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下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精选阅读

用除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页(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感受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情感目标:形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激趣:让学生观看春天的景色(课件出示配有音乐及讲解的美丽画面)

2.谈话导入:你们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一定也想亲自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这些美景吧?周六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春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同学们都要准备许多吃的、喝的东西,那我们一起去商店买一些吧。

[该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和活动出发,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课的教学,起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探求新知,展开思维

1.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1)出示根据课本第5页中的画面内容设计的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2)教师提问:现在“小精灵”聪聪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大家帮他算一算面包房现在还剩下多少个面包,同学们一定非常乐意帮这个忙吧。

2.小组讨论,探究新知。

(1)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各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呈现新知识,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新知识和新问题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的,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相互协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3.归纳讨论结果,明确解法:教师在归纳各个小组的意见的基础上,明确解决上述问题的两种方法。

(1)连减法:先算出买走8个面包后剩下多少个;再算出又买走22个后还剩下多少个。

54-8=46(个)46-22=24(个)

(2)加减法:先算出一共买走多少个;再算出还剩下多少个。

8+22=30(个)54-30=24(个)

4.分析对比,揭示区别和联系:从解题方法及结果上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有所不同:前者是在总数中连续两次减去一定的数目;后者是先算出该减的数目是多少,再从总数中减去这个数目。但是,两种算法都包括两个计算步骤,而且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5.概括解法,形成规则。

(1)教师提问:如果用综合算式分别表示上面两种解法,应该列出什么算式呢?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第一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为:54-8-22=24(个);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为:54-(8+22)=24(个)

6.自主体验,总结评价:每个学生对上述两个算式进一步加以比较,说说自己喜欢哪一个算式,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本环节的教学重点是数学规则(策略或方法)的学习──学习“运用加减法分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规则。该环节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加以概括,形成理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对获得规则的过程进行体验和评价,进行反省思维。这样,就会由对数学规则意义的理解过渡到运用数学规则调控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类知识──即认知策略。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创设情境,运用新知

1.展示课件。课件内容是:春游时同学们来到了游乐场,大家带了各种罐装的饮料。同学们发现如果将饮料罐随地乱扔,会造成环境污染,于是班长提议成立三个环卫小组,负责收集同学们的饮料罐。最后,在统计各个小组收集的饮料罐时,班长发现三个小组一共收集了94个饮料罐,其中第一小组汇报收集了34个,第三小组汇报收集了29个,但是第二小组没有汇报收集的数目。同学们,大家能帮助他算出第二小组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罐吗?

2.自主解答:各自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3.交流解法:学生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教师总结明确两种算式:

(1)94-34-29=31(个)

(2)94-(34+29)=31(个)

4.比较评价。教师提问:想想上面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个算式?再想一想为什么这道题很多同学喜欢用连减的方法,而上一道题却有很多同学喜欢用先加后减的方法。

[本环节属于迁移练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前面获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向课外迁移,向生活迁移。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练习方式上,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反思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并对两次出现的解题方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第一次用先加后减的方法计算比较简单,第二次却用连减方式计算比较简便,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电脑演示:在周六的春游活动中我们班开展了一次登山比赛活动,老师打算给获得冠军和亚军的同学每人颁发一个奖品。于是老师一共带了98元钱来到儿童用品商店去买奖品。你们帮老师选两种奖品,选过两种奖品后,再帮老师算算一还剩下多少钱。

2.电脑显示各种商品以及每种商品的价格:

(1)足球──47元;(2)闹钟──32元;

(3)文具──28元;(4)玩具──53元。

3.分组设计方案。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联系生活,设计出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方案,再列式进行计算。

4.各组汇报,交流所选的奖品以及计算余钱的方法,并介绍选择的理由。

[新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让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力。本环节呈现的学习内容是多样的,解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现代学习论主张,策略(或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进行必要的变式练习。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再为学生创设变化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则(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将规则运用到更为广泛的情境之中,强化了思维灵活性、发散性的训练。]

五、课堂小结,情感培养

师:这节课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既然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处,希望小朋友们学好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后,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该环节启发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向生活延伸,将静态的方法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态策略。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理念。]

解决问题(新人教二下)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解决问题(新人教二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3.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把你们作业纸最上面的一行字读给老师听。(齐读:摘取智慧星!)

