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JaB88.COM

15÷3=5(人)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扩展阅读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小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解决问题教学实录(人教新课标二下)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解决问题教学实录(人教新课标二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图,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

2.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播放音乐。

师:你们听听这是什么音乐?

生:数码宝贝。

师:看,谁来了?

生;巴达兽。

师:巴达兽现在碰上几个问题,不能进化,借助我们二(1)班同学的聪明才智来帮它“解决问题”好吗?(引出课题)

二、教学例1

师:解决什么问题呢?请看屏幕。(出示教材第4页例1主题图)

师:在这幅图里它找不到数学信息,你们帮它找一找。

生l: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

生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

师:这些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你会解决吗?怎么解决?请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案。

生3:22+13-6=29(人)。

师:22+13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减6呢?

生3:22+13是原来有22人,又来了13人就加13,走了6人,就减6,剩下的就是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生4:22-6+13=29(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原来有22人,走了6人,就减6,又来了13人就加13,剩下的就是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22+13=35(人),

35-6=29(人)。

生6:22-6=16(人),

16+13=29(人)。

师:你们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现在,巴达兽获得巨大的能量,开始进化成天使兽(屏幕出示天使兽图片)。听听它要对我们说什么。(播放天使兽录音)你们想知道刚才的6位小朋友去哪儿了吗?请跟我来!

三、教学例2

屏幕出示例2主题图。

师:他们去哪儿了?

生:面包房。

师:这里又有什么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又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把你们发现的信息和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解决方法?

生7:54-8-22=24(人)。

师:你为什么用54-8-22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7:厨师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分别买走了8个和22个,所以分别减8和22,就是还剩的。

生8:54-8=46(个),

46-22=24(个)。

师:54-8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减22呢?

生8:厨师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买走了8个,就减去8,还剩46个,又买走了22个,再减22,就是还剩的。

师: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9:8+22=30(个),

54-30=24(个)。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9:先算两次一共买了多少个,然后用54减去一共买走的30个,就是还剩的。

师:你的这种方法也不错。谁有办法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生l0:54-30=24(个)。

师:30是怎么得来的?

生10:8+22=30(个)。

师:我们能不能这样写:54-8+22=24(个)?

生10:不能,这样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有什么办法先算8+22呢?

学生进行讨论、尝试,最后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出示“小括号”的动画并伴随声音:哦!我来了,谁在我的管辖范围内谁就可享受优惠政策──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数,再算括外面的数。

师:这件秘密武器是什么?能解决先算8+22这个问题吗?

生:是小括号,能解决先算8+22这个问题。

师:谁来试一试?

生11:54一(8+22)=24(个)。

师:这一下可以先算括号里的8+22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读作:54减去8加22的和。

小结:如果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注意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利用它来解决问题。

四、知识的应用

师:现在天使兽能量大增,进化成神圣天使兽,它非常感谢大家对它的帮助,送给你们一些礼物(50件)。

后来,它觉得今天你们对它的帮助太大了,就又送了一些礼物(38件)。

现在,我们开始发礼物,这是第一组的(20件)。

师:现在你发现这里有什么数学信息?可以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第一次送了50件礼物,第二次送了38件礼物,发给第一组20件礼物,还剩多少件礼物?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请学生上来展示)

生12:50+38-20=68(件)。

生13:50+38=88(件),

88-20=68(件)。

师:今天,其他小组表现得也不错。我们继续发礼物,这是第二组的(24件),这是第三组的(26件),剩下的是第四组的,想一想,第四组得多少件礼物?小组讨论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写在作业本上。

生l4;68-24-26=18(件)。

生14:68-24=44(件),

44-26=18(件)。

师:除了这种算法,还有别的方法吗?谁用了今天的秘密武器──小括号?

