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3 我发现了新的流星群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 我发现了新的流星群”,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8个生字,学习正确、规范地写好8个汉字。
2.通过读文,了解“我”发现新的流星群的过程,感受“我”刻苦钻研的精神,理解“我”成功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与“功夫不负有心人”意思相近的俗语或成语。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受“我”刻苦钻研的精神,理解“我”成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和相关的音像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可从生字生词、自学发现、难度指数和问题交流等几方面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星空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环节。
1.交流课前搜集的与星空有关的资料。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
1.师出示下列生字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规模跟踪记录交聚搜集设想过程
2.针对学生难于识记的字词,集体想办法。
3.指名分段读文,要求做到“四不”,其他人当评委。
4.评议读文情况并随机正音。
5.同桌互检读文。
三、读文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练习写字。
幻系预
1.学生自己观察揣摩,提出写好这几个字的小建议。
2.教师范写“系”字,提醒注意下半部分。
3.学生练写。
五、作业:
1.抄写本课其他左右结构的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游戏巩固识字。
2.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二、精读理解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句子写了作者刻苦钻研、主动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用“﹏”标出来。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注意语调要轻,要读出急切的语气和疑问的语气。)
3.快速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新的流星群的过程。
4.教师介绍有关资料(御夫座Ⅰ流星群被北京少年孟奂发现)。
5.讨论:是什么原因使“我”获得了成功?
(板书:兴趣恒心刻苦钻研……)
6.请你谈一谈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解。
7.还有哪些俗语或成语的意思与它相近?说一说,并补充在积累本上。
三、总结全文。
1.自由读全文。
2.将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写下来。
四、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了解古今中外天文学家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词。
秘密幻想预测记录太阳系纷纷
二、检查读文。
1.开火车读文。
2.齐读课文。
三、交流古今中外天文学家的故事。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幻()纷()
幼()粉()
2.朗读课文。

精选阅读

我换牙了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换牙了”,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材分析:

《我换牙了》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个主题。这一主题主要是借儿童换牙期,对他们进行换牙、护牙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一主题我计划用2教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教时,这节课,教师应充分开发并利用一些课程资源,使学生能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发现并感悟到换牙的一些保健知识,最后能在做中学会刷牙的方法。

学生分析:

本班有40名学生,基本处于换牙期,对于换牙和牙齿保健常识只有部分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一些了解,而对于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刷牙,其相关知识知道得并不多,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借助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听、看、讲及实际操作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经验交流,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一些常识,体会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受,并能与大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2.通过互评、互帮、互学、实际操作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知道每天早晚刷牙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表现。

教学重点:

了解换牙与牙齿保健的一些常识,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模拟祖孙二人的对话录音、《刷牙歌》光盘、牙刷、牙齿模型。

2、学生准备:向父母、爷爷奶奶做调查。刷牙的各种用具:白开水、牙膏、牙刷、口杯、脸盆。

教学过程:

活动一、换牙经验交流

(一)统计班里换牙人数

1.老师:看这位小朋友(本班正在换牙的一位学生)的牙齿怎么了?他的牙齿是不是不健康?谁和他一样也在换牙?(统计)

2.教师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课程资源来源于本班学生。课上的调查统计,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交流换牙感受

1、你能说说自己在换牙的时候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吗?(同位先互相说,再指名说。学生说出的换牙的感受,可能有高兴的,也有害怕、烦恼的。)

2、教师小结:当人长到5、6岁的时候就开始换牙了,这说明小朋友长大了,所以换牙是令人高兴的事。

[以上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经验交流,感悟到换牙带来的喜悦或烦恼,并能把这种感受与他人分享。]

(三)认识乳牙和恒牙

1.课前,已经让学生去问父母、爷爷奶奶,他们现在的牙掉了,还能长出来吗。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并试着说原因。

2.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播放录音:祖孙的二人的对话录音,录音内容综合了教材和教参上的乳牙、恒牙、牙胚的知识。

3.听了她们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没掉过的牙是乳牙,掉过后又长出的新牙是恒牙。)

[学生通过听录音不仅对换牙的一些常识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四)换牙时的卫生保健

1.老师:在你换牙的时候,你的父母都嘱咐过你什么?(谈一谈从父母那里知道的换牙注意事项。)

2.如果学生没说到不摇动乳牙,就投影P45第3幅图问:他在做什么?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换牙时摇动乳牙对恒牙的生成不利。)

3.老师:有的学生在换牙的时候乳牙还没掉,恒牙就已经长出来了,结果去医院拔掉了乳牙。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把从家长那获得的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作了介绍,开发了课程资源,突出了教学重点。]

活动二、练习正确刷牙

(一)欣赏儿歌

1.老师:是不是注意了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就能长出健康的牙齿了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听过后我们再来研究。

(欣赏儿歌《刷牙歌》)

2.老师:歌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刷牙是为了什么?

3.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刷牙能保持口腔洁净、牙齿清洁了才不会生病,没有牙病是牙齿健康的重要标志。

[根据一年级学生生理特征,课间听歌曲可以调节他们逐渐疲倦的神经,再次把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也引出下面与刷牙相关的内容。]

(二)实践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并学习刷牙方法

(1)师:你每天刷几次牙?什么时候刷?每次时间大概有多长?怎样刷?谁来表演一下。(利用牙模做示范)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教师根据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边教儿歌,边利用牙模做示范。)

(儿歌:小小牙刷手中拿,早晚刷牙要记牢。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每次刷牙3分钟,牙齿干净我漂亮。)

(学生手拿牙刷和老师边说儿歌,边模拟表演刷牙的动作。)

(3)同座的小朋友互相教刷牙的方法。(不用牙膏,用牙刷蘸点水轻轻的真刷。)

[这个过程中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看、学、做、评初步学习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琅琅上口的儿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实践

(1)同位学生准备好脸盆,挤好牙膏,边刷边互相纠正动作。教师放《刷牙歌》约3分钟,让学生体会刷牙的时间长度。

(2)教师巡视记录发现的问题。

[这个环节中同位学生一起刷牙,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会感到新奇,所以场面不好控制,用一首歌来提醒,同时感受3分钟有多长。]3.解决活动中生发的问题

(1)老师:你在刚才的活动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教师边拿起学生带的用具边说发现的几个问题。

(如:A.牙刷过大、刷毛太硬。B.使用成人的牙膏。C.有人吃有香味的牙膏)

活动三、课后延伸

1.在家长的监督下填写P47的记录表。(活动要求比教材上的提高一些,增加刷牙方法正确、刷牙时间3分钟的要求。)

2.问问父母,除了正确刷牙,还应该怎样保护牙齿?调查身边有牙疼的经历的人,了解牙疼的感受和他们对你的忠告。

[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通过记录表的填写,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调查活动,为第二课时准备资料。]

