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习题(冀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组长: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9个生字,会写45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3、查阅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机智灵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体会人类的进步要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的道理。
4、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爱弱小的生命。
本组教材以“倾听探索者的脚步声”为主题。人们常说:“脚踏实地”,但是,现在,人类的脚步已经到了太空。只不过,到过太空的人还只是少数。所以,有更多的人要通过阅读文章去了解那神奇的太空生活。也许,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有一颗科学的幼芽萌发,也许,今天的点滴思考就是一颗科学的巨星蹒跚起程。很多的发明、发现都源于假如。暴雨中蝴蝶到底哪里去了,它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在想,读者也在想;作者在探索,读者也可以接着去探索。只要没有找到答案,探索着的脚步就不会停歇,只要还有疑问,学习者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来。探索者有探索者的精神和风采,探索者有探索者的故事和经历。
教学思路:
教学时,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借助图片、录象等,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此外,为了丰富学生对科学适应的了解,还要调动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课时设置:
《向卫星求救》2课时《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2课时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课时《蝴蝶的家》2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课时
课题:21向卫星求救组长主备人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理解“失踪、范围、小型、剧烈、峡谷、救援”等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过程和方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导入课文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材简析:
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航天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广泛地服务于人类,影响人类社会.本文讲述了第一颗救援卫星首次救人的故事.教材编选这篇课文,意在向小学生展示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思路:
1、本文是一则故事,但由于设计的高科技知识对学生比较陌生,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2、引导学生试着讲好故事,读是讲的基础,只有读好,读通才能绘声绘色的讲故事。
3、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问题,要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二要读出文章表达的顺序。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三要读出感情。四、能具体生动的讲故事。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1、认识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理解“失踪、范围、小型、剧烈、峡谷、救援”等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的过程,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导入:
1.板书课题:向卫星求救。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卫星、的资料。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1、见预习常规目标完成。
2、课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1、谁向卫星求救?为什么求救?卫星为什么能救人?
2、看一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内容的?
小组交流:
1、对学、互查预习作业。
2、小组以互说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同学必须发言。
合作探究:
1、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失事,一些科技术语等。
2、“卫星”救人的原理是什么?
3、当西姆知道是卫星救了他们,他可能会说些什么?会想什么?
4、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卫星救人的故事呢?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1、教师补充卫星有关知识:
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卫星按它所围绕和星系可分为地球卫星或其他星球的卫星。按来源分,地球卫星又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为地球人照明,还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像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像、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总之,人造卫星因研制、生产、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2、写一写咱们国家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训练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型()监()峡()峦()
刑()临()狭()恋()
找出不同的地方写一写()
二、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剧烈—()救援—()踪迹—()
微弱—()茂密—()搜寻—()
第二课时训练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圈{将{重{
二、想一想,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三、把这个卫星救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课题:22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组长主备人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新词。积累“宇航员、娱乐、栽培、蔬菜、装饰、恐惧、遮挡”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的奇妙有趣和艰难。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过程和方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借助杨利伟在太空生活的资料,围绕“妙趣横生”来理解课文。
2、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将太空生活和地球生活对比,是学生真正体会到奇妙有趣和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奇妙有趣和艰难,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奇妙有趣和艰难。
2、理解“智能化、失重环境”等词语。
教材简析:
《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的交待了造成“妙趣横生”的原因。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舱的生活、在太空行走、睡觉、景观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太空生活与地面的不同:奇妙、有趣而又艰难,最后表达了作者和宇航员的共同情感:故乡地球才是最美的。
教学思路:
在学生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学会搜集、选择、利用资料,引导他们在悟中读,读中悟,并适时进行学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妙趣横生”一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体会太空生活奇妙有趣和艰难。
2、了解宇航员描绘的地球,体会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3、有条理的向别人介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导入:
太空生活是神秘的,让人浮想联翩。而今,人类的“飞天”已不再只是一个梦。那宇航员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吧!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见预习常规目标完成。
第二课时:1、想一想“妙趣横生”的意思
2、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3、宇航员的生活与地球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区别?
小组交流:
1、小组以互查的形式进行展示,组长检查组员的生字词情况,先听写,然后说出词语的意思,把不会的词语总结出来。
2、小组交流、发言、讨论。
3、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合作探究:
1、小组组长把本组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智能化,无土栽培一些科技术语等。
2、出示有关表格体会太空生活的奇妙有趣和艰难。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我们在地球的生活
吃住
行走
睡觉
喜欢做的事
3、为什么宇航员说自己的家乡美?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1、课前了解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可以参考杨立伟在太空生活的视频资料)
2、教师补充: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你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欢在吃饭时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训练设计:
三、比一比,说出不同,再组词。
洒()疏()障()具()
酒()蔬()章()惧()
隔()吴()列()唯()
融()娱()例()维()
四、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妙趣横生:
潇洒:
屏障:
第二课时训练设计:
一、改正错别字
1、很多实例说明,吸烟有害健康。()
2、太空蔬菜实行无土栽培。()
3、宇航员梆在床上也可以睡。()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从太空看去,喜马拉加山(),甚至分得出哪里是(),哪里是(),哪里是()、();伊朗的卡维尔盐渍大沙漠,褐色与白色的大旋涡簇拥着()肆意翻腾;巴哈马群岛像绿玉一般闪闪发光。
教学反思:
课题:2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组长:主备人:课时: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3)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
2.过程与方法:感情读文,尝试仿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本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饱含童真的儿童诗,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诗中处处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写出了儿童的心事与天真,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激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未来。诗歌极富想象力,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揭示了科技的进步、人类愿望的实现,要靠我们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诗人从儿童的视角,一开始就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奇妙的想象中:第一节总写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第二至第四节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我移植了爷爷的记忆,爷爷移植了我的记忆,多么神奇;我移植了博士叔叔的记忆变得博学多才;我移植了诗人爸爸、教授妈妈的记忆,能吟诗做题,变得出类拔萃;宇航员和潜水员相互移植记忆,都知道了如何上天入地;蝴蝶移植了蜜蜂的记忆,酿出了甜甜的蜜。第五至第六节描写了生活中植物嫁接后创造的奇迹。第七节总结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何时能实现要依靠我们不懈地探索、努力,激发孩子努力学习、探索未来的决心。
编写本课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激起学生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及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特点。
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赏、创的教学策略,达到领悟课文,主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是初读,读正确、读流利,获得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再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等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思维发散迁移后,再进行自由朗读,学生就可以读出自己的感悟,并和诗人苍生共鸣。复备:
导入:
出示一组“移植”植物的照片,理解“移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自学导航:
1?自读课文,标示出诗节,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之意。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用“”勾出起过渡作用的诗节。
3?按照“幻想—启迪”的顺序,理解诗歌内容。(?哪些诗节描写的是作者的想象?哪些诗节描写的是生活给予的启迪?)
幻想启迪
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什么模样
4?从生活中的启迪到大胆假设,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
小组交流:
交流形式:组学
交流重点:按照“幻想—启迪”的顺序,理解诗歌内容。
合作探究:
儿童诗优美、规范的语言,使诗的声音节奏更具有音乐性,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
小组交流讨论:
1?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呢?去做些什么呢?说一说。
2?谈谈你读了这首诗歌后,受到了什么启迪?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1、教参《神秘的记忆移植》
2、图片举例:心脏移植、肾移植、骨髓移植
3、医学移植发展历史图像
板书:2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不懈地探索、努力
大胆想象→→→→→→→成为现实
达标训练:
布置学生仿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或开展以“假如”为主的诗歌创作(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等)可以是一小节,也可以是整篇。
教学反思:
课题:24.蝴蝶的家组长:主备人:课时: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盈、玷”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展开想象,感受文章的美,激发学生对蝴蝶的怜惜,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本课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线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第一段主要写想到下大雨“我”为蝴蝶无处躲雨而着急,第二自然段写了蝴蝶的身体没有办法经受狂风2,第三段写任何地方都不能容忍下蝴蝶躲雨,第四段写蝴蝶的家不会在桥下、树叶下,“我”再次为蝴蝶没法躲雨而着急,第五段写一个小女孩告诉“我”蝴蝶一定有一个秘密的家,它不会淋雨的,第六段写了“我”想知道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作者与孩子一样,拥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心,正是这童心,使他更多地关注弱小的生灵,关心无助的生命。文章最后以苦寻而无结果作结,给人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
教学思路:
以读为主,读、思、议结合。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感受文中之景,感受散文的韵味。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复备:
学习目标:
1、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盈、玷”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导入: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1.完成预习常规目标。
2.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1.下雨时,蝴蝶在哪里?作者做出了几种假设?
