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戊戌变法专题复习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戊戌变法专题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戊戌变法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分析其特点。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简要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2、剖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3、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4、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5、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网观全局

变法宣传

资本输出

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论战

清政府

放松控制

民族资

本主义

初步

发展

兴起

公车上书

政治实践

高潮

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

失败

戊戌政变

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政治改革运动

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

洋务

运动

早期改

良思潮

促进民族觉醒的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与经济掠夺,民族危机的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和“”思想的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

一、理论宣传、制造舆论阶段——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派主要人物及思想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复:

(4)谭嗣同:

2、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

(1)著书立说,论证变法:康有为编撰《》和《》;梁启超发表《》;严复翻译《》;谭嗣同发表《》。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的《》;严复在天津创办的《》。

(3)成立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

(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和陈宝箴创办的。

(5)与顽固势力展开思想论战。

二、公车上书——日本逼签《》引起,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的政治运动。

三、政治实践——百日维新

1、开端: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宣布变法。

2、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等。

(2)经济方面:设立,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废除;在设立大学堂;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失败——。

康有为维新思想剖析。

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日本明治维新专题复习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2、剖析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3、举例说明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结合史实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网观全局

资本主义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

等级制度森严

幕府统治危机

尊王攘夷

主要内容

明治维新

发展新经济

废除旧体制

倡导“文明开化”

确立君主立宪制

建立新军队

倒幕运动

黑船事件

民族危机

崛起为东方强国

不平等条约

踏上对外扩张道路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面临内外危机(1)内部危机: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①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

②一些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2)民族危机:1853年后,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2、政治前提:1868年,运动成功,政府的成立。

倒幕运动的结束,为日本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中下级武士虽然担负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并没有演化为资产阶级。

明治维新前,日本倒幕派代表久坂玄瑞说:(推翻幕府)“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文中“草莽志士”的核心力量是()

A.农民B.新兴地主C.高利贷商人D.下级武士

考点二、概述基本内容

1、政治改革

(1)加强中央集权:①取消幕府的,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②“”:各县由中央政府官员直接进行管理。(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宣布“”,废除武士特权。

(3)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①1885年,日本实行。②1889年颁布《》,宣布日本实行制。

A.主要内容:

a.宣称“神圣不可侵犯”。

b.规定日本国民称,他们享有范围内的自由。

c.规定日本议会分为和众议院,议会的权力很有限。d.规定设立内阁和,是行政机关,只对负责;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机关。B.评价:

a.形式上确立的国家体制;b.标志着日本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c.巩固了日本近代;d.具有浓厚的。

2、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以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土地制度改革:废除了土地所有制,确认,允许土地买卖。

(3)地税改革:

A.具体措施: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新土地税以支付。

B.作用:促进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为国家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4)推行“”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A.具体措施

a.建立近代企业: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企业。

b.加紧建设近代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c.扶植和保护发展:除铁路和以外,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给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

3、倡导“文明开化”

(1)含义:大力倡导学习西方。

(2)具体措施

①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翻译西方著作。

②仿效欧美国家的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

③推进生活习俗。

4、建立新军队:

①1873年开始实行。

②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接受教育,要求必须效忠;它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干预。

注意归纳明治维新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破旧”,通过“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通过实行新的身份制,实行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二是“立新”,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化。

应注意分析上述措施的资本主义性质,理解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如何认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学习和引进西方文明问题。(提示:从举措、特点、启示思考)

如何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英、法、俄、日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和工业发展的资本问题的?

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②废除封建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承认土地私有制,使农民得到土地②禁止土地买卖,维护农民利益③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制度④有利于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考点三、分析明治维新的地位和作用

1.崛起为东方强国

(1)19世纪90年代初,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军事实力增强:日本建立了一支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3)国际地位提高:获得国家主权的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史学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部分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明治革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明治维新其实就是“明治中兴”。以上有关明治维新的三种观点中,你最支持哪一种?说明理由。(4分)并请简要阐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6分)

结合史实说明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何异同?两次改革运动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结局?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

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先秦的王朝变迁

1、约公元前2070年,(填人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

2、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上朝。

3、公元前1046年,(填人物)灭商,建立西周。

二、分封制(内容、分封制的对象诸侯的权利、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作用)

1、分封制的内容:土地及人们分封给诸侯

2、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领地内再分封

4、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

5、分封制的作用: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

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核心: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考点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了解秦的统一;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一、秦的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中央制度)

1.来历: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治事务;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系统。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对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2.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

消极:

1.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农民起义)

2.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焚书坑儒)。

★考点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囯并行制;

(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

(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汉朝的郡囯并制

1.背景:刘邦为吸取秦朝孤立之败,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2.影响: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

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

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批文件)——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3、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客观上减少了行政失误,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

1.行省的设置: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东、山西),以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此外还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权力: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

(1)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3、隋唐:科举制。

(1)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

(2)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被历朝沿用。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始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事务

2.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内阁性质:非法定的行政与决策机构,是皇帝的內侍机构。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三、明清时期君主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1)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2)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

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

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过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新中国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3、日内瓦会议 

(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1954年

(3)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会议障碍:帝国主义对会议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分歧。

(4)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

(5)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中日建交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壯大和要求

③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時間:1971年,第26届联大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它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背景:美国:(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3)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中国:(1)苏联威胁(2)为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1)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3)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2)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决定两国建交。1973年中日两国互派大使。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局面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理解上海合作组织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

(1)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2)参加联合国的栽军

(3)2000年,江泽民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的倡议下,五大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2.“上海合作组织”

背景:(1)面对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区域合作步伐。

(2)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各国安全与稳定。

目的: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成立:2001年,中国提议成立。

成员国: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性质:欧亚大陆新型区域多边合作组织

宗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影响:(1)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重要作用。

(2)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

(3)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复习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高考命题分析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简述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剖析“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3、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以及与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联系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农奴制改革

1、简述背景:

(1)阻碍俄国工业发展: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必要的国内市场。

(2)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2.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放农奴

①主要内容

A.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他们享有。

B.关于份地和赎金:规定土地仍然归属所有,农民可以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

C.关于农民的管理:由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②进步性

A.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的来源,有利于的发展。

B.促进了俄国乃至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促进了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③局限性

A.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控制的严格管理。

B.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

(2)缓慢的政治、军事、教育变革

①政治体制的变革:参照西方模式,建立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机构。

②司法制度的改革:建立制度和律师制度。

③军事改革:实行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④教育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要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初衷着手,结合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的关系时,要注意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内在联系。同时既要认识到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改革不彻底对近代化的制约。

材料一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结合史实说明“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内在联系?

“这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严重的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人民英国史》)造成俄国严重弱点的根本因素是()

A.军事将领的无能B.战略物资的匮乏C.腐朽的农奴制度D.残酷的专制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

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

“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针对的是()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赎买部分土地

C.农民不再隶属旧主D.农民隶属村社管理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

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悄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88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