27我多大了


27我多大了
教学目标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蜉、蝣、猩、寿、铀”5个生字;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蜉蝣、朝生暮死”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好地球的几次问话。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有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⒉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地球
⒊地球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就去问太阳妈妈。
出示第一小节。
指名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在太阳妈妈的建议下,地球向谁询问自己的年龄?
⒉交流,板书:
蜉蝣、大猩猩、海龟、龙血树、化石、铀
⒊学习生字,认识“蜉蝣、龙血树、铀、猩”
⑴认识“蜉蝣”
正音
从这两个字的部首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种昆虫。)
出示“蜉蝣”图,学生介绍“蜉蝣”的有关信息。(教师梳理蜉蝣的样子、生存时间、生活地点、种类)
⑵认识“龙血树”。
出示相关材料,自由朗读,你对龙血树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龙血树的生存时间、功效、生长地点)
⑶认识“铀”
出示图片,老师简介。
三、静心读文,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
⒈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完成表格。
名称生活的地方年龄
蜉蝣池塘上空一天
海龟
地球宇宙
⒉交流,填写表格。
理解“朝生暮死”
从这个词中找出两组反义词。(朝—暮;生—死。)
指名讲意思。(早上生晚上就死了,说明存活的时间很短。)
⒊根据表格内容及收集的资料练习说话。
世界上的物质和生物是那样有趣、奇特。。
(从生存时间、生活地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⒋师生小结: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地球问年龄只有一天的(),接着问(),又问(),然后问()。也就是说作者在描写地球询问自己年龄的过程时是按他们年龄大小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四、体会地球心情的变化,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⒈地球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呢?默读2~17节,用“——”划出地球的几次问话。
⒉交流出示地球的几次问话。
地球问:“蜉蝣,蜉蝣,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大猩猩们在森林里追打嬉戏,就问:“聪明的大猩猩,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海龟在海滩上,又问:“长寿的海龟,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问:“老寿星龙血树,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说:“难道你知道我多大了?”
⑴轻声读,想想地球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⑵如果给你这些词,你会怎么填?每一小组完成一份作业单。
出示:着急急切惊喜迫不及待心急如焚高兴惊讶
地球()地问:“蜉蝣,蜉蝣,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大猩猩们在森林里追打嬉戏,就()地问:“聪明的大猩猩,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看见海龟在海滩上,又()地问:“长寿的海龟,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地问:“老寿星龙血树,你知道我的年龄吗?”
地球()地说:“难道你知道我多大了?”
⑶交流,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⒊分角色朗读课文2~17节。
五、布置拓展作业。
⒈交流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地球上、宇宙中其他物质的年龄和生活地点等资料。
⒉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写写其他物体了解自己年龄的经过。
板书设计27我多大了
蜉蝣、大猩猩、海龟
地球————————————————————知道了自己的年龄
龙血树、化石、铀
本课小结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地球与其他物质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地球急于想知道自己年龄的心情。学生兴趣较大。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照样子写词语:
朝生暮死()()()

《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搜集作者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语句,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2.搜集各个季节所开花卉的图片及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

一、自读三个句子,谈谈自己的发现。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

[教学预设:生:我发现这几句话都写得很具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你能找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吗?谈谈理由(生找词)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么清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实是细致入微呀。

生: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观察的时间很长。

师: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

2.同学们观察力还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俩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号。(如:观察认真仔细长期观察)

3.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想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点?

4.师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敏锐的眼光认真的态度不懈的精神

二、日积月累

1.师:一年四季,无数美丽娇艳的花儿装点着大好河川,你平时观察过各种花儿都在什么季节开放吗?把你自己曾经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搜集的图片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吧!

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更多关于花的知识。

2.师:出示填空题,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香又香,七月()头上戴,

二月()盆里装,八月()满枝黄,

三月()红十里,九月()初开放,

四月()靠短墙,十月()正上妆,

五月()红似火,十一月()供上案,

六月()满池塘,十二月()雪里香。

梅花兰花桃花蔷薇石榴荷花栀子丹桂菊花芙蓉水仙腊梅

1.谁能填空?填好后说说理由。

2.不会填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3.将填好的儿歌有感情地读一读,快速记忆一下。

4.现在合上书,你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背给同桌听,然后打开书,将背不熟的句子巩固一下。

5.你还能将其他的花也像这样编上一两句吗?可以和同桌共同合作。

三、作业:背诵儿歌,抄写儿歌。

8我的舞台(新授课)


8我的舞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方法:
问题引路,自学评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
8我的舞台
老实做人认真演戏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3


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riceandCivilisationin(;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laolc)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核心部分,着重地论述了作者涉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历史研究的原因,揭示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指导思想。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贴以及驳斥贴

所谓四大发明的无稽之谈

还在我读书的时候,我就对所谓的“四大发明”及诸如此类的村妇之言感到很不以为然∶这些弱智玩意也能算是什么发明吗?这些东西里面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某种“发现”而已,它们跟人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发明”,在技术含量上,所运用的科学理论深度及智力活动水平上的差距无异于猴子与人之间的差距。

更何况,说这些东西是属于我们中国人所作出的“伟大发明”只不过是王婆卖瓜式的自欺和欺人。(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甚至都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李约瑟这个好事之徒搞出来安慰我们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这些东西到底包含了多少足以称得上是“发明”的技术含量;而且它们到底是不是我们中国人所“发明”的或者说首先发现的;它们到底是不是像所吹嘘的那样“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到底有多少影响。

如果从定义发明的创造性本质上来说,要称得上是一项“发明”而且是“伟大发明”,显然是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含量的,是要付出了较高水平的智力劳动特别是逻辑思维活动,并且其内在要有一种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而不是像一个小孩子在闲逛玩耍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玩物然后就原样收藏的那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谓“发明”。

我们中国人常常吹嘘的很多“发明”就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玩意,比如说对磁石指南的发现。这只不过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最原始认识和发现而已,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初始认识,并且不需要加以任何技术构建就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唯一所做的只不过是对磁石的外形进行艺术加工而已。

我相信这种磁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曾有所发现,只不过发现时间早晚而已,如果说是我们中国人先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现象,也只不过是因为占了磁铁矿资源丰富的便宜而已,如果一定要说是我们先“发明”了指南针,还不如说是我们先发现了磁铁矿。

实际上,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磁罗盘是从中国传到中东及欧洲去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欧洲人的磁罗是12世纪时在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城发明的。而且这种罗盘远非我们在中国的各种宣传资料上看到的那种简陋的“司南”模型可比,它通常包括在多个枢轴上水平安装或悬挂的磁针,可在枢轴上自由活动直到与地球磁场在一条线上,在技术上要复杂先进得多。

而且,就是这个被认为是指南针雏形的“司南”,也可疑得很。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实物被发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根据野史杂书中一些只言片语的描述推断想象出来的模型而已,考古学家甚至都无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也不知道它的确切用途,但是在一种民族虚荣心的驱使下,就先把它吹嘘成是指南针的“雏形”再说吧,反正把任何现代科学成果都能够“论证”成是我们中国就“古已有之”并且年代一定要比别国早,是符合“政治正确性”的,也是很多“专家”“国学大师”赖以混口饭吃的谋生之道。

仅只是从这个推想出来的“司南”模型来看,也很难让人相信,人们到野外去活动时,会带着这么不方便的东西用来指示方向,为什么不设计成一种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形状构造呢?至于后来出现的指南针,也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其最早是在南宋之前就已经在航海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萍洲可谈》的记载也只说明了人们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使用磁针,恰恰说明了那时的技术还不成熟),而在同一时期,中东和欧洲的航海活动也已经开始使用磁罗盘了,我甚至倾向于认为,真正的成熟的磁罗盘技术恰恰是从中东和西方传到中国来的,不然何以解释为什么“没有指南针”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反而比拥有指南针的中国人航海活动范围要广大得多呢?

另外,一直以来我们所吹嘘的所谓“是指南针的应用导致了对美洲的发现”,也只不过是对航海学和历史的一知半解而已,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单化理解。热衷于自我吹嘘的中国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前两千年,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航非洲(跟这一成就及后来的哥伦布横渡大洋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比起来,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而在磁罗盘没有发明之前的那漫长的数千年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及人,腓尼基人,斯堪迪纳维亚人,阿拉伯人,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一直在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北海波罗地海来去自如。

虽然磁罗盘在航海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航海所需要的仪器装置远痹烩多得多,用来确定方位的仪器和方法也远不止这一种,磁罗盘只是进行航海所用到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而已。之所以在哥伦布之前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没有去进行横渡大西洋的航行,除了航海术上的不成熟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地球是圆形的这一情况还认识不够深入(虽然古希腊人早就认识到了大地是球体,但是对这个球体的情况没有更多详细的了解),当时的人曾经认为,在地中海外往大西洋的方向有一个无底洞,在一幅古希腊地图上还在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出口处标有‘到此止步’的字样。受传统观念影响限制了人的行动,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去进行横渡大洋航行的动力。

