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
※语文基础知识板块:
字音题
一、内容与对策
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
1、多音字。比如今年江西卷中的“提防”“重听”“咬文嚼字”“少不更事”等词中的加点字,对这些多音字,该读甲音而读了乙音,这便是多音字的误读了。针对这种误读现象,我们应该明确三点。
①音义相关。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那么,对于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字有了不同的义,从而有了不同的音。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例如“屏”字,当它与遮挡的意思相关时,读“píng”,如“屏风”“屏障”“屏蔽”等;当它解作“抑止或除去”的意思时,读“bǐng”,如“屏除”“屏退”“屏声”等。
②辨明语体。一个字在书面语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它在口语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的)。例如“血”字,它在“血泊”“贫血”“呕心沥血”等书面语中都读“xuè”,而在口语“血淋淋”“流了一点儿血”中就读“xiě”。这类字不算多,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类误读,如“给”“薄”“剥”“削”等多音字都属于这一类。
③抓住“另类”。特殊之一是古汉语异读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例如“虚与委(wēi)蛇(yí)”“一暴(pù)十寒”“暴虎冯(ping)河”“千乘(shèng)之国”等等。特殊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例如“遂”字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í”,在其余词语中都读“suì”;“烙”字只在“炮烙”一词中读“luò”,余者读“lào”;又如“辟”字,读“bì”的常见词有“征辟、复辟、辟邪、辟易”四个,余下的就多读“pì”了。
2、形声字。今年江苏卷所考查的“眩晕、舷梯、炫耀武力”等16个词语中的加点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重点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中的加点字都读“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形声字,我们一方面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这几个词中的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的加点字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是相同的。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艰苦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3、异形同音(近音)字。有异形同音的,比如“虔诚、乾坤、掮客、潜移默化、黔驴技穷”一组中加点字都读“qián”;有异形近音的,如“曲肱而枕”的“肱”(gōng)与“一泓清泉、宏观调控、鸿鹄之志”一组中的三个加点字(音“hóng”);有形似音同的,比如“船舷”与“弓弦”,“瞋目”与“嗔怒”;有形似音异的,比如“箴(zhēn)言”与“缄(jiān)默”,而“偌大、诺言、唱喏”一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应该是“ruò、nuò、rě”。这些字或者字音相同,或者字形相似,是我们最应该细加辨析的对象。
二、细节和技巧
细节永远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细节有拼音知识方面的,如声母是否送气要分清,“奴婢、哺育”的声母为“b”,是不送气的,而“媲美、浦口”的声母为“p”,是送气的;又如平舌、翘舌问题,比如“塑、溯”是平舌音,声母为“s”,而“朔”则为翘舌音,声母是“sh”。细节还体现在能否识别认知陷阱方面,例如在“扶老挈(qiè)幼”这个词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扶老携(xié)幼”一词中“携”的影响而将“挈”误读为“xié”,如果我们能够细心一些,就能够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
从复习和解题技巧方面来说,我们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从字不离词、音义相关的角度准确推断;其次我们要注意命题者的思路和倾向性,例如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如“枕藉jiè”)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如“枕藉jí”)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读音”(如“分泌mì”)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读音”(如“分泌bì”)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常读音(如“押解jiě”)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字但不是僻字(如“恚huì恨”)一般很少标错音。第三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熟悉的”陌生字,对诸如“犄角、商榷、宫阙、揶揄、巨擘、宽宥、忤逆”这一类的考试高频词汇要能切实掌握好。此外,我们要熟悉《普通话异读审音表》,碰到“骑、荫、凿”这一类已经统读的字音就不要再进行异读了。
词语、熟语题:
语言的色彩意义是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性或情调。因色彩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次要属性而形成,所以又称之为附属意义,主要是指语言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语言色彩的考查在近年高考中常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得体,仿写,诗词赏析,散文阅读等。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一、辨清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有①褒义色彩,如团结、鼓舞、爱护;②贬义色彩,如勾结、煽动、袒护;③中性色彩,如结合、鼓动、保护等。对于词语辨析使用选择或填空题,我们可以:(1)辨明褒贬。如: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他用在“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2)识别两可。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故而“想入非非”。此外,这类熟语还有灯红酒绿、苦心孤诣、试目以待、左右逢源等。(3)区别轻重。如: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句中“少数党员干部”虽然觉悟不高,但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这里用词过重了。(4)摆正谦敬。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词,常用来称谢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称谢别人送来题赠的字画。句中误将其作为贺敬之词。
二、辨清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有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说明文体与文学作品用语的区别、新闻语体与一般书面用语的区别等。对于简明、连贯、得体或仿写等题,我们可以:(1)弄清语体特点。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词规范,多长句,表意严密,结构严谨;口语用于即兴交际的环境,用语灵活,多短句。(2)弄清适用情况。如通知、借条、请柬等,是程式化的书面语体,用于事务性、立法性文件等;具有明确性、简要性、规格性。有大量的专用词语(承蒙、兹因、欣悉、遵照、如下、任免、审核、特此通报、予以查处、值此……之际等),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很少使用渲染性的修辞格,风格趋于简洁、朴实、明快。如科技新闻具有准确、严谨、简洁的特点。大量运用专业术语以及图表、符号、简称,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多用结构严谨的陈述句、复句以及关联词语等。公益广告、倡议书等要具有宣传鼓动性、严密的逻辑性。用词广泛、新词新语及时,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复句。修辞上多用渲染性的辞格。呈现严谨、庄重的风格。对联、短信等文艺作品的语体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
易混成语
(1)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胫,小腿,没有腿都会跑,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到处流传。后者形容流传迅速和突然消失。二者都有传播迅速之意,但前者强调消息未公开,后者除消息流传迅速之外,还有物品突然消失之意。
(2)不名一钱不值一钱
名,占有;没有一文钱,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不值一钱,即连一文钱也不值,形容没有一点价值。
(3)不容置喙不容置辩
喙,鸟嘴;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不容置辩,不容许申辩、解释。
(4)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然,正确;不以为然即不认为对,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指不把某事放在心上,不在意,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5)不足齿数不足挂齿
都指不值得一提。但前者表示极端的轻视,后者程度稍轻。
(6)箪食瓢饮箪食壶浆
