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三单元 教学反思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下 第三单元 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单元的只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便的运用。

教学中应注重: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融洽性。

3、使学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定律的应用还不够到位

例:532201=532200+1

730-145-65=730-(145+65)=730-200

22555=22510

125(4+8)=12548

2、变式题不会灵活应用。

如:9+99+999+9999+4

20-19+18-17+4-3+2-1

3、解决问题的题目分析不清

如:小利有一本80页的书,每页18行,每行约25个字,她每天读12页,这本书约有多少个字?

部分学生未能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列成80182512

今后复习中应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加深对这些定律的理解,并针对典型题目,易错题目多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学会正确应用。

小编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做不好的情况,可能与教材的编材体系有关。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 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五第1题。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作业

教材练习五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b+a

(88+104)+96=88+(104+96)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例3,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练习六第1-2题。

课题: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例4,练习六第3-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6、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7、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练习六第3、4题。

板书设计

减法的性质

234—66—34

=234—(66+34 )

=234—100

=134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25页,例5、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作业

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26页例7,练习七4—11题。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 100+50

=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6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5-5×8 和(18-8)×5

265× 105-265× 5 和 265×(105-5)

结论:适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

练习七4-8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6×25

= 150(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c+bc

a×(b+c)=a×b+a×c或ab+ca

课题: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29页例8,练习八4—1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乘法分配律)

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乘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别的形式呢?谁来说一下?

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8:

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

(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

2、竖式计算

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12× 25

=(3× 4)× 25 12× 25

=3×(____× ____) =(10+2)× 25

=3× ____ =

=____ =

三、巩固强化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

(40+7)×12=( )( )( )( )( )( )

29×56+56×31=[( )( )( )]( )( )

2、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104×25

(2)15×(20+3)

(3)38×7+62×7

(4)5×23+5×27

3、P30做一做前两道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

课题: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29页例8的第(2)小题。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

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

②390÷39×5 390÷2÷5

③360÷(36÷2) 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 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练习八1-3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四年级数学下《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但学生对正、负数比较陌生,但对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不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读写法等内容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不仅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还体验了尝试探究,合作学习。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计量入手,先让学生对温度进行分类,零上温度分为一类,零下温度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它们分别高于零度和低于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正、负数的概念之前就已经对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负数0正数,并且为后面学习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做好了铺垫。在认识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图例和练习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增多、高于、正方向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减少、低于、反方向的意义。让学生表述日常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事物时,一开始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我给学生举了两个例子妈妈买来的苹果用正数表示,吃掉的苹果用负数表示;朝杯里倒牛奶用正数表示,喝掉的牛奶用负数表示,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寻找正、负数。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授课人:审批:授课时间:学案编号:年级:姓名:小组:
课题:有趣的算式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学具准备电脑课件、计算器
课堂流程学习过程展示方案整理学案

用计算器计算75399+482241=983721-47423=

493082+283940=832913-372853=

25×12=764×85=

小组独立完成
口头展示
随机抽号展示

导学活动一
奇妙的宝塔
1、用计算器计算:
1×1=
11×11=
111×111=

2、根据结果,推测以下算式结果:
11111×11111
111111×111111

3、由以上算是你发想了什么规律?

导学活动二
奇怪的142857
1、用计算器计算:
142857×1=142857×2=
142857×3=142857×4=

2、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3、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142857×4=

随机抽号展示

导学活动三神奇的9
1、用计算器计算:
99×99=999×999=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随机抽号展示

导学活动四寻找神秘的数
在0~9这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如:1,2,5,0。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21085418730
-1025-1458-3078
418570835652

6552996366427641
-2556-3699-2466-1467
3996626441766174
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能找到一个神秘的数吗?

