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质量评估(五)(新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长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B.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扦插时不能成活
C.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马铃薯的块茎能抑制其发芽
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棉花的顶芽能解除其顶端优势
2.某科研小组在研究植物顶端优势现象时,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摘除顶芽;②保留顶芽,用2mg/L的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③保留顶芽。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根据曲线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细胞分裂素只作用于侧芽
B.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
C.细胞分裂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D.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
3.如右图所示,图1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1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则
A.B.C.D.
4.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中已较多应用,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核桃可提高产量
B.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D.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
5.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应特别注意
A.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要用蒸馏水
B.扦插所用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
D.选择多年生且带有多个芽体和嫩叶的枝条
6.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原因是IAA的形成与GA有关(见右图)。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GA可促进蛋白酶的活性
B.GA可促进与其他物质结合的IAA释放出来
C.GA可降低IAA氧化酶的活性
D.GA可解除IAA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7.下图1是当B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C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B、C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C.图2中结构①物质的释放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D.突触是由图2中的②和突触后膜构成
8.下图表示用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正确的说法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
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
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9.(2011北京北京五中高三期中)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10.实验人员为研究递质——乙酰胆碱(Ach)浓度与反应时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Ach浓度升高,兴奋在C处的传导与D处的传递所需时间不同
B.随Ach浓度升高,刺激B处,C、D处的电位变化逐渐由相同变不同
C.轴突中原有突触小泡在实验前需除去,避免E处不同递质同时跨膜运输
D.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垂体对图示结构的发育都会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1.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现有三种化学物质,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乙、丙
1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13.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图1曲线走势的是
A.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
甲状腺激素浓度
B.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C.若横轴代表注射疫苗后的时间,则纵轴代表短时间内相应抗体的浓度
D.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1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15.如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
B.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C.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D.缺乏激素甲的病人血糖利用率下降
16.(2011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联考)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17.某人注射甲流2疫苗及感染甲流后血液中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主要通过效应细胞毒T细胞的特异性吞噬来消灭该病毒
B.机体感染甲流病毒后,产生的相应抗体快而且多
C.b处的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受甲流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而形成的
D.抗体能消灭已经进入宿主细胞内的甲流病毒
18.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B.某人食用海鲜后引起过敏反应不属于免疫过程
C.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
D.注射乙肝疫苗后,当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分裂周期变长
19.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20.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细胞为浆细胞;②③等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B.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分裂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D.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1.下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I、II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分泌的某种物质可用于胚胎工程中供、受体的处理
B.a与c两者的分泌物可对某一生理活动起促进作用
C.c不仅有分泌功能,且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D.a、b、c三者中,c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2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通过细胞膜表面各种糖蛋白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
B.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接受信息,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B淋巴细胞受特定抗原刺激后,代谢活动改变并增值分化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24.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均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代表抗体
25.右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
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效应B(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D.如果a表示甲状腺激素,b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垂体细胞
二、非选择题
26.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光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含铁蛋白)的活性,而吲哚乙酸的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3–甲基氧化吲哚(不能促进细胞伸长)。为验证紫外光抑制植物生长与吲哚乙酸的氧化有关,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分析。
一、材料用具:
燕麦幼苗,完全培养液、缺铁培养液(以上溶液浓度均适宜),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
二、实验步骤:
(1)准备4个配有培养支架的烧杯,分别标记为A、B、C、D。
(2)向A和B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完全培养液,C和D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缺铁培养液。
(3),平均分成四组,分别放在A~D4组烧杯中培养一段时间。
(4)给予A、C适宜的可见光光照,给予B、D光照,继续培养一段时间。
(5)切下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分别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并对应标记为a、b、c、d。
(6)将a~d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两两分组,并分别置于去尖端的胚芽鞘两侧(分组号标记为①~⑥,如下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弯曲情况。
三、实验分析:
(1)请预测上图中第①、④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①④
(2)上图中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可证明紫外光抑制植物的生长与吲哚乙酸的氧化有关。
27.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过程。下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请分析回答:
(1)A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物质,作用于肝细胞,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
肝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成分是▲。
