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遗传因子的发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11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遗传因子的发现)》,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1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课时:遗传因子的发现

复习目标: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II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自由组合定律II

复习过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离定律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93知识点12(学情12)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重要名词的理解:(读一遍,划下来)

①杂交、自交、测交、正交与反交

②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③基因、等位基因、显隐性基因

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思考:实验中孟德尔为什么用正交和反交实验?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离定律: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关的性状分离比例: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学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验证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显隐性关系的判断(导学P94)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______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________遗传病。

(2)指导杂交育种

若优良性状为_____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________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________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若优良性状为_____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禁止近亲结婚的原理

每个人都携带5~6种不同的________致病遗传因子。近亲结婚的双方很可能是同一种致病遗传因子的携带者,他们的子女患__________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要禁止近亲结婚。如图:

5.杂合子连续自交有关比例的分析应用

杂合子Aa为亲代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

根据上表比例,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坐标曲线图为:

从图表可解读以下信息:

①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大,最终接近于1,且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各占一半。

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递减,每代递减50%。最终接近于零。

③由该曲线得到启示: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显性个体,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三)学以致用:

P96例1.跟踪1P97例2跟踪2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93知识点34(学情34)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2.画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图解

F2F1♀配子

F1♂配子

YR

Yr

yR

yr

YRYYRR黄圆YYRr黄圆YyRR黄圆YyRr黄圆

YrYYRr黄圆YYrr黄皱YyRr黄圆Yyrr黄皱

yRYyRR黄圆YyRr黄圆yyRR绿圆yyRr绿圆

yrYyRr黄圆Yyrr黄皱yyRr绿圆yyrr绿皱

思考:①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②F2中纯合子及分布有何规律?

③F2中亲本类型和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亲本类型和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提示:3/85/8

⑥⑦⑧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_________实验

(1)画出过程及结果

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是:

思考: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什么时候?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P98

6.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规律

项目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性状

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细胞学基础

遗传实质

F1基因对数

配子类型及比例

F2配子组合数

基因型种类

表现型种类

表现型比

F1测交子代基因型种类

表现型种类

表现型比

7.自由组合问题解题思路分析:P98

(1)分解成每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乘法原理

(2)产生配子类型的计算方法AaBb产生配子种类数

(3)基因型与表现型计算方法AaBBCc×aaBbcc→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三)学以致用:P99例34.跟踪3

三、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95知识点5(学情5)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孟德尔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把孟德尔的“______”更名为“______”,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表现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表现型相关的______叫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DD和Dd,矮茎豌豆的dd;控制______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思考:孟德尔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豌是白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怎样实现异花传粉?

知识概览:

(三)学以致用:P70例2.

课外作业:一、P102实验经典P103经典回放

二、课时卷P411,明天早读交。

课堂反馈检测: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与绿叶D.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是()B

3.关于纯合子、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合子的自交后代是纯合子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是杂合子

C.纯合子和杂合子杂交,后代全是杂合子

D.两纯合子异花传粉,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4.采用下列哪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不是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5.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需要每年购买玉米杂交种子,不能自留种子来年再种的原因是

A.自留种子种子发芽率低B.杂交种都具有杂种优势

C.自留种子容易患病虫害

D.杂交种的有性繁殖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6.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

A.3:2:3B.4:4:1C.1:1:0D.1:2:1

7.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则Ttgg与TtGg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数目依次是()

A.5和3B.6和4C.8和6D.9和4

8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Rr,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类型中有

A.ABR和aBRB.ABr和abRC.aBR和AbRD.ABR和abR

9据下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是A

10.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纯合体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A.3/4B.1/4C.3/16 D.1/16

11.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遗传因子组成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隐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

(1)黄色鼠遗传因子组成是___,黑色鼠遗传因子组成是___

(2)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

(3)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12.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今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子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1)F2表现型有哪几种?其比例如何?

(2)若获得F2种子544粒,按理论计算,双显性纯种有多少粒?双隐性纯种有多少粒?粒大油多的有多少粒?

