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教师手上拿着教具:两把长短不一的尺子)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有两样东西。这是一尺,这是一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么?
生1:一尺比一寸要长。
生2:一尺比较长,而一寸要比一尺短得多。
师:嗯,我们都看到了,这一尺明显要比一寸长,那就奇怪了,为什么我们的课题却是这样写的?
(出示PPT: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一起来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么课题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34页,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想一想: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读课文时,教师板书课题,继而巡视。)
师:读了课文,谁能告诉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篇课文是以书信的方式写的。
师:好的,请座。有几封信?
生:两封。
师:嗯,有两封信,信里啊有些词是要我们认识的。
(出示PPT)
师:谁能来大声地读读一、二两行词语?
(学生把嫉j妒的嫉读成了j)
师:都读对了么?
生:不对。
师:谁来帮帮他呢?
(学生纠正)
师:嗯,谢谢你,这下就都读对了。
(学生读第二组生字词)
师:都对了么?
生:对了。
师:很好,而且声音也很响音。三、四两行,谁来?
(学生读三四行)
师:嗯,都读对了。最后一行,请你来。(教师指名学生读)
(学生把受益匪浅的匪读成了fēi,把年逾古稀的逾读成了y)
师:哪里有问题啊?
(学生纠正)
师:(请读错的那位同学)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词好吗?
(学生重读,都读对了)
师:嗯,很好,这次都对了,请坐。现在,全班一起来读,每个词语读两遍,冒昧,预备齐!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词,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么?(没人举手)没有问题么?那老师有疑问了,红眼病、碰钉子、摔跟头分别是什么意思啊?先在原文找到这些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红眼病是什么意思?
生1:红眼病指的是一种眼睛疾病。
师:文中红眼病打了引号,那么它真的是指一种疾病么?
生2:红眼病是形容一个人忌妒别人的样子。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2:嫉妒。
师:很好。那么碰钉子、摔跟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碰钉子、摔跟头好像都有碰到挫折的意思。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理解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字词先告一段落了,文中的张国强同学似乎有了什么烦恼,所以啊他给柯岩老师写了一份信,向她讨教,希望她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张国强同学给柯岩的信,找一找张国强同学究竟有什么烦恼了么?找到的同学拿笔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生1:他的作文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得了奖,好多记者来采访他,但不知怎么的,好些朋友忽然和他疏远了,有的还不理他了。
(PPT出示文中的原句)
师:朋友都不理他了,难怪他会烦恼呢!全体男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还有谁能来说一说么?
生2:他很伤心也很生气,认为自己又没有得罪他们,不就是自己的成绩超过了他们,是他们嫉妒他。
(PPT出示原句)
师:国强同学认为是同学嫉妒他,全体女生来读这个句子。还有谁也找到了?
生3:过去热闹惯了,现在出出进进,总是一个人,看着同学们勾肩搭背,有说有笑地走来走去,他感到很寂寞。
(PPT出示原句)
师:是啊,过去热闹惯了,可现在他却感到很寂寞。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们谈得都很不错,张国强同学认为是同学嫉妒他,他既伤心又生气。那么,柯岩老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请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柯岩的回信,在回信中找一找答案。现在,谁还记得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
生:写的是两封信。
师:是啊,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文章。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学习写信啊?
生:想。
师:想学写信,就必须知道信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格式是怎样的。接下来,就请你们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一下第一封信,看看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你来说,我来写。
生1:称呼。(教师板书)
生2:问候语。(教师板书)
生3:祝福语。(教师板书)
师:也可叫祝颂语,它出现在信的结尾部分。还有吗?
生4:署名和日期。(教师板书)
师:好的,你一下子找到了两个,还有补充么?信的中间部分,这一大段的都是什么呀?
生:信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叫它正文。(教师板书)都找齐了么?看来啊,都找齐了。这些就是信的组成部分。写信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它们哦!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一下各组成部分在格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对照一下第一封信,看看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的格式是怎样的?也就是各组成部分到底是写在信的哪里的,看完以后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师:好,谁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其他同学抬头看黑板,听仔细,也看仔细了。
生:称呼要顶格写。
师:是写在右上角吗?