请女孩子告诉杨老师,有信心吗?看看你们的作业纸,想对男同学们说什么?(我能行!)

男子汉怎么办?(齐声说:“我能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大家都能行。那好!我们就准备上课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天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今天,老师想请你们观赏一下水上公园的部分景色。

●微机显示:水上公园风景图(动画播放)

●微机显示:教科书P59上图背景

师:谁知道这儿象是水上公园的什么地方?(生:这是西湖)

前几天,我们英语实验小学的一些同学们到这里游玩,大家来看一看。(动画播放:小学生分别乘上各条船)

师:同学们都上船了,看他们划得多高兴呀!

下一站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接着看。

●微机显示:教科书P59下图(动画播放:小学生走来,同时配音“每辆坐三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

问:谁听得仔细,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生:要坐几辆呢?)

师:让我们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微机显示:教科书P59上下图全部画面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看一看你从图上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6条小船;每条船上坐4人;每辆碰碰车能坐3人。)

谁把这道题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再重复一遍?(生:要坐几辆呢?)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下面我们就分组讨论一下。(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谁希望把你的想法第一个告诉大家?(生述师板)

生A:6×4=24(人)24÷3=8(辆)

师:请你跟大家说说,第一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生:共有多少人)

第二个算式呢?(需要几辆车)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述师板)

生B:6×4÷3

师:噢,你列的是综合算式。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吗?(生答:略)

师:计算时可以直接写得数,也可以脱式计算。

师:同学们,解决“要坐几辆车”这个问题,应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计算“6×4”,结果等于24;再算要坐几辆,也就是计算“24÷3”等于8。(边说边板):6×4÷3=24÷3=8(辆)

师: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有兴趣吗?

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三、巩固练习

●微机显示:教科书P60第2题全图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信息?仔细观察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下面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们,谁先说?

生:有3个小组,每组3人;有18瓶矿泉水;问题是平均每个学生分几瓶?(生回答时,微机闪动相关信息的画面部分。)

师:请大家再认真默读一下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列式解决。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写在题板上。)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动脑筋,想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题方法,下面我们全班交流。(将每个学生的答案分别展示,全体学生讨论交流。)

A:3×3=9(个)18÷9=2(瓶)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么想的吗?

B:18÷3=6(瓶)6÷3=2(瓶)

师:噢!你是这样列式的,说说你的想法吧。

C:18÷3÷3=2(瓶)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列的是综合算式,动脑筋想一想,他和谁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D:18÷(3×3)=2(瓶)

师:你还会使用小括号,真不简单!还有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吗?

问:你们知道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生:先算3×3=9,18÷9=2)

师:计算乘除两步式题时,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问:这种方法和前面说过的哪种解题思路一样?(生:和第一种方法一样)

师:谁做对了?奖励自己一颗星吧!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哪位同学参加过你的好朋友的生日聚会?那么,在参加你的好朋友的生日聚会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生:分蛋糕的问题;计算要用多少钱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恬恬小朋友过生日的场面吧!

●微机显示:教科书第62页第2题全图

师:指站着的女孩说:“昨天是恬恬的生日,她请来了几位好朋友,怎样分蛋糕呢,她心里合计着……”

又指着坐在最右边的女孩子说“坐在一旁的芳芳在想什么呢?”

问:谁知道,芳芳在想什么?(生:她在想每人分几块?)

师:“每人分几块”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解答。

分组交流:说一说怎样列式?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做对了,互相奖励一个“笑脸”。)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微机显示:又来了2个小朋友(动画播放)

问:谁知道,发生什么变化了?(生: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有8个人了。)

师:如果这时再让你解决“每人分到几块”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答师板:(生A)8÷8×3=3(块)

(生B)8×3÷8=3(块)

四、发展练习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学得非常积极主动。下面我们和“小熊皮皮”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请大家准备好小棒。

●微机显示:一根根散放的小棒拼出下图(动画播放)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这些小棒,摆出几个同样的你喜欢的图形。你们想摆什么呢?同桌合作摆一摆,注意一根小棒都不能剩下。(同时指名到黑板前面操作并列式计算)

生A:6×4÷4=6(个)

生B:6×4÷8=3(个)

师:那么,怎样通过计算解决可以摆几个图形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解答。

师:还有不同摆法吗。(略)

师:小熊皮皮是怎样摆的呢?