(2)B图中,若在e处给以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3)上述两图中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物质有▲,上述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有▲。
(4)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要探究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浓度对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无影响,实验人员在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说明:实验已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c处数据说明了▲。d处数据说明了▲。
28.(201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Ⅰ.下图表示人体内神经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
(1)如图代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X、Z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W为突触间隙,Y为神经元细胞体的细胞膜)
①电刺激图甲中Z位点,效应器的肌肉_________。
②如果在X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Z点各一个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是____和____次。
③若在Y处给予以适宜刺激,则在B、X和Z处可发生钠离子内流现象的是_________处。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膝跳反射活动。为了证明这种药物“在反射弧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请利用图中X、W、Z三处实验位点,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____。
Ⅱ.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之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图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示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及TS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TSH与甲状腺细胞膜表面的TSH受体相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____________。
(2)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_________的获得较其他过程更早增强,过程________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3)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_______,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疾病。
29.下图是下丘脑参与的人体部分生理调节过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已知物质c由下丘脑分泌,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则物质c是,当刺激a处时,该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
(2)若物质e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则物质d是。物质e的分泌量除了受到物质d的调节外,还会受到激素的调节。
(3)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体温调节中枢。
(4)免疫调节也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某人已接种过针对某病毒的疫苗,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该病毒入侵后,此人体内免疫系统发生体液免疫作用的主要过程。
30.(2011浙江省温州市八校高三返校联考)下图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
(2)③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免疫。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3)⑤过程的产物Y的化学本质是,参与其合成并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
等。该物质主要存在于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能使一些抗原凝聚,进而被吞噬消化。
(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答案
一、选择题
1-5CBDAC6-10DBCBD11-15BAACB16-20ABCB(20ACD)21-25CDDB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共10分,每空2分)
二、(3)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若干株
(4)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
三、(1)向B侧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2)①、②(仅答①或②不给分)
27、答案:(1)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蛋白质(糖蛋白)
(2)d、e、(3)激素、神经递质分泌、识别、信息传递
(4)乙酰胆碱的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速度;乙酰胆碱的浓度影响突触传导速度,浓度较大时突触传导速度加快
28、答案:Ⅰ.(1)①、能(1分),电信号→化学信号(1分)。
②、2(1分)和0(1分)。
③Z(1分)。
(2)将药物放在W处,刺激Z点效应器A发生反应;刺激X点效应器不发生反应(3分)。
Ⅱ.(1)信息交流(1分)。
(2)①(1分),③(1分)。
(3)减弱(1分),自身免疫(1分)。
(4)会。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3分)
29、答案:(14分)
(1)抗利尿激素由负变正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
(3)下丘脑
(4)(4分)病毒 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沉淀或细胞集团
30、答案:(1)细胞的分化
(2)体液快速、强烈
(3)蛋白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分,答2项给1分)血液和体液
巨噬细胞
(4)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a
2011版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质量评估(六)(新课标)
一、选择题
1.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
(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
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
3.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种群K值会增加的是
A.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B.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C.引入金小蜂后的棉铃虫D.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大熊猫
4.右图表示某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一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他们以同种植物为食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5.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
强度随时问变化弱一强一弱
B.t2一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t1一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
D.t3一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7.(2011福建省古田一中期中考试)一段河流遭轻度污染后,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而使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一直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D.恢复力稳定性
8.下图是11种昆虫A—K的栖息环境特性与所取食植物的关系图,图中虚线表示对栖息环境无所偏好。根据图中的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种类比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少
B.仅两种昆虫可能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
C.昆虫G较H对栖息的环境要求高,昆虫H较昆虫G食物种类多,有食物的季节也较长
D.取食山柑科的昆虫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的昆虫有两种
9.(2011浙江省杭州二中月考)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
B.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C.因为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1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蛇处于2个不同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D.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
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
13.下列属于化学信息应用的是
A.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发育
B.虫媒花通常有发达的蜜腺,吸引昆虫来采蜜,同时帮助它完成受粉
C.利用昆虫的趋光特点进行诱杀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14.右图表示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A的能量分配是:约20%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据图所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
B.E→F和F→E是该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营养关系
C.C是该生态系统的一种分解者
D.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场产量
15.广东的湿地是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C.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16.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科学家提
供了1000年~2000年地球大气中的CO2含量(ppm)
和每平方米热量(w/m2)的关系图(如右图)CO2含
量从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前后迅速上升,至
