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现代科学技术专项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现代科学技术专项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28现代科学技术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内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劳动力:圈地运动;

技术:工场手工业的长期积累;

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拥有世界最大的海外市场。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市场:德、意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推动力:社会需要。

成就

珍妮纺纱机(1765);

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

[美]富尔顿制成汽船(1807);

[英]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火车(1814);

[美]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

电力的广泛应用:[德]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发明电灯;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美]贝尔发明电话,[意]马可尼发明电报;

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发明炸药。

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用机器生产机器结束;

2、开始于轻工业部门(棉纺织),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际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科学迅速转化为生产技术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德、日)。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影响

1、生产力极大的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生产关系自由资本主义;

3、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4、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5、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6、思想变革: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1、生产力迅速发展,工厂制成为主流生产形式;

2、生产关系: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体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4、世界格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横性加剧,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5、思想变革:列宁主义。

1、极大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上升,人类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发生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7—2011年全国卷对各部分知识考查情况

知识板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中国古代史

24

32

20

40

32

34

36

36

43

33.00

中国近现代史

34

32

38

16

30

30

28

28

33

29.89

世界近现代史

42

36

42

44

38

36

36m.jab88.COm

36

24

37.11

政治史

64

88

54

76

44

20

16

30

56

49.78

经济史

24

8

30

8

20

60

64

62

28

33.78

文化史

12

4

16

16

36

20

20

8

16

16.44

2007-2011年全国卷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考察情况

题目

考查知识范畴

分值

2007年

全国卷Ⅰ

23、18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生活原因

38、二战中美国政策的变化及原因(中立、援华)

工业革命

二战

36

2007年

全国卷Ⅱ

21、中途岛海战

2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3、整体史观认识历史

37、二战后政治经济发展

40、玉米传播背景,价值和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的后果及原因

二战

二战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42

2008年

全国卷Ⅰ

19、“幻想的”世界(工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20、儿童玩具(日本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1、奥斯汀张伯伦(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22、德国分裂与统一(大国对峙和国家统一)

23、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

37、英国选官制度与科举比较,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44

2008年

全国卷Ⅱ

18、马基雅维利君主制主张

19、巴黎街头(热月政变的影响)

20、19世纪上半期英国劳动力变化原因

21、一战中交战国攻防局势图

22、韩国政治体制变化原因

23、人类文明传承角度阐释历史

37、英国使团来华背景

39、驼峰航线的必要性和作用

文艺复兴

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

一战

亚洲经济发展工业革命

二战

42

2009年

全国卷Ⅰ

20、18世纪中期法国大臣的职责

21、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

22、19是中期英国工厂纪律严格

23、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39、欧洲三角贸易的背景和影响(新航路的开辟)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工业革命

全球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6

2009年

全国卷Ⅱ

16、18世纪前英国社会结构

17、美国联邦政府

18、印度教育经费(英对印度的统治)

19、德国民族特征显著(德意志统一)

20、帝国消失(资本主义扩张方式发生变化)

21、1951年旧金山会议

22、印度“社会主义”经济

23、现代化使共同之处增多

37、评析“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二战

亚洲经济发展文艺复兴

38

2010年

全国卷Ⅰ

18、家庭加工(19世纪上半期法国经济)

19、英国发展(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20、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内战)

21、俾斯麦(德意志统一)

22、中途岛海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3、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对民族企业的冲击)

37、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及影响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二战

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6

2010年

全国卷Ⅱ

20、查理一世(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21、家庭民族(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2、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的建立)

23、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37、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39、苏联企业转移的特点及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经济区域集体化

美苏争霸

工业革命

二战

36

2011年

全国卷

18、西班牙价格高昂(殖民扩张的影响)

19、华盛顿建筑(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文化)

20、印度英文书籍畅销(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21、二战中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

22、苏联“完善”“改革”社会主义

23、邓小平对世界格局的看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美国独立战争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二战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

24

从表可以看出,2007年来以来,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苏联经济发展;美苏争霸;亚洲经济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结构

工场手工业时期

(16世纪至18世纪)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1917年至1945年)

两极格局下的东西方世界

(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以后)

——

工业革命:条件5,成就5,法国(缓慢原因5),美国(有利条件5),德意志(阻碍因素),影响5。

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5,成就4,特点3,影响4;

垄断组织的形成:背景,途径,方式2,形式3,影响3。

十月革命:条件2,经过5,意义5;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2,政治;

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方针、特点、成就),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特征、评价、肃反运动)。

苏联: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勃涅日列夫改革;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原因,性质,巩固,改革(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亚洲民主国家:蒙古,韩国,朝鲜,中国;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组成,作用,解体;

东欧剧变:实质,方式4,原因4;

苏联解体:过程,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4、过程5步、意义2;

法国大革命:背景4,过程3,意义。拿破仑帝国对内政策4、对外评价4;

