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翠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识字与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认识”秆、绣、赤”等11个生字。会写”翠、腹、透”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经验等方法理解”疾飞、荡漾、一眨眼”等词语意思。能读写”衬衫、清脆、逃脱、饲养”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段落。
3.通过反复朗读,品析语言,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习得写作方法。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师生共写课题。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翠”字,提示注意点。
2.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二、检查反馈,理清文脉
1.出示词语。
苇秆衬衫念头尽管(点击:”尽”多音字)
疾飞注视荡漾蹬开(”疾”字提供解释,让学生通过回文选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荡漾”意思。)
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鸣声清脆
2.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再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翠鸟的什么?(让学生重复要求)
3.指名读书,随机纠正学生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老师相机板书总结:外形动作
4.总结:同学们,作者主要是抓住了外形和动作这两方面把翠鸟介绍清楚的,这也是一般介绍小动物的方法。
三、聚焦画面,彰显外形之美
1.请同学们用心再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划出能概括翠鸟外形的词语。(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1)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第一眼看到翠鸟时,脑海里蹦出的一个词。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指名1-2个读,读出颜色鲜艳的感觉。(强调突出各种颜色)
(2)回扣课题:现在你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这种鸟叫作翠鸟了吗?指导有滋有味地读这几句话。
3.换次序请学生再读,感觉如何?感受介绍事物的有序性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的顺序。
4.老师压缩语言,简单地介绍:”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像是赤褐色的。”学生反复对比朗读,感受原文表达的具体生动,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师:这么可爱的翠鸟你喜欢吗?通过朗读传达出这份感觉。
5.指名读”小巧玲珑”的句子。
6.引读
(1)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这只翠鸟与文中句子正好可以对应起来,我们先来试一下,好吗?老师来问,你们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翠鸟喜欢停在哪里?(水边的苇秆上,)怎么停的?(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怎么样?(非常鲜艳。)让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头上的羽毛怎么样?(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羽毛呢?(像浅绿色的外衣。)再看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整个看起来它怎么样?(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这个对话的过程中,相机补充板书:小爪子头上背上腹部
(2)同学们,你看,这个可爱的翠鸟可以和我们读过的文字对应起来,有趣吗?想不想自己也试着来介绍一下?好,就请你结合着黑板上的文字,看着翠鸟来试试看,如果中间说不下去的话再看看书,请作者来帮助你,好吗?开始!
(自由练习,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3)请学生上台介绍,第一个学生介绍后,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弥补缺漏,着力指导说清楚。
第二个介绍前,提示加上开头语: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只可爱的翠鸟,它喜欢……(让介绍更富情趣性)
7.对比读《燕子》第一小节和《翠鸟》第一小节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翠鸟的眼睛、爪子及羽毛的颜色,而不去介绍其它部位?(结合燕子的外形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介绍动物的外形必须抓住特点写,而这一特点与动物的生活习性紧密相联,如燕子的羽毛、尾巴与飞行有关,翠鸟的眼睛、爪子与它敏捷的扣鱼动作有关)。
四、作业巩固
1.指导书写。
“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2.摘抄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句子。
3.结合图片及板书,指导背诵翠鸟的外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重现外形之美
出示翠鸟图片,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二、赏析语言,定格动作之快
1.读课文,品味文字。(同学们,让我们去见识一下翠鸟捕鱼的场面,用心地读课文,想一想,翠鸟捕鱼的动作怎么样?)
2.交流:迅速、敏捷……
3.品析语言,交流句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默读课文,把它划下来,然后选择一句自己最拿手的反复地练读,待会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从你的朗读就能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4.指导朗读句子,感受动作的迅速与敏捷。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1)指名尝试读,学生评价,你听出来了吗?(”疾飞”、”一眨眼”)。
再指读。学生评价,快不快?快到什么程度?(连续地指读几名同学: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同样的动作,有人这样写道:”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与原文作比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鸣声清脆”比”叫声清脆”更合适,虽然”鸣声”和”叫声”都可以指鸟叫,但是前者更准确,同时还含有感情色彩。”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3)同学们,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把翠鸟动作的敏捷,动作的轻巧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让我们想像着画面把这句话背下来。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学生找到此句时,出示: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让学生自由读,说说这样的表达能否说明翠鸟动作的快,当学生感觉模糊,又说不太清楚时,引导学生与原文作比较。
(感受”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力量、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而”像箭一样飞过去”将翠鸟飞走的速度和神态又一次淋漓尽致地进行了生动形象地回放。)
(2)这么精彩的镜头,谁能为大家再回放一遍?
点评:干脆利落,好样的;我想,小鱼碰上你这只翠鸟,就倒霉了;……
小结:同学们刚才两句话找得很准,直接写到了翠鸟的动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翠鸟的敏捷。请同学们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到翠鸟动作的迅速?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1)让我们先来看小鱼。谁来读读小鱼的句子。指名读,点评:这条小鱼怎么样?(读出小鱼的机灵与隐避、小心翼翼)
(2)随机合作读——生读:(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师读:(尽管它这样机灵,)生读:(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3)小鱼机灵吗?可你再机灵有什么用呢?还是(生: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对啊,虽然这句话没有直接写翠鸟的动作,以小鱼的机灵作比较,同样也让我们感受到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师生合作读。
(4)到底逃脱了吗?这样精彩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重现刚才的镜头,(齐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这个画面中你看到的是什么?
(2)引导联系前面一个镜头朗读,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5.再次整体感受,通过朗读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1)老师连起来范读,学生闭目欣赏,回放画面。
(2)看着大家欣喜的表情,我想你们一定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像老师一样,把2.3两段连起来痛痛快快地,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去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三、体会老渔翁的话,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应和谐相处
1.同学们,作者就是抓住它的外形与动作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只栩栩如生的翠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按道理写到这儿应该结束了,但接着还有两段。那就请你默读四、五两段想想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很喜爱翠鸟(板书:喜爱之情);不要去捕捉、伤害它们。
2.作者喜爱到了什么程度?(生:”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后来是什么让你打消了这个念头呢?指名读老渔翁的话。
3.同学们,正因为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所以才能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指读几个)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体会“远远地”、从中感悟到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生怕惊动它。
希望在我们生活里,多一些这样的画面,让这样美丽的镜头不仅仅留在我们的心里,更留在我们的周围:(齐读)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四、总结全文,迁移运用
1.学习《燕子》和《翠鸟》外形的写法,写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外形。
2.课外阅读有关描写动物的书。
教学反思
6燕子专列
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怀很浓的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欧洲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瑞士境内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往温暖的地方。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之中。课文的叙述顺序较为独特,先将事情的结果呈现出来,人们向乘坐专列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程、麻烦、长途跋涉”等词语。能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3.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传达。
4.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瑞士政府、瑞士居民对小燕子的关爱。
教学难点
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课件(有条件的学校使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揭题
1.出示齐读: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教师引述: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一种候鸟。每当秋天,气候转冷,燕子都飞到南方去过冬,到了第二年,气候转暖,小燕子又飞回原来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很多诗人、文人都把小燕子当做春天的象征来赞美它,歌颂它。
3.板书课题。“燕”,提示上面不是草字头,而是“廿”。
4.理解课题。“列”指(列车、火车)?“专列”指(专门为某些人或某件事开设的列车)拓展:专门为某些人或事坐的车子叫“专车”,专门为某些人或事开设的飞机叫“专机”。
5.质疑:专车、专列、专机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乘坐的,而文中的燕子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这到底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检查词语
1.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争取把字词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词语
欧洲瑞士启程麻烦呼吁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皑皑白雪
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准确。
2).理解“料峭的春寒”。从文中找出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意思。渗透解词方法: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第二行词语在词义上有何共同特点?(都描写天冷)口头积累描写天冷的词语。
4).第三行词语在文中形容谁?小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什么麻烦?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三、解读燕子遇到的麻烦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1.指名读句子,读通顺。
2.认真读课文,想想燕子遇到了哪些麻烦?指导学生得出答案“冷、饿、疲劳”。
3.再读文本,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燕子的麻烦。
4.体会“冷”,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气温骤降”(下降幅度大,速度快,突如其来没防备)。透过“气温骤降”、“风雪不止”你能想象当时瑞士境内怎样的画面?(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话。
5.体会“疲劳”,体会燕子飞行路途之远,飞行路途之艰辛:每年九月份,成千上万只燕子出发去南方过冬。它们飞越的行程大约有五千多公里,基本上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不分昼夜飞呀飞,要坚持飞两个月左右。燕子一路上要飞过茫茫大海,荒芜的沙漠,它还会飞过什么地方?碰到什么困难呢?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长途跋涉”。
6.体会“饿”小燕子怎么就找不到食物了呢?(因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冻死了。所以燕子找不到食物。)是呀,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你看昆虫都冻死了,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再加上寒冷,真是——饥寒交迫,已经——濒临死亡。
5.你觉得这些燕子——(很可怜)有感情朗读两句话。
四、课内练习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遇到的麻烦。
2.积累描写天冷的词语
寒风刺骨、满天飞雪、鹅毛大雪、风雪交加
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呵气成霜
第二课时
一、回顾燕子遇到的麻烦
二、体会政府的“呼吁”
1.过渡:小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庆幸的是瑞士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2.瑞士政府怎么呼吁才能唤起人民的爱心?教师提供词语帮助:
气温骤降、长途跋涉
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援助之手、立即行动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求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寻找燕子?找到燕子后怎么做?”
三、瑞士居民救护燕子
过渡:正是有了瑞士政府的呼吁,瑞士居民纷纷出去寻找燕子?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1.指名读,读通顺。
2.用横线划出居民在寻找燕子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谁走出了家门?
4.们会到哪儿去寻找燕子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找啊?(艰难的、不辞辛苦、历经千辛、不怕严寒)
5.教师引读:
是呀,老人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冒着——
年轻人更是冲在前头,他们冒着——
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也——
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
他们不在乎,只在乎。
6.有感情齐读。
四、特写镜头:小贝蒂救护小燕子
1.过渡:是啊!救护燕子的人很多很多。。你们看,这就是当时在救护燕子的现场拍到的一张照片。(出示照片)谁能找到书上相对应的自然段?指名读。
2.小贝蒂在找燕子时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读出了什么?
3.请仔细观察画面,小贝蒂当时有什么行动?她会说些什么?请你顺着这个开头写几句话。
小贝蒂看见松树下,有一只小燕子正瑟瑟发抖。她
3.有感情朗读这段最后两句话。
五、回归首尾
1.从政府的呼吁,到居民的寻找,到最后把燕子送上了专列,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瑞士人民对燕子的——爱!爱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她可以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在人和动物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2.(音乐响起,耳畔传来鸟儿愉悦地欢叫的声音。)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此时此刻,它们在温暖舒适的车厢里面,唧唧喳喳的,你想啊,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会说些什么呢?(感谢人类,感谢政府,报答人类)
3.小燕子们唧唧喳喳,有那么多话想诉说想感谢。这一列充满爱心的专列马上就要启程了。当它在大地上行驶的时候,它会牵动多少人的目光,震撼多少人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用朗读为它送行好吗?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六、升华主题课外延伸
1.出示史怀泽的一句话:”动物是人类的近亲。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学生发表认识。
2.课外搜集”人与动物的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3.通过朗读小村庄的美丽和一无所有的前后对比,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用横线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读几遍,然后认真读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检查:请小老师带读画横线的词语,相机正音:”澈”和”湛”(翘舌音)、”裸”(反复拼读,读正确)。齐读。
2.请五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大概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交流,小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小村庄的美丽。
1.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出现了几个四字词语,跟老师一起再好好读一遍。
2.老师把这四个词语写在黑板上,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待会儿请你们也来写一写,看谁记得最牢。
1)教师板书: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记。
2)拿起铅笔,把这四个词语写在第一幅插图的空白处,看谁写得又好又快。
教师巡视,指导、评价:认真的孩子已经把这四个词语记在脑海里了。
3对照一下,若写对了,就把这些词语送入第一自然段中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交流,教师评价。读好词语。
5.你发现了吗,其实这些词语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是什么呢?(板书:美丽)
6.是呀,这一段话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瞧,第一幅插图就是小村庄的一角。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展现在我们眼前吗?
自由读——指读——指读(生读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看着第一幅插图听,也可以闭上眼睛听。)——齐读
每次读后评:生活在这样的小村庄里该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学生板书:幸福、快乐等。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小村庄的最后结果。
1.可惜小村庄的这份美丽没能延续到最后。谁来读读小村庄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指名读。齐读。(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2.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自然地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原本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打上“?”
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森”、“犁”、“喘”、“黎”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比较“森”、“栋”、“柴”三字的木字旁。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小村庄发生
的变化。
二、品重点词句,研究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1.为什么原本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请认真默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找原因,在相应的句子旁做上记号。
2.交流。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
一棵砍下来。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2)想象说话。
师:张家想盖房,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李家想造犁,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都可以()。
夏天,人们想做睡椅板床,就()。冬天,人们想生炉子取暖,也()。无论什么时候,不管谁,都可以()。
3)听了以上同学所说的,你有何感想?
4)是呀,砍树对小村庄的人们来说是多么轻松、多么随便,多么习以为常啊!引,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却是——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理解“裸露”。
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光秃秃的一片,土地上没有什么遮盖着,这就是裸露。)
2)理解“不断、不断”。想象说话。
3)体会“一年年、一代代”。裸露的土地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一年砍、两年砍、而且年年砍;不仅一代人砍,两代人砍,而且代代人砍哪;人们毫无顾忌地砍着树木,因而导致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4)关注省略号,体会破坏还在继续。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1)这些被砍下的树木都到哪里去了?
2)是呀,靠着锋利的斧头,人们有了﹍﹍,有了﹍﹍,有了﹍﹍,看上去似乎什么都有了。(板书:什么都有了)人们因此感到更加幸福、开心。
3)读读句子。
3.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请你认真读读第4自然段,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1)你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吗?你怎么知道的呀?(联系上下文)
怪不得文中说这是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奇多”指出其得多。
带着体验读第二句。
2)你还关注了哪个词?(咆哮)从字面上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猛兽怒吼)这里指什么呢?(水流的奔腾轰鸣)
你能看着第二幅图说说洪水咆哮的情景吗?此刻的小村庄变得怎样了呢?
3)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于是,一栋栋房子没有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清澈见底的小溪没有了,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空气没有了;美丽、幸福、快乐的小村庄没有了。看板书一一擦去。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齐读第四自然段。
5)为什么洪水会如此猖狂呢?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小结写话。
1.“为什么原本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问题你解决了吗?(乱砍滥伐)擦去”?”。
2.读着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此时,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学习泡泡的下面。
3.小结:我们要善待、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善待、保护我们人类!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带给更多的人。
四、综合性学习
1.通过这段时间对周围环境的调查了解,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又是用什么方法开展活动的呢?
2.小组交流。
3.组长整理相关情况,并确定展示的方式。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有了
什么都没有了
教学反思
附:教学片断
师: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请你认真读读第4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师:你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吗?
生:“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是大雨没顾得上喘气,一直在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我是从“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中读懂的。
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是呀,怪不得文中说这是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奇多”就是指雨水出奇得多。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读读第二句。
师:你还关注了哪个词?
生:咆哮。
师:从字面上想想这是什么意思?
生:指动物的吼叫声吧。
师:这里指什么呢?
生:奔腾的洪水发出的声音。
师:你能看着第二幅图说说洪水咆哮的情景吗?此刻的小村庄变得怎样了呢?
生1:洪水像奔腾的河流发出哗哗的巨响。
生2:风大雨大,房子都被洪水卷走了。
生3:几棵光秃秃的树也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几个树桩了。
师: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于是,一栋栋房子没有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清澈见底的消息没有了,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空气没有了;美丽、幸福、快乐的小村庄没有了。(看板书一一擦去。)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洪水会如此猖狂呢?
生1:因为小村庄的树木都被人们砍光了。
生2:因为人们乱砍滥伐树木,不懂得保护树木,所以洪水才会这么猖狂。
生3:如果小村庄的树木还是郁郁葱葱的话,那些树木就会像士兵一样保护小村庄,小村庄也不会被洪水卷走了。
8*路旁的橡树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在两座大城市间,人们要修一条路,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经过了内心的挣扎和衡量,最后在这里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感叹筑路人为了这棵田野中傲立的橡树而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筑路计划,感动于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而感受他们对自然的真切爱惜。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2.大致掌握课文大意,从筑路人的行动中感受一颗保护生态环境的心,并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3.根据课文的预习要求,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课前预习要求:读通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自己试着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堂解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揭题
板书:橡树知道橡树吗?师介绍橡树。
橡树是一种很高大的树,花是黄褐色的,果实是圆圆的,外面的壳厚厚的,是松鼠爱吃的食物,小朋友平时爱吃的口香糖也是橡树的果实做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关于橡树的故事。板书:路旁的橡树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读通课文,了解词义
课文已预习过了,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吗?让我们一起互相帮助解决一下。
生说,师随机板书词语。
词语的理解:
1.独立解决:
楔子:作为标记,头是削尖的。(看字形,想想是什么样的。或图片出示)
沥青:柏油
灌木:一种很矮小的树。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
马蹄形高尚
如果学生还有很多词语要说,看来,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词语大家还不理解,但是随着我们进入课文后,老师相信,我们会把这些问题都解决的。
个说、齐读。
知道了词语的意思,现在请小朋友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交流生自由说
人们打算修一条路,但是()挡住了去路。(),改变了筑路计划,最后()。
2.在课文里用波浪线划出计划中的路是怎样的?最后修成的路是怎样
的?
个读(看看前后的路有什么变化?)
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朗读指导)
板书:计划中的路:
最后修成的路:
为什么筑路的计划会改变呢?请小朋友快速地从课文里找出来。个说
出示:因为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朗读指导:随机点拨理解“草原上的哨兵”,感受橡树的高大。
喜欢这棵橡树吗?谁来读读个读、齐读
(1.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橡树的挺拔,多有生命力的一棵橡树呀!
哨兵是干什么的呀?
2.对啊,是保卫国家的,那么这棵橡树就像是保卫这片田野的哨兵啊!
让我们也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一起读)
3.对比读,删掉“草原的哨兵”,比较中理解“草原的哨兵”伟岸的形象。
他们为了这棵美丽的橡树把计划中宽阔、平坦又漂亮的路最终变成了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三、研读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4小节朗读指导
想想,对于这棵橡树,人们都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赶紧读读课文的第4小节。(从行为中分析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活动,回扣“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
我们先来看看工程师做了什么?
板书: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叹了口气(重点
抓住“筑路计划”的重要,工程师的两难心里。)
筑路计划:知道怎样才能做出一份筑路计划吗?要经过许许多多的专家经过很多天的研究和讨论,几个月甚至几年,然后再进行修改,最后才能得出这么一份筑路计划,这份筑路计划的每一个地方都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能说改就改吗?
你看,工程师看看筑路计划,又看看这棵橡树,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工人们:沉默不语、沉重地叹着气(抓住无声的内心挣扎,极力想保住橡树的心里真希望这棵树能够保存下来呀!这棵橡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了呀!)
师随机点拨:在工人们的眼里橡树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橡树了,而是和人一
样拥有着活生生的生命的人了。
回扣:这棵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小节。
师小结: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是那么不舍得,是因为什么呀?
回扣:这棵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小节。
顺势读完第5——7小节。(个填,分角色说话)
因为这棵充满生命力的橡树,因为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为了这棵橡树,筑路的人改变了原来的筑路计划,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师说,生接读。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只在一个地方”是为谁?)就是为了这棵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的橡树。
创设情境:许多年后,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一
阵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好象在说:“()。”
树的心声:从树的心声回文朗读
怪不得“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因为他们改变这么重要的一个筑路计划,就因为这棵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的橡树。
四、归文感悟、通读课文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我们家乡的环境保护提一些什么样的要求?
师小结:为了保护一棵小小的橡树,改变了原来的筑路计划。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像他们一样保护环境的心,我们的地球将会重新恢复一片郁郁葱葱。
板书设计:
路旁的橡树
沥青计划中的路:
楔子最后修成的路:
灌木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叹了口气
工人们:沉默不语沉重地叹着气
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对于这棵橡树,工程师和工人们,他们都是怎么反应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划一划他们的反应。
师巡视,提示
师:找到了吗?找到的请举手!让我们先来说说工程师的反应。
生:工程师首先是向工人们走来,叹了口气。(师随机板书:工程师:叹了口气)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工程师什么话也没有说,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师随机补板书:什么话也没说看着筑路计划)
师:工程师什么话也没有说,你从他的这些动作里读出了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工程师很为难。
生:工程师不想砍橡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筑路计划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它可是很多专家经过了很多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讨论得出的,这是多么不容易的呀,能说改就改吗?
生齐声:不能。
师:工程师还会怎么想呢?
生:筑路很重要,我不能因为橡树修改计划。
生:筑路虽然很重要,可是保护橡树也同样很重要啊,我该怎么办呢?
生:工程师很想保护橡树,可是又想不出好办法,真是急死了。
师:工程师这样做也不是,那样做也不对,那该怎么办呢?真是左右为难呀!
师:工人呢?工人们他们又做出了怎么样的反应?
语文园地二
教材分析:
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我的发现”列举了存在不同差异的两组句子。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展示台”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调查家乡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初步了解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
4、积累反义词,会认7个生字。
5、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6、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2、写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外调查、搜集有关家乡环保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启发谈话,明确目标
师: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周围环境有关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二、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1.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然后推选出小组长,并明确小组中各人员的分工。
2.制订调查表,开展活动。
(1)制订调查表。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独立制订一个活动计划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先出示下面的调查表,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张调查表需要完成哪些内容,我们还可以作哪些补充。最后由各小组制订出本小组的调查表。
教师点拨:
①学生仔细看表,说说这张调查表需要我们完成哪些内容?提出不懂的地方,随机理解”污染原、装修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词语意思。
②补充:小朋友们,我们可以根据表格中给我们提供的五方面环境污染,小组选取其中一种污染展开调查。
③讨论:这张调查表还有哪些内容可以改进或补充进去?师生共同修改完善调查表。
“家乡的环境”调查表
何种污染调查结果资料来源
大气污染
水污染
装修污染
噪音污染
光污染污染原
污染状况
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当地的绿化情况
我们的建议
(2)开展活动,搜集整理资料。
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观察、采访、查找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筛选、梳理所搜集到的资料,采用填表的方法将搜集到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三、课堂交流,相互启发
同学们,我们学了《翠鸟》课后,已经对家乡的环境作了调查,这节课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
1.让学生在活动小组里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小组成员完善调查表的内容)
2.各活动小组推举代表围绕调查表内容在班上展开汇报。
提出要求:
(1)听的同学应学会尊重别人,认真倾听。
(2)说的同学要大方,声音清楚、响亮。
(3)把调查表的内容按顺序说完整。
3.各活动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4.评出合理化的建议。(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牌;亲手种花种树等。)
第二、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同学们,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上一节课的交流,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写写建议书。(板书:写人记事、想象作文、写建议书、写调查报告)
2.示例引路,领悟写法。
(1)出示一份建议书,明确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
建议书
黄校长:
现在我们学校的卫生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走进校园,无论是绿化区、保洁区,还是各个教室,时常可以看到纸屑、塑料包装袋等。尽管学校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但还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我建议学校成立若干个环保小组,这些环保小组的成员,由老师和小朋友共同推荐。环保小组轮流上岗,必须做到”看到纸屑就检,看见有人乱丢垃圾就上去阻止”。环保队员每天要比别的同学来得早,晚上检查绿化区,并把检查情况及时记录下来,第二天早晨在公告栏上通报情况。学期结束前,学校要评选”最佳环保队员”并颁发奖品,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
此致
敬礼!
