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学案(人教版选修6)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学案(人教版选修6)”,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学案(人教版选修6)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
(1)概念: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①____________,也称为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关系论。
(2)功能: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④________,并制约着人类在⑤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2.两种环境观的对比
(1)传统环境观:是一种⑥____________的观点,表现为人类⑦____________的愿望。
(2)新的环境观:是⑧______________或⑨____________的环境观,认为⑩________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提出背景:人类在经受了人口膨胀,__________短缺,环境________和________破坏的困扰之后而产生。
2.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__________的需求,又不对________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一是要________,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损害____________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4.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要保证资源的○21________________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谋求社会的○22____________。
5.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与○23____________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相应制定了《○24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一种新的环境观
人类在与环境的长期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只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
D.环境观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人类活动的行为
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
考查点2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财富
B.加强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合理开发资源不危及未来人类需求
方法技巧练
图表分析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异
面对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短缺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
②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③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④人类已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下列观点和活动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B.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D.围湖造田
方法技巧
新的环境观要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如下表:m.JaB88.cOM

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发展的
时间尺度当代人的
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
发展的
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调控手段依靠市场
经济手段强调政府的
宏观调控

教材P10 活动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的环境观念提升到足以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引导同学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和思考,在环境保护中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进行活动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但要注重分析和讨论,最好能形成小论文。
教材P11 图1.10 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译文:
在阳春三月里,为使山上的草木与河湖中的鱼鳖得以生长,不允许携带工具登山砍伐和下河捕鱼。
用排干湖水的办法捕鱼,怎能捕不到鱼,但明年就无鱼可捕了;用烧荒的办法种田,怎能没有收成,但明年就无兽可猎了。
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到折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失败,才会长久持续。
草木茂盛成长期间,不许携带砍伐工具进入山林,是为了不断绝其生长;水生动物繁殖期间,不许携带捕捞工具进入河湖,也是为了不断绝其生长;由于不失时节地做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四件事,才使粮食生产不断,百姓有余粮;由于能按时节对河湖池沼认真地实行禁捕,才使百姓有吃用不完的优质水产;按时节采伐、养护,山林才没有变得光秃不毛,百姓才有用不完的木材。
教材P13 思考
关注乡土环境问题,注意本地建设项目,是使正确观念见诸行动的主要办法,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思考1:通过实际调查进行统计。
思考2:运用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思考3:意见书可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及可能产生的恶果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基本认识 ②自然观 ③人地 ④态度 ⑤生产和生活中 ⑥人地对立 ⑦征服自然 ⑧“天人合一” ⑨“人地归一” ⑩人类 平衡 协调 资源 污染 生态 当代人 后代人 发展 自然界 鼓励经济增长 ○21可持续利用 ○22全面进步 ○23科教兴国 ○24中国21世纪议程
基础达标练
1.D [环境观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环境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行为。]
2.B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日趋强烈,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D [人类认识到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方法技巧练
(1)D (2)A [为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符合人地和谐的思想,B、C、D均为传统的发展观。]

扩展阅读

高三地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26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地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26”,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

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在此,主要让学生注意树立下面这些观点: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时期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0世纪后半叶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

活动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

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人口

数量十分有限开始增长人口迅速增加人口继续迅猛增加

环境

问题不严重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3.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题: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图“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

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

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上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以为常。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只要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如:(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容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制约、联系,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在此系统中,三者的关系和角色是: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把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和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显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以往对发展的理解,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等是有本质区别的。

(4)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5)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地球生命应共享及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和财富,而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地球生命跨空间、时间,还包括其它物种。

①同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基本和平等的权利,如生存、自由、追求较好的生活的权利。

②区际公平:在不同区域、国家和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在贫困和富裕地区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其它地区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如发达地区不能把污染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或在开发资源时破坏当地的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后不给当地足够补偿去恢复和发展。贫富悬殊,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③代际公平: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代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这一代不能为自己发展损害或限制未来世代的发展可能性。应为下一代留下至少与自己继承的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于生产力的世界。

④人类与其它物种间的公平:每种生命形式都以其对人类的价值而有资格得到人类的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其它物种的生存,如为野生生物设置足够的栖息地,禁止为经济利益大量捕杀、采伐、买卖野生生物等。应该合理地对待所有物种和生物,使之免受摧残、虐待和无谓的杀戮。

(2)持续性原则:重点指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这一原则是基于地球面积的有限性及由此决定的地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大循环还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这使得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

①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承担必要的义务,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发展。

②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1)庞大的人口压力:每年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大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思考

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经典例题]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D