随机抽号展示

当堂测评在计算中发现规律。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算式的得数。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
33333333×66666667=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

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78×(125×8)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c+b×c

(a-b)×c=a×c-b×c

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

③类型三:

a×99+a=a×(99+1)

a×b-a=a×(b-1)

④类型四:

a×99a×102

=a×(100-1)=a×(100+2)

=a×100-a×1=a×100+a×2

三、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

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

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

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

例如:27×13÷9=27÷9×13

四、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1、常见乘法计算:

25×4=100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50+98+50488+40+60

=50+50+98=488+(40+60)

=100+98=488+100

=198=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25×56×499×125×8

=25×4×56=99×(125×8)

=100×56=99×1000

=5600=99000

6、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7、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65+28+35+7225×125×4×8

=(65+35)+(28+72)=(25×4)×(125×8)

=100+100=100×1000

=200=100000

8、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

分解式:25×(40+4)合并式:135×12-135×2

=25×40+25×4=135×(12-2)

=1000+100=135×10

=1100=1350

特殊1:99×256+256=99×256+256×1=256×(99+1)=256×100=25600

特殊2:45×102=45×(100+2)=45×100+45×2=4500+90=4590

特殊3:99×26特殊4:35×8+35×6-4×35

=(100-1)×26=35×(8+6-4)

=100×26-1×26=35×10

=2600-26=350

=2574

9、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

528-65-35528-89-128528-(150+128)

=528-(65+35)=528-128-89=528-128-150

=528-100=400-89=400-150

=428=311=250

10、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与其它简便运算例子:

3200÷25÷4256-58+44250÷8×4

=3200÷(25×4)=256+44-58=250×4÷8

=3200÷100=300-58=1000÷8

=32=242=125

五、有关简算的拓展例题:

102×38-38×2125×25×32

125×883.25+1.9810.32-1.98

37×96+37×3+37

易错的情况:0.6+0.4-0.6+0.4

38×99+99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


第三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1-42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导入
新课
(导)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习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学习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交流
展示
(展)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度量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角的度量方法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主
合作
(学)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交流
展示
(展)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分类

内容教材第45、46页,练习十一第4~6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认识角的种类

导入
新课
(导)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学习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学习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交流
展示
(展)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巩固
提升
(练)指导学生完成第45-46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画角

内容教材第46、47页,练习十一第7-12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用量角器画角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自主
合作
(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交流
展示
(展)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巩固
提升
(练)46-4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8页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体验从“形”到“理”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小白板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短片,引出课题

(一)播放小短片,让“苹果”走进课堂。

(二)师生谈话,引出课题:苹果在哪里。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一)激趣设疑,感知定律

1、分组比赛,导向问题。

35 × 8 + 65 × 8 100×8

这两道算式有联系吗?“35 × 8 + 65 × 8”有没有更快的计算方法?

2、小组讨论,寻找方法。

3、师生交流,巧设苹果。

(1)小组汇报,展示方法的多样性。

(2)巧设苹果,理解算理。

35 × + 65 ×

表示:35个 + 65个 = 100个

35个8 + 65个8 = 100个8

=(35+65)个8

思考:苹果可以是35或65吗?

8是这道算式中的什么数?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生生互动:找朋友。

(1)学生把配对成功的两道算式展示黑板,并找到算式中的苹果在哪里。

(2)通过“找朋友”引出字母公式。

a×c + b×c =(a+b)×c

a×(b + c)= a×b+ a×c

思考:用字母表示还是用数字来表示更能概括出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

2、引出定律,明确特征。

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

思考: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乘法分配律吗?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激活思维,应用规律

1、金睛火眼,找“苹果”。

(25+100)×4=25×4+100×4

3×23+57×3=(23+57)× 3

8×45+8×55

(83+17)×24

2、仔细推敲,我来判。

(1)2×(6+5)= 2×6+5 ( )

(2)(25+7)×4 = 25×4+7×4 ( )

(3)35×9 + 35 = 35×(9+1) ( )

3、能否简便,我看准。

45×9+55×8 67×4+33×4 (100+2)×23

4、细心审题,我能算。

18×6+42×6 45×139+61×45

(125+8)×8 103×12

思考:哪些算式合起来算简单,哪些算式分开算更方便?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知识延伸:

有一位同学在他的作业本的姓名栏上写着:木×(1+2+3).