三(4)班何玉佳
4月20日
(2)提供调查报告样本,明确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可把调查表改写成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当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时间:5月3日
地点:
调查人:
指导教师:
调查对象:
调查记录:
一、几年前村口有一条小溪,水很清澈,可以灌溉,洗衣服,可是由于人们随意向里面扔塑料袋,农药瓶,垃圾等,而且小溪无人保护,无人清理,现在溪水变得混浊不清,流动缓慢,并且时时散发臭味。
二、现在村口的农田要进行开发,一家大型公司将要在这里落成,致使大片的田地变成施工场地,周围的树木被破坏,特别是施工的那几个月里,沙尘满天飞扬,严重污染了居民区和周边的环境,现在夏天还未到来,气温明显比去年同期的气温高,让人有点受不了。
建议:
1、针对水污染,可以立一块警告牌,时刻提醒人们不得随意
扔弃物品,不定期地清理水体,保护水清洁等。
2、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号召大家在自己家多种植一些
花草树木,保护剩下的植被。
3.规定谁污染,谁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学生自主习作之前,让他们说说想写什么,提示学生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者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
三、自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同桌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四、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修改
1、选择不同习作内容,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⑴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两组句子,自读,思考:
⑴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一、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话词句多;二、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⑴说一说读两组句子的发现。
⑵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①找一找、画一画学过的课文中的这类句子。
②说一说,在课外读物中发现的这类句子。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齐读。
3、同桌或小组比赛:离开了拼音,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后给生字组组词。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熟读诗句。
2、指名读,注意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边读边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学生体会到:诗句都是写景色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再读,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5、背诵诗句:
⑴引导背诵:
抓住诗句的对子特点,让学生圈圈前后两句相对应的事物,会背诵得更快。
⑵练习背诵。
⑶男女生合作背。
⑷学生个别背诵,教师及时鼓励。
⑸认真抄写诗句,统一书写格式。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考虑到每个人都进行展示,对学生而言,负担过重,可以事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确定展示内容,合作完成。布置此项任务前,教师可先帮学生开拓思路:不仅可以展示关于环境的有关资料,如照片、手抄报、建议书、标语牌、广告语、调查报告、表演、绘画、歌唱等,还可以展示自己在做的事和新鲜的想法。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⑴小组里进行展示。
⑵在全班展示。师生及时评议,以鼓励肯定为主导。
⑶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师:小朋友们,只要我们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善待自然,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我们便会拥有一个更加洁净、美丽的地球家园。
25太阳是大家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书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读懂“多少”的含义,感受文中“冒号、省略号”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模仿“她把……”的句式写诗句。
4、运用一定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诗句。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地球共同家园的温暖和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七单元学情分析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谁?咱们热情地和太阳打声招呼吧。
2、同学们对太阳并不陌生,我们读过《太阳》这篇课文,齐读最后一段话。出示: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是啊,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太阳把它的金光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永不停息地陪伴着我们,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太阳是属于这个世界的,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课文。
2、(继续背景音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同桌对读,互相评议。
4、检查指名四人分节读课文,其余同学做认真的小听众。
5、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随意说说。)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有条件的可出示课件)学生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交流:谁愿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A、“红彤彤的晚霞”进行想象理解,联系生活形象体会:
(1)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这云朵在太阳的照耀下变成了——生接:红彤彤的晚霞。
(2)同学们,你看到过红彤彤的晚霞吗?自由说。
(3)(课件出示图片:建议寻找《火烧云》的课件图片。)师描述:是啊,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天上的每一朵云似乎都在燃烧,金光染红了云朵。请你再读读这个词,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
(4)多么瑰丽,多么迷人的美景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云朵,这晚霞。齐读第一句。
B、积累词语:
(1)“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旭日东升(板书)师随机补充:大地一片金光。
(2)那“到西山上就要落下的太阳”就可以说——日落西山(板书)
师随机补充:晚霞艳丽。
3、指导朗读:(出示有晚霞背景的第一段)孩子们,你们看,有时候美丽的图画就是优美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也能变成美丽的图画。让我们把这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记在脑海中吧。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节:
1、从旭日东升到日落西山,在这一天中,太阳做了哪些好事呢?请你读读第2节,找到句子划一划。
2、交流,师板书:洒拔陪
鲜花小树小朋友
3、(理解冒号的用法)这就是太阳一天中做的好事,所以这里用了“冒号”表示,(点击变红)“冒号”告诉了我们下面就是太阳做的这些好事。
4、想象感悟:
(1)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这一洒洒出了什么呢?(是啊,有了这样的金光,鲜花才更绚烂。)
(2)太阳还把小树往高处拔,这一拔,小树——生接说。(小树在阳光的沐浴下,长得更高了,更壮了,更精神了。这个“拔”字作者用得多精妙啊!)
(3)平时谁“陪着”你们做过开心的事?有亲人陪伴是多么温馨、幸福啊!太阳每时每刻地陪伴着小朋友,一起在海边戏水、玩耍,小朋友们会怎样戏水呢?(联系自己游泳的时候。)
5、指导感情朗读:小朋友们在尽情地戏水、玩耍,他们欢呼着,多么快乐,连浪花也被感染了,也变成欢乐的了。快乐地读读这段话。
6、师生引读:孩子们,你们看,太阳一天中做了多少好事——齐读。
7、这里有一个“省略号”,告诉我们——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那你能来说说吗?
8、出示“菊花”、“草地”、“大海”、“荷花”等图片辅助,让学生模仿写一二句诗。
9、太阳一天中做了这么多好事,这里的“多少”意思理解吗?
齐读。
10、太阳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我们一起来感谢、赞美太阳吧。齐读第二节。
(三)学习三四节:
1、师生引读。
2、他们在等什么,盼什么呢?
3、在别的国家里,忙碌的太阳又从东山上升起来,到西山落下,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一天中——回归第二节,齐读。
4、(出示课文插图)别的国家的小朋友都来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小结延伸,情感深化:
1、我们共同有美丽的太阳,我们在阳光下共同快乐地成长,我们和全世界的人们一起享受着太阳带给我们的光明、温暖、快乐、幸福,太阳是全世界的,是——再齐读课题。
2、起立配乐诵读全诗。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书写指导。
(1)看看生字表中的字,观察分析。
(2)重点指导“霞”。
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学习第一节(课件出示段落):
师:谁能来读读这一节?
你真勇敢!就请你吧。我们大家用心聆听,用心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学生深情并茂地读。)
师:读得很好。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
生:我看到了红彤彤的晚霞。
师:是啊,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这云朵在太阳的照耀下变成了——
生:红彤彤的晚霞。
师:同学们,你看到过红彤彤的晚霞吗?
生:看到过。
师:那你能来说说吗?
生:晴天傍晚的时候,西边的晚霞特别漂亮。
生:西边通红通红的。
师:是啊,同学们看,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天上的每一朵云似乎都在燃烧,金光染红了云朵。请你再读读“红彤彤的晚霞”,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师:谁愿意读给我们听?
师:多么瑰丽,多么迷人的美景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云朵,这晚霞。一起读第一句。
师:读得真美,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从东山上升起来了。
生:看到太阳从西山落了。
师:“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旭日东升
那“到西山上就要落下的太阳”就可以说——
生:日落西山。
师:旭日东升大地一片金光;日落西山,晚霞艳丽。又是一幅迷人的画卷。
师:(出示有晚霞背景的第一段)孩子们,你们看,有时候美丽的图画就是优美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也能变成美丽的图画。让我们把这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记在脑海中吧。一起读读这一节。
26一面五星红旗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维护国旗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救助他的事。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
精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国际理解”;二是学习一些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本组教材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会正确读写“窄、脖、段”等词语。
2、以五星红旗为脉络,梳理课文内容。
3、重点学习“拒换五星红旗”,以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为突破点,通过朗读,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4、运用一定方法摘录课文中四字词语和感人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体会年轻人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可以搜集有关五星红旗的歌曲和图片。例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听儿童歌曲《五星红旗多美丽》,再让学生读读歌词。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我们知道,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一颗大星星,闪闪放光明。四颗小星星,围着大星星。这就是五星红旗。
师板书五星红旗。
今天这节课要来讲述一个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师补充完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生字词检查。
1.自己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
变窄犹豫漆黑脖子
处境背包系在旗杆
无影无踪壮胆鼓劲荒无人烟趔趔趄趄
个别读,齐读。
(强调:窄的反义词朋友是宽,可以联系课文中学。第二组都是多音字,要读正确。第三组是四字词语,强调“趔趔趄趄”读音和意思。)
三、整体感知,理顺脉络。
1.再读课文,找出关于描写五星红旗的句子.
2.生汇报。
3.把句子分成四部分,出示在大屏幕上。
男生读第一部分。在句子中找找可以跟五星红旗搭配的动词。(举)
女生读第二部分。也来找找这样的词语。(抽系)
齐读最后一句。这句话里的动词是?(插)
自己读读第三部分,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完成板书举
抽系
不换五星红旗
插
4.齐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
课文围绕(),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一面五星红旗去漂流旅行。漂流活动出了意外,他的处境非常艰难。最后,他来到了一家面包店,向老板提出了要面包的请求,老板要求他用()换(),他()。老板被我的举动所感动,把他送到了医院。
四、精读感悟,理解“处境”
在这四个情节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
(一).出示第4段。
1.齐读第一句,回课文中找一找,划一划我当时的处境是怎么样的?
2.学生汇报,出示第三段文章。
3.读读第三段,请你说说当时“我”的处境是怎么样的?(简单点说)
4.这里有个词语“荒无人烟”,怎么样的地方可以说“荒无人烟”?
生回答。
出示图片:你看,在一座大山里看不到一个行人,找不到一户人家,这就是“荒无人烟”。
像这样具体写出了“我”当时“处境”困难的词语、句子还有哪些?让学生找找划划。
生汇报:“周围一片漆黑”、“头和身子被撞伤了”、“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
5.如果你是课文里的“我”,你这时的心情怎么样?(着急、害怕)
有感情朗读这段。(个别读,齐读。)
6.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再来说说“我”的处境。
五、生字教学、词语积累。
1.“漆”:强调右下部分不是“水”。
“摔”:右边部分的书写,师范写。
2.摘录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想想词语意思。
第二课时
一、回读第三段。
1.我们知道我当时的处境是——非常艰难。
2.齐读第三段。
3.“我”已经那么多天没有吃饭了,而且他还要不停地走,不停地找,这时最需要的是————食物。
二、朗读,体会老板态度的变化。
1.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读读老板的话。
2.出示第四段。
3.齐读,老板答应了吗?(没有)后来呢?
4.学习第11段。
读读这段话。
猜测医药费。
师:医药费比起面包来说可贵多了,老板是怎么说的?
个别读。加上动作读。
“竖起大拇指”是什么意思?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别人竖起大
拇指?
生回答。
师总结:表扬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竖起大拇指,敬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竖起大拇指,那么课文里的老板到底是表扬还是敬佩我?
老板到底佩服我什么呢?
生回答。
三、学习“我”的爱国举动。
(一)读读4~11段,划出关于“我”举动的句子。
1.生汇报。
2.齐读这些句子。
3.师:老板提出了用红旗换面包,我到底需不需要面包?
再次深刻体会我的确非常需要面包,读第3段。
(二)重点学习第9、10自然段。
1.出示: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愣”“凝视”是什么意思?
读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当我凝视着五星红旗时,我的心里在想什么?把想法写在句子下面。
生汇报。
教师总结:是的,换,可以换来面包,可以活下去,但五星红旗代表的是我的国家啊,我怎么能换?
2.出示: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读读这个句子。
“趔趔趄趄”是怎么样的走?谁来走走。让学生评价,在评价中领悟这个词语的意思。
像这样的词语这句话中还有没有?(吃力)
读好这个句子。(个别读,齐读)
他这一走,有可能会怎么样?(会摔倒,会晕过去,会死等)
师:他还是走得如此坚决,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
3你是文中的老板,你见到这样处境中的年轻人的举动,你会怎么想?(把想法写下来,汇报。)
4.是呀,他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们分角色朗读4~11段。
四、学习第一、二段。
1.其实,我对红旗的爱还表现在第一段、第二段。
2.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教师指点:我们知道,外出漂流的时候东西是越少越好,可是我为什么要手举红旗呢?
当河面变窄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旗子系在脖子上。
3.师:故事中的我,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五星红旗的尊严。更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重和友谊。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人,正在努力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和关于五星红旗的图片。(再次体会红旗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齐喊:“祖国,我爱你!”
五、抄写句子。
1.你可以把你认为感人的句子摘录下来,读给同学听。
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第三自然段关于“处境”的学习。
师:孩子们,在这四个部分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句子?
生:是第三部分。
出示第4~11段。
师:读读第一句话。
生读。
师:这里面有个词语叫“处境”,请你找找、划划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当时的处境?
生1: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
生2:还没等喊出口,只觉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
师:不要一句一句地汇报,我们要把找的句子都读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生: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
师:这样汇报就好多了。其实这段话都在第三段,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说说我当时的处境。
生汇报。
师:“我”在漂流中遇到了意外,身体受伤了,没有吃的,在荒山里呆了好几天。
师:这里面有个词语“荒无人烟”,想想什么样的地方称得上是荒无人烟?
生:很荒凉的地方。
师:再想想,这个地方荒凉到什么程度?
生:看不到一个人,很荒凉的地方就是“荒无人烟”
师:是的,你看,图片上的大山里,看不到一个行人,找不到一户人家,这就是“荒无人烟”。
师:孩子们,再找找像这样具体写出了我当时处境的词语、句子还有哪些?
生再读第三段,读读、划划。
师:把你找到的读给大家听。
生:这样的词语有一片漆黑,落入激流。
师: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句子,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了。
出示: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他受伤了。
师:还有吗?
生:他的筏子和背包都没有了。
师:什么都没有了,找个课文里的词语概括下,是哪个?
生:身无分文。
师: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句子意思非常好!
师:孩子们,如果你现在是文中的“我”,你现在身处这样的环境,你的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生:着急!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这种心情?
个别读,齐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现在你能不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再来说说“我”的处境。
……
27卖木雕的少年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出售、摊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初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非洲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今天叶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师边播放边介绍。
2、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说说你对非洲人的印象(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
4、读了课题,你了解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从课题中了解了这些信息,课文中还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出示四字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一模一样
爱不释手语无伦次
五官端正连连摆手
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行是写瀑布的,第二行是写木雕的,第三行是写“我”的,第四行是写少年的。(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3、指名交流有关少年的语句(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
三、感受木雕之美
1、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课件播放木雕的图片,师介绍)你用哪些美好的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2、课文哪几段具体介绍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3、(出示第3、4段)师:这么精美的木雕,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齐读)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难怪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重点理解一些四字词语。
四、研读感悟少年的形象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少年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交流,随机出示: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指导朗读。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位少年是干什么的?(卖木雕的)你有什么问题吗?
3、咱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吧!(播放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图片及文字),师有感情地介绍。
4、师小结过渡:中国人为非洲做了那么多事,每个非洲人都深深记在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再读第13段)你又读出了什么?(指名说)其实在课文的其他段落中,也能看出卖木雕少年对中国深深的情谊,请你找一找,划一划。
5、指名交流,随机出示:
a出示5——9段,师生合作读。
少年在什么情况下流露出遗憾的神情,他在遗憾什么?你就是这位卖木雕的少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写在书上)指名交流。
齐读这几段
b再次出示: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再读这一段话,肯定更有感触。
c出示10——15段(同桌分角色读)
少年送给我的是一只怎样的象墩?(指名说)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沉甸甸”这一词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还在哪里出现过?这个拳头大小的象墩是怎么来的?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抄写本课的四字词语
二、感受瀑布之美
1.在去非洲南部之前,朋友叮嘱我两件事,一件事已经完成了,就是买了一件木雕工艺品。还有一件事是——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课件,师介绍)
3.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
(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重点理解“游人如织”。
三、四字词语的积累运用
1、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会正确运用。
出示: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自己做——指名交流——齐说
四、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指名交流)
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平。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精选
重点理解“游人如织”
师:来到非洲南部的人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里的游人很多。
有白皮肤的——
生:欧洲人
师:有黄皮肤的——
生:亚洲人
师:有黑皮肤的——
生:非洲人
师: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个国家的游人都有,书上有个词叫——
生:游人如织。
重点体会“沉甸甸”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师:少年送给我的是一只怎样的象墩?生: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师: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沉甸甸”这一词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第6段)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师:这个“沉甸甸”一词表示东西很重。那么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子拿在手里怎么会是沉甸甸的?学生思考师: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拳头大小的象墩是怎么来的?生:可能是少年亲手做的。师:他是怎么做的?做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生1:他做得非常认真。生2:木雕非常小,很难雕。他可能雕了好几个,把最好的一个送给我了。生3:他有可能不小心划到手指,鲜血直流。师:是的。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材分析
本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新闻文体一般要求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冲”、“兴”等多音字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交口称赞”、“纵横交错”、“闻名遐迩”等词的意思。
2、体会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第四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组段的方法。
3、通过感情朗读,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救援队员的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对他们的敬仰,并为祖国有这样的救援队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组段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救援”,什么意思?补充“队”,又是什么意思?补充“国际”又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一支队伍,同学们想知道,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吗?课文会告诉我们答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检查一下。
二、检查自学:
1、认读词语:
阿尔及利亚布迈尔代斯(地名读顺)
声波探测仪液压钳(理解意思联系课文)
弥漫协助挣扎(意思相近的词组成词语)
纵横交错交口称赞闻名遐迩(联系上下文理解)
冲着水泥板兴奋(多音字)
(1)生自读(2)指名读(3)对这几组词语进行理解:阿尔及利亚、布迈尔代斯(要求读顺)声波探测仪、液压钳(这是两种工具)弥漫、协助、挣扎(这组词是意思相近的词组成词语,可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纵横交错(通过举例纵横交错的事物来理解)闻名遐迩(告诉遐是远的意思,迩是近的意思,闻名遐迩就是——)(4)齐读词语
2.你读了课文,最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什么?(引出真棒)补充完整板书
过渡:是啊,老师读了课文后也觉得中国国际救援队实在了不起,那么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
3、学生回答,师生合作归纳出立即派出紧张援救。
“超强”真强(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注意,老师写的这些内容分别出自……2、3、4段,对啊,我们为了说得更清楚,就需要把讲同一层意思的内容放在一段来写。这样读的人会感到更清楚。你们说是吗?
在4年多前,阿尔及利亚发生了里氏6.2级地震,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谁能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
(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子大都呈“叠饼状”。)(课件出示)
你能读好吗?指导朗读。同学们,当时的人们最需要什么?(别人的帮助)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着重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三段吧
1.默读本段,找找文中最让你为我们队员感到敬佩的是什么地方?
2.生读有关语句: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3.读了这段话,你感到了什么?(他们真勇敢)是啊!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勇敢?仅仅发现他们的勇敢吗?同学们联系上下文,队员们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房倒屋塌、空中弥漫尸体腐烂的臭气、余震不断、并随机出示叠饼状房屋的课件)全然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件练习说话通过这一练习感受当时队员们的心理活动)
4.进行朗读指导
好,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佩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四段(着重体会段落的组段方式)
1、生自读课文,思考最让你感到我们队员棒的地方。
找出“虽然……但……你感受到什么?(自告奋勇)读好句子
2、课文这一段讲了“超强”真强,这在第一句话里就告诉我们了,大家数一数,为了说清这件事,下文共有几句话。(师生一起数7句)好,这7句话每一句按事情的一步一步发展顺序告诉我们一个个信息,老师想在这儿考考大家。我们要给每句话用四字概括一下,(出示课件)老师先来试试。(得到信息)学生归纳出“队员出击——来回搜索——狂吠不止——看到胳膊——男孩得救——闻名遐迩”
3、大家真棒,这段话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话说清楚的。
4、同学们如果我们只用这几个词语来写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后谈感受。体会文章作者为把事情说清楚用词的准确合理。
5、学生自读本段。
6、进行朗读指导。抓住“找到了!找到了!”
你为什么这样读?你知道在废墟中挣扎三天是什么概念吗?你想象一下,当时的那个男孩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奄奄一息)现在得救了,你会怎么读?再请学生朗读。
7、老师告诉大家,在这次地震后,全世界有30多个救援队进行救援行动,但得救的仅仅两个人,这男孩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儿,他的救命恩人却是一条狗。如果,你是目睹男孩被救过程的阿尔及利亚人,你会怎么称赞“超强”?(2位学生)如果,你是那男孩的父亲,你会怎么称赞“超强”?如果,你是那男孩,你会怎么称赞“超强”?(进行说话训练)
8、同学们,像刚才那样,你称赞,他也称赞,大家都称赞,就叫——交口称赞
9、超强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超强,再让我们来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二、学习“资料袋”
三、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吗?那就把我们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吧!这是我的作业。下课!
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案例精选
学习课文第三段(着重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三段吧
1、默读本段,找找文中最让你为我们队员感到敬佩的是什么地方?
2、生读有关语句: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课件出示)
3、师:读了这段话,你感到了什么?
生:他们真勇敢。
师:是啊!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勇敢?
生1: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生2: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师:对的,那你仅仅感受到他们的勇敢吗?
生:我还感受到他们很细心,“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中可以发现。”
生:我还感受到他们很执着。我从“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者句话中体会到了。
师:同学们联系上下文,队员们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
生:房倒屋塌、空中弥漫尸体腐烂的臭气、余震不断。
师:对呀,在这儿,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当时我们救援队员的救援场面。(随机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指生朗读。先指名读在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的队员做了那么多,但在文中没写他们说的一句话,他们当时只顾救援,
全然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件练习说话通过这一练习感受当时队员们的心理活动)
4、师:好,让我们对他们的带着这份敬佩,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园地七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四块内容。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在导语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师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已经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搜集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了交际的准备。
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包括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重点是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同时做到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成语的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多读几遍,感受成语的音韵美。同时可让学生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进行应用的训练,但要求不宜过高。
日积月累安排了俩项内容,第一项是“读读认认”,让学生通过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生字的读音多数和熟字不同,要纠正学生读错音的情况。第二项是“读读背背”,选了五句表现友谊的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表现友情的名句。
“趣味语文”是“说‘言’”。该项内容目的在感受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多读几遍,还可以启发学生拓展,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仿编,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通过课外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锻炼习作能力。
3.读读背背,发现AABC式的成语的构词特点,感受成语的音韵美;熟读五句表现友谊的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读读想想趣味语文说“言”,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发现AABC式的成语的构词特点,积累AABC式的成语。
2.结合单元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进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学习准备
搜集自己准备讲的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课前布置“笑”的词语。
教学时间:4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联系课文,谈话导入
1.重温单元课文内容: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深厚友谊,能说说你了解了那些国家?除了课文,你还了解那些国家?
(生谈:非洲,坦桑尼亚,奥西图尼亚大瀑布,非洲木雕的栩栩如
生……)
2.谈话导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许许多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这些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事情,每天都会产生道不完的科学成果,使人眼花缭乱。大自然中,植物奇闻,动物轶趣,也有着太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真善美、假丑恶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交流……我们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就可以了解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述一下大家了解的奇妙的世界。
二、分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指名展示交流内容,指导适当分组。(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先指名展示交流内容,并按一定条理将学生事先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为下一步分组做准备)
3.按兴趣分小组交流。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分类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也可以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建议:结合班级资料搜集的实际情况,还可开展“小小世界博览会”“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导游”等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引发学生的交际愿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激趣
1.谈话打开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许你到过祖国的秀美山川旅游,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让你至今记忆犹新;也许生活中有些事你一想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而另外一些事可能让你现在仍然后悔不迭;也许你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愿望还没有向人倾诉;也许压抑已久的委屈让你时刻苦恼不已;也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让你觉得愉快舒服的,有让你觉得别扭难受的;也许你想象力很丰富,经常遨游在想象的天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让你不吐不快……这次习作就是一次自由习作,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现在请大家读读习作提示,看看给你什么启示。
2.引导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
3.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这次习作,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知晓本次习作的要求,自由选材、自由立意。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对构思不一般、有个性的学生要鼓励。
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从习作的提示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如,既可以写有趣的事,也可以写后悔的事;既可以写喜欢的人,也可以写不喜欢的人;既可以写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写自己的委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二、开启思路
1.播放“电影”。
请大家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把你生活中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周围接触的人、你的各种瑰丽的想象播放一遍,注意想想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想写什么。
2.定格放大。
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一定都看到了丰富多样的画面,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请再闭上眼睛把这组画面定格,并把它放大,仔细“看”好每一个细节。
3.慢放重现。
习作提示中有一条要求:把内容写具体,如何写具体呢?请大家把刚才定格放大的画面在脑子里慢放重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仔细。如写事情的要仔细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如写景物的,要理清顺序;如写人物的,要想想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她)?……
三、交流拓展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四、试写初稿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讲评)
一、评议初稿
1.小组内轮流读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了解有代表性的习作。
2.请一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在共同评议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二、赏析优秀片段
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优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赏析。(对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习作应强调鼓励)
三、修改习作
1.自我修改。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2.誊写习作。注意书写工整。
四、展示优秀习作
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贴在展示台上,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语文园地是我们快乐学习的场所,欢迎大家再次来到原文园地,今天我们会在这儿收获什么呢?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我的发现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3.同桌互读,读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成语中叠词的运用;由于是从本册或以前所接触过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
(1)自主发现。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得出AABC构词形式)
4.再读词语,感受音韵美。
5.拓展积累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事事如意、官官相护、夸夸其谈、窃窃私语、念念不忘、闷闷不乐等)(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说一说
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这里发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三、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
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还记得那些写友情的诗句,补充:(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友情的佳句、名句:
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战国)庄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新课标第一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8.归类延伸积累。
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趣味语文
1.言字开花激趣。生字开花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今天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给“言”开花。(美言、谎言、箴言大言、危言、流言、恶言、戏言、谰言、谗言、吉言、名言、誓言、赠言……)
(1)“言”字组词
(2)请学生说说,大概意思。
2.读“言”激趣
(1)读一读。
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
b.指名读。
(2)猜一猜:
大言危言流言恶言戏言谰言谗言
没有根据的话(流言)
诬赖的话(谰言)
另人吃惊的话(危言)
诽谤挑拨的话(谗言)
阴险狠毒的话(恶言)
随便说并不当真的话(戏言)
张扬扩大的话(大言)
(3)想一想。
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名人说过的话叫──?