生:不是,是写在左上角的。
师:是不是还漏了什么?
生1:面还要加冒号。
师:是啊,这个冒号很容易被大家遗忘。
生2:候语写在称呼下面,要换一行空两格。
师:写问候语的时候,如果是写给你们的长辈的,就要用
生:您好。
师:一般的用你好就可以了。
生3:文在问候语下面,换一行空两格。
师: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只写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只要一段就够了;如果写了好几件事,那就要把几件事分开来写,一件事写一段话。听明白了么?
生4:颂语的祝词是写在正文结束后,换一行空两格的地方,颂语再换一行顶格写。
师:你们都同意么?
生:同意。
生5: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角,署名在前,日期在后
师:信的最后一定是日期,不要先写日期,再写署名。
师:听了那么多同学的介绍,信的格式都清楚了么?
生:清楚了。
师:那么,现在,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封信,看看这封信的格式对不对?哪里有问题呢?
(PPT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边说,师在原文上修改,并用红色字体标明)
生1:称呼要顶格写,后面要加冒号。
生2:正文开头要换一行,然后空两格。祝颂语这里也有点问题,敬祝和身体健康不能连在一起写。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敬祝占一行,换一行,顶格写身体健康
生:署名和日期顺序颠倒了。
师:看来啊,你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其实呢,祝福语还有另一种写法,在结尾后面紧接着写敬祝,然后再换一行顶格写要祝福的话。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信有这些组成部分,也知道了信的格式是怎样的。现在,轮到你们大显身手了,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动手写一封简单的信给老师,当然,你也可以写给其他人,内容可以简单一些,但是,注意格式一定要正确。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蕴含的道理。
3、说说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4、说说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再次读课文,说说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如联系自己的实际。)
2、各小组讨论交流读过课文后,你想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3、汇报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要求点出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即同学常出现错误的地方)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如果张国强同学的这封信是写给你的,那么你会想些什么呢?你会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联系自己,是否也见过或自己存在过像张国强同学这样的困扰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给你最想要倾诉的人写一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确,还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蕴含的道理。
3、说说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4、说说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再次读课文,说说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如联系自己的实际。)
2、各小组讨论交流读过课文后,你想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3、汇报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要求点出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即同学常出现错误的地方)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如果张国强同学的这封信是写给你的,那么你会想些什么呢?你会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联系自己,是否也见过或自己存在过像张国强同学这样的困扰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给你最想要倾诉的人写一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确,还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蕴含的道理。
3、说说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4、说说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学生自己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己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再次读课文,说说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如联系自己的实际。)
2、各小组讨论交流读过课文后,你想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3、汇报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要求点出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即同学常出现错误的地方)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如果张国强同学的这封信是写给你的,那么你会想些什么呢?你会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联系自己,是否也见过或自己存在过像张国强同学这样的困扰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给你最想要倾诉的人写一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确,还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准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article/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按音序排列下列字(12分)
睦析患匪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12分)
1、形容孤单的样子。()
2、同心协力,共同与艰苦和危险作斗争。()
3、得到不少好处。()
三、我会填(24分)
1、按原文填空:(12分)
⑴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
⑵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
他会飞快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⑴柯岩老师信中语气的特点是:、。
⑵写信的格式很重要。开头写,要写。称呼后面要加
。正文写,每段开头空格,信末祝福语写。最
后写和。名字写在,日期写在。
四、写好钢笔字(2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阅读乐园(35分)
给小姨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姨:
您好!