箪,古时盛食物的一种器具。前者源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后者形容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装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7)东山再起死灰复燃
前者源于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隐居,后又出任高官,比喻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对象是人。后者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贬义。
(8)火中取栗坐收渔利
前者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有。后者比喻利用别人间的矛盾从中获利。
(9)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前者指不用一般的眼光看待,比喻特殊对待,一般是较好的对待。后者指擦亮眼睛,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10)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都指看见和没有看见一样。但前者指常看见,强调“熟视”,指对某一事物漠不关心;后者强调睁着眼睛没看到,批评不注意或不关心。
(1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都有使人震惊之意。但前者强调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对象多不是事实;后者强调事实让人听了极为震惊。
(12)体无完肤皮开肉绽
前者形容浑身是伤,常喻指论点被彻底驳倒或文章被大量删改。后者用字面义,形容伤势重,多指被打伤。
(13)望尘莫及鞭长莫及望其项背
望尘莫及意思是远望别人跑过后扬起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意思是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比喻力不能及。望其项背意思是能看见他人的脖子和后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
(14)无所不至无所不及
无所不至与无所不及义同,只是程度稍轻,原指没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地方,后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大都为贬义。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即一切都能达到。例:①其文卓然自成一家,比司马迁、杨雄、韩愈,无所不及而有过之。②侵略军每到一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至。
(15)心猿意马心烦意乱
前者形容心思,欲念流荡散乱,控制不住。后者指心情烦躁,思绪纷乱。
(16)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大,后者的对象是静止不动的物品,前者既可指看不过来,也指接待应付不过来,对象是相对运动的景物、人或事情。
语病题:查断病句常用十招
提纲:①找主干,看搭配是否恰当②看并列短语,“搭配”“语序”“分类”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一致③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④看介词短语,是否缺主语⑤看数量词,是否重复、矛盾或不科学⑥看成对关联词,位置是否恰当⑦看两面词,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⑧看句式结构,句式是否杂糅⑨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矛盾⑩删除比较,判断是否赘余
2005年全国统一的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病句年年必考,分值为3分,而且05年全国一卷设置了两个小题考查即第3小题“没有语病的一句”和第4小题“语意不明确的一句”,分值升为6分,可见它的分量之重。这对规范汉语语法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病句的判断是否有章可循呢?当然有,下面赘述几招:
一、找主干,看搭配是否恰当
这是检查病句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招式。如:
(1)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农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05年浙江卷)动宾短语“依靠……含碘量”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去掉“含”“量”两字。
(2)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05年湖南卷)主干为“生物入侵是指物种”显然不对,主语“生物入侵”与宾语“物种”搭配不当,可以把“的物种”去掉,在“那些”后面加入“物种”。
(3)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05年山东卷)“歌声……焕发芳香”动宾搭配不当,“焕发”是视觉印象,“芳香”是嗅觉印象,可将“焕发”改作“散发”。
(4)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05年山东卷)主干“(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欢迎”其中“培养”与“欢迎”搭配不当,可改成“高校培养的学生深受欢迎”。
(5)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05年江西卷)主干“乒乓球馆是团体”主宾搭配不当,将“团体”改为“场所”。
(6)“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05年江苏卷)“传统的‘满堂灌’”属于教学方式,不是老师角色,主语“角色”与介词短语“由传统的‘满堂灌’”搭配不当,可将“角色”改成“教学方式”。
二、看并列短语,“搭配”“语序”“分类”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一致
并列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的语病:
1、搭配不当。如: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该句的宾语是由五个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该句的主干是“我看到乡亲、房子、街道、乡音、笑声”,谓语“看到”只能同“乡亲、房子、街道”搭配,不能同“乡音、笑声”搭配。因此在“街道”和“乡音”之间加个谓语动词“听到”。
2、语序不当。如:
(8)、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整理、研究和发掘”这个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发掘、整理和研究”。
3、分类不当。如:
(9)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05年全国卷一)“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并列关系不当,可将“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等生活用品”。
4、并列结构不一致。如:
(10)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05年北京卷)“善意姿态”与“长远战略”中的“善意”、“长远”可作使动用法理解,但“历史方向”中的“历史”作使动用法讲不通,可在历史方向之前加上“决定”之类的动词;同时删去“在于”,去掉“历史方向”之后的都好,形成一致的动宾短语并列。
三、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
无论是反问句式,还是否定陈述句式,常常会出现否定词多一个,从而造成语意相反。如:
(11)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去掉“难道吗”和“不”语意保持不变,即为“我们能否认这是真理”,语意相反,“删去一个“不”。
(12)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05年江西卷)删除“伪”字,“面具”含有“伪”之意,该句也可看作“语意重复”之病。
(13)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05年江苏卷)“避免”与“不”重复,语意说反了。
四、看介词短语,是否缺主语
介词短语误用造成主语残缺,这是最常见的语病。如:
(14)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影片的观摩。(05年全国卷一)缺主语,删去“自……以来”,让这介词短语变成主谓短语并且充当主语。
(15)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05年浙江卷)缺主语,去掉“在……中”,让“这部作品”作主语。
这种语病的改法都是删去介词,因为介词短语不能作主语,删去介词后,介词短语变成了名词或名词短语,就可作主语。
五、看数量词,是否重复、矛盾或不科学
看与数量词搭配的词语如“增加(减少)了”“增加(减少)到”是否科学准确,约数不能有重复表述或前后矛盾的文字,表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如:
(16)广东每年虾产品出口超过一亿美元以上,一旦被征收反倾销税,整个虾产品出口将遭受沉重打击。“超过”与“以上”重复,可以删去“以上”。
(17)据统计:河南省栽植泡桐至少二亿棵左右,泡桐栽种面积增加到一千万亩以上。“至少”与“左右”语意有重复,有矛盾,可删去“左右”。
(18)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可将“一倍”改为“一半”。
(19)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近40%以上。“近”与“以上”矛盾,删去其中任何一个。
六、看成对关联词,位置是否恰当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常常会出现关联词的位置不当,这是最常见的语病,也是最容易忽略的语病。成对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所在的两个分句,如果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放在共同的主语之后,如果主语不同,关联词语分别放在各自的主语之前。如:
(20)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05年北京卷)。两个分句的主干分别是:大戏让人们看到进步;大戏(让人们)看到可喜一步。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大戏”,后一分句承前省略,应将关联词语放在共同的主语“大戏”之后,因此“不仅”调到“让人们”之前即可。
(21)近年来,国家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关联词“不仅”所在的分句主语是“机构”,“而且”所在分句的主语是“许多人”,前后主语不同,关联词语应放在各自的主语之前,因此将“不仅”移到国家前。
七、看两面词,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
两面词如“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等,它常常造成“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意搭配不当。如:
(22)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05年全国卷一)主语中“能否”这个两面词表明主语是两面意思,宾语“重大意义”是一面,两面对一面,因此删去“能否”,改成一面对一面。
(23)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05年浙江卷)“进步与否”是两面,“国家富强”是一面,两面对一面,不妥,“是否”与“富强”不对称,因此去掉“与否”,改成一面对一面,或者在“国家”与“富强”之间加“是否”改成两面对两面。
(24)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05年山东卷)“抓不抓……关系……”两面对一面,前后不对应,可在“事业”与“后继有人”之间加“是否”或者将“抓不抓”改成“狠抓”。
八、看句式结构,句式是否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判断的关键是找句子的主干,可找到两套交叉的主干。当然从语意上分析,这种语病也可粗略地看作语意重复。如:
(25)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该句包含两个句子:一是“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关键是……”与“……是与……分不开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26)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后一句子包含两个句子:(这)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原因之一是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原因之一是……”和“(这)是因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27)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包括两个句子: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电磁力;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靠的是……”和“……是利用……来实现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九、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矛盾
1、歧义:句子中某个词语指代不明,或者一词多义,或者一词多(词)性或者不同的断句方式等造成语意不明,产生歧义。如:
(28)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05年全国卷一)“批评的人很多”是“批语他的人”还是“被他批语的人”多,不清楚。这是“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29)今天老师又在班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05年全国卷二)“自己”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我”。这也是“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30)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05年全国卷二)“很高兴”的主语(陈述对象)“指代不明”,既可以是“祁爱群”,又有可能是“援藏干部”。
(31)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05年全国卷二)“因患病住院”主语“指代不明”,既可以看作黄昆一人又有可能看成是黄昆、姚明两人。
(32)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05年天津卷)“晚上来的”可有两种理解:“晚”和“上”连续,意思与“白天”相对;“上”和“来”连续,“晚上来的”意思是“后上来的”。这是由不同的断句方式(标点符号)造成的歧义。
(33)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05年湖北卷)“投诉”雇主还是投诉编辑部,宾语指代不明。
(34)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家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05江苏卷)“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中的“和”字,既可作连词,那么“说服”的宾语则是“老师和你”,也可作介词,那么“说服”的宾语就只是“老师”,这是“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2、语义矛盾。如:
(35)已经是傍晚时分,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他独自坐着,久久地品未着这次考试失败的苦涩。“空寂无人”与“独自”语义矛盾。
十、删除比较,判断是否赘余
在通读句子时,感觉多余的成份,先删除,再比较通读,如果语意照样明确或更加明确,那么该成份则是赘余,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通读句子,凭借正确的语感。如:
(36)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05年天津卷)通读句子时,将“不足”和“不当”删除后,感觉句子更精练,语意更明确,简单分析可知“我们所缺乏的”应是“勇气”和“谋略”,也可将“缺乏”改作“表现出”。
(37)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全国卷三)只要通读句子就感觉“时”字多余。
从2005年的高来看,我们复习时要特别重视语意是否明确、搭配是否恰当的语病判断训练。答题时我们一要审清题干,是选“有语病”的一句,还是选“没有语病”的一句,明确四个选项的句子,“有语病”的多,还是“没有语病”的多;二要全神贯注地通读句子,调动自己平时积累的正确语感,感觉词句是否有病;三是运用以上招式即平时训练总结的经验,从理性上去判断。其实,“正确语感”和“训练总结的经验”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是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开的,在临场中要综合、灵活地运用,不断提高自己查断病句的第一感觉的正确率。
※文言文阅读板块
文言文阅读材料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考查的实词也仅限于“常见”。文言虑词的限定更为严格,不超过《考试说明》上规定的虚词共10个()。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一范围。
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均为选择题,共3题,占9分。主要考查文言基础知识,能力要求为理解和分析综合。
由于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而不像现代文阅读那样通过直接表述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直接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较少,一般通过考查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来检测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程度。这种选择题一般有下面两个特征:
(1)内容错位。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指代、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颠倒时间,混淆因果。如1996年全国卷文言文第8题目的D项:“数年后回谷大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原文说郭永离去官职几年经过大谷,并不是数年后回大谷复职。
(2)违背事理。试题选项节摘原文,看起来与原文一样,实则违背事理。常见的有:强为因果,强为转折,强为条件,主客颠倒等等。做题时,要将题与文对照,要结合文章主旨,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总之,做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关键在于文言基础知识,在于读懂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翻译指津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或语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均采用选择题。但2002年起则改由考生直接翻译,分值也由3分增至5分。
笔者有这样的体会: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们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提高。
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六)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
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