3.拓展仿写“笑”。(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有选择进行,不要统一要求)
“说‘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话说明各种不同的笑(微笑、讪笑、嘲笑、欢笑、苦笑、嬉笑等)。
21太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繁殖、蔬菜、预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引读,感受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的构段方式;采用填空补白的方式,背诵和积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边读边思”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初步体会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品评咀嚼“差不多、估计、比较”等词语,初步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六单元学情分析: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说几个含有“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旭日东升日落西山)
早上,旭日东升,把阳光和灿烂带给大地;傍晚,日落西山,劳动了一天的太阳要到西山后面去休息了。
2、后羿射日,知道这个神话故事吗?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理解:寸草不生
3、《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与这个神话故事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课文给我们介绍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逐节朗读1—3自然段,引导学生把每个自然段分别读成一个字“远”、“大”、“热”。(读书,把一段话读成几个词,甚至是一个字,这是一种本领。)
2、同桌一起读4—8自然段,把他读成一句话。
3、理清文脉:
远、大、热是在写太阳的——特点,后面课文介绍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学习课文(l-3自然段)
(一)、远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1.5亿是个数字,从数的进位感受1.5亿是个相当大的数字。读句子。板书:列数字
(2)、“1.5亿公里远”到底有多远?课文中怎么说?指名读。
(3)、用我们熟悉的“步行”和“坐飞机”来举例子,(板书)两个例子之间用“;”,男女生分读。
(4)、3500,二十几,这些也都是在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5)、朗读。课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了“远”。
2、听老师读。教师故意落下“差不多、几”这几个词。
没有办法考证,没人知道,所以用上这几个词,这样表达更加精确。(朗读句子,感受科普文表达的精确性。)
3、这段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段话从传说引出,再说明实际情况,中间用一个什么词语来说明实际情况(“其实”))
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自由读“大”、“热”的语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来介绍的?让学生动笔划划句子,谈谈感受。(给学生动笔思考的时间。)
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1、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理解“抵”——“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130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样一比较,更显出太阳的大,这种方法就叫作比较。读句子。(列数字)
2、热——“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列数字)
(1)、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联系生活体验。(炎热的夏天一直想呆在空调房里吃冰棍,不敢出家门一般只有39°c左右,开水很烫手也只有100°c,)6000度呢,连钢铁……
(2)、点拨——“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3)、读句子。
(4)、“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读课后的相关资料。
(三)、理清三者间的关系:
1、这二自然段话写了“大”,还写了什么?“大”与“远”的联系。读句子(因为……所以……)
2、用同样的句式说“远”与“大”的关系。如:太阳是个大火球,因为太远,所以感觉不到那么热了。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假设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同桌之间认读生字。
(2)重点指导“抵”、“氏”、“繁”、“蔬”等字的书写:
A、让学生比较“抵”、“氏”两个字,强调“抵着”的“抵”需要底下点的支撑;姓氏的“氏”可没有一点。
B、“繁”字用拆字法,“每”、“攵”、“系”去掉一撇组成,上宽下窄。
C、“蔬”字是形声字,蔬菜是植物,“蔬”字是草字头。
(3)读写词语:差不多估计繁殖庄稼预防
并用“差不多、估计”这两个词语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上“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自由说说太阳的特点。
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大”“远”“热”之间的关系。
二、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
学习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的哪一段话最能说明关系密切?
(通过最后一段话的学习,辐射到4—7自然段)
(一)、自学4—8自然段,课文哪一句话最能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再读4—8自然段,联系相关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为学生的表达搭建平台)
如:有了太阳,植物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有了太阳,动物才能生存,繁殖……
有了太阳,人类才能舒适的生活……
(触摸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正反两方面描写。)
有了太阳,才能形成风雪雨露……
有了太阳,可以防治疾病……
一句话,有了太阳,才有
如:如果没有了太阳,植物就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如果没有了太阳,动物就不能生存,繁殖……
如果没有了太阳,人类就不能舒适的生活……
如果没有了太阳,就不能形成风雪雨露……
如果没有了太阳,就不能防治疾病……
一句话,如果太阳,就不会有
(三)理清4-8自然段的关系。
前面的4-7自然段是具体说明,第8自然段是总结。前面的自然段是具体举例子说明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四)再次朗读第八自然段,先正面再反面与最后总结。反义词:光明—黑暗,温暖—寒冷。
(五)积累:地球上的()和(),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到处是(),没有(),没有(),自然()。一句话,没有太阳,()。
三、总结全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2、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又那么高,距离我们那么远,才能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才会有我们美丽可爱的世界。推荐《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教后反思:
22月球之谜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它先用优美的文字渲染了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接着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荒凉月面,然后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最后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遥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文章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是一篇十分独特的科普文。
编者在最后提供了一个资料袋,不但介绍了月球上的引力,还介绍了月球上环形山的命名,以及有哪四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给这些山命了名,意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与此同时,课后还收录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赋予了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换同义词、查字典、读资料袋等方法理解“皎洁、遐想、令人费解、环形山”等词语的意思。
2、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通过3—7自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激发探索月球的兴趣。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颗神秘的星球。今天,我们就到离地球最近的邻居——月球那里看看,去探索那里的奥秘。
板书:月球之谜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
悬挂遐想奥秘
细菌土壤水藻
一旦一项
皎洁的月光灿烂的阳光
注意:“悬”的读音指导,不要读成“xián”;
奥秘查字典理解:深奥莫测的秘密;联系奥数:深奥莫测的数学就是奥数;
水藻就是——水草
注意“一”的音变:“一”可会变魔术了,如果后面的字是第四声的话,它的声调就往上扬,变成第二声。
“皎洁的月光灿烂的阳光”读出短语的形象感:月光的清幽,阳光的热烈。
2.指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1、2、3—7、8自然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第二段(2):人类第一次登月时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3—7):月球有哪些令人费解的谜?
第四段(8):对于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3、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第一段,走进诗意的世界。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美妙的月夜,去欣赏一下皎洁的月光。
1.出示,指名读。
2.哪一个句子让你觉得特别美?
皎洁的月光
(1)猜猜“皎”是什么意思:形声字形旁表义,“皎”字从白,意思就是洁白
(2)还可以说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清幽的、柔柔的……
(3)看到这一轮明月,享受着美妙的月光,你想到了什么?(神话、诗句等)
补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郑板桥题写的一幅楹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送弟弟离别的时候写的)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张祜)
(4)是啊,你们这些美好的、超越现实做的高远的想象,就是——遐想。
(5)指导朗读
3.课文又做了哪些遐想呢?读三个问句,读好三个问号。
4.这一自然段的标点符号多么丰富,有“!、?、。”我们一起来齐读此段。
四、书写指导
幕:书写时与“墓”“慕”比较。都是形声字,声旁表音,都为“莫”;形旁表义分别为“布、土、心”。让学生根据字义记住生字,少写别字。
临:注意右下角不要多一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朗读词语。
2、背诵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二、精读第二段,欣赏月球表面的景色。
过度:同学们,让我们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随着宇航员一起踏上月球,去看看真实的月球吧!
1.自由朗读。
2.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是怎样的?抓住“奇异”一词,展开教学。
(1)换词理解奇异:奇特、奇怪……
(2)月球的表面奇异在哪里?
与地球比较:
A、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撒满阳光;
我们的天空(),地上()。
B、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结合资料袋理解环行山。(月球表面布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圆形坑洞,这就是环形山)
地球上满是(),有(),有()。
让学生运用上文解释“荒漠”一词: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怪不得说月球是一片荒漠。
3.指导朗读。师导语: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玉兔、飘香的桂花树,可是原来月球是一片荒漠。
4.复述:让我们把月球上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类吧!
出示填空:这里的天空(),表面却撒满()。月球上满是()、()和(),没有(),没有()。月球是()。
5.我们再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课文提出的哪些谜已经解开了?
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
过渡:人类登上月球之后,很多谜团被解开。但是随着对月球尘土、岩石的研究和实验,人类发现了更多令人费解的月球之谜。
三、学习三——七自然段,探索月球之谜。
出示句子: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1.令人费解什么意思?(不好理解、不好懂)
2.自由朗读3、4、6自然段,看看人们做了哪些实验后,发现了哪些令人费解的月球之谜?
3.交流:
A、第三自然段:小科学家们,你们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谜团?(难道月球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
指导朗读:读好问号。十分的疑惑不解。
回扣“令人费解”
B、第四自然段:这次,你们又拿月球尘土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谜团?(放进月球尘土里的水藻为什么会长得特别鲜嫩青绿?)用“难道、为什么”来说话。
指导朗读:读出当时的惊奇。
再次回扣“令人费解”
C、第六自然段:
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发现了什么谜团?(月球年龄比地球还大?)
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估计”一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D、三次回扣: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多么令人费解啊!再读此段,读出感叹号的韵味。
1.月球之谜仅仅只有这些吗?从哪里看出来?(……)
你能仿照3、4、6自然段,来说说月球之谜吗?
(引导孩子可以从第二自然段课文对月面的描写来提问,也可以根据补充的材料提问,当然也可以根据所阅读的故事、古诗来提问,总之,尽可能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甚至幻想,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1.我们地球最近的邻居——月球有这么多解不开的谜,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月球?(神秘)
2.那么对于神秘的月球,人们又是怎样做的?
3.是的,你们看,这就是我们国家在今年10月25号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它现在还在月球进行探索。对于我们的邻居——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4.齐读第八自然段。
五、作业
1.抄写描写月亮的诗句。
2.向父母介绍月面的景色,并提出几个月球之谜。
补充资料:
1、土壤比岩石更久远。美国太空人首次登陆的“宁静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远。据分析,两者相差10亿年之久。由化学分析显示,月球上的土壤并非由岩石演变,可能来自别的地方。
2、受撞击会发出巨响。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个小时,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3、纯铁粒子不会生锈。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纯铁粒子并非来自陨石。有专家报导,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还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的事情。
教后反思: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写了我上网的亲身经历,使人真切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文章按上网前、上网时、上网后的顺序先写了爸爸告诉我网络的作用,再写了我访问了卡通网站以及和其它一些网站,以及我向国外的表姐发了一份电子邮件,最后写了我盼望再次进入奇妙的网络世界。课文内容有趣,角度新颖,名为讲述上网经历,实为介绍网络知识,中间穿插爸妈的讲解,叙述的过程中还渗透了人物的新奇、好奇、赞叹、依恋等内心感受,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章语言亲切自然,采用了比喻、设问等手法,这使得深奥、专业的网络知识变得浅近、生动、有趣。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接触这些语言现象,感悟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鼠、敞、警等。
通过媒体等形象的手段理解“信息高速路、电脑网络、电子邮件”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品读、复述积累运用“好奇、神奇、新奇、情不自禁、迫不及待、应有尽有、恋恋不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创设情景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科普文用词的准确、生动,了解科普文运用“设问、形象的比喻”等方式介绍科普知识的方法。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一问一答”的勾段方式,能具体地仿说“我进入了一个XX网站。”
4、知道什么是“信息高速路”,了解电脑网络的基本用途及相关的知识,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网络的作用,体会网络的高速、神奇。
教学难点能品味并积累、运用本文采用比喻、设问以及人物的内心变化描写等手法让深奥、专业的网络知识变得浅近、生动、有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有关网络的知识,查找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了解网络的各种用处。
(2)、网络教室。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条件的事前上网。
教学时间:两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你最喜欢上网干什么?
“上网”的“网”指什么?(电脑网络),电脑网络还有一个名字叫——信息高速路上网就叫做——跨上信息高速路
板书:跨上“信息高速路”
“信息高速路”是个名称,所以用上引号。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游玩又会怎么样呢?有一位小女孩家里电脑也上网了,我们追随她一起去看看。
板书:我家
2、开心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网络作用大。
1、自学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读准生字词。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
2、检查自学:
(1)读准下列词
A、电脑网络信息高速路网上购物发电子邮件
B、新鲜情不自禁
好奇迫不及待
神奇应有尽有
新奇恋恋不舍
(2)课文是按上网前、上网时、上网后的顺序写的,分别是哪几节?主要写了网络的哪些作用?你能用B组的词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吗?
板书:上网前(概述)
上网时(分述)网络作用大
上网后
三、品读课文,体会网络的“高速”。
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呢?课文哪几句话告诉了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句子: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进入网络,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1)这里把电脑网络比作什么?回忆一下,我们平时见到的蜘蛛网是怎样的?
蜘蛛网丝丝相连,纵横交错,电脑网络和它相同的一点也是丝丝相连,纵横交错,不过这里的丝线有的是——
(借助课件拓展文字理解)
这些“丝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丝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2)体会“遍布全球”。
(3)指导朗读,读出新鲜感。
2、你能用一两个词来说说网络的特点吗?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网络的“高速”?
要求:学生自读圈划,同座议说;教师巡视,随机解决学生个别问题。
班级交流,教师评点。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随机点拨以下几个句子:
A、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可以用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进行网上购物。
(1)抓“迅速”,体会网络的传送速度快。
(2)抓“全世界”,体会网络的传送范围广。
(3)指导朗读。
B、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1)抓“随时”体会网络传送迅速快。
①生活在同一个小村庄里有哪些方便呢?
②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有了哪些方便?
(2)指导朗读。
C、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1)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高速?(一下子)
你能换一个词来说说吗?(立刻、马上、顿时、瞬间)
(2)有哪些知识的大门向你敞开了?
出示句子: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体育新闻,有动物天地,有科技博览,还有音乐欣赏……真是应有尽有。
你能说出这里的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网站吗?
(3)指导朗读。
D、站在一旁的爸爸对我说:“过去寄一封信,对方要好几天才能收到,多慢啊!现在发一个电子邮件,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真快呀!”
(1)哪个词最能让你体会到网络的“高速”?(几秒钟)
(2)你知道我们寄信的历史吗?
古代人送信靠骑马,长达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近代人送信用邮票邮寄,也要三四天,即使是快件最起码也要一天;而我们现在只要发一份电子邮件,几秒钟就可以收到一封信。用赞叹的语气再读这一节。
3、齐读课文,体会网络的神奇、高速。
四、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了哪些收获?
2、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它的语言很有特色,我们下节课再来品味。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读。
2.小组交流:你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哪个容易写错?哪个字比较难写?
3.指导书写,重点提示:鼠:注意上面部分的笔顺,第三笔是横。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网络世界)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读。
2、说说什么是信息高速路,网络有哪些作用?
二、研读课文,体会科普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这是一篇科普文,小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本来深奥、乏味的网络知识介绍的生动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划一划,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课文的生动有趣。
1、体会心情词的恰当使用。
(1)、课文中有很多写心情的词,你发现了吗?
(2)、段落比较:想想这两段话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A、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进入一个卡通网站。不一会儿,孙悟空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盯着屏幕,米老鼠、唐老鸭、花木兰、黑猫警长,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还伴着音乐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
B、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一个卡通网站。不一会儿,孙悟空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米老鼠、唐老鸭、花木兰、黑猫警长,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还伴着音乐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本来作者直截了当地介绍卡通网站怎样就可以了,这里却写了作者的心情变化就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更吸引人。
指导读出好奇、由衷赞叹的心情。
(3)、课文中像这样表示心情变化的词、句还有很多,找出来读读。
2、体会设问、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重点学习设问的勾段方式
(1)、小朋友发现了吗?课文第二节和第三节都采用了什么勾段方式?(一问一答)
(2)、这是科普文常用的勾段方式,你能否把第四节和第五节也改成一问一答的勾段方式。
如:第四节:网络的内容真的那么丰富?
第五节:发送电子邮件真的那么便捷?
3、体会作者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
(1)、第三节和第四节都是写作者进入了一些网站,想想这两节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节是详细具体地介绍了作者进入一个卡通网站,第四节却是略写,这样使文章有了变化。)
(2)、你能否仿照第三节写法详细介绍进入一个你喜欢的网站?
出示句式: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一个()网站。不一会儿,()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真神了!”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三、总结赏读,整体强化
1、启发归纳:学了这篇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2、选择欣赏: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或段落读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四、指导上网,体验神奇(农村学校在信息课上去完成)
同学们,网络真是神奇呀!现在我们亲自跨上“信息高速路”,去感受一下色彩斑澜、精彩无限的网络世界。
要求:1、寻找我们学校的网站,浏览网页内容。
2、寻找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网站,浏览网页。
3、写写上网的感受,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
板书: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上网前(概述):新鲜
上网时(分述):神奇网络作用大
上网后:新奇
24果园机器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中的机器人服务于丰收的果园中,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箱,运到指定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些机器人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地工作。
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水果丰收,果农忙不过来了,于是需要机器人帮忙;果园很大,机器人不好拖着电线工作,用电池也不方便,于是又想让果园机器人“吃”园中掉在地上的水果,自我充电。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学生读后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根据阅读提示进行独立阅读,划出写机器人怎样的语句,能把写得有趣的句子多读几遍,结合“罢工”、“饿倒”、“吃”等词句体会科普文章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
3、能借助“聪明能干、好帮手、摘、装、运、充电、指挥”等关键词介绍果园机器人;能借助“特殊、变成、收获、如果就、要是就”等词句和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果园机器人充电的具体过程。
4、模仿目标3的两种方法说一说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它有什么本领。
教学重难点:一是体会趣味性语言在文中的作用,二是能借助关键词句和一定的段落结构(总分等)介绍机器人,为口语交际“说你设计的机器人”作准备。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
2、了解机器人在哪些领域起了哪些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笑话导入
1、讲述笑话:某日,来自德国、日本和中国的三位科学家在一起讨论哪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最强。德国科学家说:我们德国制造的一种机器人,可以处理一切危险的物品,你说强不强?日本科学家听了后,鼻孔“哼”的一声,轻蔑地说:我们日本也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可以帮忙处理家庭和公司里的一切事务,你说厉害不厉害?来自我们国家的那位科学家哈哈大笑:你们不要争了,我们刚制造了两个“嫦娥一号”机器人,在他俩的脑袋装了几块豆腐,那两个机器人现在居然当了德国总理日本首相!
2、简单交流笑话。板书课题。
二、学习阅读提示
1.学生自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中告诉我们几个阅读要求。
2.交流归纳阅读要求。划出“读读”、“想想”、“交流”三个动词,明确本堂课的目标。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把写机器人怎样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再读一读;在读不懂的词句旁标上问号。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点拨。
3.师生共读课文,逐词逐句读,逐段逐段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
四、深读课文
(一)说说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关注学生言语的规范和条理性
1.读读划出的相关语句。
2.班内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聪明能干、摘下来、装进、运到、充电(特殊、变成、收获、如果就、要是就)、指挥、好帮手)
3.比赛:一部分学生借助板书介绍果园机器人(总分、分总、总分总),一部分学生借助板书介绍机器人的充电过程。交流点拨。(鼓励加词说:如轻而易举地摘、一心一意地装、准确无误地运)
(二)说说果园机器人有趣的地方,体会科普文用词用语的趣味性
1.抓住“罢工”、“饿倒”、“吃”的三处语句交流“有趣”,感受果
农对机器人的喜爱之情。
2.感情朗读,带着果农的喜悦之情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宣说:机器人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问世以来经历40余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走向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多种用途的特种机器人,昭示着机器人技术灿烂的明天。明天你有可能拥有会送牛奶的机器人,可能拥有会查病治病的机器人,可能拥有抚养孩子的机器人,明天你更可能成为机器人的设计师。
2.设计一种你最需要的机器人,他会怎样工作,有那些本领。自己仿照练说。
3.交流介绍,关注学生介绍言语的连贯性和本领述说是否清晰。
4.听起来,同学们设计的这一切像科幻故事一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六、质疑问难
1、学完全文后,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2、交流或留疑。
七、作业
1.阅读一些机器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课作资料准备。
2.把设计的机器人写下来。
语文园地六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在前面的课文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可以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可以借助口语交际中的示例和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搜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这次习作内容的范围非常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奇思妙想。
“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多义词,注意汉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积累相关词语。
“日积月累”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项内容。“读读认认”是低年级归类识字的继续,内容和调味品有关,采用了韵语的形式编排。“读读背背”选的是和气象有关的谚语,句式工整,琅琅上口。
“宽带网”是本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培养学生围绕专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个项目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目标:
1、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像,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像,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报的民间谚语。
5、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教学时间:四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
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好吗?(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二、创设情境,明确要求
1、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
你们有没有信心去参赛,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
2、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获奖应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
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
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三、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
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演示对一种智能机器人样子和功能的介绍)
2、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四、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它的样子和本领。
2、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的“最佳创意奖”(教师巡视
指导或加入一组的评选活动)。
4、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
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如:
选手: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保姆机器人”。
评委:你为什么想发明“保姆机器人”呢?
选手:因为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没有人照顾我,被送到了很远很远的奶奶家,一直到我上幼儿园才回到父母身边。所以,我想发
明一个“保姆机器人”,专门在家照顾小孩。
评委: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保姆机器人”的样子吧。
选手:大家看,她的样子是不是有点像机器猫?一看就特别可爱,小孩会特别喜欢。不同的是,她的脸是一个屏幕,能出现爸爸或妈妈微笑
的脸庞,让孩子觉得父母就在身边。
评委:那她有哪些本领呢?
选手:她的本领可大了!首先,她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定时给孩子喂奶、晒太阳、做游戏,哄着孩子睡觉,使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她能散发出妈妈的体味,让孩子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有安全感,还能用妈妈或爸爸的声音来为孩子唱歌、讲故事。第三,她能通过电子眼敏锐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生病,会马上同主人取得联系。第四,当孩子哭闹时,她能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播放动画片等来哄孩子。当然,她还能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搞好家庭卫生,在主人下班时做出一桌
可口的饭菜。有了这样的“保姆机器人”,大人就可以安心工作了。
评委:你的想象奇特而又合理,祝你的“保姆机器人”早日问世。
选手:谢谢!
5、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五、总结拓展
1、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1997年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
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2、展出优胜者设计的图纸。
习作训练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现在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将来人类的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老师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写玩具、公共设施等,比如,可以说说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可以让人行走如飞的鞋子,可以推着走的房子,人站在上面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的人行道……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范文引路。
1、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
2、认真思考,大胆想象。先想想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物品存在哪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你有什么想改进的?想好后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件物品展开想象,你想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重点想它应该有什么功能?怎么使用?