●微机显示:

师:谁能很快帮助小熊列出算式?(口答)

生:6×4÷3=8(个)

五、全课小结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人教新课标二下)平移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新课标二下)平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41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主动探索科学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教学准备:

把课件中的格子图制成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蓝猫和淘气两位新朋友,你们喜欢吗?(喜欢)我们听听看,他们都在说些什么?(播放课件:我们两个可是最爱提问题的了,今天看见这么多新朋友,我们又有许多问题,你们能帮我们解答吗?)

师:同学们,你们有信心答出来吗?(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蓝猫带来的问题吧!

蓝猫: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录像中的物体都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的路线。

师:听明白蓝猫提出的问题了吗?准备好你们的小手,我可要开始放录像了。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它们都是沿着什么运动的呢?(直线)(及时评价: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说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一只小帆船,祝你以后的学习也能一帆风顺。)

师:同学们看,像轮船沿着直线航行、电梯沿着直线上下、电动门沿着直线开关,这样物体从一个位置(粘纸船)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粘纸船),这种现象就是平移。(出示课题:平移)齐读课题。

师:平移时物体必须沿着直线运动,而且本身的方向不能改变。(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画出直线和箭头,表示沿直线运动,方向不改变。)

师:(教师边说边用小船在黑板动态演示)又有一只小帆船准备出发了,(这次小船沿曲线行驶)你们看看它做的是平移运动吗?(不是)为什么?你说的非常准确,请你们再仔细看,这一次小船沿着直线行驶到这后调转了一下方向,这是平移运动吗?(不是)看起来要想做平移运动物体必须是沿着直线运动,而且它本身的方向还不能改变。(边说边用小船演示)这回是平移运动吗?(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现象,你能举出几个物体做平移运动的例子吗?

生:平拉抽屉、拉拉锁、拉窗帘、拉门、缆车、工地的升降机等。(及时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

师:老师这也找了几个物体运动的现象,想请你们帮我判断一下它们做的是不是平移运动。(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判断的很准确。那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面向老师站好,我们一起向前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再向后平移2步,最后再向右平移2步。经过4次平移,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请坐。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接下来就让我们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进一步研究研究平移吧。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学生可能会说向前,老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在平面图形上我们通常要用“上、下、左、右”这样的词来表示方位,让学生重新说一遍。)

师: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在这幅图上船向左平移了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格尺量、用绳子量等。

师:如果用尺子量,每个学生都要到这幅图上来量很不方便,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坐在下面就能操作,老师给这幅图配上了格子纸,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弄清船到底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指出出发的位置和到达的位置)请你们试着数一数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答案很可能不一样,出现争议)现在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船到底向左平移了几个格吧!再数格子之前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你们可要认真听呀。要想数的准确必须要先选准一个观察点,看这个观察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也就是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我们来试一试吧!我们要先选一个观察点,我们就先以桅杆上的这个红灯为观察点,一起来数一数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行吗?这个点是出发点,船还没有移动,应该从它前面的一个格数起,请同学们看好屏幕,跟着老师一起大声数。这个红灯向左平移了8个格,也就是我们的小船向左平移了8个格。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红灯向左平移了8个格,也就是小船……”。

师:还记得刚才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吗?那就是先选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也就是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船上还有很多物体,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题卡,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作为观察点,再来数一数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你选的是哪一个物体,请你完整地说一遍“我以……为观察点,数出小船向左平移了……”谁和他选的观察点不一样,再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数的非常准确。就在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我们听听看到底怎么回事?(课件播放:我站在船头,你站在船尾,我平移的距离比你长。不对,不对,咱俩平移的距离一样长。)

师:现在就请你们来评评理,到底谁说得对呢?同学们可以看着第一张题卡再来数一数。

生:蓝猫说得对,他俩平移的距离一样长。

师:为什么他们平移的距离一样长呢?