生l6:68-(24+26)=18(件)。

师: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能用这样的方法解决,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7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渗透有关“小括号”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围绕教学内容,整节课我的设计都是利用目前学生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数码宝贝》中的一个角色巴达兽,通过帮助巴达兽进化、超进化,到最后巴达兽对小朋友的帮助很感激并赠送礼物,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在用故事激趣时,突出“故事一条线,知识满线穿”的特点,将众多的知识点糅合在童话故事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到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我把课本的主题图做成课件,变静为动,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有趣、有益、有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收集利用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先播放《数码宝贝》的主题曲,学生的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根据现在孩子的心理特点,变让他们解决问题为帮助巴达兽解决问题。很自然地导人新课,又渗透了帮助别人的教育。

本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利用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认知的冲突,出现“小括号”,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层次的设计共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是收集、处理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问题考虑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之前,很少会有一切必不可少的信息已在手头齐全了的情况,它们首先必须被收集、挑选、整理。因此,我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找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二步是认识小括号。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例2就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本环节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将例1学到的知识在这里练习一遍,接下来抓住时机,教师出示22+8=30(个),54-30=24(个)这一种解法,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一开始,学生很积极地去尝试,可是后来,他们感到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意识到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激起他们的疑问(从心理学、创造学的角度来说,“疑”是创造思维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创造,这时引出“小括号”给学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小括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其实,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它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疑问,才被发现、创造出来的,为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当前,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倡“数学应用”。把数学与孩子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孩子的眼里,数学便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因此,我的练习设计就是给学生发礼物,一边发礼物,一边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下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8~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

二、基础练习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并列出方程。(不解答)

(1)一个数的20倍是70,求这个数。

(2)38比什么数多19.5。

(3)4.7与哪个数的和是11。

在小组中完成并交流。

汇报,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提高练习

1、完成第9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

已知量与未知量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3)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汇报

3、完成第10、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展示作业在全班讨论。

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要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在设句和答句时不能写错。

4、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

在什么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课题总结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方程解决,谁能说说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习题超市:

一、在○填上﹥、﹦或﹤

1、当X=27时,58-X○292、当X=1.7时,7.4○5X3、当X=8时,62X○4804、当X=3.8时,2.4○2X5、当X=15时,12X○1806、当X=2.3时,3+X○5.3

二、列方程求下表中的未知数

班级 男生(人) 女生(人) 总人数(人) 五(1) X 31 58 五(2) 32 Y 59

图形 长(cm) 宽(㎝) 面积(C㎡) 长方形 X 31 58 长方形 32 Y 59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1、琳琳7天存了56元,猜猜她平均每天存了多少钱?

2、妹妹和哥哥一共收集了43节废旧电池,妹妹收集了57节,算算哥哥收集了多少废旧电池?

3、筑路工人修一条唱73米的柏油路,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教材简析:

练习二第8~12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综合练习。第8题让学生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式子中,讨论式子两边的值的大小关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体会用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的方法检验方程的合理性。第9~11题提供了一组与森林有关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其中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环保意识。第12题提供了相对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方程解答。解答这道题,需要学生合理组合已知信息,也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生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来分,能分成几份”的除法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中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3、通过参加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
难点
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具
学具
课件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宝宝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5只可爱的蚕宝宝,要请同学们给它们安排好住的地方。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生本互动
学生自学的任务:
1、打开课本23页,并把课本填空填充。
2、初步探究: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生生互动
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初步讨论自学中的困惑。
交流探讨。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3.师生互动
1、找出题目中的数字信息和问题。
生: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几个?
师:怎么解答?
生:是平均分,用除法。15÷3=5(只)
师:我们来检查下,每盒如果放5只,那么3盒就是3个5,正好是15只蚕宝宝,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做完检查一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如果老师改动一下,看右边的题目。(同理完成算理教学)
。。。
师:比较这两道题目,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同一件事,信息和问题交换了。
生:这两道题,都是把15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都是5只,所以都用除法计算。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分层习题
完成练习五1-4题。

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看板书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再次感受除法问题三量的相互关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页(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感受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情感目标:形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激趣:让学生观看春天的景色(课件出示配有音乐及讲解的美丽画面)

2.谈话导入:你们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一定也想亲自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这些美景吧?周六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春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同学们都要准备许多吃的、喝的东西,那我们一起去商店买一些吧。