自从您把彬彬送到武昌来后,他很快就习惯了武昌的环境。彬彬在这里调皮得很,只要外婆一不留神,他就会到洗手间玩水。彬彬每天都要到院子里玩沙子,外婆不让他玩。他还说:彬彬就喜欢玩沙子嘛!外婆爱彬彬。你说逗人不逗人?有时候,彬彬还要外公带着在院子里骑小三轮车。他骑得还真不赖呢,因为他人太小,踩踏板不能踩到底,就半下半下地来回踩,照样能往前走。只见他的身子向前倾,两个小手紧握手把,胸部几乎贴在车把上了。他一边骑,一边嚷着:快让开!快让开!我装出差点儿被轧倒的样子逗他,他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星期天,我们带他去姑姑家玩,他可开心了。姑姑逗他,和他拌嘴,他接话很快,嘴巴不饶人,真是又活泼,有可爱。爸爸逗他说彬彬小坏蛋。他连忙纠正说彬彬大坏蛋!有时爸爸装着不理他的样子,他就缠着爸爸,一个劲地说:姨父好,姨父最好。而且一声比一声高。爸爸憋不住笑了起来。
彬彬在这里养成了不少良好的习惯,不管他玩过什么东西,都能照原样子放好。有一次,外公故意把糖纸丢在地上,他见了,马上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别看他还不到两岁。但现在已经开始学着自己吃饭了。
我们马上就要放暑假了。爸爸答应放假后带我们到海南来玩,到那时候,我们就又见面了,您一定会为表弟的进步而高兴。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
祝您
万事如意
姨侄:小博
2006年6月10日
1、下面注音正确的一组是()。(5分)
彬轧甥咧
A、bīngyshēngli
B、bīngzhshēngliě
C、bīngzhnsūnliě
D、bīnyshēngliě
2、按要求改写句子:(20分)
⑴姑姑逗他。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彬彬每天都要到院子里玩沙子.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封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你的朋友或亲戚写一封信,向他(她)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生活情况(15分)
附加题
猜一猜:
小画片,镶花边,五颜六色真鲜艳,天南海北都跑遍,没长翅膀也会飞。
打一用品:()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集体备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同步练习题:《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呢?我们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就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同步练习题,希望大家学习愉快!
一、读一读,给加线字注音。
1、虽然我不认识您,还是想冒昧()地给您写信。
2、看着同学们勾肩搭背,有说有笑走来走去,我感到寂寞。()
3、你应该是个能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甚至能帮助同学的人。
4、那就让我们接着往下分析();既然同学们不可能一下子突然都变成了“红眼病”患()者,那么,是不是我们自身出了什么毛病呢?
5、我还做的不是很好,但已经受益匪()浅,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乐趣无穷了。这也是我虽已年逾()古稀,却至今仍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正确的近义词下现画“”。
乐观(快乐悲观)严肃(严寒严格)怀念(思念迷恋)判断(分辨果断)
三、找出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再接再励()走头无路()迫不及待()张冠李带()克舟求剑()
天翻地复()座井观天()南辕北撤()振耳欲聋()完壁归赵()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读一读。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
忽如一夜()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野火烧不尽,()吹又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晖。
五、用合适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1、我不认识你。
我冒昧地给你写这封信。
2、我感到很寂寞。
我希望您帮助我摆脱困境。
3、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嫉妒你。我想,咱们还是从自身找原因。
4、妈妈身患重病。妈妈不时的告诫我。
小学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面对小学,各位学生一定要放松心情。我们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同步练习题,希望给各位学生带来帮助。
一、教材分析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单元习作内容。本组教材,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写景点风光,也可以写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要求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本次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是使用语文S版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学生没有学习人教版这一专题的三篇课文。可是,这些学生是在世界遗产──桂林学习生活的孩子,所以本课教学旨在引领学生运用自己收集整理的桂林一处景点的资料,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写导游词。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推荐景点,收集资料,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小组学习,了解导游词的特点,并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和课堂的开放,设计分层习作内容,提供习作评价清单,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评价、快乐分享。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成,目标具有统一性、延续性和纵深性。