2.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互查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1.分小组学习生字、小组展示。
2.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合作探究:
1.学生提出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进行探讨。提炼课堂生成问题.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3.你觉得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采用板书设计形式.
课外拓展:
蝴蝶消失的原因何在?
相信大家都喜爱美丽的蝴蝶吧!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蝴蝶也愈来愈少。许多原来盛产蝴蝶的地方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了,部分种类甚至是完全消失了。今天,蝴蝶的命运非常令人担忧。
蝴蝶消失原因何在?
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主要的原因
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导致蝴蝶消失的主要原因。大家都很清楚,蝴蝶一旦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寄主植物,它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近几十年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非常迅速,森林被大片大片地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领导者没有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盲目地指挥,使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以广东省为例。五十年代末的一场“全民大炼钢”运动,使本省的许多原来郁郁葱葱的山林在很短时间内就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头。许多蝴蝶也跟随大树一起倒下了。而更为严重的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些的地方领导不顾本地的实际,盲目跟随“学大寨”,把大片的森林砍掉,在山坡上开垦梯田。
大树被砍倒,一段时间后,它们还能重新发芽生长。但是山坡被改造为梯田,就彻底地改变了生态环境,令这些被砍倒的树木再也不能重新生长。而蝴蝶一旦痛失了家园和它们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就会永远在该地区消失。
滥用农药的也使蝴蝶数量大大减少
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药的使用也愈来愈普遍。这些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把许多蝴蝶一同杀死了。1981年,Cheni在南昆山随时都可见到白斑眼蝶。然而1986年南昆毛竹林发生了一场蝗灾,为了保护毛竹,山民们大量地使用农药。以竹叶为生的白斑眼蝶也不能幸免。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
一、给生字注音、组词。
避()()、撼()()、喧()()、嚷()()、
盈()()、玷()()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躲避——()、确信——()、猛烈——()
柔弱——()、急忙——()、喧嚷——()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栽不动一个水点;————,一点水都不能玷污的;————,
————,怎么禁得起着猛烈的风雨呢?
二、课文在线。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1.画——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方法。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是:
——————————————————————————————————
2.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发挥想象,自己试着写一写。
——————————————————————————————————————————————————。
教学反思:
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组长:主备人课时: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本课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寻求真理的精神。
2.课文先对挑战者——伽利略和挑战对象——亚里士多德作介绍,讲到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索的人;讲到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他的话在当时被当作不能更改的真理。然后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提出怀疑。最后讲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3.这篇课文通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两个铁球落地试验的背景与经过的记叙,宣传尊重科学、大胆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教学思路:
一、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生平与业绩资料,或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
二、课文写的是科学界的论战,时间较久远。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开始上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与业绩的资料。
三、这篇课文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人们应有的科学态度。这个思想是伽利略带给我们的。要引导学生以这个思想为线索,以感悟重点词句为手段,以伽利略的怀疑精神为动力,开展探究性阅读。
首先,就课文背景进行论辩。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伽利略的行为,就要先了解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崇拜。教师可让学生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第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教师可用课件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先讨论:“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同?(“信奉”是不但相信,而且实行)再讨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你怎样看待这种信奉现象?教师要诱导学生在讨论、论辩中要启发学生援引搜集的资料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对权威要尊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对这样的权威应当尊重。但是,对权威不应盲目迷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复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
2.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1.完成预习常规目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1.梳理归纳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2.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伽利略为什么要作这个实验?结果怎样?
小组交流:
1.见预习常规..
2.分小组学习生字、小组展示。
3.对学、组学预习问题。
合作探究:
1.“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2.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
4.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我的收获:
小组归纳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采用板书设计形式.
课外拓展:
1.本文有一些描写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的词语和句子,都是佳词妙句,要鼓励学生依自己的需要练习读写,积累语言。
2.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找一些类似的资料读一读.
达标训练: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划出不同。
辩()忘()磅()宣()
辨()妄()傍()喧()
二、选词填空
实验试验
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成功了。
2.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作了一个非常有趣的()。
分辨分辩
1.你能()香花和毒草吗?
2.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不想()。
事实实事
1.遇到问题我们要摆(),讲道理。
2.我们只有多做(),少说空话,才能把事情做好。
年轻青年
1.()时代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难忘的时期。
2.作为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应该主动让座。
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池水()的身材
()的衣裳()的年轻人
二、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表示。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这“和平之花”是一种新品种的花。()
(2)“和平”如同花一样美好,因而把它称为“和平之花”。()
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就称他为“辩论家”。
(1)他就是一位辩论家,善于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见解的专家。()
(2)他口才很好,像辩论家一样能言善辩。()
三、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扩充具体。
例:伽利略做了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1.奶奶爬上了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课题:阅读链接:不会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组长:主备人:课时:1
教材分析:
阅读链接使孩子们找到了一个展现自己课外知识的舞台,使教师们找到了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效联系的桥梁,科学家他们为我们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使学生们对第五单元的学习有了更多的熟悉和快乐的享受。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学会“链接”,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上的文章。另外,在课后将链接内容办成手抄报,在动手中动脑,在抄写中加深理解。手抄报中以课本中的“阅读链接”版块为主要内容,自己收集的资料成为辅助版块,样式由学生自己设计。优秀手抄报在班中上墙展览,拓宽交流面;自己收集的资料订成小本本,以作收藏。复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的事迹。
过程与方法:以诺贝尔为一个扩散点,一个了解、感悟的范例,通过网络学习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浩瀚的科学史,甚至人类历史,去探求、去走近、去了解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孩子们更深刻地感悟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导入:
通过课前查资料,你知道世界科学史上有好多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科学家。
自学导航:
1、小组展开一次“我心中的科学家”搜集资料、事迹。
2、自读自悟: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不会被历史遗忘?
