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1课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一、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发展要求: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本课重点: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本课难点: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认识长城的历史意蕴及提高公民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课前导学材料:

1、长城是一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它是由和、烽燧、和

等共同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已开始修建长城,其最初的目的是

;秦长城起止:西到东至,其修建目的;明长城起止:东起西至。

3、长城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也就因地而异,遵循着,,

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体裁民族的历史智慧。

4、把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

城墙报警系统

关城纵深防线

烽燧前沿阵地

城障联系沟通

军用道路防守重地

透视三、长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透视四、长城有效保护内地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透视五、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透视六、长城被不断赋予时代内涵

(五)反思——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保护

四、通用课件:

五、课后练习:

1、以下不是长城建筑风格的是:()

A、朴实浑厚B、气势磅礴C、精巧秀气D、粗犷豪放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肯定了何建筑的重要地位()

A、城墙B、烽火台

C、关城D、城障

3、从下图中得知这是哪一时期修筑的长城()

A、春秋战国B、秦

C、汉D、明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候国修建长城的目的是()

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②为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③为抵御邻国的进攻④为显示诸候国的实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③

5、右图指的是长城的哪一组成部分()

A、敌台B、城障C、烽燧D、关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长城是汉族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工事②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③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④长城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⑴、图片一的建筑材料:流沙、碎石、芦苇、红柳。根据图片一,判断此段长城最有可能修建在什么地方?请说出理由。

⑵、根据图片一,你认为这段长城是怎么建成的?

⑶、根据图片一、二、三、四,说出长城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建筑上遵循什么原则?并谈谈你的的体会。

相关知识

必修1第五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本课导言部分提出了本课的探究内容和需要重点理解的三个概念。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周恩来于1953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新中国为了彻底改变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封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由“课题组长”指挥,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准备的题目: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第二,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三,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并可以将大量知识用最迅捷的方式体现出来。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六、教学思路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建国初制定外交方针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准备5组材料,依次播放: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

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信息交流

请学生将课前所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报出来,并适当进行补充说明。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所搜集到的有关新中国“新”外交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学习探究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②设问: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包括哪些具体方针?

①研读课本,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②然后回答: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最基本内容。

③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具体分析

这是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它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政策,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①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自己归纳答案。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提问思考

设问:“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思之窗

指导学生分析投影仪上的学思之窗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解题关键和答题思路并提供正确答案给学生。

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①学生回答问题: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②学生讨论后作答。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理解问题。

学思之窗②

引导学生看投影仪上的学思之窗②,

回答问题: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探究

①教师设问:新中国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

②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国内背景。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和实施的国际背景。向学生强调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大国和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是相当艰难的。

③在此基础上,介绍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并将答案投放到屏幕上。

①学生分析,畅所欲言,说出答案。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

②通过学习探究,了解这些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承转过渡

由于新中国的领导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决抵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各种孤立、封锁等反动政策,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由此导入下一个问题。

学习探究

①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②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学生看教材后回答:主要表现在:第一次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提问

思考

①师问:新中国初期的建交高潮体现在哪儿?

②播放“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等图片。

①学生回答:《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②学生通过学习后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拓展延伸

①教师播放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②教师进行总结: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国家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阅读教材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

②教师进行补充。

学生回答: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结合二战后的历史,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答题思路并提供正确答案给学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问题的基本准则,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①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答案,积极发言

②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历史意义

会议

看书思考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参加两次会议的背景。

②教师指出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学生看书分析参加两次会议的背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②掌握这两次会议的背景。

①提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

②教师进行总结: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①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②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出答案。

拓展延伸

①出示案例进行分析: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②教师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掌握这个方针及其作用。

讲授新课

取得如此大成就的

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国际原因: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

b、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c、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原因:a、卓越的外交家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讨论: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

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总结推理得出自己的认识。

探究

学习

总结

以知识结构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①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探究活动

②教师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

1、学生探究活动: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学生在课外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等书籍。

由于本节教材现实性较强,而且涉及到新旧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我建议也可采用情境设置、设题辩论、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辩论主题可设为: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新教材新学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5、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6、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代表: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⑵魏源: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⑴康有为:⑵梁启超:⑶严复:共同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1、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蔡元培:3、胡适:4、鲁迅:5、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1、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又称德先生、赛先生)。

2、后期: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猛烈冲击了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是又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块核心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条件:
①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开始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2)、萌芽: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问题。表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3)、初步形成: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失败后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成熟:
历史条件:①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②红军长征胜利,革命转危为安;③中共提出并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的文章,解决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目标、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丰富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是党的独创;在这一路线指引下,我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②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③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酝酿: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从左倾束缚和教条主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4)完善成熟: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市场与计划的认识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5、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6、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7、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线索: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
器物(技术)
1840年(鸦片战争后)
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君主立宪)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文化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过程:

所属阶级主张实践活动学习层面特点
地主阶级
抵抗派师夷长技

技术
地主阶级
洋务派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技术
渐进的过程

资产阶级
改良派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变法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中共
结合国情,
指导革命

考点1、了解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定《四洲志》。(《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⑵、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3、林、魏的思想影响: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②林、魏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并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考点2、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⑴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3)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5)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出路。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1.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2.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巩固练习
1、谜语:身体好才能工作好。谜底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它是下列哪件事的领导人?(C)
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背景
政治;政局黑暗国势日下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1915,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口号: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内容: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发展: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社会主义,五四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巩固练习
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主要“新”在(B)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考点4、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撰写文章:
①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学习十月革命,建立劳工社会奋斗。
②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考点5、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
巩固练习
1、是他发表文章,指出了十月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又是他发表文章,提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也是劳工的胜利;还是他信心十足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是(C)
A、毛泽东B、陈独秀C、李大钊D、鲁迅
2、(2005上海)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and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andScience指(D)
A.科学与技术B.民主与共和C.自由与平等D.民主与科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0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