3、想象合理,叙述清楚。想象既要奇特,又要注意合理性。写的时候要叙述清楚,让人看得明白。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
三、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
例如:
未来的食物
老师最不喜欢进厨房了,一直到今天也做不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每天一到下班要做饭时,常常为要吃什么而发愁;而在厨房里烟熏火燎之后,往往连自己都不再想吃饭了。我幻想着未来的食物……
未来的食物当然是色形味俱佳,由新鲜的、绿色的原料加工而成。儿童食物的形状是各种卡通形象;成人的则是各种自然植物、水果的造型。这些食物放在超市中,只要买回来就可以吃,免去了买菜、买面的麻烦。
未来的食物不需加工就可食用,因为高科技的包装,它始终保持着最新鲜的状态和最理想的温度。我们的厨房完全可以改做游戏室了,我们的妈妈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未来的食物营养丰富,有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我们只要按时吃饭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再也不用考虑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几两肉的问题了,而且吃多了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发胖。
怎么样,同学们,想尝尝未来的食物吗?
2、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四、学生自主习作。
1、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五、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4、四人小组互读习作,评选出一篇想象奇特、叙述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对于个别进步大或有个性的学生,给予鼓励,并让其当众读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活动
办一期“未来多美好”的板报,在墙报上展出学生的优秀作业。
我的发现
出示词组:教书教室降落投降
羊圈圆圈石缝缝补
便宜方便重要重新
1、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指导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师:当你遇到一个不认识的生字朋友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与它交上朋友。今天,老师再教大家读一首儿歌,其中藏着好几个生字朋友呢。
1、自读韵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将韵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带拼音的韵文,指名读,正音。
3、出示去拼音的韵文,将生字显红,指名读,正音。
4、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5、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6、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这5句民谚,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正音。(“胭脂”读轻声,明朝zhao)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宽带网
1、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
2、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3、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4、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5、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
1燕子
教材分析:
课文描绘了活泼可爱的燕子和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表达了对燕子的喜爱、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非常适合积累词汇,感情朗读。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俊俏、赶集、聚拢、增添、掠过、偶尔、荡漾、音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词句,利用插图或课件,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摘录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
教学重点:
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预设疑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
1.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2.“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电线”为什么像”五线谱”?“燕子”为什么像“音符”?
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做课件:春天的美景图五线谱的图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谁见过燕子?(学生交流)是呀,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把春天打扮得更美丽。大家都喜欢吧!著名作家郑振铎也非常喜欢燕子,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一定也喜欢。(板书课题:燕子)赶快打开课文,去看看可爱的小燕子,看看美丽的春天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想一想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
(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读后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巩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使学生熟读字词
吹拂掠过沾一下水面荡漾
俊俏聚拢偶尔增添
五线谱音符演奏
(指导”聚”的下部分、”漾”的右下部分写法,动笔写一写;可给第二行词找反义词理解)
(2)选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外形、为春光添生机、飞行、停歇
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一)欣赏燕子外形的美
过渡导入: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燕子。是呀,燕子的外形很美,它飞行在春天里的姿势很美,就连停歇的样子都很美。瞧,可爱的燕子飞来了,飞到我们的课本中了!(引导学生看图,说说燕子的外形)
1.课文上是怎么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指名朗读第一节)。
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圈一圈,哪几个部分合起来凑成了小燕子?(学生交流后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出示填空练习: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教师小结: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样的燕子才是我们喜爱的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啊!来,比一比,谁读的小燕子最活泼机灵了。(引导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二)欣赏春天美景
过渡导入: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你们急急忙忙从哪儿来呀?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到的美景说出来啊!
1.出示句式:”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看到_________。”(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语言训练。)
2.课文又是怎样把这些美景写下来的?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3.读读这些景物名称,很干巴,没有美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真好,你特别喜欢,把它划一划,读一读。(回顾:好词佳句可用浪线划出)
4.自学欣赏后交流自己特别喜欢的好词佳句,并美美地读一读。
(预设点拨要点:)
△”蒙蒙的细雨”:一个”细”,一个”蒙蒙的”,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词或诗,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等;
△”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写出柳丝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可联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讨论”赶集”的意思,想象”赶集”热闹的情景;花儿、草儿好像约好了似的,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写出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交流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词汇
△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赶来做什么”呢?
(有条件的可做课件,在上面的交流中相机出示句子和画面,小燕子动感飞入,也可利用书中的插图,感受燕子带给春天的动态美,“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5.交流时读好每个句子,练习第二自然段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练习:
1.认真抄写生字,写正确,努力写漂亮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
2.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句子。(用以巩固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
二、继续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过渡导入:的确如此,不管是飞行的燕子,还是停歇的燕子,都是春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欣赏吧!(图文结合,自学课文,感悟词句)
1.欣赏(自学)提示:(可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飞行的燕子:圈一圈描写燕子飞行动作的词语,想一想燕子飞行的特点,美美地读一读;
停歇的燕子:(出示五线谱的图示)这就是”五线谱”,想象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情景。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歌呀?然后也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欣赏后交流点拨:
①感受飞行的燕子之美:
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拨”斜、掠、沾”的妙用:
△”斜着身子”领悟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
△”掠过”感受飞行之快速;比较、品味”沾、碰、撞”,“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
△”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小结照应上文:这就是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②感受停歇的燕子之美:联系五线谱,理解课文奇妙的比喻
质疑”几痕电线”:(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品味”落”: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
课文最后说”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小结照应上文: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拍一拍(拍摄)……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3.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这首春天的歌会叫什么名字呢?请你写写歌词
(以上三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2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按柳树、柳枝、柳叶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抓住特点歌颂赞美柳树,从而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既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也是一首劝学诗,劝告人们多读书,勤奋学习。两首诗把春天描绘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诵读和正确默写两首古诗。
3.通过画面想象、营造情境、相关资料拓展等方式理解诗意,在品词潜句中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抓住特点有顺序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记背诗句。
预设疑难点
理解重点诗句: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图片、音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观看或听《春天在哪里》,回忆春天的好词佳句:一说到春天,脑海中肯定蹦出了很多词语或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2.引入诗题,简介作者: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他写的诗不多,但这首却是千古佳作。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2.指名读,齐读。
3.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交流讨论学生可能读不懂的字词:
寻芳:寻找优美的景色;赏春,踏青。滨:水边。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东风:春风。因为我国春夏季多刮东南风,所以春风又称东风。
读懂诗的大概意思:春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诗人朱熹在泗水河边寻找优美的景色,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春色;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春天景色……)。
三、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想象画面
现在你跟随诗人一起来到泗水河边踏青,赏春,你看到了什么呢?想象:
在河边,我看到了;
在田野,我看到了;
在树林,我看到了;
……
交流:
在河边,我看到了河水在缓缓流淌,好象在弹奏着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鱼呀,虾呀,不断地从河面探出头来,来欣赏这美丽的春天……
在田野,我看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在树林,我看到了沉睡了一冬的树,仿佛听到了春姑娘轻快的脚步声,个个抽枝发芽,抖擞精神,准备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小结:春天在校园里,在小河边,在枝头上,在田野中,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2.领悟诗情
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春天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将学生的感受与诗句结合)
(1)无边光景一时新。(画面)这新就是?(追问)焕然一新,耳目一新,令人心旷神怡,令人眼前一亮……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一眨眼就能看到春天,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春天,春天无处不在……
(3)万紫千红总是春。(画面)说说看到的情景:各种花儿赶集似的聚拢而来,争研斗艳……体会春天是色彩斑斓的,五彩缤纷的,绚丽多彩的,万紫千红的,姹紫嫣红的……板书:万紫千红(指出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
(4)心情:欣喜、激动、兴奋、心旷神怡、快乐、舒畅……
四、吟诵古诗,挖掘诗意
1.指名吟诵,全班配乐吟诵。
2.挖掘内涵,升华情感
为什么作者不去扬州有名的秦淮河,不去家喻户晓的杭州西湖踏青赏春,而偏偏选择了泗水河边呢?
因为泗水河边是孔子爷爷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也可以说是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春日》不仅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劝学诗,劝告人们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这美丽的春色,使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咱们也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五、拓展积累,体味诗意
古人写诗,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咏物的,也有像《春日》这样的哲理诗。朱熹还写过像《春日》这样的哲理诗,你能结合注释读懂他所含着的意思吗?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镜子。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渠:它,指方塘。
读懂诗的意思: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含着的意思: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六、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书写生字”滨、紫”。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诗人
1.猜谜导入
谜面:冬季落叶春发芽,爱到河边来安家,河水替它照镜子,春风替它梳头发。
谜底:柳树(看到过吗?是什么样的?)板画:柳树。分清柳枝、柳条、柳叶,并指出柳树又称垂柳。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写柳树的诗。读课题,指出两个第三声的字在一起时,第一个读第二声,读准咏柳(咏读第二声)。猜测一下”咏柳”是什么意思?(赞颂赞美柳树)点出咏的意思。
3.你对诗人贺知章了解多少呢?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晚年与李白为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写景的诗,广为传诵。
二、读通诗句,了解大意
1.短短28个字都藏着诗人对柳树的歌颂、赞美,请你结合注释,读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3.交流:
(1)、交流讨论学生可能读不懂的字词:
碧玉:碧绿色的玉;碧:翠绿色。
万条:泛指枝条多。
二月:是指农历二月,就是公历阳春三月。
裁:裁剪。并进行书写指导:裁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读懂诗的大概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啊!在二月春风吹拂下,柳树、柳枝、柳叶的美妙姿态。
三、紧扣柳树之美,领悟诗意
再读全诗。读着读着,眼前浮现柳树了吗?喜欢这棵柳树吗?
1、柳树颜色美:
“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打扮而成。碧玉:翠绿晶莹的玉石,用”碧玉”比喻柳树又新又嫩的绿叶,突出它的颜色美。(板书:柳树)
想象:看着这颗高高的,有着嫩绿柳叶的柳树,你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的衣服可美丽了,翠绿晶莹的……)
2、柳枝轻柔美:
柳枝美在它数量极多,美在柳条和用丝编织的带子一样轻柔。(板书:柳枝)
想象:小朋友们,你们就是一棵棵由碧玉打扮而成的柳树,一阵和煦春风吹来,你们的柳条儿就会(翩翩起舞,梳理自己的头发……)采访:你的动作为什么那么轻柔呀?瞧你那自豪的模样,有什么想说的?
3.柳叶形态美:
柳叶嫩嫩的、绿绿的,精巧细致。枝图片出示,将柳叶和小朋友的眉毛比,所以古代人将美丽的眉毛称作柳叶眉。(板书:柳叶)
4.体会春风的神奇
想象:二月春风吹呀吹,吹呀吹,二月春风吹过草地,草地上(就钻出了嫩嫩的绿草);二月春风吹到田野,田野上(就长出了蓬勃的秧苗);二月春风吹进果园,(果树枝头上就探出了尖尖的叶芽)……此时此刻,你想对二月的春风说什么呢?(二月春风太神奇了,简直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小结:贺知章诗人观察仔细,抓住了春天的柳树,又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美,抒发了他的赞美之情。(板书:整体——部分)
四、诵吟古诗,感悟诗情
1.我们把对柳树的赞美、对春天的赞美深深藏在了心中,让我们通过诵读把美展现出来。
四人小组赛读,全班赛读。
2.配乐全班吟诵。
五、拓展诗歌,鼓励积累
当我们卸下沉重的冬装,来到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中,老师和你们一样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快乐,我们大声地、发自内心地赞美春天,歌唱春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六、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书写生字”咏、碧、妆、裁、剪”。
2.默写古诗。
3.搜集与”春”相关的古诗,办一次春的诗会。
板书设计:
春日咏柳
朱熹贺知章
万紫千红柳树整体
柳枝︳
柳叶部分
教学反思
3.荷花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荷花旺盛地生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词句,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学习难点:
1.感悟文中”冒”、”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运用的精妙
2.观察荷花图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荷花。
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做课件(也可以用挂图代替):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荷花吗?谁来介绍一下?(根据学生介绍适时出示图片,知道荷花也叫莲花,认识它的果实是莲蓬、莲蓬里有莲子,它的根就是莲藕。并肯定和鼓励获得知识的各种途径。)
2.同学们,荷花浑身是宝啊,它的花朵清新高雅、美丽动人,惹人喜欢,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照片伴乐)让我们伴着音乐去欣赏一下。要求: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一下。
3.学生交流。看到这些照片你想说什么?(荷花也叫莲花、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水芙蓉”)评价:你们就是一个个小诗人、小作家,把荷花形容得那么美。
二、初读课文
1.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板书:叶圣陶)看到满池的白荷花也和你们一样兴奋,他还用优美的文字记下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白荷花,《荷花》(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起读课题。
2.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老师检查一下字词是不是过关了。
检查生字词:
莲蓬姿势衣裳花骨朵儿似的(带点字读轻声)
花瓣儿饱胀破裂挨挨挤挤翩翩起舞
(”挨”的另一个读音是ai挨饿挨打)
书写提醒:”莲蓬”两字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写得宽一些;”裳”字下面是”衣”“翩”字右边的”羽”写得窄一些。(写一写)
3.打开书第8页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文中细细欣赏一下吧,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找出来多读几遍。
4.交流:指名读2.3自然段并正音。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美丽的荷花也迫不及待地想和小朋友们来交交朋友呢,请你认认真真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写荷花的句子下来,想想荷花姿态有几种?你最喜欢哪一种?
2.感受荷花的美丽姿态。写了几种荷花?(3种)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点拨指导:
(1)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出示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师:嫩黄色的莲蓬多么可爱,(出示图片)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感觉这个小莲蓬是多么新鲜,多么娇嫩,有多么富有生命力啊。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师:那是怎样的花骨朵儿?我们来用手做一做。怎样做才叫”饱胀”?(指名演示解说:就是马上要开放了。)
②用一个词就是(词条出示)含苞待放。(出示图片)这就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③师:是呀,它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呀?
(它好像吃饱了肚子,肚子要破裂了一样。好像里面有个娃娃正想探出头来看看呢。好像手脚都要伸出来了。)
是呀,这朵荷花好像一个初生的娃娃一样,蕴藏了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恨不得马上要看看这美丽的世界一样!(”马上”还说明它心情很急切!)
④指导有感情朗读:谁能把这份急切与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来。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①(出示句子)为什么呀?(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很娇嫩。)
②哪个字让你感受到了娇嫩?(才)
③什么是”才”?(刚刚)。
④用手做一做这朵荷花,你感受到它怎么样?像什么?(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没有全展开来。)
⑤你能读一读吗?(生读。轻轻的。)为什么要这样读?(它太娇嫩了,不忍心打扰它。)(生齐读)
3.感知句的连接
(1)这几种不同的荷花作者又是怎样把它们连起来的呢?(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2)有感情引读写荷花的三句话:多美的白荷花呀!咱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师读“有的”,学生读写荷花的句子)
4.感受荷叶的茂盛和美丽。作者经过细心观察,把荷花都写活了,你看写荷叶的句子也挺美的,谁会读?
(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荷叶很多、很绿、形状美)
①理解“挨挨挤挤”,“一个个”表现了荷叶很多,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挨挨挤挤”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么多的荷叶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②“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
③“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④这么美的荷叶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朗读。
⑤作者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先写了荷叶呢?
(是啊,再美的花也要绿叶扶啊,再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更美了。)
5.学习荷叶与荷花的连接句,感知写作方法,感受”冒”字的精妙。作者用哪句话把荷叶和荷花连起来了?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①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迫不及待、非常高兴、欢天喜地、非常激动)
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
②(有条件可用课件展示荷花图片)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它像谁?你们想想,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请你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站在碧绿的荷叶之间,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
(想到外面来透透气!我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我想让人们都来观赏!我想和游客交朋友!让他们欣赏我的美丽!)
③有感情朗读:好一个”冒”字,它让我们感觉到眼前的荷花就像一位位美丽的姑娘亭亭玉立。(出示词条:亭亭玉立)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她美丽多姿的身影。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许多种。)哪句话让你感觉到了?(因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出示第三自然段)
2.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中还会有哪些姿态呢?(出示一张图片)
范说:”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
还有许多姿势呢,你瞧:(出示四五张不同荷花姿态图及句式)你能用”有的
好像“写下来吗?(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阳光里跳舞。)
3.交流。这么多的姿势,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真是千姿百态呀!)(出示词条:千姿百态)怪不得作者说(引读):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4.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猜不出来,可能再有水平的画家也画不出这么美的景色来。)只有谁能画?(大自然)用朗读来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5.师生合作配乐诵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伴着音乐的翅膀,再一次满怀激情地用朗读来赞美吧。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美丽的荷花令人陶醉,作者写得也美,赶紧把这些优美的文字装进大脑仓库吧。(看着板书背诵)
六、作业:
1.认真、正确地书写生字。
2.在课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碧绿的)大圆盘(嫩黄色的)小莲蓬
(雪白的)衣裳(挨挨挤挤的)荷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展示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深入情境,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师:(出示图片:一池白荷花,并配乐)荷花很美,小朋友朗诵得也美,这一池白荷花已经开在你们心中了。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随即音乐响起)
2.师:小朋友们,看着这一池荷花你有什么感觉?你现在变成谁了?(荷花)多问几位学生:为什么会变成了荷花?(被荷花入迷了,陶醉了)美丽的荷花仙子请坐下,告诉我,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美妙的境界里,如果你是画家,会怎样呢?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怎样?如果你是舞蹈家呢?如果你是诗人呢?
3.多美的境界呀,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微波粼粼,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荷花,眼前的一切如诗如画。作者也深深陶醉在美景之中,他文字来赞美,现在谁能用就用你的声音,你的情感,加上你的动作来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赛读第三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过渡:多么美妙的境界呀!画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都喜欢,有许多诗人也曾经留下了不少赞美荷花的诗句,还记得这些诗吗?一起来朗诵一下。
2.读有关荷花的古诗。(课件出示)配乐齐诵:(《江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仿写练笔
1.同学们,大自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花争奇斗艳,等待着你用自己的小眼睛去留心观察,发现它们的美丽呢,你喜欢什么花呢?
2.交流。
3.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花写下来。
4.反馈交流。
五、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板书:荷花
叶
有的全
花有的才
有的花骨朵儿
亭亭玉立含苞欲放千姿百态
教学反思
4﹡珍珠泉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读、做句子卡片等方法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同时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基本操作程序教学调整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珍珠泉
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
荷花的美好,知道了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用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那么珍珠泉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好好地去领略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生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不懂的字词)
2.梳通文脉
⑴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重点了解课文写珍珠泉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2.3.4自然段)指说这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的内容。(师随机板书)
三、咀嚼珍珠泉的水泡,感受水泡的特点
⑴师:读了课文,令你感受最深的是珍珠泉的什么呢?(指说)
(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泉水泡的可爱、活泼)
⑵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写水泡最有趣的是句子。
⑶交流:
出示: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师:喜欢吗?你最喜欢它哪一点(引导学生抓住“小、越升越高、越来越大”这几个词感受水泡的变化。)
师:原来水泡还是在变化的呢?真有趣!
⑷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摇晃、绽开、扑哧一笑”这几个词语中感受水泡的可爱、有趣、调皮……
师:这些小水泡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可爱,作者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了。小水泡多么活泼啊,你仿佛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呢?(指说)这么活泼、可爱的小水泡就要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可真有点舍不得啊,谁能通过朗读把可爱的小水泡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呢?(指读)
齐读:可爱的小水泡们,一起读。
⑸作者不仅看到了水泡的样子,还听到了水泡的声音呢。课文中表示水泡声音的词是哪个?(一嘟噜一嘟噜)谁能把好听的声音带给大家?(指读“一嘟噜一嘟噜”)现在你能把这个句子来读好吗?(指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⑹师:小水泡的声音好听,样子好看,把这么可爱的小水泡送给你的同桌吧,把这两个句子读给同桌听。(同桌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⑺师:小水泡不但在变化,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找到写水泡颜色的句子,读读。
出示: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正音”啊”(这里把ɑ读成wɑ更加好听,更加亲切)
师:句子中把什么比作珍珠啊?说说小水泡和珍珠哪儿像呢?(指说)
师小结:小水泡不仅会在阳光下快乐地跳舞,而且像珍珠一样还有漂亮的颜色呢,所以在作者眼里,它比珍珠更美,你能把这么美的水泡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读,齐读)
三、做句子卡片,品读感悟
1.师小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用准确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把水泡的有趣、活泼带给了大家,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除了第三自然段,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你也很喜欢呢?老师请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在句子卡片上,好好地体会体会。
2.(生做句子卡片)
句子卡片:
我最喜欢的句子:
句子特点:
表达的感情:
★学生摘句子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⑴注明哪一段哪一句。⑵摘录一个句子的最前面几个字和末尾几个字。⑶把句子完整地摘录下来。(建议用第三种方法)
1.评价卡片
交流中聚焦以下几个句子:
⑴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学生交流后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样平实的语言,那么清楚地介绍了珍珠泉的位置。
⑵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学生交流后小结:作者不仅观察得仔细,连蕨草是没有一点杂色都看清楚了,还把蕨草的形状给形象地写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⑶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学生交流后指导朗读,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珍珠泉水绿、深、清的特点。
⑷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如果学生的句子卡中没有这个句子,教师要自己出示,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句子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①从句子中感受珍珠泉名字的由来。
②包含了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
③为家乡有那么美的珍珠泉而感到自豪。
……
在学生的不同感悟中反复朗读这个句子。
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⑸师小结:家乡的珍珠泉是那么的美,作者又是那么的喜欢它,因为对它的无比喜爱,作者才会把它观察得那么细致,写得那么生动,作者是把对珍珠泉的喜爱藏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了。让我们捧起课文纸一起来读读课文第4、5自然段。
四、课后延伸
1.夸夸我的家乡:我们也有可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也有许
多美好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介绍。
2.把摘录在卡片中的句子背下来。
3.阅读课后资料袋,有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上网搜索有关中国其他名泉的资料。
板书:
珍珠泉
位置
环境
泉水
水泡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这块语文园地,涉及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五个板块,主要内容与家乡和景物密切相关,其中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话题都是”介绍家乡的景物”。
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有话可说,并且能说得清楚生动,教师课前就提示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游览家乡的一个景点,搜集好相关的资料和照片,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是”仔细观察,说出景物的特点”“按照顺序,说清楚”“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展开丰富想象”,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可以借助本组课文在观察特点和写作顺序上的方法,想想家乡的植物、动物、风景有什么特别之处,怎样介绍更清楚,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旨在通过发现、运用、读背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宽带网的设置意在抛砖引玉,让孩子学会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勤做摘录和卡片,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词汇的构词特点,积累有关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2.借鉴课文写作之精妙,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和描写景物的顺序,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介绍一个地方。
3.在师生、生生、生文交流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了解两个反义词构成一个词语的构词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抓住特点,按照顺序,把家乡的景物介绍生动。
课前准备
1.摘录写景的美景佳句做成卡片。
2.欣赏家乡最美的一处景物,有条件的拍成照片。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一、发现规律,总结共性
1、读读10个词语,读准字音。
2、这些词虽然用字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请结合学习伙伴的话再读读,看看有什么发现。(每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字组成)
二、自选方法,理解词义
1、词语中两个字的意思都是相反的,具体到每个词、每个字,意思也是不同的,有没有不懂的?可以通过查字典、同桌讨论、请教老师等方法,弄懂每个词的意思。
2、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义:
憎:恨;
详:详细;略:简略。
三、照样写词,运用规律
1、两个意思相反的字组成一个词,能表达另一种意思。在你脑中,有这样的词吗?小组交流
2、交流:(举例)
好坏高低升降正误左右内外多少天地长短深浅开关进出首尾
【日积月累】——我会填
一、自由填写,由易到难
1.这一题的任务是要将8个量词放入相应的括号里,不能放错,放错了就会闹笑话。自己试着填一填,填后读一读。
2.展示,交流:你填得又对又快又不重复,有什么好方法?(有的很容易分辨,如一支歌曲,有的模棱两可,如一束羽毛,也可以一身羽毛。要由易到难,先填容易的,剩下的难词就容易选择了。)齐读。
二、调兵遣将,听我指挥
重新调动大脑里的量词,调兵遣将,想想括号里还能填其他量词吗?如:
一(首)歌曲一(丝)微风一(根)羽毛一(股)清泉
一(双)翅膀一(缕)阳光一(张)画面一(颗)珍珠
【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一、读准词语,初步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干脆不拖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读准,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读懂词语,尝试背诵
1.再读,边读边联系生活想想意思。(有条件的把词语展示的景象做成课件,以加深印象。)
第一行:花草
第二行:日月
第三行:山峦
2.同桌合作,先一个提示,一个背诵,再一起背诵,看看哪一桌合作最默契,背得最熟练。展示。
三、提升词语,积累创新
在璀璨的词汇长河里,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四字词语数不胜数,或花草树木,或江河湖海,或日月星辰,或山峰岩石,你能为这12个词语再找些新朋友吗?如:
含苞待放欣然怒放花团锦簇枝繁叶茂
众星拱月星罗棋布碧波万顷晴空如洗
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绿意盎然欣欣向荣
【宽带网】
一、走进宽带,领略美景
古今中外,作家手中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精彩描写,写山写水,写花写草,让我们一起去浏览,一起去欣赏。
1、赏读文中的三段佳句:”露珠”,”草地”,”溪水”。
2.遇到这样精彩的描写,优美的语句,我们要将它们摘到采蜜本,让它们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二、交流卡片,共同受益
(课前布置预习,并摘录写景的美景佳句做成卡片。)
1.课前,我们已经摘录了写景的美妙佳句,做成了卡片,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卡片交流中教师点拨分类,如山川类,江河类,花草类,风雨类,日月类,云霞类等。)
2.小组内交流卡片,互相充实积累。
三、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当我们读到描写大自然的记精彩片断,也可以随手把它们记下来,做成卡片。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题,激发说话兴趣
同学们,这组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中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山间珍珠泉的美丽。大自然的景物是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大山,说不完的江河湖海;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葱葱茏茏的森林……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亲爱的同学们,您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了吗?你的家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景物。比一比,看谁的介绍最能吸引人,谁就是最棒的家乡小导游。
二、阅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阅读提示,学习妙计。
怎样做好家乡的小导游呢?赶紧读读温馨小提示。出示经教师整理过的交际提示:
2.交流讨论,提取妙计。
读了提示,你觉得小导游怎样介绍才能更清楚、更吸引人?游客们怎样倾听才能听出收获,听出启发,听出礼仪?
