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林海音的《窃读记》说课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说教材
《窃读记》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清丽平实,充分表现了林海音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风格。
第一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窃读记》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二、说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第三学段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以及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知识和经验,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主要采用探究讨论法,引导学生“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重点的句段,通过圈点、勾画和批注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利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写作风格。
四、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为两课时,下面将第一课时的设计与大家交流.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共设计了3个大环节:
一、交流扣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有责任也必须帮助学生重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读书感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然后,抓住题眼“窃”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从而也把自主识字、重点指导切实落到了教学中。
二、解题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文题恰恰饶有兴味。因此,我在扣题眼“窃”字导入的基础上,设计了让学生“查查字典,‘窃’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在课题里应该取哪一种?”这个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这个内容的学习。
正确地理解了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标》强调,第三学段的识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别于第二学段。因此,本课的识字我设计了“刚才读课文时,你发现了哪些生字、词语或者是句段不容易读好,提醒大家一起读”这个环节,既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的目的。
三、精读细品滋味
1、抓中心提纲挈领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我设计了“‘我’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这个中心句,并由此切入对课文的品读,自然纲举而目张、百毛皆顺。
2、品词句积累内化
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用不同的线画下来,多读一读,并结合你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这种滋味好受吗?”这一环节。在学生的汇报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如下两个句子: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把“我”这样娟秀的小女孩比作一头饿狼合适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想象一下,“我”当时会怎样读书?这样的读,就是“贪婪”地读着。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中,“我”的动作传达着怎样的意思?“我”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可以用哪个词形容?这几个词合适吗?为什么?
在品读中,让学生触摸、理解和品味语言,并进行切实的训练,力图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捕捉文本中属于作者的情与意,获得文本中属于读者的情与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强调感悟更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因此,在理解重点句子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着性子自己去想象,”去寻找“美好的心灵的远游,”让学生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
通过细细的品读,作者那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难以言说的窃读的滋味便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3、析词句感悟写法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感悟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表情达意的写法。然后让学生仿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读全文整理思绪
最后通过“作者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力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使作者那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难以言说的窃读滋味能深深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又能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到一些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或名人读书的故事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和她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板书课题)
2、质疑:“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有什么疑问?
3、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体会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的滋味。”(在书中批批画画,写下自己的感受)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理解了贪婪、惧怕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的事情。
B、我知道了窃读的滋味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从人物的动作,心理等重点语句去体会这种窃读的滋味。
A、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C、“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D、“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E、“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F、“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G、“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3)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看来,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从你们的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4)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1、读了《窃读记》,我仿佛看到了林海音沉浸在窃读的快乐中,感受到了她对读书的那份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2、我发现了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3、我发现作者在写作上善于运用细致入微地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
4、我想用一句话或名言来形容林海音读书的样子。
(五)作业
1、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更多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的名言,尝试自己或小组内创作。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2、提出学习目标。
(1)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是“偷”吗?(体会窃读的意义)
(2)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摘抄它的理由(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并作记录方便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1)、体会窃读的意义
我知道虽然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仍然坚持,只因为她酷爱读书。……
(实际上林海音和其他读者不一样的地方,只在于她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的辛酸。)
(2)、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小组展示,互相补充)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可用朗读等方式展示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如:A、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B、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C、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D、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2)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A、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B、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C、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D、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E、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三、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的资料展示
(1)读书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名人读书的故事。如《陈平忍辱苦读书》、《悬梁刺骨》、《闻一多醉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
(3)《窃读记》的其他节选。
(4)林海音的生平。
2、个性展示。
(1)谈读书经历。(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片断描写。如: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的呢?
四、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课后的综合性学习中自己较感兴趣的主题,开展一次活动。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林海、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1、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
(2)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发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
录音机
生字卡
投影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重点:识记生字词,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词,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来。
2、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出示放大的桂林风景彩图)
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投影)
(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
(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由远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三、学习课文第1、2段。
1.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拼读,注意读好字音。如:峦
翡。
(2)分析字的结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筏
澜。
(3)查字典,理解字义。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
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
3.学习第1段。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4.学习第2段。
(1)默读并思考:
①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
②怎样描写水清的?