你们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是什么吗?聪明的孩子们,请开启你的智慧大门想一想吧。

板书: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 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 4+3=3+4 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

258+( ) =340+( )

a+268=268+( )

35+42+65=35+( )+(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喻说25+32+75 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三)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三)

教学内容:《简便运算(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9页的例1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 具: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及习题,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小汽车、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 灯片出示)

第一组(男生做) 第二组(女生做)

136-65-35 136-(65+35)

362-87-113 362-(87+113)

545-149-251 545-(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

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单化。(幻灯出示例题)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出算式

3、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4、全班汇报交流,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134(页)

5、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和理由

6、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7、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将例1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幻灯出示)

⑴独立列式计算

⑵指名板演

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抢选“交通工具”)

上一题大家完成得真棒,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来做个游戏

⑴游戏规则:师出示四道题,四组同学每组各做一题,做完后可以抢别的组的,哪组抢的最多就可以优先选择“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小气车、自行车”去旅游。(出示交通工具图片)

470-254-46 528-53-47

545-167-145 628-28-85

⑵公布比赛结果

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否满意?

⑷教师适时提出:如果今天咱们班游玩的目的地就在本县,你们哪一组选择的交通工具最合适?

⑸师小结:选择交通工具就像我们选择合适的算法一样,也要根据目的地的远近来衡量,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等等。

2、幻灯出示例1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468-132-68”?算算看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934-93-434 653-135-265

85+121+115+79 746-(73+46)

762-62+38 188×125×8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三)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率。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找学生说出定义及字母表达式。

2.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商店里进来很多漂亮的新衣服。多媒体展示图片三件上衣两条裤子。

师:三件上衣两条裤子,如果我们将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作为一件套装,那么有多少种搭配方式呢?

生:六种。

3.讲授新知

师:如果商店将每种搭配方式都售出了五十套,那么每种搭配方式能售出多少钱呢?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搭配方式计算。注意列综合算式。(巡视)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呢?

生:(90+120)×50板书(告诉学生读法50乘以90与120的和)

师:那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我先算出一套的价钱,然后再乘以50套等于售出的总价钱。

师:那么针对这位同学的搭配方案,谁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

生:90×50+120×50板书

师:其他搭配方案呢?

生:(90+13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90×50+130×50板书

师:其他搭配方案呢?

生:(80+12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80×50+120×50板书

师:其他方案呢?

生:(80+13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80×50+130×50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100+12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100×50+120×50板书

师:那么还有最后一种方案了,谁能一下子找出来呢?

生:(100+130)×50板书

师:那么这种方式有什么其他列式方法呢?

生:100×50+130×50板书

师: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六组,你们发现规律了吗?那你们能试着写出和上面一样规律的式子吗?(找学生黑板写)

师:同学们我们举例子是写不完的,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你发现的规律呢?

生:(a+b)×c=a×c+b×c(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样的,那你们能不能试着自己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是怎样的呢?现在小组讨论三分钟,会说的同学教小组内不会说的,开始。(巡视指导)

师:那哪位学生能给老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呢?

生:两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第三个数再相加。(板书)

师: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我们用举例子的方法和问题情境的方式证明了这个规律,那么哪个同学能给老师想到其他的方法来证明呢?现在小组讨论三分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想到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生:我发现90×50+120×50=(90+120)×50,等号左边是90个50加上120个50一共是210个50,等号右边就是210个50,左边210个50右边210个50,所以是相等的。

师:正确,那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来证明。那同学们观察75×17+25×17=(25+75)×17有必要转化吗?

生:有

师:为什么?

生:能凑整。

师:那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就是为了方便我们简便计算。老师考验考验你们是否真的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出示习题:判断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

4.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及字母表达式。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泉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的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其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水藻清清楚楚济南大约一亩见方

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这种记忆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全班讨论的问题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但又高一个层次,这样设计,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类似问题重复两遍]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地位是平等的。老师作为对话者,也应平等的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及价值观。]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选其中读一读。

10.九寨沟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情感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学生质疑:“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同学们,我们曾经跟着我们的语文课本浏览了许多名胜风光,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出示:我在课文中游览过(欣赏过)什么样的哪里。(如:宁静幽雅的西湖)

今天,老师再和大家去畅游一处人间仙境,好不好?(板书课题:九寨沟)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觉得要到课文中去弄懂些什么问题?

