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木、禾、米、竹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禾、米、竹》,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m.Jab88.Com/p>木、禾、米、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木、禾、米、竹,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2、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好本课生字。
3、会读写指定的词语。
教学重点: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木、禾、米、竹。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请你观察图,借助图下的拼音读准图下面的字。(学生自己读一读,拼一拼。)
2、了解字的意思:观察图,说说字的意思,你会组词吗?
3、你能用你的方法记忆这些生字吗?(学生自己想一想生字的记忆方法。)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的记字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交流。)
5、全班汇报、交流识字的方法。
三、指导写字。
1、你愿意把生字写好看吗?学生观察田字格,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想提醒大家哪一笔?
2、书空,说笔画、笔顺。
3、描红。
4、学生练习书写。
四、课堂练习。
1、读生字,组词语。
木门木工大米小米竹子
2、做语文练习册。
五、课堂小结: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7、木禾米竹

木(mù)禾(hé)米(mǐ)竹(zhú)
六、教学反思: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

编辑推荐

一上《字与画-人口目木禾竹马鸟鱼》教案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上《字与画-人口目木禾竹马鸟鱼》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字与画

人口目木禾竹马鸟鱼

教学目标:

1.学认9-15个汉字,继续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2.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学认图标“小铅笔”“小天平”。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9个汉字,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字卡、图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图学习了8个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二、出示生字,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9个生字,下面老师贴出字卡,请同学们看到认识的字就轻轻地点一下头,看到不认识的字就轻轻地摇一下头。

老师贴字卡

三、学习第一组生字“禾竹鸟”

1.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据图猜字并说理由

2.讲解“禾苗”的意思禾苗就是庄稼的幼苗,古人用一棵庄稼的样子来表示“禾苗”的“禾”字,多么形象!

3.比较图与字的相似之处,小组合作。

4.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

5.读生字。

四、学习第二组“目马鱼”

小组合作学习:

1.看图说字音讨论:眼睛图旁边为什么是个“目”字。

2.比较字与图,说相似之处。

3.读生字。

五、第三组“人”“口”“木”由学生自己学习

课中休息-----找朋友

六、游戏

看谁反映快。

要求:老师任意指一幅图,学生要迅速举出相应的字卡并大声读出来。

七、口头组词

一字开花——人

八、完成练习

1.认识图标“小铅笔”。

2.读要求。

3.教儿歌。

小铅笔,已出现,让我描写和连线。

4.观察6幅图和6个字,哪幅图和哪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说理由。

5.指导用尺子连线。

6.认识图标“小天平”。

7.读要求。

8.教儿歌。

小天平,左右称,字音字形分得清。

比较“日”和“目”“月”和“日”借助图片进行区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字与画”一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汉字,借助图学汉字是一种识字方法,大家可以和家长一起搜集这样的汉字,你会发现汉字真的很有趣。

板书设计

禾竹鸟

目马鱼

人口木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字与画结合起来,利用图记字,利用字理解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中从故事入手,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中休息的安排从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内容上突出了本课重、难点,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又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一字开花的练习则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符合《课标》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点评

一、挖掘教材特点,找准切入点。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字,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从图入手是本课的切入点。

二、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兴奋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备课时把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将儿歌、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

竹颂


简介

中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汉族传统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汉族劳动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中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 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历史学术

研究证明,中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汉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中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 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中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竹颂》课文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颂》课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如同诗人从感情和真理深处写出诗句,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你的青枝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自下而上、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的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在盛夏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每当我踏着野草掩没的山径,走进浓荫蔽日幽深的竹林,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留在我灵魂中的尘埃。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着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中。

我坐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描画着潇洒而又挺拔雄健的劲竹,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3.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感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扩展阅读

1.读短文《高原红柳》,有什么感受。

高原红柳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2.交流感受。

向高原红柳学习

读《高原红柳》有感

今天,我读了《高原红柳》这篇课文,深深地被她那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所感染。

当我读到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这两句话的时候,真为红柳感到担心。我心想:在这可怕的天气里,风已刮得天昏地暗了,那沙丘下的红柳可怎么办呢?它们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呀!于是,我便怀着紧张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这时,我真的不相信我的眼睛,红柳居然无恙?顿时,我对红柳的敬仰之心渐渐萌生了,她是多么甘于吃苦呀!

红柳不仅甘于吃苦,还具有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呢!她的嫩枝和绿叶是治高原人风湿病的良药,使许多人都摆脱病痛的折磨,又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被藏族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观音柳和菩萨树呢!她是多么乐于奉献呀!

书上还讲到孔繁森同志非常喜欢红柳。一次,他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在青稞酒中,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啊,他说得多好呀!红柳正是如此。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我与它们相比哎,真是惭愧!

我今后一定要向高原红柳学习,虽然她只是个植物。学习她那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组词:

萎()汲()赖()旦()雅()

委()极()懒()但()稚()

番()锻()炼()勃()忧()

翻()段()练()脖()优()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6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教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地探究,指导学生通过在探究活动中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探究活动

一、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二、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认识米用米量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用米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
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①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①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1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
①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米。(门的宽……)
2.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
(1)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请你用手比划出来。
(2)分组实验。
(课前让学生准备10厘米长的纸条若干条、不同长度的厘米尺作为测量工具。)
同学们,你们桌上都有一条1米长的绳子,你们能测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长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工具去测量。
(3)指名汇报。
提问:从刚才大家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1米=100厘米)
(4)验证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导学生通过数米尺上的刻度验证刚才实验的结果。
3.用米量
师创设故事情景:明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帘已经破旧了,他想:平时奶奶多疼我啊,我也应该孝敬奶奶。于是,明明决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窗帘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长和宽,再把这个尺寸告诉布店的老板,老板帮明明选了一块又实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这块布送给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丽的窗帘布。大家直夸明明是个聪明孝顺的好孩子。
(1)师:同学们,我们应向明明学习,关心、孝顺爷爷奶奶。你们能像明明一样,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吗?(能)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大家先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2)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喜欢的教室中一物的长度。
(汇报时,如果学生量同一物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比较他们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两个人互相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怎样用米来量?你们会吗?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竹石》教学札记