③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板书
水:静清绿)
(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3)认识排比句。(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
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
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自读
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4)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
(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四、小结:
齐读第1、2两段。指名说说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作者游览时的感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
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挂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
(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
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
3、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4.小组讨论:
(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解。
(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5.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
山:奇
秀
险)
6.指导朗读
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
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
1.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
2.讨论。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桂
林
山
水
甲天下
总
漓江水
桂林山
(与大海、西湖比美)
(与泰山、香山比美)
分
静、清、绿
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总
2、林海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2.教育:通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了解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3.发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挂图
小黑板
录音机
投影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并学习课文第1段。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难点: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过程:一、导入新课。
你们还记得《草原》这篇课文吗?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
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
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3段:(第7自然段)
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六、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第二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目标:通过讲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林海的意思。
重点: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亲切、舒服)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1)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2)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
(3)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1)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2)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1)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二段。说说第二段的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堂上练习。(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
___。
2、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重点:读懂第三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三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
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
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前后用了三次亲切、舒服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这样用?
3、学完课文,你知道兴安岭的意义所在吗?
六、作业。1、感情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
温柔
景色
林:绿
多
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花:多
色彩艳
联想
木材
建设
人
、
山
兴国安邦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教养:(1)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教育: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发展: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诗人赞颂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
录音机
抄写诗意用的小黑板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古诗《墨梅》和《竹石》。
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背诵和默写这两首古诗。
重点:感情朗读,理解诗句。
难点: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过程:一、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力求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熟,并大体了解诗的意思。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本课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三、启发学生讲一讲每首诗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1、《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2、《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
四、小黑板示出《墨梅》和《竹石》的诗意让学生参考。
五、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六、作业:1、抄写生字和古诗。
2、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咬定
淡墨痕迹
点化
梅花
特性
坚韧---人
墨梅
不要
(外)
颜色
人
竹石
立根
只要
(内)
清气
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坚忍不拔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石灰吟》并总结全文。
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古诗的特点,背诵课文。
重点:诗歌的特点。
难点:背诵和默写这三首诗。
过程:一、复习引入。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人?竹石又比喻什么人?
二、学习《石灰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
2、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学生讲一讲这首诗的大意,师生评议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三、小黑板示出《石灰吟》的诗意让学生参考。
四、归纳总结: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凭借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1、这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物的什么来赞美人的什么?(明写物,暗写人,用特性来比喻精神)
2、运用特点比喻精神要注意什么?
(合理)
五、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
六、作业:1、背诵三首古诗,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2、根据诗意给每一首诗配画。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凿
石灰吟
烈火浑身
人
粉身碎骨
清白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目的是积累古诗。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4、看图作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5、通过办小报迎国庆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调查、阅读、审美及书写能力,引起学生对家乡变化和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和习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习作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1、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重点: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完成阅读。
过程:
一、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目的是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1、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
2、指导学生朗读并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3、以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洞庭湖水大宁静娟秀,试背诵这首诗。
二、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1检查预习。
交流各自了解关于保险的故事和保险的知识(医疗、平安、人寿、财产、赔偿等)
对认真搜集资料和乐于与人交流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生活,学习语文。
2、指导学生阅读。边读边想:《为银杉保险》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
三、作业:1、背诵古诗。(学过的都可以背下来)
2、熟读《为银杉保险》这篇短文。
第二
、三
课
内容:看图作文
目标
:1.学写看图作文,能将看到的和据图展开的想象写具体、通顺、有一定条理。
2
.能对别人的发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指名背诵
二、结合教师节谈话。
1.教师节是几月几日,谁的节日?
2.在这一节日里同学们会怎么做?会怎样表达自
己对老师的爱?