一直到了十五十六世纪(这时磁罗盘技术已经在欧洲应用了几百年了),欧洲受到伊斯兰教势力的威胁,为了冲破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寻找通往东方印度的新航路,加上那时候人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圆形,认为从相反的方向绕一圈也能到达目的地,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才开始了冒险进行横渡大洋乃至环球航行的航海活动。不管有没有指南针,只要有了现实的动力,人们都是能够也必然会去进行这样的航行的。认为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的说法委实荒唐可笑。

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在自己的笔记里记录了一些奇闻佚事的一个士大夫官僚(沈括),居然也要吹嘘成是什么“大科学家”,这简直就跟把某个小报的记者说成是“大科学家”一样滑稽可笑。

这个“大科学家”在他的“科学著作”里琢磨了一些如磁针是漂在水上,还是顶在指甲上,顶在碗沿上,抑或是栓在绳子上,那个更稳妥一些,这样一些问题,最后他得出结论,还是栓在绳子上更为牢靠,这就是他所谓的“科学发现”,这类闲得无聊的自娱自乐。(顺便说一句,《梦溪笔谈》其实只不过是一本收罗了艺文,政事,书画,音律,器物,神异,历法,等等诸方面的轶闻奇谈的大杂烩,是他官场失意退隐闲居后的自娱之作,跟《聊斋志异》并无什么两样,也与“科学”二字无关,这些也就只能蒙蒙搞不懂文言文的老外。)

跟这之前数千年里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科学家所留给人类的相比,如记录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莫斯科手卷(Moscowpapyrus)和林德手卷(Rhindpapyrus)上的古埃及高深数学知识,汉谟拉比王朝时的古巴比伦天文学数学知识,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及已上升到抽象思维阶段的科学(而非实用技术),亚波隆尼亚斯的《圆锥曲线》,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光学》,托勒密的《大汇编》等等等等(仅从浩如繁星的众多科学家和科学成就里举出几个典型代表),跟这些相比,如果还要把《梦溪笔谈》之类的吹嘘附会成是所谓的“科学成就”,那我只能很抱歉地认为,这是猴子的“科学”和人的科学之间的差别。

中国人特别津津乐道于马克思谈到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三大发明”的那几句名言,其实马氏不过拾人牙慧而已,我所知道的最早谈到所谓“三大发明”的人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对这几种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今天看来显然是夸大其词了),分别从文学,军事,经济活动三方面(后来马克思那些论调不过是把这几句改头换面了一下就照搬过来),似乎很给我们中国人长脸了。不过可惜的是,不管是培根还是马克思,他们在谈到所谓的“三大发明”时都不是在谈论所谓的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而是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这个“西方”包括了中东,是与我们这种纯粹的“东方”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甚至毫不客气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和哲学”。

所谓“四大发明”的说法是到了上世纪时才由“科学史家”李约瑟炮制出来的,他本人在英国学术界颇受冷落,于是另辟蹊跷搞一套“非西方中心论”,哗众取宠的成分太大了,他本人不过为了出“学术成果”罢了,至于搞这种“精神鸦片”出来对本来就缺乏科学精神的中国人毒害有多大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了。在国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至于培根和马克思所夸夸其谈的所谓“三大发明”的“历史作用”,只不过是哲学家式的把复杂事物简略化的表述方式,一种似是而非的提法,这一套把戏对经历过马克思那已经宣告破产的“科学共产主义”“辨证思维法”洗礼的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了。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就是火药。

如前所述,马克思用一种简略化的方式将“三大发明”的“历史作用”分别表述为是文化传播,军事变革,经济活动三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果用我们中国人更为简略的思维方式,只需要用“文武商”三个字就可以表述了,可惜历史无法如此简略化。

火药在军事史上起到的作用到底如何?客观地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其实是句空话,因为自古以来成做上万的发明,都可以说是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甚至都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火药在军事史上根本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发现,道理很简单,因为对现代兵器来说火药的发现只是原材料层面上的发现,并不是象弹道学,冶金学、金属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方法上科学理论层面上的发现,而后者才是对军事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火药可以说是实现从冷兵器向现代兵器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却根本不是关键性的环节,因为这种原材料阶段上的东西迟早都会被人们发现的,并无任何神奇之处,而方法上理论上的发现却不是有了原材料就一定会出现的,事实上,中国的历史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据说是在宋朝时就已经“发明”了火药,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时我们仍在用大刀长矛(还是正规军)作战,实际仍处在冷兵器阶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并且火药的发现也跟指南针一样,仍然不过是占了矿产资源丰富的便宜而已,特别是组成火药的三种成分之一的硝石,现在普遍认为是中国人先发现的,因为阿拉伯人把这种矿物称为“中国雪”“中国盐”。但是却没有证据表明,火药也是从中国传到中东去的。而且我相信,只要找得到适当的矿藏,中东和欧洲也一样迟早“发明”出火药,一来西方的炼金术传统与东方一样繁盛悠久,二来这种东西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术。

事实是,十五世纪德国人发明了前装滑膛枪,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从冷兵器向火器的转变(这之前已经有了较简单的火枪火铳),而后十八十九世纪几项革命性的发明:线膛枪,火帽,圆锥形子弹,撞针,连发式枪械的出现,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枪炮。这几种发明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复杂的机械制造加工技术基础上的真正的关键性的发明,这才是对近代军事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有了弹道学,冶金学、金属加工技术等和上述这几种发明的出现,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火器时代的军事变革才真正实现了。

而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不管从中古的小到火绳枪大到佛朗机一直到近代的线膛枪炮等各式火器实际上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曾经被吹嘘成是最早的火枪的“突火枪”只不过是一种简陋的喷射式火器,只是在一根竹筒内装上发火物,靠喷射火焰来杀伤敌人,但是喷射的距离很有限(不过一两米),杀伤作用很微弱,只能起到恐吓敌人的作用,并且其原理和构造都与西方出现的火枪完全不同,这种玩意实际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小时候曾经玩过的那种“魔术弹”(射程都远远不如),可有人会神经错乱到把这玩意当作是跟近代枪炮同样的东西吗?关于“子窠”的说法也只是猜测,根本没有任何依据。至于火器在实战中得到有效而广泛的运用也是从蒙古人才开始的。

另外一项“伟大发明”,印刷术,实际上也不能说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当我们在谈到我们发明了印刷术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说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因为雕版印刷术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发明,道理很简单,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原理跟另外一种东西__印章没什么不同,而印章这种东西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有的,出现年代比中国早的民族也多的是,何况雕版印刷术也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在正式一点的宣传“四大发明”的资料中,往往都会特别指明是活字印刷术。

那么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呢?据说是北宋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可惜那只是据说而已,因为这种泥活字从来就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过,从宋代一直到明清,都仍然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以至于很多专家认为,毕升的泥活字印刷术只是个构想,不必当真。一直到近代,才开始引进并使用德国人古登堡于1455年发明的铅活字版印刷技术,这种技术的复杂和完善的程度也不是中国古代传统印刷术可以相比的(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事实上,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术恰恰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

而且,中国后来所使用从西方引进的还不仅仅只是铅版印刷一种技术,如平版印刷技术,凹版印刷技术,孔版印刷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技术细节上也复杂多了,至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印刷技术,跟古代近代的印刷技术又更不是一回事了,实事求是地说,说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那是故意误导人民。实际上,国际上普遍把古登堡发明铅活版印刷术算作是现代印刷术的历史起点,没有谁把中国发明印刷术这种说法当真。

另外,现在学术界还公认韩国清州的兴德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铜活字)发源地。说到这里,我想起有一次,在一个朝鲜的官方网站上看到朝鲜人说他们是“四大发明”的创始者,还说他们拥有六千年文明史,让人哭笑不得。特别是在看到了韩国人在世界杯上的表演之后,联想到曰本也一直在宣扬什么他们是宣纸的发明者,天皇的万世一统等等,让人感到,东方民族在怎样不着边际地吹牛撒谎上都是惊人的相似。而让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们中国人可能还不是世界上最厚脸皮的民族,毕竟我们现在似乎还羞于将这种自吹自擂的无耻劲头拿到国际上去公开表演,只是关起门来自我陶醉。