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1课时全球性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选修6)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1课时全球性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选修6)”,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1课时全球性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选修6)
学习目标 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人类活动,使大气中①______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②____________增强。
(2)危害:引起冰雪消融,导致全球③________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2.臭氧层遭到破坏
(1)分布:④________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扩大的趋势,北极地区和我国的⑤____________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相对周围地区较低的区域。
(2)原因: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3)危害: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引发⑦________、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还会扰乱食物链,造成某些生物⑧__________,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3.酸雨蔓延
(1)成因:由于人类燃烧⑨____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形成酸雨。
(2)危害: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11______________,被称为“空中死神”。
4.森林锐减
(1)生态效益:森林在○12__________、调节气候、○13________________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价值,被誉为“○14________________”。
(2)原因:人为的○15______________、森林火灾、○16____________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5.水体污染
(1)原因: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17__________,而且也污染了海洋。
(2)危害:陆地水体的污染不仅导致人类的疾病,也造成全球大面积的缺水。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18_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6.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1)概念: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19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造成的○20____________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危害: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1)原因:森林被毁、○21____________、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22____________。
(2)危害: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8.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1)危害: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23________,污染大气,传播疾病,而且污染农田和○24__________。
(2)转移: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25______________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全球气候变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考查点2 酸雨蔓延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和雾降落地面形成酸雨。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情况可能造成酸雨的是()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 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 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4.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最佳途径是()
A.使用无铅汽油
B.工厂把烟囱造高
C.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D.大力推广使用煤气作生活燃料
考查点3 土地荒漠化
内蒙古草原地区滥挖发菜、甘草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为此曾专门发出通告禁止挖发菜、甘草。据此回答5~6题。
5.国务院做出上述决策的原因是()
A.食用发菜会造成大面积流行病
B.上述植物属珍稀物种,应加以保护
C.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及沙尘暴
D.滥挖发菜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6.20世纪50年代以来,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B.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考查点4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7.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方法技巧练
主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DU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南极________季最大。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________,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半球,经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

方法技巧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全球性气
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
臭氧
层破坏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酸雨问题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生物多
样性减少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海洋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防止石油泄漏等,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问题 教材P17
(1)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从环境索取资源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速度空前加大,环境问题由轻到重,由地域性走向全球化,已经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程度。
活动 教材P22
分析家乡存在的环境问题,可以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入手,不仅要分析给家乡带来的危害,还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知识清单
①二氧化碳、甲烷 ②温室效应 ③海平面
④南极 ⑤青藏高原 ⑥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氯氟烃
⑦皮肤癌 ⑧灭绝 ⑨煤、石油、天然气
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 ○11建筑物遭到腐蚀
○12净化空气 ○13涵养水源 ○14大自然的调度室
○15滥砍乱伐 ○16酸雨污染 ○17陆地水体 ○18赤潮
○19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20干旱、半干旱
○21草原遭破坏 ○22大量捕杀 ○23土地 ○24地下水○25发展中
基础达标练
1.AB 2.BC
3.C 4.C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硫氧化物,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这些都是形成酸雨的酸性气体。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在燃烧时发生固硫反应,使含硫化合物不直接进入大气。]
5.C 6.C [滥挖发菜、甘草等会破坏草原植被,从而加剧内蒙古草原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邻近西北风的源地,草原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加大。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7.(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濒危物种)的分布、成因,意在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归纳、推理能力。第(1)题,对图示国家的位置进行分类,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总结其分布特点;第(2)题,结合印度尼西亚的位置、地质、气候等特征,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其濒危物种多的原因。
方法技巧练
(1)140 200 春
(2)平流 增加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升温
(3)氯氟烃化合物 北 大气环流
(4)紫外线 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农作物减产,森林受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
(5)减少氯氟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
解析 由题干知,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空洞问题,熟记臭氧层空洞的特点,理解领会其形成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在春季(南半球)最为明显,由图也可以看出。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由于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的气温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是臭氧减少的结果,而臭氧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氯氟烃等气体造成的。由于臭氧量的减少,吸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白内障、皮肤癌患者增多,破坏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免役系统,对农作物、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根据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即人为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过多,可通过减少氯氟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来解决。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1.2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难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
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1)总偏差平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残差平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平方和,即.
回归平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2)学习要领:①注意、、的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③当总偏差平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平方和越小,则回归平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指数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2.教学例题:
例2关于与有如下数据:
24568
3040605070
为了对、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现有以下两种线性模型:,,试比较哪一个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
分析:既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也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相关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1.2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1.2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1)依据:②____________。
(2)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③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④____________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________和生态环境恶化。
(2)⑥____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____________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⑧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⑩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等。
(2)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____________。
(3)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________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________和我国________。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________、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4)臭氧层处于大气________中,自1958年以来,人们发现全球臭氧总量呈现________的趋势,而且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的物质——________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1)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____等。
(2)目前,对全球生态有重要影响的____________的损失尤为严重。
(3)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其次是亚洲。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________,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________,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
B.环境问题只存在于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考查点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公害病
3.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考查点3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5.关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不属于突发性污染事件
B.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污染范围往往很小
C.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危害较轻,经济损失较小
D.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很难预防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记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危害
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两幅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方法技巧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自然原因 ②产生原因 ③生态破坏 ④工业生产 ⑤枯竭 ⑥人口急剧膨胀 ⑦环境污染 ⑧生态平衡 ⑨经济 ⑩酸雨污染 海平面上升 5.6 北美洲 南方 重庆 平流层 减少 氟氯烃 土地荒漠化 热带雨林 黄土高原 非洲 突发性 范围大
基础达标练
1.D [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分布上由区域性向全球性发展,而环境对废弃物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2.A [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①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②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会导致地方病的产生。而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如破坏地表植被),以后者为主。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3.B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是斜坡重力作用,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
4.D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对大范围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D [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的特点就是事故带有突发性,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重,经济损失大。]
方法技巧练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22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