※诗歌鉴赏板块:答题技巧谈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下面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点,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例如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书法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例如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例如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例如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骛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例如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叙述、议论)什么+抒发什么情
7、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融情于景。本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现代文阅读板块:
散文阅读
1、命题者的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高考散文阅读,必须首先了解命题者的选题意图,然后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成竹在胸,应对自如。
从已选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散文材料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高考命题组选材的标准,也即文章本身具有的共同点: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永恒光芒。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民族封闭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父母亲族的爱、悲欢离合的家史及邻里乡情),2004广东卷《说树》(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和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20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中国人要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包括近年地方的模拟题中的阅读篇章来看几乎都有这些共同的特点,象04华师附中《声音的联想》(表达出作者对淳朴大自然的热爱)05广州模拟《雨和瓦》(表现有亲情在,人就不会感到恐怖与孤独)06惠州模拟《白天鹅的记忆》(通过写白天鹅的遭遇,激浊扬清,惩恶扬善)06广州模拟《烟囱里的兄弟》(通过塑造三只勇敢面对生存艰难的城市生活的小麻雀形象,寄寓了“我”勇敢面对困境的愿望,同时也批评了那些鄙视农民的城市人的意识)等。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就是现实,做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也同时是我们这个时代骄子,同学们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从而提高我们鉴别和赏析能力。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关心亲人,热爱家乡和祖国,培养同学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明白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明白了命题者选题的策略,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2、应试者的策略
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语言是较规范的,构思是较新颖的,结构是较严谨的。那么怎样才能解读好高考散文呢?
(1)从整体把握。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决定了散文内容的广阔和丰富性,全文好象只是一些片断、一些场面或景物组合。因此鉴赏散文时首先要努力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感情脉络,特别是文章的主旨,从而能尽快地剥去散文的看似凌乱的“形”。因此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出文章大致的观点(文章情感、段落中心句子等),划出层次结构。这样才能使其后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这样整体的基调把握准了,对局部的情感或倾向才能做出正确分析,对特定语境中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出深刻的品味。在散文阅读中注意文中的人、事、物、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它们都应该紧紧围绕“神”来组织的。所以同学们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2)注重因果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散文中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好的散文中,及没有孤立的景和物,也不存在抽象的情。随着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其中的因果关系逐步呈现出来。如《壶口的黄河》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文中前面说到:“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从这些原因中我们不难得出“有中国人的肤色;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这一答案。另外,要使“因果分析”准确,不但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充足性还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3)掌握基本表达方式。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散文在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情感往往会借助一写文学创作的手法,或“比喻”“拟人”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或“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或“对比”“衬托”突出强调、侧面烘托主题思想。有的还通过“细节描写”“情景交融”“铺垫”“照应”“象征”等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深刻地表现。如《壶口的黄河》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
散文阅读是一种鉴赏性阅读,不仅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确怎么样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4)把握好解答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力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如《壶口的黄河》18题: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先看原文中的文段:“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再看标准答案: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因此要细读相关文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
小说阅读