【设计意图】本节课追求生本、开放、民主的习作课堂。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分层习作,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性;运用习作评价清单,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力求学生在习作上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2.教师:准备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课堂学习资料和学生课堂习作练习纸,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三、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经验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尝试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景点故事传说等角度收集并整理此处景点的资料。
2.在学习范文、与课文比较中,了解导游词讲究口语化、注重互动交流的特点;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收集的资料,能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
3.通过学写导游词,愿意向别人推荐家乡的景点,感受家乡桂林的美丽。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反馈资料收集单
1.再现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觉得哪儿最值得游览?请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并完成资料收集单。
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1)我推荐游览的一处桂林景点是(填景点名称)
(2)我重点收集了:(选择一项在括号里打)
景点风光()景点知识()景点故事、传说()
(3)我能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文字。
2.反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3.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
(1)根据学习实践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欣赏对比,了解导游词的特点
1.链接课文,引入视频。
(1)链接三年级课文《赵州桥》,出示课文选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2)播放景点视频,欣赏导游讲解。
2.小组探究,发现特点。
(1)同桌说一说赵州桥导游词,初步感受导游词特点。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赵州桥参观游览,我们先来欣赏栏板上精美的图案。大家看到了什么?对,是龙,一条条栩栩如生!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幅一幅观赏。这两条龙,相互缠绕,嘴里吐着水花;这一幅是飞龙在天,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这一幅就是大家熟悉的双龙戏珠。请大家仔细看,这些龙有什么特点?是的,这些龙都是四爪,尾巴细长,没有鳞片,身体短而有力,这是隋朝龙的特点。你看,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下面自由参观,拍照留念,请注意保护文物,不可乱涂乱画!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导游词与课文的不同之处。
预设:
不仅讲解风光,还有知识的讲解。
导游经常和游客对话,交流。
语言简单明白,容易听懂。
提示游客注意事项。
3.联系生活,学习小结。
(三)情境融入,自主选择内容学写导游词
1.再现景点推荐统计,聚焦习作内容。
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激发习作兴趣。
(1)梳理学生的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2)展示优秀的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3.自主选择内容,按需分层习作。
(1)出示分层习作的内容。
(2)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3)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自评互评,交流修改导游词
1.阅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
(1)出示评价清单,明确评价目标。
(2)对照评价清单,进行自评自改。
2.指名交流展示,组织同伴互评。
(1)指名交流导游词。
(2)其他同学对照清单,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3.师生课堂小结。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课标版四上:《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读“差异、比较、处于、特殊、用武之地、美味佳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3、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太空蔬菜的变化或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太空蔬菜的变化或作用。
课前准备
1、查阅了解有关宇宙飞船的知识。
2、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板书“飞船”。(齐读)
2、你们了解哪些飞船呢?它有什么特点,能介绍给大家吗?
3、课文中的飞船上有乘客吗?它们是谁呢?读课文就知道了。
4、教师补写完整课题(......上的乘客)
再读课文,自学字词
1、边读课文边划出生字,读一读。
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特殊(shu)处于(chu)差异(cha)比较(jiao)
2、朗读卡片上的词语:番茄、辣椒、植物、遗传、葫芦、花卉、奇迹、淘汰、宇宙射线、美味佳肴等。
3、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读文,理清思路
1、读了几遍课文,你一定知道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了吧?
想想,飞船航天飞行为什么要带上这些特殊乘客呢?