生:因为他们在同一条船上。

小结:对了。只要是在这条船上,不管是哪一个点或物体,都是向左平移了8个格,与船本身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或物体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个格,这个图形或物体就平移了几个格。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师:我们的船靠岸了,哪才是我们停泊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题卡,谁来念一下第1题的要求。小船向右平移4格的后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停泊的地方,请同学们用彩笔认真涂好。(实物投影展示结果)

师:船停好了,我们一起上岛吧!来到了智慧岛,蓝猫和淘气被岛上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准备在这长住一段时间,搭建了一个活动住房,可以随时搬到更美的地方。看它们搬了一次家,你知道这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吗?

师:这次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

师:蓝猫和淘气还向其它两个方面分别平移了一次,请同学们拿出第三张卡,仔细数一数,把答案填上。(课件验证答案)

师:你们非常聪明,数得很准确,那你们想帮它们搬一次家吗?小组长拿来出第四张卡,请小组同学合作一起给小房子平移一次。注意进行平移时我们要先找好房子的几个点,数清格子再平移,平移后房子的大小不能改变。(学生小组合作)

师:你们把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住房已经安顿好了,我们一起上观岛塔观看智慧岛的全景吧!我们要坐电梯才能登上观岛塔,你们知道我们的电梯向上平移了几个格吗?

师:智慧岛的景色美不美呀?看着蓝蓝的海水,蓝猫和淘气决定潜到水底看一看美丽的海底世界。

师:同学们拿出第二张卡,谁来读一下第2小题。同学们要动脑筋呀,看谁找得最准确。

师:蓝猫、淘气这次可真是没白来,既参观了美丽的景色,又学习了平移的知识。老师也很有收获,我利用今天学习的平移现象,设计了一个小玩具,想看吗?我利用平移可以给每个人穿上不同的衣服,你们想玩吗?课后咱们同学们用书后的133页的学具卡自已做一做,看看可以怎样搭配。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举出身边的平移的例子,以及让学生向前后左右等不同方向平移的活动来亲身体验平移。

2.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头便创设了蓝猫和淘气上智慧岛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把学生的反复练习变得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组织了课堂纪律。

人教新课标二下:丑小鸭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新课标二下:丑小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因为长得丑,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的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最终,可怜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体会丑小鸭在极端艰难的境地中顽强生存,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自学作业:

1、认一认

灰、讨、厌、冰、蛋、壳、鸭、欺、负、鹅、翅、膀

2、写一写

暖烘烘()()()

瘦瘦的()()()

又大又丑()()()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根据安徒生的作品改写编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课件出示,齐读课题)。仔细看老师写一次,板书:丑(反义词:美)小鸭(“鸭”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的一个生字。)

指导书写:鸭、鹅

2、再读课题。

这篇童话故事很多同学都读过,但是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来!赶快翻开126页,自己读读吧!特别注意:课文中有14个生字,读准它,记住它!

二、自学检测。

1、同桌互查生字

2、开火车检查生字。相机巩固难记字。

3、检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朗读。

这一段包含了6个生字,可难读了,谁来挑战?指名读。

4、再读全文。

连这一段都难不倒大家,那其他自然段就更不用说了,那你自己再去读读这篇课文吧!相信从中你会知道许多,呆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5、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这个故事就主要讲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丑小鸭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板书:天鹅不幸

6、课文是怎样写丑小鸭的“丑”的呢?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三、感受丑小鸭的“丑”。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那些句子能体现丑小鸭很“丑”,请用横线划出来。

2、交流。

过了好几天,这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

4、语言文字训练。

课件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变成红色。

1)齐读,问:发现了什么?

(都是写“什么怎么样”,用叠词体现丑小鸭的“丑”。)

2)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组吗?

3)瞧!我将这个词组进行了改变,“毛灰灰的”变成“灰灰的毛”(课件显示,齐读)

“嘴巴大大的”你能变吗?

“身子瘦瘦的”?