※语言运用板块:
※作文板块:作文急救策略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的提着的心也越来越紧。面对语文考试的半壁河山——作文,我们岂能坐以不理?笔者拟就结合高考作文的阅卷和高考作文的一般特点来谈谈如何采取急救来“恶补”一下作文,以期挽半壁河山于既倒。希望本文对即将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们有所裨益。
一、审话题,挖内涵。
自从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后,形式是越来越开放了,给予考生的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对于考生的限制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但是无论话题怎样变化,笔者认为,命题者对于考生的隐性要求并没有出现根本的变化,即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和他人、关注集体、关注历史、关注未来等等。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发觉,考试作文都可以体现出这样的一个共同点来,即:要求考生体现出“自我”与“他人”的“以人为本”的关照意识。也就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自我与历史、自我与将来等等。因此,考生一定要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如:“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忘记与铭记”、“说安”、“跑的体验”等话题的审查。可以这样来概括,对于话题作文的思考,总是可以上升到这样的一个层面。只要做到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即使没有很有文采,但是大都可以是有一定深度的。
二、确定写作形式,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来写作。
对于高考作文,虽然我们反复在提,不能一味的以形式来求新,但是我们观察高考优秀作文,却常常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多数作文都有比较特殊的形式。而我们传统的写作形式却往往是一个题目,接下来就是长篇的正文。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这样的写作形式,我们往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这样一个求异、求新的时代,日新夜异的变化层出不穷,阅卷老师难道就是独立于这样一个尘世之外的人吗?所以,我们适当的考虑一定的写作形式,再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我们多得上一些分数的。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容易得到阅卷老师亲睐的常用形式有:引用式(在文章开头写一段引语作为题记,然后才是正文,而引语往往起到一种或深化题旨,或画龙点睛的左右,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初步确定一个思路和方向)、散化式(文章开头可以用一段引语,正文部分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写作空间比较大,对于不擅长组织材料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中最佳写作方式)、故事新编(将传统的故事按照现代的方式来重新解读,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或另辟蹊径,一构思内容见胜)等。常用文体有散文(尤其是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议论文(但不能是干瘪的议论,多是那种夹叙夹议的)、小说(比如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等)、记叙文(写出真情,能够唤取普遍共鸣的感情类文章)等。而有些考生在本身缺乏写作功底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创新,一味的追求形式,将文章写成说明书、实验报告等,将文章弄得四不象,让人一看就不能产生好感,更不用说得高分了。
三、精选题材,确定范围,突破窠臼,力求创新。
每个考生,寒窗苦读十多载,多少总会有一些自己的积淀,都会有一些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东西。当前流行一种这样的说法:“每个考生都应该有一盆属于自己的泥土。”意即我们通过多年的语文学习,都应该有对自己有着较深影响的文学性的东西存在。但是,面对作文,我们有一些人束手无措,无从下手。除了确实储备有限以外,很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对知识不能调动,不能将储备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当然临近高考,这样说似乎有一些迟了,但是对已有的储备进行一番梳理,却是必须的。反思一下自己对某一类的题材掌握得怎样了,比如家国方面、历史方面、人生理想方面、道德情操方面、社会问题方面等等。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但是,如果我们手中的都是一些为多数人熟知的东西,而又在作文中反复写出来,对阅卷老师来是说,这样的作文,怕是一种折磨吧。所以,对于材料,我们一定要出奇制胜,即使是已经比较陈旧的素材,我们也要从不同的角度的写出新意。创新,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因为它可以充分的体出一个考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万不可小视啊。
四、巧命题。题目要讲诗化,哲理化。
有一句永远要说的老话,“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但是我们怎样来使自己的眼睛让别人即使匆匆的一瞥也会留下难忘的印象呢?这显然有一种命题的艺术。观察高考优秀作文,多是有一个精彩的题目。好的题目多具有共同点,即:或直露得让人触目惊心;或含蓄得让人回味无穷;或充满哲理,使人再三品味;或充满诗意,让人如含英咀华。如:《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2001)、《泥水里的笑容》(2002)、《路是月的痕》(2002)、《苏轼的赤壁》(2004)、《永远的苏武》(2005)、《千年一叹》(2006)等,不难发现,好的标题,要么来源于诗句的化用,要么来源于名人的言论,要么是就是精心的构思。而有的人就直接的将话题作为了文章的题目,虽无不可,但是就如同一双毫无特点的眼睛,怎么呢能够给人留下好而深刻的印象呢?因此,无形中常常影响作文的得分。如果说文章精彩则罢,所谓“一俊遮百丑”。但是,如果文章平平,那就会让人觉得是处太少,所谓“吹毛求疵”嘛,人之常情。
