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和我们”,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一.学习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4.了解自然发生说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实验
5.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各步骤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
1.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3.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主要过程
4.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细胞的癌变
⑴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①物理致癌因子:该类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亚硝胺、黄曲霉素、煤焦油等,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乙肝、丙肝病毒等。
⑶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⑷细胞癌变的特点:
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2、传染病
⑴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玻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2002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为180.14/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20%.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麻疹;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脑。
⑵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⑶其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几种方法(初步认识)
⑴核酸分子杂交法(DNA探针法)
该方法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互补的双链DNA解开,把单股的DNA小片段用同位素、荧光分子或化学发光催化剂等进行标记,之后同被检测的DNA中的同源互补序列杂交,从而检出所要查明的DNA或基因。
具体步骤:抽取病人的组织或体液作为化验样品;将样品中的DNA分离出来;用化学法或加热处理法使样品DNA解旋;将事先制作好的DNA探针引入到化验样品中。这些已知的经过标记的探针能够在化验样品中找到互补链,并与之结合(杂交)在一起,找不到互补链的DNA探针则可以被洗脱。这样通过遗留在样品中的标记过的DNA探针进行基因分析,就能检出病人所得的病。
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
PCR技术可模拟细胞核内DNA复制的天然过程,可在3~4h内使目的基因扩增上百万倍,达到肉眼可见的量,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就能分析、检测基因,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灵敏度。
具体过程:首先,研究者把DNA加热,使双链分开,然后人工合成一段单链核苷酸,即DNA引物,把人工合成的引物粘附到DNA单股螺旋上,之后按照DNA复制规律就能够复制出DNA来,重复放大50倍后就可以制成10亿个DNA分子。在PCR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是利用耐热DNA聚合酶使少量的DNA在短期内即能扩增数百万倍,便于分析、检测。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观点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关键(或缺陷)
雷迪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来源于生殖。
腐肉上的蛆是从哪里来的?
①苍蝇与肉接触-----肉上出现了蛆
②苍蝇与肉未接触---肉上不会出现蛆①苍蝇是由亲代苍蝇在腐肉上产的卵产生的
②苍蝇或蛆不会自然发生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尼达姆支持“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结构复杂的生物由亲代产生,微生物能否自然发生?①煮沸羊肉汤杀死微生物,用软木塞塞紧瓶口,几天后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②改用植物种子和杏仁煮汤,结果相同。
微生物能自然发生缺陷:无法排除肉汤本来存在微生物的可能;瓶子未完全密封,微生物可能进入。
斯巴兰扎尼反对“自然发生说”对肉汤彻底密封和杀菌,还会自然产生生物吗?盛肉汤烧瓶实验后一段时间
A(塞上软木塞,煮沸2min)污染
B(塞上软木塞,煮沸1h)污染
C(熔化玻璃封口,煮沸2min)污染
D(熔化玻璃封口,煮沸1h)未污染`密封的肉汤长时间加热煮沸,就能阻止外来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会自然发生。关键:严格密封和杀菌,以排除外来微生物和本来存在的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拢。缺陷:严格密封不能排除有空气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可能。
巴斯德不同意“自然发生说”让肉汤接触无污染的空气,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①盛酵母菌溶液的普通瓶子(消毒后带到山顶冰川处,暴露一会儿后密封,若干年后)多数瓶子保持无菌。
②盛酵母菌溶液的瓶子(消毒后拉成曲颈瓶,未密封)保持无菌。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①瓶内先消毒,排除其内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曲颈使瓶内不会被污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①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多数从观察开始。
②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及设想,进而提出假说。
④对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科学的预测。
⑤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即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对照实验组,要考虑数量及重复性。
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论可能肯定所作的假说,也可能否定假说。
⑦修正假说并进一步观察,进入下一步认识周期。

