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本讲内容在实践上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很多高考试题以形象的新情境切入,考查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判断。

2.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都比较手高考的青睐。

3.要注意世界眼光,从整体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力避就事论事的学习方法,从而做到切入点具体、背景宏阔、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

考点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①二战使________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恢复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进程

①1951年,____、意、荷、比、卢、_____流过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________。

②________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________。

(3)作用

①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________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①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________,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________使日本通过给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③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________。

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________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________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________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________举行。

(3)政策和目标

①奉行非集团和________的政策。

②把反对________作为主要任务,建立________作为行动纲领。

(4)作用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冲击着________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考点2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________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表现:1989年,_______是第一个巨变的国家;1990年,_________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

①原因:________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________成立。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冷战后的形势:世界形势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并存的局面。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___、____、_____、____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______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3)表现

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________。

②2001年,发生________,纽约世贸大厦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成为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____世界。

(2)欧洲:1993年______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__________席位。

(4)俄罗斯:取代了______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_____________,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一、欧洲为什么能够走向联合?产生了哪些影响?

1.原因:

(1)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

(2)必要性:①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只有联合起来,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②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③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因此西欧各国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④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

(3)可能性: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②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③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④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传统重要地位。⑤法德两国出于恢复大国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共同利益,逐渐排出宿怨,实现和解,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使这些面积狭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保证。

2.影响

(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

(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安全。

1.下列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形成的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欧洲在二战后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世界地位②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③各国面对经济凋敝、社会困难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④1951年的“舒曼计划”首先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的经济领域进行联合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二、正确看待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三、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

(1)战后初期:西欧依赖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并借此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造成德国的最终分裂。

③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①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关系。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美国与日本

(1)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单独占领。

(2)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采取扶植政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激化。

(4)20世纪80年代,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5.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6.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应该是()

A.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D.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四、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在内的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欧洲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5.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对中国的影响:①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但仍继续存在。②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③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它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

(2)中国应对的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一定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7.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制约美国霸权主义的因素仍然存在()

①日本强大的经济地位,使其谋求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②欧洲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使欧洲更加独立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③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要坚持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关键性的发言权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分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C.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1.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

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的威胁和抵消美国的优势。②④的说法明显错误。

B

2.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的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D

3.1971年尼克松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里的“挑战”是指()

A.苏联制造的古巴导弹危机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D.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

二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出现欧共体,而日本也在战败的废墟上实现了经济腾飞,这自然对美国是一个大的挑战,使之不仅面临苏联的压力,且还要应付来自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挑战。

B

4.日本和西欧经济崛起产生的影响有()

①开始动摇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日本和西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A.①②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日本和西欧经济崛起首先是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经济决定政治,日本和西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政治地位也必然受到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产生的影响。

D

5.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一笑泯恩仇”指的是法德两国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

1.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何时?()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B.两极格局的确立

C.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D.苏联及东欧共产体制解体时

2.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3.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说明了()

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②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④西欧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今天的欧洲,人们出行的时候都感到非常方便,无需繁琐的出入境手续,不需要漫长的等待过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B.联合国的成立

C.欧共体的形成D.华约组织成立

5.当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报告中,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名首个字母连缀起来,制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发音相同),“金砖四国”之名随之流行。高盛预测,如不出意外,到2050年,“金砖四国”将全部进入到世界经济前六强。从以上材料的理解中无关的是

A.巴西、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C.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D.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6.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计划提出的最初目的是()

A.从根本上结束法德之间的冲突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D.推动西欧经济发展

7.196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宣言指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与会国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这次国际会议是()

A.联合国成立大会B.日内瓦国际会议

C.亚非万隆会议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8.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

①1945年雅尔塔体制的建立②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

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②③④

9.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贴切含义是()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

B.由意识形态的对峙到政治军事的全方位对抗

C.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D.多极化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10.某历史博客的一个帖子在分析当今国际格局时绘制了一个示意图,如右图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一超多强”趋势,天平的一边如果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

A.日中俄印 B.法德英日 

C.欧日俄中D.亚非拉美

1.(2010福建卷)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2.(2010北京卷)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C.③④D.①④