小组交流:
形式:组学
交流重点: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不会被历史遗忘?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展示
2、讨论:中国距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
我的收获:
小组归类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1、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2、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家,究竟有哪些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呢?希望我们在课余时间假如家中有电脑的话把它查一查,然后留待下节课我们做以交流。
3、小组合作办一次“不会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手抄报
达标训练:
1、诺贝尔()国家,伟大成就:()。
2、介绍你所了解的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反思:
课题:综合学习五组长:主备人:课时:5
教材分析:
综合学习五有“我的采蜜集”、“我的好方法”、“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五部分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性能力及多渠道所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学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积累运用生活中的词句,学会观察、积累、诵读、想象、运用,做生活有心人。
教学思路: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上做好拓展、交流和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复备:
自学导航:
第一课时:
1、自学“我的采蜜集”,“我的好方法”,积累你在生活中的所得,交流学习的好方法。
2、自学读读背背中《劝学》中的两句,运用多种渠道,理解意思,明白道理。
第二课时:搜集“生活小窍门”,小组交流并解决疑难。
第三四五课时:预习我的小笔头《我会变》,完成创作单,小组交流并习作,修改展评。
小组交流:
形式:组学
交流重点:口语交际、习作
合作探究:
一、生活中的词句拓展积累与理解背诵。
二、口语交际:
1、小组共同探讨:“生活中的难题”,共同找窍门。
采用小组分工的办法,有介绍、有评委、有记者,各司其职,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交际起来。
2、成果汇报,完善表达。
三、习作
1、构想:填写“创作单”:你变成(),发生的故事(),填写线索图:()→()→()→()→()…
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习作,修改。
4、展评。
我的收获:
小组归类整理,可以分条列出,也可以用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外拓展:
积累生活中的词句以及小窍门
(提示:各小组归类整理,班级可以装订成册)
教学反思: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夜莺的歌声(第一课时)
前置作业设计:
1、课文生字我会读。
耷拉木屑愚蠢堤坝凶恶拧下冲锋枪兴致勃勃
尘埃呻吟烧毁听惯甩掉踢腿削东西垂头丧气
2、课文多音字我会组词。
钉dīng()削xiāo()拧nǐng()
Ding()xuē()nìng()
3、我能想办法理解下面的生字。
垂头丧气:
轻蔑:沉寂:
宛转:耷拉:
凝神:
杂草丛生: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和()的精神。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空kòng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耷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抄写课后生词。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前置作业设计:
1、自读课文,自学思考题: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写下来。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我的自学方法。
⑴初读,学字词;⑵再读,知结构;⑶细读,明中心;⑷精读,表情感。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⒉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难点: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课时时间: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夜莺”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二、自学理解课文,结合“前置作业”,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⑴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⑵小孩对德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另外还有,“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指的是什么?(德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说明了小孩什么?(很憎恨德国强盗)
小结:这部分写了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让敌人取得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板书:引诱敌人主动接近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⑶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请一位同学表演)表演出孩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时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德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板书:引敌进埋伏圈)从这里可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品质?(板书:机智、勇敢)(请一位同学表演)
⑷游击队员听到了小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由此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板书:巧妙报告敌情)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怎么样?(板书:全歼敌人夜莺又叫)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的写法)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课文
⒈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⒉读了这篇课文后,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男孩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⒊讲述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四、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谁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
五、课外延伸练习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诱敌人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取得信任机智勇敢
经过:引敌进埋伏圈
巧妙报告敌情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小英雄雨来》
前置作业设计:
一、我能读准下面的生字
晋察冀苇絮睁眼瞎歪歪斜斜姥姥挪回枕头劈开
尸首
二、我能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1)——————————
(2)——————————
(3)——————————
(4)——————————
(5)——————————
(6)——————————
三、学习方法我知道
对照前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8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二、集体交流前置作业,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三.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
前置作业设计:
1、课文生字我会读。
执行牺牲卓越维护给予素质沉浸
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威胁罪恶呼吁健康
2、我能自己理解下面这些生字的意思
卓越:
凯旋:
弥漫:
硝烟:
威胁:
呼吁:
灵柩:
3、课文内容我知道。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于()文章,是()的一封信,心中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一、导入(学生交流搜集背景资料)
1、听完刚才我们交流的背景资料,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课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这一切都是可怕的战争所造成的。同学们,伸出手来,我们一起板书这两个凝重的字。
3、战争这么残酷,这么无情,它让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于是,和平使者发出了他们和平的呼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二、生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生词。(出示课件)
2、第一组,你读。第二组,第三组。第一组,男生读。第二组,女生。第三组,一起读。
3、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生。谁来帮他解答。师总结。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等。掌握住好的学习方法,就会对你独立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5、让我们带着对这些词的理解再来一起读。
三、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问题,并出示: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呼唤?
(2)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唤?
(3)什么是维和部队?
(4)什么是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5)什么是联合国组织?
3、自主读课文,解决疑难。
(1)学生自主交流读书感受,自行解决(1)(2)两个问题。
(2)出示投影资料,解决(3、4、5)问题。
四、小结
回顾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提出第二课时的学习要求。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
前置作业设计:
一、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3.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准备: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
课时:2课时
一、引入。
1.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多媒体出示前置作业
四、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教师: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20、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前置作业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蔚蓝()巡弋()蜥蜴()频频()绿茵()祈盼()
二、选择合适的字组词。
弋戈()壁巡()游()倒()
幻幼()想梦()()儿()小
三、在括号里填上可以搭配的词语。
蔚蓝色的()发射()金黄色的()祈盼()
绿茵茵的()享受()一束()一张()
五、联系课文填空。
1.海鸥的乐园——()蜥蝎和甲虫的天下——()
星星的家园——()欢乐的足球——()
2.本课是一篇诗歌,共有节,前四节分别描述了,,,的变化。
3.在前四节的最后都有一句相同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有知识,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了解到了当今世界并不和平,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在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因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发出了呼吁──我们需要和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1、板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读书就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答案就在诗歌当中。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导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象:读了这首诗后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战舰和水雷破坏了海鸥的乐园……
2、学生朗读,概括内容
请五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其余同学注意听他们是不是都读通顺了,并且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三、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四、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五、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1、师:可恶的战争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你最希望什么?
2、是啊,这是我们的心声,也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的心声,让我们说出我们的心声吧!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最后一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对于点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让我们为战火中的孩子来祈盼吧—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六、享受春天,深知责任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自由读,齐读重点段落
小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和我们一样——齐读:享受春天,享受和平!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7.《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研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远看像条巨龙
长城气魄雄近看高大坚固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19.《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新课标第一网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习作
2课时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佳作借鉴:
秦皇岛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同情弱者”。编有主体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古代诗歌三首》,“快乐读书屋”中编有《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和《父母心》。通过对这几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中蕴涵的强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安慰”、“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古诗句欣赏、文化知识和填写读书卡活动。
进行教学时,由于有的课文中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教师应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地感悟、体验中学习语言。
9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作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温暖。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象。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爱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后她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悲惨的处境。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光着头”“赤着脚”。“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情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难过。后一句写小女孩的美丽可爱,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漂亮可爱。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漂亮的女孩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受饥寒的折磨。女孩都爱美,但这个女孩“没注意这些”,难道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出小女孩的胆怯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为家中太贫穷,到了大年夜还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第2句用“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耐不住冷的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寒冷的雪夜里,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出现了幻象。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温暖,幻觉中就会出现使自己获得温暖的大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于是出现了这种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乐却得不到,她想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作者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测她想以擦火柴来取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冻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足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当然彻底“幸福”了。这句话似乎说得平静,但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们似乎听到作者愤懑的叹息,看到作者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抗议,是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遇外,着重写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想。作者以人物的希望、幻灭,幻灭、希望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个十分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好追求。通过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贫苦儿童悲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话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善与恶形成对比。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本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作者如此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②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②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③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⑷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可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想到些什么?结果怎样?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思考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②朗读指导,可略加评议。
③总结学习方法。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6~11自然段,教师可出示下列思考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你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要给学生读书与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自学成果。
⑤要着重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的含义。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里所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
⑥体会作者把现实的痛苦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认识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课后练习。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来弄懂生字词。并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⑵指导书写生字。
①“灌”字笔画繁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②“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③“福”字强调左半部分是“礻”部,而不是“衤”部。
④出示形近字,帮助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焰———陷堵———赌披———坡搂———楼
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交流,或写一篇读后感。