小结板书:
说听
抓特点认真
有顺序友好
表热爱参与
三、认真思考,参与小组交流
1.自己练说。
小组交流前,先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然后试着自己说给自己听。
2.小组交流。
一人当导游,其余三人当游客,依次轮流,导游介绍时,游客可补充,可提问。(教师巡视点拨。)
3.推荐代表。
四、全班交流,共享美景纷呈
1.师生评价,学会方法。
小导游自由上台介绍。评价:他介绍得清楚、生动吗?说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板书从景物特点描述和观察顺序方面评价,启发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及时发现不足。
2.评选最佳,培植自信。
谁的进步大?谁讲得景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提示性评价。
五、拓展延伸,渗透环保意识
青山秀水入梦来,家乡的美景说不完、唱不尽。无论是珠帘垂地、银丝倒挂的千丈飞瀑,还是田园秀美、生态怡人的滕头村;无论是碧波荡漾的亭下湖,还是春意盎然的万亩桃园;家乡处处都蕴藏着美。身处这样美丽的奉化,我们是多么骄傲、多么自豪。同学们,让我们珍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让我们期待奉化的山更清,水更美,人们更富饶。
第三课时(指导习作)
一、指导审题,寻找家乡美
1.激趣读题:
同学们,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在这片土地上学习,在这片土地上玩耍,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是吗?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家乡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大开眼界。!
今天这堂习作课,我们要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出家乡最迷人的地方,为自己的家乡添花,好吗?
2.同学们都亲临了家乡的景点,你准备把家乡的哪一处景物美美地介绍一番,起一个亮丽的题目。
如:《美丽的雪窦山》、《了不起的滕头村》、《岳林广场之夜》、《古老的武岭头》、《年轻的江滨公园》
二、指导构思,突出家乡美
1.师生合作,探究习作要求。
怎么介绍才能吸引人呢?我们可以先读读习作要求。
说说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归纳,抓住关键词”景物特点”“一定顺序”“热爱家乡”“丰富想象”,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教师相机板书:
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按照顺序,清楚表达
真情抒发,热爱家乡
美丽传说,丰富想象
2.复习课文,学习写作思路。
★如何”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以《荷花》第二自然段中抓住荷花的香味、颜色、形态进行描写为例,让学生体会交流,结合自己游览的景点从最美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寻找景物特点。
★如何”按照顺序,清楚表达”
a、游览顺序;(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记金华双龙洞》指导)
b、由近及远,由面及点;(结合课文《荷花》指导)
c、总分总;(结合教科书中泉的描写进行指导)
★如何”真情抒发,热爱家乡”
以《珍珠泉》为例,体会”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说是我们村的珍珠泉!”句中饱含的热爱和自豪,指导学生在习作中适当运用,增强情感的表达。
★如何”美丽传说,丰富想象”
以《荷花》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为例,让学生体会想像的魅力,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想像的手法。
3.口头交流,点拨习作细节
先自己构思打算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再指名选择一两个方面口头交流,其他学生评议,教师随机指导。
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宽松和谐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要开拓学生思路,并组织学生互相评议,相互发展,取长补短。教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恰当地加以小结,给予评价和鼓励。
三、独立习作,书写家乡美
看,很多同学都能说出家乡景物的特点,有些同学说出家乡景物的美,有些同学说出了家乡景物的神奇,还有的同学对共同喜爱的景物进行了补充,都很不错!把你们想说的写出吧!好,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习作!
第四课时(习作评改)
一、总结激励,多元讲评
1.谈话:这次习作,有的同学把童年的梦荡漾在家乡的小河里,有的同学把有关家乡景物的传说描绘得神奇美丽,还有的同学叙述了家长景物中所饱含的一段深重的历史……这些习作都蕴含着你们对家乡景物的深深喜爱。
2.教师选取典型习作用实物投影出示。(写景优美篇、情感浓烈篇、想像神奇篇)
指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学生评议,欣赏习作。通过评议赏析,提高学生的习作欣赏水平和评价水平,同时在评价中启发其他同学充实自己的习作内容。
二、自批自改,展示成果
1.放声读自己的习作,并修改自己的文章。
2.再读,选取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语段读给别人听。(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签赏能力和习作成就感)
3.交换修改,说说别人习作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4.再次修改。
三、总结收获,拓展训练
1.学生自谈收获。
2.教师小结:这次习作,我们写得认真,改得仔细,我们掌握了按怎样的顺序去描写景物,如何突出景物的特点,如何在习作中流露出对家乡景物的热爱,还有些同学写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真是收获多多,下课后,我们还要将自己的作文再仔细的修改、打磨,再配上美丽的图画或照片,准备举办一个主题为”赞美家乡”的展览会!
习作范例:
家乡的瀑布
我的家乡在奉化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儿有一个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瀑布,名曰:”镇亭飞瀑”,瀑布下有一弯深潭,即龙潭。
说起瀑布和龙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方门的货郎挑着货来到我的家乡——石井,忽然见一条似蛇似龙的东西从背后的货箱窜出,在空中盘旋几圈后跃入潭中,货郎吓坏了,拔腿就跑。之后,他得了一场大病,不久便离开人世。原来,那蛇似龙的东西是化身为蛇的龙,龙为了报携带之恩,特地为当地下了一场及时雨。从此,瀑布的水流常年不断,龙潭也永不干涸,石井和方门年年风调雨顺,两地也因此结下了”龙王亲”。
“镇亭飞瀑”风光迷人!瀑布两旁的山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大树,有青松,有枫树,有香樟,郁郁葱葱的枝叶给瀑布筑起了一道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穿过层层绿色屏障,就见到瀑布的真面目了!伴着震耳欲聋的巨响,白绸似的水流从山间飞泻而下,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观极了!水流落入潭中溅起一朵朵水花,水花又被风吹散了,变成了水雾,如烟,如尘,把瀑布和周围的树木罩了起来,迷迷蒙蒙,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到了潭面上,山谷里升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给瀑布增添了一道华丽的色彩。源源不断的瀑布水把龙潭装得满满的,让潭水更深了,深得一眼望不到底,也使潭水显得更绿了,绿得就像一块晶莹的翡翠。
小时候的爸爸经常去龙潭游泳、玩耍。今天,我和小伙伴一起在浅水去捉小鱼、小虾,逮螃蟹,打水仗可是我们的强项,不成”落汤鸡”就不回家!
怎么样?咱家乡的风景不错吧!去去龙潭,看看瀑布,准让你陶醉。
9.寓言两则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明有趣,语言简练,用词浅显,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文中都用到了反问句,联系“单元提示”和“语文园地”不难发现,通过与陈述句的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但是,两则寓言的表达上也有不同之处:前者有鲜明的时间推移顺序,后者以对话为故事主体。因此,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寓言语言表达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据部首猜义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意思。
2.认识反问句,通过与意思相同的陈述句的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利用故事不同的表达形式用自己的话讲讲两则寓言故事。
4.抓住教材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喜欢寓言,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四、教学难点:把握寓言主要内容,体会寓言所表达的本义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三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寓言两则)
小朋友们学过寓言故事吗?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这两个是寓言故事,你知道这种故事和其它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新的寓言故事。
二、板书题目,布置初读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亡羊补牢)齐读
我们要学好一则寓言故事,首先应读好故事。
先请大家放出声音读一读,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用手势表示所读遍数。
三、检查朗读,书难写字
1.第一自然段检查。
(1)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随机正音。(羊圈窟窿叼走)
(2)书写难写字。
①窟窿的“窿”不仅容易念错,还容易写错。请大家看老师写(范写)。哪一个笔画不能漏?
②叼走的“叼”字,看老师写(范写)。哪一笔要注意?一提变成一撇,“叼”字就变成了“叨”字。
③请大家把这两个字各写一遍,注意写字姿势要漂亮。
2.第二~五自然段检查
师:其它四个自然段难读的字词很少,老师一组一个自然段听一听,看哪一组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四组都读完后做一小结,点评。)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课文读通顺了,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查了字典的同学,谁来说说“亡”和“牢”的意思?
2.查字典是我们了解字词意思的一种好方法,但我们还有更有帮助的方法。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
交流辨析两个字的意思
①“亡”字,在这里为什么不说是“死亡”的意思?
②“牢”字,有同学认为是羊圈,有同学认为是窟窿,到底谁对呢?
我们看这个“牢”字,上面是个宝盖头,在古代指家,指房屋;下面是个牛,你想,房子里面关着牛,那会是什么意思?
所以,最早,这个“牢”就是指关牛、羊等动物的地方。
3.现在我们知道了,“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潜心会文,朗读感悟
1.研读“亡羊”段落,明晰羊丢失的原因
①课文中写到放羊人几次丢羊?请大家找到句子划下来。(指名读)
②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哪个词语在提示我们,这句话是原因?
这句话生字多、句子长,比较难读,大家自己练练。
(指名二、三生读,再齐读)
出示:羊少了一只,那是因为
这么长的原因,你能说清楚吗?
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这一回丢羊的原因又是什么?
(指名说,抓住学生说到不听街坊劝说这一点引导)
④朗读对话,辨析句式作用
谁来当当街坊,劝劝放羊人?谁来替放羊人回答?
(创设情境,教师采访:什么心情?)
放养人啊,你想告诉街坊邻居什么意思呢?
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理解牧羊人此时的想法: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既然如此,我们把这句反问句改成这句话好不好?你再读读原句,有什么感觉?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齐读)
⑤大家静下心想一想: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2.研读“补牢”段落,体会修羊圈的作用
①放羊人应不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在第二次丢了羊后,他——
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②我们再读读放羊人怎么想,怎么做。
修好了羊圈的结果怎样?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板书: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的做法对吗?对,对在哪里,错,又错在何方?
2.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些什么道理呢?(根据回答总结故事道理。)
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呢?(学生举例)
七、给予提纲,讲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小帮助,自己先练练。
出示:……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指名讲述故事,并布置学生课后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方法概括,揭题导入
1.我们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是这样学习的。
出示:
朗读对话,体会寓意
联系生活,懂得寓意
借助提示,讲讲故事
(齐读学习方法)
2.这节课,我们继续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南辕北辙。
(齐读课题)
二、质疑题意,初读感知
1.根据“辕”和“辙”的字形,猜一猜,会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法:除了上节课所学的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根据字形有理有据大胆地猜也是理解意思的一种好方法。
2.出示:
马车图
解说:“辕”和“辙”确实与车子有关。“辕”是古代马车前面的两根横杠;“辙”是指马车轮子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如果辕往——左边,车轮印就往——左边;辕往——南边,车轮印就往——南边。那么,连起来说,南辕——南辙,只有北辕才会有——北辙。
此时,我们再读读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3.请大家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去读读故事吧,想想故事中说南辕北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交流:楚国在南边,那个人却往北走;楚国在南边,那个人硬要往北走。)
三、情境朗读丰富形象
1.要想对乘马车的人有所了解,我们去读一读他和朋友的对话。
大家自由地读读1~9自然段,想想乘马车的人和他朋友留给你什么印象。
交流:乘马车的人,骄傲,傲慢,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朋友,待人有礼,关心别人,心地善良……
2.我们不能光有想法,我们要把他们的特点读出来。同桌同学根据这些理解,相互分角色练练,待会儿,老师和大家一块儿合作读。
3.合作读,谈感悟
让学生选择角色,教师读剩下部分,其他学生仔细听,当评委(两组)。
评价中随机解决:
①“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像放养人回答街坊一样,换句话怎么说?
你为什么还要反问他一句呢?(提醒关心劝告)
②老师听不懂什么是好把式,谁能告诉我?
③盘缠该怎么读?他带着什么呢?
当这个词读轻声时,意思是“钱”;读第二声时表示“盘旋,缠绕”的意思。
比如,一条蛇盘缠在树枝上。
男女分组扮文中角色,师旁白,配合读。
四、读后悟理,揭示寓意
1.引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2.标重音再读:老师听到大家加重了这些字的音,我们再来读一遍。
出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3.质疑悟理:大家这样读是想告诉别人什么呢?
4.回扣课题,延伸意义
现在,我们想想,南辕北辙的“辕”还是指马车的两根横杠吗?“辙”还是说车轮辗过的痕迹吗?指什么?
5.小结:我们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又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这篇寓言的包涵的道理。了不起!
五、提示方法,帮助复述
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能不能讲给别人听呢?有什么方法吗?
我们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故事最后一段和前面的对话有什么关系吗?
所以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段,把朋友说的话补进去,故事意思就讲清楚了。
(借助出示的最后一自然段,学生自己练习复述。)
六、辨析填空,学以致用
学习了两则寓言,考考大家能不能把两个成语填正确。
出示:
星期天,我乘公交车去新华书店。一上汽车,我才发现方向乘反了。这()的事可不是头一回了。上次去姑妈家,没看清方向就上了车,结果只能等车到了下一站再往回乘,浪费了不少时间。这时,我想:只有()才能不浪费时间。于是,我赶紧向司机叔叔说明情况,然后不好意思地从后门下了车。
七、总结学法,布置要求
学习寓言两则,我们运用了“朗读对话,体会寓意;联系生活,懂得寓意;借助提示,讲讲故事”的方法。寓言故事就像是一颗颗珍珠藏在我们的文化宝库里面。课外我们也要用上这样的方法去搜集寓言故事,学习寓言故事,并把故事讲给没听说过的人听。
教学反思
10惊弓之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它讲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让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惊吓而掉下来的故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现在常比喻人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总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讲了更羸如何让大雁掉下来,再由果索因,环环相扣地解释思维推理过程,让人恍然大悟。
从课文内容上看,本文中的主人公更羸由观察进而分析得出推理结果的思维过程着实令人惊叹。这也是本组教材选编的专题意图——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再加上课标中指出,三年级学生以段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事情的发展过程,读懂读透第九自然段,揣摩更羸思维的过程成了教学的一大重点。
从课文的语言表达看,本文的叙述以对话作为主要的语言特色,因此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整个成语故事情节生动,条理清晰,是训练学生复述与情境表演的绝佳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孤单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通过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反问句中饱含的人物情感;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清更羸分析思考的思路,具有初步的推理意识,并在反复朗读、辨析感悟中体会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4.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手段,练习复述故事内容,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联系事情的发展过程,读懂读透第九自然段,揣摩更羸思维的过程;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事情的发展过程,读懂读透第九自然段,揣摩更羸思维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用小黑板、挂图代替)
教学时间:两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走近《惊弓之鸟》,了解课前预习。
(一)导入,初读。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使我国积淀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而成语就是其中璀璨的明星。能说说你认识哪些成语吗?
指名若干学生说。
师:成语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看看这则成语故事的背后又讲述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师板书,请生读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归类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师:看了课题,我想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个成语里藏着两样事物,分别是——弓、鸟。
(1)出示“弓”图
指“弦”部,幻灯标注“弦”部,请学生说说这个部位叫什么,理解并读好“弦”。
师:要打猎,有了弓,还得有——箭。
出示“箭”图
师:这便是“箭”,古时候,人们挽弓搭箭打猎的动作就叫——射箭。
出示“射箭”,请生读好。指导书写“射”,“射”字学生常易写错,指导一下书写强调“身”字这长撇变短不出头。
(2)师:而这“鸟”指的就是——大雁。出示“大雁”图。
师:了解大雁吗?能不能来介绍介绍?
范写指导“雁”字。
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一个“雁”字,写完后请学生把作业纸放到桌子里面。
2.检查词语情况。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们来看看。
幻灯出示词语:大王更羸
愈合裂开
孤单失群悲惨
(1)检查第一组词。
1)师: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行词,你们发现没有,他们都是——对人的称呼。
师:谁会读?
指名读。
纠正“大王”读音。请生齐读。
师:这“大王”指的是哪国的国王?
出示:魏国。
师: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请生齐读“魏国”。
师:这“大王”是魏国的国王,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他为——魏王。
出示:“魏王”。
2)纠正“更羸”读音。提醒“更”多音字。板书“赢”字与“羸”比较,加红“贝”部,了解字形。
齐读“更羸”。
师: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介绍介绍更羸?
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师幻灯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知道什么是“射箭能手”吗?
生答。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我们班里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师:让我们把对更羸的赞美读到句子中去。
齐读。
3)齐读第一行四个词。
3.检查第二组词。
出示:愈合裂开
请学生读第二行词。
师:这两个词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请生说说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愈合:伤口长好,伤口合拢。裂开:伤口撕裂、分开。)
读好这两个词。
4.检查第三组词。
请生领读。
二、走进《惊弓之鸟》,了解事件因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拿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这篇课文,这回可要把生字词读准了。
师:读了课文,你们发现哪里写了“惊弓之鸟”这件事呢?
请生读段落。
(一)如何射雁
师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学生自读。
指名读。(2—3个)
齐读。
3.师:这句话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好几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生自读,思考。
预设:先讲了更羸怎样拉弦,后讲了大雁怎样从半空里掉了下来。
师: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幻灯出示:更羸(),只听得(),那只大雁()。
师:同学们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两层意思读到这个填空题里去呢?
指名读,齐读(逐步出示填空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中写大雁掉下来,连续用了两个“直”字。(“直”字醒目。)这两个“直”字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直”字可换词,第二个“直”可在直前后加字。)
师: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理解“惊弓之鸟”本意。
齐读。
(二)是何原因
1.师:同学们更羸并不取箭,只拉了一下弦,嘣的一声,大雁就掉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原因?
生:第九自然段。
幻灯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我们请某组同学一个一个读下去。
师:有四句。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跟你的同桌说说。
2.师:你们读懂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填空题:
更羸看到,想到;
更羸听到,想到。
请生说。
3.师: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
指名说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师: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师板书:观察。
师:那第二句话在写什么呢?
生答。
师: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板书:分析
请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4.师: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请生说写了什么。
师:老师把大雁掉下的过程写在了卡片上,可是我把它们的顺序给弄乱了,你能不能重新按顺序把它们排列清楚呢?(学生在作业纸上先试排。)
指名排,请生说说顺序。
5.师:是呀,同学们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
生说,理解“惊弓之鸟”一词的表面意思。
师: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由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更羸料定大雁听到弦声,一定会——,由心里害怕,一定会——……最终导致——。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板书:推理。
(三)练说想法,提升朗读。
1.师:同学们,课文把更羸心里怎么想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其实更羸一开始看到大雁就已经想了,正是他胸有成竹了,才会对大王说:(出示第二自然段)——“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现在谁愿意来当当更羸,来说说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学生说想法。
2.引读更羸的话。
师:此时更羸已经成竹在胸了,更羸们一起自信地对魏王说:——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接下来魏王与更羸的对话也非常精彩,特别适合我们去品味;同时这个成语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人们还常常把“惊弓之鸟”挂在嘴边,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惊弓之鸟”还是那只大雁吗?就让我们下节课再走进《惊弓之鸟》,继续去感受吧!
四、布置作业
①认真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并把自己喜欢的10个词语抄写2遍。
②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1)给学生3分钟左右时间,自己再次认记课文中的重要生字词。
(2)全体听写词语。
(3)同桌互相对照课本改;统计,表扬。
2.复述故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现在谁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指名复述。
二、走进《惊弓之鸟》,领悟人生哲理
1.师: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
生答。预设:它自己;它自己的胆小;它自己吓自己;它自己因为受过箭伤,当再次听到弓响,就过于害怕,以致于伤口裂开而掉下来了。
师:是呀!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而现在,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
2.幻灯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哪句话中的“惊弓之鸟”运用是正确的,并说说理由。
①小明在去年“六一”节的演出中,没能表演好节目,于是他以后再也不敢上台了,成了一只惊弓之鸟。
②小明从没上过台,这次“六一”节演出,老师让他去表演独唱,他死活不肯去,他可真是一只惊弓之鸟。
3.指导学生用“惊弓之鸟”造句。(随机补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师:我们可不能做胆小鬼,做这自己吓自己的——惊弓之鸟。
三、读好人物对话,试演课文短剧
1.读好人物对话
(1)师:这篇课文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文章中的对话也写得非常精彩,特别适合排成课本剧,不过要演好课本剧,我们就得先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好人物的对话。这样,同学们先同桌之间先分角色练练人物的对话好吗?
生自练对话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2)师:你们读懂人物的心理变化了吗?
指名回答。
随机指导反问句:你有这样的本事?
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心理。理解: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3)同桌互练分角色朗读对话。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至少两组)
2.试演课文短剧
(1)师:要演好课本剧,我们还得理清楚,课文可以分成几个场景,也就是几幕。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指名回答。随机幻灯出示或板书:
第一幕:见大雁,更羸与王论“射”雁。
第二幕:只拉弦,更羸一“嘣”雁直落。
第三幕:王惊奇,更羸详细诉原委。
(2)讨论每一幕“演员”表演的细节。
(3)师旁白,指名生上台表演。
(4)生点评。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经历一个神奇的旅行,从现实的世界走进了战国时代,做了一回魏王和更羸,但愿有一天,我们真能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让每一个同学欣赏。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赢
直往上飞观察
猜测
心里害怕推理
听到弦响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龙去脉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前后呼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我们做事还是看问题,都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
此外,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饱含哲理,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真实情况后,“不……像。”“像……五……角星。”显得很尴尬,反映了同学们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标点去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并指导朗读。新课标第一网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杨桃不是这个样子的。”结合《语文园地三》中我的发现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白:两个句子表达不同,意思相同,但是“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更加强调了“杨桃不是这个样子的。”更加强调了同学们的嘲笑。但没必要让学生掌握反问句和陈述句两种句式。在具体操作时,由于前面《寓言两则》和《惊弓之鸟》都已经打底过,所以本课不作重点指导,但必须继续强调。
教学目标:
1、认识“嘱、审、肃、晌、悦、诲”6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叮嘱、和颜悦色、审视”等词语,通过看偏旁猜词意理解“半晌、教诲”等词语。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3、懂得“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的意思。
4、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事还是看问题,都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
5、抄写课文里意思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对话,领会老师的话,真正读懂做事还是看问题,都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水果,看,(出示大屏幕:杨桃)这是——杨桃。(出示资料袋)资料袋里有杨桃的介绍,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2、你来说说,了解了些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请学生一起书空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词语认读情况。
(1)指名读第一行正音齐读
(2)指名读第二行正音齐读
随机请同学们看偏旁猜词义理解“半晌”,教学写“晌”。指导写“肃”,注意笔顺;“诲”与“悔”,指导书写。
(3)齐读六个词语
(4)由“叮嘱”展开初读父亲的话:
①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词。
②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叮嘱”这个词的句子吗?