五、深构思,一定要写出作文的深度。
追求深刻,这是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的一个评分原则。可见,深刻的作文,是受到大家亲睐的。它直接体现了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意料与情理的较量》一文。而在高考考场中却不时的传来这样作文,将简单的问题人为的复杂化,将原本可以概括精练的内容故意拉长,填充字数。考生是绞尽脑汁,阅卷老师是漠然视之这文章,怎一个“糟糕”了得!上文已经在审话题部分谈到,要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就是要求做到作文的深刻。
六、讲文采,至少要有作文的亮点。
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云山雾水的表达,或重复罗嗦的语句,或平淡不惊的内容,或按部就班的材料。想一想,这样的作文怎能得到别人的喜欢?更遑论高考阅卷场上老师在翻来覆去的重复工作中,该看到了多少大同小异的作文啊!因此即使是就阅卷心理而言,如果在过程中能够给老师一种眼睛突然为之一亮的感觉,那这样的作文想不引起老师的重视和注意都难啊!
讲究文采,大体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一)、多引用或化用经典的诗词名句。如写家国题材的,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有关屈原、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苏轼、岳飞、林则徐等古人的千古名句。在平时积累整理的基础上,在考场上我们可以随手拈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二)、用警句的形式精练的概括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如2005年四川一考生作文《永远的谭嗣同》。考生一定要把思路驰骋到广阔的时空,穿越古今中外,尽力搜寻自己大脑中储备的材料,去粗取精,将之纳入自己的作文中来;(三)、无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行文中应该考虑到句式的整齐和灵活。如多用排比句、修辞句等组成的整句形式,间或以灵活的散句,让文章给人一种气势贯通而不拘变化的感觉。如:《意料与情理的较量》一文“弑义帝以驱范增,信刘邦而中反间,失范增又失诸将,拥万军却无良将,气焰高而不虚心纳下,生活奢侈而不知节制”,读来顿觉气势酣畅,尽一唱三叹之妙。
七、辟蹊径,稳中求胜。
近年来的高考都在讲究创新,如果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此还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的话,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对此的认识已经趋于成熟。基本上可以明确,所谓“创新”即是考生在立意、形式、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一个话题,不要以为自己一看就觉得可以动笔成文了,越是这样,你越不能轻易开始动笔。要知道,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要求充分的体现出考生的个性认识特点。你认为容易作文,别人未必不如此认为,如果都这样,个性特征怎能得以体现?那样的作文多半是千篇一律的为文,要想在那样的作文中选出一篇颇具特色的文章来,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一篇《赤兔之死》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正面例子。
但是,求创新的同时,我们又不能轻易的去冒险。高考毕竟是关涉到一个人前途发展的事情,如果贸然的去为了追求一味的“新”,而又不能确实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那样的作文恐怕会是更加的失败的。这样的例子我们几乎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发现。所以我们还是提倡稳中求胜,稳中求新,切不可把一次重要的高考轻率的当作作文写作的尝试。
八、美化卷面,工整书写。
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卷面的美观,工整的书写都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特别是在高考作文中这一要求尤其显得更加的突出。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阅卷老师要“完成”那样多的任务,其“认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不知道多少作文是在阅卷老师的大笔一挥之下,要么成了煌煌大作,要么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考场中的又多是一些“中庸”的作文,老师多给一个四平八稳的分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靠什么来取得阅卷老师的厚爱,除了卷面和书写外实无他途。也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把字写得非常的成体,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干净、清楚就行了。可以这样说吧,书写及卷面好了,考生得上几分的人情分是没有问题的。
结尾:高考临近,形势逼人。写作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平时做到了“厚积”,才能在考场中“薄发”。但是,在高考前夕,针对高考要求,了解高考作文特点,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我们广大的考生而言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愿广大考生在今年的高考竞技场上都能旗开得胜,蟾宫折桂!