资料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全名为汉斯赫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奥登塞镇的一个鞋匠家里。他少年丧父,靠母亲替别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但是,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吓倒年少志高的安徒生。14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到哥本哈根自寻出路。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奖学金,17岁正式上学。同年发表了诗作《阿尔芙索尔》,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0多篇童话故事。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著名的作品有《柳树下的梦》《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丑小鸭》等。
10古代诗歌三首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悯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干枯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民心里十分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对比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十分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然不关心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无忧、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扇摇”。
〔写作特点〕
1.语言简单朴素。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如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
2.恰当而生动的对比。
本诗第二层采用对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灾情———旱灾,接着对比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心情平静依然逍遥玩乐。两相对比揭示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对比,抨击剥削阶级不关心劳苦大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4.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三首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2.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绍、注释、评析等,让学生筛选。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课上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卖炭翁》或《悯农》的图片,或以李绅的《悯农》古诗,或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⑶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形式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的问题提出来班内交流。教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给予解决。
②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较恰当地表述出来。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异议的地方。
③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可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
2.积累内化。
⑴自选佳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后背诵三首诗歌。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⑵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多画或少画。
4.迁移练习。
⑴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卖炭翁》全诗。
⑵选择一首诗编成故事或续写故事,也可以写一写读这三首诗的体会。
⑶分别选出三位诗人的另外一首诗来读一读。
快乐读书屋五
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记叙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说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地讲“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活动的经过。第一次,在渥太华的大街上,孩子们用给行人擦皮鞋的方式为患小儿麻痹的孩子募捐。第二次,在“我”外出的时候,看见老军人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烈士遗属及伤残军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我”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语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比较先进,吸引了许多外国青年到这里留学。“募捐”,为帮助灾区、灾民或有困难的某项事业、某个人而募集钱款或物品。“忘怀”,与“忘记”同义,把值得怀念的人或事忘记。这一句话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我”遇见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难以忘怀”这个词语强调这两次募捐活动的重要和特殊。募捐,对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遇到募捐是常有的事。“我”所以“难以忘怀”这两次,并不在于它们发生在国外,而在于它们使“我”大受教育。用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设置了悬念,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捐活动的地点———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两个小男孩。
“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个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
“精巧”,精细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纸帽的制作者技术高超,纸帽做得完美。“小儿麻痹”是幼儿得的一种病,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身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丧失,使运动机能出现障碍。本句交代了两方面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从募捐者的打扮可以看出,这种募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募捐的孩子们也十分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做庄重、严肃的事,都以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心态参加募捐。这种打扮还有醒目、引人关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温文尔雅地发问。”
“不由分说”,不由分辩、解释与说明。“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两个男孩分工明确,“硬”给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务,另一个与人交谈。两个人态度与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显现出小男孩独特的募捐策略。他们不是一般地劝说动员,也不“硬要”,而是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通过谈话,让人明了募捐的目的、意义,使“捐”者“悦服”。这是孩子们独创的颇有新意的募捐手段。作者写这种募捐办法,活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二次大战中参战而伤残的军人和烈士遗属募捐,每年一次。”
“二次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1939年9月爆发,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伤残”,因负伤而落下残疾。“烈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遗属”,死者的眷属。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这些烈士与伤残者是为世界和平和祖国独立而牺牲与伤残的,是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牺牲与伤残的,因此,他们是功臣,理应为人们敬仰与爱戴。为伤残者与烈士遗属募捐,不单是为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表达人们对曾经为今天自由与幸福做过贡献的人的敬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曾经流血牺牲的功臣,更是背叛与犯罪。加拿大人没有忘记他们,“每年一次”为他们募捐,说明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钱捐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他们”,指募捐者。“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本句写的是“我”的内心活动,表明两次参与募捐后自己的感受。用“微不足道”修饰“钱”,极言捐得少。一般地说,受捐者对捐者说“谢”。但是,这次却是“我”这个捐助者要谢这些募捐者,说明这两次募捐意义特殊。第一次的募捐者是两个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尚且知道关爱小伙伴,而且视关爱他人为神圣的、无上荣耀的事。第二次遇到的募捐者是一些老人,他们是“二战”的参加者,为了战友而募捐。这些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们的行为值得赞赏。对他们说声“谢谢”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写作特点〕
1.独特的立意。
第一,作者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动,募捐者是孩子和老人。一般地说,募捐活动大多由青壮年去做。这两次募捐活动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第二,作者篇末点题,说应谢募捐者,这种不平常的认识,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要以为捐几个钱就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谢意,更应从“募捐”与“捐赠”之中看到更深更远的意义,那就是人人都应把爱献给社会与他人,这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与感谢的。
2.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
文章十分注意个性化的记述。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儿童为募捐者,作者写他们庄重而活泼的打扮,极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着实令人心动、喜爱。第二次遇到的募捐是以“二战”幸存的老军人为募捐者。作者写他们穿“各式军装”,“挂许多徽章、勋章”,手拿鲜花。这身装束显示了他们令人尊敬的身份,无言地宣布了这次募捐的内容和意义,所以他们不用打标语,不用宣讲,他们的出场就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同情弱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陶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的文字、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采取独立阅读、自主感悟、交流反馈的方式阅读本课。
1.谈话导入新课。
如:你在有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你有什么体会?你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或其他人吗?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后可导入本课,设问:作者捐了钱,还想对募捐者说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⑴让学生认真默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理清全文脉络———全文写了两件事,一次是儿童募捐,另一次是退伍老兵的募捐,由此引发了“我”要对这些募捐者表示感谢的心情。
⑵认读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⑶引导学生讨论读了这篇文章的体会,对于如何理解作者要感谢募捐者的想法,教师要做适当引导。
3.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真善美的美好人性教育。
4.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写几句阅读这篇文章的体会。
5.检查识字。
注意氛(fēn)的读音,区别与“募”相关的形近字“幕、墓、暮”等,巩固对“募”的认识。
父母心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能说会写
安慰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境交际,教材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慰,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时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精神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3.指导学生善于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精神上支持他们。
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呈现几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教科书,弄懂交际的内容与要求。
⑴可以指名读或自由读一读教科书内容,看一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一说。
⑵弄懂题意后,教师可以先进行一次示范练习,尤其是要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⑴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⑵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⑶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⑴教师在参与学生练习时要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名表演,评价。
⑵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提出不足,要从内容、表达的态度、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评价。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总结。
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
教材说明
这次习作是一次联想作文,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以“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为题目写一个故事,习作提示第一段已指出要从奶奶的慈爱、对女孩的关爱、给女孩的温暖等方面来描述她们在一起的情形,同时也要考虑到她们家贫困的生活条件。这就要求学生要细读原文,认真体会。同时想象要合情理,不能不着边际。
同时,鼓励每个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展开联想,写出小女孩生前和奶奶在一起的情形,要合情合理,培养联想能力。
2.要把故事写完整、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情理的想象。
2.把文章写完整、具体。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次习作为3课时。
〔操作要点〕
1.出示题目,直接导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初步明确习作要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习作要求中的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
⑴解题:这是一次命题习作,题目从时间和人物上作了限定。
⑵要求:想象作文,要根据课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⑶范围: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奶奶十分关爱小女孩,给她温暖,给她幸福。
2.阅读原文,引发想象。
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想象合理,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再一次品读,析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小女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和她对奶奶的情意。
3.先说后写。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老师要及时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情理的想象;然后选部分同学在全班先说一说,再集体评议。评议时,注意想象的合理性和故事的完整。在叙述时候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采取小女孩自述的形式,因为题目是“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所以可以是第一人称。当说得比较成形后再让学生动笔写,又改一改,评一评。
语文七色光五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由四项语文实践活动构成。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为近义词和反义词语的练习。练习本身难度不大,重在扩展延伸,补充一定的练习,如本单元或本单元前学过的一些词语。第二项为“日积月累”,内容是与同情弱小相关的词语、句子积累,第1题是两组感情色彩相反的四字词语。第2题是名言警句,前两个尽量让学生背诵下来,第3个只理解即可以,如果学生能背诵原诗全文应加以鼓励。第三项为“知识窗”,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的,可以让学生搜集更多的与安徒生有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找来作品读一读。第四项属于语文实践活动,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调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和读书卡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准备〕
安徒生的资料和部分作品,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安徒生的资料和作品,以及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⑴先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教师再组织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学生比较难说,要适当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⑵再从本单元的课文选出几组词语进行扩展练习,有些典型词语也可以拿到语言环境中体会,如用“暖和”与“寒冷”各说一句话,类似此种练习可多练一些。
⑶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⑷要让学生多读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能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野火”对“春风”,“烧”对“吹”,“不尽”对“又生”等。
2.日积月累。
本项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内容都与“同情弱者”相关,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接受“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教育。
⑴学生自读四字词语,为了便于积累,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读,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不仅会记,还要会用的目的。
⑵名言警句是文言文,教师要给学生讲明意义,在理解基础上背诵。除书上三条,还可以适当增加相同主题的内容,但应考虑学生可接受程度,因人而异。
3.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根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部分作品读一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4.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习重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习重点
几(jī)乎几(jǐ)何乘(chénɡ)风破浪乘(chénɡ)法千乘(shènɡ)之国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答:因为长城不仅长,而且高大坚固、设计巧妙,它气魄雄伟、巍峨壮观。而这样伟大的建筑却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非常不发达的年代,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肩膀建造成的,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所以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颐和园》
●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句话是运用动态的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耸立”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写出了佛香阁很高。
这段话作者先描写(树从、屋顶和宫墙);再写正前面的(昆明湖、游船和画舫);最后写向东向东远眺时所看到的(城楼、白塔)。
《秦兵马俑》
匀称(chèn)身着(zhuó)短甲撒(sā)开四蹄
课文着重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方面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即“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园地五》
描写我国风景名胜的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门鼓浪屿)(回文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浙江宁波天童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西湖)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上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教案(苏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1、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9个生字、多音字“垂蔓”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积累文中精彩的词句。如积累一组数量词,懂得在以后的习作中准确表达数量词。
4、愿意把自己朗读中的感受与伙伴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交流:
你喜欢哪些鸟类朋友?曾在哪儿与鸟类有过友好的交往。
〔联系生活,创设一种爱鸟的和谐氛围。〕
二、以情导入,读好课题
1、师生谈话:人鸟友好地交往,这是多么和谐的境界。大家喜爱鸟儿,我也非常喜欢鸟儿,我曾养过一对珍珠鸟,那鸟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你们想了解吗?
