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美苏争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美苏争锋》,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美苏争锋

一、定向导学、考情分析

考纲要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考纲解读: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美苏之间的冷战政策及原因

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4、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静心自学、主干梳理

(一)概念阐释

1、“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

2、“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3、“冷战”政策:

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冷战”的手段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以文化入侵,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冷战”对峙:

是指二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局面。

(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材料1: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材料2: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

问题:美苏为什么会从盟友变成对手?

2.过程

斗争领域

美国的措施

苏联的应付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根据马歇尔计划,1948—1950年,美国共援欧130多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受援国家被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商品市场,不仅在经济,而且在政治、军事上都受美国控制。

材料三:“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杜鲁门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

(三)“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总体形势: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国际局势紧张

2、具体表现:

①柏林危机,德国分裂(1949)②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④越南战争(1960年-1975年)

3、影响

(1)积极:

①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的对峙局面,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JaB88.Com

(2)消极:

①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③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战”

三、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

四、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4)

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图10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1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5.(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7.(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8.(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9.(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10.(2015年北京卷文综第41题第(2)小题)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6分)

11.(2015年广东卷文综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8分)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10分)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扩展阅读

《美苏争霸》复习教案


《美苏争霸》复习教案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2)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二、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

(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时刻.优势在美国。

(3)缓和方面:

a.50年代中期,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签订对奥地利的和约。

b.苏联承认联邦德国。

c.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

(4)紧张局面:a.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b.1962年“占巴导弹危机”。三、第二阶段

(1)时间:本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2)特点: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3)苏攻:

a.苏联加紧发展军事力量,常年保持巨额军费开支,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

b,勃列日涅夫在欧洲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非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汗。

(4)美守:a.70年代的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陷于侵越战争泥潭。b.1969年尼克松任总统后,对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从越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c.军事实力相对下降,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四、第三阶段

(1)时间:20世纪80年代。

(2)特点:美国强硬态度;苏全面收缩。

(3)美强硬:a.1981年里根任总统。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b.立足局部战争,排挤苏联势力。c.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用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苏收缩表现:①80年代中期起。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②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③放弃了70年代的扩张所得,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ⅠⅡ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1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复习向导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1.(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B.武丁C.盘庚D.商纣

2.(2007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2008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08广东单)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5、(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6、(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B.邑名C.爵号D.官名

7、(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9、(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1、(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12、(2009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3、(08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罗马人的法律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罗马人的法律

一、定向导学、考情分析

1、考纲解读: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2、考情预测

视角:2017年高考在关注古希腊民主的同时,也要关注罗马法;

内容:复习应着眼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对近现代法制产生的影响等

方式:概念、观点、史籍材料、案例分析等新情境材料切入;

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

难点:掌握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对罗马政权统治的维系作用。

二、静心自学、主干梳理

1、什么是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历经哪几个阶段?罗马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几个阶段:起源、发展、成熟、拓展

起源:习惯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

成熟:《自然法》

2、《十二铜表法》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当时有何影响?

十二铜表法(重点掌握):公元前449年正式确定(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1)背景:习惯法的弊端;平民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的结果

(2)内容:包括法律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关系、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内容庞杂。

(3)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4)评价:

①进步: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②局限:掺杂落后习俗,保留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什么是公民法?为什么会形成“万民法”?与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

公民法(时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①含义: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②范围:罗马公民

③特点(重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④局限(重点):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司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⑤意义: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和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4、万民法(时间: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

①含义: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②特点(重点):

A、与公民法的最大不同,适用范围扩大,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B、不触动原有公民法,借鉴外邦人法规。

C、简洁灵活、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③结果: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意义: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项目

公民法

万民法

时间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

适用范围

罗马公民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内容

侧重国家事务;偏轻私法规范

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形式

注重形式、缺乏灵活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形成原因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版图急剧扩大;公民法的弊端;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的斗争

4、完善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把历代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拿破仑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民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5、什么是自然法?提出者?意义?

自然法(时间:罗马共和国晚期)

①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②提出:西塞罗

③地位: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6、罗马法对当时的罗马和后世分别有何作用和影响?

对罗马:维系罗马持久统治的重要工具

(1)共和国晚期(公民法):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2)帝国时期(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

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整体:罗马法提高了罗马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①政治:提高了官吏办事效率,规范了从政行为

②经济:有利于裁决商业纠纷,保护正当商业利益

③社会关系:有利于调节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各阶层的紧张程度。

对世界: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2)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3)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法国:1804拿破仑《民法典》)

(4)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5)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泽被后世(对后世而言):

(1)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①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审级制度;法院中立和不告不理的原则;重视证据等。

(2)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高二历史美苏争霸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美苏争霸”,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一、美苏争锋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①雅尔塔体制;

②“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1、雅尔塔体制:

(1)原因:

①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美苏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②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④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2)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

舆论准备:“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提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

影响: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3、马歇尔计划:

①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②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③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①北约:为了加强集体军事防御,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华约:为了对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5、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1)德国的分裂: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动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况。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取消一切休假和外出。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

具体表现:

①德国分裂——如何处置德国是战后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冷战、欧洲)

②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战、亚洲)。

③古巴导弹危机。(冷战、美洲);

④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战、亚洲);

(2)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举例:古巴导弹危机)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举例:战后美国继续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苏联在赫鲁晓夫改革中注意放宽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这都是双方各自都看到对方经济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③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冷战后好多美苏的军事科技开始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举例:GPS全球定位系统最初是美苏用在战斗机上的导航系统,冷战后开始广泛应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两极格局下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举例:不结盟运动。)

[真题](08江苏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一、选择题

()1、《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6年5月13日,韩国和朝鲜决定,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即西部的“京义线”和东部的“东海线”于当月25日进行试运行。造成当年朝韩南北铁路大动脉中断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C.美苏“冷战”政策的结果D.朝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

()2、2007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美国在东欧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所引发的局势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这表明

A.美俄争霸格局已经形成B.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C.美俄对抗关系依然存在D.一超多强格局已经结束

()3、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C.罗斯福新政D.尼克松宣言

()4、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的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5、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①控制西欧国家②阻止西欧崛起③提升英镑地位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成立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成立

C.美苏“冷战”局面逐步加剧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7、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8、右面图片展示的是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它是西欧战后复兴的象征。西欧各国经济复兴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①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

②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④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9、眼前的这块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②它是冷战的著名标志

③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④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0、右图描绘了“二战”后初期的西方世界,某班的学生进行了判读,得到了这样一些说法,对漫画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图中的“医生”是指美国,“病人”是指二战后的西欧

②此医生开的“药方”其实就是杜鲁门主义

③病人背上贴着美元,其实就是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④“药方”的实质是通过复兴欧洲经济以加强对欧洲国家的控制

A.①B.②C.③D.④

11、二、非选择题

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回答: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5分)

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2)“柏林墙倒塌”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2分)

柏林墙倒塌

材料三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据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4分)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一、美苏争锋

参考答案

[真题赏析]

真题1B

[双新演练]

一、选择题

1—5CCBDA6—10CBCDB

二、非选择题

11、

本题以美苏关系为主题,考查世界格局从冷战到多极化的发展过程。第(1)问注意从欧洲的“冷战”和亚洲的“热战”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先提取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然后回答问题就可;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总结,可从材料中提炼概括,不要照搬课本。

参考答案:

(1)

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西德与东德;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东西方对峙(或冷战、两极格局等)趋于瓦解

(3)俄罗斯实力的增强;欧盟的扩大;亚洲(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增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8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