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4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2.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转移原因: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①廉价资源和②低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和③开拓市场。

(2)影响: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④劳动密集型企业、⑤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转移原因: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⑥投资环境的改善;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⑦市场空间。

(2)意义: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1)转移原因:为实现地区⑨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⑩协调发展。

(2)影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扩散到珠江三角洲边远地区,其目的是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阶段

对环境影响程度

原因

低级阶段

破坏不大

工业生产规模较小

重化工业阶段

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三废”污染严重

高科技产业阶段

不利影响又趋于减少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2.产业空间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探究点一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计划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根据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主要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被转移的工业以____________工业为主。

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向外转移的原因。m.JAb88.cOm

3.想一想,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影响?

4.产业转入区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1.粤东、粤北、粤西 劳动、资源密集型

2.①原材料价格上涨;②工资与地价上升;③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源不足;④公共服务设施的费用增加;⑤劳动、资源密集型工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3.广东边远地区具备产业集群效应的原因:

①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出现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升高等现象,产业广泛升级,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有向相对落后的区域转移的趋势;②广东的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③边远地区因投资环境的改善,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加速这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

消极影响:污染转移,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②改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

第二次产业转移

时间

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90年代

转移

方向

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转移

由珠江三角洲向邻近地区转移

转移

产业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

原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参与国际分工

珠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对环境

影响

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加重

珠江三角洲环境质量好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后于长江三角洲,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

材料二 珠三角的低端产业在“搬家”。20多年前,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今日辉煌的基础;20多年后,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从繁华的珠三角放眼四顾,它周边还有大片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年,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势头颇为迅猛,其背后是因为有一场悄悄的企业“搬家”行动。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作过程中,曾形成了“________”的加工贸易模式。

(2)材料一中提到广东的“优势弱化”。这里的“优势”具体指什么?

(3)从地理角度考虑,同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珠江三角洲的低端产业在“搬家”时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低廉 前店后厂

(2)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

(3)①经济腹地比长三角小;②经济基础不如长三角好;③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如长三角强大;④科技力量不如长三角雄厚。

(4)低端制造业的向外转移,促进了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利于承接新的产业和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对这些地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解析 认真读材料,再根据题目要求“对号入座”。台湾企业转移至广东东莞,考虑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后期随着广东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需要升级,因此低端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

探究点二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 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图示

材料二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

国家地区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1.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2.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3.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1.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2.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工资/产值的比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3.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对我国的启示: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项目

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阶段

低级

阶段

工业规模较小

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重化

工阶段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高科技

发展阶

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小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

产业地域分布

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

使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加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形”的经济发展格局(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弓箭形”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城市圈将起着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作用。简要分析武汉城市圈形成的区位优势。

(2)目前我国的产业转移在逐步推进,试分析武汉城市圈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可能受到的影响。

答案 (1)①地理位置优越(武汉城市圈地处以长江经济带为东西向发展轴、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为南北发展轴而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交会处,位于中西部的接合部、长江流域的中游、中部五省的居中位置,具有“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向来是“九省通衢”);②水陆交通便利(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其优越的交通、通信区位是中部其他区域不能比拟的);③水资源丰富(位于长江沿岸);④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这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⑤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扶持。

(2)有利影响: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与东部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不利影响: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 本题以“弓箭形”的经济发展格局为背景,考查城市圈的区位条件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优势应从地理位置、交通、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可与周围城市圈相比较。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结合产业转入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相关知识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学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特点:




2、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
规划了东、中、西线,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线路西线中线东线
调水源地
线路走向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较小较大大
源地水质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线的影响地形复杂,工程量大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配套设施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铺设管线到,全程4176千米。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区域,跨越黄河,跨越长江。跨越的省区为。(9个)
此外,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到、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意义:东部

西部

西电东送
三条线路的输送电的性质:北线中线南线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不利影响:对调出区对调入区

3、产业转移
⑴以中国为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③广东边沿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广东发达地区方面的原因:
广东边远地区的原因:
⑵产业转移对地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下列1-3题。
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2.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到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3.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D.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4、(12分)读珠江水系图及珠江与黄河对比表,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名称长度(km)流域面积(km2)流量(m3/s)
黄河54647524431820
珠江215345261611070

(1)试比较珠江、黄河的流量、径流变化、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差异。
黄河珠江差异原因
流量大小
径流季节变化
含沙量大小

(2)云贵两省的能源储存量占南方五省(区)总量的八成左右,其中云南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桂、黔、滇三省(区)GDP的总和仅为广东的一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试从环境和经济两方面分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形成的意义。