2、带着喜爱之情读题。
三、初读感悟
1、生读准读通课文,时间五分钟,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三、师生反馈预习情况
1、解读词组
过渡:我可喜欢这对珍珠鸟了。
(1)(我用竹条编了一个笼子,还在笼子里放了一卷干草,原文中还有一句这样的话:“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我还拿了一盆吊兰放在鸟笼上)随机填空并朗读:(一个笼子一卷干草一盆吊兰)
(2)(吊兰繁茂的绿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仿佛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这就是我为小鸟精心布置的舒适而又温暖的巢)随机填空并朗读:(繁茂的绿蔓幽深的丛林舒适而又温暖)相机正音:蔓wànmàn蔓延词语搭配:幽深的()(幽静深远)
(3)(我常常拨开绿蔓去看这个可爱的雏儿。听听幽深的丛林里面发出了声音,尖细而又娇嫩的鸣叫,小鸟出来活动了,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抚一抚它的细腻的绒毛,在仔细瞧瞧小珍珠鸟的样子,它好肥,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它可真神气十足啊!)随机填空并朗读:(尖细而又娇嫩蓬松的球儿细腻的绒毛神气十足)
相机指导“拨”“腻”的字形
师生搭配组词:艺术品的表面很()同学们的皮肤很()感情很()
4、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做好评委。
刚才同学们把词组读正确了,我们来比一比谁把课文读得通顺,读得正确。
(1)随机正音
(2)指导停顿
a.“我把它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b.“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而又娇嫩的鸣叫。”
小结: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仔细,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就一定会把课文读好的。
5、那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快速地把课文读一读。
讨论交流。(简洁:介绍了雏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范围,体味到雏鸟的可爱和“我”对雏鸟的友爱之心)
四、指导学生品读第一二段。
1、指导个性化朗读
这篇文章的开头挺有新意的,你发现了吗?
预案:“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读并指导个性化朗读)
A学生可能会这样读与感悟(1)“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不是一只,是一对可爱的小鸟。(2)“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感受到作者非常喜欢珍珠鸟。
B积累句式练习:
真高兴!
棒极了!
2、提出品读要求。
(1)作者就是运用这种句式表达他的高兴、兴奋的情感。从哪儿看出“我”很喜欢这对珍珠鸟,一边默读第1、2节,一边在句子间标个“——”。默读完后,再试着用你的朗读表现你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2)师生交流、品味
不由自主信赖(理解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如信赖,就是信任、相信。怎样的人才能互相信赖?(朋友、亲人等)
五、方寸匠心,巧练生字
1、教师指导钢笔书写生字的要领。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些是难写易错的。2、我们写字不仅要写正确,更要写得漂亮。这几个生字(猜、柜、撞、淘、扭、赖)左偏旁笔画少,右部分笔画多,写时要注意左宽右窄,在田字格里注意谦让,才能写得漂亮。3、听写词语或在作业纸上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积累第3、4自然段。
2、指导学生人鸟对话,体会小珍珠鸟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一、游戏导入。
1、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盲人过桥。谁愿意参加?你还可以请一个好朋友来帮忙。
(参与者由好朋友领着走过由椅子搭成的小桥)
2、游戏前,问协助者:你有什么话对好朋友说吗?
3、游戏后,问参与者:有什么话想对好朋友或者大家说吗?
4、信赖,增进了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信赖,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座桥。
5、作家冯骥才说:“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齐读句子。
这是一个问句,你能换个说法吗?(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6、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和充满信赖的眼神,使我感到今天的课堂也是多么的温馨和美妙,让我们在这种美好的心境下再一次走进《珍珠鸟》。(齐读课题)
二、回忆课文,感知小鸟形象。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认为是谁信赖谁?(小鸟信赖作者)
2、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1)生:这是一只可爱的珍珠鸟。(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生:这是一只调皮、胆小的珍珠鸟。(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3、你喜欢这肥嘟嘟,毛茸茸的小家伙吗?我们一起把这可爱的小家伙介绍给大家。(过不多久——)
三、融情入境,感受美好境界。
1、过渡:就是这可爱的小家伙与作者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请你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这美好的境界?(学生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看——(多媒体演示: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你看到了什么?
它睡着了,你能小声告诉我吗?
3、小家伙睡得多熟啊!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4、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给这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你会写上什么?(注意教师的评价)
5、小家伙睡得好熟哇!还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
6、嘘!别说出来。把这美好的梦留在我们的心底,用朗读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美好的境界。(轻声朗读第六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小鸟的亲近。
1、过渡:看着这温馨的画面,我真想也有这么一只可爱的珍珠鸟,它也能甜甜地熟睡在我的肩头,那该多美好呀!可在我的印象里小鸟总是那么怕人,只要我们稍微接近它一点,它就会扑棱着翅膀飞走了。你说是吗?2、文中的小珍珠鸟怎么不怕人,居然能在作者的肩头睡得那么香,它是怎么一步步亲近作者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小节,用笔划出小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词句。3、同学们都发现小家伙的胆子是渐渐大起来的。
(1)(出示小黑板)起先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它可能在想:;
(2)接着小家伙又到了哪儿?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出示)小家伙,它大概在想(说):
。
(3)小组讨论:请一个人读描写它动作的句子,其他人说说在做这个动作时小家伙在想什么。
(4)当小家伙发现笼子四周很安全,随后它又到了哪儿?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5)继续交流。(有目的地按顺序选小组交流)
大家用丰富的想象走进了小鸟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看看它与作者一步一步的亲近。齐读第四小节。
4、小家伙和我都有亲密接触了,可开始这小家伙只敢探一探小脑袋,现在胆子怎么变得这么大了?
生:我不伤害它。
师:如果当这小家伙在屋里飞来飞去,或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的时候,我生气地追它赶它,小家伙会怎样?
师:如果当它蹦到我的茶杯上喝茶时,我不小心动了一下手臂,结果会怎样?
师:如果当小家伙啄“我”的笔尖时,我不仅仅是轻轻地抚一抚它那细腻的绒毛,而是把这淘气的家伙抓在手里逗逗它,小家伙还会一步步亲近我吗?
5、是呀!只要我一点点不经意的举动,甚至一个好奇的眼神都可能会惊吓了它。是什么使小家伙接近了“我”?
在我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下小家伙放心大胆地,一步一步地接近我,信赖我,甚至与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引读)白天——傍晚——
6、有一天它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是我的关爱和小家伙对我的信赖共同创造了这美好的境界。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美好的境界。(配乐朗读)
五、拓展画面,升华感情。
1、过渡: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多媒体演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互相关爱的画面,同时配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境界。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信赖走进美好的生活。
六、作业
1、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小练笔:以《小珍珠鸟的自述》为题,讲述小鸟在主人家的快乐生活。
附板书:
22珍珠鸟
信赖
肩头
桌上
尊重理解四周有趣和谐
屋里
22九色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内容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2、谁能代表我们班的写字水平上黑板把课题写一下。
3、你们看过动画片《九色鹿》吗?一位中年学者在谈到《九色鹿》这部动画片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古老的敦煌故事,我看一回感动一回。我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听了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也想看看这部动画片?可惜,我没找到!不过,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民间故事创作的。他的字写得真好,谁也能把课题读好?齐读。
4、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预习得好不好,我们马上见分晓。
(1)你认为哪个词最有挑战性就读哪个。(指名选择朗读)
惭愧皇榜斥责滥杀无辜发誓发财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齐读斥责、惭愧、发誓)
(2)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谁来读?“泄露(lòu)暴露(lù)”齐读
5、谁能告诉大家九色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多美的九色鹿啊!谁来把课文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6、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九色鹿以外还有谁?(板书:调达)这又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diào”。
7、九色鹿和调达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同时要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8、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相机板书:
救
九色鹿——→调达
←——
告密
二、自学探究
(一)1、同学们,人们常把看到正义之事就勇敢地去做称作“见义勇为”(板书)那么,像调达那种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当初是信誓旦旦,到头来却又出卖恩人的行为你们能否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板书:(背信弃义、见利忘义)
课文刚读了一遍就用上了文中的词语,真了不起!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个主要人物。
2、你们能否从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感受到九色鹿的见义勇为?