扩展阅读

我和我的学生所经历的高三物理课冒险


我和我的学生所经历的高三物理课冒险

江苏省苏州市梁丰高级中学唐颂兵

摘要:本文结合高三的物理复习课,精心地讲述了作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及课余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体会,并展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有关成果。

关键词:高三物理研究性学习重力加速度

今天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复习“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我驾轻就熟地备好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满怀信心地提着实验仪器,走向我最引以为骄傲的班级高三(六)班。心里不时默念着我的课堂引入语,我是这个高三班的物理老师兼任班主任,要让这堂复习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活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美国西部掘金者的探金秘诀。”同学们显然是被调动了,一下子身体坐直,个个眼里放出了光彩,正合我意。“请看探金法宝,我从身后提出实验仪器,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聚焦下实验仪器摆到了讲台。同学们看到熟悉的仪器,顿时猜到了我的后话,“我还以为是什么呢!”坐在第一排的物理课代表首先泄了气,翻开笔记本开始准备记录。全班的表现居然几近相似,顿时觉得全班矮了一截,同学发亮的眼神瞬间消失,恢复了往日上课的姿态。一节课下来,我的计划破产了:课堂内容“顺利”完成,可是我再也没能看到同学们闪光的双眼,一切都如程序。下课铃声响起了,作业照旧一张讲义。

快要走出教室,我的内心忽然有了一股冲动,为什么不让同学们自己去研究体验一下呢!我转过身,回到讲台,说出了我的冲动“今天的作业改一下,请你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周末有条件的可以亲手做一下,下周一我们来分组交流好吗!”同学们显然是吃了一惊,但紧接着的是整齐地回应“好”。我得意地看到同学眼里的光彩又回来了,但是忽然又有了一分忧虑(同学们会去认真做吗)

终于等到了周一,走进教室就发现一堆一堆的同学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莫非是在临时抱佛脚?但是随后的交流消除了我的顾虑,并且让我大吃一惊。我居然看了到在高三的课堂里罕见的举手发言。

一位破天荒第一次举手发言的同学居然想到了十多种方案:(1)在静力学中,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就等于重力,即T=N=mg。若T或(N)和m能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2)在超重或失重(但不完全失重)系统中,F-mg=±ma,a和m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3)在运动学中,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下滑,若s、θ和t可测定,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4)在运动学中,物体从粗糙斜面上由静止下滑,若s、θ、μ和t可测,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5)自由落体运动中,h=0.5gt2。若h和t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6)用重力加速度测定仪测定;(7)在平抛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Δy=gt2。若Δy和t可测,重力加速度g同样可以测出;(8)在斜抛运动中,水平射程可以表示为x=v02sin2θ/g。若x、v0和θ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出;(9)单摆做简谐运动时,若T和L可测,则g可测;(10)在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中,若能测出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算出水增加的内能再测出重物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同样可测定重力加速度;(11)带电粒子在的匀强电场平行板电容器中平衡时,mg=qU/d若U、d和带电粒子的荷质比(q/m)可测定,则g可测出;(12)假设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mg=GMm/R2,则g=GM/R2……

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知识整合中迸发,力学、电学、原子物理等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以测定重力加速度为中心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开发。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看着同学们在高三少有的自主学习激情,我的内心在高兴之余又有了矛盾。高三的课时安排十分紧张,放手让同学们去研究恐怕会影响教学进度,将来参加高考可不是闹着玩的。不过当我再次扫视全班,扫视同学们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启发的场景,我还是决定设法把这种学习探究的激情保持下去!而且要让它更加火热地燃烧下去。

这次的作业更加让同学感到“另类”:利用一周的课外时间,选用实验室的仪器和自己能找到的工具,制作简易的重力加速度计或提出设计原理,要求是简单易用、减少误差,最好的制作和想法还可以得到奖励。同学们当然是跃跃欲试,但是班长的提醒却为大家浇了一盆冷水:“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这些作业以外的任务。”是啊,同学们太忙碌了。于是我只能动用了我班主任的权力,“今天下午的自修到实验室上,同学可以选择任何实验仪器;今天的活动课同学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和研究。其他时间全力以赴高效完成作业。以后的一周时间内实验室中午为同学开放,中午同学可以自由安排。”我做出了我从教以来一次最“冒险”的决定。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是难熬的而又值得期待的。