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已几乎成直线态势。下列有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环境之间的特环主要是以CO2和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B.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室效应与工业革命以后CO2浓度的升高有直接关系
C.CO2含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伐木毁林光合作用吸收CO2减少引起的
D.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速生林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稳定的唯一措施
17.(2011上海市吴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1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19.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2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2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22.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上一营养级能量的50%被鳞翅目幼虫同化
B.食物中的能量只有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
C.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1047.5的能量
D.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23.右图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金字塔,营养级②比营养级③能量少的原因是
A.一部分能量由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
B.一部分能量被营养级②呼吸消耗掉
C.一部分能量被营养级③呼吸消耗掉
D.一部分能量用于营养级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24.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25.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A.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C.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徒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D.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形成的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保持藏羚羊等物种的遗传性
二、非选择题
26.下表是某研究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虫、姒妇和线虫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
(1)土壤中动物密度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动物的数量。理由是。
(2)螨虫密度通常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标,原因是。
(3)铬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但各种土壤动物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的土壤动物具有。过度的铬污染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甚至会引发系统的崩溃。
27.图16中甲图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乙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6—甲图16—乙
(1)从甲图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使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
(2)甲图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关系而间接发生作用,其作用结果是
;乙图中D、E两个种群之间通过关系而直接发生作用。
(3)在乙图中,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E→C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中进行。
(4)若乙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的目的是。
(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与此相符合的行为有哪些?(写两点)
①;②。
28.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
过程,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
的途径为图中的(填数字序号)。
(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
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4)若上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kJ。
29.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根据图甲回答问题。
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人占有个营养级。
②水生植物的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现象。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
(2)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原理。
(3)若图乙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字母表示)。
30.图1为某经济林在一定时间内某种毛虫与灰喜鹊种群数量波动曲线。请回答:
(1)图1中的曲线表示灰喜鹊的数量波动,据图分析CE段数量上升的原因
是。
(2)如图1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两者之间通过调节形式,使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
(3)在时间T点时,对该经济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第
三年虫害比原来更加严重,请利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原因。
(4)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许多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林业工作者跟踪记录了80年代到90年代该经济林中毛虫与灰喜鹊的繁殖情况。依据图2所示。在该时期内发
生的主要变化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C(5ABD)6-10(6ABD)BDCD11-15CDBD(15AB)
16-20BCCBC21-25CA(23AC)C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8分,每空2分)
(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铬浓度越大,螨类密度越高
(3)不同的耐污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27、答案:(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减慢(2)竞争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捕食
(3)光合作用线粒体
(4)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分)
(5)(答案合理即给分)
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④节约用水、用电,外出时多步行,少用一次性物品
28、答案:(1)光合作用③④⑤(2)分解者
(3)CO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4)4.5107
29、答案:(1)①芦蒿(2分)3(3分)②分层(2分);③次生演替(2分)
④先增后减(3分)(2)物质循环再生(2分)(3)c1/(a1+b1+c1+d1)[或a2+b2+c2+d2/(a1+b1+c1+d1)](4分)
30、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甲灰喜鹊数量(天敌)少
(2)负反馈
(3)毛虫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繁殖,同时灰喜鹊因食物短缺而减少,毛虫被捕食的量减少
(4)毛虫的繁殖期提前气温上升提前,树发芽长时间的提前
2011版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高考综合演练(二)(新课标)
一、选择题
1.(2011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三月考)在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生物大分子。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图中A和C是可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B.人体细胞中,单体a的种类有4种
C.图中仅①②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A具有多样性
2.(2011陕西西安铁一中高三摸底考试)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不发生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A.X可能是蛋白质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D.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3.(2011江苏李集中学11月试卷)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核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完全相同,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C.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互不干扰,
4.乙图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甲),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
B、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
C、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D、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氧气,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5.(2011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内氧气的浓度一般比细胞质基质中高
B.菠菜根尖分生区内的高尔基体受破坏后会影响细胞分裂
C.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1∶2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一分为二
6.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光照强度和温度
B.B点条件下伊乐藻光合作用停止
