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调动积累学会迁移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复习课本知识,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构筑较为牢固的知识链条,这一轮复习的重点,在于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如何实现课内知识的积累,到课外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高三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想就此谈一下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一般授课思路。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一般应有三个主要环节:积累、迁移、巩固。
第一环节:积累。
本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文的迁移做准备。特点是大容量、高密度,时间宜在(每节课)10分钟左右,内容完全是课本上的。
重点知识应放在以下方面:
实词:重点在一词多义项,平时不常用的项,古今有差异的项,语境义项,词类活用等。复习范围应重在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近十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实词。
虚词: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应让学生记得烂熟于胸。在复习课中应运用课文中的例子,重点在于规范虚词的使用。
句式:虽然高考中不直接从句式命题,,我们复习时仍应把句式作为复习重点。句式积累重点应放在变式句中,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几种变式句,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翻译:本阶段的复习中,翻译的重点应是选一个文段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翻译时得分点应重点考虑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实词、句式,应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纸上,不要只是口头翻译。
本环节中,实词、虚词的复习应先用主观题型,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客观题型。用主观题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从前的知识积累。客观题型重点在把每个词的多个义项展示给学生,实际上也是带学生归纳。所选例子应尽可能包含第二环节所选用的文段中的字词。
本环节应把不同的知识点归纳成类,以便使积累更有效。
如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复习: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第二环节:迁移。如果说积累环节是温故的话,这个环节则是知新了。这个环节是学生把课本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过程,是对课内积累的一个检验与强化。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
在会考以前,用于迁移的文段宜用于短小的文段,活泼有趣的最好,课内课外均可。每堂课用2—3个文段为宜,列出的问题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应是与课文联系较紧密的,最好是当节课中第一环节积累中复习过的内容。会考后可以采用选自“二十五史”的与高考试题份量相当的文段。
在题型的设计上,实词宜用主观题型,虚词宜用客观题型,每段文字都应该有翻译题,应把重点字词落在实处。
这一环节学生活动的总原则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采用个别做,小组讨论;轮答、抢答;一部分同学上黑板去做,另一部分在座位上做;小组互改互评,全班互改互评等多种方式。
本环节老师重在引导、组织,在同学们做完迁移训练后,老师应点出规律性来,应把规律总结出来,板书在黑板上,不妨让学生把规律性的要点抄在笔记本或参考资料上,(记熟记牢)。当然,这些规律也可以让学生来总结。
比如,推断文言实词就有以下一些基本方法:
1、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2、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3、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本句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本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信义著于四海“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第三环节:巩固。
巩固训练的目的是把迁移这个环节中总结的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巩固。时间宜在1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难点在选择材料上。
应尽可能的选择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材料。所训练的字、词、句式应与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一致。所用材料应采用高考试题的材料,也可采用其它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备考指南》这本书上的材料比较合适。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有多种形式,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认为“积累、迁移、巩固”这种模式还是较有效的一种课型结构。

相关阅读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课题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指南录后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
3.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动词,夹杂)
(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
(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取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
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
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
B.道海安、如皋取道
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
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政殿学士行
将以有为也
B.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C.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答案:1.D(没有依托)2.C(句中停顿,助词/……的人)3.略
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义:比较今义:看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3.一词多义
(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
(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
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
(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
(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
(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
(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
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
(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其疾病而死(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记)
(2)名词作状语。人皆得以隶使之(当作仆役)
(3)动词使动用法。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地)/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4)动词作名词。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5)形容词作名词。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百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连词,表修饰。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连词,表目的。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介词,表凭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介词,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焉
(1)兼词。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代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语气词。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助词,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动词,去,往。佯狂不知所之者
(5)代词。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代词,作主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指示代词,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介词,表被动。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2)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介词,在。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动词。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判断动词,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介词,在……时候。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动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
(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安能屈豪杰之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1.B(痛于心,痛恨)2.A(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代五义士)
 