又是周一到了,按照与同学的约定我要验收同学的研究成果了。我把教室安排到了离教学区较远的实验室。拿着奖品走进教室,我吃了一惊。讲台上放满了各种实验仪器,在教室的一角居然还有一套医院里的输液设备。交流很快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显得迫不及待、胸有成竹。我让出了讲台退到一边,聆听同学们的大作。同学的阐述显示了在协作研究中享受到的乐趣,丰富的想象让我这个带了他们三年的老师眼面前一亮,以下列举了几个同学们的典型研究成果:

1.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增大摆线长度可减少误差

学生利用铅球和钓鱼专用线,把实验装置设置在学校活动中心的秋千架进行单摆实验。为了解决减少摆长测量误差的问题,他们测出了铅球球心到地面的距离,利用改变摆长法进行数据处理。我非常满意,他们用行动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也学到了更多我无法在课堂中给与的知识。

(2)简易重力加速度:在摆线上端标注刻度,利用手表,改变摆长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这个便携口袋式的重力加速度计的发明得到了同学的一致认可)。

2.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重力加速度

(1)利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仿照实验《测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原理。

(2)增大下落高度,方便时间测量,减少实验计时误差。

[插曲]一组学生仿照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在教学楼上进行了实验操作,发现计时误差较大。由于同学的“马虎”,从四楼落下的铅球居然还砸坏了学校的一块地砖,我“愉快”地赔了一块地砖,因为这一砸击碎的不只是地砖,而是我心中的顾虑。

(3)利用滑轮组减少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测出m1、m2、h和t则重力加速度可以算出。

(4)利用水滴下落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调节输液器,让水一滴一滴地流出,在输液器正下方放一个盘子,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子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针管管口开始下落,把盘子垫起来,以便能清晰地听到水滴碰到盘子的响声。水滴从管口落到盘子经过的时间,就正好等于相继滴下的两个水滴之间的时间间隔。利用医院采用的输液器可保证水滴下落的等时间要求且水滴下落高度方便调节,利用盘子下方安置的麦克风可以把声音放大方便测量。

3.利用二力平衡测重力加速度

(1)简易重力加速度计的设计原理

在弹簧秤上使用标准质量的砝码,把对应读数进行对应重力加速度值的换算表注,普通的弹簧秤即可改制成为可直接读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的简易重力加速度计。

(2)讨论提高精确度的方案

采用劲度系数较小的弹簧和较大质量的标准砝码可增大单位加速度值刻度之间的距离,在重力加速度刻度上仿照游标卡尺制作游标进行精确读数。

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谈到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极大差异,想到了一套好的思路并不等于就具有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毕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中学物理都是理想化的条件居多,同学们明显感到了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和此能力的极度缺乏。但是作为老师的我当时的心情是十分舒畅的,毕竟我的冒险举措收到了以往讲授式课堂中所无法获得的成效,至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三罕见的。我也并不担心考试的成绩,因为我发现同学们在体会到研究的乐趣的过程中,所用的都是学过的物理知识。最后,改装弹簧秤为重力加速度计,利用游标卡尺原理提高读数精确度的整体试验设计得到了最高的奖励。这也是令我在全体同学面前自叹不如的一种创新。