而跟印刷术关系密切的另一大“发明”,纸,国际上就更不承认那是中国人的发明了,因为早在五千年前,在中国的纸出现之前三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最古老的纸,称之为纸莎草纸(Papyrus),也称纸草纸,英文中纸(paper)这个单词就是来源于拉丁文Papyrus(纸莎草纸),可见这种纸在西方古代应用的广泛和悠久。

纸草纸不仅是古埃及重要的书写材料,而且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亚述人,阿拉伯人所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纸文献,数以十万张计之多,纸草纸文献上记载了大量的古代法律、宗教铭文、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知识翟讳贵历史资料,其中历史最早的是从古法老墓葬出土的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无字纸,载有文字的纸草纸文献距今也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比我们中国人使用甲骨文还早了近两千年。

这种用纸草纸写成的书籍,我曾经亲眼看到过,虽历经数千年,仍然清晰如新,纸质决不比我们中国的纸差,而且纸草纸也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容易断裂,现在埃及都还有根据古代技术进行制造的纸草纸,造出的纸任意折叠完全没有问题。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这种纸草纸古籍,象前文提到的林德手卷(Rhindpapyrus,又称为莱因德纸草书,是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埃及数学著作),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你们有空可以去看看。

所谓中国人发明了纸促进了文化传播的说法,更是似是而非的想当然。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纸草纸文献能够存留数千年,成为我们现在研究和了解古埃及希腊罗马历史和科学哲学的珍贵资料来源;古希伯来人用造价高但便于保存的羊皮纸记录旧约经书而留存下来的“死海古卷”也成为现在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中国据称是在汉代时就开始出现纸了,可是你现在还能够找到那时候保留下来的什么书籍吗?宋代之前的有多少?相反地,商代使用甲骨,反倒为我们留存下来了大量历史资料,使得我们对商代的了解比孔子那个时候的人还要知道的多。汉简的再发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正是因为过早地使用了这种便宜而又易毁的纸,才使得很多的古代典籍失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纸在中国的使用对文化传播不仅没有起到什么正面的作用,反倒可以说是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更何况,一直到近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是文盲,“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哪里?而且中国人仍然在普遍使用手抄和雕版印刷的原始落后手段来传播文字。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既然已经开始使用纸这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了,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发明一种方便的书写工具,仍然使用毛笔这种笨拙的书写工具达千年之久,何其荒唐。而西方人早就知道使用羽毛笔等方便快捷的书写工具,后来又不断创新发明了铅笔,自来水笔(实际上,最早的金属蘸水笔在公元前的罗马共和国就已经出现了。发掘于庞贝古城废墟,现收藏于尼泊尔的国家博物馆),圆珠笔,并传入中国,对推动中国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也曾经对自来水笔的作用进行过精辟的阐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的发明和传入中国远比纸的使用贡献要大。

说完了关于这些“发明”的历史作用,不能不提到的是,在古代史上起过痹烩些重要得多的作用的发明多的是,大多都起源于中东地区,然后传入中国等地,如车轮,滑轮,风车,螺钉,钟表,曲柄,牛和马的驯化,青铜冶炼,炼铁术,马镫,等等。我们中国人应该学会谦虚一点,世界上比我们辉煌灿烂历史悠久的文明多的是,更何况连我们中国人本身都是从中东中亚地区一批批迁移过来的,所谓的三皇五帝,夏王朝,等等,都是子虚乌有的神话传说而已,考古发现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

最近这几年来,复古,饰古,伪古的风气越演越烈,而且都是以官方的支持在搞,其目的不过就是为继续维持专制统治寻找合法性,为抵制==自由的理念寻找借口和依据,所以要把西方任何先进的东西都“论证”成是我们中国早就“古已有之”的,没有什么稀奇的,美其名曰培养民族自尊心,其实是培养遗老遗少。

而这些新时代的遗老遗少们也攒足了劲以一种近乎于无赖的劲头拼命地要把西方任何先进的东西都“论证”成是我们中国早就“古已有之”的“发明”,网上网下,电视报纸,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一类的奇谈怪论,越来越多,什么风筝是飞机的雏形啊,万虎是飞机的发明者啊,竹蜻蜓是直升机的前身啊,大禹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飞行的人啊,孔明灯是发动机的鼻祖啊,等等(我都不想说了,实际上最早的飞行器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了,其实物就保存在埃及国家博物馆,那时候中国这地方还没有人呢。),还有什么新“四大发明”也冒出来了,连养猪酿酒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发现”了,是不是应该凭这些试试去申请诺贝尔奖看看?没准有戏。

如果一定把这些弱智玩意说成是所谓的“伟大发明”,那不仅是对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侮辱,也是对整个人类智慧的侮辱。

其实了解一下“四大发明”产生的背景倒是很有意思的。

“四大发明”的提法,是由英国李约瑟提出,李约瑟1937年前,在英国SirFrederickGowlandHopkins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做研究,(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成就,但后来在他的评传中,被客气地称为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有前途”的生物化学家兼胚胎学家。)

37岁那年(1937年),三位中国留学生到了Hopkins爵士的实验室,于是李约瑟1937开始学习中文(好像还不晚),而且一学就学的是古汉语(牛人),据说他读的第一部中国原版书是《管子》(同车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太懂的文章,李NB在英国学中文却能搞得很明白,真牛人一个)。

于是,很快李约瑟据说就拥有了扎实的中国古汉语知识,于是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而且很快在英国搞出了不少名堂(助手就是中国的留学生鲁桂珍,鲁同学是学现代生化的,来英国也是来搞生化的,据我了解,一般来讲,中国的学生,文理兼专的很少,鲁同学也许是个例外,居然可以翻中国古籍了。而且还要精通世界历史,中西文化比较,鲁同学也是个牛人)

1942年,蒋先生在重庆落难,对曰本人作战,每战必败,听说李约瑟在搞中国科技史,急需提高中国军民士气的蒋介石,立刻把李约瑟和鲁同学接到了重庆,让他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那么多中国历史学家不会搞,非要请外国人来搞,其用意是不是很明显呢?),李约瑟也真是争气,一年后的1943年,在重庆就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四大发明”在抗战进入关键时期的及时提出,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斗志,李约瑟和鲁同学的研究,“抵得上共和国卫队10个师”(张召忠牛人的话)。

李约瑟同志的研究比较相信感性的东西,也许是古汉语的功底毕竟不太够的缘故,对于史料的收集,基本上交给了鲁同学去干,而李约瑟同志,则喜欢流连于敦煌壁画等一眼就看得明白的东西上,比如在火药发明上,他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敦煌石窟中有一幅画,画中,佛在打坐,群魔正在打扰他,这些群魔有的嘴里在向佛喷火,于是李约瑟立刻得出结论,这是中国最早的火焰发射器,或者是喷火枪的图片,证据确凿。然后更进一步出结论,中国喷火枪的使用,晚于投射炸药包的火炮,早于火箭。就凭一幅宗教神话壁画,李约瑟同志可以得到这么多研究成果,这是多么严谨的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态度啊?!

1947年,李约瑟回国,于是关起门来开始写书,1954年他和鲁桂珍发表了大部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人民总结了2000年的科技史,并被中国人奉为科技圣经,于是,以后中国史学家的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必须在那个从没有过历史训练基础的李先生的作品框架下进行了,对“四大发明”一有疑义,立刻就会被批得“体无完肤”。

于是笔者也不敢多说。只是提一点应和楼下搂主的意见,毕升活字印刷只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的一个奇闻,从没有在中国的得到过实际应用,中国从来就是用的雕版印刷术,清代中期,中国从欧洲引进了西方古登堡的印刷术,中国才开始了活字印刷的历史,到底是谁学习了谁的印刷术?