5、根据下列相关材料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与东盟国家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综合新华社电应越南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的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1月15日抵达越南中部城市岘港,开始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据了解,中越双方目前正在积极商讨加强在基建、能源及交通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合作开发“两廊一圈”。“两廊一圈”是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1)图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南西北部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是“三江并流”,它是由图中的①②和③三条河流共同组成。分析“三江并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该区域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试简要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简要分析图中珠江上游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4)“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
读图,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27.(1)(6分)
(2)环境意义: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西电东送可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量,可改善大气质量,改善环境。(2分)
经济意义:可充分挖掘西部地区能源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也降低东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成本,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4分)
黄河珠江差异原因
流量大小小大珠江流域降水丰富
径流季节变化大小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珠江流域雨季较长
含沙量大小大小珠江流域植被较好,而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

(1)①怒江(1分)②澜沧江(1分)③金沙江(1分)河流的发育受地形、地势和降水的影响(1分)横断山区是由一组南北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的,沟壑相间,地势北高南低;(1分)横断山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1分)
(2)水稻种植业(1分)地形平坦:(1分)土壤深厚肥沃:(1分)水热组合好(雨热同期)(1分)种植历史悠久,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和劳动力丰富等(1分)
(3)自然原因:降水丰富,径流量大(1分)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1分)。
影响:①能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1分)②可以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1分)③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没,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分)④能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1分)
(4)①首先,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巾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2分)②其次,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2分)③三是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2分)④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多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2分)(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学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特点:

2、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

规划了东、中、西线,把 、 、 、 、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调水源地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 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 较小 较大 大

源地水质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线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配套设施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 铺设管线到 ,全程4176千米。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区域, 跨越黄河, 跨越长江。跨越的省区为 。(9个)

此外,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 、 到 、 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意义:东部

西部

西电东送

三条线路的输送电的性质:北线 中线南线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不利影响:对调出区 对调入区

3、产业转移

⑴以中国为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③广东边沿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广东发达地区方面的原因:

广东边远地区的原因:

⑵产业转移对地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下列1-3题。

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2.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到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3.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4、(12分)读珠江水系图及珠江与黄河对比表,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名称 长度(km) 流域面积(km2) 流量(m3/s)

黄河 5 464 752 443 1 820

珠江 2 153 452 616 11 070

(1)试比较珠江、黄河的流量、径流变化、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差异。

黄河 珠江 差异原因

流量大小

径流季节变化

含沙量大小

(2)云贵两省的能源储存量占南方五省(区)总量的八成左右,其中云南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桂、黔、滇三省(区)GDP的总和仅为广东的一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试从环境和经济两方面分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形成的意义。

5、根据下列相关材料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与东盟国家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 综合新华社电 应越南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的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1月15日抵达越南中部城市岘港,开始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据了解,中越双方目前正在积极商讨加强在基建、能源及交通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合作开发“两廊一圈”。“两廊一圈”是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1)图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南西北部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是“三江并流”,它是由图中的① ② 和③ 三条河流共同组成。分析“三江并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该区域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简要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简要分析图中珠江上游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4)“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

读图,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27.(1)(6分)

(2)环境意义: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西电东送可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量,可改善大气质量,改善环境。(2分)

经济意义:可充分挖掘西部地区能源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也降低东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成本,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4分)

黄河 珠江 差异原因

流量大小 小 大 珠江流域降水丰富

径流季节变化 大 小 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珠江流域雨季较长

含沙量大小 大 小 珠江流域植被较好,而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

(1)①怒江(1分) ②澜沧江(1分) ③金沙江(1分) 河流的发育受地形、地势和降水的影响(1分)横断山区是由一组南北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的,沟壑相间,地势北高南低;(1分)横断山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1分)

(2)水稻种植业(1分)地形平坦:(1分)土壤深厚肥沃:(1分)水热组合好(雨热同期)(1分)种植历史悠久,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和劳动力丰富等(1分)

(3)自然原因:降水丰富,径流量大(1分)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1分)。

影响:①能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1分)②可以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1分)③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没,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分)④能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1分)

(4)①首先,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巾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2分)②其次,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2分)③三是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2分)④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多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2分)(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②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特点及相应原因:

(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③地理概念:

(2)开发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3)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办牧区——龙门碣石以北:

①地理概念:

②特点:

③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地区发展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条件:

(1)

(2)

(3)

2.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①时间:

②表现: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

②表现:

(3)经济中心完成南移:

①时间:

②表现:

3.影响:

(1)

(2)

(3)(4)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

1.为什么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一.选择题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自然条件差异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B

C

B

D

D

C

11.(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

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②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特点及相应原因:

(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③地理概念:

(2)开发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3)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办牧区——龙门碣石以北:

①地理概念:

②特点:

③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地区发展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条件:

(1)

(2)

(3)

2.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①时间:

②表现: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

②表现:

(3)经济中心完成南移:

①时间:

②表现:

3.影响:

(1)

(2)

(3)(4)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1.为什么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一.选择题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自然条件差异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B

C

B

D

D

C

11.(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

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1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