※考前准备指导:10项绝招帮助你高考超水平发挥
高考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同时,也取决于临场的发挥。下面结合数学科的特点,谈几条高考的建议,以便使同学们临场不慌,并能在紧张的高考中超水平发挥。
一、提前进入“角色”
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早晨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
如:1.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全(笔、橡皮、作图工具、身分证、准考证等)。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一些经验表明,“过电影”的成功顺利,互问互答的愉快轻松,不仅能够转移考前的恐惧,而且有利于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
 二、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间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
①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高考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高考多了,没什么了不起”,“高考,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三、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三件事。
1、顺利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立即稳定)。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漏做题,对每道题各占几分心中有数,大致区分一下哪些属于代数题,哪些属于三角题,哪些属于综合型的题。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四、信心要充足,暗示靠自己
答卷中,见到简单题,要细心,莫忘乎所以,谨防“大意失荆州”。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不能急。高考全程都要确定“人家会的我也会,人家不会的我也会”的必胜信念,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五、三先三后
在通览全卷、并作了简单题的第一遍解答后,情绪基本趋于稳定,大脑趋于亢奋,此后七八十分钟内就是最佳状态的发挥或收获丰硕果实的黄金季节了。实践证明,满分卷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考生都只能拿下部分题目或题目的部分得分。因此,实施“三先三后”及“分段得分”的高考艺术是明智的。
1、先易后难。就是说,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先做A类题,再做B类题。当进行第二遍解答时(通览并顺手解答算第一遍),就无需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
2、先高(分)后低(分)。这里主要是指在高考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使时间不足时少失分;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3、先同后异。就是说,可考虑先做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这样思考比较集中,知识或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一般说来,高考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的转移,思考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必须进行从这一章节到那一章节的跳跃,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和过陡的跳跃。
三先三后,要结合实际,要因人而异,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
 六、一慢一快
 就是说,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题目本身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看清题意。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凡是题目未明显写出的,一定是隐蔽给予的,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不要怕慢。
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啰嗦重复,尤忌画蛇添足。一般来说,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应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而严谨。
七、分段得分
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得深,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
鉴于这一情况,高考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其实,考生的“分段得分”是高考“分段评分”的逻辑必然。“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经验表明,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
2、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①缺步解答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确实是个好主意。
②跳步答题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高考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
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事实上,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以保持卷面的工整。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③退步解答
 “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这样,还会为寻找正确的、一般性的解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④辅助解答
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既必不可少而又不困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
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给分偏高。
有些选择题,“大胆猜测”也是一种辅助解答,实际上猜测也是一种能力。
 八、以快为上
 如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高考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一至二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一般,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
九、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平时做作业,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高考却不然,只有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十、立足一次成功,重视复查环节,不争交头卷
答卷中要做到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
在确信万无一失后方可交卷,宁可坚持到终考一分钟,也不做交卷第一人。