美国的建立:背景6,过程5,意义3。联邦宪法(内容3、评价2)。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3、内容2、性质、意义2;美国内战:背景6、过程4、意义2;德意志统一:背景2方面、方式、过程4、意义2;意大利统一:背景2方面、方式、过程4、意义2;日本明治维新:背景3、措施4、成因4、意义2。

美国:迅速原因5;

德国:迅速原因4;

英国:缓慢原因2;

法国:缓慢原因4;

俄国:快2慢3原因;

日本:快2慢3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3,表现4,特点3;影响2;

罗斯福新政:背景,特点,内容4,评价2;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背景,过程2,特点,内外政策;

日本法西斯转正的建立:背景,特点,过程3,内外政策;

美国:稳定发展,危机与滞胀,复苏与增长,加快繁荣;

西欧:原因4,表现3;

联邦德国:原因6,表现2;

日本:原因6,表现3;

矛盾与问题:3个。

经济全球化:原因,实质,问题,组织,

经济区域化:

知识经济的兴起:原因,作用,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文艺复兴:原因3、指导思想、意大利的成就8、西欧诸国的成就4、科学成就5;

启蒙运动:背景3、指导思想、英国2人、法国4人、影响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4、诞生、内容2、意义;

第一国际:条件3、建立、意义2;

巴黎公社:背景2方面、措施2方面、败因7、意义3。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概况4;

第二国际:条件3、建立、特点、活动、发展趋势3;

列宁主义的诞生:条件3、建立、内容、评价。

巴黎和会:时间,地点,性质,各国态度;

《凡尔赛和约》:内容4,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宗旨,实质);

华盛顿会议:背景,目的,内容3,影响;

德意日法西斯结盟:背景,过程,影响。

慕尼黑阴谋:背景,概况,影响;

二战:爆发,扩大,转折,胜利,影响6。

战后初期世界形势:美国,苏联;

雅尔塔体系:概念,原则,内容,实质;

联合国:主要机构,宗旨;

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两极格局的形成:形成过程4,影响;

美苏争霸:3阶段。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基本特点,力量新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

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国际裁军进展和地区缓和:

新航路的开辟:原因3、条件2、过程4、影响3;

西葡殖民扩张:原因3、概况、特点2、影响3方面4。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背景2、方式,英国、法国、美日、俄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条件3、时间、影响3方4。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日本吞并朝鲜4步,世界殖民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3,标志,性质,过程2阶段,影响4。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4、海地、西属拉美2阶段、葡属拉美、意义。

亚洲革命风暴:背景2方面,性质、主要事件5个、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背景、概况、败因、意义4)。

亚洲的觉醒:重大事件5,特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背景3,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共产国际七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背景,各国态度,结果;

西班牙内战:背景,性质,各国态度,结果

亚洲经济的发展

东南亚:模式,缺点;新加坡:措施,结果;韩国:措施,结果;泰国、马来西亚:措施,结果;

印度:措施,阻碍因素;西亚:特点,历史状况,措施,结果。

科学技术革命:内容6,原因3,特点3,影响3。

相关知识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秦汉专项教案


专题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

(2007年全国Ⅰ.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B)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刺史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推恩令;察举;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郡县。

(2007年全国Ⅱ.13)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C)

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

(2010年全国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期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答:汉代:张骞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2分)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2分)

(5)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2008年全国Ⅰ.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D)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2008年全国Ⅱ.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A)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国Ⅰ.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B)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隋唐专项教案


专题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隋的建立和统一;隋统一的原因及意义;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和隋的灭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2007年全国卷I.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C)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010年全国Ⅰ.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答:(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调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调制和纳绢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时期依据实施原因主要特征科目或标准主要影响

察举制两汉品行才学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加强统治由地方长官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孝廉、茂才、察廉、明经等使中央集权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望族察举、征辟制是人才流失通过对士人的考察,评价等级,按等授官家世、道德壮况、才能学识门阀士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影响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隋唐到晚清考试成绩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求,加强中央集权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五十多种扩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对维持社会稳定、普及知识起了一定的作用;从明代开始不重实际学识,束缚读书人的思想、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2007年全国Ⅱ.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D)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2010年全国Ⅱ.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受到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B)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008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答: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答: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答: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答: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2009年全国Ⅰ.15)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

地域西汉元始二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

北方965149493459

南方11165257830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D)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2009年全国Ⅱ.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B)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2010年全国Ⅱ.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是:(C)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2011年全国卷.39)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度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答: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答: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洲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唐朝的对外交通、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2010年全国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期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答:汉代:张骞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2分)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2分)

(6)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2009年全国Ⅰ.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A)

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内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2.第三次的科学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世界性浪潮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二、本节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要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个学期学习了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了解一下20世纪中期之后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导言,指导学生把引言部分划分为四个主要内容:(一)从时间、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二)阐明了学术上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思潮不断涌现。(三)着重介绍世界性教育改革出现的新背景。(四)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独具特色的亚、非、拉美文学,具有众多思想潮流的西方文学艺术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文学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同时指出现代文化呈现出的多元化的特点,教育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都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科学技术”。

讲授新课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提问: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时间?(学生看书后回答)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同时指出这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终止。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呢?(学生看书后回答。)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板书)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可以要求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克隆羊“多利”》以及表格《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这些图表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

科技革命的兴起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我们已经学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列图表。(屏幕上出现图表)学生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板书)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再补充指出。)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板书)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板书)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板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回答,教师总结指出。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提问:邓小平在1978年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过什么论断?

