个集团。(如以60分为界,就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化)

〖提问〗很显然,仅仅以成绩来划分,这是很不合理的。如果要你根据全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成绩来划分,你会采用哪些标准呢?

〖讨论〗正如上面的过程一样,我们要把中国这么大的区域进行自然区划,也需要同时考虑很多的自然因素。地理学家已经参考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因素将我国进行了自然区划,请同学们看“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思考问题:

(1)这种划分结果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合理与否?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大致包含的范围是什么?它在哪些地方和我们以前了解的地理界线大致相同?你所在的地区属于这里的哪个自然区?

〖活动〗组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将学生分三组完成下表:

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及差异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

土壤

人类活动

〖课后练习〗

根据已学知识,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绘制出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思考这种划分方法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有什么不一样。

完成下列表格:

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及分布

界线

范围(主要地形区)

平均海拔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温度带

范围

≥10C积温

农作物熟制

主要农产品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我国干湿区的分布

干湿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类型

农业类型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教案点评:

--过程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巧妙结合。导入方式合理。由于有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相互关系的理

我国的地理界线[原创]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国的地理界线[原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国的地理界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3459

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三单元
第一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三大改造的过程
(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时间
(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b.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含义:“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含义: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1)时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科京召开。这次会议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2)内容:a.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正。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形成:为了发展农产,当地党和政府率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作用: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主要内容: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
b.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改革方面,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企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2)作用: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第四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时间: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2)发展: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形成
(1):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功能和作用:.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发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课:中共十四大
1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决定.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7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