有人问金庸,你在《鹿鼎记》中为什么要说庄家印《明史》,非要刻板?中国可是在北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的,清朝怎么还会用刻板?几乎要大批判的架势,金先生苦笑:事实如此。

鲁同学确实文理兼专,而且还能教出一个外国中国历史泰斗来,鲁同学不仅文理兼专,脑子也好,一来英国,就转了方向,于是,就成名家了。

鲁桂珍在李约瑟的回忆录里还是比较诚实的,说:李约瑟并不是一位职业汉学家,也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不曾受过学校的汉语和科学史的正规教育。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学过科学史,(因为在这几方面,他只受过鲁桂珍的指导,笔者加)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顺便涉猎而已。

因此,李约瑟在根本对“科学”,“科学发现”,“科学发明”,等等都没有界定和定义的情况下,就到处拔高中国古代科技,到处都是伟大发明,神奇发现。这些反科学的做法,被西方科学史家所鄙视,尤其受到了西方“科学史之父”萨顿的严厉批判。

正因为如此,李约瑟曾抱怨:在他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后,剑桥东方学院的学者依然不同他打交道,“一墙之隔”的剑桥大学科学史系也把他拒之门外。他感叹“这一现象何其怪异啊!”,于是他只能自己成立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自任名誉所长,太太鲁桂珍同学任所长,都是正职干部。

这样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这些有悖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严谨做法而出现的东西,却居然被中国人民奉为圣经(但不同的是.真正看过的,却没几个,同车耐着性子读过大概200页,觉得有点反胃,就去吃夜宵去了,吃完,就再也没有看过它一眼)。最经又有外国人完全根据他的东西,搞出一篇《中国人的一百个世界第一》,被中国人民广泛印刷(用的不是毕升的印刷术),我晕。

再举一个例子。

李约瑟说,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公元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哪怕一小块铸铁(原话,不谈那些戏剧化的用词,单他这个1380年,是怎么搞得这么精确的?),于是得出结论,“制铁技术,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1500年”(这个1500年是怎么出来的?从他上述的三个年代都推不出1500年啊?是不是前两个年代平均一下,再和第三个年代比出来的?)。并戏剧性地总结了一句,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注意,他居然说的是钢铁!还不是铸铁。)

这些东东,把我搞得一片糊涂,我本来一直以为中国的冶金技术的获得要落后地中海地区1500年以上,结果,地中海那片的人不争气,居然,搞出块铁要比我们倒过来晚1500年,这么辉煌的制铁发明,怎么不被列为第5大发明?

李约瑟最大的问题是不讲科学体系,不定义科学的范畴,只是从史料,随笔中去找中国科学的闪光片断,并进而不实事求是地拔高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比如,他谈中国数学发展,根本不用去研究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是什么,是否有专门的研究方向,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历代数学家研究的动机和问题的来源,只是找到零星的数学成就,比如宋代秦九韶的解高次方程等等,就得出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云云,这是什么学术态度?

罗伯特·坦普尔在1986年,完全从李约瑟的大作的论据中,搞出来的《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已经被辽宁儿童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书,同车感到可悲,因为这里的所谓100个世界第一,至少已经有20上,已经被明确公认,中国不是世界第一。还要大肆流传,到底是所为何故?

李约瑟的大作,号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却热衷于到处发现中国的“第一”,热衷于比较“领先”了多少多少年,对第二第三的就不太热心了。

他和鲁同学也真是了不起,迎难而上,一会儿就能整出个“第一”来,我倒奇怪了,他这些“第一”的结论怎么来的?是不是他已经翻遍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所有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献了?还是他想当然出来的?既然是《科学技术史》,他干嘛那么热衷于搞“第一”的认证?这是科学史家的态度?

闲着,继续批李约瑟。

李约瑟说,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机器人。来源是这样的(很有名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

这才化险为夷。

李约瑟认为这个机器美女就是机器人了,所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机器人的国家。我考,这里我要怪鲁同学了,一个老外,不明白也就算了,你一个中国人怎么也装糊涂?这不是中国农村家家会搞的木偶吗,这就是机器人了?

继续批李约瑟,批到下班。

李约瑟的大作前后矛盾极多,充分表现出他历史功底的缺乏。

比如我前面提到过的铸铁技术,他说欧洲人在1380年前,没有搞出哪怕一小块铸铁来。后面又说,中国人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2300年左右。过了一会儿又说,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我考,我晕,到底欧洲人什么时候用的铁犁?到底欧洲1380年有没有造出过铸铁?铁犁的犁头是不是不是铸出来的?

李约瑟的大作里,想当然的东西太多。

比如他说,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就会捕鲸和海豹,这一点绝对也是世界第一啊。

再举一个可以当笑话的例子。

李约瑟,说中国的化学武器,领先了西方2300年,最早应用于春秋时期,这是什么化学武器呢?李约瑟,非常严肃认真地告诉大家,这种化学武器是-----“粪蛋”

李约瑟管中国人制作豆腐的工艺,不叫做豆腐,叫做“激素结晶体提取法”(这显然是从他的生化本专业中搞出来的东西),因为西方人直到20世纪还没搞明白“激素结晶体提取法”,所以这项技术中国人又领先了2200年(中国人西汉就会做豆腐了)

NND,不举了,这也叫科学史的研究?

李约瑟,喜欢把中国古代技术提高到高精尖的层次,比如刚才我说的做豆腐,在他那里叫

做“激素结晶体提取法”;木偶叫“机器人”;“粪蛋”叫化学武器外。中国人的漆,不叫漆,叫“工业料”,中国的皮影戏,不叫皮影,叫“麦卡托投影技术”;中国儿童玩具竹蜻蜓,叫“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和螺旋桨”;中国的冶金炉,叫“西门子式”炼钢法;等等等。这样肆无忌弹地胡乱定义,偷换概念的作品,居然还成为经典了?!

诚然,中国古代技术,尤其是手工技术,是达到过很高的水准,在中古时期,至少和欧洲阿拉伯世界各有长,甚至领先过。造纸术,火药配比等关键技术,是由中国传向了世界,没有传过去的,也有如同灵渠这样了不起的等高逐级下降的运河工程,如赵州桥那样古代桥梁艺术的杰作,如浑天仪那样巧夺天工的科技发明。

但我们需要李约瑟吗?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写成了下面这篇专门驳斥的小作,就是为了正本清源,以防大家被误导,并提起大家理性的讨论!!

如果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本着科学和历史的态度来探讨问题,那么我很敬佩。不过,该文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甚至影响到它论点的成立。而对于一些回复者,我就更感到失望了。曾经,我们受到“左”的思想的误导,以为什么都是中国的好,但是,目前看来,似乎更多的人正在受到“右”的思想所左右。甚至是盲目的,不加思考的去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好的,西方的历史,也比中国历史,要光辉的多(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左、右,并不是指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左右,而是一种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可能,这种看法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此,我很遗憾,“矫枉过正”——这个词来形容似乎是再好不过的了。对此,我很遗憾。

对于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看看培根所说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是指文艺复兴前和中,欧洲社会上的一些发明——作者注)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人们将看到,这些发明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他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能痹烩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第一册,格言129条)

但是,在楼主转的文章中说:

“……他对这几种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今天看来显然是夸大其词了),分别从文学,军事,经济活动三方面(……),似乎很给我们中国人长脸了。不过可惜的是,不管是培根还是马克思,他们在谈到所谓的“三大发明”时都不是在谈论所谓的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而是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这个“西方”包括了中东,是与我们这种纯粹的“东方”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甚至毫不客气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和哲学”。”

然而我们来看看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人是怎么说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著作中在引用了上面胚根所说的话后指出:

“……他富有洞察力的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显而易见,即便是西方人,也普遍同意,这些发明无疑是产生于中国。作者说培根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显然是没有看完培根的话,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至于马克思说“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和哲学”——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语境如何?指什么时候的中国呢?不会是作者又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了吧?