学生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体现这一科学论断的呢?

学生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通过对西方国家和苏联工业生产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当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结论。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板书)

提问:同学们能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吗?学生阅读小字后回答:表格《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清楚地反映出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变化。问:同学们能从衣、食、住、用等方面结合现在实际情况谈谈吗?(学生讨论回答。)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请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了解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高速信息公路计划”,西欧国家的“尤里卡计划”和日本政府采纳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立国”口号。以此充分理解教材中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的一段话: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板书)

问: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此,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今天,赢得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时间、特点、影响三个方面了解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我们看到这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每一位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

1.世界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

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些方面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节文学艺术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和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通俗音乐;电影;亚非拉美文学的崛起。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认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许多优秀作品,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享誉世界。
2.认识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文学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的发展更加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解冻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俗音乐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形成现代文学艺术的正确概念。
3.通过分析苏联文艺、西方文艺、亚非拉美文学相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亚非拉美文学。
本节的难点:50~80年代的苏联文学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文学艺术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2.“解冻文学”
3.60—80年代的文学
4.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
二、西方的文学艺术
1.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及代表作品
2.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3.通俗音乐
4.电影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1.亚洲和非洲的民族主义文学
2.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世界上存在哪三种类型的文化?”学生回答:有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三种类型。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苏联的文学艺术
1.苏联文学
苏联文学泛指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熟阶段相联系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无产阶级文学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时代的文学。狭指苏联时代的文学,或称“苏维埃文学”。请同学阅读课文后,按照时间段,整理苏联文学的概况。教师可用如下图表讲解。
20世纪上半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文学生机勃勃。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十月革命后,出现了大批反映苏联社会巨大变革的优秀作品,享有世界声誉。文学界提出了“写真实的生活”等口号。文坛局面既活跃,又相当混乱。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反响很大,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勃列日涅夫时期文艺思潮日趋平稳和消沉。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文艺作品的审查制度被打破,一些过去被禁止的文学作品大量发表,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2.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
可以简单介绍一些苏联的一些著名的影片、音乐、舞蹈。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了解了苏联的文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学艺术。
二、西方的文学艺术
1.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
请学生阅读课文后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列表。
国别作家姓名代表作品特点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美国德莱塞海明威《美国的悲剧》
《老人与海》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提问:什么是现代主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现代主义是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30年代后又有新发展,影响遍及世界。它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问: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社会根源:畸形发达的政治影响。垄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物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精神道德为前提的。物质、精神发展的脱节加上经济危机给人造成的乍冷乍暖的经济气候,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创伤。
(2)思想根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急剧变化,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念等,用抽象思维取代具体感受的哲学和社会思潮。
(3)政治根源:国际政治上的世界大战,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恐怖无疑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人们心头,使人们心里危机重重,甚至发生变态。现代主义就反映了这种心态。
请学生看书后举出现代主义文学及艺术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学生归纳。
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品有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新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品有法国萨特的《恶心》、
《自由的道路》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派文学:代表作品有美国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现代主义美术{立体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用线条、块面和体积表达画家的
主观感受)
表现主义派:着重表现画家对经验的情感反映
波普艺术:比较贴近公众生活
3.通俗音乐
可以收集一些各种通俗音乐(爵士音乐、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迪斯科),边放给同学听,边简单地介绍它们的特点。最后指出通俗音乐的结构比较短小简练,常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并强调即兴性。它的节奏强烈、清晰。
4.电影
电影是20世纪的艺术。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他们看过的著名影片及感受。然后教师简单介绍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诞生日是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在巴黎首次放映。先是无声的;20年代末进入有声片时期;30年代出现彩色电影。二战后,各国各民族电影兴起,电影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50年代以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出现。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现代时期,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运动空前高涨,亚、非、拉美的文学也随之崛起。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如印度的泰戈尔、普列姆昌德都是这一时期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朝鲜文学、非洲文学也都有长足的进步。
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了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它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成为拉美文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最著名作家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本课小结
我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已从世界现代文学艺术成果中汲取了必要的营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仍应“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布置作业
1.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成就。
2.简述20世纪通俗音乐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8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