三.出示挂图,引导看图(有一定顺序)。
1.顺序:近远,人景。
2.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
四、指导说清看到的内容,引导其余同学对说话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1.人
:人物外貌、笑容、动作。
2.景:桌面摆设,身后景物
五、指导想象的内容。
1、桌面摆设想到:
(1)屋子的主人身份;主人的品质。
(2)在这样的节日里许多同学都在为敬爱的老师祝福。
2、从小女孩的神情想到小女孩此时的心理。
3、由菊花想到老师的品质。
4、从屋后的晨光想到女孩摘花的时间,想到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六、指导写作。
1.列提纲。
2.根据提纲写作。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八.评讲学生部分习作;欣赏好词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九.作业;修改作文,抄正作文。
第
四
课
时
内容:实践活动(编一份小报)
目标:各自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要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和同学的进步等。
重点:小报的内容编排。
难点:小报的版面设计。
过程:
一、调查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1同学们,国庆节就要到了,让我们编一份精彩的小报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生日的贺礼。
2材料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搜集。内容主要与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
3指导学生办报时,重点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起报名。报名要有特色。一是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二是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第二,版面安排。首先要美观大方。当然这个美观大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视角,有的喜欢清新秀美,有的喜欢大红大绿,不要强求一致。其次要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剪贴。再者要错落有致。把文、图搭配好,把长文、短文、小诗搭配好。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
二、小组商讨:1、自由组合办小报。
2、商量给小报起个什么名字。
3、讨论如何分工搜集资料、写稿等。
三、学生办好小报后,在班上张贴。
四、作业:比一比
看谁的小报做得最漂亮。
4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课文要求背诵课文。
2、教育: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发展: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投影
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层次和具体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难点: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1)正确读出生字。(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内容:讲读课文,学习第一、二段。
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过程:一、学习第一段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一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一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二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二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开会内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鼓舞和高度热情,表现了对毛泽东的敬仰,也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民族自豪。
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预习余下部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内容:继续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目标: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重点:
1、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说说前面的课文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4.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1.指定小组读课文第五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3.学生齐读第五段课文。
五、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和语基作业。
板书设计:
大典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开国大典
典礼开始:宣布成立了!
升起五星红旗!
宣读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
进场受阅
群众欢呼
大典结束:群众游行
光明充满整个
(
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人
)
5*
狱中联欢
教学目标
1、教养:
(1)学习本课生字并积累词语。
(2)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发展:通过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自小说《红岩》第16章。哪位同学读过小说《红岩》?
小说《红岩》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之间,当时从全国来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重庆这座山城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着,在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座监狱里,关押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敌人疯狂迫害着每一个革命者。他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但是他们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庆祝全国革命的胜利,1949年元旦,同志们在狱中举行了一次新年联欢会。课文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感人情景,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
2.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词义。翻天覆地形容发生的变化巨大而彻底。文中是说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扭转乾坤,乾坤即天地。)
四、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联欢的各个过程,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
2、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能理解的注在旁边,不能马上理解的再作旁注。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描述我们的革命前辈通过狱中联欢的形式,巧妙地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情况。)
4、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5、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
6、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7、第四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
五、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和语基作业。
3、预习第6课。
板书设计:
唱歌
交换礼品
贴对联
表演节目
纵情高歌
贺年片
戴铁镣舞蹈
五角星
叠罗汉
锦
旗
扭秧歌
革命的乐观精神
巧妙的斗争艺术
6荔枝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3、发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准备:
插图、文字投影片,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给课文分段。
目标:识记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
重点:了解课文围绕荔枝着重讲了哪几件事。
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挂图,让学生讲有关荔枝的话题。)
二、按要求自学。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事?选一件事体会其中思想感情?