相关知识

《诗经》知识点梳理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诗经》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诗经》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一、注音
煤屑()幽僻()蓊()郁踱()步
袅()娜收敛()入殓()裙裾()
落蕊()一椽()廿()四桥移徙()
涸()辙()之鲋斑驳()
揠()苗助长
惊鸿一瞥()百无聊赖
《诗经》两首
一、诗经六义:内容:风


手法:赋


二、《五经》分别是:
三、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孩提始齔垂髫总角豆蔻
束发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命
耳顺/花甲古稀耄耋期颐
三、注音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于()嗟()鸠()兮
桑葚()渐()车帷裳()体无咎()言
夙()兴夜寐隰()则有泮()
玁()狁()之故王事靡()盬()
雨()雪霏霏
四、通假字(不想打了,地方留着,你们自己整理)
五、补充名句并翻译
1、以借代手法写出女子等待以及见到心上人的句子是
,。,。
2、比喻女子容颜以及爱情的美好和凋落的句子分别是
,。,。
3、以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比喻女子不能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4、女子出嫁在娘家辛苦劳的句子是
,。
5、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表达相同意义的句子是
,。
6、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试从这一角度赏析这几句诗。
六、《诗经》名句积累
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2、悠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子衿》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

点。

二、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

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

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

的相反。

三、经济地理特征

所谓“经济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主要物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等。那么,如何去归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呢?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回答:

一、经济体系的性质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日本、西德、美国等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则是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二、工业地理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生产设备好。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赖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又如西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莱茵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境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又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北部平原发展了乳肉畜牧业,并种植麦类、马铃薯、甜菜等。中部高原山地发展了乳牛业。南部的河谷种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四、交通运输及其他这里主要指公路、铁路线,内河航运与海上航线,主要交通枢纽和港口,海陆交通联运,货物流向等方面,有些还可考虑它的名胜古迹及历史纪念地。例如法国的巴黎,位于巴黎盆地中部,跨塞纳河两岸,河上有大桥沟通。水上运输方便。市内有多条铁路和运河通往全国各地。那里集中了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巴黎又是一

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八七一年建立过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中心区还有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是否合理等等。例如苏联。森林、矿物和土地资源都很丰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和东欧平原的北部布着针叶林。它的煤、铁、石油、天然气、锰、铜、铅、锌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东欧及西西伯利亚地区平原辽阔,有利开发。境内大河不少,为水运、水利、水力、航运、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方位词的正确使用方位词是日常用语的常用词,但往往有部分学生使用随意,错误丛生。在地理学习中用好方位词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在地理学习时使用方位词有如下几类原则:

 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宁绍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平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西藏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

的汇合处。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

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平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

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

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平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们

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极星的地平

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容易,实际上欲经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

举。平时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

可随之避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

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

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着。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

,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着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八、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一、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

点。

二、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

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

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

的相反。

三、经济地理特征

所谓“经济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主要物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等。那么,如何去归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呢?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回答:

一、经济体系的性质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日本、西德、美国等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则是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二、工业地理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生产设备好。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赖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又如西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莱茵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境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又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北部平原发展了乳肉畜牧业,并种植麦类、马铃薯、甜菜等。中部高原山地发展了乳牛业。南部的河谷种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四、交通运输及其他这里主要指公路、铁路线,内河航运与海上航线,主要交通枢纽和港口,海陆交通联运,货物流向等方面,有些还可考虑它的名胜古迹及历史纪念地。例如法国的巴黎,位于巴黎盆地中部,跨塞纳河两岸,河上有大桥沟通。水上运输方便。市内有多条铁路和运河通往全国各地。那里集中了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巴黎又是一

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八七一年建立过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中心区还有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是否合理等等。例如苏联。森林、矿物和土地资源都很丰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和东欧平原的北部布着针叶林。它的煤、铁、石油、天然气、锰、铜、铅、锌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东欧及西西伯利亚地区平原辽阔,有利开发。境内大河不少,为水运、水利、水力、航运、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方位词的正确使用方位词是日常用语的常用词,但往往有部分学生使用随意,错误丛生。在地理学习中用好方位词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在地理学习时使用方位词有如下几类原则:

 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宁绍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平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西藏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

的汇合处。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

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平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

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

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平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们

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极星的地平

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容易,实际上欲经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

举。平时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

可随之避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

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

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着。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

,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着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八、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苏武传》知识点梳理


《苏武传》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畔主背亲
2.与旃毛并咽之
3.空自苦亡人之地
4.法令亡常
5.毕今日之驩
6.因泣下霑衿
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8.信义安所见乎
9.前以降及物故
二、词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2)且陛下春秋高
(3)我丈人行也。
(4)兄弟亲近
2.(1).单于壮其节
(2)诚甘乐之
3.(1)欲因此时降武
(2)空以身膏草野
(3)反欲斗两主
(4)单于愈益欲降之
(5)何久自苦如此
(6)王必欲降武
3.(1)天雨雪
(2)羝乳乃得归
(3)杖汉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4.(1)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稍迁至栘中厩监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4)虞常果引张胜
(5)私候胜曰
(6)以货物与常
(7)收系张胜
(8)会论虞常
(9)当死/当相坐
(10)君因我降
(11)白单于
(12)武复穷厄
(13)扶辇下除
(1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15)匈奴诡言武死
(16)具自陈道
(17)如惠语以让单于
(18)凡随武还者九人
三、句
(一)特殊句式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为降虏于蛮夷。
(6)何以汝为见。
(7)子卿尚复谁为乎。
(8)何以复加。
(9)信义安所见乎?
(10)见犯乃死,重负国
(1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2)皆为陛下所成就
(13)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14)何以过陵
(15)为降虏于蛮夷
(16)言天子射上林中

(二)翻译
1.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
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4.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4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