③指生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叮嘱的意思了吗?父亲经常叮嘱我,可见叮嘱的话是很重要的。
④齐读。父亲叮嘱我什么呢?(让学生说,老师概括并板书)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3、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思考:
三、品读课文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节精彩的图画课。请同学们默读2——18自然段,然后在自己脑袋里放放电影,这节图画课上可以拍成几个画面?
我画画——同学们笑话我——老师教育引导
2、让我们一起先走进第一个画面。请同学们快速找找,哪儿是在写我怎么画杨桃的,用横线划下来。
交流
(1)这一句话藏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谁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2)我认认真真地看,看到了什么?老老实实地画,画成了什么样?当我在这样画的时候,你知道我想到了什么?
(3)复现父亲的话,读父亲说的话,感受父亲经常叮嘱的话对我的影响。
(4)正因为父亲的话影响着我,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齐读这一句。
(5)父亲的话对我影响多大呀,我们一起来写写父亲的话。请同学们打开课堂作业本,来抄写父亲的话。提醒学生开头空两格。
四、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①听写词语;②同桌互改;③交流反馈。
2、回顾上节课所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画杨桃》,知道了——
二、品读课文
1、我按照父亲说的话去画杨桃,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可是当我把画交出去以后,同学们对这幅画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8自然段,找找有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
找文中的句子交流
(1)
①同学们笑什么呀?这种笑是赞赏的笑吗?②指名读。
③“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意思就是——(指名回答)
同学们用这样的语气说,更加说明——,读。
(2)
①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样一看后,同学们前后说话态度不一样了。什么不同了呢?你从哪儿看出来?
②标点不同,说明说话语气不同。
第一次老师问大家的时候,是感叹号,说明——回答很干脆、觉得很好笑、觉得我画得不好。因为——
第二次老师问大家的时候,中间有省略号,说明——回答吞吞吐吐的,因为——
③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自读、指名和老师分角色读、齐读。
2、同学们的态度怎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老师的引导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找老师是怎么做的,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做。
(1)审视部分
①怎样地看是审视?这一看,看出了什么?
②可是同学们却说——“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却说——“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却说——“不像!”,却说——“像五角星!”,却是——讥笑。这时,老师的神情变严肃了,我想,他肯定想到了很多很多,他在想什么呢?
(2)轮流坐部分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老师要让同学们亲自明白——,于是,老师请同学们——
(3)语言教育部分
除了请同学们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审视之外,老师还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出示老师的话。
①指名读。老师“和颜悦色”地说,那是怎样地说?再指名读。
②自读,找找老师共说了几句话,想想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③真明白了吗?出示填空:
④齐读老师的话。
三、提炼深意
1、老师讲了那么多,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是多么的相似啊!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2、父亲和老师告诉我,在画画上应该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但同时这句话也使我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父亲和老师的教育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大屏幕出示)
3、面对成绩,让我们来听听岑桑本人怎么说。齐读(大屏幕出示)
4、是呀,在生活中,在任何事上,都要做到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用岑桑说的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和父亲的话。
5、老师的话影响了作者一生,使作者一生受用,下课后让我们也把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心里。
四、引申练笔
1、同学们,课文由父亲的话开头,由老师的话结尾,告诉我们——(请同学们说)
2、由《画杨桃》,你想起了什么事呢?请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
3、交流。
五、作业指导
1、完成配套课堂作业本。
2、抄写、背诵老师的话。
附: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
实事求是
画什么样↗
教学反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主要讲一位画师想考考他的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最多的骆驼。大徒弟和二徒弟虽然画了许许多多的骆驼却不如小徒弟的寥寥数笔来得多。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条理清楚,很适合学生自读自悟。三位徒弟的做法各不相同,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徒弟们绘画时的想法课文并没有多加描写,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体会徒弟们当时不同的想法。
与本组前几篇课文相似,课文以画师说的话结束,并点明文章的中心。画师的话要让学生反复读,理解意思。反问句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这段话中的反问句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与陈述句比较,体会同样的意思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
教学目标:
1、读准“召集、骆驼、恰好、连绵不断、若隐若现”等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除“骆驼”外的词意思。读通课文,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比较三位徒弟不同的绘画方法,并抓住“用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许许多多”等词语体会他们绘画时不同的想法。
3、反复朗读画师的话,能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说大概意思。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4、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收获,想想,平时有没有我想到了而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教学重点:
朗读三位徒弟不同的做法,扣住重点词句体会他们各自的想法。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学了故事之后的收获。
教学时间:一课时
基本教学程序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
2、齐读课题。
二、初读知内容。
1、自由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读完了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反馈
1)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分节读,正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①指名试说。
②提供帮助。
出示:从前有位画师想考考他的三个徒弟。他给每个徒弟(),让他们画骆驼,看谁()。大徒弟画了(),二徒弟画了(),小徒弟只画了()和()。最后只有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品读体会。
1、课文就是讲了三个徒弟画骆驼的故事,那他们是怎样画的呢?
(划一划,读一读)
2、出示三位徒弟画画的语句,朗读句子,体会想法。
⑴自由读,边读边想一想: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
⑵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并说说三位徒弟当时的想法。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新课标第一网
①他为什么这么画?当时是怎么想的?
随机理解:“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在句子中的作用。
②把自己当成大徒弟说一说。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他画得果然比大徒弟多。
(抓住二徒弟的想法说一说,方法同上)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①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小徒弟的画,他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里走出来,另一只——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这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若隐若现。(师生配合看着图说)
②猜猜小徒弟是怎么想的,说一说。
3、演一演,说一说。
⑴选择三个徒弟中的其中一个角色,自由准备。
⑵指名三位徒弟上台向画师(教师扮演)介绍自己的画,要求介绍时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4、质疑解疑:大徒弟和二徒弟,你们看画师只称赞小徒弟的画,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听听画师是怎么说的吧!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出示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②比较朗读这两句话,你感觉到什么?(体会虽然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反问句的语气是陈述句无法表达的。)
⑶有感情地齐读这段话。听了画师的话,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5、师总结: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虽然看上去很多,但终究只有纸上画得那么几只,而小徒弟画上的骆驼虽然看上去只有两只,但却是数不尽的啊,这才是真正的最多呢!小徒弟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办法,得到了画师的称赞。(点题)
四、悟理延伸。
1、故事里的两位徒弟经过画师的点拨终于恍然大悟,你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后又悟到了什么呢?
2、思考:
其实,课文的故事还没完,大徒弟和二徒弟输了这次比赛后,请求画师再进行一次比赛,画师听了,笑了笑说:“也好,刚才我们比谁画得骆驼多,这次比赛我们就比比谁画得骆驼最大吧!”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徒弟,你会怎么画呢?
五、课后作业。
密密麻麻许许多多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捂
1.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平时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词语,你也来说几个。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抄几遍。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三由“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几部分组成。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我自己”,教材结合本组课文“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主题,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要说真话。
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写下来。教材里列举的三个题目,提示了习作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
我的发现安排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
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积累这样的词句,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语言现象。而“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能让学生在受到一定思想教育的同时积累语言,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并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特点、爱好,做到语言准确、情感真挚。并能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评价,在充分认识同学的同时提高自我认识;
2、能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
4、通过读读背背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5、运用读读、想想、讲讲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和讲述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自己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介绍自己。
2、初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背,积累语言,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描述人物特点,生猜猜是谁。
“我是人见人爱的大明星,你看我,头套金箍圈,手持金箍棒,有一双火眼金睛,降妖除魔数我本领最大!”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是啊,“火眼金睛”、“神通广大”、“降妖除魔”那可是孙悟空最大的特点啊,刚才老师把孙悟空最主要的特点说出来了,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想让大家更了解你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着说说自己。(板书课题:说说我自己)
二、明确要求,多角度说特点
1、提出要求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同学爱哭、爱笑,有的同学爱唱、爱跳……想让大家更准确地了解你啊,我们就得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特点吗?注意把话说清楚,说真话。(板书:抓住特点,说真话)
2、指名生说,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师随机把学生的介绍归类,如:你说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你介绍了自己的爱好特点;你是从优点缺点的角度来说的。(随机板书:性格、爱好、优点、缺点、习惯)若学生说得比较单一,教师可随机提醒生从其他角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特点。
3、方法指导:是啊,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说说自己外貌特点、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缺点等。
4、同桌互说,把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告诉同桌。
三、围绕特点,拓宽思路说具体
1、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一两个特点,可我们听过后却记忆不深,有好多已经忘了。看来,想让别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光说出自己的特点还不够,还要把特点说得具体、生动。
2、提供范例,学习方法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的自我介绍,想听听吗?
我叫林艳,是个女孩子,已经10岁了。我中等个子,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经常扎得高高的,看起来很有精神。我凡事就喜欢一个字——“快”,平时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做作业也很快。“快”带给了我很高的办事效率,也让我吃了不少的亏。就说前几天吧,我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弟弟去奶奶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的小摊上摆满了彩色的小风车,旁边还围满了人。一阵风吹过,五颜六色的风车呼拉拉地转着,真美!我越看越喜欢,恨不得自己能立刻飞奔过去。于是,我焦急地催弟弟走得快些,可弟弟刚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走不快。这哪行啊,像他这样慢,风车肯定会被别人抢光光。当时,我的心急地直痒痒,一跺脚,顾不得弟弟,拉起他的小手一个箭步向前冲,结果弟弟摔了个四脚朝天,哇哇大哭。看着弟弟的泪珠子滚下来,我后悔极了。嗨,都怪我太“快”了点。
(2)听了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
(3)林艳留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4)回忆一下,林艳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特点给介绍具体的?(通过一两件事例来说明)
3、迁移运用,学习介绍
师:你也能像林艳这样,用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某个特点吗?
(1)自由准备
(2)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其余生用心听,并于听后评评议议,于评评议议中得到提升。
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他哪儿说得让你最喜欢?
你觉得什么地方说得还不够好,可以怎么说?
对他的介绍,你觉得还有什么可补充的?
(3)同桌间互相介绍
(4)鼓励部分学优生抓住自己的几个特点来说一说
三、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怎样介绍自己,把自己的特点说得生动、具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同学们彼此之间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训练:写写我自己)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谁能说说,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抓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说真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习作角度,拟定题目
1、你准备抓住自己的什么特点来写写呢?(同桌交流)
2、能根据你确定的内容,先给自己的介绍拟一个题目吗?(可引导学生参考书上的题目,也可随机板书学生说出的典型题目,供大家参考运用)
三、明确习作要求,自主习作
1、出示习作要求
(1)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抓住自已的一个或几个特点,来写一写自己。
(2)介绍自己特点里,可运用具体事例把特点说得生动、形象。
(3)注意写真话,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4)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把字写得端正。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多元交流评议,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请同学们先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选择典型习作,在班级内交流,师生评议,提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随机渗透评议要点: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是否写出自己的特点;是否把自己的特点说得明白、生动)
3、二度自我修改:对照评议要点,再度修改自己的习作。
4、同桌互读互改。
5、优秀习作赏读。
五、总结学习活动,整理习作
1、师作总结
2、把修改后的习作抄入习作本
第三课时(我的发现、成语故事)
一、我的发现
1、读读课文中的两组句子
2、结合学习泡泡中的提示(“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1)上下两个句子一个是问句,一个是一般的句子,但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2)虽然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但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些。
(由于学生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这种语言现象,所以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3、多形式练习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语气
4、拓展练习
(1)出示句子读一读
师:其实,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几个: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你这不是在笑话我吗?
你越紧张,不就越不会说了吗?
这不正好说明他有十足的信心吗?
(2)你能说说这几个问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吗?
(3)对比着读读,在读中体会问句语气的强烈。
二、成语故事
师: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几个成语故事,还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今天,我们再来读一则简短的成语故事——买椟还珠。
1、自读故事,读通、读懂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读懂故事内容。
(2)同桌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更好。
(3)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买椟还珠”的意思。
2、结合短文意思,理解寓意
(1)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练读故事,并试着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下来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课文中的五个句子。
2、指名学生读,指导读通、读准。
3、说说这五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再读句子,说说每句话中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5、多形式练习朗读,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6、到学过的课文中去找找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7、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读一读。
8、以后,在课文里或课外书中,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句子,可别忘了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噢,如果你还能在写作时也试着用上几个这样的句子,就更好了!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着重指导:“薄”、“莫”等字的读音)
3、再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交流。
4、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形式的对读、赛读,达到积累背诵的目的。
5、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有关思想方法的谚语。
三、动笔抄抄
在采蜜本中摘录喜欢的句子或谚语,注意把字写端正。
教学反思
2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
《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释义、书空等方法认识“乞、霄、烛、晓”等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注意乞不能多横,晓右上部不要多点,霄雨字头要扁。
2、通过配乐、赛读、引读等途径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体会两首诗中欢乐和孤独的情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通过预习、拓展,结合资料袋等手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阅读课前准备的民间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
难点: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八单元学情分析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正音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注意读准诗句中的四个生字。
1、指名读,主要正音:乞巧中乞音变,烛翘舌音、屏后鼻音等。
2、你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强调古诗中都含有民间故事)
三、学习《嫦娥》
过渡:这两首诗中,你觉得哪一首更难懂?让我们先走进《嫦娥》。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小组合作借助插图、注解、民间传说说大意。
3.全班交流:谁能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字、词到句)
4、师说意思,学生说诗句。(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大概是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二)再读感悟,品味诗情
1、了解了诗的大意,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心情吗?(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
2、是哪些词句为你勾勒出这么样的画面?.
3、预设交流点:
云母屏风---冰冷的石材,精美迤俪的图案。从中引导感受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嫦娥内心的孤寂凄凉。(和自己家装潢的很富丽堂皇,只留下一个人时作对比。)
晓星沉---百无聊赖地守侯着星星升起又沉下,无数个不眠夜啊!
悔---这是一种怎样的悔恨啊。教师补充:嫦娥飞入月宫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山珍海味,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
碧海青天----这词给你一种怎样的联想,从中感受到什么?
边交流,边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三)感情朗读,升华诗境
1、师补充有关诗文赏析内容:
月宫豪华却寒,仙子无心细看。
如今独守广寒,不知后弈冷暖?
思念如水澹澹,不分黑夜白天。
星星便是泪线,一串联着一串。
现在后悔已晚,那叫当初心贪。
窃得后弈灵丹,飞天变作神仙。
昨夜星河璀璨,满天繁星如眼。
遥想银河那端,孤魂涕泪涟涟。
此情若能再叙,来生不做神仙。
2、生练读。
3、师指导朗读。配乐,引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四、回读生字,指导书写
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晓、屏”,注意晓不能多点。
3、指导书写整首诗,要求美观、整洁。
五、课后练笔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而“神舟6号”、“嫦娥1号”又把国人的飞天梦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又会演绎出怎样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你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嫦娥》。
2、默写《嫦娥》。
3、讲关于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
4、你会讲《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吗?引出《乞巧》。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请同学们读课题,根据注释理解题意。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但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林杰仅存于世的2首古诗中的一首--《乞巧》
3、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4、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感悟诗意。
(1)“宵、霄”两字可用查字典来理解字词。“宵”是晚上(拓展成语:通宵达旦等)。“霄”是天空(拓展成语:九霄云外等)。
(2)前两句诗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
(3)后两句诗可以联系资料袋来理解。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取智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补充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
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三、感情朗读,再悟诗情
1、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前两行诗吗?
教师随机引读:是啊,牛郎和织女一年只相会一次,能不激动吗?一家四口终于相见,多么幸福!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又无从说起,化作深情对视,多么令人感动啊!
2、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读好后两行诗吗?
3、配乐齐读整首诗。
四、默读质疑。
《嫦娥》、《乞巧》这两首诗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五、拓展学习。
1、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古诗两首。
(一)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皇城中的柳树。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赐给。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意思: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二)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意思: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2、说说有关的民间故事。
六、指导书写。
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乞、霄”,注意乞不能多横,霄的雨字头稍扁。
3、指导书写两首诗,要求书写整洁,格式美观。
教学反思
沈浓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古诗的大意后,心里一定为嫦娥那孤寂的心灵微微叹息着。而当你再次穿透语言文字,你将会被深深震撼!
生再次认真读古诗,体会从哪里感受到嫦娥的孤寂之情。5分钟后交流。
生:嫦娥现在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寞之情难以排遣,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一个“悔”字表现了嫦娥的孤寂。
师:好一个应“悔”而孤寂!读出那一份孤寂。
生: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师:是啊,月宫内豪华无比,却只有嫦娥黯然神伤。孤独哪!读出此时的孤独。
生: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启明星渐渐升起又落下,嫦娥孤独地面对银河晓星,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师:对呀,嫦娥在月宫不堪忍受那般寂寞包围,可又无可奈何,只能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夜夜心情孤寂。有感情配乐朗读整首诗。
30西门豹
教材分析
《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部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先讲西门豹受魏王派遣来到邺,了解民情,弄清了这里贫穷的原因;再讲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最后讲西门豹和老百姓一起兴修水利,改变邺的贫穷面貌。文中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说的几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着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转述,揣摩说话人的心情,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机智、正直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官绅、巫婆、扑腾”等词的意思;用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学会本课的生字;通过比较辨析“闹”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从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中,结合三个“闹”字,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有感情地读好对话。
3、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转述西门豹、巫婆的想法,感受西门豹惩恶方法的巧妙所在;感受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揣摩西门豹惩恶时的想法,感受西门豹惩恶方法的巧妙所在。
教学时间:两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课文是——齐读课题。
这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课文的题目就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西门是一个复姓,他姓西门,名豹。再来叫叫他的名字。
知道他是谁吗?课文哪一句话告诉我们的?读第一句话。
二、检查预习情况,归类识字
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娶媳妇闹旱灾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河伯巫婆官绅
提心吊胆面如土色
扑腾磕头求饶淌血
▲开小火车分组读——指名读,说意思——齐读
三、了解邺地荒芜原因
1、刚才说西门豹被魏王派去管理邺,他做了哪些事情呢?自由读读1——9自然段,想想在讲些什么?
2、这里的对话一共有几次?
3、从每一次的对话中,西门豹听懂了什么?
4、交流。
5、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三个“闹”字的意思。
(1)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2)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3)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这三个“闹”字意思一样吗?换换词。
6、指导朗读,体会老大爷的情感:也许老大爷的女儿就曾经被强抢去送给河伯,也许老大爷就被硬逼着出过钱,也许那因旱灾而荒芜的田地就有老大爷家的一块……读好“硬逼、眼睁睁”等词。加上提示语,同桌合作,一问一答,分角色读。
7、小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邺变成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呢?
8、我们明白了,老大爷可还没“闹”明白。西门豹明白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好西门豹的话。是真“灵”还是假“灵”?说这话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作业:
写生字。指导书写“灌溉”。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述:
1、有感情地朗读1——9自然段。
2、西门豹从几次问话中明白了什么呢?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二、理解惩恶办法,揣摩巧妙之处
1、让我们一起看看西门大人是怎么惩治那些恶人的。请大家仔细读读10——14自然段,找找西门豹惩治了哪些人?把他们圈出来。
2、老师把这几段内容读成了这么一段话:
西门豹先叫卫士把巫婆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他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河里;接着,他面对漳河站了很久,又要叫卫士把官绅们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他才让官绅们回去。
▲请你读读这段话,再读读课文,发现了什么?(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神态描写)
先来看看西门豹是如何惩治巫婆的。在惩治巫婆的过程中,他讲了一些话,你能找到吗?
(1)指名读西门豹的话。
姑娘真的不漂亮吗?他为什么这么说?
(2)课文省略了西门豹的一些想法:
填空:西门豹想:_______,所以他对巫婆地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指导朗读。(“麻烦”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官员,这里西门豹对巫婆所说的“麻烦”与平常的意思一样吗?读好三个“不”字的坚决。)
根据学生的体会,教师引读:
西门豹想:先救人要紧,所以他对巫婆严肃地说——
西门豹想:看我怎么惩治你,所以他不动声色地对巫婆说——
(3)两个卫士立刻上前,一左一右架起巫婆,
▲师:什么叫“架起”?能不能换个词?老师查了一下字典,这个“架”是“搀扶”的意思,一般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别人“架”着走?(受伤的时候,浑身无力的时候)而此时的巫婆为什么需要卫士架着她?(体会其害怕)再读西门豹的话。
巫婆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显然,她已经——被淹死了。
(4)看插图:这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有官员,有卫士,有巫婆的女徒弟,还有谁?也许这中间正站着一位大娘,她的女儿就曾经被巫婆拉去给河伯当媳妇,此刻,看到这个场面,她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4、想当初,巫婆把女孩子送给所谓的河伯去,就是让她们白白去送了性命;现在西门豹也让巫婆去找河伯,其实也就是送她去死,用巫婆害人的方法惩治巫婆,这就叫:将计就计,也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5、西门豹在惩治其他人时,也用了这种方法。在12——14自然段中,西门豹对官绅头子和其他官绅是怎么说的?请你把他说的话划出来,读一读。
(1)出示句子: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2)指名读。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变化?(从商量到命令,似乎一句比一句着急,标点符号的变化)读好这两句话。
你这么说,其实心里是怎么想的?(在朗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
不过,他可没表现出来。再读这些话。男女生分句读。
6、在朗读指导中,关注恶人的表现。
听了西门大人这些不动声色的话,那些官绅们吓得——“提心吊胆、面如土色、连气也不敢出”。(指名读好句子,在读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他们怕什么呢?指名说——哦,原来如此——做做填空:
西门豹要巫婆和官绅头子下漳河去找河伯说事情,如果他们下漳河去,就会被(),而他们不愿下河,怕下河,就说明漳河里()。他们进退两难,就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的。他们的鬼把戏在老百姓面前()。
(1)师补充介绍:邺地当时巫风盛行,老百姓都很迷信,临近邺城,西门豹见百姓纷纷出走,民女陶玉被掳走,于是就颁发律令,禁止巫风。但是巫婆和官绅相互勾结,煽动老百姓跪在衙门前抗议。可见当地的老百姓是多么愚昧迷信!所以,为了让老百姓彻底地醒悟,西门豹必须得讲究点方法。
(2)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惩治恶人的段落(11——14),分组读,读出西门豹的妙计,恶人们的害怕。(回读“惩恶”段落,感受西门豹的巧妙之计。)
8、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得出来,这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学们都看明白了。老百姓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在旁观看的老百姓,你会怎么说?
9、邺地河伯娶亲的迷信被破除,骗钱害人的家伙被惩处,西门豹后来做了什么事?齐读最后一节。
补充资料。
四、总结全文
西门豹管理邺地,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为民造福,最终使原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邺成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虽然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历史上却曾有“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的记载。后来,他还成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呢!有兴趣的话,课后我们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故事加深了解。
五、复述故事
看着词语,试着说说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西门豹
调查原因
惩治恶人破除迷信
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教学反思
附:教学片段
师:(引读句子)两个卫士立刻上前,一左一右架起巫婆——
什么叫“架起”?能不能换个词?
生:扶起。
生:抬起。
师:老师查了一下字典,这个“架”是“搀扶”的意思,一般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别人“架”着走?
生:生病的时候。
生:受伤的时候。
生:浑身无力的时候。
师:此时的巫婆为什么需要卫士“架着”她呢?
生:因为她害怕得双腿发软,走不了了。
生:因为她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给吓坏了。
生:卫士架着她,容不得她做挣扎。
师:哦,原来如此。看来,西门豹这句不动声色的“麻烦”,可谓意味深长啊!能把巫婆吓成这样。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话,感受他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生:齐读西门豹的话。
师:巫婆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显然,她已经——被淹死了。
(请学生看插图)这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有官员,有卫士,有巫婆的女徒弟,还有谁?也许这中间正站着一位大娘,她的女儿就曾经被巫婆拉去给河伯当媳妇,此刻,看到这个场面,她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这巫婆原来是骗人的啊!可怜我那闺女啊!