(3)怎样才能培育出粒大油多,又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并写出简要程序。

遗传因子的发现检测

1.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雌雄无尾猫相互杂交(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Jab88.cOm

B.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2.下列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A.AaXHXHB.AABbC.AAXHXHD.aaXHXh

3.控制蛇皮颜色的基因遵循遗传规律进行传递,现进行下列杂交实验: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F1黑斑蛇基因型与亲本黑斑蛇基因型相同

D.乙实验中,F2黑斑蛇基因型与亲本黑斑蛇基因型相同

4.水稻的高秆对矮秆是显性,现有一株高秆水稻,欲知其是否是纯合子,通常采用最为简单的方法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B.与一株矮秆水稻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C.与一株高秆水稻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D.白花授粉,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5.水稻的高秆对矮秆是显性,现有一株高秆水稻,欲知其是否是纯合子,通常采用最为简单的方法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B.与一株矮秆水稻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C.与一株高秆水稻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D.白花授粉,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6.正常人对苯硫脲感觉味苦,对苯硫脲没有味觉叫味盲。若几对夫妇子代味盲率分别是25%、50%、100%,则双亲的基因型依次是①BB×BB②bb×b③BB×bb④Bb×Bb⑤Bb×bb⑥BB×Bb

A.①③④B.④②⑤C.⑤④②D.④⑤②

7.下列鉴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中较恰当的是

A.鉴定一只灰色兔是否是纯合子用测交

B.区分狗的长毛与短毛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测交

C.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用测交

D.检验杂种灰兔F1的基因型用杂交

8.如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下列各组中基因型有可能不相同的有

A.1和6B.3和4C.7和8D.11和12

9.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n代.图中哪条曲线能正确地反映纯合子所占比例的变化A

10下图为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有关基因用A、a表示),请据图回答:

(1)根据图中的_______号患者可以判断出此病是_____性遗传病;根据图中的_______号正常,可以判断出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染色体上。

(2)Ⅱ2和Ⅲ1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___,预计他们生一肤色正常男孩的可能性为______。

11.下图为一个人类白化病遗传的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成的个体。请据图作答:

(1)控制白化病的是常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

(2)若用A、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则3号、7号和11号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号是纯合体的概率为___,9号是杂合体的概率为____.

(4)7号和8号再生一个有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

(5)如果6号和9号个体结婚,则他们生出有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若他们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有病,则再生一个孩子也有病的概率是_______。

课堂检测答案:

DBABDBBAAB

11.答案:(1)Aaaa(2)AA

12答案:(1)4种,其表现型及比例为:9粒大油少:3粒大油多:3粒小油少:1粒小油多。(2)34;34;102。

(3)自交法。简要程序:

第一步:让BBSS与bbss杂交产生F1:BbSs;

第二步:让F1BbSs自交产生F2;

第三步:选出F2中粒大油多的个体连续自交,逐代淘汰粒小油多的个体,直到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粒大油多的新品种遗传因子的发现检测

DCDDD,DACA

10答案:(1)Ⅱ3、Ⅲ1隐I1常(2)Aaaa(3)1/3Aa(4)1/65/12

11.答案:(1)隐性(2)AaAaaa,(3)O2/3(4)1/4(5)1/61/4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复习目标:

1.细胞的减数分裂II2.配子的形成过程II

3.受精过程II

复习过程: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04知识点1(学情1)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出现纺锤体吗?

二、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04知识点23(学情23)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画出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注明细胞名称时期:

2.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行为变化发生时期特点

复制____间期每条染色体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

联会、

交叉互换______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________。此时往往发生同源染色体上________片段的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组合______期______分离,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分裂______期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________分裂,染色单体____________,实现了复制的遗传物质的平分

思考:①什么是同源染色体?

②精原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吗?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也有同源染色体吗?

③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有何特殊变化?

④什么是四分体?一个四分体包括几条染色体?是什么关系?有几个DNA分子?人的初级精母细胞中会形成几个四分体?