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名词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鄙)
(4)形容词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5)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⑺动词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损害)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4.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携带的物品
B.失其所与,不知通“错”,明智
C.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今急而求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1.A(使者,出使的人)2.C(并列连词,又/递进连词,况且)
第四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形容词作名词。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
(3)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苦)
(5)动词使动用法。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鸣琴垂拱(使……鸣)/何必劳神苦思(使……劳)
二、文言虚词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必竭诚以待下
(3)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戒奢以俭/纵情以傲物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介词,把。则思三驱以为度
(7)介词,用。虽董之以严刑
2.而
(1)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连词,表因果。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连词,表承接。择善而从之
(4)连词,表并列。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连词,表目的。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为
(1)动词,作为。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动词,成为。则吴越为一体
(3)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
4.之
(1)代词。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闻求木之长者
(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
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必固其根本(它的)/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2)指示代词。知其不可(这些)/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其可忽乎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
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4.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天景命大
B.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C.简能而任之选拔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亏无为之大道哉
则思三驱以为度
B.是寡人之过也
可以尽豫游之乐
C.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发其志士之悲哉
D.虽董之以严刑
必竭诚以待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道哉?
答案:1.B(名词作动词,献礼)2.A(副词,竟/副词,就)3.略

第五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重点梳理】
一、实词
1.通假字
(1)可予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拜送书于庭(通“廷”)
(4)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1)奉臣愿奉璧往使(动词,通“捧”)
请奉盆缶秦王(动词,进献)
(2)闻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动词,听说)
(3)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4)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动词,凭借,倚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
(5)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动词,回头)
顾吾念之(副词,只是,不过)
(6)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种文体)
舍相如广成传(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乃使其从者衣褐(穿)/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秦御史前书(上前)/臣乃敢上璧(献上)/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献礼)/左右欲刃相如(杀)
(2)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廷叱之(当廷)/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间至赵矣(从小路)
(3)形容词作动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形容词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5)动词使动用法。毕礼而归之(使……归)/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连词,表承接。毕礼而归之
(4)连词,表转折。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即患秦兵之来
(3)结构助词,的。为刎颈之交
3.于
(1)介词,在。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归璧于赵
(3)介词,与。故燕王欲结于君
(4)介词,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介词,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连词,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连词,来。宁许以负秦曲
(3)介词,把。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介词,用,拿。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凭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5.其
(1)代词,作定语。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其势不俱生
6.为
(1)动词。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介词,替,给。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乃
(1)副词,竟。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副词,才。臣乃敢上璧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由此,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与
(1)动词,与......比。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连词,和。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副词,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2)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疑问句
(1)何以知之(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表疑问)
(4)谁可使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5)独畏廉将军哉(疑问语气词“哉”,表疑问)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3.省略句
(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省略主语“廉颇”)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两处均省略介词“于”)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
(4)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省略宾语“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
(5)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
(6)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省略介词宾语“赵王”)
(7)赵王以(之)为贤大夫(省略介词宾语“之”)
(8)(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
4.倒装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置)
(2)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
(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介宾后置)
(4)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君结,介宾后置)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介宾后置)
5.被动句
(1)徒见欺(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命
C.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回头
D.负荆请罪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B.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相如因持璧却立
C.乃使其从者衣褐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秦亦不以城予赵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第六课时
鸿门宴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要项伯(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今义:省名
3.一词多义
(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2)如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3)意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4)举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5)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一样用翅膀)
(2)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扎)/道芷阳间行(取道)/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3)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豪毛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4)形容词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
(5)动词使动用法。臣活之(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随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使……纳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具告以事
(2)介词,用。请以剑舞
(3)介词,凭。不然,籍何以至此
(4)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
(5)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动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使子婴为相(做)/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
(3)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4)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
(5)介词,对,对于。为之奈何
(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
3.因
(1)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2)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连词,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代词。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介词,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介词,对于。贪于财货
(3)介词,比。长于臣
(4)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介词,同。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连词,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动词,送与。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
(2)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
(3)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
(2)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3)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夫妻
D.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为之奈何
B.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拔剑切而啖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不然,籍何以至此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1.C(儿女亲家)2.B(代词,这样/连词,然而)3.略