(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称为“九寨沟”?它是怎样的一条沟?……)

二、初读课文

1.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2.自由读课文,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3)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三、再读课文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2、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三、四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物。最后一段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3、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了课文住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1、九寨沟在什么地方?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了解九寨沟位置。

2、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回答,你想用哪个词语?(神奇)理解“神奇”:什么样的地方是神奇的?

(2)如果用一句话回答,你又想用课文中的哪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话世界。)

“童话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神奇、美丽)

(3)如果要详细地说说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准备用课文的哪几段来说?

3、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和三、四段的关系。

五、生字书写指导

1、重点指导“县”“捷”“禽”,描红。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认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你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

在九寨沟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景物?

1.出示九寨沟风光,把学生带入九寨沟。

学生看图谈感受:一进入景区,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说。

2.出示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抓“一……就……”:“一,就”说明了什么?(可用“一,就”说话)

抓“童话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童话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赞美九寨沟的美)师述:这叫总写。

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师述:这叫首尾呼应。

4.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5.过渡:从课文这两句话已让人感觉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但课文就这两句行吗?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景区,去真正领略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

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自然风光)

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珍稀动物)

过渡:你们是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先看看珍禽异兽?但书上提醒我们先看什么?(自然风光)从哪儿看出来的?(继续向纵深行进)

2.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风光,把相关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文中好词:

插入云霄清澈见底银光闪闪高低错落白练腾空

色彩斑斓森林遍布蔚为壮观银花四溅五彩缤纷大大小小

雪峰:

森林:

湖泊:

瀑布: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这些好词分别是写什么的?

3.展开评读讨论,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下列句子:(这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

△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

△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

(词语积累:说说描写颜色鲜艳美丽的成语)

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

△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

△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

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九寨沟真是个——(引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

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

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3.课件出示连线。

体态粗壮的大熊猫

善于奔跑的金丝猴

行动敏捷的羚羊

憨态可掬的小熊猫

4.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动物,好好读读,体会他最惹你喜爱的地方,在文中加上着重号。

5.引导学生逐句读课文,并说出最惹你喜爱的地方。——谁喜欢金丝猴?

a.这部分指导朗读的步骤:读出好玩——读出喜悦——读出陶醉,具体如下:

先引导学生要读出“好玩”。(觉得课文中还有那儿好玩,读)

b.再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文字除了读出好玩,还应当要读出什么?(喜悦、激动)

c.最后,光读出喜悦和激动,老师觉得还不够,知道最棒的还要读出什么?(陶醉)

6.课件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到这儿我们更想说:雪峰插云——(引读)

7.朗读课文总写珍稀动物的句子。(读出动物的机灵、可爱)

三、小结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题:九寨沟,觉得前面应加个什么词比较合适?(学生任意说)

2.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11、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水之国花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12、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

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习作三

习作要求: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王磊的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弄清他写作的重点。明白书信的格式。

2、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信的对象。选择写作的重点来介绍家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远方的同学给大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居住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王磊。你们想了解他的家乡吗?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给远方的小伙伴李阳的信。

二、学习例文,领悟书信的内容,把握书信的格式。

1、自由读文,思考;在信中,王磊向李阳介绍了他的家乡的哪些方面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板书:迷人的风光古老的风俗

3、这些地方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磊是怎样来写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封信。

4、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用上平时自己了解的关于家乡特色的材料,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自己最想介绍给好友的地方:古老的风俗——赛马写得特别具体。

5、这是一封信,你发现了写信的格式与我们平时的习作有什么不同了吗?

