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背诵《望天门山》。

3、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天门山资料和李白的诗。

教师准备: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

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

学生答后,出示幻灯片介绍李白资料。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

1、范读(或录音)

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先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清楚字音。

2、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检查读

指名读,指名点评,师点评。

四、交流、品读

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同学们想一想中断是什么意思?天门山为什么会从中间中断呢?

至此回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至此回?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4)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6)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欣赏图片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两张长江图片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八、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小编推荐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望天门山导学案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三(1)(4)课题21、望天门山
主备教师叶静静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背诵这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过程与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运用以读为主、借助媒体、创作情境、边度边想象
学法指导品读感悟、大胆想象、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搜集李白的资料、背诵古诗回顾知识




(初步探究)1、题目中的天门山你知道在哪儿吗?是怎样的一座山?
2、什么叫“望”?(看)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
3、读通。
4、朗读: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这么多内容,你现在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出示阅读要求:
(1)把诗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
(2)试着画出诗句的节奏,并读出节奏。
5、检查读
提示“二二二一”节奏划分,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6、了解诗大概讲了什么?
朗读古诗、思考问题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背诵这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合作学习)感受诗句色彩美
1、过渡:如果说,一首诗是一幅美景,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他望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所找景物: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天门”指的是天门山。(板:天门山)
还有一个词也是指天门山的——青山。“青”是什么颜色?(板:青)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过天门山,那谁知道“楚江”?
同样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也是指楚江的——碧水。“碧”是什么颜色?(板:碧)
(3)想象帆和日的颜色(白、红)(板:帆白日黄/红)
如此多的颜色,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3、全诗串说。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1、感受诗句意境美
交流前两行,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画面在动?(中断、开、东流、回)
“中断”你怎么理解的?(从中间断开)什么从中间断开?(天门山)是什么让天门山断开了?(长江水)
2、碧绿的长江水本是往东流,流到此处,还继续是往东流吗?(来看第二行)“回”是往哪儿流?
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出来,印入眼帘。师疑问:山是不能动的,怎么能用“出”字呢?
这样改好不好?指名说“立”“出”的区别。
小结:如果说诗人是站在岸上一个固定的点望天门山,那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一个“出”字,让我们明白了诗人是站在这只孤帆行驶在江面,船越走越进,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入诗人眼帘。一个“出”字用得非常巧妙,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板:动态美)
4、学完了这首诗,老师有个问题,长江水把天门山冲击撞开,形成“天门”,是真的吗?(李白大胆想像)合作探究、积极讨论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诊断)1、请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2、请生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独立思考、积极作答夯实基础




(梳理归纳)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总结全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古诗,朗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2.了解作者李白3.你还学过李白的哪首古诗?4.提示课题,理解“望”
生说古诗
生说对诗人的了解
生读课题
以旧知唤新知,创设古诗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断、楚、孤、帆师运用字理识字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3.再读课文。提出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要求:①自由读。②指名点读。③教师范读。
生自读课文生说识记生字的方法,如何记住这4个生字的。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读古诗,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通过学生自读诗文,学习生字,识记生字,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在读古诗,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三、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1.过渡。2.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3.结合课件画面及文中注释,说说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4.学习第一句。理解“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5.学习第二句。课件:江水视频及第二句。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6.小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7.学习第三、四句。运用学习一二句的方法,自学这两句诗,同桌互助。8.师点拨,理解“出”。9.说说整首诗意,想象画面。10.指导朗读。教师范读,跟课件读,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师引读,师生配合读。
生看课件,感受诗情。生思考并汇报。一生试读,全班齐读。生试说句意。生读第二句,说说如何理解。生做方法积累的笔记。生汇报自学结果生理解“出”字的用法。生读后两句诗,体会“出”字。生与老师一同说诗意,并展开想象诗境。模仿练习读,齐读。
课标提出: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这一环节中,则设计了学生的质疑和解疑,培养学生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诗句中,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培养学生自学和互相帮助的能力。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过渡。2.播放视频:李白是什么情况下写的诗,说说诗人当时的感受?师讲解。2.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①快慢赛读②轻重赛读③快乐读3.感情朗读,背诵全诗。配课件音乐
生看视频后说感受。全班齐读。同桌赛读。与教师赛读。与小组赛读。试背古诗抽查背诵
通过形象的视频、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感觉读古诗的快慢、轻重等。让学生边背边想象天门山的景色,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书写生字
1.出示课件:生字“断、楚、孤、帆”。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要注意些什么?2.师范写3.写在《写字本》上
生说字的结构生书空生书写
课标提出:中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一环节则是训练学生的书写。
六、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诗的方法。2.结合板书,总结诗文表达的感情。3.有感情的诵读全诗。4.找一找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读一读,记一记。
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生读全诗
引导学生识记理解诗文的方法,以感情诵读升华文章主题,并拓展到课外,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
21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出
碧水:开、回
孤帆:日边来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资料提供者: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吴彩萍第几课时第1、2课时
课题21《古诗两首》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关键借助画面边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自学;自读自悟。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补充设计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a.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集体交流: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3、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

图文结合,试说诗意。

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练写生字。

默写课文。

自由说说。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补充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第二课时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2、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3、读通诗句。
1、朗读交流。。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集体交流: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4、学生自由背诵。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读诗题,试想题意。