课文首先指出;
接着又讲了它们的和变化的;
然后依次介绍了它们的、、·
文章最后。
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你发现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准确、具体(交流)。
例,“魔力...’美妙”和“微妙”(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微妙”指变化深奥玄妙,难以捉摸。“美妙”则是羌好奇妙的意思。前者在于说明植物内部的遗传物质在宇宙的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深奥,令人难以捉摸的变化,突出了科学的深奥奇妙;后者在于称颂这些变化带来的美好。)
2、划出说明小小的种子经过太空旅游拥有了“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喜欢哪些语段,读出来让大家欣赏。
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1、读中比较,感悟写法。
a、经过多年努力,专家们已经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在恶劣条件下生命力强等优点。
b.经过多年努力,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黄瓜”“太空辣椒”等新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在恶劣条件下生命力强等优点。
发现异同,体会具体写法,从文中再找出类似语句,读一读。
2、除此之外,你还认为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读一读。
研读几个设问句,用删减比较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回读全文,总结提高
1、指名按部分读课文。
2、总结自己读后的收获。(从知识,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课标版四上:《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观察,给素材
师:写作文少不了观察,观察主要的手段就是用眼睛看周围的事物。可是如果光用眼睛看,不用脑子记,眼睛会欺骗你。我问两个问题,看你能回答吗?对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马路上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不陌生吧。见过吗?(生点头)红绿灯三个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绿的。哪一个灯在上面?
生:绿的灯在上。
师:看看。是绿的?(播放PPT)哪个在上?
生:红的灯。
师:尽管我们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熟视无睹,脑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进来跟你们见面,你们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点头)这件大衣是什么颜色的?你说。
生:黑色的。
师:黑色的,哦(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吗?不是的,还说是的。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所以观察要看仔细;脑子要记,记清楚。
师:下面看一段文字。(放PPT)有这么一段话,看得见吗?(生点头)看两遍。
(学生看PPT上文字)
师:看完了吗?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让耳朵来帮助你记忆。哪位同学读得好?她?好。你读好啊,一定读得清楚、准确,知道吗?好,试试。
生:(读)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事,闹出不少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居然摸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儿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嗯。看了两遍,耳朵又帮你记了一遍,三遍了。现在,我把它关了,没有了。谁能把这段话说出来?能记多少说多少。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有一天,他居然在回家的时候找错了门,摸到邻居家去,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真好。还有谁要展示展示自己?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
师:你说得比她好,她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你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事。你记得比她清楚。
生:有时候,他手里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跑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两个同学记住了,看了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一段一百五十多字的文字记下来了,不但记下来,还能回忆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本事。所以观察不仅要靠眼睛看,还要靠脑子记,耳朵、嘴巴、鼻子,都可以用。
师: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我们教室里来,写成一篇作文,时间变一变,地点变一变,人物变一变,事情变一变,变成这么一件事:爷爷有一个手机,他很喜欢,但他犯糊涂,找不到手机了,他非常着急地叫道:手机呢?手机呢?他怎么也找不到,就叫儿孙一起找。有的找厨房,有的找卧室,有的找客厅,都找不到。结果,小孙子跟他说:爷爷,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开着开着。那我有办法了。最后,小孙子把爷爷的手机号码输到自己的手机上,一拨,结果发现手机在冰箱里面叫。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手机真的在里面。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原来啊,吃好早饭,爷爷把剩下的饭菜放到冰箱里,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二、看表演,理框架
师:有趣吗?好,我们请四个同学跟我合作,把这件事演一演,你们推荐几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学生推荐)
师:好,你们四个同学,加上我,我们五个人,合作演一演,演得要好。很简单,给你们一分钟分配角色,我做你们的爷爷。哪一个做小孙子?(指一学生)你做是吧。(指另几名学生)那你做爸爸,你做妈妈,你做奶奶我的老伴。
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就叫孩子们过来,然后你们就出来了。奶奶问:什么事啊?老爷子?我说:我手机不见了。哎呀,你手机不见了,怎么去给人家看病呢?是啊,快帮我去找。老伴,你到卧室里去找。你们两个,一个到客厅里找,一个到书房里找。小孙子说:爷爷,我上哪儿去找?我说你自己去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小孙子就问: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我手机开着。开着,我有办法了。然后,小孙子就用铅笔盒当手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按几下。结果呢?小孙子说:在冰箱里头。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说:爷爷,你的手机找到了。我说: 啊,那真的是我的手机。接着呢,你们都齐声责怪:爷爷,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我就说:哦,一定是我吃好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把手机都放进去了。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们都到旁边作准备。要演得逼真啊。演得好,我推荐你们上2014年的春晚。(众笑)
(师生开始表演)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成作文的话,要起一个题目,每个同学想一想,想好的,站起来回答。这样一件事,至少有三百个题目好起。好,说一个题目。
生:《巧找手机》《手机不见了》《找手机的最佳方法》《手机在冰箱里》《手机丢失记》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那么这件事,我们写下来的话,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先写起因。
师:先写起因吗?起因、经过、结果,所有作文都是这样写吗?(生思考)
师:应该先写什么?刚出门
生:先写他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
师:对,看一看。(放PPT)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非常着急。第二句,请你来读一语。
生: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
师:第三句应该写什么?