6、同桌互相交流。

7、指名交流。一起做批注。教师相机点拨:书信由六部分组成: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贺语、署名、日期。

(1)称呼在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2)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

(3)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是信的主要内容,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一层意思可以分为一个自然段;

(4)祝贺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

(5)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在靠右处写署名,在署名的下一行靠右写日期。

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a.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

b.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

c.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三|、根据习作要求写作。

1、读了王磊写给李阳的信,我们了解了天山脚下的迷人风光和古老的风俗,让每一个读了这封信都产生了要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如果让你也来像王磊一样来介绍介绍我们自己的家乡,你想介绍什么呢?静静地想一想。

2、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

板书:独特的地理位置四季风光丰富的物产

四通八达的交通

4、播放《可爱的家乡》风光纪录片,再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写作的重点。

5、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教师点拨:没有远方亲朋好友的,可以给其他人写信,写给文中的王磊和李阳也可以,还可以写给知心姐姐、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家在外地的同学还可以向家乡的小伙伴介绍我们扬中

6、动笔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写习作。(10分钟左右)

二、互相交流。(6分钟左右)

三、全班交流:(8分钟左右)

四、复习写信格式,誊写。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写信的方式向别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想把自己写的这封信寄出去的同学,课后可以用信纸再誊抄一遍,抄写时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老师还要提醒你,别忘了写信封。有人会写信封吗?(出示信封样式)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我们这的邮政编码是23002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学习读书时作记号,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练习使用这些记号,逐步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3、体会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读书热情。

教学重点

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预习新课文练习使用这些记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

1、读题,了解题意。

2、了解一些记号。

3、自己预习16课,并根据需要做记号。

4、集体检查。

5、读名言,说说作者通过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二、教学第三题:

1写好钢笔字。

2教师范写提醒:上面的“帽子”会变化,有时大,有时小。

3比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3)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

(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

(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

(7)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围裙、盘子、菜肴、作文本、录像等。

2、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赞美的力量》这一课题研究,做好语言及思想的积蓄。

教学过程:

一、师作示范,引入赞美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眼神里写满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个小胸挺得直直的,像春日里一株株迎风而长的小树苗。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得出来,你们是积极向上的,你们的集体是优秀的。作为你们的老师,共同成长的朋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更亮,小胸更直,更透出一股自信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赞美。

二、交流格言,感知赞美

师:(板书:赞美)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行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确实,赞美就如同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

生拿出材料进行交流。

三、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师:老师先想和大家一起表演个节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围裙、盘子、可口的菜)谁愿意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师:现在,表演开始。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教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

先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适时引导: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言语要真诚,不说奉承话。同时,也要伴有真诚的神态举止,这样别人才能接受。除此以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等正确使用赞美语。

3、情境练习一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课前,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本。大家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的?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吗?

3、情境练习二

放本班同学大扫除的录像,看完后选镜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四、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比如,园丁、警察;再比如,陌生人给小孩让座、同学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象刚才老师表演妈妈一样,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在情景中去赞美别人。

生讨论练习后,每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差不多每一位同学都学着去赞美了别人。现在,我们就来反思一下,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感觉怎样?(生自由说后师总结)是啊,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纯真的心,能为别人缤纷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这样的人,必定拥有快乐的心灵,高尚的人格。请大家记住:授人以玫瑰,手有余香。

备课人:任苾芳

备课时间:2015.10.12

教学时间:2015.10.14

备课类型:详备

9.泉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的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水藻清清楚楚济南大约一亩见方

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这种记忆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全班讨论的问题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但又高一个层次,这样设计,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类似问题重复两遍]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地位是平等的。老师作为对话者,也应平等的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及价值观。]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10.九寨沟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情感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学生质疑:“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同学们,我们曾经跟着我们的语文课本浏览了许多名胜风光,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出示:我在课文中游览过(欣赏过)什么样的哪里。(如:宁静幽雅的西湖)

今天,老师再和大家去畅游一处人间仙境,好不好?(板书课题:九寨沟)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觉得要到课文中去弄懂些什么问题?