经过多年的教学,有的教学技巧已经熟练于心,即使不要做精心的准备也能随机应变,体现出高超的教育机智。

就拿《竹石》这首古诗的教学来说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那天我们好象刚聊了关于熊猫灭绝原因的话题,后来接着正好学习这首古诗,于是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问题:竹石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你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

学生就说知道了竹石是生长在石头里的竹子,作者是清朝的郑板桥。郑板桥喜欢画竹子等等。还说了哪个画家喜欢画什么的情况。

我对学生课前的准备表示了欣赏,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郑板桥又不是熊猫怎么那么喜欢竹子呢?看同学们能不能在诗中找到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古诗,我先检查他们读得对不对,然后让他们说自己的答案。学生抓住了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地体会,把竹子的坚韧、顽强都体会出来了,根本就不需要我做什么讲解,他们就已经体会到作者是敬佩竹子那样的精神,而我就只需要点拨:那么由这首诗歌你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对于有感情的朗读是水到渠成,背诵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课后,我很想把详细的情形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忙碌就没有记录,也给我一个教训,有什么好的收获要及时记载。当然精华已经记录于心,相信这个也是一个成长的足迹。

《竹影》教学设计_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竹影》教学设计_”,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饱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饱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走进《竹影》。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认识米 用米量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米 用米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探究活动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6 桃花心木


6桃花心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自学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的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挑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挑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八.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九.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6 桃花心木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 桃花心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自学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的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挑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挑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八.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九.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竹石》问题探讨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编选了清代诗人郑燮的古诗《竹石》,诗中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句。这里的劲读jn还是jng?两个读音在词义上有何区别?

我认真查阅了《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和《现代汉语词典》,觉得劲在此处只有读作j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首先,从词义上看,劲(jn)有力气、精神、情绪、神情、态度、趣味的义项。从词性上来说劲(jn)是名词性的,例如:使劲干劲拼劲。而劲(jng)在字典里的意思却是坚强有力,常见的词语有劲拔劲敌劲旅刚劲强劲疾风劲草等。从词性上说,劲(jng)是形容词性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坚劲的劲应读作jng;表示坚强、坚挺、坚韧不拔的意思。在句法上属于形容词作谓语,赞美了竹子虽然遭受无数磨难和打击依然傲然挺立的精神。如果将劲读作jn,则它与劲(jn)的任何一个义项组合在原文中都是无法说得通的。

其次,我们从《竹石》这首诗的主旨来分析,也不难看到这首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他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所以,坚动一词唯有解释成坚韧不拔等意思才更符合作者的原意,劲理应读作jng。

《竹石》片断赏析


一、案例

《竹石》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首古诗,练习要求读读背背。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读得有滋有味。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诗的后面写着呢,他叫郑燮(yn)。

师:(板书:燮)这个字他读对了吗?

生:这个字我们没学过。

师:对,这个字你们是没学过:但你们有办法把它读准确。

生:可以查字典。

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得难以计数,如果光靠老师教,你们一辈于都学不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查字典。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查到这个燮字读xi。他们大声读着郑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一会儿,学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这首诗。《竹石》这首诗人人会背了,可同学们并不尽兴。关于郑燮这个人,他们仍有许多疑问。

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是个诗人。

生:从诗中我发现郑燮很喜欢竹子。

生:他一定是个像竹子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人。

师:诗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从诗中的竹联想到诗人本身,胜人一筹。

师: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写得好,画比诗更好。猜猜看,郑燮最擅长、最喜欢画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师: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师:老师也想知道关于郑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办法去搜集郑燮的资料呢?

生:去看有关他的书。

生:可以上网搜索。

生:我爷爷知道许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问问爷爷。

师:原来办法这么多,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板桥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郑燮的画(当然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现出来的高涨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解读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学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由此看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独自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因为教师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扩大学习空间,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巧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语文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课本学习,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来自于课内外其他方面学习资源的摄取。课堂中当学生对郑燮这个人感兴趣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巧妙展开,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虽然郑燮是个怎样的人不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麻雀飞进教室,学生群起而观之;如准备写字时学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跃;如学习《石头书》一课时学生对矿石产生了兴趣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的,但是它也是教学资源。因为它是学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师好好利用,它就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关注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学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是愉悦还是愁眉苦脸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要把个人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以及对学生的爱融人课堂,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乐学的积极状态中。

教师要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让学生读读诗,说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诗说说郑燮爱画什么。教师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激励他们,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就必须尊重学生,时时激励学生,让学生永保轻松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很令人称道。当他发现一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时,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就滚到地上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下来了。教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来。

试想,如果该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讷地对待,不加询问,该学生还会乐于学习美术吗?

另外,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习的参与者。如老师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来交流。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在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愉悦的、积极的。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点拨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不是纯粹地把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利用暗示、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并且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学生读不准燮这个字时,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知识部首查字法来解决。以上案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如读了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诗人常常以物言志。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

学会,重在掌握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让学生会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学习阶段比作一条长长的跑道的话,那么每堂课都是一道起跑线,它提醒、激励学生永远向前,迈出踏实的每一步。而教师,就像是他们的教练员,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的意志,鼓励他们不要停下脚步,但是永远无法伴着他们跑完全程。

《木、禾、米、竹》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普罗米修斯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0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