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
3、你理解得真好!就请你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把九色鹿的见义勇为表现出来。
4、除了见义勇为以外,你们还能感受到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板书:善良)
从第四自然段“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当调达被救后要向他表示感激时,他打断了调达的话,让他快回家。
谁来把第四自然段中调达的话读一读,读出九色鹿的善良。
(二)
1、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调达当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当善良的九色鹿不求回报只要他不泄露住处时,调达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3、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调达会怎样对九色鹿郑重起誓呢?
4、接下来请大家默读6、7两个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调达的品质特点。
5、读完之后,你们想说什么?(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其中一个词语的理解?)
你们真会读书,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关键词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6、当九色鹿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之中,而且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时,九色鹿的表现是怎样的?请大家读读这段话。
出示这段话: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九色鹿,当时你会怎么想?
这句话中哪个词告诉我们九色鹿万万没有想到调达会见利忘义的?
从“竟然”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九色鹿当时的气愤之意。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当时九色鹿的无比气愤?(提示语中“气愤指着!)
(2)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句,好好体会,还要注意一些标点符号。课文中有插图的,我们还可以把图文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好课文。请看插图,是否能看出九色鹿的愤恨?(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你们仔细看看九色鹿的眼睛。九色鹿怒目圆瞪)
(3)请大家读读这段话,再联系前面的内容,想想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的气愤以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是啊,九色鹿当时的处境是那么危险,但是他仍然临危不惧,仍能义正词严地在堂堂的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卑鄙无耻,实在是太勇敢了。)
(4)现在你们当国王,我就是九色鹿。请听好。
(5)国王们,听了九色鹿的话,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滥杀无辜”这个词大家理解吗?滥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出示。在这个词语中我们应选择哪一种?这个词能理解了吗?)
(6)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只有这样,感受才会越来越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九色鹿的愤恨、勇敢与机智表现出来。
(7)九色鹿的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让国王感到——(引读)
(8)同学们,如果你是国王,你准备如何惩罚调达?
三、小结
1、是啊,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对于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调达所受到的种种惩罚我认为都是他应得的下场。我们古人就总结了许多有关诚信的格言,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现在请大家读一读。(生拿出作业纸)
2、学了这个故事以后,你们能用一两句精炼的话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吗?
3、(指名上黑板)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将来的名人今天的名言吧!
4、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在敦煌莫高窟,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九色鹿壁画,大家今后有机会可以去好好地观赏一下。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调达
见义勇为←——背信弃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色鹿的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精神,谴责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重点难点:
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惩恶扬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九色鹿》,读题。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哪两个?(板书:调达)
2.想想看,课文讲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什么故事呢?(指名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九色鹿—救—→调达九色鹿←—害—调达)
3.九色鹿和调达分别是怎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九色鹿》这篇课文。
二、感受九色鹿之“美”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美丽的神鹿。
(屏显图片)引读:它双角------身上有-------,漂亮极了。
2.多美的一只鹿呀!九色鹿外表这么美,它还是一只怎样的鹿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2—5自然段,
①生自由读,师巡视。
②交流:读得真认真!好,你觉得这还是一只怎样的鹿?
A勇敢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奋不顾身
你从哪看出来的?
屏显: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面对落水人,九色鹿是怎么做的?
哪个词一下子跳入了你的眼睛,让你感觉到他的勇敢?
红显:立即。(a、读读这个词;b、“立即”说明了什么?马上、立刻、速度快,救人心切。)
是呀,面对落水人,他立即纵身跳进河里,他毫不犹豫,九色鹿多么勇敢!请你读好这句话。
这段话中还有哪里也让你感受到九色鹿的见义勇为?(他跳入了一条怎样的河流?)
红显:汹涌的波涛
你从这个词感受到了什么?(河水很急,很危险,人跳入水中随时都会被浪涛卷走)
九色鹿害怕了吗?想到自己会有危险了吗?指名读.
是啊,落水人调达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奋力挣扎着,时刻都有被河水吞没的危险,他惊恐万分,急切地呼喊(引读)“救命啊!救命!”在这刻不容缓的危急关头,九色鹿没有害怕,没有丝毫胆怯,(引读)它————。
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毫不犹豫救下了落水者,真是——(学生说不同的答案)]
板书:见义勇为(或勇敢、英勇、舍己救人、奋不顾身)
让我们把九色鹿救落水者那紧急的一幕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B九色鹿它舍己救人,但是当被救的调达向它表示感激时,他却——(出示第四段)
屏显: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谁来读读这段话?
九色鹿会()地对调达说。(心平气和、诚恳、平静、镇定)
(是啊,九色鹿认为它救调达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依旧平静坦然。)
②谁再来读读九色鹿的话?
是啊,九色鹿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调达不泄露他的住处就心满意足了。你认为这又是一只()的九色鹿?
(板书:善良无私或不图回报、不计报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③好一只善良无私的九色鹿,一只不图回报的九色鹿,一只平静坦然的九色鹿。(女生一起读好九色鹿的这段话。)
二、感受调达之“丑”
过渡:九色鹿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救上来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6—9小节,
屏显:九色鹿救了一个()的人。
①生自由读。
②交流:
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板书)
2.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
①生自主学
②交流
A“见利忘义”
谁愿意来讲述?他是怎样“见利忘义”呢?
屏显: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①(播放动画)瞧,看看调达的这副丑恶嘴脸,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屏显:调达看了皇榜,心想:“………………。”
能把调达当时心花怒放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真是个贪财的家伙!一起来。
同学们,调达眼里看到了金钱,他马上忘记了什么?(救命之恩)还忘记了什么?(自己的誓言)
B调达忘记的可是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啊!还记得调达刚被救上来的情景吗?(指生说)
屏显: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a.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被人搭救,对救你的人说话时是什么感觉?(感激涕零)
b.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感激之情的?请你把调达的这份感激读出来。(读好)红显“连连”“叩头”)(动作)
c.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感激之情?(读好。红显“永远”“终身”)
d.这可是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的救命之恩哪!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调达的这份感激之情。(齐读)
受人如此大恩,调达回报九色鹿的竟然是去——告密!真是忘恩负义的家伙啊!
C调达的心里只想发财,他忘了自己的恩人,也忘了曾经的誓言,还记得他当初是如何承诺的?
屏显: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①一生读这句话。
②调达发誓时他的神情、语气怎么样?(严肃、一本正经、语气坚决强烈、态度诚恳)
③那你们能把调达那份所谓的决心和诚意读出来吗?指名读。
(评:你读出了调达的决心;我看到了信誓旦旦的调达)
调达是多么信誓旦旦,而如今,却是看到皇榜就进宫告密,这就是——背信弃义!
3.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痛恨调达的——(生读: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如果说九色鹿是“美”的化身,那么调达就是“丑陋”的代名词。
三控诉小人,劝人为美
1.屏显:(引读)这天,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乌鸦高声叫喊道——“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同学们,情势危急啊!让我们再次高喊提醒善良的九色鹿!)
2.设疑: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中,难以脱身。可是,最后国王却下令放了九色鹿,重重惩罚了调达,并叫全国的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请你读读第八自然段。(交流)
3.原来是九色鹿的一番话打动了国王。
屏显:“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同学们,调达这样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表现,九色鹿想到了吗?(没有)
所以他指责调达的时候用了哪个词?(竟然)
4.当初调达的千恩万谢和郑重起誓全化为乌有,九色鹿能不气愤吗?谁来气愤的读好这一段指责调达的话
①你读出了三分气愤。注意“正是这个人”“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这两个句子,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那种气愤的语气?