再说什么是发明。词典里的解释是“创造出的新事物或者新方法”,那么作者的定义“显然是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含量的,是要付出了较高水平的智力劳动特别是逻辑思维活动,并且其内在要有一种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我很难理解这个显然到底是怎么显然出来的,难道是作者的臆断么?想想看,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但是他并不清楚为什么他采用的灯丝能够长时间不断,他所做的,无非就是实验了几千种材料而已,那么这么看,这个也不是发明了??那么我又想问,前几年英国人评选的世界最有用的发明——抽水马桶,里面又有什么“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呢??

下面具体驳斥作者对四大发明的论断:

先说★★指南针:★★

作者说中国是“占了磁铁矿资源丰富的便宜”而已,但是事实上,中国磁铁矿资源不过在世界上排第三而已,而且多数是贫矿。瑞典、俄罗斯、北美、巴西、澳大利亚也都有丰富的磁铁矿资源,这些地方,也多数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可是为什么就单单是中国人“发现”了呢?

作者又说了“就是这个被认为是指南针雏形的“司南”,也可疑得很。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实物被发现。”

——呵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书中和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书中就有记载,而北宋时代,由于军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铁片和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和指南针。指南鱼的制法最早出现在北宋的《武经总要》(公元1044年)书中,大意是将铁片剪成首尾两端尖锐的鱼形,放在炭火中烧红后取出,使尾部指向北方斜放入水中。将这样制成的指南鱼放在水碗中便可指示南北方向。可以看出,这种长期经验积累的制造方法是符合科学原理的:首先利用水中淬火产生相变和(地)磁场热处理可以提高指南鱼铁片的磁性和矫顽力,其次利用首尾两端尖锐的长条形铁片可以提高指向精度和减小退磁因数,再次是利用铁片向北倾斜放入水中淬火能更接近地(球)磁场倾角即接近总地磁场方向,可以提高磁场热处理的效果。——不知道作者的没有详细的记载,从何提起呢?

至于作者说“认为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的说法委实荒唐可笑。”——因为“不管有没有指南针,只要有了现实的动力,人们都是能够也必然会去进行这样的航行的。”——那么我请问,如果没有指南针,船在大海中,如何辨别方向呢?作者说“热衷于自我吹嘘的中国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前两千年,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航非洲(跟这一成就及后来的哥伦布横渡大洋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比起来,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而在磁罗盘没有发明之前的那漫长的数千年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及人,腓尼基人,斯堪迪纳维亚人,阿拉伯人,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一直在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北海波罗地海来去自如。”——这正说明了作者对航海知识的匮乏,我承认,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民族的确长久的航行在地中海上,不过很可惜,他们一直是做沿岸航行,因为没有办法定位,所以,一直不敢涉足广袤的大洋,而正是罗盘的应用,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还是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来并且传播到西方去的。至于作者说埃及人的环非洲航行,我第一次听说,请给出详细的材料,也让我长长见识;而对于郑和被说成小孩子的游戏,我只能说作者是对历史的无知了,无论从航行的距离、时间、船队规模、造船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世界其他民族,甚至西方人都说,“在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火药★★

对于作者说中国人没有很好的利用火药,我也感到很遗憾,否则,历史或许就不是这样了。但是,作者说“……(弹道学,冶金学、金属

加工技术等和上述这几种发明)这才是对近代军事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我却不感苟同。这就好象是讲,保险杠、挡风玻璃等等是汽车的决定性环节,而至于内燃机什么的,早晚都会有人发明出来的一样!至于火药的传播过程,历史是公认,是怛罗斯战役中传给阿拉伯人,并既而传入西方的,具体的过程,我没有研究过,不敢乱说。

★★★印刷术★★★

作者的论据完全是颠倒是非了,所以很好驳斥,我们看看下面这些资料就明白了:

锡活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初期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书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此为锡活字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续后有《锦秀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活字,印有天文、数学等书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5020册。——注意,这些书现在还有少量存世!!而欧洲在1423年才开始使用雕版印刷,谷登堡在1456(一说1454年)年才开始用活字印刷了《谷登堡圣经》。而作者宣称的“一直到近代,才开始引进并使用德国人古登堡于1455年发明的铅活字版印刷技术”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西方普遍不认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欧洲人认为,谷登堡是独立的发明了印刷术,也就是说,中国的印刷术并没有传到欧洲去,而仅限于东亚部分,而且,这个应该说更接近或者根本就是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欧洲人不承认中国曾经发明了活字印刷!不知道是作者无意还是故意的利用了这个事实。

★★★造纸术★★★

作者说:“国际上就更不承认那是中国人的发明了”——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麦克·哈特在其著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中,把蔡伦排在了第7位,甚至高于第8位的谷登堡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一本西方人的书《世界通史》中是怎么说的吧:“105年,中国人发明了造纸,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先决条件,751年,被带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他传入叙利亚、埃及、摩洛哥。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他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

而至于纸张对文化的保存的问题,我觉得作者似乎根本就不了解了,因为根据国际的公认,正是因为中国拥有纸这种方便的书写工具,才让中国文化相比其他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存和繁衍。

最后,请允许我列举一张表格,引自:

J·尼达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242-243页

技术和发明的传播

中国传入西方的技术与发明

大约与现在相隔的世纪

方板链泵15

轮式碾磨机13

水力轮式碾磨机9

水利冶金鼓风机械11

叶片式旋转风选机14

活塞风箱14

拉式纺机4

手摇纺丝机械3-13

独轮小车9-10

车式碾磨机12

牲畜挽具:胸带8

轭6

马镫8

石弓13

风筝12

深钻孔法11

铸铁10-12

卡丹式悬架8-9

平圆拱桥7

铁索桥10-13

航海制图法10

船尾舵4

火药5-6

火药用于战争4

磁罗盘11

磁针罗盘4

磁罗盘用于航海2

纸10

雕版印刷6

活字印刷4

瓷器11-13

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与发明

螺钉14

液体压力泵18

曲轴3

钟表装置3

2006-1-3000:53桃源小溪

管理员

宛溪菜农

积分2467

发贴2467

注册2005-11-30

状态离线#4关于这四大发明谈谈我的想法

指南针:现在却是记载都比较空泛,我也不想太多的考证,这个东西中国最早搞出来,现在两方都没有疑义,所以我也不想聊了,何况我对航海之类的东西并不懂。

造纸术:这个东西的伟大意义不可抹杀,埃及的纸草造纸如何如何得早,这个东西我找不到材料也不想去探讨。这个问题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现在我们用的纸,中国人的纸外国人的纸,基本上都是中国这个造纸术体系的结果。看过某专家的分析,他说埃及得纸草造纸的问题应该不在于质地,主要问题在于材料,因为纸草这个材料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样的材料,造成了这种技术没有办法传播。我比较赞同这种看法。

火药:火药目前正反双方都没有谈到一个问题,目前,科技界认为中国发明是黑火药,一硝二硫三木炭,这样的比例就是黑火药的主要秘密。硝石在中国的储量比较大,和硫磺很早就被中国人使用(中医和炼丹术)。目前认为,中国对火药这个东西没有贡献的主要观点都是认为中国发明了黑火药,但是真正在军事应用的是黄火药,而且黄火药是复杂的化学工艺制造的,和中国可以简单用矿物+木炭制备的黑火药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认为中国是非常偶然的没有大量使用黑火药,造成中国人的军队一只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也有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黑火药的爆炸力不够强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来中国的枪炮。在这个问题上面,我只想把问题提出来,不想讨论。黑火药的好处是便宜,方便制备。黄火药的好处是威力大。

活字印刷术:其实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太多可争议的东西。沈括的记载已经说明一切,虽然有人说没有找到实物,其实活字印刷书这个东西就算不是毕升发生的,沈括能写出来,照着做一定能做出来,这个并没有太多的技术难点。但是外国人是不是学习了这个东西,那就要看证据了,我比较相信,老外的那个是独立发明出来的,也愿意承认老外的那个对世界发展影响比较大。但是,有些问题还是想提出来。