生:活该!看你还敢不敢害人了!
生:罪有应得。
师:想当初,巫婆把女孩子送给所谓的河伯去,就是让她们白白去送了性命;现在西门豹也让巫婆去找河伯,其实也就是送她去死,用巫婆害人的方法惩治巫婆,这就叫:将计就计,也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1女娲补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全文有着明显的神话传说写作特色,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故事主要有天塌地裂、灭火造船、找石炼石补天三个部分,其中第一自然段天塌地裂和第四自然段炼石补天段落想象较为神奇夸张,而第三自然段找石段落较容易体会女娲的不辞艰辛。
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意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以第一自然段为例,课文先概括写了女娲造人后,世间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继而笔锋一转,“不知过了多少年”,极言时间之久。课文描绘了一篇天塌地裂人将灭亡的震撼画面。画面夸张充满想象,适合学生进行想象朗读体味积累。
我们已经在三上《盘古开天地》中领略了神话故事的写作特色,三下年级对神话故事的学习,不仅要加深对神话故事手法的认识,更要能积累运用夸张和充满想象的句子,对神话故事进行复述。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零零星星”、“熊熊大火”、“挣扎”、“冶炼”等词意思,会变化词语的表达形式,如“大黑窟窿”和“黑黑的大窟窿”,会写“隆、燃、喷、冶、炼”等字。
2、能根据补充课题的方法结合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朗读和对《盘古开天地》一文的回顾,深入感受神话故事语言的神奇夸张。
4、能根据课文提纲进行故事接龙,并用上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并传达女娲的无畏和勇敢。
教学重点:深入感受神话故事语言的神奇夸张,积累神奇夸张的句子。
教学难点:根据提纲对故事进行接龙式复述,能用上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根据课题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一、谈话入题:
1.谈女娲:板女娲。指读(注意读准“娲”音)。知道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吗?(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引导说话完整,肯定孩子阅读知识广。象这样的神话故事,我们学过吗?(盘古开天地)你在盘古身上感受到什么。
2.师: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始祖女神,还被人们称为音乐女神、婚姻女神……在这位神话人物身上充满着许多力量,她不怕困难,恩泽人类,勇于献身,为民间传颂至今。
3.今天我们一起去读读女娲补天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词:
1.大声读文。读通课文,不懂不顺处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
挣扎冶炼
熊熊大火零零星星
大黑窟窿黑黑的大窟窿
自读,开小火车读。联系课文想想每个词语的意思。第一组词语:观察“挣扎”一词的偏旁,联系文中句子说说意思。“冶炼”,拿出《新华字典》让学生读读词语的意思。第二组是特殊形式的词语,有叠词,等学文时到句中理解。第三组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学着第三组的样子说说词语。齐读词语。
三、再读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更加通顺,一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说课文主要内容。指导有些文章可以通过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上古时期,天塌地裂人类遇到灾难,女娲灭火造船,后来又找到五彩石,冶炼成液体把天补好了。)
3.指逐节读课文,边思考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指说。师随机板书:
天塌地裂人将亡
灭火造船急救人
找石炼石补天成
四、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隆塌露燃熊挣熄喷缺纯冶炼盆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离开课文这些生字朋友你还认识吗?指读。
3.记一记这些生字,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记住其中的某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4.选择“隆燃喷冶炼”五个字进行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神话故事语言的生动,能根据课文提纲和积累的课文语言,进行故事接龙式的课文复述。
一、回忆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教师随机板书上节课共同完成的课文板书,即课文提纲。
二、第一节为例,深入学文,感受语言神奇和夸张:
1.上学期我们还学过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还记得一个怎样的盘古?是的,神话故事中神奇的语言夸张的写法,使盘古这个神话人物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娲补天》中也有许多神奇和夸张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拿起笔走入课文中,好好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一: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有多么可怕?谁来读?这句话哪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轰隆隆”中体会到响声的巨大;“震醒”中体会到地动山摇。)
4.交流二: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读到“熊熊大火”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什么画面给你印象深刻?齐读,齐声感叹“天哪,太可怕了!”
5.如果要把这段故事讲给别人听,你觉得那些词语或者句子不能不讲?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轰隆隆太可怕了大窟窿深沟熊熊大火围困挣扎
三、自由学习,交流印象深刻的词句“
1.生自由读文体会,划下精彩语句待交流。
2.交流句子,随机指导朗读。列举: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喷火”一词体会灾难依旧,人们处于危险之中。)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百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随机联系上下文理解“零零星星”,体会女娲的勇敢无畏,读出找石艰辛。)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圈一圈动词,想象补天成功的瞬间,天地变化,感受神奇。)
3.根据学生交流,选择重点词语副板书。
四、根据板书,试说故事:
1.默读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可以看着板书试着说说这段故事。
2.同桌互说,彼此提提建议。交流小结:要把故事说得神奇,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就是最好的方法。
3.指说故事,采用一人说一部分的故事接龙方式。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并搜集其他神话故事进行班级交流,评一评谁讲的故事最吸引人。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天塌地裂人将亡(轰隆隆太可怕了大窟窿深沟熊熊大火围困挣扎)
灭火造船急救人(难过极了立刻)
找石炼石补天成(喷火寻找零零星星几天几夜终于金光四射)
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生:我找到这句“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这句话中肯定有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一些什么,你把这样的地方读好,等一下还让你读。小朋友我们也练一练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指该生读。
师:读得真好。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天塌下来了,天空中有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人们到处在跑。
师:居然天塌了,你害怕吗?
生:害怕。
师:你害怕什么?
生:天塌了,地也裂了,我没有地方躲。山上有大火,山下有洪水。
师:小朋友,山上有大火,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大火?
生:很大,很猛烈的大火。
师:那就是熊熊大火啊。天塌了,地裂了,熊熊大火中,猛烈洪水中,人们无处可逃,拼命挣扎,可怜的人类即将灭亡啦!孩子们,怪不得女娲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担心极了,女娲几乎要喊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读第一节。
32*夸父追日
教材分析
夸父追日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
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诗人陶渊明曾写诗赞道:“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虞渊”“瀚海”等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理解“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三词的意思,并结合这三个词学习课文,继续体会神话故事夸张、富于想象的写作特点,。
3、会读《山海经》里的《夸父追日》,与课文对照,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
体会神话小说的神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海经》里《夸父追日》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揭题,解题设疑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奇的故事,《夸父追日》。
2、释题。夸父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追的意思是——,日就是——,那
整个题目起来就是——,再读课题。
3、读懂了课题,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语:同学们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3个
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3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样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
3、反馈校对。
①夸父为什么要追日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②夸父怎样追日工资是课文的——(2——4自然段)
学习生字:
虞渊渭河瀚海大泽
伏下身子向前一抛
咕都咕嘟颓然
自由读——指名读,找规律——齐读。
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2、3、4自然段,正音。
③夸父追日的结果在课文的——(第5自然段),齐读本节。
三研读追日的目的
1、过渡语:我们已经知道了写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和结果如何
的段落。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并用波浪线划出最能概括原因的句子。
2、自由读,找句子
3、指名读——小组读——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4、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
要去追赶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
5、指导朗读。
四研读追日的经过
1、那么夸父是怎样追日的呢?老师这儿有3个词语,谁来读一读?
出示: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
指名读——齐读。
2、这三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词
语,读读课文2——4自然段,并用直线划出哪些句子能读懂这个词语?
3、反馈交流
“与日逐走”
①找句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夸父跑得快。)
②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像风似的、一眨眼、两千里)
③指导朗读。
④简单说说词义。
“渴欲得饮”
用学习“与日逐走”的方法“渴欲得饮”这个词。
“道渴而死”
①找句子,读句子。
②理解句子:夸父为什么要到大泽去?但他还没到大泽就……,夸父只
能遗憾地……
③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A、遗憾。夸父还没追到日,就死了。很遗憾!
B、难受、可惜。
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也为了整个神州大地光明,甘愿用
自己的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
五读悟追日的结果
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学生续读)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追寻光明的人,当你吃着鲜美的桃子,看
着茂密的桃树林时,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呢?
六课外拓展
1、《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书里是这样记
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自读——指读。
3、学了课文之后,你能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含义吗?
4、齐读作结。
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咱们不仅在课堂里学到过神话故事,还在课外书上接触到过许多神话故事,
你能说出几个吗?
生:我知道《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生:我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
生:我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
……
师:小朋友知道的故事可真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故事,题目叫做《夸父追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夸父是——
生:一个人物的名字。
师:追就是——
生:赶的意思。
生:“追”的意思就是追赶。
师:日就是——
生:(齐说)太阳。
师:那整个题目连起来就是——
生: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读懂了课文的题目,你的小脑袋中有什么疑问,或是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夸父是谁?
师: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的一座大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夸父,它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思坚强,气概非凡。
生: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而且它很热,我们人类根本不能靠近,夸父为什么明知山中虎,偏向虎山行?
生:夸父有没有追到太阳呢?
生:夸父是怎么追赶太阳的?
……
师:小朋友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徐老师反这三个问题做个归纳: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3、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接下来就让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学课文。
语文园地八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围绕本组的专题,以神话、传说故事会为主内容,这类训练,学生在学习三上《盘古开天地》时已有所涉及,有了一定的铺垫,再加上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应该有话可说。
本次习作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展示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我的发现”提供了八组16个词语,两两一组,意图是让学生从发现特点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四组12个成语和带有人物的6条歇后语,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成语故事“画龙点睛”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做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收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能大胆讲述收集来的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3.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
4.初步学会分辨形近字;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较通顺、流利地讲述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2.发挥合理想像,有创造性地编故事。
3.引导学生辨析形近字,了解歇后语、成语中包含的故事。
课前准备
1.课外收集一些神话、传说故事。
2.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不少的神话故事,你还听说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今天,咱们也要来讲讲神话故事。
二、方法引导
1、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呢?
请快速默读136页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看看课本告诉我们哪些好方法。
生汇报。
2、齐读要求,出示:
A要记住故事内容B要按一定顺序讲演C把故事讲生动。
3、师示范讲故事《后羿射日》,可以边讲边出示图片。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故事的?
出示:我会听,我能记住这个故事。
题目____________主要人物:
故事的大概:先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
4、小结:讲故事要按一定顺序来讲(故事的发展或时间的顺序),让别人印象
深刻。
三、小组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故事。
1、老师送给同学们三把金钥匙——表情丰富,语调起伏,动作逼真。
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三把金钥匙去打开故事的大门。
2、讲的时候有要求:
(小组分工:记录员,讲述员,评价员)每组一张表,详细记录。
第小组
组长:记录员:评价员:
姓名故事内容评价(表情、语气等)
3、学生交流。
4、全班交流
请各组评价员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
请评价员讲出为什么评这些同学为故事大王?
四、各组的故事大王闪亮登场,讲述动人故事。
五、课外作业:我要把这次故事会上讲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习作训练)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同学们,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我的心愿可多了。我想穿越时空去会一会古人,揭开古老的历史的谜底;我想登上时光穿梭机,到未来去看一看;我真想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钻到他的脑子里瞧一瞧,我更想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绝症病人……
3、同桌说说自己的心愿。
4、这么多心愿能实现吗?(不能)谁说不行,看看,谁来了。大屏幕出示《西游记》动画剪辑片断: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故事吗?现在就让我们重温这个精彩的场面吧!
二、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口头作文。
1、想想: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和孙悟空一比高下呢!咱们也来变一变。想一想,你也在变,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一粒药丸,福尔摩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你变成了什么?
2、指名说说:我的愿望是什么?我变成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变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风云人物(国家领导、运动员、歌星等)、身边的人(亲人、同学)社会上的(清洁工)、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历史的(伽利略、毛泽东)、科幻人物(蓝猫、外星人)、动物、植物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食品卫生、穷人、自然灾害等等。
3、想想:我变成了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变了后干了什么事情的过程丰富起来,好吗?
4、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呀?
5、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思维的广度及深度。
6、教师小结:其实,说出你的心愿,你变成了什么,然后干了什么,把这些连起来就是一篇很生动的想象作文了。
三、写作
同学们,大家想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拿起笔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灵感稍纵即逝,把你想到的快写下来吧!你可以给文章加个题目。
四、修改
写完后,读给爸爸或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修改一下。
板书:
我想变
想象丰富
美好心愿变成谁做了什么
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一、精彩题目大放送
二、培养概括能力:“我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的题目是—,主要写了——”
三、好词佳句大拼盘:让我们自由大声地把自己的好词佳句读出来吧!
四、美文佳作大看台:
1、出示精彩文章,学生上台朗读。
2、全班评价,小记者采访。总结出“神奇丰富”“生动有趣”。
出示病文,全班修改。
五、你修我改快乐厅:提出修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交换修改,自己修改。
六、总结。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八组词语:同学们,词语朋友手拉手向我们走来了,快来读一读吧,把字音读准确。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随机指导读正确。
3.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每个词语中的加点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每一组两个加点字有部分部首或偏旁相同,但字的读音不同。这样字形相近(相似)的字叫形近字。
4.这样的字兄弟可真有趣,让我们再读读词语,记住它们吧。
5.拓展:你还能说出一组形近字并组组词吗?试一试吧!
二、日积月累之“读读记记”
1.在我们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两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那就是成语和歇后语。一个成语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句歇后语幽默隽永,其间又常常暗含着一个有趣的典故。这节课我们就到成语、歇后语王国畅游一番。
2.出示“读读记记”的成语:请4个同学每人读一行。
3.每行词语里都藏了一个小秘密,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吗?
引导:第一组是数字成语;第二组是ABAC式的成语;第三组是AABB式的成语;第四组是反义词形式的成语。
4.原来,每一行3个成语都是从同一家族中跑出来的,怪不得有相同点呢!我们一齐来读读吧!
5.请你也来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吧!
生说,师板书,再读一读补充的成语。
二、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1、出示人名:八仙、孙悟空、韩信、张飞、包公、姜太公
简要说说他们的故事。引导:他们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2、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一些故事还被编成了歇后语呢!快读读吧!
3、歇后语有几部分组成?引导: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是全句的重点所在;两部分中间用破折号隔开。
4、读读背背。
5、歇后语对对碰:师生或生生合作,一人说前一部分,另一人说后一部分。
三、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自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赞不绝口寺庙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腾云驾雾美中不足
3、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说说主要内容。
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新盖的()墙壁上画了4条龙,这些龙画得(),游人纷纷(),并请求他把龙眼睛点上,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后,龙(),飞向苍天。
4、再读故事。说说张僧繇是个怎样的画家?(名不虚传、自信、了不起、神奇)
如果你是围观者之一,你会怎么称赞张僧繇?
5、借助成语词典,初步了解“画龙点睛”的喻义。
四、课外拓展
1、搜集更多的成语、歇后语,读读背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举行一次班级成语竞赛。
Module5Size
Unit2BeijingisbiggerthanTianjin.
Wordsandphrases:MountQomolangma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
Sentences:TheChangjiangRiverislongerthantheYellowRiver.
TeachingpropertiesL:picturesmaptape-recorder
Teachingprocedures:
A.songs:Willitbewindy?
B.Freetalk:talkabouttwoSs.
C.newconcepts:
(Step1).DrawaChinesemapontheblackboard.PointtoBeijingandTianjin,andthentalkwhatisbigger.Handwriting:
(Unit2BeijingisbiggerthanTianjin.)ThenletSstrytosayoutthesamemeaningsentence.(TianjinissmallerthanBeijing.)
PointtoMountQomolangmaandMountTai,talkandwrite:
(MountQomolangmaishigherthanMountTai.)(MountTaiislowerthantheMountQomolangma.)
PointtotheChangjiangRiverandtheYellowRiver,talkandsay:
(TheChangjiangRiverislongerthantheYellowRiver.)Andtheothersentence(TheYellowRiverisshorterthantheChangjiangRiver.)
ShowoutthepicturesoftheGreatWallandtheSummerPalace.Lookandlearn.Thentalk:(TheGreatWallisolderthantheSummerPalace.)
Listenandreadthelesson.
(Step2)Makemoresentences,talkabout(BeijingandShanghaiSnakeandchameleon…)
(Step3)listenandlearnthepoem.(Listen3timesandtrytochant.)
Thenhavearacebetweentwogroups,andsayout“Whichgroupisgoodbetterworse.”
Write“goodbetterworse”ontheblackboard.LetSstrytosaythem.
Designs:
Unit2BeijingisbiggerthanTianjin.
(此处为中国地图)
MountQomolangmaishigher
thanMountTai.
TheChangjiangRiverislongerthantheYellowRiver.
TheGreatWallisolderthantheSummerPalace.
(goodbetterworse)
Module6Music
Unit1Thegirlisgood.
TeachingObjectives:
1.Wordsandphrases:betterworsevoicethinkfirstagreequiet
2.Sentences:Ithinkthisgirlisbetterthanthefirstgirl.
3.grammar:adj.comparison
4.Teachingproperties:tape-recorder
Teachingprocedures:
A.songs:Polly’shair-
B.Freetalk:talkaboutthethingsonthemap.
C.newconcepts:
(Step1).LetagirlsingsanEnglishsong,andwrites“thegirlisgood.”ontheblackboard.
Thenwrite“betterbad-worseIthinkIagreevoicefirst”ontheblackboard.Andlearnhowtopronounceandhowtouse.
Makesentenceswitheveryword.
(Freetalk):Letanothergirlsingasong,andsay“thegirlisbetterthanthefirstgirl.”Pleasetalkaboutthem,andthenanswerthequestions:
1.“Whoisbetter?”
2.Whatdoyouthink?
3.Doyouagree?
Listentothetapeandpractisereadingthislesson.
(Step2)LookattheActivityBookandcompleteit.(Practiseusingbetterandworse)
(Step3).Agame:Drawandtalk.(LettwoSsdrawpicturesontheblackboardandwetalkaboutthemlikestep1.)
Designs:
Module6Music
Unit1Thegirlisgood.
good—betterIthink_____________.
bad---worseIagree.voice
Bequiet.
Ithinkthisgirlisbetterthanthefirstgirl.
Module6Music
Unit2LinglingisbetterthanDaming.
Teachingobjectives:
1.Wordsandphrases:zitherguitardrumspopmusic
2.Sentences:thenewsong
Teachingproperties:
Picturestape-recorder
Teachingprocedures:
A.Songs: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
B.Freetalk:let2studentssingsongs,andtalkaboutthem.
C.newconcepts:
(Step1)Askstudents:“Doyoulikemusic?”Todaywewilllearnaboutmusic.
Writethetitle“Unit2LinglingisbetterthanDaming.”ontheblackboard.
Write“Chinesemusicandpopmusic”ontheblackboard.
Talkabout“whatisChinesemusicandwhatispopmusic.”
Writethemontheblackboard.(erhuzitherandpianoguitardrumsviolin)
LetSsmakesentencesandact.Forexample:Icanplaytheerhu.(Thestudentdotheactionsandsay.)(Mustwrite“the”beforetheinstrument)
ThenaskSs:“Whatmusicdoyoulike?”
“Whatcanyouplay?”
“Canyouplaythezither?”
ChoosetwoSswhomcanplaythesameinstrument,Letthemplayoractandthenwetalkabout“whoisbetter?andwhoisworse?”
Listentothetapeandpractisereadingthislesson.
(Step2)Listentothetapeandlearntosingthenewsong.
Listentomusicmoretimes,andthentrytosingthesongtogether.
(Step3)Freetalk.LetSssingthesongingroups,andwetalkwhichgroupisbetter.
LetSsdotheactionsforthesong,andwetalkwhichgroupisbetterorworse.
Designs:
Unit2LinglingisbetterthanDaming.
ChinesemusicPopmusic
erhuguitar
zitherdrums
Piano
Violin
Module7Countries
Unit1NewYorkisintheeast.
TitleUnite1NewYorkisintheeast.NewLesson
TwoPeriod
LearningObjectsa.Keywordsandphrases:countryprojectalsocallspeakrightcitycousinthere
b.Sentences:SanFranciscoisinthewest.
c.Taskaim:LearnaboutthecitiesofAmerica.Andgraspthepositionwords.Usethesimplesentencestodescribethepositionofsomething.
Learningproperties:
map,taperecorder,pictures
Designidea:
LearnaboutsomesimpleEnglishexpression.AndletstudentslearnalittleaboutAmericainordertoincreaseinterestingandfosterthestudents‘consciousnessofEnglish.
Procedures
StepⅠ
WarmingUp1.Singthesongtogether.”Iamthemusicman.”(constructfunnyatmosphere)
2.ShowsomepicturesormapsaboutLondon.
3.Freetalk(Havestudentsdescribethepicture)(reviewandpresentthenewlesson)
StepⅡ
Presentation
1.Teacher’sQ:WhichcountriesspeakEnglish/
S:England,American…
Q:WhatdoyouknowaboutAmerica?
S:InChinesetheymaysaysomethingaboutit.
OK,todaylet’sdoitinEnglish.
2.
a.ShowamapofAmerica.(Teacherdrawitbeforetheclass)
Andintroduce“Thisismyproject.ItaboutAmerica”(show“project…)readitandunderstandit.
b.Usequestionstoshownewwords
Q:whatlanguagedothepeoplespeakinAmerica?
S:peoplespeakEnglishinAmerica.
Q:what’sthecapitalofAmerica?
S:WashingtonD.CisthecapitaloftheUSA.
Q:whereisit?
S:It’sintheeast.
Newwords:speak,east
c.UsethemaptoshowthepositionofNewYorkandSanFrancisco.Andpresentthetextcontestontheblackboard.(teachnewwords“city,west,cousin)
d.Makesurethatallthecontestontheblackboardanduseacolorchalkunderlinethenewwords.
StepⅢ
Drilla.Listenandrepeat.Andreaditinpairs.
b.Repeatsomekeysentenceswithateacher.Understandthemeaningofit.
c.Competitionbetweentwostudents.Readit“Whocanreaditmorequickly?”
(ImprovethestudentsabilityoforalEnglish)
StepⅣ
Practice1.Givethem2’torememberthenewwordsandthemeaningofit.Thenfinishthepart1onActivitybook.Checktheansweringroups
2.Point,askandanswer
ShowsomepicturesonTV.(ontheblackboard)
A:WhereisNewYork?B:It’sintheeast.
(Lookatpicturesanddescribethepositionofit)
3.ShowamapofChinaanddealwiththepart3onactivitybook.
StepⅤ
GameDoyouhaveafriend?Ifyouhave,pleasedrawher/hishouse.Andtelluswhereishis/herhouse?
(Practice“IliveinBeijing.Myfriendlivesin…)
StepⅥ
Summary1.Practicetoreadandrememberthenewwords.(lookatthephoneticsymbolandsaythemout)
2.Importantsentences(makeasimpletranslation)
StepⅦHomeworkMakesomesentenceslikethemoduleones.
(Chinese,speak,China)PeoplespeakEnglishinAmerica.(capital,Beijing,China)WashingtonisthecapitalofAmerica
DesignModule7Unit1NewYorkisintheeast.
It’saboutAmerica.
It’scalledUSA.
Module7Countries
Unite2BeijingistheCapitalofChina.
TitleUnite2BeijingistheCapitalofChina.NewLesson
TwoPeriod
LearningObjectsa.Keywordsandphrases:north,south
b.Sentences:BeijingisthecapitalofChina.
c.Taskaim:
1.Goonlearningthepositionwords,LearnaboutChinaandAmericafromthis.2.Introducesomecitiespositionandchoosesomecitiestopractice.
Learningproperties:map,taperecorder,pictures
Designidea:
LearnaboutsomesimpleEnglishexpression.AndletstudentslearnalittleaboutAmericainordertoincreaseinterestingandfosterthestudents‘consciousnessofEnglish.
Procedures
StepⅠ
WarmingUp1.Singingasongtogether.
2.Chooseyourfavoritecountryanddescribeit(positioncapitalnicecity)
3.TeachershowsthepictureofBeijing,Sanya,Washington,andSanFranciscoonTV.