3、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4、自学生字词。
三、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四、小结后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预习余下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相机引导。
1、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
2、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
(1)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
(2)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3)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随文练笔。
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予以肯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三、作业:
1、抄好词好句。
2、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鼓起勇气买荔枝
荔枝
每次把大个的给我吃
母子、祖孙之情
临终舍不得吃一颗
7*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教养:(1)读懂梅花所象征的高尚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梅花精神及老华侨的爱国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正音、正字,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1)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2)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3)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起来。
(4)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送给外孙女。
(5)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四、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提问:对课文写的这五件事,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2.抓住重点语句,加深理解。
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讨论: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中前后共出现4个
愈字,外祖父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里愈字体现了梅花的一种什么精神?可以换一种说法吗?不要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
(2)体会下一句。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通过感叹号表明外祖父高度的敬佩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3)体会下两句的含义。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外祖父在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孕育出的许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虽然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
(4)体会下一句的含义。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花,是激励自己保持梅花这种有骨气、有品格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梅花精神告诉了我并且把墨梅花送给我,也要让我保持并继承发扬下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5)老师小结:梅花的这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骨气正是我们民族日益强大的动力,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团结进取的灵魂。所以课题叫梅花魂。
(6)带着感情齐读这一段落。
(7)品读重点句。
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深入理解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旁的花,大抵是________。她却不一样,________寒冷,________风欺雪压,花开得________、________。她是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的呢!几千年来,我们________出了许多有________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________、受到怎样的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________。他们就像________。一个中国人,无论在________,总要有________________
才好!
体会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感情来。
三、回到开头,引出结尾,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1.思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齐读开头、结尾自然段。
四、作业:
1、找有关梅花的故事读一读。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7
*
梅花魂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不管
愈寒冷、愈风欺雪压
受到
梅花
愈开得精神、愈秀气
魂(中国人)
从来
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不肯
墨梅花图
梅花手绢
具有梅花的秉性
外祖父:思念祖国、热爱祖国
读写例话: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例话内容,懂得学习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从中体会文章思想方法的方法。
3、阅读《积累运用》中的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面学过的课文内容,导入例话。
二、自学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仔细读一读,想一想,我明白了什么?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读了这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联系《开国大典》具体说说,通过设身处地地读和想,体会到文章怎样的思想感情。
(3)联系本组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自问自答等。)
三、教师总结。
1、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2、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
四、让学生讨论: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谈。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一讲自己的体会。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名言佳句。
2、独立阅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口语交际,通过讲、评,提高交际能力和办报能力。
4、练习写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重点:读、背名言,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难点:阅读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4节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
1、通过读背,使学生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偶句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
2、通过阅读,体会短文的思想感情。
重点:积累名言,指导阅读。
难点:熟记名言佳句,体会短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一、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先自己读,再指名检查读。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指点,启发学生找出每组中上下对仗的词语。
如:愿对甘,乘风对面壁。要读好四组对子,朗读时可这样停顿: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帮助学生名言佳句。
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读书意思是不同的,甘面壁读十年书指的是读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指的是读生活这部书。
第三组告诉人们做人应像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也应虚心,谦恭。第四组劝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怀狭隘的私欲。
3、读熟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下来。(分组或同桌用对对子方式进行背诵,既有趣,又记得牢。)
二、指导学生完成阅读。
1、这是闻一多组诗《七子之歌》中的《台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从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
琉球读liqi,氤氲读yīnyūn,家传的传读chun,背水一战的背读bi。
4、用学过的方法,联系阅读中的简介,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台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琉球是与台湾毗邻的琉球群岛。
5、学生朗读、背诵《七子之歌台湾》后,鼓励学生背一背《七子之歌澳门》,如果有学生会唱,就让他们唱一唱。
三、作业:1、抄写读读背背的名言佳句。
2、朗读短文,要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内容:口语交际。
目标: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学会讲报和评报的方法。
重点:通过讲报、评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
难点:讲报和评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同学们,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讲报和评报,还要评出最佳的。
二、分小组介绍小报。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讲报、评报小组,互相观摩所办的报。
2、小组内每一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讨论本组的几份小报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3、各自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小报,可以说说报的特点,也可以读报上的文章,还可以说说办报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欣赏、交流,还可以提出问题或建议。
4、小组以举手表决或其他的方式评出本组最佳小报。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先介绍本组小报的特点,推荐本组的小报,讲清优点,力争评上最佳。
2、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这些小报的优、缺点,评出几份班级最佳的小报,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展出。
四、作业:1、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编写一份手抄报。
2、预习作文内容,准备写作。
第三课时
内容:积累、运用二习作。
目标:进行写人习作训练。
过程:
一
、明确习作要求。
1、指明读作文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作文有哪些训练要求。
2、请同学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几点理解:
(1)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选材较广泛。可以写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写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也可以写小伙伴、工人叔叔、医生护士、公交司机等等,凡是熟悉的人都可以写。
(2)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3)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二、交流习作素材,拓展学生思路。
1分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素材。
2全班交流:说说你想写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特点?