本次的研究性学习共经历了十天,课堂教学课时为3课时。正常的教学进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一次难忘的探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一般都安排在活动课,但是,应该说,学校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还始终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在时间分配上,在学习效率上与学科课堂教学形成了分离割据的局面,甚至无形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双轨”,一边是在研究型课程中主动探求,一边仍在学科教学课堂内被动接受。由于研究型课程在客观上对学科学习的时、精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冲击,使得部分受“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的学生、家长、老师,或对研究性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或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敷衍,一种形式,研究性学习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如何来“并轨”,如何能将研究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科的教学之中去,进行与高考考核知识点紧密结合,并与实际生活、科技前沿相结合的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初级阶段的较为可行、师生均可接受、现有师资力所能及的有效手段。进入高三年级,学生对于物理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系统性的了解。如何把这些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成为物理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知识的整合和归纳需要寻找各个知识点的共性和内在的联系点,以此为中心进行知识搜索和总结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和我的学生所经历的“冒险”是一次难忘的尝试。

专家点评:这是一篇十分生动的教改“历险记”。作者是苏州市十大网络教学能手,擅长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但是,这篇教育叙事没有讲作者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技,而是生动地回忆了自己带领学生们在高中物理课实验教学中去探索的“冒险”。文章一开始,教师用“美国西部掘金者的探金秘诀”调动了学生的探求热情,然而,后面的教学活动又回到同学们习惯的讲授,故事的情节产生了一个起伏。当教师快要走出教室,故事又起跌宕,老师把作业改了一下,让学生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人们看到,同学眼里的光彩又回来了。这位老师的心被自己和学生的新探索紧紧系住,文章中使用了“终于等到了周一”“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是难熬的而又值得期待的”的词语,由此可见一位专注于教改的青年教师的期待心情。文章介绍了学生们的创意和想象力,这是探究活动获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对教育改革的理性认识。可以说,这位教师用自己的“冒险”,为我们积累了又一个精彩的教学资源。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习目标: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为了实现这两个学习目标,笔者打破常规,没有采用“讲读课型”来教授这篇课文,而
是采用了“训练课型”,以两个课时来组织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设计为——
一、课前布置预习,明确预习任务:阅读深思,划出课文中用来表达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的语句。
二、第一课时,分成三个教学阶段,1、检查预习,讨论确定课文中用来表达主要观点
及其论据的语句;2、整理这些表达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组合
成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缩写);3、讨论讲评作文。
三、第二课时,分成两个教学阶段,1、朗读训练及重点词语落实;2、重点语段综合练
习。四、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布置预习《〈物种起源〉导言》,倡导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
力。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突出了课堂训练,真正体现了“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口、耳”并用,充分发挥了各种感觉器官的
作用,学习效果特别好。并且,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只需给出一些启发性指导与评讲,占的
时间很少,化的力气不多,而又落实了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
求。
[实例一]对缩写作文的讲评总结,笔者的做法是:将学生的习作抽两篇出来投影,进行对比分析,先让学生读、评、议,然后教师总结。
〖甲文〗我们要改造学习。因为尽管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态度,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但是主观主义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三方面的错误表现,造成不懂得历史、不会创新、理论与实际脱离等严重危害。所以,我们应采取下列措施:1、向全党提出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要有组织地综合地研究;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乙文〗我们要改造学习。其理由如次:一、纵观中国的革命历史,从近代史到现代史至抗战时期,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二、在主观主义的态度下,党仍存在着许多缺点,会阻碍事业发展,应及时采取措施,不可等闲视之。三、对于如何改正缺点,我有3点提议:1、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深入地综合地研究;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一定要改造学习。
教师总结:
1、两篇作文,论点是对原著“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
句话进行概括和提炼后得出的,正如同学们评价的一样,的确很凝炼,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论点的表述用语雷同,缺少变化,能否将其中一篇的论点句改为“我们要改造党的学习”?
2、两篇作文,论据概括的质量优劣特别分明,前一篇明显优于后一篇,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再给大家归纳一下:①甲文经过作者改造,语言是自己的,不仅表明读懂了原文,而且还有创造;而乙文基本上是对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的摘录,尤其是第“二”个理由还忽略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比,很不妥当。②甲文还揭示出了原文中固有的两个因果联系,一是“因为尽管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态度”这一分句,与原文中第“一”部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这个固有的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了,二是“主观主义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这个主谓结构,与“三方面的错误表现”这个固有的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了;而乙文,缺乏因果分析,有“以叙代议”之嫌。③甲文基本上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三方面的错误表现”明确具体;乙文则以“许多缺点”略之,无视原文的这一重点。④甲文对原文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把握得很准确,而乙文将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地划归“理由”中。
[实例二]重点语段综合练习,教师也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笔者的做法是采用幻灯片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
合的二十年。
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
命的认识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
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
组织者。
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
为之一新。
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
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