(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称为“九寨沟”?它是怎样的一条沟?……)

二、初读课文

1.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2.自由读课文,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3)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三、再读课文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2、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一、二段主要写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三、四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物。最后一段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3、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了课文住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1、九寨沟在什么地方?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了解九寨沟位置。

2、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回答,你想用哪个词语?(神奇)理解“神奇”:什么样的地方是神奇的?

(2)如果用一句话回答,你又想用课文中的哪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话世界。)

“童话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神奇、美丽)

(3)如果要详细地说说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准备用课文的哪几段来说?

3、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和三、四段的关系。

五、生字书写指导

1、重点指导“县”“捷”“禽”,描红。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认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你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

在九寨沟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景物?

1.出示九寨沟风光,把学生带入九寨沟。

学生看图谈感受:一进入景区,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说。

2.出示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抓“一……就……”:“一,就”说明了什么?(可用“一,就”说话)

抓“童话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童话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赞美九寨沟的美)师述:这叫总写。

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师述:这叫首尾呼应。

4.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5.过渡:从课文这两句话已让人感觉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但课文就这两句行吗?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景区,去真正领略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

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自然风光)

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珍稀动物)

过渡:你们是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先看看珍禽异兽?但书上提醒我们先看什么?(自然风光)从哪儿看出来的?(继续向纵深行进)

2.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风光,把相关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文中好词:

插入云霄清澈见底银光闪闪高低错落白练腾空

色彩斑斓森林遍布蔚为壮观银花四溅五彩缤纷大大小小

雪峰:

森林:

湖泊:

瀑布: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这些好词分别是写什么的?

3.展开评读讨论,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下列句子:(这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

△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

△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

(词语积累:说说描写颜色鲜艳美丽的成语)

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

△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

△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

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九寨沟真是个——(引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

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

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3.课件出示连线。

体态粗壮的大熊猫

善于奔跑的金丝猴

行动敏捷的羚羊

憨态可掬的小熊猫

4.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动物,好好读读,体会他最惹你喜爱的地方,在文中加上着重号。

5.引导学生逐句读课文,并说出最惹你喜爱的地方。——谁喜欢金丝猴?

a.这部分指导朗读的步骤:读出好玩——读出喜悦——读出陶醉,具体如下:

先引导学生要读出“好玩”。(觉得课文中还有那儿好玩,读)

b.再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文字除了读出好玩,还应当要读出什么?(喜悦、激动)

c.最后,光读出喜悦和激动,老师觉得还不够,知道最棒的还要读出什么?(陶醉)

6.课件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到这儿我们更想说:雪峰插云——(引读)

7.朗读课文总写珍稀动物的句子。(读出动物的机灵、可爱)

三、小结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题:九寨沟,觉得前面应加个什么词比较合适?(学生任意说)

2.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11、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水之国花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12、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

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习作三

习作要求: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王磊的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弄清他写作的重点。明白书信的格式。

2、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信的对象。选择写作的重点来介绍家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远方的同学给大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居住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王磊。你们想了解他的家乡吗?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给远方的小伙伴李阳的信。

二、学习例文,领悟书信的内容,把握书信的格式。

1、自由读文,思考;在信中,王磊向李阳介绍了他的家乡的哪些方面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板书:迷人的风光古老的风俗

3、这些地方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磊是怎样来写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封信。

4、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用上平时自己了解的关于家乡特色的材料,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自己最想介绍给好友的地方:古老的风俗——赛马写得特别具体。

5、这是一封信,你发现了写信的格式与我们平时的习作有什么不同了吗?