[该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和活动出发,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课的教学,起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探求新知,展开思维

1.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1)出示根据课本第5页中的画面内容设计的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2)教师提问:现在“小精灵”聪聪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大家帮他算一算面包房现在还剩下多少个面包,同学们一定非常乐意帮这个忙吧。

2.小组讨论,探究新知。

(1)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各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呈现新知识,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新知识和新问题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的,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相互协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3.归纳讨论结果,明确解法:教师在归纳各个小组的意见的基础上,明确解决上述问题的两种方法。

(1)连减法:先算出买走8个面包后剩下多少个;再算出又买走22个后还剩下多少个。

54-8=46(个)46-22=24(个)

(2)加减法:先算出一共买走多少个;再算出还剩下多少个。

8+22=30(个)54-30=24(个)

4.分析对比,揭示区别和联系:从解题方法及结果上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有所不同:前者是在总数中连续两次减去一定的数目;后者是先算出该减的数目是多少,再从总数中减去这个数目。但是,两种算法都包括两个计算步骤,而且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5.概括解法,形成规则。

(1)教师提问:如果用综合算式分别表示上面两种解法,应该列出什么算式呢?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第一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为:54-8-22=24(个);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为:54-(8+22)=24(个)

6.自主体验,总结评价:每个学生对上述两个算式进一步加以比较,说说自己喜欢哪一个算式,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本环节的教学重点是数学规则(策略或方法)的学习──学习“运用加减法分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规则。该环节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加以概括,形成理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对获得规则的过程进行体验和评价,进行反省思维。这样,就会由对数学规则意义的理解过渡到运用数学规则调控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类知识──即认知策略。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创设情境,运用新知

1.展示课件。课件内容是:春游时同学们来到了游乐场,大家带了各种罐装的饮料。同学们发现如果将饮料罐随地乱扔,会造成环境污染,于是班长提议成立三个环卫小组,负责收集同学们的饮料罐。最后,在统计各个小组收集的饮料罐时,班长发现三个小组一共收集了94个饮料罐,其中第一小组汇报收集了34个,第三小组汇报收集了29个,但是第二小组没有汇报收集的数目。同学们,大家能帮助他算出第二小组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罐吗?

2.自主解答:各自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3.交流解法:学生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教师总结明确两种算式:

(1)94-34-29=31(个)

(2)94-(34+29)=31(个)

4.比较评价。教师提问:想想上面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个算式?再想一想为什么这道题很多同学喜欢用连减的方法,而上一道题却有很多同学喜欢用先加后减的方法。

[本环节属于迁移练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前面获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向课外迁移,向生活迁移。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练习方式上,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反思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并对两次出现的解题方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第一次用先加后减的方法计算比较简单,第二次却用连减方式计算比较简便,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电脑演示:在周六的春游活动中我们班开展了一次登山比赛活动,老师打算给获得冠军和亚军的同学每人颁发一个奖品。于是老师一共带了98元钱来到儿童用品商店去买奖品。你们帮老师选两种奖品,选过两种奖品后,再帮老师算算一还剩下多少钱。

2.电脑显示各种商品以及每种商品的价格:

(1)足球──47元;(2)闹钟──32元;

(3)文具──28元;(4)玩具──53元。

3.分组设计方案。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联系生活,设计出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方案,再列式进行计算。

4.各组汇报,交流所选的奖品以及计算余钱的方法,并介绍选择的理由。

[新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让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力。本环节呈现的学习内容是多样的,解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现代学习论主张,策略(或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进行必要的变式练习。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再为学生创设变化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则(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将规则运用到更为广泛的情境之中,强化了思维灵活性、发散性的训练。]

五、课堂小结,情感培养

师:这节课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既然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处,希望小朋友们学好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后,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该环节启发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向生活延伸,将静态的方法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态策略。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二下)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
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
(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
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P23例3,练习五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本22页第10题,做在课本上,说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景
出示养蚕的图片。学生观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第1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学生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同位互相说解答的想法。
给全班同学讲想法。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例3的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解答检验。
3.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先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练习五的第2、3题
独立解答,再说想法。
五、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4、5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3=5(只)15÷5=3(个)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学习例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个人展示,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办法和结果。

