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发展的亚太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二、发展的亚太》,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二、发展的亚太
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问题;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难点: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组织的意义。
教学建议:
1、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亚太地区的经济集团化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世界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有两个分别在该地区。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课文分别以“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全组织”三个经济区域集团为例,介绍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每个集团内部有着自身的规则的同时也不断与其它区域集团相联系,从而使世界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2、东南亚国家联盟自1967成立以来,已经历时近三分之一世纪。东盟在维护和促进各成员国相互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加快成员国经济增长,提高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国际政治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东盟的国际地位。东盟在由四大洲国家组成的APEC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又是由亚欧两大洲主要国家参加的亚欧会议的倡议者和发起者,在东亚乃至亚洲政治舞台上成为使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大国瞠乎其后的主角。
3、日本经济的崛起,特别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实施的外在压力,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发展各自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根本原因。美、加、墨3国又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又颇相似;经济互补性强;相互贸易基础良好,美、加、墨3国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又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美国认为要取得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经济区域集团,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条件的改善,缓解亚太地区南北之间的矛盾,为亚太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欧共体统一市场和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刺激了亚太向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它从产生、发展及运作模式均区别于欧盟和NAFTA,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了APEC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运行模式。

相关阅读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设
导入从执教者家庭中三代从教的故事说起教师描述,学生感受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如何面对历史”的方法: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教师阐释,学生感受引起学生对认识历史途径的关注
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教师说明本课“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关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过渡做好访谈的前提之一就是对访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出示课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步解释
整体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图设问:请同学浏览课文三目标题,并笔划发展趋势明确阶段发展基本特征和重要时间概念
学习“奠基篇”1.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方针”、“了解内容”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了解基本知识
2.以扫盲教育为该阶段的学习重点

(1)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并观察课文相关图片。

(2)出示1949—1964年半文盲、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
(3)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扫盲教育意义的材料。
(3)出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扫盲教育发展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教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教育的本质不同点之一是面向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扫盲教育即为其典型措施。
设问:解读历史资料,并观察两张反映扫盲教育的历史图片,从中你能提炼出扫盲教育的哪些信息?

设问:这张数据图说明了什么?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扫盲教育深广的社会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扫盲教育在现时代的作用学生明确扫盲教育的特定历史环境

锻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认识扫盲教育的深远意义
3.出示前17教育时期高等、中等、小学教育发展数据表。
4.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奠基篇”的知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表认识前17年教育的成就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
学习“挫折篇”1.出示两张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2.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3.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挫折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教师同时介绍日本重视教育的生动事例,渲染气氛。
师生对话

学生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的摧残

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
学习“蓬勃发展篇”1.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2.出示1977级大学生的心声和后来传遍全国的口号

3.出示两张图片“邓小平在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和“小平,您好”

4.出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5.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出示“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
6.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蓬勃发展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深得民心
设问: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了解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了解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初步认识当时党中央和政府与民众的积极互动推动了教育重新走向春天

学生理解“三个面向”,认识其深远意义

学生主要了解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依法治教”的重要史实和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过渡在初步了解和认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后,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提出的任务。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学习小组活动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主要设计访谈对象的年龄、职业和一个访谈问题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请各小组发言进行交流。师生对话,教师作简要点评学生初步了解设计访谈活动方案的一些方法
总结出示两段话:
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2.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
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阅读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1)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意义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②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
③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后
标志:恢复高考
2、教育体制改革
(1)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2)1987年十三大
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3、科教兴国战略(1995)
(1)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3)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4)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课堂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B
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B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
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建议: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题五)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二)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师:(启发学生回忆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时期的主张和观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他们大肆攻击革命派,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论战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立宪派与革命派之激战》书影及楷体字,掌握或了解论战的时间、主要阵地、焦点及具体情况)

生:(阅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师:(强调)革命派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适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康有为、梁启超在实践上已经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之后,仍然顽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他们已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保皇派。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

生:(让一名学生朗读双方论战的三个主要问题)

师:应该指出,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驳斥保皇派的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的观点时,天真地认为:中国的革命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还奢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劳动人民的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劳动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击,反而进行极力辩解,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革命派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性。

3.论战的作用

师:这次论战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忆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情况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回忆、阅读、回答问题)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强调)前边讲过的维新派与顽固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而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斗争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师:资产阶段革命派以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奋斗目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秋瑾》、《徐锡麟》并将几次起义的情况列成表格。项目包括:起义名称、领导人、时间、结果等)

生:(阅读、按要求列表)

师:(出示自制《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主要起义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指图案简下列几次起义的情况)

1.萍浏醴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时报刊登的萍浏醴起义的消息》)

生:(阅读、了解起义情况)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师:萍浏醴起义后不久,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让一名学生参加投影地图简介两次起义的情况)

生:(简介起义情况)

师:(适当补充秋瑾、徐锡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黄花岗起义

师: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亭》)

生:(阅读、归纳起义概况)

师:广州黄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诸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作了认真的准备工作。早在1910年,他就约集赵声、黄兴等在槟榔屿(今马来西亚)开会,制定起义计划;并亲赴欧、美各国在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同盟会还在香港成立了统筹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在广州还设立了30多个秘密据点;在起义前,同盟会还组织了敢死队,作为起义的中坚力量。如此充分的准备,其结果竟惨遭失败,其原因何在?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归纳学生的发言)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他们始终没有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工作,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没有作必要的联系、组织和配合工作。最终导致起义的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对其做了高度评价。称这次起义与武昌起义具有同等的历史意义。这是为什么?

生:(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并由一名学生朗读历史材料: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试解释历史材料的意思

师:(视学生的解释情况,着重强调)这次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统治。这次起义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除了奏报朝廷外,还三次电告各省督抚,建议他们小心防范。此后,各省官员只要一听到革命党起事,就惊恐万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这次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可以说,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小结

师:请大家依据板书归纳本节内容。

生:(归纳发言)师:(视学生归纳情况,进行小结)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与此同时,革命派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潮的到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02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