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教师讲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简要介绍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雅典学院》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来50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以他们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一些还是当时的人物,他们各自的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同时反映了人们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在此基础上,提问:(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
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
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外,意大利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境内保留许多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典籍。各城市与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有着长期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拜占廷帝国灭亡后,深通古希腊文化的学者和大量典籍流入意大利,研究和鉴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意大利蔚然成风。
2、实质: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来反封建呢?
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而欧洲教会势力很强大,不能直接提出反封建。
3、核心:人文主义
如何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呢?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4、成就:
(1)“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①薄伽丘:(图片)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薄伽丘与《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十日谈》写完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一次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悄悄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绿鹅
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仰天主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她们。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十日谈》
②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图片)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但丁与《神曲》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
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在《神曲》中,但丁将地狱分为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神曲》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图片)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相传为诗人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萝拉后陆续写下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萝拉死后为表达哀思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萝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歌颂萝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艺术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
(2)“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图片)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象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众,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5、意义:
通过前面对文艺复兴的整体了解,这场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在学生问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举例:天文学的“日心说”,物理学的伽利略、牛顿,生物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新航路的开辟受到人文精神的鼓舞。)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不反对宗教,只是揭露天主教统治的腐败,反对天主教宣传的禁欲思想。
文艺复兴并没有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天主教会,而是对教会势力抱有一种和解的态度,而真正提出反天主教会统治的是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
二、宗教改革
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宗教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宗教有个基本的了解,如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哪里?
世界三大宗教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目前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城国,这个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一个高岗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现在让我们回到16世纪的欧洲,一起关注下这场宗教改革运动。
展示三段关于天主教在欧洲统治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再归纳总结。
1、背景:
①天主教对欧洲的政治、精神控制和经济压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们对天主教的统治产生质疑。
③德意志成为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激化。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总结: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2、序幕: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3、内容:
通过展示《九十五条论纲》的资料,让学生归纳并理解马丁·路德的主张。
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解释“因信称义”和“因行称义”的区别)
②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③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其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分析: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4、结果:形成了新教
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5、性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6、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精神,如果说文艺复兴启迪了知识阶层的人文精神,那么宗教改革则直接激发了普通大众的人文思想,意义更加深远。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八、
今天学习的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起人文主义传统。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两场运动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精神——反封建。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展示自我的表现,其实正体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人文主义。
九、
人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背景(原因):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背景
实质(性质)序幕
核心:人文主义内容:“因信称义”
成就:性质:
意义:意义: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二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一、说教材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课的学习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额起源”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为下节课“启蒙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深入学习了解西方人文主义内涵及其发展的关键,这两大运动影响深远,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情是设计教法的依据之一,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的名字及主要作品。
2.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与性质。
1.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分析来提炼观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课堂讨论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
通过欣赏比较文艺复兴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品味;通过对马丁·路德事迹的讲述,体会其敢于创新,不畏强权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主要人物的作品及其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
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播放图片的方式对本课进行导入
展示图片:中世纪《宝座上的圣母》图和16世纪意大利拉斐尔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图。请学生从人物表情、背景、画面风格等角度对这两幅图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然后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其中的变化是“人性的解放”。然后提问: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人性的解放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新课讲授。
采用图片对比分析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对两幅画风迥异的圣母图的对比欣赏,初步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魅力,由此顺利进入本课的第一目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充分利用本课涉及历史人物及成就众多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度,我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辅助教学,并适时播放相关视频,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认识,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效率。
(一)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
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1—2分钟左右的意大利宣传片,让学生感受意大利文明古都的魅力及威尼斯、佛罗伦萨城市的繁荣。然后告知学生早在14世纪,意大利就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孕育地,引导学生在结合教材P27页地内容和视频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意大利为什么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这一问题,我会从经济、政治、地理位置方面进行提示,让学生概括总结自己的观点。
资本主义的萌芽必然给社会带来很多的影响,我会采用讲述法向学生介绍当时中世纪的黑暗,从而让学生发现新兴资产阶级和宗教神学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他们为维护自己利益而采取的反抗——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开始。
这样就进入第二目文艺复兴的教学了。
(二)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在第一目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当时意大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因此在本目中侧重从文化角度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7页第2段的内容,并通过展示意大利地图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等图片来提示学生,请同学们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总结出文艺复兴的背景,我会用板书进行总结。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个历史现象,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文艺复兴的内容”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将采用表格归纳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了解教材后,完成一张表格,指出重点掌握“文学三杰”,对“美术三杰”和其他方面了解即可。
在文艺复兴的内容方面,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人文主义精神的抽象性,学生难于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我会通过播放—讲解法对《神曲》、《十日谈》、《歌集》三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批判教会腐败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完成表格,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内涵。
用表格的形式可以使学习内容简洁化,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掌握学习重点。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归纳观点的综合能力。
在学生全面了解文艺复兴的北京和内容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倡导者的阶级属性和主张分别是什么?”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从而解决了“文艺复兴的实质”这一教学难点。
3.文艺复兴的影响
老师请同学们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并结合PPT课件中出示的资料,思考文艺复兴的影响。教师适时的从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给予提示。最后由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板书补充。
(三)宗教改革
教师利用学思之窗:“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提问学生来引入第三目宗教改革的教学
这一问题的回答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宗教抱有和解的态度,体现出妥协性,因此这就为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
通过文艺复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背景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补充的材料说出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指导学生区分出“教会兜售赎罪券”只是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包含着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也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会通过知识扩展让学生对《九十五条论纲》有所了解,让学生思考重要条目的意思,总结出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等主要观点,我会用提纲式板书马丁·路德的观点,清晰明了的展示宗教改革的内容,便于学生记忆。
2.宗教改革的扩展
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于宗教改革的扩展,学生了解各国的基本情况即可,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3.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师出示一些对于宗教改革评价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能容,思考宗教改革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补充即可。
环节三:巩固提高
因为课文对于新教中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的描述较少,所以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宗教改革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交流、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积极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用课堂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按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部分,分别从原因、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回顾。
最后我设置了探究思考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这一题目联系了整节课的知识点,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直观、清晰、系统,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33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