C.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7.(2011双鸭山高三月考)右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D.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8.(2011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D.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9.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的基因,该基因有助于避免癌细胞扩散,携带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
A.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糖蛋白,使癌细胞迅速衰老
B.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糖蛋白,使癌细胞迅速凋亡
C.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糖蛋白,阻止癌细胞入侵其他组织器官
D.在癌细胞中表达产生一种糖蛋白,使癌细胞分化为其他组织器官
10.(2011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月考)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增殖时,需要利用下列酶中的①解旋酶②DNA聚合酶③RNA聚合酶④逆转录酶⑤ATP水解酶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11.已知某闭花授粉植物(2n=28)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在♀DD×♂dd杂交中,若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及在这种情况下杂交后代的株高表现型分别为
A.13或15高茎或矮茎B.14高茎或矮茎
C.13或15高茎D.14高茎
12.现有三个番茄品种,甲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乙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丙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正确的说法是
A.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基因型有8种
B.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1/12
C.乙、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花色和果形的性状都相同
D.通过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基因型为aabbdd植株的时间只要一年
13.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D.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14.下列说法中,均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单基因遗传病就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②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属于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③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生受环境影响较大
④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都属于染色体畸变
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
15.单倍体生物
A.不可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B.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体细胞中不可能含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
D.体细胞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含14N的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子代中含15N的DNA占50%
B.应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人工诱变育种,可实现生物性状的定向改变
C.二倍体水稻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水稻的单倍体基因组由12条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D.植物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所以营养生长越旺盛对生殖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强
17.玉米种子在黑暗中萌发,测定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分生长素含量如图A所示。切除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h。胚芽鞘可能向右弯曲,弯曲角度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A和图C的结果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调节根尖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生长的生长素来源于胚芽鞘尖端
C.图B所示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上述实验说明种子萌发受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共同作用
18.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19.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任一反射都需B、C、D三种类型神经细胞参与
B.在细胞A处给与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可以产生反应
D.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20.(2011浙江省温州市八校高三返校联考)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B.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21.右下图表示一个感染HIV的人在细胞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为:
A.病毒的数量、T细胞的数量、抗体的浓度
B.病毒的数量、抗体的浓度、T细胞的数量
C.抗体的浓度、病毒的数量、T细胞的数量
D.抗体的浓度、T细胞的数量、病毒的数量
22.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2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24.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5.下列与图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表示血糖的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B若A表示捕食者是数量,则B表示被捕食者的数量
C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则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
D若A表示轻度污染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则B表示相关维生物的数量
二、非选择题
26.(2010巢湖二检)I.(8分)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如下表的数据。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探究实验中,属于因变量的有、。
(2)第一组实验说明该绿叶在27℃时每小时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是___________mg;29℃时真实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g/h。
Ⅱ.(7分)已知,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溶液,0.01%牛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
③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产生的快慢。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
27.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1)人类遗传病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例。
(2)一个家族有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病,下图是该家族的系谱图。
①该家族中的患者对磷、钙吸收不良,造成骨骼发育畸形,身材矮小,使用常规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无效。根据对患者症状的表述,该种遗传病的名称可能是,属于染色体上的性遗传病。
②图中1号的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a表示)是,堂兄妹1号和4号婚配,他们生的第1个孩子是患病的男孩的可能性是。
28.请分析下列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问题:
(1)水稻(2N=24)正常植株(E)对矮生植株(e)为显性,抗病(F)对不抗病(f)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①在旱EEx舍ee杂交中,若E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
③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E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第二个密码子中的第二个碱基由U变为C,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c。与正常植株相比,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试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原因。
③现有正常不抗病和矮生抗痫两种纯种水稻,希望快速得到正常抗病纯种植株,应采取的育种方法是,理想的基因型以及该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是。
(2)狗的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的,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B一)、褐色(aaB一)、红色(A—bb)和黄色(aabb)。
①若右图示为一只红色狗(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2位点为a,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②两只黑色狗交配产下一只黄色雄性小狗,则它们再生下一只纯合褐色雌性小狗的概率是。
29.(2011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月考)右图所示哺乳动物的某些生理活动的调节,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由下丘脑通过垂体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属于_________。
(2)激素甲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
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在寒冷环境下要增加机体产热量,
请推测激素含量升高。
肾上腺素的靶器官如果是肝细胞,根据
图示的作用,推测其调节的主要生理变
化是。
(4)在胚胎工程中,促进良种母牛超数排卵
所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正常的
机体分泌此激素的内分泌腺是______。
