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传承礼仁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

(1)自学礼乐(15岁)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求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能多鄙事。”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季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

(2)从政失败(51岁)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候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思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统治者的重用,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后因鲁国执教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孔子从政下野后,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55岁时,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宋、蔡、郑、楚等十几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直到68岁时返回鲁国。

(4)献身文献

孔子希望从政,长期未能实现,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他自己勤奋学习、融会贯通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即使在做官期间,他也未停止办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在周游列国期间,他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开展流动教学。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继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从而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①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

③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孔子提倡“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他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这就算有了仁德。做到这一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人民也因受到恩惠而消除其反抗斗争。其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中庸”。

“中庸”是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如其分”的思想论。要求在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务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如夫子所说:“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个“适中合宜的地方”不一定是两极端之中点,一旦把它机械地固定在中点处,就犯了“折中主义”的错误。

在处理问题时,“中庸”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完全一致,而认为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也即所谓“和而不同”。

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灵活性,完全服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其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的,这种思想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

①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礼√仁Χ——矛盾激化

礼Χ仁√——模糊上下尊卑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夷狄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3]“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改编出“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以后被荀子尊称“六经”,除“乐”失传外,其余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可见,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评价孔子

教材从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4]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时代:”礼崩乐坏””周厘尽在鲁”

活动:从政,教学,整理典籍

主张:仁,礼,中庸,有教无类

地位和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组成部分

欧洲思想家受到启迪

相关知识

专题29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专题29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一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廉政建设来看,儒家思想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和睦相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礼”,即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主张改良,与时俱进。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有利于调解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②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土地。③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被汉武帝采纳,光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④唐安史之乱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削弱。两宋时期,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⑤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经典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⑥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强调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喻为“吃人”的魔鬼。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⑧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被进一步削弱。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之。

《走近孔子》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近孔子》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走近孔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导课: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祭孔大典上诵读《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穿越时空的吟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去亲耳呤听一位圣人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是谁?(孔子)
二、提出学习目标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每个同学都能牢记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从1984年以来,曲阜都要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今年是第23届。全世界崇尚中华文明的人们每年的九月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个被称为东方圣城的地方。老师也想用这节课的时间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被尊为圣贤的老者,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他的睿智、儒雅、虔诚与豁达。
三、了解孔子生平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描述孔子生平的影像。在看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是他有哪些作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即言与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那个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孔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谈仁、话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对后世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通贯古今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倾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他的学说。接下来想老师想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四个问题,即“仁、礼、教、学。”
四、探究孔子思想与教育主张
(一)“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仁”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仁者爱人”“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爱别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仁爱”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观念中,人的生命比马贵重。奴隶社会,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人祭、人殉”十分残酷。孔子十分愤恨,即使做俑代人也不可以,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前,难能可贵!
如何达到“仁”呢?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后一句被写入欧洲宪法,成为全球治理的黄金法则。“推已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仁”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一切美德,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治理国家的观念,作为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呢?“苛政猛于虎”这个典故表达出孔子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吏的斥责。他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统治者为政以德,百姓之间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则“家齐、国治、天下平。”社会就能和谐发展了。这种智慧在当时社会难以实现,但在今天,已被我国领导人吸取和借鉴,把“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定为治国方略。
(二)“礼”
“礼”是什么?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礼”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孔子认为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臣子要有臣子的忠诚、父亲要有父亲的表率、儿子要有儿子的顺从,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对僭越礼节的行为十分愤恨。举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有他那个时代的礼仪,今天我们也有自己的文明礼仪规范。我们常称自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呢?请看一则报道,国家要修改护照法,不文明游客禁止出国,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猜测他们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令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活到今天的话,他也会很气愤、伤心。看看孔子告诉我们该如何做: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仁、礼”小结
孔子的仁爱、礼让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而美好的道德文明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日本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他们提出一手抓《论语》一手抓算盘,经商也不能丢掉“仁、义、礼、智、信”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曾这样说道:”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国形象的崛起,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热潮。我国教育部计划在2010年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百所孔子学院,以传播汉语和中华文明,同学们如果在这方面有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给予关注,也许将来你可以在光大儒学的领域中有一翻作为呢!
(四)教与学
1、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今天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已经把“科教兴国”的定为国策。社会上也树立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你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人是谁吗?(孔子)“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而且今天还有一个国际奖项是以孔子命名的,同学们知道吗?是“国际孔子教育奖”(介绍奖章)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被称为世界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奖”,以奖励那些在全民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今年孔子教育奖获奖者是摩洛哥教育部、印度拉贾斯坦邦识字和继续教育部。这个奖是为了弘扬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呢?“有教无类”今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孔子认为应扩大教育对象,只要诚心求教,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为开启民智打开了一条通途。此后私学兴起,大批人才涌现,形成了那个时代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的局面,即“百家争鸣”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孔子有教无类的创举,就是这一思想足以令孔子“震烁古今”了。
2、《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名言,同学们耳熟能详,请列举一些。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极富思想内涵的教育观点,成为人类几千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育思想宝库和精神财富。这些名言,同学们要学以致用,指导以后的学习。
五、延伸拓展——台湾问题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2557个生日,今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开放合作发展”今年祭孔的主题是“同根一脉—两岸祭孔”。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今年孔子祭文中:“以和为贵,华夏一统。乾坤氤氲,和谐化生。天和雨行,地和物丰。家和事兴,国和人定。万邦和谐,世界和平。”“和”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概念。最著名的论述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它启迪人们去思考,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启示。
通过这节课我们走近孔子,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位老者,我们学习了他的“仁、礼、教、学。”请你们用两个词语来评价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请同学们谈谈孔子的思想学说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回答)
六、课堂总结
孔子的睿智、博学、虔诚与豁达,他的道德精神,他的博大思想令我们高山仰止。老师也想用一段孔子赞歌来表达对他的敬意:百年千年万年,昨天今天明天。多少亭台楼阁,早已化作瓦砾一片;多少功名利禄,早已化作过眼云烟;多少正人君子,最爱把你乔装打扮;多少帝王将相,总想借用你的威严;多少通都大邑,仍在汲取你的智慧;多少穷乡僻壤,仍在温习你的语言。你仍旧是你,你仍旧是你,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你是一位通情达理的长者,你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你仍旧是你,你仍旧是你,你永远活在众生之间,活在众生之间。