第七课时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察今(节选)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泾流之大(通“径”,直)
(2)不辩牛马(通“辨”辩认)
(3)其有仁兹甚(通“滋”,更加)
(4)不如小决使道(通“导”,疏通,引导)
(5)澭水暴益(通“溢”,上涨,涨大)
(6)故择先王之成法(通“释”,舍弃,抛弃)
2.一词多义
(1)表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
循表而夜涉(名词,标记)
(2)始始吾弗信(副词,开始)
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3)法此先王之法也(名词,法则、法规)
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秋水时至(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
(2)名词作动词。莫能名者(说明)
(3)形容词使动用法。军惊而坏都舍(使……坏)
(4)形容词意动用法。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以……为少,以……为轻)
二、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连词,表修饰。东面而视
(3)连词,表承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4)连词,表递进。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6)动词,如同,像。军惊而坏都舍
2.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不随以止也
(2)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动词,作为。而法之以为治
3.之
(1)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泾流之大
(2)助词,无义。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3)助词,的。而知日月之行
4.于
(1)介词,与。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
(2)介词,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则
(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今至大为攻国则旨知非
(2)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那么”。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6.与
(1)连词,和。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2)介词,同。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4.焉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句中语气助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今至大为攻国(动词,“为”,表判断)
2.疑问句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疑问语气“乎”,表疑问)
3.倒装句
(1)泾流之大(大泾流,定语后置)
(2)我之谓也(谓我,宾语前置)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宾语前置)
4.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
B.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
C.故择先王之成法选择
D.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东西而视
则噪而相逐
B.有要于时也
有似于此
C.泾流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D.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答案:1.C(通“释”,舍弃,抛弃)2.D(介词,同/连词,和)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舅夺母志
5、祖母刘愍臣孤弱
6、终鲜兄弟
7、门衰祚薄
8、晚有儿息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茕茕孑立
11、形影相吊
12、而刘夙婴疾病
13、拜臣郎中
14、除臣洗马
15、猥以微贱
16、当侍东宫
17、臣具以表闻
18、责臣逋慢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21、且臣少仕伪朝
22、历职郎署
23、不矜名节
24、过蒙拔擢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26、臣之辛苦
2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三)虚词用法
1、臣以险衅
2、逮奉圣朝
3、寻蒙国恩
4、急于星火
5、则刘病日笃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四)课内外名句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见尽长安花。(《登科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4、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5、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6、礼之用,_________。(《论语》)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9、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0、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六)翻译训练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睢阳城七十里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提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难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高三语文文言文信息复习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信息复习》,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必考题型——文言文信息筛选指津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设题的干扰角度和解题思路作一归纳,帮助考生掌握此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

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
[例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第①句陈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⑤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⑥句是说燕军大败,这三句都是写他人的,没有涉及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田单”,而命题者却“明白张胆”地将他们移植到“田单”身上。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C。
[例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其父自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此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误为“清慎”的举动。实际上此句是说胡质帐下那个都督为巴结上司,悄悄地供给胡质食物,一路相伴,命题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语的特点,将都督的所为之为嫁接到胡质身上,让考生判断。

二、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
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是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体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但不少考生没有将此句放入情境中去考虑,未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图,误认为这两句是李广让部下休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陷入了命题者设下的“断章取义”的陷阱。
[例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2001年春季高考题)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欠贮于府者,请以给赏④巡抚发仓并数万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涸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⑤⑥D.②④⑤
⑤句“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为官府作想,但如果把它放入原文中去考察,联系后句“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看,其实徐九思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国家财政的前提下,让富人多出钱,让穷人免费享受赈济(即特定意义上的“劫富济贫”),应属“为民谋利”的举动。

三、找准区间,忌层次不清
人物传记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例如1998年文言选段就是通过写李若水弹劾高俅丧仪和出见金人这两件事,分别赞颂其正直的品格和忠孝、体恤部下的德行。有的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例如1997年所供材料围绕杀与不杀权善才一事展开情节,反映人物事迹的。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例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①吾非怨汝,乃愧汝家耳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此心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③⑤⑥D.②③④
文章有两个内容:一是郑母教子为官清正,一是她自己严于律已。从形式上看,材料主要通过郑母的两次谈话来表现这两个内容的,第一次说话表现“教子为官清正”,第二次谈话表现郑母“严于律已”,由此可确定阅读区域为第一次谈话的内容,即从”吾非怨汝”到”堕于公政”。⑤⑥两句不在此区间内,故可以排除。
[例6]见例1(2001年高考试题)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通常有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在分析题干时必须明确要求筛选哪个阶段的句子,避免事件的进程提前或滞后。本题题干是说“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那么就应该选田单“运用”战术的阶段的句子。第①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是燕国大将,攻齐的功臣,田单则抓住刚继位的燕惠王与他有矛盾,施行反间计,派人散播谣言,说乐毅故意不攻下即墨城,想在齐地自立为王,燕王相信,派另一位叫骑劫的将军来代替乐毅,这正中了田单之计,是反映田单施行反间计后的效果。至于第⑤第⑥句,说的是用“火牛阵”冲击敌营时燕军的狼狈情景,而“火牛阵”之所以能成功,是要靠之前的一系列迷惑敌军的‘兵不厌诈’的手段,也就是战术的结局,自然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C项。

