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示例·惯性现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详细介绍: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相关阅读

惯性、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惯性。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实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演示]惯性小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学生举出实例。三、小结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详细介绍: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初中物理《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初中物理《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初中物理《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辨别概念(惯性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一、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迅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切物体:固态、液态、气态
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0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