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全段七句话,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一句中的“日益”这个词语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3、第二句话,共运用了几种论证方法?什么论证方法?
4、“前仆后继”的“仆”,读音是;整个成语与“前赴后继”意义是否一样?如不一
样,差异在哪里?
5、第三句中“可歌可泣”的“可”意义是;第五句中“一经……就”相当于这一对
关联词语;“为之一新”的“一”意义是,“新”意义是。
6、第四句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者关系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这一句中
最重要的词语是。
7、第六句中的“某些”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实例三]预习《〈物种起源〉导言》,要求学生做两件事,一是撰写一篇不超过200
字的内容提要,二是确定一个重点段,设计一个语段综合练习,并附上答案。在此基础上,
通过检查和讲评预习作业,仅需要一个课时就能顺利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这也验证了《改
造我们的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学生写得较好的内容提要:我是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写出该书的。由于研究接近尾声、
体力渐感不支和同行激烈竞争这三个原因促使我早日发表。但该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
备,有嫌过简,并且可能有错误窜入。
我的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
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自然选择作用,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却也是最重要的
条件。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教师简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是第一、二、三、四节主要信息的体现与概括,
第五、六句则是第七节重点内容的概括,而最后一句话则是对课文第五、六节主要内容的概
括。这个提要,既尊重原作,又有所创新,按“创作过程、发表原因、存在缺点、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这样五个块来安排和调整行文位置,说明小作者对课文阅读理解深透,主要内容
把握得非常准。)
2、学生设计得较好的一个语段阅读综合练习:
①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
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
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
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③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侯、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
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
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⑤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
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
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
同样是不合理的。
1、第④句中“某一狭隘的意义”是相对于第(①)句中的“(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而言的。
2、第①句所体现的意思与第③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第②句否定第①句,第
④⑤两句又否定第③句,在这一节文字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到底是哪一句?(第①句)作者
对自己的观点抱着怎么样的态度?(坚持不疑)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对比法、引申法)
3、第⑤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试指出并改正(传播—传布)
4、全段五句话,结构分析正确的是(D)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教师简评:该语段阅读综合练习体现了该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只有在透彻理解这一
语段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来的,无论是中心句的把握、重点词语的特指含义理解、
作者感情倾向的体会,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分析,甚至是基础知识的训练,都可以通过练习
得到明晰。)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1.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出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1.复习高一地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时期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2.了解自己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念和分类
1.环境的概念?
2、填表环境分类:
概念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良性
恶性

二、人类与环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1.人类离不开环境

2.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读下图思考回答: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江南丘陵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学会筛选信息,积累文中成语。
二、学习重点
1、清晰的思路,典型的例证
2、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方法
采用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语句、精读重点语段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研读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
1、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2、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11)、华而不实
(12)、可歌可泣
3、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4、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如何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议论问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3)、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一”)
5、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6、完成《课课练》P4—5中对本段文字设计的相关练习
7、本堂课内容小结
8、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读本”第10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
学习步骤:
1、自查上堂课作业,有两处必须掌握和了解。
(1)、练习四:解释加点字
(2)、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方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明晰)
二是逻辑性(严密)
3、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方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3)、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倡导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穿插练习:课课练P3—4
5、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一、成绩;二、缺点)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2)、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6、研究性学习:课文练习二第2题简答如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61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