3、小组汇报,全班评价。

生1:4人一条,可让每4人站一队,有几队就租几条船。

生2:4个4个的数,24里面有6个4,就可以租6条船。

生3:我是用乘法算的。6*4=24,所以要租6条船。

生4:我是用除法算的。24/4=6,所以要租6条船。

4、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训练,拓展应用。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表内除法(一)(人教新课标二下)


一、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原通用教材只安排一个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实验教材将“平均分”列为一小节,安排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

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分法。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平均分

主题图

(1)呈现了二(1)班学生分春游食品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每份同样多”的例子:矿泉水每份2瓶,面包每份2个,橘子每份3个,糖每份6块。使学生知道分东西每份分得同样多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

(2)学生会列除法算式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除法算一算主题图的每份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主题图。

例1(引出“平均分”)

(1)由学生分糖和橘子的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糖和橘子是怎么分的,糖每份几块,橘子每份是同样多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看一看主题图中其他两种食品是怎样分的。

由上,引出“平均分”。

例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由主题图分橘子引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2)探讨分的方法:可能有的每次每盘放1个,有的每次每盘放2个,也可能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但可以问一问哪种分法比较快。

(3)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做一做(第14页)

呈现12瓶矿泉水的实物图,要求学生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说说是怎样分的。让学生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可增加矿泉水的瓶数,如15瓶、18瓶,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快的方法。

例3(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呈现了一幅学生准备租船的情境,要算租几条船,要用平均分来解决。

(2)可用直观方法,每4人站在一起,数有几个4。这里不要求列算式。

(3)学完除法后,可回头来列式解答。

做一做(第15页)

用平均分帮助小熊解决分筷子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每位分几根。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法。

加法:1位2根,2位4根,……6位12根。

减法:1位分2根,还剩10根;再给1位分2根,剩8根……。

乘法:1位2根,6位几根。

2.除法

例4(教学除法的含义)

通过熊猫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说明除法的含义(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熊猫每4个一盘地分20个竹笋,分了5盘。使学生看到分的结果仍然是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分成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的)。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以及“平均分”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方法。

(2)被除数不超过36。(突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例1(被除数不超过12,探讨求商的方法。)

(1)除法的结果,前面学生已学会通过分、连线等直观方法得出,这儿的重点是探讨求商的方法。

(2)从猴妈妈分桃,引出两个除法计算问题。

(3)第(1)题:多种算法:连减(算剩下的)、乘法口诀(算分掉的),小精灵用口诀求商。

(4)提出: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不同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快。

(5)第(2)题,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例2(被除数不超过36,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1)呈现学生植树情境,用乘法算出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一个乘法算式)。

(2)结合情境和乘法算出的结果,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列出两个除法算式,对照乘法算式,想口诀求商。

(3)“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

做一做(第24页)

第1题(被除数不超过12,配合例1)

没有插图和乘法算式,每组是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鼓励学生直接想出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第2题(被除数不超过36,配合例2)

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编排在一组,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填完得数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三)解决问题(结合除法计算出现)。

(1)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孕伏。第20页第2、3题,体会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中进一步孕伏。如例1,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初步体会怎样用除法解决问题。

(3)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素材。如例3(15个小朋友做游戏),例4(用儿童商店里购物情境展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3(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呈现15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图(3组,每组5人),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式解答。

(2)紧扣题意说明单位名称的写法。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用几人?”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对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直接把又来的3人,每组分1人,得到每组平均6人。

列除法算式计算:18÷3=6。

做一做(第29页)

设计了一个小刺猬运苹果的童话情境,从中教材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每次运3个,几次可以运完?让学生解答。

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还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例4(教学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设计了儿童商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对话呈现了需用除法和乘法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

(2)通过小精灵明明和聪聪的对话揭示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仿照教材,看图提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做一做(第31页)

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如,问题不变,改条件:“每3盆花摆一个图案”“每2盆花摆一个图案”等。)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编辑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简单的教案小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7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