3、讨论如何确定一个吸引人的作文题目。
三、读写联想,启发构思。
1、出示两篇写人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边读边思考:这两篇习作是如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
2、学生根据习作的内容列一份习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四、学生习作,教师酌情指导。
五、作业:完成习作的初稿。
第四课时
一、内容:习作评讲,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目标:交流、评改习作。
三、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2、同桌互相读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部分。
3、全班交流评讲。
(1)出示几篇写得好的习作,请作者朗读。
(2)让同学评出文章写的好的地方,共同欣赏,找出写的不好的地方,讨论一下,应该怎样修改。
(3)出示一篇写的一般的文章,请同学评讲。
(4)请同学讨论一下怎样修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修改:1)、选材是否得当。2)、是否有具体事例。3)是否有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4)题目是否恰当。5)语言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作文本1。
8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媒体、诞生、传递、迅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2、教育: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通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重点:识记生字,学会分段。
难点:概括段落大意。
过程:一、导入。
1、你对电子计算机有那些了解,说一说。
2、你知道什么是多媒体吗?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什么是多媒体以及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内容。
1、轻生读课文,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的读音、字形)
3、理解下列词语: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4、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读破的句子。
三、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用合并自然段的方法试给课文分段,试讲出段意。(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1-2节)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段:(3节)说明什么是多媒体。
第三段:(4-5节)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第四段:(6节)计算机的发展将更加迅猛,会越来越神。
四、按分好的段落小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总结课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难点;对计算机越来越神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全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听写生字和部分新词。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提出几个自己最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1)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它能神到什么程度?
(2)为什么计算机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3)计算机与多媒体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解答的问题。
2、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解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可以做什么呢?
(3)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3、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计算机的神通广大及重要性。
三、展开想象:计算机能神到什么程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教学设计 周由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奇迹 联想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资料提供者: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雾凇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3、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4、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
)
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4、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燕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特点分析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春光中主动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想象。深思熟虑,我决定把《燕子》一课的教学,在美上下功夫,让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从而感悟到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二、设计理念
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运用的学习过程,运用读中研,研中悟的方法使学生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三.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
教学用具:五线谱画图,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动画《燕子:情境动画》。
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我们再来猜一个谜语,大家就知道它是什么鸟了。
念儿歌《春天多美好》: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让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利用动画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进行范读指导。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具体指导长句子的朗读与理解。
4、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5、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6、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7、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探疑解谜,深入体会
1、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课文描写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2、另外,大家注意没有,作者为什么没有写眼睛和嘴呢,是疏忽了吗?