⑤如何区分一个细胞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比较

名称

项目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着丝点________________

染色体___→___,减半__→__→__,不减半

DNA__→__,减半__→__,减半

染色体主要行为同源染色体____、____染色单体______

思考⑥减数第一二次分裂的主要变化是?

⑦减数分裂产生的就是精子吗?

⑧不考虑交叉互换,产生的四个精子有何特点?

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都不相同吗?

4.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的变化曲线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思考:①卵细胞体积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精子变形,体积小,游动灵活的意义_____________。

结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四分体的个数)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6.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点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出现纺锤体;均有子细胞产生;均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相似,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义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7.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的判断示例

(1)三个中期图的判断

推证步骤是

a.染色体着丝点是否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减II中期(否).

b.细胞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有)、减Ⅱ中期(无)。

结果:A为有丝分裂中期,B为减Ⅱ中期,C为减I中。

(2)三个后期图的判断

推证步骤是:a染色体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减I后期(有),减Ⅱ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否)

b.染色体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有),减I后期同一极(无),减Ⅱ后期(无)。

结果:D为有丝分裂后期,E为减Ⅱ后期,F为减I后期。

鉴别细胞图像隶属于哪种分裂,总结为“三看识别法”。

(三)学以致用:P106例1P107例2P107例3

三、配子的多样性和受精作用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05知识点4(学情4)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1个精(卵)原细胞(含n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精子(卵细胞)数为个(个)、种(种),一个生物体则产生种精子(卵细胞)。

(三)学以致用:P110例4.跟踪4

知识概览:

课外作业:一、P110实验探究P111经典考题

二、课时卷P335,明天早读交。

课堂反馈检测: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复习目标:

1.伴性遗传II

复习过程:

一、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基础知识回顾:

填P112知识点1123(学情123)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性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出现纺锤体吗?

二、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04知识点23(学情23)

(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画出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注明细胞名称时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精选阅读

2011届高考生物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细胞的代谢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考点脉络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考点狂背

3.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其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是水、离子、小分子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特点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判断主动运输的理由是物质从低浓度→高浓度或物质运输过程中消耗能量。

③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自由通过,要选择吸收、排出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其它不能通过。

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①酶的本质和作用:

酶的本质是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使催化效率提高

②酶的特性:

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③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常见的有温度和PH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①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它的结构简式是A—P~P~P。

ATP的结构特点是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最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易水解,释放能量;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结合,重新生成ATP

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为:ATPADP+Pi+能量生命活动需要能量,ATP水解,反应从左→右;ATP合成,反应从右→左,对于绿色植物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ATP的意义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①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经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给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②光合作用的过程

段条件光、色素、酶

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H2O→[H]+O2↑ATP的生成:ADP+Pi→ATP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段条件酶、ATP、[H]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C3+[H]→(CH2O)

能量变化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H2OO2+(CH2O)

③光合作用的应用:通过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②农业生产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细胞呼吸

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场所发生反应产物

第一阶段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转化成乳酸。反应的场所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点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细胞质基质

条件氧气、多种酶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的是反应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②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一些中间产物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A、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C、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没稀释)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高效性

3.关于反应ATPADP+Pi+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B、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的

C、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D、物质不可逆,能量可逆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提供的。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D、ATP水解为ADP

5.ADP向ATP转化主要在细胞内哪种细胞器中进行

A、线粒体B、高尔基体C、核糖体D、内质网

6.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

A、淀粉B、纤维素C、葡萄糖D、蛋白质

7.有氧呼吸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三个阶段一样多

8.有氧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于反应物

A、葡萄糖和水B、氧气C、葡萄糖和氧气D、水

9.将H2O中的O用18O标识后用于有氧呼吸,18O将出现在

A、产物水中B、CO2中C、丙酮酸中D、ATP

10.下列物质不能在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

A、酒精B、乳酸C、丙酮酸D、ATP

11.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的绿色植物,当提高CO2浓度,其光合作用速度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是