处理后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况。
(5)激素甲能使机体的血糖浓度下降,当给动物注射
大剂量激素甲时,动物因血糖下降而休克,激素乙和
肾上腺素能使机体血糖浓度升高,促进休克后动物清醒。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激素乙能使机体的血糖浓度升高。
实验材料及用品:健康的白兔、注射器、兔笼、激素甲溶液、激素乙溶液、葡萄糖注射
液、生理盐水
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白兔按照下表分别进行处理、观察预期结果,请在表格空白
处填写相关内容。
实验组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下一步)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
A组(对照组)(2只)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清醒不作处理清醒
B组(2只)休克
C组(2只)
D组(2只)
30.下图甲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A~F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若要正确表示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甲中应该补充能量流动情况是▲(用图甲中相应的符号和箭头表示)。
(2)若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4)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元素以▲形式进行循环。请以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捕食食物链。▲
(5)图乙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图中▲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答案
一、选择题
1-5CD(3AD)CB6-10CCBCC11-15A(12CD)DAD16-20CCDAC
21-25BABBB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绿叶每小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或指单位时间内);
绿叶光照1h积累有机物的量-1h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或指单位时间内)
(2)49
Ⅱ.(7分,第(3)小题1分,其余每空2分)
(1)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的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加FeCl3溶液的试管
27、答案:(8分)(1)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2)①抗维生素D佝偻病X(性)显②XAXa1/4(2分)
28、答案:(1)①13或11②YY突变体比X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以后都改变)③单倍体育种EEFF、1/4(2)①基因突变、交叉互换②1/32
29、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内的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4)促性腺激素垂体相同(1分)
(5)
实验组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下一步)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
A组(对照组)(2只)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清醒不作处理清醒
B组(2只)注射等量激素甲溶液休克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未清醒(或仍然休克)
C组(2只)注射等量激素乙溶液清醒
D组(2只)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清醒
30、答案:(每空2分,14分)
(1)Ⅱ→aⅢ→a
(2)1.176×10610.03
(3)负
(4)CO2ABCD(答全给分)
(5)D
2011版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新课标)
根据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种群数量的变化与“J”型、“S”型增长曲线是常考点,但考查形式已不再只是坐标图形式,而是表格、多曲线结合、柱状图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复习时注重各种表达方式的转化。
2、单独考查群落的题较少,多与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多个知识点相结合综合考查,注意综合题型的训练。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每年的必考点,复习时注重结合生态农业等生态模式,熟练掌握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途径。
4、环境问题考查多以当前最热环境焦点为背景,复习时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结构。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9、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0、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增长曲线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内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年龄组成;③性别比例
(2)外部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类活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活动、环境污染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的增长曲线
(1)“J”型曲线是在环境资源无限且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无限增加。“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模式,有环境阻力,部分个体被淘汰。
(2)“S”型曲线在时间是最大,时间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但并非种群数量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两曲线增长率比较
“J”型曲线增长率恒定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渔业捕捞应在后进行,保证剩余量在K/2左右,以保持其较快增长;而害虫防治则尽可能在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
(2010山东高考T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选C。从图示的横坐标看出,K表示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应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从图中看出,K/2时净补充量最大,显然,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应在有害动物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部分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2、生态系统的三方面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碳循环)信息传递
来源光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生物或无机环境
形式光能(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物理过程、信息素、植物和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途径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单向或双向
范围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联系(1)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2010江苏高考T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选B。小草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作为生产者的小草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同时可能与其他植物构成竞争关系,因此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小草存在潜在价值;某种害虫的天敌可能栖息在小草中,从而得到保护。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紫外线辐射增强
酸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形成硫酸雨和硝酸雨
土地荒漠化草原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树木等原因使植被遭到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水、生活污染和农田排水使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DNA分子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生物性状和种类的多样性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即生物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①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立法宣传。
②具体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2010北京理综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1、(2010广东高考T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本题以谚语为材料,主要考查种间关系。
从种间关系角度思考这句谚语中草和苗的关系。
选A。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草长的旺,苗就长的不旺;反之,苗长的旺,草就长的不旺。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矿质元素。所以二者应是竞争关系。
2、(2010安徽高考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本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考查对物种丰富度概念的理解。
关键点: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选C。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甲类群中没有物种3、6、8,物种丰富度较小,乙类群中没有物种5,物种丰富度较大;甲、乙两个类群比较,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3、(2010浙江理综T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随着季节的变化某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考生根据图示结合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明确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环境、食物、天敌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选A。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即逻辑斯谛增长),,只是斜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虽然种群出生率提高,但是还有其他诸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环境、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的数量,所以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走过b点;天敌捕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如b-c段下降;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和衰退型时分别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所以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类似c-d段波动。