愿意再试一下吗?再指生读。
②你读出了九分愤怒。谁再来。
③你读出了十分愤怒!了不起!大家注意到刚才这位同学的表情了吗?气愤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而且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动作表示出来。
想一想,九色鹿什么时候该用手指着调达的鼻子斥责?(正是这个人他竟然见利忘义)谁愿意来做一做义正词严的九色鹿?
④你读出了万分愤怒!全体起立,加上动作,一起来揭露调达的卑鄙无耻。
5.国王权力至高无上,要杀就杀,要剐就剐,谁敢对他说个“不”字?但是九色鹿竟然当众斥责他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滥杀无辜。你觉得这还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板书:敢斗敢争)
6.九色鹿为自己赢得了一切,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
屏显:(引读)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7.同学们,在这里国王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国王会对九色鹿和调达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上“竟然”,想象国王当时说的话。
屏显:国王转过身指着调达的鼻子斥责道:“()”
国王惭愧地对九色鹿说:“()”
(评:好一个善恶分明的国王;好一个严肃的国王;国王惭愧啊)
四、总揽全文,提升情感
1.同学们,我们被九色鹿的行为深深感动,也对调达感到不齿和气愤。九色鹿和调达就是我们做人的两面镜子。学了课文,今后你会做一个怎样的人?
a我要像九色鹿那样善良勇敢。
b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愿大家都做一个诚信的人,有信义的人。(板书:诚实守信)
我国古往今来就有很多讲求诚信的典范,像汉朝大将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子杀猪”的故事。
屏显: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老师就把这些话送给你们。(齐读)
2.大家知道这则民间故事出自哪里吗?(出示课件)《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千百年来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就是因为故事谴责了贪心与负义,颂扬了善良与正义!
作业:
(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故事,让诚信永留我们心间。)
1.试着把这首小诗写完整:
歌唱九色鹿
九色鹿呀,你是一只________的鹿,
你双角洁白如雪,身披九色彩衣。
九色鹿呀,你是一只_______的鹿,
你救起了落水的调达而不求报答。
九色鹿呀,你是一只_______的鹿,
你斥责调达反问国王伸张了正义。
九色鹿呀,九色鹿,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这样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他们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与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课后希望同学们-)
2.阅读你喜欢的民间故事,然后与小伙伴交流交流阅读感受。
附:板书设计
九色鹿——救——→调达
←——害——
见义勇为见利忘义
善良无私背信弃义
敢斗敢争恩将仇报
诚实守信
习作6、给卡通人物编故事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习作课
(二)基本教学目标
1.回顾自己看过的漫画、动画片中的各种卡通人物,认识到人卡通们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卡通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2.编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回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个老朋友,(目光从1号镜转向2号镜。)如果你认识,就叫出他的名字吧。
【出示一组卡通人物图片】
师:你还知道哪些卡通人物呢,说给大家听听?
屏显:说一说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
2.师:你们知道吗?曾经有一个班的小朋友就“我最喜欢的卡通形象”进行了调查统计,他们发现他们班同学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依次是孙悟空、米老鼠、蓝猫、哆啦A梦、小叮当等,那么
说一说
你最喜欢哪个卡通形象?
他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有什么爱好特点呢?
说给大家听听。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
3.师:(小结)聪明幽默的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冒冒失失的唐老鸭充满着人情味,还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足智多谋柯南等等。他们特点鲜明,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选一个你喜欢的卡通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注意,要在故事中讲出他的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
屏显:讲一讲
【现场老师组织讲故事并交流卡通人物的特点及给人的启发】
第二板块:欣赏
师: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形象,常常让我们如痴如醉,有一些聪明的小朋友觉得只听别人讲的故事不过瘾,就拿起笔来,当起了小作家,这不,有位小朋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们送来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定很想听吧?一起来欣赏吧!
师:(讲故事)
小作者故事中的卡通主人公是猴子闹闹,她头上缠着毛巾,脸上绷紧的肌肉令人望而生畏。一副家庭主妇的模样。请听故事——
远亲不如近邻
在动物王国的一幢大楼里,住着猴子闹闹、山羊爷爷考克和乌龟哥哥阿祥。
这天,三楼的猴子闹闹正在阳台上收被子,发现有几滴水落在了她家晒的衣服上,便冲着楼上大叫:“你干吗,这么不讲文明!你给我下来!”乌龟哥哥赶忙来到楼下:“实在对不起,我在浇花呢,不小心水就滴在您家的衣服上了,对不起,希您你能原谅。”“对不起就完事了?我这件衣服怎么办?你怎么这么没素质啊?”猴子闹闹眼睛瞪圆了,脸拉得比谁都长,脸上绷紧的肌肉越发让人望而生畏。乌龟哥哥一个劲地点头哈腰陪不是。又将猴子闹闹家的衣服拿上楼又洗了一遍,这事才算了结。没过多久,羊爷爷心脏病犯了,整天躺在床上起不了身,许多动物都来看望羊爷爷,问长问短,急得团团转。只有猴子闹闹不闻不问。到了晚上还唱卡拉OK,又是蹦又是跳。羊爷爷的心脏越来越承受不了,终于有一天,被送进了医院。
可有一天,猴子闹闹出去办事,家中正烧着水,她忘关煤气了。水开了,她那才4岁的孩子一点也不知道,只听“啊”的一声尖叫,羊爷爷和乌龟哥哥两家人都赶了过来,可门却开不了。这可怎么办呢!危急时刻,他们拨通了119火警电话,紧接着又打了120急救电话。“嘀嘟嘀嘟”的警报声揪着每个人的心。消防员们迅速爬上三楼救出满脸是血的小猴,将他送进了医院。手术一直进行到深夜。猴子闹闹抱着裹着纱布的孩子回到了大楼前,啊,邻居们都已在楼门前等着她呢!乌龟哥哥走上前来,对猴子闹闹说:“孩子没事吧?让我看看,以后注意点,别让孩子伤到。”话音刚落,羊爷爷扶着拐杖,走到猴子闹闹面前,说道:“不冷吧,来把这件衣裳披上,别冻感冒了。”猴子闹闹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对不起,以前我对你们的态度十分不友好,你们却不计前嫌地帮助我,我实在是惭愧!”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哪儿的话!”羊爷爷说道,“进了这幢楼就是一家人,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应该互相帮助才是呀!”一家楼里的几个邻居不约而同地将手牢牢地握在了一起。
夜,静得出奇。天上的月亮将那一双热泪盈眶的眼睛合上了,悄悄地躲进了云层,就连夜里的青蛙也闭上了那往日啰嗦的嘴巴,似乎怕破坏了这美好的画面……
师: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想一想,议一议
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这个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给小伙伴听一听吧!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
师: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并不多,但由于小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故事生动有趣。那知错能改的猴子闹闹,年迈慈祥的羊爷爷,热心有礼的乌龟哥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板块:编写
1.这次习作就是让同学们都来编故事,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书上的要求,想一想。
屏显:作文要求
【现场老师组织读读说说】
2.卡通人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家都非常喜欢。今天,我们就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你喜欢的卡通人物中选一两位,编个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像刚才那位小作者那样,)自己设计一两个卡通人物,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他走进你编的故事中里,(一定会让我们感到更加亲切的。)
编故事
你可以从你喜欢的卡通人物中挑选一两位,重新编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他也走进你编的故事里。动笔前,先想一想:你的故事想给小伙伴以什么启迪呢?
小作家们,让我们拿起笔来试一试吧!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动笔】
师:草稿写完了吗?(目光从2号镜转向1号镜。)读给小伙伴听一听吧,让他们分享你的快乐!也可以听听他们的建议,使你的故事写得更好!
练习6
目的要求:
1、通过阅读懂得诚信最值钱。
2、积累成语
3、了解现代兵器,培养学科学的兴趣。
4、掌握钢笔字和毛笔字基本间架结构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现代兵器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
一、处处留心
1、自渎短文了解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新课标第一网
3、再读短文思考回答短文后面的问题。
(1)文中的哪个词语跟“红火”意思相近?
(2)联系上下文解释“物美价廉”的意思。
(3)想想看“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指的是什么?结尾弟弟会说些什么?