生:小孙子出妙招找手机。
生:当我得知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时,我就拨通了爷爷的手机。
师:看一看,是不是?(放PPT)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就拨通了他的手机。第四句呢?
生:结果手机和剩饭剩菜一起放在冰箱里。
师:手机在冰箱里。怎么会呢?(放PPT)爷爷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第五句呢?
生:原来爷爷早上把剩饭剩菜放进在冰箱里的时候,把手机也一起放进去了。
师:中国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这怎么回事呢?哦,要问爷爷。爷爷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五句话,就是一篇文章。我请她来读一读。题目就叫:找手机。
生:找手机。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非常着急。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来,爷爷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里的时候,随手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三、丰血肉,炼字句
师:真有趣,两百个字不到,把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这样写,这样交代,不具体。我们可以把一句变成几句,再把几句连起来。这里一共有五句话。(师指挥学生分组)每一组,把一句话变几句话。
(分配学生写作任务后,三分钟时间写作。)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轻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通吗?顺吗?用词恰当吗?能不能再写得具体一点?清楚一点?生动一点?
(师选两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生:爷爷是个医生,他天天都要去帮病人看病。可是,因为没有手机,所以联系病人很不方便,爸爸就帮他买了个手机。爷爷可喜欢这个手机了,去哪都要带上它。有一天,爷爷
师:不是有一天,今天
生:今天,爷爷要出门去为病人看病,但是他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就到这儿。该写的没有写具体,要你写的是出门的时候手机不见了,怎么着急的你没写。第二位。
生:爷爷折回了家,焦急地说:哎呀,我的手机不见了,联系不到病人了。这可怎么办呀?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拉过来,他让奶奶
师:把全家都拉过来?是拉吗?
生: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
师:都叫过来,唤过来。
生:他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他让奶奶去卧室里找,让爸爸去客厅里找,让妈妈去书房里找。我心里着急了,手机丢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让我去找呢?我问爷爷:我去哪找呀?爷爷让我自己想办法。我想,爷爷大概上厕所的时候把手机掉在厕所了
师:厕所,我们一般不用,叫洗手间更文明。社会文明了,用词也文明了,所以不用厕所,用上洗手间。
生:我想,爷爷上洗手间的时候大概把手机落在洗手间里了,我怎么不去哪儿找呢?我跑过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生:爷爷更加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对爷爷说
师:把好主意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生: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爷爷的手机开着,那我就可以拨通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可以找到爷爷的手机了。
师:对了,把你的思想活动写出来,这叫什么?这叫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补充文章的不足。
生: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
师:对爷爷说改成我昂着头对爷爷说。
生: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
师:这个手机一定是你爷爷的,所以爷爷,你的就可以省略了。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爷爷回答
师:不耐烦地。他着急呀
生:当然开着啦。爷爷不耐烦地回答。那么,我有办法。我说。我拨通了爷爷的
师:有办法啦!要读出惊喜的感觉。
生:有办法啦!
师:可以了,可以了。写得还不错。
生:嘀嘀嘀,我刚拨通爷爷的手机,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我循声找到厨房里
师:循声这个词很好,是跟着声音找到了地方。
生:我循声找到厨房里,竟然发现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歌。
师:唱歌后面加个呢。
生:在冰箱里唱歌呢。爷爷,手机找到了。在冰箱里。找到手机的我激动万分,大叫了起来。
师:你写得最好。(对小组最后一个学生)你要交代事情的结果。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
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把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再读一下。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呢?