6、同桌互相交流。

7、指名交流。一起做批注。教师相机点拨:书信由六部分组成: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贺语、署名、日期。

(1)称呼在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2)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

(3)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是信的主要内容,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一层意思可以分为一个自然段;

(4)祝贺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

(5)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在靠右处写署名,在署名的下一行靠右写日期。

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a.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

b.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

c.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三|、根据习作要求写作。

1、读了王磊写给李阳的信,我们了解了天山脚下的迷人风光和古老的风俗,让每一个读了这封信都产生了要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如果让你也来像王磊一样来介绍介绍我们自己的家乡,你想介绍什么呢?静静地想一想。

2、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

板书:独特的地理位置四季风光丰富的物产

四通八达的交通

4、播放《可爱的家乡》风光纪录片,再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写作的重点。

5、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教师点拨:没有远方亲朋好友的,可以给其他人写信,写给文中的王磊和李阳也可以,还可以写给知心姐姐、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家在外地的同学还可以向家乡的小伙伴介绍我们扬中

6、动笔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写习作。(10分钟左右)

二、互相交流。(6分钟左右)

三、全班交流:(8分钟左右)

四、复习写信格式,誊写。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写信的方式向别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想把自己写的这封信寄出去的同学,课后可以用信纸再誊抄一遍,抄写时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老师还要提醒你,别忘了写信封。有人会写信封吗?(出示信封样式)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我们这的邮政编码是23002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学习读书时作记号,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练习使用这些记号,逐步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3、体会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读书热情。

教学重点

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预习新课文练习使用这些记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

1、读题,了解题意。

2、了解一些记号。

3、自己预习16课,并根据需要做记号。

4、集体检查。

5、读名言,说说作者通过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二、教学第三题:

1写好钢笔字。

2教师范写提醒:上面的“帽子”会变化,有时大,有时小。

3比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3)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

(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

(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

(7)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围裙、盘子、菜肴、作文本、录像等。

2、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赞美的力量》这一课题研究,做好语言及思想的积蓄。

教学过程:

一、师作示范,引入赞美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眼神里写满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个小胸挺得直直的,像春日里一株株迎风而长的小树苗。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得出来,你们是积极向上的,你们的集体是优秀的。作为你们的老师,共同成长的朋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更亮,小胸更直,更透出一股自信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赞美。

二、交流格言,感知赞美

师:(板书:赞美)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行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确实,赞美就如同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

生拿出材料进行交流。

三、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师:老师先想和大家一起表演个节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围裙、盘子、可口的菜)谁愿意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师:现在,表演开始。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教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

先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适时引导: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言语要真诚,不说奉承话。同时,也要伴有真诚的神态举止,这样别人才能接受。除此以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等正确使用赞美语。

3、情境练习一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课前,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本。大家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的?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吗?

3、情境练习二

放本班同学大扫除的录像,看完后选镜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四、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比如,园丁、警察;再比如,陌生人给小孩让座、同学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象刚才老师表演妈妈一样,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在情景中去赞美别人。