A、水分代谢和暗反应B、光反应C、暗反应D、细胞呼吸

12.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

A、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B、暗反应不需要光

C、CO2被还原为糖类的过程D、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移过程

13.一棵重8g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个月

后重达20g,增加的重量来自

A、光照B、空气C、水分D、水分和空气

14.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所呈现的颜色及其吸收的光分别是

A、蓝绿色,红光,蓝紫光B、黄绿色,红光

C、橙黄色,蓝紫色D、黄色,红光和蓝紫色

15.检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度是否增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检查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水量B、植物体的叶绿素含量

C、CO2的耗用量D、植物体糖类的生成量

16.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离开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C、绿色植物利用绿光很少D、叶绿素吸收的光能要转移给ADP形成ATP

1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

A、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B、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全过程都必须在光下进行D、有氧气放出

18.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分别用于

A.氧化O2和CO2B、氧化CO2和O2

C、还原O2和CO2D、还原CO2和O2

19.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应如何调控温度?

A、白天温度维持在25℃左右,晚上适当降低温度

B、晚上温度维持在25℃左右,白天适当降低温度

C、昼夜24h温室的温度维持在25℃左右

D、昼夜24h温室维持较低温度

20.下列措施中与提高温室蔬菜产量无关的是

①增大氧气浓度②增大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增强光照⑤合理灌溉

A、①B、③⑤C、②④D、①⑤

二、非选择题

21.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50C室温条件下,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1234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139114560

(1)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有何关系?

(2)PH多大时酶的活性最强?

(3)提供1种方法使实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人体消化道哪一部分能分泌本实验中的酶?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是其他因素的作用,还应如何设计实验?

22.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的一些问题:

(1)暗反应的进行必须有光反应提供的、。

(2)暗反应需要多种参加催化才能正常进行。

(3)绿叶从外界吸收的CO2,不能直接被氢还原,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结合,该过程就叫做。

(4)三碳化合物在和许多种的作用下,形成和,ATP中的能量转移到中。

附答案:

1.B2.D3.C4.D5.A6.C7.C8.B9.B10.A11.B12.C13.D14.C15.C16.A17.C18.D19.A20.A21.(1)成反比(2)PH=2(3)将蛋白质块制备得更小些(4)胃(5)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体积的蛋白质块,向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其它物质,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看蛋白质块是否消失。22.(1)[H]、ATP(2)酶(3)五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4)[H]、ATP、酶,糖类、五碳化合物,糖类

2011届高考生物实验部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实验部分

考点脉络

实验原理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材料用具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原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

考点狂背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①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其中还原糖物质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其中脂肪物质的检测需要显微镜。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

用具是: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方法步骤是:

A.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a.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b.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c.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d.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B.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C.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a.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

b.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c.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d.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试管中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还原糖,试管中出现了橘黄色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脂肪,试管中出现了紫色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①实验原理:

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c.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a.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b.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c.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d.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e.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f.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不断失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置于小于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不断吸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①实验原理:

a.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b.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c.温度、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冰块、碘液,试管,量筒,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火柴。

方法步骤:

a.取6支试管,分别向6支试管中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b.向6支试管加入不同pH的溶液;

c.向6支试管滴加碘液;

d.观察6支试管变篮的程度。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因而各试管变蓝的程度不同。

4.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

①实验原理

a.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新鲜的绿叶,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无水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方法步骤:

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制备滤纸条;

c.画滤液细线;

d.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可根据它们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运用纸层析法将它们分离;其中溶解度最高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溶解度最低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色素在滤纸上由上而下的排列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①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酵母菌,锥形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澄清石灰水,乙醇

方法步骤:

a.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b.检测CO2的产生;

c.检测酒精的产生。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时所用的试剂及出现的颜色正确的是

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Ⅲ染液(红色)

B.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紫色)、双缩脲试剂(红色)

C.苏丹Ⅲ染液(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

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2.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尿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3.将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并寻找物像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的操作过程是

A.转动细准焦螺旋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D.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4.在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了

A.细胞质B.空气C.水分D.蔗糖溶液

5.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B.YXZC.ZYXD.ZXY

6.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等适量的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到2.0,保存于370C的水浴锅中。过一段时间后,容器中剩余的物质是

A.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麦芽糖、多肽、水

C.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7.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8.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下列那种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

A.0℃ B.15℃ C.25℃ D.35℃.