瞧!顺序变了,意思基本不变。多奇妙的文字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丑小鸭因为长得特别丑,所以他身边的小动物都讥笑他,追赶他,欺负他,经历了种种不幸。课文3-6自然段就写了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请你好好的、仔细的读,你可以放出声音读,也可以默读。注意边读边思考:这只丑小鸭怎么样?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

三、感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1、采取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你觉得这只丑小鸭怎么样。

预设:觉得丑小鸭很可怜。

3、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丑小鸭很可怜的?请你再读一读这几段,可以圈一圈,划一划。然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a: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引导联系插图,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面对不幸,丑小鸭没有屈服,他勇敢地活了下来。为了使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受人欺负,他——

生(接):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预设b: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引导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师:是呀!当初,丑小鸭在家里时,虽然“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生接读),但至少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可现在只能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面对小鸟的“讥笑”(生接),猎狗的“追赶”(生接),连一个呆一下的地方也没有。为了活下去,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生接)。

[此处也要注意读和感悟的相融。]

预设c: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预设d: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抓住“惊奇”和“羡慕”,引导说说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

师:是呀,可怜的丑小鸭没有美貌,没有伙伴,没有自由!他渴望有一天能像天鹅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

预设e: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5、刚才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丑小鸭很可怜,那么,你还有别的一些体会吗?你还觉得丑小鸭怎么样?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勇敢,因为……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坚强,因为……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善良,当他看到天鹅这么美丽的时候,没有嫉妒而是又惊奇又羡慕。

四、提升文章的主题。

是呀!丑小鸭很勇敢坚强,还很善良,虽然他外表长得丑。但长得丑是丑小鸭自己的的过错吗?(不是)可他身边的小动物们却因为他长得丑而讥笑他、追赶他,咬他,啄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小动物们说吗?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丑小鸭,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欺负他,相反,应该善待他们,尊重他们。

板书设计

不幸

丑小鸭白天鹅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不幸遭遇。

1、开火车读生字词。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而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

二、研读苦尽甘来。

经历了种种不幸,有一天,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1、哪一段告诉我们?

2自由读,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从“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读懂了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很快乐(或惊喜)。

指导朗读。

预设:我从“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读懂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非常美丽。

指导朗读。

练习积累: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的冰()的湖面

3、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他会想些什么呢?写话练习。

4、齐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1、丑小鸭真的能变成白天鹅吗?不是的,而是这个蛋本身就是天鹅蛋。这只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的窝里的?想象编写情景。

2、读有关安徒生的故事,比较作者和丑小鸭的经历,说说感受。

四、写字指导

五、弹性作业

a、积累写丑小鸭和白天鹅样子的语句。

b、读安徒生童话

统计(人教新课标二下)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统计(人教新课标二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统计(人教新课标二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唱过一首儿歌《小白兔》,今天咱们再唱一次怎么样?(师生拍手齐唱儿歌)今天,不但可爱的小白兔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可爱的小灰兔也要来呢!大家高兴吗?

一、认识简单的复合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和复合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1.师:这一天,小白兔们和小灰兔们要进行一场劳动大比武,比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一队拔的萝卜、采得蘑菇多。他们正为找裁判发愁呢,我们给他们当一回裁判怎么样?要当好裁判必须注意力集中,把他们每一队拔了几个萝卜、采了几个蘑菇数准确,你能做到吗?

2.播放动画。(动画中,一只小白兔抱着一个大筐、一只小灰兔抱着一个大筐各自收集本队的劳动成果,一会儿一个萝卜“飞”到白兔队的筐里,一会儿一个萝卜一个蘑菇一块“飞”到灰兔队的筐里,接着又两个蘑菇一起“飞”到白兔队的筐里……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想数出它们的个数根本不可能。)

3.师:哪位小裁判说说你数的结果?(此时的学生肯定是一肚子苦水)

4.师:我们这个裁判怎么当?谁出个主意?