4、读读,想想,抄抄。
(1)读一读这些话。
(2)背一背这些话。
(3)把这些话抄写下来。
二、读读背背
1、读一读这些成语。
2、说说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
生自由交流。生不知道的教师介绍。
3、自由背诵。
4、分组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内容:做做说说
一、谈话激趣
二、复述
师介绍核潜艇的有关知识,生听后复述。
三、交流现代兵器的有关资料
1、你还想了解其它现代兵器吗?课前同学们查了一些资料,把你了解的有关兵器介绍给其它同学。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四、总结
第三课时
内容: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一、写好钢笔字
1、出示带有“广”的字
2、观察“广”的写法。
3、读书中的提示。
4、书写这些字
5、评改。
二、学写毛笔字
6、观察竖心旁和火字旁的写法。
7、练习书写
8、展评。
三、总结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整体感知:
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亲情、关爱,包括《古诗二首》、《窗前的红气球》、《妈妈睡了》和《送给奶奶的阳光》,课文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儿童真实、自然的生活经历,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心灵感受。如《窗前的红气球》一文体现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妈妈睡了》一文展示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送给奶奶的阳光》一文中展示了小孩子对长辈的关爱之情。《古诗二首》也体现了兄弟、朋友之间的深情。
施教时,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学生的真实,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在自主阅读、交际过程中引发共鸣,关照自身,用童心体会感情文章,有自发的个性感情和创新,不仅使学生就文本有所得,提高思想认识,更应把学习过程中的习得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实现从儿童生活中来,学习提升儿童生活,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古诗二首》和《送给奶奶的阳光》中喜欢的段落。
2、会认五十七个生字,会写三十二个生字。掌握新出现的笔画、笔顺和偏旁(建议把具体掌握哪些偏旁部首列出来)。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分析记忆字形。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对读书感兴趣,在读中体味文章所含主旨,铸造完美的人格品质。
2、在口语交际时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对朋友、长辈学会关爱,铸造完美的人格品质。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人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策略方法:
1、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通过反复诵读或多媒体手段创设的画面展开想象,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为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建议:推荐哪些篇目,量是多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读书兴趣。
课时设置:
精读课:《古诗二首》 2课时
略读课:《窗前的红气球》 2课时
略读课:《妈妈睡了》2课时
精读课:《送给奶奶的阳光》2课时
语文趣味活动《夸夸我的妈妈》1课时
《当大人好还是当小孩好》1-2课时
综合学习 五1-2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第五单元教学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由四篇课文组成:《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如何通过这四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熏陶?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教一篇课文眼光绝不能只盯着这一课,课文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驾文本之舟驶入孩子们的生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教材文本解读
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四个方面:
1.学习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读教材,可以看出本单元四篇课文后的练习都围绕着上述目标。《说勤奋》课后练习4“抄写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的是训练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暗示着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朗读、复述、默读能力的培养,并由此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4“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其实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变化,进而体会引号的用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一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描写夜景”,这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看得出,这样的安排头绪简单,重点突出,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语文阅读实践落在了实处。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说出课文中关键词句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2.抄写、听写词语,用词语说话,积累语言。
3.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4.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理想、成功、勤奋,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理念: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五、教学措施:
1.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2.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以读为本,在反复的朗读、默读中理解感悟。
3.适当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本单元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理解句子的方法,如联系背景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抓住关键词理解等。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
六、课时安排:
每节课二课时,作文一课时,单元练习1课时。共10课时。
16《说勤奋》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怎样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从小不论干什么事情要勤奋,不要做懒惰的人。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滚瓜烂熟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有所作为远渡重洋
二、我能朗读课文。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三、想一想
通过读课文,你想到那些勤奋苦读的人物?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交流:生字读音、课文朗读。
2.全班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2.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感受。
3.体会交流
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成功并不遥远》
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成功并不遥远》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这本书。勾画其中优美段落和感觉最深的句段。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每小组有代表发言,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检测
一、给带点的字找正确的读音。
勤(qínqíng)奋远渡重(zhòngchóng)洋
剥(bāobō)离华(huáhuà)罗庚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直”的意思有:A挺直,使笔直;B公正的,正义的;C直爽,爽快;D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急起直追()心直口快()
三、课文内容填空。
1.()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课文中司马光从小就很(),长大后就更()了,还做了个()自励自勉。这样他用了()的时间写成了史学巨著()。向我们说明了:天才在于()。
3.正如著名数学家()所说:“(),一分辛苦一分才。”
四、课后作业
1.收集几条有关勤奋成才的名言
2.举办一次故事会,题目是:“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
一生勤奋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17《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李时珍那种甘愿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夜幕降临隐隐约约飞鸟桂林
皎洁轮廓材料晓行夜宿
2.我知道:
李时珍是_____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名著。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找出课文有关环境描写和对李时珍语言、神情描写的重点词语,体会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自读中边圈画边感悟。
2.李时珍为什么会“夜宿古寺”?课文从那几个角度来写李时珍的?仔细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二、集体探究:
李时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查访过程中,还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品尝药物鉴别药效,你认为这样值吗?
课堂检测
一、比一比,组词
肯()徒()拢()著()
啃()陡()庞()煮()
二、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涎(xiányán)滑胭(yīnyān)脂(长常)年累月
生嚼(jiáojué)长年累(lěilèi)月(察查)访民情
三、课文填空。
1.李时珍()代()学家,著有()。是一个()、工作()的人。
2.文中“两种草”指()和(),它们的()相似,()不同。
3.面对不确切的草药,李时珍不仅要细看,更要品尝,体现他()的工作态度。
4.拓展练习(以心开头的成语)
心花怒放心甘情愿心灰意冷心服口服
心平气和心领神会心安理得心烦意乱
课后作业:
阅读《缤纷世界》主题丛书中两篇文章。
1.学生自读这本书。勾画其中优美段落和感觉最深的句段。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每小组有代表发言,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甘愿吃苦
甘愿冒险
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18.《卫生素C的故事》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教学重难点:
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事情,能从中获得知识。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路程缺乏艰苦浑身无力
物质适量危险又惊又喜
2.我会做:
镜()浑()眉()螺()
境()辉()媚()累()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动笔读书,请你找出文中感人的话,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你是怎样理解“凶神恶煞”这个词语的?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朗读段落,读出你的感受。)
二、小组讨论:
哥伦布将生病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样的做法对吗?找出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缤纷的世界》
1.学生自读这本书。勾画其中优美段落和感觉最深的句段。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每小组有代表发言,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检测
下面汉字可组许多的词语,请你各写三个。
艰()()()程()()()
适()()()秘()()()
质()()()累()()()
课后作业
1.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2.搜集关于小发明的故事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国际互联网的结构与功能。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邮递快捷无所不有丰富多彩
查阅付款息息相关万水千山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文字()资料形象()音乐()
()新闻网络()信息()地球()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那些地方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3.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感受?说给大家听。
课堂检测
写出表示快的词语:
1.看书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路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间过得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子开得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利用互联网查阅一次资料。
板书设计: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快多
息息相关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写好钢笔字,注意捺的写法。
2.写好毛笔字,注意两点水和三点水的写法。
3.能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4.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5.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3.说你明白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写钢笔字
观察三个例字的共同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思考:我们在书写这类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交际情境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是刘备的得力军师)
2.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确实令人折服,不过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诸葛亮和小皮匠的故事)
3.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说明什么呢?(人多智慧多,人多主意多)生活中难免有人会遇到难题,如果大家来帮忙出点子,想办法,问题就可能较快地得到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练习《帮他出主意》。(板书课题:帮他出主意)
二、案例引路,小组合作讨论
1.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在谁的帮助下解决的呢?
(指名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经过)
小结: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别人伸出热情援助之手为我们排忧解难。现在有两位小朋友也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来帮助他们吗?
2.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1)我叫周欣欣,我要参加市少年宫举办的演讲比赛,主题可以是交通安全方面的,也可以是保护环境方面的,我举棋不定,不知选什么内容好,你们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2)我叫赵学谦,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家里没有其他亲人,我的食宿成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呢
3.提出讨论要求:
(1)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小组长把大家的建议记录下来。
(2)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的时候把意思说清楚明白,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板书:清楚明白认真倾听)
三、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课后按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活动。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天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语文天地》《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冀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09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