4、(2010天津理综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本题以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调查为材料,结合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种的丰富度等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三种生态系统中物种数、旱生植物比例等数据,并能分析计算出所需数据。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选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根据表中的数据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类为100×49.1%=49.1小于荒漠草原的80×78.0%=62.4。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格中只列举了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5、(2010江苏高考T30)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④接种与培养:。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散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的能力,包括分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思路图示如下:
(1)因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繁殖速度快),则说明铜绿微囊藻具有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等特性。
(2)据题意,两种藻类属于竞争关系,抢夺共同的资源(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和空间。
(3)本实验属于典型的对照实验,其中自变量为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化学物质,因变量是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则对照组应为空白对照,加入的是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实验组是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其他影响实验的变量(如铜绿微囊藻数量、生长条件等)为无关变量,在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
(4)对照组中,铜绿微囊藻不受抑制,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实验组中,铜绿微囊藻受抑制,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增长。
(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③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人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
(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6、(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3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调查法、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的关键点: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理解。
(2)种间关系的判断。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
(4)标志重捕法的相关计算。
(1)根据图示,a、b两种生物的数量最初都增加,随后a继续增加,b趋于消失,二者的关系曲线符合竞争关系。
(2)d大量死亡后,c的种群密度由于天敌大量减少而增加,a的种群密度由于c的增加而减少。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的种群密度会由于缺乏食物来源而降低。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关系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
(5)设c种群的数量为x,根据题意可得:50︰x=5︰40,解得x为400。
(1)竞争(2)ca(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动调节能力)低
(5)400
一、选择题
1.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B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从B点到D点,种内斗争加剧
DD点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2011辽宁省沈阳二中第四次阶段测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2011浙江省杭州二中月考)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5.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综合为下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
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天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
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6.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①和⑤
B.②和④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通过食物链①→③→②→④→⑧,⑧获得的能量最多
D.若⑥种群因某种原因数量下降5%,短时间内⑧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7.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B.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C.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⑥途径中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8.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A.增加物种的数量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4,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A为325kg
C.若火山爆发将上述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D.此图示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10.下列事实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二、非选择题
11.(2011安徽省歙县中学月考)(9分)蜜蜂是一种群聚的益虫,蜜蜂的筑巢、语言,以及采粉酿蜜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1)蜜蜂的侦查蜂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卉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包含种间互助和,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验材料为蜜蜂100个,1朵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的植物花卉,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实验设计见下表:
组别假设操作步骤预测结果结论
1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2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3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是。
③如果将第3组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a.;
b.。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12.2009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是河、海、陆三者交互作用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类型多,包括河口、浅海、滩涂、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和盐田、鱼虾养殖塘、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到2020年,黄河三角洲将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浅海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沼泽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2)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怪柳的种群密度常用法。?
(3)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是。
(4)为探究湿地植物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菖蒲水培15天后,再次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和总含氮量,结果如下表:?
①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D水样在实验中起作用。
②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其根本原因是菖蒲对的吸收,其吸收方式是,影响吸收速度的内部因素包括和
(5)黄河三角洲被国际湿地组织的官员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研究湿地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的关系如下图。?
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
①;
②
一、选择题
1-5DCCDB6-10CBABA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行为信息
(2)捕食调节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②用白纸染成花卉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卉不同
③“模拟药”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数目
12、答案:(17分)?
(1)生物群落(1分)信息传递(1分)(2)样方(1分)?(3)抵抗力(1分)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1分)?