3、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4、再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朗读第一自然段,试着让学生都能成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飞行一节,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停歇一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6、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7、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四、朗读并力求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从哪里来一节,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学习第二句。
3、学习第三句。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机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教后记录
教学总结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掌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计意图: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一段。
导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
(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板书课题:掌声(学生齐读课题。)
3、声能传情,读课题也要有讲究,怎么读,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生读得更热情整齐些了。)
4、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学生自由说。)
5、在别人送给你掌声时,你谢过人家吗?(大部分同学没有)带上你心中的那份谢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重视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感受掌声的作用。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
二、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词是很容易读错的,请留意一下。(学生自由通读课文。)
2、出示本课词语,在字音方面,你认为哪几个词是最容易读错的,给大家提个醒。交流:
(1)、落[lo]下:反复正音,直到读准。
(2)、麻[m]痹[b]症[zhng]: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够准,(指着麻痹症的偏旁)这是什么?(病字框),是啊,这是一种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严重时导致残疾甚至瘫痪。有病了身体就不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生皱着小眉头读。)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4、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
5、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容易,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
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舍得花时间逐词、逐句、逐段地读,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听互读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话也包括你读我读,在互读互听中夯实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基础。
三、
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文静是什么意思?你从默默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学习生字:姿、势老师范写,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②、英子的走路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联系下文的一摇一晃来理解残疾一词。
③、体验说话:英子走路一摇一晃,她不能像我们一样
。
④、她是多么难受啊,带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3)、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三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是啊,我们带着一种感动,感受到了英子的不幸,体会到了她的孤单和自卑。现在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好第一段话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想想哪些笔画特别需要提醒。
2、重点探讨烈、著这2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范写。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读书感悟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
2、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1、《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
2、爱心卡
、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收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诗句。
导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触发情感
1、认读词语,做猜词游戏。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忆一下,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一边小结一边板画:这是哭泣、伤心的英子,她文静、自卑、没有朋友,假如你在她身边你会为她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唤起人们一定的情感。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画图再现,语言描述等手段,再现了英子困境,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英子的同情之心。
二、录像导入,引发情感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千手观音精彩片断)。看了这个节目你最想说点什么?或者你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被录象的精彩片段深深打动。)
2、在演出过程中,全场观众不断抱以热烈的掌声,但主持人告诉我们,再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也不可能听到,因为他们全部是聋哑人,我提议我们也用这种特殊的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好吗?(师生互动高举双手,摇晃手掌哑语鼓掌的意思)。
3、是啊,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怎么能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节目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掌声》,在《掌声》中,在英子身上,也许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学思考:
(1)、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分组交流自学情况。(第一次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尊重;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外,还包含着大家对英子的赞扬。)
(2)、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告诉你什么信息?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英子的神态和表情。
(2)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从注视、终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体会一下英子的心情,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
(3)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忧郁是什么意思?英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角色体验,畅谈感受。
(1)、从英子的变化和同学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使自己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2)、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之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地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1、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聋哑人为什么能演《千手观音》这样精彩的节目?再次回味《千手观音》精彩片段。这掌声包含着什么?仅仅是这掌声吗?(关爱、友情)
2、小结:人人都需要关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爱心送给别人。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把爱来表达。
3、小组表演:假如在你的身边,有人考试成绩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自惭形秽,或者因外形不好看而内心痛苦你怎样针对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使他们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4、拓展练习: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出示小诗齐读,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的一把小伞;
爱是给汽车上的老人让出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送上的一杯茶;
爱是
;
爱是
。
请把这首小诗工工整整地抄在爱心卡上。爱还可以怎样表达?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在音乐声中续写小诗。)
5、总结: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而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家庭会变得更加和顺,邻里会变得更加和睦。请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意图:以爱延伸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通过交流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爱的内化和迁移,同时也在读诗、写诗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板书设计:
29、掌
声
鼓励
赞扬
尊重
关爱
自卑
犹豫
变了一个人似的
乐观
开朗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神》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哈尔滨的冰灯节就要开幕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提前去欣赏。(出示冰灯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的确,冰灯非常美丽。阳光下的冰灯晶莹如玉,月光下的冰灯万紫千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冰灯有关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冰灯(生齐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圈画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
3、整体读文,巩固生字,读通句子。
4、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高,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字音正误给与评价。)
学生评价
5、结合同学们的评价通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二、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小组合作学习14段,谈谈学习的收获。
生班内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对孩子们的重要,及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的喜悦心情。
(二)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说我后悔了呢?
1、生默读课文510段,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班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用力太凉很暗等词语体会父亲做冰灯不容易。
指导感情朗读
3、通过大家的朗读,我深深的感受到做冰灯不容易,但父亲仍然给我做,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父亲爱自己的孩子。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体现父亲爱孩子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赶快一把按下,有感情的朗读。
5、父亲如此疼爱自己,当看到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做的?
生班内交流,借机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练习口语表达。
6、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7、齐读11段,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班内交流
8、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但它从此留在了我心中。分析冰灯能留在我心中的两层原因。
(1)冰灯很特别
(2)冰灯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
三、拓展延伸,行为指导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想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一些感人的小事,愿不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班内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海》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安慰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64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