5.学生自由发言。

6.再次播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尝试统计。

7.学生交流哪种办法合适。(一般统一在小组分工合作数上。)

8.再次播放动画,学生用可行办法进行统计。

9.交流统计结果,发放如下统计表,填写后各小组商议哪个队获胜。

小白兔队:

菜名

萝卜

蘑菇

数量

小灰兔队:

菜名

萝卜

蘑菇

数量

10.小组间交流比赛结果。

11.师:比赛结果已经出来了,你对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看法吗?(引导使学生看到两个表格有重复之处,可以合并成一个。)

12.指名说自己的合并方法。

13.微机演示合并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学生巩固对简单复合统计表的认识。

1.出示以下统计表。

请你统计一下本班男、女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情况。

人名

性别

《机器猫》

《猫和老鼠》

《海尔兄弟》

《哪吒传奇》

2.师:谁说一说要求统计什么?统计表的内容都有哪些?

3.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呢?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统计一下?(学生边统计边记录结果。)

4.指名展示统计表。

5.师:假如你是电视台的节目编导的话,为了使看你们台节目的人多,你选择哪部动画片播放?为什么?但我们不能总放一部片子,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不喜欢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家为什么喜欢《×××》,咱们现在做一个现场采访。

二、进一步认识统计图。

(一)放手探索,让学生认识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动画片可看,真让老师羡慕。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条件不行,电视机很少,没有动画片看。刚刚一、二十年的时间,不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而且电视机的档次越来越高。从这里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得还是很快的。不仅如此,老师小时候家在农村,看到辆汽车都是件稀罕事,而现在满大街什么车都有。(微机出示老师带领同学统计汽车的情境图)为了了解各类车的情况,老师带领四位同学在公路边对经过的车辆进行了20分钟的统计,结果如下: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50

30

25

10

2.指名说出以上统计结果。

3.师:这里有一张方格纸(没有标出数据),老师打算让大家用涂方格的形式记录这个结果,仔细看有问题吗?

4.学生发现没有标出数据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可行方案:一格代表5辆;一格代表10辆。学生自由选择其一进行记录,然后各自展示,使学生看到,后者虽然比前者省劲一点,但不如前者美观。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观察图表进行回答。

①面包车比货车多几辆?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哪种车最少?哪种车最多?它们相差几辆?

③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是哪一种?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一种?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统计图观察身边的事情。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动画片看着,有这么多种车坐着,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哪个同学想说说自己在学习上哪些方面表现得好,哪些方面表现得还不是特别好?

2.微机出示下图。

师:这是三位同学四个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统计图,我们分别看一下每位同学每个学期的成绩是多少?能不能预测一下他们下一学期可能会得多少分?我们再试着分析一下,他们三人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为使他们今后在学习上有更好的表现,送他们每人一句话。

三、课外延伸,应用统计。

学生课后,把自己各学期的考试成绩做成一张统计图,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考虑怎样调整学习状况。

【评析】

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分析如下:

1.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①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劳动大比武”和“统计喜欢的动画片”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

②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开始时设计的“劳动大比武”很巧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数出小兔子们的劳动成果的,这就逼着学生们进行合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才能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找规律(人教新课标二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人教新课标二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1.“看规律”,从教材情景图导入,充分观察,充分交流,充分评价。

2.“识规律”,感悟图形排列特征。

(1)排队游戏模仿规律,感受规律;

(2)前到后,后前移(例题,摆水果图);

(3)后到前,前后移(做一做);

3.“做规律”,用规律知识创造生活美。

4.“赏规律”,感受有规律图形的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小雯和小婧两位小朋友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小雯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小文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婧看见小雯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我们一起到小婧做客?(好)你看!这就是小婧布置的墙面和地面,可是,这里有规律吗?(生反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规律吗?如果有,有什么规律,先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3分钟后,谁来说?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说规律,注意语言表达清楚。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墙面的规律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2.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地面的图案呢?(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墙面和地面的规律,真棒!下面我们休息一会,来玩个游戏,用我们刚才学习的规律来玩一个排队游戏,怎么样?

游戏玩法:五个学生为一组,五个人轮流做组长,负责下指令,其他四人按要求排队。用ABCD代表四个组员,组长下指令:让B排第一,该怎样排,组员按指令行动。(请一组示范后其他小组在组内活动)

2.教学例1(第一关,摆一摆)。

过渡:为了让我们玩得开心,小婧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有胆量挑战吗?(有!)