4.3人口、文化与发展 6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3人口、文化与发展 6”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文化与发展

一基本点

(一)人口

1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内人群的总体,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2人口的分布与增长:①人口算术密度=人口数/总面积,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数/耕地面积

②人口增长率=(现有人口-原有人口)/原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注: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其余指标类似,单位通常为‰)。一般情况下,人口增长率指的是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0‰(平均为5‰,我国1998年人口增长率首次低于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1‰,以非洲最高,拉美居次。生育率=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数,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对一个社会来说,总和生育率为2.1时,才能维持人口更替水平(零增长)。很多国家生育率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移动(迁移、流动):①人口迁移指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的改变。国内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形式是由于城市化而导致的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以及由于国土开发、新兴地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如美国人口向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俄罗斯人口向东部西伯利亚的迁移,等等);近代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全球殖民主义的扩张,人口大量由旧大陆(欧、亚、非)涌向新大陆(南北美洲、澳洲),中国则有大量华人迁到东南亚(下南洋)。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入发达国家。②人口流动指居住地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只是暂时在某地居留。国际人口流动主要形式为劳务输出,西欧、北欧、中东地区是主要的劳工输入地,发达国家也输出高级技术人员承包各种工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务输出的潜力很大。我国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见教材,重点掌握)。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的转移是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差距),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是民工潮的内在因素,户籍政策的松动提供了契机。流动人口为迁入城市与地区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当然流动人口对城市化也有负面影响(环境、交通、居住、就业、治安)

孔子与老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与老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复礼”。基本途径是遵循“忠恕”之道和“________”。
②提倡“____________”,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____________”。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____________”。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2.地位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____________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________________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本原论:“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____________”。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_、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一 孔子的学说
1.山东曲阜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春秋》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
2.下面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却受到冷遇,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A.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B.不关心民生问题
C.拒绝社会改革
D.不能满足统治者要求
3.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这里的“道德原则”主要是指()
A.孔子的“礼制”思想
B.孔子的“仁”思想
C.孔子的教育思想
D.孔子的哲学思想
5.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6.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7.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知识点二 老子的思想
8.人们常常引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因为它反映了老子的()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C.“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D.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9.《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0.下列观点与老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①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②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④“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可求,从吾所好。”“饭蔬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知识清单
一、1.(1)①仁者爱人 正名 ②为政以德 (3)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2.(1)社会变革 (2)汉代大一统
二、1.(1)①道 (2)无为而治 2.伦理学 思维方式
对点训练
1.C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2.D [结合史实分析各项,孔子重视探讨社会实际问题,也关心民生,A、B两项不符合史实;孔子不排除在礼治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C项说法不正确;结合历史背景看,D项符合题意。]
3.B [“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4.B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孔子的“仁”思想可以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冲突减少。]
5.D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6.B [孔子处于奴隶制开始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以“仁”恢复已毁坏的“礼”,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7.C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换句话说就是: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不能容忍诸侯用天子的乐舞,因为这不符合周礼的要求。]
8.D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福”与“祸”对立转化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9.C [材料反映了老子政治上“无为而治”的思想。]
10.D [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他否认“天命”的绝对权威,排除含①的选项,故答案为D项。]
综合运用
11.(1)经济主张: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奴隶制的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济背景:奴隶制经济逐渐衰落,封建经济兴起。
(2)孔子提倡“仁”和“礼”;主张“贵贱有序”“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孔子并不反对求富,但要取之有道;经济背景方面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加以说明。第(2)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贵贱有序;“子为政,焉用杀?”强调的是应该实行仁政。第(3)问,材料三主要强调的是孔子及其学说的世界影响。
12.(1)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主张“无为”,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解析 材料一阐述的是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而且互相转化的观点;材料二认为统治者盘剥、苛政太多,使人民无法安定生活,主张“无为”;材料三推崇过去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教材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天道观方面,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三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四是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37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