3.(2009广东卷)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参考答案:

考点1

1.西欧法联邦德国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美国

2.民主改革朝鲜战争教育美国政治大国

3.美苏贝尔格莱德不结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国际经济新买秩序

考点2

1.社会制度波兰民主德国戈尔巴乔夫独立国家联合体

2.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美国南联盟911事件

3.单级欧洲联盟常任理事国苏联国际政治新秩序

1.D2.B3.C4.A5.B6.D7.D8.D

1.D2.C3.A4.C5.D6.A7.D8.C9.C10.C

11.(1)反法西斯的战时联盟的政治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4)形成阶段:德国或朝鲜;结束:苏联或南斯拉夫。

(5)欧共体、日本的崛起;发展中国家的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

(6)动荡因素: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

和平因素:第三世界不断壮大;或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或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B.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把握。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

2.A.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欧盟未成立,所以当时根本就无欧盟护照;科索沃战争尚未开始,所以当时根本就无关于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1990年电视机已经遍布世界了,所以可以看电视直播了;苏联当时尚未解体,苏联仍然存在,所以可以同苏联球迷交换礼物。最终得出答案系选A。

3.D.A、B选项与题中“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观点不相符,C选项与题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从军事、经济、政治不同的角度(维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选D。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山东 刘秀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2.把握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1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①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________________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②基础:美苏均势

③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④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_____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_____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___________(1947年3月)(政治表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_____”的正式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考点2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

(1)目的:

①帮助西欧恢复经济;②___________西欧国家;③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④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2)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2.成立北约(军事表现):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___________》,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_________集团。

(3)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_________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

(2)目的: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_________的经济封锁

4.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___________》,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___________形成。

考点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①背景:二战后,德国被___________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双方未能就__________问题达成协议。

②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___________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①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_______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②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③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_______、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②时间:1961~1973年。

③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②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____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一、全面认识“冷战”

1.含义:“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1)美国为首的“冷战”政策:①舆论上:1946年丘吉尔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即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②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④军事上: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的对策:①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1949年初,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它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经济领域的“冷战”。②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东西方“冷战”进一步加剧,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爆发真正的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2.(2008年江苏卷)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二、“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1.比较:

(1)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1)对美国的作用:在经济上美国控制了西欧市场,包括西欧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的商品投资市场;在政治上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

(2)对欧洲的作用:经济上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政治上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3.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成立D.德国分裂

4.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

三、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1.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5.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

1.(2008江苏,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B项。

B

2.人们称美苏“冷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②导致两个德国和两个朝鲜的出现

③使各国人民一直处于核战争的恐惧之中④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是对“消极影响”的考查,很明显①是积极影响,④不是美苏“冷战”造成的,而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引起的,只有②③是美苏“冷战”的消极影响,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国家的分裂。故答案是B。

B

3.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材料分别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B.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

C.冷战政策门户开放政策D.遏制理论的提出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是全球性的、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是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故答案是A。

A

4.斯大林曾说:“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B.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

C.建立自己领导的势力范围D.抵制美国的霸权政策

“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比较充分的体现了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A、B、C三项均符合材料的意思,而D选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要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来选择。

D

5.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本题是考查对知识的推理和判断能力。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组织的成立,华约成立于1955年,才是最终形成,所以C的表述是错误的。

C

1.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2.《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6年5月13日,韩国和朝鲜决定,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即西部的“京义线”和东部的“东海线”于当月25日进行试运行。造成当年朝韩南北铁路大动脉中断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C.美苏“冷战”局面产生的影响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

3.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4.“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开始()

A.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B.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系的政策

C.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此话生动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恐怖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B.脆弱的和平会被恐怖所打破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D.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6.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出台背景是二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②它标志着昔日战场的盟友变成了对手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④由此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二战后初期,“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④对德分区占领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8.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9.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为战后的对手,其根源在于()

A.对“二战”胜利成果的分赃严重不均 B.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C.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D.互相对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

10.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

A.美国要征服全世界B.美国要充当世界警察

C.美国要维护世界和平D.美国要与苏联争夺霸权

11.阅读下列材料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请回答: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解析:

1.(2010广东卷)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2.(2010全国Ⅱ卷)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3.(2010江苏卷)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参考答案:

考点1

1.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两极格局美国苏联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

2.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武装进攻

考点2

1.扶持和控制

2.北大西洋公约军事政治称霸世界

3.社会主义国家

4.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美苏两极格局

考点3

1.美、英、法、苏德国统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38度线抗美援朝法国苏联

1.A2.B3.B4.B5.D

1.B2.C3.C4.C5.C6.A7.B8.C9.C10.B

11.(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1.D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时间“1959年”,“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尼克松的反对。”本题考查冷战时期的苏美历史状况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2.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

3.D“另一场战争”指的是“冷战”。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政策的根本。

相关阅读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得到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联合
△二战给欧洲造成巨大灾难,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结合本课的导语和“历史纵横”,说说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原因:
①西欧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②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2、过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根据《巴黎条约》建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共同体(1967)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
△根据本课导语回答:西欧联合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①关键:法德实现和解
②原因:法德是宿敌
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影响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从20C70年代起,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崛起
1、原因:
(1)美国推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
(2)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①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战争赔款
②将已拆迁的工厂设备发还日本
③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④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美国推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的目的何在?
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
△民主改革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何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是制裁和遏制,后来为什么要变成扶持和帮助呢?
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要使日本成为亚洲反共的桥头堡
(3)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外因
(5)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结果: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的崛起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①要适时进行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④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3、影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学思之窗:联系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谈谈你如何认识中曾根康弘的这句话。
近年来日本在国际上一再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便是曾根康弘的这句话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和“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的实质。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
1、目的: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1961年)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发展:
①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5、影响:
①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国际舞台
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四、中国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重要力量
△课堂小结
欧洲联合——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日本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不结盟运动兴起——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中国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重要力量

△随堂练习——《全品》第26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6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六)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分析》,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分析

