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6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6”,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Jab88.cOm/p>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少于4个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扩展阅读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34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34”,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3离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知识回顾1.分子、原子的概念。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三种,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构成原子。因为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老师要告诉同学们: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要知道离子是怎样形成的,还得从原子结构讲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演示右图)
假如把原子比成一个大礼堂,原子核就像挂在礼堂中央
的一粒豆,核外电子就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是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一点的区域经常出现、能量低的
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经常出现,就像有意分层似得。我们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___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____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下面我们以钠原子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3.学生背会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画原子结构简图。学生活动后展示图片。

【分析】分析上表。即元素分类、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结论】
1.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数结构的稳性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个4个
不稳定结构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结构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8个电子(He为2个)
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

2.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二、离子的形成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我们从稀有气体那里知道:---------。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如:氯化镁、氯化钾、碳酸钠等。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如S2-、SO42-。离子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堂练习】1.下列_________是原子结构图;是_________离子结构图。

ABC

DEF

2.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电量后写电性。即:xn+或xn-。【课堂练习】2.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氢离子,它的符号H+。
3.比较氢原子和氢离子: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H)1011
氢离子(H+)1001

4.下列各微粒的诗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5.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
A.1B.10C.11D.12
6.朝核问题引起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7.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氮元素_____________;②2个氢分子________;③3个镁离子_______。
【基础巩固】1.填写下列空白
(1)右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__17__,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
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失去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旧称惰性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不活泼。
(4)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
1.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圆圈代表原子核,+17代表核电荷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7表示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易得1个电子,

成为Cl-其结构示意图为Cl与Cl-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质子

数相同,Cl与Cl-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根据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
(3)属于金属元素的是。D
(4)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C
(5)属于阴离子的是,其离子符号是。BF-

3.根据右边的结构图回答:
(1)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为_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10Ne
(2)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_12,符号是_Mg2+。
(3)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_8,符号是__O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学案离子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学案:离子的形成

第2课时离子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知道离子的分类。
3.知道并会写离子符号。
4.离子符号的意义。
学习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离子符号的书写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梳理
离子的形成。
1.离子:。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质子电子。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质子电子。
3.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Na+、Mg2+、Al3+;Cl-、S2-、O2-……
碳酸根离子:,氢离子:,2个亚铁离子:,5个钙离子:
二、做一做
1.画出11号和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判断属于那种类型,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还是容易得电子。
2.画出11号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并观察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的关系。
3.画出17号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并观察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的关系。
三、想一想
描述试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四、填一填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试分别举例说明。
五、测一测
1.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铜B.干冰C.氯化钠D.金刚石
2.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微粒是
A.原子B.分子C.阳离子D.阴离子
3.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5个钾原子4个铵根离子2个氯离子
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8
2
8
2
8
2
+12
2
8
+11
2
8
+12

6.下图中的化学符号表示2个分子的是
A
B
D
C

六、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七、教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

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

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

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二、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具准备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木炭、硫粉、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2、我们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呢?

回顾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猜想空气中气体成分。

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的习惯。

3、讲述空气的发展史

倾听、观看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导学

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阅读[实验2-1],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实验2-1]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观察记录

分析讨论

(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提问)你们的实验结果为氧气体积远远小于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呢?

(顺势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装置、操作、反应药品等。

分组讨论,分析推理

归纳得出原因:

1、气密性

2、可燃物的选择

3、未冷却至室温

培养学生用实验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学会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发散思维

多向思考

(思考)一定要用红磷吗?

(分组实验)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

分两组实验,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并观察思考总结出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是其燃烧产物不能为气态。

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回顾反思

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

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讨论和分析其他解决方案。

1、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第一

单元中蜡烛燃烧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的石灰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2、改用其他的实验装置,如在

一个水槽中放一个倒置的烧杯代替该实验装置(如图),可以克服气密性不好等不足。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

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海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课堂练习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3.若把江河湖泊中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所占体积大于21%,氮气所占体积小于78%,对此结论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气极少,所以在湖泊中养鱼,应采取增氧措施
B.只有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能溶解在天然水中
C.氧气和氮气相比,氧气比氮气更易溶解于水
D.在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气和氮气与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分数相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66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