出示例1:◇◆□■◆□■◇□■◇◆________

(1)请学生按规律,利用学具卡片摆出第四组图形。

(2)请学生说规律。

(3)如果让你接着摆出第五组,你会摆吗?试试看!

(4)在这五组中,你发现哪两组是相同的。(师:经过了几次变换,从第五组开始又重复了前面的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

3.摆水果图。

过渡:好客的小婧很高兴大家来参观他的房子,所以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刚才这两道题,做对的举手,哇,还真不少,顺利攻下第一关。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

4.画一画(第二关)。

填写书本115页例1并完成115页“做一做”

做一做:☆★○●●☆★○○●☆★______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第三关)

创作游戏:谁是小小设计师。

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当作小手帕),利用老师给的学具为小手帕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

(1)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

(3)互相欣赏作品。

五、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机动)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有多重(人教新课标二下)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有多重(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健康秤、一张体重情况统计表、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弹簧秤、天平。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多重。(板书课题)

二、展开活动,体验数学

活动(一):赛一赛,玩一玩。

师:小朋友们喜欢赛跑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这样的比赛,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每组推选一名跑得最快的同学上来比赛。今天的比赛要增加一个难度,让他们每个人背一个同学比赛,(选出两名同学)咱们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决定谁先来挑选。

(学生选出同伴,开始比赛。)

师宣布获胜组为一组。

师:二组为什么失败了?

生1:他们背的方法不合适。

生2:范××很轻,房××太重了。

师:请你们俩交换过来再背一背,感受一下对方合作伙伴的体重。

(学生活动并说一说自己的实践感受。)

师:要知道他们俩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3:最好的办法是用秤称一称。

[评析: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小比赛、小活动。一上课这个赛跑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精神高度兴奋的状态下,进一步体验、感受了小伙伴的体重,初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活动(二):称一称,理一理。

认识健康秤。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猜得准,称得快。

先来猜猜范××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

生4:20千克。

生5:25千克。

生6:27千克。

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师:×××猜得最接近,范××的体重是24千克,再来猜猜房××的体重。

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我们确实发现了房××的体重重,范××的体重轻,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

生:想。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一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26~30千克的同学是1号、2号……。

二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三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

师:老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把我们全班小朋友的体重也记录了下来。(出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

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7:我知道了26~30千克的人数最多。

生8:我知道了20~25千克的人数和31~35千克的人数差不多一样多。

生9:50千克以上的人数最少。

生10:我知道了全班一共有36人。

生11:我知道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

生12:我知道了二年级同学的体重大多数都是在26~30千克的范围中。

……

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13:我想说我们快快长大吧。

生14:我想说50千克以上的同学,你们应该减减肥了,胖了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

生15:我想说胖了并不代表健康,要想减肥,少吃肉,多吃些蔬菜,还要多做一些运动,多多锻炼。

……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的活动,我们已经对小朋友的体重有了很深的体验了,那么对于轻的物体、其他的物品你能很快地判断出谁轻谁重吗?

[评析:让学生自己称一称、理一理,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主角。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通过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记一记,不但进一步体验了物体的质量,而且学习巩固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从而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及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生16:我们组比较的结果都是1号物品重、2号物品轻。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吗?

生16:药品我们是用天平比较的,1号我们称了称是4克,2号重2克。书包和球我们用弹簧秤来称,称出1号重,2号轻。

生17:我们组和他们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称药品时,我们把1号和2号袋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中,1号托盘压了下来说明1号比2号重。

生18:老师:我不同意×××(生16)的说法,小球用弹簧秤称,指针根本显示不出来,因为它们太轻了,不能用弹簧秤,应该用天平。

生19:比较两袋小球根本不用称,用手掂一掂就能掂出来谁重谁轻。

师:说一说你们组比较的方法。

生19:我们组用天平比较两袋药,用手掂出两袋球,书包用天平称,1号重1千克,2号不到1千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三组物品的质量。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袋小球的质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评析:要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得出比较的结果,就要对这三组物品的质量比较方法进行全面选择、筛选,同时也是对测量工具的进一步认识、使用。在这里比较的结果是次要的,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进一步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主要的。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感觉怎样?