一、教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人教版必修一第2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阐述了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包括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三个子目。本课上承两极世界的形成,下启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时它对学生认识当今的世界局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在世界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历史学习,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同时关注时事,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史料,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养成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认识到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教学重、难点
走向联合的欧洲。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式导入。首先,我会在PPT上展示漫画“我们要怎么办”,并提问:漫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假如你是两极格局之下的欧洲人,你会怎么做呢?顺势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漫画,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疑问,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走向联合的西欧
1.原因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将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联合的西欧。首先,我会展示相关史料,提出问题:二战后西欧国家为什么要走向联合呢?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接着我会继续追问:西欧走向联合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结合一战、二战的史实能够想到是宿敌法德的和解。这时,我会展示法国外交部长舒曼的图片及“舒曼计划”,学生阅读之后进一步理解舒曼计划使得法德之间再无可能发生战争,更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通过史料教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提高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意识。
2.过程
在学生认识了西欧联合的原因之后,我将提问: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西欧国家终于走向联合,其具体过程如何呢?这时,我会播放相关视频,请学生观看,并让他们按照年代尺找出西欧联合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时间节点。
年代尺是历史特有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年代尺能够清晰的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过程。
3.影响
首先,我会展示有关西欧联合影响的相关史料,并提问:西欧走向联合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思考,我会适时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外交三个角度进行回答。最后,我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养成历史意识,同时学生阅读教材,能够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日本的崛起
这部分我会首先展示图片“1945年的广岛”和“太阳神塔”,让学生直观感知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并提出问题:战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之后我会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归纳。之后我会展示有关日本崛起影响的史料,请学生阅读,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开始摆脱美国控制;谋求政治大国。
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辅以教师引导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这个环节中我将在ppt上呈现表格,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表格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上述内容之后,我将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一时期世界会出现多极化趋势呢?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我会适时引导学生从当时的两极格局背景思考,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自由补充。最后,我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国的实力相对下降,同时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和中国崛起,伴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小组讨论,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一方面能很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担任老师角色,以板书为线,共同回顾梳理本节课线索。
作业:课下准备资料,以“世界多极化趋势”为主题举行演讲会。
这种小结方式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开放式的作业设计,能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板书设计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欧洲共同体;美国对日政策由占领转向扶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结盟运动兴起、形成的标志及其行动纲领、中国的改革开放。
2、技能: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运用: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由此加深对当前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政策的理解。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两极格局。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那么这些多极具体指哪些?又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本节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哪些重要力量?
主要有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迅速崛起,中国力量的壮大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走向联合的原因:
你认为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原因有哪些?
①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邱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②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③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④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地位。
2、进程:
欧洲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形成欧共体的?
(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建议西欧国家在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2)1951年,法、德、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内容:
⑴.关税和贸易政策⑵.农业和渔业政策⑶.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⑷.政治一体化⑸.共同的外交政策
4、影响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欧共体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⑴.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⑵.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⑶.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
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如何摆脱战败国地位而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美国大力扶植。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⑸.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⑴.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消除生产关系中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⑶.合理吸引外资,充分利用外资。⑷.强抓机遇,促进经济发展。⑸.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影响:
日本经济的崛起有什么影响?
⑴.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⑵.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
⑶.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
1、不结盟运动原因
⑴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⑵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
2、形成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影响
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作为一支新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⑵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⑶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⑷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中国中国——改革开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受“左”倾思想影响二十年,我国经济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战后美苏争霸造成了彼此实力的下降,与此同时,战后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西欧、日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另外,随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世界日益显示出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强大,这些因素促使世界走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③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⑤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情境—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角力的漫画
第二组欧共体总部大厦、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大丰收、日本新干线、不结盟运动会议四张图片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认识“冷战”对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对比前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组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指出欧共体的出现,日本的经济腾飞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振兴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就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舒曼计划》(1950年)
材料三:“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学生阅读教材导言和相关正文的内容,并分析以上的材料。
合作探究:
(1)为什么阿登纳说:“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2)你认为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3)在西欧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教材导言部分的“宿仇”主要指什么?
探究结论:
(1)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感到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a.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b.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D.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3)法德矛盾;“宿仇”主要指: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2、联合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段,总结归纳欧共体形成的三部曲。)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教师解释概念:
欧共体: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合作探究:
(1)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2)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智慧?
探究结论:
(1)成员国不断增加、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2)a.二战后,欧洲各国国际地位下降,需要联合,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b.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需要欧洲的联合整合各国的资源能源优势,得到在共赢中进步。
c.欧洲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倡导的理性精神和文化传统是欧洲走向联合的文化基础。
d.法德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推动力,两国的政治家的外交智慧令人钦佩。
e.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文明的发展,这是最大的历史智慧。法国人对德国人的宽容与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忏悔,这种良性的互动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过渡: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不断走向联合,欧洲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对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除了欧洲,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另外一股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同时展示日本战后崛起的图片,导入本目教学。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本子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知识的重组能力。
1.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多媒体显示:1970年日本大板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合作探究:
(1)请学生阅读课本,概括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2)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在战后迅速从废墟中崛起,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探究结论:
(1)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有:战后进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的影响。表现:国民收入超过战前。
第二个阶段,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投资教育;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表现: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善于学习;要善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形象。80年代,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2.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结合课本上学思之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日本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80年代中曾根政府正式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多媒体显示:关于日本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日本入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新教课书
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来看,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日本在成为政治大国以后将如何发展,是走向和平,还是给世界带来危险,让我们有一些忧虑和不安。这些行经必须引起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多极化出现的两个政治力量,而这两个政治力量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除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的变化。回到我们本节课的线索,我们关注一下第三股新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同学们阅读书本124页,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形成及发展和影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先阅读教材P124第一自然段,然后概括出不结盟运动的原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希望团结起来,联合反殖、反霸,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及发展
多媒体显示: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不结盟运动的会议场景。
说出不结盟运动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内容(政策、任务及纲领)。
创始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首要任务:反对美苏超级大国霸权主义
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简表
时间1961年1964年1995年
不结盟国家25个47个100多个
——刘宗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结合简表,建议进行师生对话的方式或生生对话的方式,得出结论: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是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且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格局出现。
4.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1)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多媒体显示:
说一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振兴的若干表现。新课标第一网
(2)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设问:中国是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但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尽管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为期30年的条约在形式上依然存在。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后,我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同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人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合作探究: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7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