师:改为去了呢。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了呢?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爷爷想了想,笑着说:今天早晨
师:笑着说,还不如用不好意思地说。
生:今天我吃完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顺手把手机也放了进去。真是年纪大了,又犯糊涂了。
师:嗯,很好。
(生全部读完后,教师逐一点评五个同学的表现。)
师:(请第二组同学上台)现在你们8个同学,注意了。一开始爷爷犯糊涂这段话记得么?这段话可以不可以摆到文章里面去?
生:可以。
师:应该放哪儿?
生:开头。
师:为什么可以放进去?
生:可以介绍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师:爷爷年纪大,犯糊涂,结果呢,发生了后面的事。开头这段话是总的介绍,然后引出一件具体的事。好,你们8个同学谁愿意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老干糊涂事,闹出许多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还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竟摸错了门。
师:这个竟比老师用得好,竟摸错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发生了,用竟。
生:竟摸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非常好。又闹什么笑话了呢?好,故事开始
生:今天爷爷出门给人看病时,发现手机不见了,就折回了家门,连忙大叫:哎呀,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去哪了。看到爷爷上蹿下跳
师:上蹿下跳不好,换个词好吗?
生:急得团团转。
生:急得直跺脚。
生:爷爷急得心急如焚。
师:爷爷心急如焚,急得就不要了。
生:爷爷心急如焚,大声叫喊:大家都出来啊。我的手机不见了。全家都跑了出来。爷爷说:你们快帮我找找。我的手机丢了。老伴说:我去卧室找。那我去书房找。那我就去客厅找找吧。
师:你发现吗,你的话有点重复啰嗦。
生: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
师:灵光一闪。(师伸大拇指赞扬)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呀?我抬头问爷爷。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开着呢,开着呢。
师:对了。这里看起来好像重复很多,但符合生活的习惯。
生:我有办法了,我急忙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手机号码。
师:真好。
生:丁零零,我一拨通爷爷的电话,就听见从厨房传来一阵手机的铃声。我赶忙跑去厨房。
师:跑去厨房?没这种说法。跑到厨房去。
生:我赶紧跑到厨房去。原来,爷爷的手机正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
师:还可以。来,这个同学。最后一段读出来就圆满了。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呢?爷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孙子们
师:孙子们?儿孙们可以,知道吗?儿孙,儿女,孙子,这可以叫儿孙们。孙子们都是孙子了。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爷爷说:我老糊涂了,今早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
师: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放冰箱里有这种说法么?吃完了早餐
生:我年老糊涂了,吃完了早餐,把手机同剩菜剩饭一起关进了冰箱里。
四、加题目,做练习
师:自从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手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演变成许多故事。我们今天的故事是手机系列的一个,如果手机前面加一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生:《找手机》
师:可以。可否在手机后面加几个字,变成一篇文章的题目呢?
生:《手机失踪了》
生:《手机去哪了》
师:现在有个电影叫《爸爸去哪儿》。如果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可以吗?什么题目?
生:《糊涂的爷爷》
师:《糊涂的爷爷》,如果爷爷放前面,这句话怎么说?
生:《爷爷真糊涂》
师:《爷爷真糊涂》,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提着眼镜找眼镜;第二个回家摸错了门,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差点被人当成老贼,抓到派出所去;第三个,手机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写出爷爷的糊涂。回家,把这篇文章写完整,写成五百个字,5段话,再加上第一段,6段话,认真地写,认真地改,最后加上一个妥当的题目就可以了。好吗?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2、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提示: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学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关资料。
举例: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庐山风景等。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6、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问,教师组织互助解疑。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四、分析古诗结构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提示: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提示: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学生先自由背诵古诗,一段时间后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总结
1、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教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2、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不同。
《人教课标版四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人音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26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