目前的考古已经发现西夏时期的活字印刷佛经,证据是里面多次出现了某些字倒排或者横排的情况,雕版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的。royalkent也说了一些其它的活字的证据,完全可以说明中国在现代活字印刷术传入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雕版更多,或者说留下来的文物更多。我觉得问题是多方面的,前些曰子一个纪录片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分析是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下,雕版可能比活字更加便宜,更加经济而且耐用。

1、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字多,西方都是用字母文字的,他们用锡活字可以做26个模子,然后翻大量的活字出来。中国汉字太多,一本书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做模子不一定合算,古汉语的话,之乎者也可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做模子是合算的,但是很多字可能只出现一两次可能会采用直接雕刻的方法。这样的话,从做字模上面讲,中国书籍用活字不一定合算(尤其是印刷量比较小的)。

2、科举制度造成中国读书人读的书比较少,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年年必印,而且只要印刷作坊不倒,可以百年用一套雕版,那么用活字的意义不大。其他一些所谓闲书,印刷量不大,做活字印刷之就更加不合算了。

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永乐年间,明成祖创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于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以炮兵为主的新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神机营的创建,大大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该营曾多次随皇帝出征,为平定北疆下赫赫战功。明军首创炮兵同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朱像对此作了总结:布阵时“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尖”。

1419年,倭寇数千人进犯沿海,辽东总兵刘江率部抗击,首开以岸防火炮歼灭海上入侵之敌的先例,史称“望海大捷”。此战之后,“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无大侵犯”。

1449年8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兴兵南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战,明军遭袭击,指挥无方,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明英宗被俘,12万瓦刺大军乘势进攻北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奉命守卫北京。他严令诸将加固城防,在京城九门部署重型火炮,命神机营设伏于德胜门外。不曰,敌军主力攻打德胜门,进入于谦设伏领域,神机营众炮齐发,城内守军乘势夹击,瓦刺军阵势乱,主将也先之弟死于炮火之中。也先惧怕神机营火铳的神威,撤围逃遁,于谦挥军追击,大败敌军。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代前期大规模使用火炮守城的著名战例。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长66厘米,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

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之敌,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

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该炮口径达100毫米以上,全长正.4米。自炮口至炮尾共有九道宽箍,药室呈算盘珠形,室壁开有火门。据《登坛必究》记载,大将军炮在发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该书还说大将军炮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别发射7斤、3斤和1斤重的铅弹。若在战场上安置千架,人人能放,则可所向无敌。最初以为大将军炮太重,难以机动,后来用车载运,便能登高涉远,山地平原皆宜,见者莫不胆寒。

明朝中期火炮研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明了车载炮。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车炮合一的重型火炮。

车载炮有许多优点。首先是便于机动,炮手既可推拉炮车,又可临敌发射。其次是提高了火炮的参战速度,赢得了战机。其三是兼有挡敌和击敌之用。炮车既具有一般战车阻挡北方缥悍骑兵快速冲击的作用,又可建立军营,使用火器和叠阵,击杀敌骑。

明火炮虽然在杀伤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有一大缺点,那就是没有瞄准具,在发射速度、机动性等方面也不尽人意。永乐年间定型装备的火炮,到100年后的嘉靖时期仍没有新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扼杀了火炮的创新和发展。明廷严密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严禁地方和个人研制。而此时欧洲的火炮技术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欧洲人经过对中国的火药、火器技术的了解、仿制和改进,到了15世纪后期,终于赶上和超过了中国“老师”。

ps.被革职;袁崇焕,

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清)军的进攻,曾坚守孤城宁远,

以2万军队抗击后金军万人,用火炮击伤努尔哈赤

明清火器补遗(一)开花弹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曰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有个战例值得研究一下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曰,努尔哈赤率后金军13万人以锐不可挡之势,度过辽河,长驱西进,围攻宁远城,袁崇焕率领坚守宁远的明军仅有一万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与之抗衡。

袁崇焕得报兵临城下,便召集将士,集宁远城外民众于城内。杀猪宰羊,“刺血为书,激励军民将士,誓与城共存亡”。命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守四门,军民同仇敌忾,并严辞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袁崇焕有胆有识,忠勇谨慎,指挥全城军民英勇抗击,多次打退后金军的凶猛进攻。又命令点燃红夷大炮(荷兰产铁炮),一炮摧毁后金军军营一角,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好收兵,退至宁远城双树堡。重整旗鼓,次曰又攻,依然遭致惨败。两军相持20多曰,后金军见破城无望,加之伤亡甚重,士气大落,无法再战,被迫收兵回师。袁崇焕率胜兵追击30余里,又斩杀后金兵万余,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在兵败退回沈阳途中叹道:“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并于同年八月,因身患痈疽,病死于距沈阳40里的云爱鸡堡。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一心雪耻,又亲率大军攻击明军宁锦防线。清军渡过大凌河围攻锦州城,袁崇焕派兵增援以牵制清军的行动。清军未能攻下锦州便转而攻打宁远。明军在城头密排巨炮,总兵官满桂出城接战,引诱清军进入大炮射程,然后猛烈轰击清兵,又打的清军死伤无数,仓皇撤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凶”,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重新引进西式开花弹。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帖子里的不少观点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很多部分其实是在国内的人没有接触到所以不知道,一听之下很难接受而已。但是国外的这些观点也很多都是推断和猜测,说穿了和国内的看法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靠猜的。所以不要凭着一知半解,乱拿着国外的鸡毛当令箭。

比如这个观点“更何况连我们中国人本身都是从中东中亚地区一批批迁移过来的,”。

这个观点国外确实有,但是是基于1:符合非洲起源论;2: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出现了断代现象。——这2个原因得出这个观点的。

首先非洲起源论只不过现在比较流行而已,在严肃的科学讨论中也只是认为是推测,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能够证明。

其次,青铜器的断代问题,只能说中国的铜器和锡器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也只是猜测,没有有力证据的。

拿着国外自己也承认只是猜测的观点说是什么世界公认,完全是无稽之谈。

看过了文章和后面辩论的那些回复,发现这样一些这样的问题——

1、赞成四大发明对于世界发展意义的人所提出的史料的支持,能不能成为有力的证据呢?这一点,偶因为做不来考据,也没有这个时间,所以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可是四大发明确实是对中国人自己有很大意义的,其他的一些发明也是如此。不论是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还是说仅仅作为一种想法存在于古籍中。

2、那些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价值存疑,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是不重视“奇技淫巧”,因为科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中从来不是成体系的。这个理由我赞成。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可以看出我们民族一个很神奇的一面——即使是再怎么轻视这些“技巧”,再怎么地位地下,不成体系,可是却依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熠熠生辉!有些东西,确实是中国人用一种很轻易的态度就能够做到的了。

3、中国四大发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论证有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学者们(讨论者们)采取的都是同样的方法——查史料,找证据!可是、可是这些史料证据就真的这么令人信服么?大家其实都是半斤八两吧?你说我的考证不正确,那么你的论据就绝对正确了么?难道不存在另一个可能性在某一天某一个墓地发现了新的史实么?哈哈,我们谁都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而即使回到了回去,或许也不能发现某现真相的,因为很可能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就决定了一个文明影响另一个文明的重大转折啊!

所以爱国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他们了(虽然有点诡辩,可却是事实)——你说我们的证据补充分不对,那么你们的难道就对了么?你们看见的难道就真的是历史的真相了么?

所以对于曰本、韩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民族也认为四大发明出自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啊,他们的想法和目的和做法和偶们的其实一样啦。

4、为什么要讨论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意义?!当时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爱国主义的思想,让幼时的自己能够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而当我们长大,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智之后,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之后,我们可以不再害怕面对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人小时候他爱自己的爸爸,经常把自己的爸爸看成是世界上最最了不起的人,当他长大之后他发现或许他的爸爸没有其他人爸爸那么有文化那么有成就,可是这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爸爸是自己心目中最最伟大的人!我们的国家——中国也是如此!对于四大发明的种种质疑,丝毫影响不了我们对于中国的感情。中国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而被我们所敬仰的,我们爱中国是因为他就是中国,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我们的生命的构成!!

