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考纲知识梳理复习: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历史考纲知识梳理复习: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六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1、背景:(1)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通过条约取得上海、南京、天津等11处通商口岸,控制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疯狂地对华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

2、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1)在外国商品冲击下,_____________开始解体。

(2)列强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客观上促进了城乡_____________的发展。

(3)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新经济成分的变化(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2、洋务企业:

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问题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___________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自强”“_______”

活动

前期:“自强”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后期:“求富”民用工业(__________局、开平煤矿等)

作用标志着中国________开始起步;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刺激了___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对中国的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时间原因表现影响及其他问题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经济开始瓦解、_____和的刺激和影响上海________厂,广东________厂,天津_________等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有哪些?

初步发展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____________的限制

清政府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实业救国思潮;

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投资额增加、地区范围扩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

黄金时期1912-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投资数额和规模扩大新文化运动兴起;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奠基础。

萎缩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抗战期间,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掠夺劳动力、物资管制制度等措施对沦陷区的经济进行破坏;官僚资本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和资金入股方式;损失巨大,陷入绝境,纷纷破产。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①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播到我国;②受到政治运动及政府政策的影响;③一些先进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特点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②随着中国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③呈现出地域不平衡性;④实质上是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促进中国的进步。

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便于融合西方文明的积极成分。

现衣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

③民国期间,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交通通讯

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1、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2、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D、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3、下图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面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舱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①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②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③轮船招商局注重制度和经营管理的创新④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4、(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5、(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7题)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以下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外国廉价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C.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

D.中国人以农耕文明的眼光看待工业文明

6、阅读下列材料:

“百年张裕,历久弥香”,张裕葡萄酒公司(1889年建)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风风雨雨,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民族工业走向世界,成功运作的典范。

请回答:

(1)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哪几次主要发展机遇?简述每次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

(2)就张裕葡萄酒公司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和在国际市场上打造民族工业的强势品牌方面,请你提几点建议。

1.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近代工业的兴起:应该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探究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3、应该掌握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原因、表现、日本在占领区的掠夺、三座大山对民族工业的压制等史实,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要与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相联系。深刻理解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工业难以发展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4、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从而得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外国文化影响的产物的结论。

5、应该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运输、航运、航空、邮政、无线电通讯成就。认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有哪些?如何正确看待洋务运动?

3、近代以来至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近代史上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从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的有关材料和史实中显示出的社会发展趋势(特点)

6、影响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促进与阻碍因素)

7、材料: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请回答:材料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答案: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0题)(37分)自5月1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以来,这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被誉为“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并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游人如织,盛况空前。预计到10月31日结束的184天展览期间,将会有7000万人次参观、2万场次文化演艺活动上演及一系列论坛的举行。从这一意义上说,“世博年”实质将是“奥运年”后,世界关注的“中国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缓慢过程相比较,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主要是五个通商口岸)却于战后迅速畸形繁荣起来,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便利,又距丝﹑茶产地很近。因此,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在战后就开始将经济侵略的重心转向上海。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列出上海在鸦片战争后“畸形繁荣”的原因。(6分,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及其典型代表。(6分,任举一个代表即可。)

材料二上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较早觉醒并进行伟大抗争的重要地区。

(2)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表格所列出的四个时间发生在上海的“中国人民较早觉醒并进行伟大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最主要影响。(8分,每空1分。)

重大历史事件最主要影响

1915年

1919年

1921年

1937年

材料三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博览会会场内,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在中国展馆里,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展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内因素。(4分)

材料四1910年,32岁的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发表科幻小说《新中国》(如图),他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在小说里,一觉醒来的主人公陆云翔与妻子游历上海,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街头的新生事物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陆云翔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陆云翔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整整100年后,浦东的开发开放令人惊叹,黄浦江两岸的发展日新月异,上海也迎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小说中的百年梦想已经变成现实。——《百年世博梦》、上海金融网

(4)材料三中陆云翔的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3分)而在100年后,小说中的百年梦想为什么都会一一变成现实?(6分)