四、锁定内涵,忌无的放矢
题干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说法,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有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晦的。对于命题者自行概括的较抽象语词要悉心揣摩其内涵,如例1种的“兵不厌诈”;对于“摘引原文中的字眼”要把它放进原文中去理解,切实掌握其内涵,如例2中的“清慎”例3中的“宽缓不苟”等。如果审题粗疏,把握不清,筛选时就会“无的放矢”,因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B.②④⑤C.③④D.①②⑤
题干中“艺术”内涵较为隐晦,需明确。所谓“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指程式化的方式、方法。第①句是说明苏琼依法办事,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不是处事艺术问题。第②句是说明苏琼工作作风细致,没有偏听偏信,终于“别获盗者”,也谈不上是处事艺术。第⑤句是说苏琼把郡内受灾,以及“贷粟以给付饥者”一事向上报告,属于按规矩办事的工作之风,谈不上处事艺术,此三句都不是正选项,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不妨看另外几句,第③句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了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应该说这确是一种处事艺术。第④句是说苏琼把新瓜放到大厅的梁上,既顾及了赵颖的脸面,又坚持了自己不受馈赠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处事艺术。
[例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
题干中“待人接物”意思首先要明确,“待人接物”是“跟人相处”的意思。②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④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⑥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属于“待人接物”之题旨要求。

五、关注手法,忌神合貌离
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却刻画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谨防“神合貌离”。
[例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郭永刚直抗上的”举动”,而第⑥句却是郭永表达心志的”言谈”,这显然不属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法筛选的指定要求,从而排除了该项的干扰。但却有不少考生未能注意“手法”的要求,做错了题。
以上就命题时错例设计的角度及解题的要点作了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需要提醒的是做好这类题还离不开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扎扎实实地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包括文化常识,这才是最根本的。

[对应训练]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1.下面六句话,全都表现百姓对韦景骏爱戴的一组是
①功少费约,后遂为法②及去,人立石著其功
③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④民喜,争奏酒食迎犒
⑤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⑥景骏为留终日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2..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
①导每劝令之国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④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
⑤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D.①②④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歼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徒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宏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还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参考答案]
1.D[这道题的题干,不是要求筛选韦景骏担任过什么职务,或干过什么好事,而是“百姓对韦景骏爱戴”这一点,因此,凡是韦景骏自身的行为,都应排除,只筛选出百姓的行为;但是,并非凡百姓的行为都合适,③句就是写的百姓的行为,但并非体现“对韦景骏爱戴”,只是受教育而悔改,因此,选之即错。正确答案D。]
2.C[(1)句是劝元帝之语,与题旨要求无关。(2)句是以行动显示元帝的威仪,以促使吴人归附。(3)句是对元帝所提使吴人归附的建议。(4)句是王导针对中原避乱的人们而言,与题旨中所要求的“吴人”无关。(5)句的建议与吴人归附的主题无关。]
3.A[①句写尹翁归作市场上小吏,霍氏家奴再没人敢闹事,从侧面写他治理有方。②句写他不收财物,众商人畏惧他,表现他不谋私利,从严治理。④句写他对每一个案件都能仔细核实,追根究底,直接表现他奉公守法的一面。⑥句写于定国与他交谈一天,始终不敢让两个同乡见尹翁归,从侧面表现他不徇私情,严格守法的一面。此四项与试题的主旨一致。从选项的组合来看,应选A。③句写田延年接见时,他不同众人的做法,此时他非官吏,⑤句写授于他官职,此两句与试题主题无关。]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二、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判断句
[例6]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省略句
[例7]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解析]此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3.被动句
[例8]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见……于”表示的被动关系能否译出。
[译文]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4.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句中的“求”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何”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求”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0]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求哀请命”之前。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1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解析]本句中“质”“售”两字甚为关键,如误译则句意必然不准。“质”,“典当、典押”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教材中未出现过,需要考生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售”,“买”而非“卖”,古今异义词,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例1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解析]此句中的“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感谢”义,而表示“谢罪、道歉”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13]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解析]此句的翻译,虚词是关键点,“以”,介词,“为了”的意思;“乃”,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悉”,副词,“全部”的意思。
[译文]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例14]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此句除了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外,关键还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而多财”的“而”不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它隐含着一种假设语气。这一点,能看出来的考生并不多。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74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