StepⅡ
Presentation
Q:DoyoulikeBeijing?Andlookatit
S:Describeit(position…)
Q:ThereisafamouscityinChina,Whatisit/It’sveryhot.
S:Sanyaanddescribeit.
AndusethesamewaytoshowWashington(toteachnorth,south,east,andwest)Wecanuseamaptolearnfourwords.
StepⅢ
Consolidate
Listenandmatch.Thenpointandsay(consolidatetorememberthefourpositionwords)Finishthepart1onActivitybook.
Givethem2’torememberthenewwordsandthemeaningofit.Thenfinishthepart1onActivitybook.Checktheansweringroups
Point,askandanswer
ShowsomepicturesonTV.(ontheblackboard)
StepⅣ
PracticeA:WhereisNewYork?B:It’sintheeast.
(Lookatpicturesanddescribethepositionofit)
ShowamapofChinaanddealwiththepart3onactivitybook.
StepⅤ
Game
Doyouhaveafriend?Ifyouhave,pleasedrawher/hishouse.Andtelluswhereishis/herhouse?
(Practice“IliveinBeijing.Myfriendlivesin…)
StepⅥ
Summary
1.Practicetoreadandrememberthenewwords.(lookatthephoneticsymbolandsaythemout)
2.Importantsentences(makeasimpletranslation)
StepⅦ
HomeworkMakesomesentenceslikethemoduleones.
(Chinese,speak,China)PeoplespeakEnglishinAmerica.
(capital,Beijing,China)WashingtonisthecapitalofAmerica.
DesignModule7Unite2BeijingisthecapitalofChina.
StepⅢ
Consolidate
Listenandmatch.Thenpointandsay(consolidatetorememberthefourpositionwords)Finishthepart1onActivitybook.
Givethem2’torememberthenewwordsandthemeaningofit.Thenfinishthepart1onActivitybook.Checktheansweringroups
Point,askandanswer
ShowsomepicturesonTV.(ontheblackboard)
StepⅣ
PracticeA:WhereisNewYork?B:It’sintheeast.
(Lookatpicturesanddescribethepositionofit)
ShowamapofChinaanddealwiththepart3onactivitybook.
StepⅤ
Game
Doyouhaveafriend?Ifyouhave,pleasedrawher/hishouse.Andtelluswhereishis/herhouse?
(Practice“IliveinBeijing.Myfriendlivesin…)
StepⅥ
Summary
1.Practicetoreadandrememberthenewwords.(lookatthephoneticsymbolandsaythemout)
2.Importantsentences(makeasimpletranslation)
StepⅦ
HomeworkMakesomesentenceslikethemoduleones.
(Chinese,speak,China)PeoplespeakEnglishinAmerica.
(capital,Beijing,China)WashingtonisthecapitalofAmerica.
DesignModule7Unite2BeijingisthecapitalofChina.
Module8Changes
Unit1Unit1Iwastwo.
TopicModule8ChangesUnit1Iwastwo.
TypeNew
TimeTwo
IdeaDesign1.面向全体学生并让孩子们带着兴趣性去学习英语。
2.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3.利用课件教学强化现在与过去的对比,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进步。
TeachingAims1.TheSscangraspthenewwordsandphrases.
2.Usingthesimplepasttenseoftheirregularverb“be”totalkaboutthepast.
3.CultivatetheSs’cooperation.
KeypointUsingthesimplepasttense.Theywereyoungthen.Iwastwothen.
DifficultpointTheSscandescribethepast.
Methods1.Audio–visualApproach.2.Interestingteaching.
Tools1.Thetaperecorder.2.Multi–media.3.Thepictures.
Teachingprocedures
StepIWarmer1.Singthesong
”OH,weloveholidays.”(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英语教学气氛)
2.Reviewsomeadjectives.
E.g.tall,short;fat,thin;big,smalletc.HavetheSsmakethesentenceswiththepictures.(为后面的课文教学做铺垫)
3.Freetalk
HavetheSstalkaboutcountriesandtheircapitals(theUSAandChina)
StepIIPresentation1.Leading
Takeoutaphotoofmyfamily.Thenintroduceit.“It’sold.BecauseIwasfourthen.Look,therearemyparents.Theywereyoungthen.Butnowtheyareold.”Pointtomeandsay“Iwasfatandshortthen.Nowyoucanlookatme.”ThengettheSstolookattoday’sstory.(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及神情让学生领会这段英语的意思。)
2.Writethesentencesontheboard.Andmark“were,are,was,is”
╱Theywereyoungthen.╱Iwasfourthen.
╲Theyareoldnow.╲NowIamthirty.
ExplaintotheSs.Weusuallyuse“were,was”whenit’sthepast.Andusing“are,is”whenwedescribethepresent.(板书明确,再通过句式操练,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3.Teachthewordswiththepictures.ThenhavetheSssaythesentenceswiththewards.“Grandparentsaregrandmaandgrandpa.”
e.g.“Whoarethey?Theyaremygrandparents.”
Compare“now”and“then”.Thensaythesentences.
Teach“hair”withpointingtoSs’hair.Explain“Cutemeansverylovely”
StepIII
Drill1.Listentothetape.Thenrepeat.
2.HavetheSsactoutthestoryingroups.(让学生成小组式操练,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能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StepIV
Practice1.Pointandsay.
Usingthemulti-media.HavetheSslookatthepictures.
Thensaythesentenceswiththepresentandthepasttense.(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感知语言内容,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参与学习中来。)
2.DotheActivityBook.
StepV
GameTelltheSstobringaphotoofthemselvesortheirrelativestoclass.Thephotoshouldshowthemortheirrelativeswhentheywereyoung.ThenhavetheSscometothefronttoshowandtalkabouttheirphotos.
StepVI
Summary1.Readandwritethenewwordsandsentences.
2.DoActivityIII.
StepVII
Homework1.DoActivityIV.ThennextclassIwillcheckitup.
2.Readandretellthestory.
StepVIII
DesignsModule8Changes
Unit1Iwastwo.
grandparents
╱╲
grandpagrandma
hairthenso
who/hu:/me/mi:/
NowThen
Grandparentsareold.Grandparentswereyoung.
Lingling’shairislong.Lingling’shairwasshort.
Linglingisn’ttwo.Linglingwastwo.
Module8Changes
Uint2Theywereyoung.
TopicModule8Uint2Theywereyoung.
TypeNewandconsolidation.
TimeTwo
Taskaims1.Sentences:Theyweren’toldthen.Theywereyoung.
2.Graspthesimplepasttense.Andusingthepasttensetotalkaboutsomechanges.
3.HavetheSssaythechant.
4.HavetheSsvalvetheirtime.
Teachingprocedures
StepI
Warmer1.HavetheSsretellthestory.
2.CheckupSs’homework.(ActivityIV)
3.GettheSstoactoutthedialogue.(HavetheSsinterestinEnglish)
StepII
Presentation1.Leading
Describethephotosorpictureswithcomparingthepresentandthepast.
2.TelltheSs“wasn’t”and“wasnot”arethesame.And“weren’t”isthesameas“werenot”.
3.PlaythetapeandhavetheSslistenandfindouttheadjectives.Andreportthem.(Reviewtheadjectivesandfindoutthedifferences)
4.Learnthechant.
First,gettheSstolookatthepicturesanddescribethem.
(Asmallchickandtwobigfathens.)ThenplaythespokenversionofthechantandgettheSstorepeatthewordsthenchant.
StepIII
DrillandPractice1.Listenandrepeat.
2.Chantanddothemimesatthesametime.
3.HavetheSsdoActivityIV.
Lookatthepictures.Compare“now”and“then”.Thendescribethepictures.(CultivatetheSs’oralEnglish.)
4.DotheActivityBook.
StepIV
GameHavetheSsworkingroups.SawillactoutSbwhowasinmanyyearsago.ThenScwillintroducethetwoSs.Findoutsomechangeswiththepastandpresenttense.
StepV
Homework1.Readthetextandchant.
2.DoActivityIIinpairs.
StepIV
DesignsModule8Changes
Unit2Theywereyoung.
Theyweren’toldthen.werent→werenot
Theywereyoung.wasnt→wasnot
A:Wasitfat?
B:No,itwasn’t.It’sthin.
Module9
Unit1IhelpedMum.
Title:Module9Unit1IhelpedMum.
KnowledgeAim:1.IhelpedMum.
2.Didyoucookmeatyesterday?
Yes,Idid./No,Ididn’t.
AbilityAim:1.Talkabouttheactionoreventinthepast.
2.Understandthesentence“Didyoucookmeatyesterday?”andanswercorrectly.
3.Usethepasttensetoexplaintheactionsinoral.
MoralAim:Havethestudentsunderstand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languagesandforeignlanguages.
DifficultPoints:1.words:phone,yesterday,day.
2.thepastformoftheverbs:help—helped,cook—cooked,walk—walked,talk—talked,watch—watched,listen—listened.
3.Grammer:thepasttense
KeyPoint:theusageofthepasttense
Aids:record,pictures,smallblackboard,booksetc.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Warmup
T:Hello,boysandgirls.TodaywearegoingtolearnModule9Unit1IhelpedMum.First,let’ssingasong,OK?
Ss:OK.
(Sssingthesong“OH,weloveholidays.”)
T:Nowwhocancompareyourselfnowandpast?
Severalstudentscomparethemselves.Accordingtothispracticetoreviewthepasttense.
Step2Leading
T:Today,wewillgoonlearningthepasttenseinModule9Unit1.AmyphonedhergrandmainEngland.Theytalkedabouttheirlastweekend.Doyouknowhowtodescribethethingsinthepast?Let’slooktogether,andthenpleasetalkaboutyouwhatyoudidlastweekend.
Step3NewConcepts
1.Teacherdotheactionsandsay:“I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forseveraltimes.Thenwriteplayedontheboard.
2.Teacherasksonestudent:“Didyou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andhelpthemanswer“Yes,Idid./No,Ididn’t.”Writethesesentencesontheboard.
3.Playthetapeandhavethemunderline“did”“didn’t”andthewordsthatadd–ed.Teacherexplainshowtochangethepasttenseofverbs.
4.Playthetapeagainandhavethemread.
Step4Practice
T:Searchyourfriendswhatdidtheydoyesterday.Pleasemakeatablejustlikethetableinthebook.
(Studentsmakeatableandusethepasttensetoinquiretheirfriendswhatdidtheydoyesterday.)
T:Nowlet’splayagame“Findfriends”
Teachertakesoutsomecards,therearesomeverbsandtheirpasttenseformsonit.Onestudentshouldfinditscorrectpasttenseformandsay:“Wearefriends.”
Inthisway,theycanreviewthepasttenseformoftheverbs.
T:OK.Goodboy.Youdoverywell.
Step5Homework
Writeashortpassageaboutyourfamilyorfriend.Andtelluswhattheydidyesterday
Step6Designoftheblackboard
Module9Unit1IhelpedMum.
Didyouplaybasketballyesterday?
Yes,Idid./No,Ididn’t.
Module9
Unit2DidDadcooklunch?
Function:Talkaboutthepastactivitiesandevents
Teachingpoints:1Vocabulary:himlaughdancestoplast
2Sentences:DidDadcooklunch?
Yes,hedid./No,hedidn’t.
3Grammar:usingthepasttense.
Teachingaids:CAIpicturescardsrecorder
Teachingsteps:
1Warmingup
T:Hi,boysandgirls!YesterdayItalkedwithmyfriendsandIwatchedTV.Whataboutyou?DidyouwatchTVyesterday?
S1:Yes,Idid.
T:Didyoulistentomusicyesterday?
S2:No,Ididn’t
T:Didyoucleanthehouse?
S3:Yes,Idid.
T:Whatdidtheydoyesterday?Pointandsay(showthe6picturesonpage35)(screen)
S1:Grandmacookedfish
2Reviewandleading
Let’scometotheSmarts.Whataretheyintheirfamily?Whatdidtheydoyesterday?Areyouclear?
Listentothetapeandrepeat(CAI)
Listentothetapeandanswerthequestions.
S1:Answerthequestions.
3Newconcepts
T:Nowthisclasswe’regoingtolearnModule9Unit2DidDadcooklunch?
PairworkTalkaboutthepicturesonpage36(CAI)
S1:DidDadcooknoodlesyesterday?S2:Yes,hedid.
CompleteEx1Listenandmatch
Asksomestudentstogivethesimilarquestions.
S1:AskS2:Answer.
Findoutthepasttenseoftheverbs,Underlinethepastverbs.
Readtheverbsaftertheteacher.Whichisnewword?Askstudentstopointout.
S1:Pointoutthenewwords.
Learntosaythenewwords(cards).Thenlisten,sayandchant.
4Practice
Talkaboutsomethingaboutyourlastweekend.
S1:Italkedwithmygrandmalastweekend.
S2:Iplayedfootballlastweekend.
S3:I…
Let’splayagame.Guesswhathe/shedidlastweekend?
S1:Lastweekend,I…
S2:Didyouplaytennislastweekend?
S1:No,Ididn’t.
S3:DidyouwatchTVlastweekend?
S1:No,Ididn’t.
S4:Didyouplayfootballlastweekend?
S1:Yes,Idid.
David8groupstoplaythegame.
CompleteEx3atthesametime.
5HomeworkWritesomethingaboutwhatyourfamilydidlastweekend?
6Designsoftheblackboard
Module9Unit2DidDadcooklunch?
DidDadcooklunch?Yes,hedid.
No,hedidn’t.
Module10Accidents
Unit1Samfelloffhisbike.
Teachingcontent:Module10Unit1Samfelloffhisbike.
Teachingobjectives:
1.Wordsandphrases:happenridethenthirstywatermeloncarrybump
2.Sentences:SamandIwentforabikerideyesterday.
Andthen……?
3.Pastformoftheverbs:
happen---happenedbump---bumpedcarry---carried
go---wentare---werebuy------boughtfall-----fell
Teachingproperties:cardspicturetape-recorderCAIprojection
Teachingprocedures:
ASongs:Oh,weloveholidays.
BFreetalk:Idid……yesterday.
CNewconcepts:
1.Warmingup
Onthecards,writethepresentandpasttenseformsofsomeirregularverbs.
Examples:go---wentare---werebuy---boughtfall-----fell
T:Today,We’lllearnthenewverbsandtheirpasttenseforms.
Thenteach:happen----happenedbump-----bumpedcarry-----carried
2.Askandanswer
T:Wedidmanythingsyesterday.Whocantellmewhoyoudidyesterday?
T:Whatdidyoudoyesterday,A?
Sa:I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
T:WhatdidSadoyesterday?
Sb:He/She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
Thenaskseveraltheotherstudentslikethis.
3.Tellthestory:
T:Now,lookatyourbooks.Module10AccidentsUnit1Samfellofhisbike.
Listentothetapeandunderlinethenewwords.(Showthecardsofnewwords)
Teachthenewwords.
T:Nowlistentothetapeagainandrepeatit.Areyouclear?
T:Nowlistentothetapeagainandanswer:WhatdidSamandDamingdoyesterday?
AskstudentstolookattheCAI
S1:Theywentforabikerideyesterday.
T:Andthen……?(AskstudentstolookattheCAIandanswer)
4.Read
Askstudentstouseallkindsofwaystoreadthetextwell.
5.Tellthestory
AskstudentstolookattheCAIandtellthestory.Forexample:
T:SamandDamingwentforabilerideyesterday.
T:Andthen……?
S1:Theywerehungryandthirsty.
S2:Andthen……?
S3:Theyboughtawatermelon.
……
6.Homework
Reviewthetext.
TellthestoryaboutSamandDaming.
7.Designsoftheblackboard
Module1oAccident
Unit1Samfellofhisbike.
Cards:happenridethenthirstywatermeloncarrybump
(1)happen---happenedbump---bumped
(2)carry---carried
(3)go---wentare---werebuy---boughtfall---fell
Module10Accidents
Unit2Samhadlotsofchocolatebiscuits.
1.Wordsandphrases:stomachache,cold,headache,fever,
falloff,felloff.
2.Sentences:Samhadlotsofchocolatebiscuitsyesterday.
Sotodayhe’sgotastomachache.
3.Grammar:Talkingaboutillnesses.
Teachingproperties:cards,pictures,Tape-recorder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Warm-up
T:Hi,boysandgirls.
T:Let’ssingasong,ok?
Ss:Ok.
T:Ok!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Sssingthesong)
T:Youarecleverboysandgirls.Nowlet’shaveaFreeTalk“WhatIdidyesterday”,Ok?
Ssintroducewhattheydidyesterday
Step2Presentationandleading
T:WhocantellmewhathappentoDaminginlastUnit.
Ss:Daming’sheadwasbumped.
T:Let’splaythisstory,ok?
Ss:Ok.
(Twostudentsplayinrolesof“Daming”and“Sam”,othersdescribethestory,thetwostudentsdotheactions)
Theteacherwritestheword“today”ontheblackboard.WhathappenedtoDaming,Sam,AmyandLingling?Leadthestudentstouse“to”and“and”toconnectthetwosentences.
Step3TextTeaching
T:Now,thisclasswearegoingtolearnModule10Unit2Samhadlotsofchocolatebiscuits.First,listentothetapeandunderlinethenewwords.
(Teachthenewwords’cards)
T:Nowlistentothetapeandrepeatit.Areyouclear?
(Theteacherwritesthesesentencesontheblackboard)
Samhadlotsofchocolatebiscuitsyesterday.
Sotodayhe’sgotastomachache.
T:NowlistentothetapeagainandtellmewhathappenedtoSam,Lingling,AmyandLingling.
T:Lookatthesewords:had,ate
Step4Task-Fulfilling
T:Let’splayagame,ok?Ss:Ok.
T:Let’splay“Idoyousay”.I’llaskfourstudentstocometothefrontoftheclass,onestudentperformsDamingeatingchocolatebiscuitsandthenhavingastomachache,andothersdescribeit,andsoon.
Step5TextLearning
T:LookatPart4,answerthesequestions:
1.WhatiswrongwithLittleTommy?
2.What’swrongwithLittleLingling?
3.What’swrongwithLittleBen?
T:Listentothetapeandrepeatit.
T:Let’sreadthepoemtogetheranddotheactions,ok?
Ss:Ok.
Step6Homework
Writethesesentences.
Step7Designsoftheblackboard
Unit2Samhadlotsofchocolatebiscuits
Samhadlotsofchocolatebiscuitsyesterday.
Sotodayhe’sgotastomachache.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对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眼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身边的数学,重组和改编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一方面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在把若于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数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干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1)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3)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1)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2)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已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把一瓣蒜头放人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测量并记录发芽后一周内每天蒜叶的长度,并通过观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如分析从公园里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每条路线各自的特点,选择哪条路线比较好。又如在探索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模拟演示、摆学具、画图等不同手段,并通过比较和交流,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如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提醒下经常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得到问题答案的?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四、教学措施
1.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2.充分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自信地说话!让学生多“说”。
3.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质疑”。
4.让学生通过做数学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5.认真分析教学得失,认真写反思。对学生典型错例,及时做好记录。
6.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组织订正。
7.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有目的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8.练习前做好复习工作,练习后及时讲评,做好阶段性练习反馈。
9.重视平时成绩练习查。既要重视书面练习查,又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练习查。通过课堂提问、板演、作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10.对突出问题,拿出改进措施,对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反馈及时,仔细讲评。
五、教改研究课题
1.课题名称:小学数学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2.课题的界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走出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解放思想,寻求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深入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从而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3.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4.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3)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合作技能,如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全册安排了58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期末复习4课时。全学期大约有25%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我们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大致如下: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周次备注
一有余数的除法571~2
单元练习2
二认数8102~4
单元练习2
三分米和毫米244~5
单元练习2
四加法10135~7
单元练习3
五认识方向358清明
单元练习2
六减法9129~11
单元练习3
七认识角2411~12
单元练习2
八乘法162012~16劳动节
单元练习4
九统计3416~17端午
单元练习1
十
期末复习4817~19
单元练习4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计划
执教:钮红英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指导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脉络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课时安排:
有余数的除法2
练习一3
综合练习2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48÷8=30÷6=56÷7=
24÷3=45÷9=25÷5=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
2
3
4
5
6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
25331
52422
61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4)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2枝还能分吗?
⑤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6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6)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4枝还能分吗?
强调:每次剩下的枝数不够分的情况下才有余数,所以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4)概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你认为今天的新课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课外延伸
回家拿出12颗糖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一个除法算式,看看有几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明天来告诉大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二、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折纸图形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故事引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啊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树叶上。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二)学习新知(观察、操作、验证)
1、观察交流
师:认真观察,想想: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它们的样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观察折
师:你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里面的花纹也一样。是不是这样呢?你能想什么办法来证明一下?
(2)课件演示蝴蝶对折效果
师: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题
师: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蝴蝶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对称的图形王国中。板书:对称
3、折树叶(指名演示折树叶)。
师:树叶和蝴蝶是不是一家人,也是对称图形呢?光想可不行,我们要亲自验证一下。谁来亲自折一下这片树叶(竖折——横折)
4、指导汇报:对折后,()的两边完全一样,所以()是对称的。
指名口述蜻蜓为什么是对称的
5、验证、巩固知识: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竞赛游戏情景:动手折证明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每人一套)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个小任务——读:动手操作证明下面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并说明理由。图形就藏在书中的100页。要求:先自己折,再和小伙伴说一说,既要有秩序又要快,如果成功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颁奖、鼓励、评价(贴到评比栏)
(三)巩固练习(判断)
1、简单判断:
师:不动手折,你还能判断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呢?并说明理由。
要求:不是对称——手势叉子是对称——手势勾
(课件出示)箭头图、钥匙图(折)、奥迪汽车标图(2线),8个图形、8个字母。
2、快速大量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课件出示9个)
(四)欣赏图片,感受对称的美
师: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细心观察你的生活,到处都有对称的足迹。让我们看看他们藏在了哪里。
教材分析:《丑小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
教材分析:
《丑小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文章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故事贴近儿童生活,写得十分感人。对于现今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白天鹅的成长历程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启迪和帮助,让他们学会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不宜多讲,要引导孩子们一起投入地朗读想象,当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的时候,自然会感悟到文章的真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不同的人对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这不妨害的主题之美,我们要鼓励多元感悟。
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学认14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好词佳句。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嘲笑不要灰心、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成功的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丑小鸭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体会他乐观的态度,教育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遇到困难之后勇于面对。
教学过程:
1、引导学习描写丑小鸭“丑”的部分,积累词语,读中体会。
在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划出具体描写丑小鸭“丑”的词句,并读出“丑”的味道来。以及在最后一部分让学生划出具体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美”的词句,并读出“美”的形象来。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从而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激发研读文本的兴趣。也使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发现好词佳句和适宜的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就是自读自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经过自主感悟才发现的。从中让学生积累“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漂亮的身影、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等好词,同时在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丑小鸭历经苦难的部分,自主研读,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在学习这部分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要求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朗读课文中,他们会从中感受到丑小鸭的孤单、伤心、可怜以及对美好的向往。这时采用引导学生想象和表演等方法,使他们加深感受。比如提问:“如果你是丑小鸭,心情会怎样?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面对昏倒在冰面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对它怎么说,怎么做?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去感悟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可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理解重点句子“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时,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指导理解“惊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美丽的天鹅画面。这时学生们瞪大了双眼,张大了嘴巴,呆呆地望着。我适时指导:“丑小鸭也和你们一样看着,这就是“惊奇”。接着又问: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就是‘羡慕’。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对惊奇和羡慕有了正确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丑小鸭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配乐朗读全文。
在学生经历了语言的感悟,而情感最需要抒发的时候,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验文章的情感,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积累规范优美的语言,增强阅读能力。
4、整体感知,情感升华。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在学生对本课有了一定的理解、一定的看法之后,再提出问题:
“在恶劣的环境中,再苦再累,丑小鸭还是艰难地活了下来,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学完这一课,你一定有许多话对课文中的人物说,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5、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加工,变成课本剧来表演。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就根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简单概括成四个字“丑――苦――盼――美”,下面用八个字标示出的主题“不要灰心,不要放弃”。
丑小鸭
丑——苦——盼——美
白天鹅
(不要灰心不要放弃)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1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完成统计表。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四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美丽的集邮册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0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