材料五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下图即为其会徽与吉祥物。

(5)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上海世界博览会体现了哪些时代理念?(4分,不得照抄会徽与吉祥物下的解释。)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D.“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2、(2011年海南高考15题)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和结束帝制,而且是一场社会革命,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

①辛亥革命后,政府颁行男女礼服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②辛亥革命后,政府颁行《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③提倡“自由、平等”文明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④辛亥革命后,政府颁行《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

数量(家)723?100153

A.2B.31C.73D.193

5、(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2010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一模15题)晚清诗人李静山有这样一首有关火柴的竹枝词:“纤纤寸木药硝粘,引起灯光胜火镰,莫怪粹奴(这里指普通百姓)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这首词不能反映的是()

A.中国人具有实用节俭的观念B.火药在清代有划时代的发展

C.外国商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D.火柴比火镰使用更加方便

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5题)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9、(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5题)图2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股份票证。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证明中国已成为市场化国家

C.表明中国出现招商引资的股份制经营方式D.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

10、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

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2010年3月山东省泰安市一模29题)2010年5月1日一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世博会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已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2分)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2分)这届世博会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

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回顾山东历史上的城市变化,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2)阅读图10、图11,指出近代山东工商业城市的分布与明清时期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1、《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解决这种态势必须:

A、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2、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该时期的有

①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定单数量急剧增加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③外国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④清政府曾经允许政府和民间私人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7题)1910年,在陆士谔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里,描述梦见上海浦东举办世博会的情形:“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遂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该作品

A.体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潮B.与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有关

C.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是属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4、作为一战期间的一名中国面粉商人,在中国他能感受到的是()

①他所经营的面粉业获利较多②他能接受到品种各异的中国香烟③商品上到处贴有振兴国货的标语④受外国资本排挤的压力有所降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6、(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7、(2010年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24题)《东瀛识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B.福建山区较适宜茶叶的种植

C.种茶、制茶获利较为丰厚D.国内的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8、(201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二模11题)《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9、读下图,南洋公司发展的最主要的客观条件是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B.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障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群众运动的作用

10、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组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业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启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6分)

专题六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答案

1---5BAAAB

6、(1)

第一次: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设厂限制

第二次:一战期间,一战列强无暇东顾;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鼓励经济的发展;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第三次:新中国建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党和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2)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和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继续进行技术引进,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自主创新;遵守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善于运用规则,做好品牌自身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1)①原因: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分)距丝、茶产地很近,有利于就近获取廉价原料;(2分)资本主义将经济侵略的重心转到上海。(2分)②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及其典型代表:外商企业,(1分)如耶松船厂;(1分)洋务企业,(1分)如江南制造总局(或答轮船招商局);(1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如发昌机器厂(或答洪盛机器碾米厂)。(1分)

(2)

重大历史事件最主要影响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或答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或答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或答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计划)

(3)因素:①中华民国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重视开辟世界市场,参与国际交流。②“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短暂春天(进一步发展)。(4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4)①主要依据: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不独立,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3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得超过3分。)②变成现实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成就显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民的热情参与;上海自身的综合实力(或答地理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等)。(6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6分。)

(5)体现:城市的发展需要和谐共生;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1---5DBBDB6---10ADBCB

11、(1)特点:产品品质优良,以传统的土特产品、手工业品和部分轻工业品为主,但缺少近代工业品。(2分)原因:中国传统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工艺精湛,是中国经济的特色和亮点;近代工业严重落后。(2分)影响:中国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近代工业和相关手工业的发展。(1分)

(2)变化:城市分布由以运河沿线为主向铁路沿线扩展;由以内陆为主向沿海扩展;近代工商业城市兴起。(6分)

1---5AABDD6---10CAAAB

11、(1)接近市场(枪炮厂);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交通)更加便利,接近燃料地(煤矿)。