初读,读通顺。
同桌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试说诗意。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交流资料。
黄寨联校教学设计尾页
达标检测:
一、理解句子: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填空。
1、《望天门山》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表现了。其中“,。”是千古名句。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代大诗人的佳作。其中描写西湖晴天的诗句是,描写西湖阴天的句子是。
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继续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灵秀晴方好
水矫健西湖美妙神奇
帆潇洒雨亦好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

原文

望天门山1

天门中断楚江开2,碧水东流至此回3。

两岸青山相对出4,孤帆一片日边来5。

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练习题

一、读古诗,理解字词的意思。

《望天门山》

(l)望:(2)开:

(3)对:(4)孤:

(5)楚江:

二、说一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填空。

《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这首诗主要赞美了()。

参考答案

一、1.(l)望:远看。(2)开:通。(3)对:对峙。(4)孤:单独。(5)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二、1.佳木葱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雪白的帆船轻捷而来,在红日和江水的映照下显得极其鲜明夺目,真是美丽非凡。

三、1.唐,李白,雄伟的长江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资料提供者: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nyn

空蒙kōngmng

淡妆浓抹dnzhuāngnngmǒ

相宜xiāngy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语文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语文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编辑推荐: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语文教案汇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page]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6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行暮江吟教案


教学

要求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重点

难点1.理解并背诵诗句。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望天门山

①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②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其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山行

③“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乎人家上下的通道吧!

④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暮江吟

⑤“铺”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⑥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链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这两首古诗。

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一 学习《望天门山》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2)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能冲破天门山,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诗人这时望见有一片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候客。“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的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3.根据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 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山行》押韵的字是“斜”“家”“花”,“斜”字古时为押韵读xiá,现在读xié。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石头小路不正,弯弯曲曲的。(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诗人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诗人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疏淡的景构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象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为这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诗人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其自然美和语言美。

幻灯片、古筝曲。

一 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它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 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的这个“暮”字,上面是“莫”,下面是“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你们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体会。(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就是有感情。生2:“吟”就是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做记号,我们一会儿一起讨论解决。(学生静心自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教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么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一道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照在江面上的光。)

讨论:为什么用“铺”字,“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地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地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这里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他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半江瑟瑟半江红”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在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地吟诵起来。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是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

多美的景象啊!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 拓展阅读

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出示幻灯片内容:

忆 江 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春色。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写尽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了身在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1.小学古诗教学很容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为了避免一言堂的出现,教师在教学初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以诗人的诗风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2.《山行》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注释读懂,于是在学生熟读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教师结合诗的内容再让学生补添板画内容:“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生动又轻松地理解了诗中字词的内涵。

3.教学《暮江吟》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的环节时,以幽静空灵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会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夜晚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了“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1.看拼音,写词语。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孤帆: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于:比。

停车只因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霜染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红。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望天门山》前两句侧重写,后两句侧重于写。诗中表达了的感情。

(2)《山行》这首诗是 代写的,这首诗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 。

(3)《暮江吟》是 朝诗人写的著名诗篇,它描写了从到时候的景色。日落前的景色从可以看出,夜晚的景色可以从看出。

4.请给下列诗句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 作者资料库——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多才,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出了许多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其诗风多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充满丰富的幻想,形象鲜明,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李白是继屈原以来最具个性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有“诗仙”之称。流传下来的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

二 李白醉赋《清平调》

相传唐开元年间,有一次皇宫禁苑的牡丹花开得非常繁艳,玄宗骑马,杨贵妃乘步辇跟从游赏。玄宗让名绝一时的李龟年唱歌,并说:“赏名花、对爱妃难道能用旧乐辞吗?”就命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当时李白酒醉未醒,仍援笔立就三首诗。李白超凡的文才可见一斑。

三 作者资料库——杜牧

杜牧(803~853),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诗文并茂,其诗长于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与当时的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樊川文集》。

四 作者资料库——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做过谏官,因与当时的太监和官僚发生尖锐的矛盾而遭迫害,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以后又做过杭州和苏州的刺史。在地方任职期间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世事、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他的诗通俗易懂,相传老妪能解。有《白氏长庆集》。

五 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在唐代文坛上,齐名并称的文人很多。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人称“李杜”。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在诗歌题材上风格相近,后世并称“王孟”。柳宗元与韩愈因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柳宗元唱和颇多,世称“刘柳”。元稹与白居易两人很友好,而且有共同的创作倾向,一起开创了“元和诗体”,因此并称为“元白”。李商隐和杜牧这两位诗人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世称“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杜甫。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课件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然后出示课件2。

生: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3、交流课题信息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兴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美丽的景色。(课件3,板书课题)

“望”是什么意思?“望”是看,往远处看的意思。

“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地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你们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望天门山:站在远处看天门山。第二板块:读诗文。初悟诗意

1、读准读通读顺

这么雄伟壮丽的天门山,我想大家一定很想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请开始(课件4)

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及时评价。“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课件5)

2、读出节奏感

(1)同学们,诗读准了还不够,还要读出诗的味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朗读、男女生赛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三板块:入诗境。

1、字词深入品味。

师:(过渡启下)我们已经能读出节奏感了。现在,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1)吟诵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断楚江开)

A: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劈开)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课件6)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课件7)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2)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行诗。碧水东流至此回

A: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这句写了什么景物(板书:碧水回)

《望天门山》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2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