9.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至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活性将

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10.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试剂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11.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A.黄色B.蓝色C.砖红色D.灰绿色

12.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1

13.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

A.对照实验B.对比实验C.模拟实验D.演示实验

14.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

15.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A.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16.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目的是

A.观察几种色素的吸收光谱

B.验证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各种色素的颜色

C.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

D.用纸层析法将色素进行分离

17.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对叶绿体的色素进行色素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排列在最里圈的色素呈

A.橙黄色B.蓝绿色C.黄绿色D.黄色

18.在研磨过程中,防止色素被破坏的是

A.二氧化硅B.碳酸钙C.无水乙醇D.层析液

19.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

C.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D.碘液、斐林试剂

20.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解离→漂洗→压片→染色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需鉴定的有机物用于鉴定的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

蛋白质紫色

淀粉碘液

脂肪橘黄色

22.下表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分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

第1组①将材料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

②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第2组③将材料置于0.6g/ml的蔗糖溶液中

④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第3组⑤将材料置于0.07g/ml的尿素溶液中

⑤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逐渐自动复原

第4组⑥将材料置于1000C水中3min后取出,

重复第1组实验⑥不发生质壁分离

(1)第1组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2)比较第1组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

(3)比较第1组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附答案:

1.D2.B3.B4.D5.D6.C7.D8.D9.B10.D11.D12.B13.B14.C15.C16.B17.C18.B19.B20.B21.

需鉴定的有机物用于鉴定的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22.(1)高浓度溶液加快质壁分离现象的出现,但由于引起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使质壁分离复原不能发生

(2)尿素是可以被细胞主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尿素分子不断地进入细胞内部,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趋于一致时,质壁分离就会自动复原

(3)高温致使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2011届高考生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

考点脉络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异同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考点狂背

4.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①细胞增殖的意义:

其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②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

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③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的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大于分裂期的时间。

(2)细胞的有丝分裂

①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异同:

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期的特点

分裂间期:DNA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散乱于纺锤体中。

分裂期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点是A、在前期植物细胞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B、在末期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②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特点是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蛙的红细胞分裂是一种无丝分裂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真核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m之间.生物体的体细胞一般都较生殖细胞和个别组织细胞小,其原因是

A.细胞较小,相对表面积较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换和交换

B.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

C.细胞较小,相对面积较小,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换和交换

D.受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大小的制约

2.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是

A.一次分裂开始至下次分裂开始B.一次分裂开始至下次分裂结束

C.一次分裂结束至下次分裂开始D.一次分裂结束至下次分裂结束

3.间期是分裂期的准备阶段,这是因为分裂间期

A.细胞体积迅速增大B.染色质进行一次复制

C.细胞代谢活动旺盛D.占全周期持续时间的90%以上

4.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B.核膜消失,核仁结构逐渐消失解体

C.中心体复制D.形成纺锤体

5.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A.着丝点分裂分裂,染色单体分开B.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C.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纺锤体形成

6.在细胞周期内,要辨认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选择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7.同一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之比和DNA分子数之比分别为

A.1:2和!:2B.1:1和1:1

C.1:2和1:1D.1:1和1:2

8.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相比,分裂后期的细胞内

A.DNA数目增加一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B.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C.DNA数目不变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D.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都不变

9.一个细胞核中有20个染色体的细胞,在连续进行两次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有染色体

A.10个B.20个C.30个D.40个

10.水稻的体细胞内有24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依次是

A.24、24、24B.24、48、96

C.24、48、48D.24、24、96

11.在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

A.染色体形态不同B.核仁不发生解体

C.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D.核膜消失时间不同

12.一种动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该动物体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其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分别为