5、再回到四大发明的价值来,嘻嘻。为什么四大发明一定要对世界的进程有所影响才了不起啊?中国有了这些其实与世界无关,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给我们的祖先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这就足够了。至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影响之类,那是另外的事情,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嗯,这部分没有说清除,肚子饿了呜呜)

6、中国文化文明的价值并不是完全体现在这四大发明的科技发展上的。正如上面有些朋友提到的那样,古代中国是不重视“技巧”的。中国的价值体系、审美体系、思想体系,和西方的完全不同。因为这点不同,西方不理解我们,因为这些不同,现在的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古代的中国文化啦。因为现在的我们自“五四”以来已经收到西方之类太多太多现代思想的影响,科技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是一件好事情,是能够带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便利的好东西。

可是,科技的价值除了带来好的一面之外就没有另一面了么?中国古代文化轻视“技巧”难道没有他们的道理么?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啊,每天偶都要自己好好看书,可是偶却因为懒惰因为各种现代人的弊病而不能做到自己的志愿!!(嗯~~咋说道这里了捏-_-b)

关于现代社会,科技对于人的异化作用,其实在老祖宗的一些精粹书籍中都有精彩的评论的吧。(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困惑的,自己有时候想到的一些自以为很精彩的东西,可是在某一天才发现原来老祖宗早就用更加透彻更加富于文采的语言说得明明白白了!)庄子说原本的混沌的象罔在有了眼耳口鼻之后却丧失了生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各种改变,可也让我们丧失了很多生命的意义!人和自然的和谐不断打破。人们活在加速度的空间和时间里面,没有能力停下来看看自己的生命。

四大发明也是如此啊,它为我们的文明带来了推动,带来了各种的便利,可是它同样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无数的伤痛与伤痕!

群里面有人对于这个问题说“科技的发展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接受尽力创造新的和谐”(大意如此)

是的,因为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发生作用,它们有用,所以我们不自觉地都在用“科技”异化了地眼光看着我们身边的,我们以前的和我们未来的事物。

那么对于古代的中国,对于现在仍然存在的科技还不可能高明的一些原始的族群,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呢?

我们应该脱下现代的眼光,用属于他们生命的那种眼光看待他们真正的价值啊!!

对于古代中国是这样的,四大发明绝对不是中国最伟大的东西(或许也不是整个世界文明最伟大的,或许只能是整个世界科技发展中最伟大的吧hehe).

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文化。人类的生命、人类的文化。这个地球上所存在的生命、地球的文化。在这些范畴内,什么才是最伟大的呢?!


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西实验小学张连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动、植物的神奇。

2、让学生学会想象,敢于探索发现。

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着科学家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一次小小的发现也许会演变成伟大的发明。下面听老师讲个故事好不好?传说我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上山伐树时,被丝茅草划破了手。他觉得很奇怪,一棵小草怎么会这么厉害?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丝茅草叶子的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于是鲁班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

同学们,你们养过动、植物吗?你最熟悉哪种?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全班互动交际自己眼中的动、植物

三、“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师引:大家都知道小壁虎,他会自由自在的在墙上爬行,

如果人有了壁虎的本领那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你所熟悉的动植物是否也能给你点什么启示?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受到的启示。

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有问题可以问一问。

四、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新,

语言是否生动完整。)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想象探索。科学的发明,人类的创造

往往正是一个幼稚的提问,一次天真的探寻,一个看似荒诞的梦

想开始的。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积极探索大自然的

奥妙,让心中那颗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童年的发现: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儿童诗两首》是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写的,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根据本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教材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略读课文特点,减少束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试写儿童诗。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儿童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为学生后面的模仿写作作了个铺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一)读诗文,晓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师引导: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

(生配乐朗读后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

童年生活的快乐)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体验,加深理解,有所领悟。

(二)品诗歌,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歌《我想》,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说一说: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2)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融情会意。

师: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3)读出最喜欢的画面,师生评一评。

(4)师又问:作者有那么多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师板书:丰富的想象)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鼓励学生用我想接着将诗写下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学完整首诗,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模仿着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

(6)学生自由创作,表情达意。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如:

我想把眼睛

安在火箭上。

带着自己的疑问,

牵着自己的梦想。

冲啊,冲

冲上太空探究奥妙。

我想把耳朵,

装在风筝上。

听鸟儿唱歌,听白云唠家常。

听呀,听

天空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嘴巴

嵌在风筝上。

和风儿一起闲聊,

和小鸟一起歌唱。

晃啊,晃

尝尝白云像不像棉花糖。

(8)师生共同评一评,读一读。

2.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四、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欣赏儿童诗: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

像树一样成长。

圆圆和圈圈

郑春华

有个圆圆/爱画圈圈/

大圈像太阳/小圈像雨点/

晚上圆圆睡了

圈圈很想圆圆/

悄悄地、慢慢地

滚进圆圆梦里面/

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

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

圆圆睡醒了/

圈圈眨眨眼/

变成大苹果/

躲在枕头边。

3.自由读诗,练习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背下来。

五、板书设计

9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

街头阅读

溪边钓鱼

愿望

江上戏水

丰富的想象

快乐童年资料提供者:

我的信念3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信念3”,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俭朴重大发现保持安静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内容比较散,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的外延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思维方式。

童年的发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童年的发现*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发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长大了一岁,改正了不少缺点。
2.学习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3.认识13个生字,学习写9个字。
教学重点:
1.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2.学习写字,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内容、词语、生字),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认识他吗?(出示人物课件及人物录音)我叫王明,今年六岁,已经上一年级了,我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愿意看看我的进步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我长大了一岁》。(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听老师读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读音。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个“△”,可以用拼一拼、猜一猜、问一问的方法来认识它。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小伙伴,小组成员在听别人读书时一定要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4.指名读,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自然段也可以)。
三、认识生字及词语
刚才你们读书时有没有字音读不准的或觉得有困难的,需要大家帮助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
1.看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一岁乱飞再见弟弟都要欺负
妹妹抹眼泪大孩子捉小鸟
2.看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1)自由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
(3)指名带读。
岁乱再捉弟妹抹
孩都眼泪欺负
(4)讨论交流,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字)
指导:“长,再,看,我,要”的字形,并让学生书空练习。
(5)比较不同点,组个词语加以区别。
在()妹()地()
再()抹()弟()
指导:“欺负”的“负”读轻声。
课中休息:学唱一首歌《小松树快长大》。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质疑:可以任选其中喜欢的一段说一说因为我长大了一岁,所以我改正了什么毛病,大孩子做的哪些事我都要学会?
提示:回答时要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
板书:
不捉小鸟
不欺负弟妹
学做大孩子的事
4.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每一段内容及图片),同时指导朗读。
指导看图,同时指导:“你们”都指谁,捉小鸟,欺负小弟小妹为什么不对?
(渗透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5.讨论:哪些“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6.各小组再读课文,任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边朗读边表演的比赛。
五、练习背诵
教师:你们刚才朗读得好,表演得也好,这篇课文写得这样好,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
自由背诵——小组练背——指名背诵。
六、说话练习
1.小组合作学习
个人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2.个人汇报所编的句子,有能力的可以加动作表演。
七、写字练习
教师:看这些字哪些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指导个别字。
学生写字。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王明的进步,也找到了自己的进步。你们在今年里进步的特别快,高兴吗?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更要一天比一天进步。
九、布置课外作业
你长大了一岁,还懂得了什么,说给老师,或爸爸妈妈听。(有能力的可以动笔写一写)
老师(或爸爸妈妈)好:
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长大了一岁。

《童年的发现: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想: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童年的发现教案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个性教案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教学反思:

《3 我发现了新的流星群》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我的发现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223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