(4)①A(1分)对照(1分)②N等无机盐离子(1分)主动运输(1分)载体(1分)能量(1分)
(5)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迁入和迁出(1分)①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2分)②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成正相关(2分)
1、如图表示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空气充足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D.图④中d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时种群数量增长快,这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选B。图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图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如酵母菌数量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食物充足;图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图④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
2、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两个因素的影响
B.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C.高温干燥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D.相对湿度为90%时,30℃的温度最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选A。由图可知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湿度对于蝗虫种群的数量均有影响,并且影响效果不同。
3、如果在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最高,从生态学上看,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
选A。基因决定性状,但环境选择性状,所以从生态学上看,某性状出现频率高,说明此性状符合当地环境。
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由于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递减性,所以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5、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选D。人类是特殊的种群,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合,消耗过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不能再解决的问题。
6、近年来,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
(1)太湖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如图甲、乙分别表示蓝藻和衣藻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①二者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二者在进化上较原始的是________。
②蓝藻有很多种,下列不属于蓝藻的是______。
A.团藻B.颤藻C.念珠藻D.发菜
(2)为解决太湖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_。
(3)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太湖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氮、磷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
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磷);在乙烧杯中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_____;(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请补充完整实验,并根据上述过程回答问题:
①(A)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怎样通过实验来检验你的预测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同一地域的甲、乙两个天然池塘中,往甲中施入一定量的氮肥,往乙中施入等量的磷肥,结果发现只有乙出现富营养化,这是否可以说明氮不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衣藻属于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有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从进化上来说原核生物出现较早,在距今大约15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蓝藻种类很多,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团藻属于低等植物。
(2)若要通过投放鱼苗缓解水体发绿问题,需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
(3)从生物防治角度分析,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化,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
(4)实验中要把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①实验中人为控制氮和磷,要排除原来水体中所含有的氮和磷等矿质元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实验中用洗衣粉的目的是提供磷元素,尿素提供氮元素。实验分为3组:只含磷、只含氮、氮和磷同时超标,预计氮和磷同时超标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因为藻类生存所需的各类营养充分,藻类生长繁殖快。验证的方法是取样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统计视野中藻类的数量(算平均值)。
③自然界中有许多固氮微生物,能将大气中的N2还原为NH3,供藻类利用,故平时没有发生水体富营养化是受磷含量的制约,一旦补充一定量的磷后,即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1)①蓝藻没有由核膜包被着的细胞核,而衣藻有
蓝藻②A(2)鲢鱼
(3)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加0.3g尿素不加任何物质(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去除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洗衣粉中含磷,尿素中含氮,营养充分,藻类生长繁殖快取甲、乙、丙、丁四种水样分别制成临时装片,随机检测每个装片中的5个(至少5个)视野,藻类数量多即密度大
③不能,因为天然池塘中含有固氮细菌和蓝藻,可为池塘中的藻类提供所需的氮,磷则成为制约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
7、一池塘中生长着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鲫鱼、草鱼、乌鱼等生物。池塘附近的工厂和居民经常向池塘中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池塘中的汞、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氮、磷等大量富集导致浮游动、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使水体处于缺氧状态,致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腐烂,其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难闻的气体(硫化氢、氨)。后来通过种植芦苇、荷花等挺水植物逐渐使池塘水体恢复正常。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该池塘中一条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
(2)根据上述材料,该池塘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是_____。
(3)氮、磷是生物体必需的大量元素,为什么池塘中氮、磷含量过高,反而会污染水体?_____________。
(4)池塘中难闻的气体物质硫化氢、氨是尸体中何种有机物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净化水体,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_价值。芦苇等挺水植物除了能吸收污染物外,还可以分泌次生代谢物抑制藻类生长,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_。
(6)芦苇等植物生长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将其一部分进行清除,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分析题干现象判断富营养化污染类型,并描述其发生过程。从成分开始分析营养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从成分和捕食关系分析,乌鱼应属于最高营养级。
(2)废水、污水、氮、磷等是判断富营养化的突破口,再根据食物链判断为富集作用。
(3)氮、磷等的增加,生物数量剧增,O2迅速减少,成为无氧环境,导致生物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程度。
(4)气体中的硫、氮两种元素和硫化氢、氨两种物质是判断的主要依据。
(5)芦苇通过其生态功能发挥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信息传递功能。
(6)芦苇定时清除是避免重复富营养化污染现象。
答案:(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乌鱼
(2)富营养化和富集作用
(3)池塘中氮、磷等矿质元素含量过高,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浮游动物也迅速增加,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体严重缺氧,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死亡的藻类和动物经分解者分解进一步消耗氧气,污染水体
(4)蛋白质
(5)间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过度繁盛的植物腐烂后反而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37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