A.12、48B.24、48C.24、24D48、24

13.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可以看到的中心粒数目是

A.2B.4C.8D.1

14.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无染色体的变化和纺锤体的出现B.无染色体的复制

C.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D.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大小相同

15.兔的体细胞有22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是

①22对②22个③44个④88个⑤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⑥每个染色体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A.①和⑤B.③和⑥C.④和⑥D.④和⑤

16.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而DNA不变的时期是

A.分裂间期B.分裂前期C.分裂中期D.分裂后期

17.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相同而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B.间期和前期

C.前期和后期D.间期和中期

18.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复制和分离发生在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前期 D.末期、前期

19.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分离分别发生在

A.间期和前期 B.间期和后期 

C.间期和中期 D.间期和末期

20.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为1:2:2时,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后期和末期D.前期和后期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某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示意图解,请回答;

⑴此图是 细胞有丝分裂,处于时期.

⑵此细胞有染色体条,染色单体条.细胞核中DNA分子

有 条.

⑶①⑤两条染色体的来源是.

⑷此细胞分裂的下一阶段,细胞质的分裂是依靠 .

⑸此细胞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有染色体条,DNA分子有 条.

⑹该物种的体细胞中应该含 条染色体.

22.根据下图回答

(1)这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图,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顺序是。

(2)该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是由形成的,在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而是凹陷,把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在上图中,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染色体数量增加一倍发生在。

(4)图D的最大特点是完成和。

(5)要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最好是图

附答案:

1.A2.D3.B4.C5.A6.C7.C8.C9.B10.C11.C12.D13.B14.A15.C16.D17.C18.A19.B20.A21.(1)高等植物后期(2)8、0、8(3)间期经复制所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4)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5)4、4、422.(1)动物,DBACE(2)中心体发出星射性、细胞板、细胞膜从中央向内(3)A、B、D,C(4)DNA分子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5)A

遗传因子的发现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一个难点的分析

在格里菲斯的实验中,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而将其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则小鼠死亡。于是格里菲斯由此得出结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能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后来证实该活性物质是DNA)。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S型细菌已经被加热杀死,为什么还会含有“活性物质”?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蛋白质和核酸(DNA)的性质。

一、蛋白质的性质

蛋白质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就已提出,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的种种关系,从有秩序而紧密的构造,变为无秩序而松散的构造,这就是变性作用。

能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物理因素有高温、高压、剧烈振荡;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

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就是生物活性的丧失。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等的生物学功能。我们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已经知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加热(60℃~100℃)处理使S型细菌的蛋白质外壳因变性而丧失生物活性,从而导致S型细菌死亡。如前所述,蛋白质的“毒素”功能也同时丧失。因此,单独注射被杀死的S型细菌对小鼠没有毒性,因而小鼠也就不会死亡。

蛋白质变性作用有许多实际应用。如豆腐是大豆蛋白质的浓溶液加热加盐而成的变性蛋白质凝固体;临床上急救误服重金属盐的病人可进食大量乳品或蛋清,使蛋白质与该重金属结合成变性的不能为消化道吸收的蛋白质,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用紫外线或酒精进行消毒灭菌是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变性而杀灭微生物。

二、核酸(DNA)的性质

变性作用同样也是核酸重要的理化性质。核酸的变性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温度升高是引起核酸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70℃~85℃之间即可使核酸50﹪变性。

由于核酸变性只是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所以当温度逐渐降低时,在碱基互补的作用下,分离的核酸单链会重新聚合,双螺旋结构得以恢复(必须逐渐降温。如果骤然冷却,可以防止核酸复性。但逐渐降温不能使蛋白质复性)。

因此,只要我们控制适当的温度,就可以仅仅使蛋白质变性,而DNA仍然保持生物活性。事实上,在格里菲斯实验中,格里菲斯是用65℃温度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的。

当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具有活性的S型细菌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并利用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DNA复制,合成S型细菌的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患病死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5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