生讨论练习后,每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差不多每一位同学都学着去赞美了别人。现在,我们就来反思一下,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感觉怎样?(生自由说后师总结)是啊,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纯真的心,能为别人缤纷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这样的人,必定拥有快乐的心灵,高尚的人格。请大家记住:授人以玫瑰,手有余香。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9巨人的花园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5、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黄冈》第9课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雪花飞舞
绽出新绿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鲜花凋谢
10*幸福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去年的树
【学习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3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生字卡片。
2、有条件,可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反映课文内容情景的课件,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感悟童话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树”,提问: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
再板书“去年的树”,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2、围绕一只美丽的小鸟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
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阅读本文。
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
四、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读。
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想后再读一读。
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
5、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2~4组对话
1、学生分组练习
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请同学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练读。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不被小鸟的这一份真情感动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互相说说究竟怎样读更能反映小鸟的这份真情。
3、扮演角色,体验感知
谁来做一回小鸟。你们可以像小鸟一样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朗读)
二、朗读、想象,体悟主题
1、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感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
2、引导想象。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课文中有好多话作者想说都没说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行吗?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三、拓展升华
编写“友情卡”。
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四、学生自由写,教师指导
1、读了这篇课文,对鸟儿,对树,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读后说说。
2、总结
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真正体会了“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但愿这个世界“诚信与友情同在。”
五、布置作业
1、抄第11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11课
3、继续完成“友情卡”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对话
鸟儿树信守诺言
树根珍惜友情
门先生
小女孩
12*小木偶的故事
【学习目标】
1、认识“拽、茸、副”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学习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
2、了解一点木偶的知识。
3、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道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播放《笑比哭好》的歌曲。
2、过渡:同学们,在《笑比哭好》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今天我们就从“笑”说起。你喜欢笑吗?
3、教师小结:是啊!生活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我们看完了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对笑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读后互评:生字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2、交流: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小结:因为只拥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头疼得厉害,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哎!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同学们,你们想亲身感受下小木偶的遭遇吗?老师有个主意,咱们分角色来演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三、回顾方法,合作表演
1、大家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已经演过了好几篇童话了,积累了哪些好方法,交流一下。
2、在总结方法基础上,学生合作试演。
3、学生展示——观众评议、教师指导——学生再演——配乐、带上头饰表演。
4、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小木偶的遭遇中,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能告诉大家吗?
5、齐读最后一句话:“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6、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裒乐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四、续编故事,拓展深化
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接着编下去。
1、自由准备。
2、学生续编故事。
五、单元回顾,总结升华
1、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到此已全部结束了,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总结;童话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翱翔,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憧憬美好的未来,思索生活的真谛。希望小作家们也提起笔写下你心中最美好的童话故事。
六、布置作业
1、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笑——感受生活的快乐
只会笑远远不够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放映《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全班交流
3、师: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2、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3、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教师可随机播放CAI,对童话编写三要素:幻想、夸张、拟人等特点作简要介绍。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诵一点评一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是滚动的
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
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地朗诵这首小诗,让多彩、新奇的童话永驻心间。
6、感情朗读。(自由朗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
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讲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口语交际习作
学习目标
1、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2、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所写的童话故事。
2、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第一课时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的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1、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2、学生准备。(排练、讲童话、读自编童话等)
3、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晶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二进大看台
a、创设情境: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用你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地读自编故事。
c、用情地讲童话故事。
d、出色地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第二课时
学生写童话故事,教师巡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十九)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航】

预习要求

☆加法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定律?

旧知回顾

1.(1)用字母表示出下面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口算下面各题

25×4= 8×125= 5×12= 25×8= 2×5×12=

4×25= 125×8= 12×5= 8×25= 12×5×2=

【新知探究】

1.探一探:

(1)完成题目中的问题与要求,你有哪些疑问吗?

(2)联系生活:

植树节到了,中级部的学生分成24个小组进行植树。其中每组里有3人负责挖坑,2人负责抬水。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问题1: 负责挖坑的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 (A档)

① 思考:上面两个算式不同,但得数却相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 试着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③ 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

问题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列综合式,并用两种方法解决) (B档)

(1)根据所列的算式,说说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2)虽然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 )。

(3)根据以上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用字母表示:

2.试一试:

(1)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在横线上写出来。 (A档)

45×20×5 = 45×(20×5) 应用了

8×19×5 = 8×5×19 应用了

25×16×15=(25×4)×(4×15) 应用了

(2)简便计算(B档)

25×11×4 7×125×8

(3)某公司需要买8箱饮料,每箱20瓶,每瓶5元。买这些饮料一共需要多少钱?

(列综合式并进行简便计算)(B档)

【精练反馈】

1.在“ “填上适当的数,并在后面的”( )“里填上运用了什么定律。(A档)

25×9×4 = × ×9 运用了( )

(60×25)× = 60×( × 4) 运用了( )

125×(8×40)=( × )× 运用了( )

20×25×4×5 = (20×5)×( × ) 运用了( )

2.每本相册都是25页,每页可以插7张照片。我家大约有720张照片,4本相册够用吗?

(B档)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ד)(C档)

(15÷3)×(4+6)=(4+6)×(15÷3)根据乘法交换律。( )

27÷3×27 = 27÷27×3 根据乘法交换律。 ( )

100÷25×4=100÷(25×4)根据乘法结合律。 ( )

125×48=(125×8)×6根据乘法结合律。 ( )

2.简便计算(C档)

125×32

【易错收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三单元 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7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