(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西装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19世纪80年代年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
(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出现:1896年(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2015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中国服饰开始发生变化。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的特有景观。②西装的流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③新中国成立,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②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供应,食物比较简单。④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食物品种日益丰富。⑤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3)建筑: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③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④特点: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推动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变化最为明显。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的新式婚礼。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①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建立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实行传统丧礼。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4)其他习俗: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③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和禁止缠足等法律,当时的“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等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等。辛亥革命后,增添了元旦、国庆等节日。④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文明的精神。
(二)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自行车: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城市公交: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较晚,上海是在1924年,北京在是1935年。
(3)水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5)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2.通讯工具的进步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3)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4)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4)新中国成立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通俗性报刊受到民众的欢迎。(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5)影响: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发挥着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同时,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广播
(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开播,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定军山》(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1931年)是第一步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4)改革开放后,电影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4.电视
(1)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图象,传播了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互联网
(1)发展: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被称为第四媒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交流;人们可以更便捷、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实施信息的及时沟通;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互联网也催生着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对其负面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14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服饰社会习俗

表现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

女装:

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装:

女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原因

特点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诞生:

铁路建设,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铁路事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

,世界。

机车制造:

交通工具的进步,汽车开始出现在等大城市;

公路事业,,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电报20世纪初,设立无线电报局,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目的,无线电报则供。

1875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架设电报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通讯工具的进步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设立电话公司。

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互联网

1.影响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生活有何影响?2.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的生活有何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1.近代以来报刊业的发展

表现:(1)近代三次办报高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间

相联系的政治事件

代表性的报刊

宣传的思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等政论性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的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

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功能和作用:中国第一部影片:


表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2.影视业的发展

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电视

,电视逐渐普及。

功能:
表现:
3.互联网的兴起功能:

影响:

1.材料一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到16—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时值清末,也有大户人家女儿在外私订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

材料二1926年,广州市政委员孙科签发《广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婚丧沿用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遗形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仪式,废除所有俗例,结婚喜酌改为茶会。此时,广东的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婚礼多在礼堂进行,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

材料三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的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以上材料均由2006年2月出版的《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整理而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广东婚俗的特点及其原因。

(2)由材料二可看出婚俗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什么?如何推动?

(3)材料三体现了婚俗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2.材料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15革命文艺

5: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20革命文艺

6: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00体育节目

8:15革命文艺

8:30新闻和报纸摘要

11:00国际时事

11: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对工人广播

12:30新闻

13: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00红小兵节目

16:20红卫兵节目材料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五逢整点安排1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

周六、日

0:30午夜剧

1:30怀旧影院场

2:30夜读心灵

4: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7:20早知天下

8:00体育直播间

8:20做客中央台

8:40财经在线

11:10法治中国

12:35体彩时间

12:40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闻)

19:20城乡纪实

20:30天天福彩

20:35小喇叭

22:30神州夜航(含整点新闻)

0:10生活资讯

4: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8:35流行经典

9:30娱乐周报

12:00天天体彩

20:30天天福彩

20:35体育沙龙

请回答:

(1)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的判断依据。(4分)

(2)依据上述节目表,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电台节目的特点。(4分)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2分)参考答案:

1.(1)特点:仍然传统,但也出现了自由恋爱与半中半洋的婚礼。原因:传统是因为处于旧王朝统治时期,封建礼俗根深蒂固;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海外及西方自由思想影响,但还不成气候。

(2)力量:地方政府干预婚俗。推动: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婚姻注册许可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

(3)广东人的婚礼仪式越来越多样化;说明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个人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4)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习俗民风的移易,迎娶婚嫁的主题也产生着新的变化;广东百年婚俗由传统向现代时尚转变,虽有反复(如“文革”期间),但总的来说是不断进步的;(2分)异彩纷呈的嫁娶风俗包含着广东风情,丰富着岭南文化。

2.(1)材料一:文革时期。(1分)依据:节目表中出现红小兵、红卫兵;节目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烈,反映了极左思想泛滥。(1分)材料二:改革开放后。(1分)依据:出现关于彩票的节目;宣传法治;节目名称更加人性化。(1分)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需答出任意1点依据,均可1分)

(2)材料一:①特点:节目呆板、枯燥、单调;强调意识形态、革命性。(2分)②原因:受“文革”极左思潮影响。(1分)材料二:①特点:节目丰富多彩;关注民生,关注时政;注重时尚。(2分)②原因:改革开放。(1分)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纸:
(1)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开启民智,宣传政治纲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
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一些优势(如: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等原因,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9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