生20:我感觉很有意思,很好玩。

生21:我感觉这节课很轻松,很开心。

师:你有什么收获?

生22:我学会了怎样来称物体。

生23:我知道了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

生24:我知道了全班同学的体重。

生25:我学会了怎么比较谁轻谁重。

……

师:你能评价一下你自己学得怎么样,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学得怎么样吗?

……

[评析:从学生的小结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开心,体会到了他们那种愉悦的心情,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动手、动脑中锻炼了自己,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不正是“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活动数学”的最好写照吗?]

【总评】

“有多重”这部分教材安排在了第七单元的后面,考虑到这是一节有关质量单位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趁热打铁,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后面来进行教学。这里是在前面对克和千克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学生比较物体轻重,并结合活动渗透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根据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探究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现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活动着、交流着、快乐着。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用三个有趣的小活动串连起来:赛一赛,玩一玩(赛跑比赛);称一称,理一理(体验质量,渗透统计);比一比,说一说(比较物体的轻重),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每个活动的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每个活动的设计无不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情绪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一开始赛跑的小比赛,背一背,称一称,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比一比,这些活动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贴近学生的身边生活。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活动数学”的教学理念无不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角落。

2.“活而不乱”,凸显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虽然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体,但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多个活动的设计都是在小组合作中来完成,显得“活而不乱”。如“称一称,理一理”这一环节,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先提出要求:“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分工合作,有的猜,有的称,有的记,之后再互相背一背……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分工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这种有秩序的合作中畅所欲言,你猜我称,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我们组……”“我们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在有序的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得以凸显。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数学活动时时处处都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事实上从学生在整节课中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教师成功了。从一开始的赛跑比赛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迫不及待地背起合作伙伴进行比赛,听到了他们兴奋的“加油”声;在“称一称,理一理”中,他们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自主地去学习,毫无顾忌地交流;在“比一比,说一说”中,他们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无不体现出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的评价环节从他们不经意的话语中(“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很开心,很轻松”“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如此的积极、向上,体会到了他们那种愉悦的心情,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锻炼了自己,在快乐中增强了自信。

总之,本节课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在整节课中有序地活动、交流并快乐着。

平均分(人教新课标二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最佳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

(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平移与旋转(人教新课标二下)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移与旋转(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学生用具】

方格纸,小房子卡片,小熊卡片,小篇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给它们分分类?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来了一个新伙伴,你们欢迎吗?你们想不想跟小熊一起去游乐场看看?

师:你能从下面的游乐项目中找出平移运动的吗?小熊最喜欢玩旋转类的游戏了,你愿意帮它挑出来吗?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你们看小熊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咱们一起跟小熊做个游戏愿意吗?游戏之前让咱们一起先来看看游戏建议吧!

(课件演示游戏建议)

(学生进行活动)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小熊做的是什么运动?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对平移与旋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它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呀?

二、探究体验

1.学生动手移一移,说一说。(学生拿出方格纸和小房子卡片)

师:请你将小房子卡片从原来的位置向上平移3格。(学生动手移一移)

你是怎么移的?两个同学一块儿说说。

请你把小房子向右平移4格。

互相出题移一移,说一说。

出示课件: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移的?向哪儿平移几格?

师:你们真棒!通过动手动脑,学会了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了。

2.演示课件:快看,小火车带着小熊和小朋友来了!

运动过程中提问:小火车做的是什么运动?

(运动停止后,呈现两人都说自己经过的路长)

学生讨论:到底谁经过的路长呢?

师小结:小熊和小朋友无论站在车的什么位置,经过的路都一样长。

三、巩固练习

1.做小篇子,实物投影订正。

2.小篇子:几号小鱼能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请你把它涂成红色。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四、布置作业

到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下节课向大家汇报。

【设计说明】

首先,就教学目标的定位来说,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和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动手活动,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其次,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我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小房子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学生在做小鱼图的练习中不仅用到了平移的知识,还用到了旋转的知识,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课的最后,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都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也是当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念的体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31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