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上述诗句都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有关,你知道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吗?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 官渡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材料一的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曹操率先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役?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3)说说这次战役中曹操胜利的原因。
答案:(1)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2)官渡之战。曹军以少胜多。
(3)客观方面:①袁绍骄傲轻敌;②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②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③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要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板块二 赤壁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请回答:
(1)材料中“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
(2)材料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说说与此次战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3)请列出这次战役中弱方取胜的原因。从中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魏 蜀 吴
(2)战役:赤壁之战。成语或典故: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
(3)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任选两点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过渡语: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结合本目知识,制作表格,归纳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4)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1)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

(2)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如图所示:
(4)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吴: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
4.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丕D.曹操
5.三国时期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教材图
片分析1.官渡之战形势图: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识读图片时,要注意把握示意图中的官渡、乌巢等地点,以加深对战役进程的了解。
2.《三顾茅庐》: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曾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住所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见了刘备,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许,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3.三国鼎立形势图:识读地图时,找出魏、蜀、吴三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中找出三国的都城所在地以及官渡、赤壁、夷洲的具体位置。
史料积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教学反思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在这个朝代歌中,魏、蜀、吴三国是如何灭亡的?西晋是“二晋”之一,它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7课吧!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请观看视频《西晋的统一》。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都曾希望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晋政权。但西晋的统一极为短暂,为什么说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对西晋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来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 西晋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tà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请回答:
(1)材料说明当时西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2)简要说说西晋的建立和短暂统一的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灭亡;从客观上看,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过渡语: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板块二 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混战在哪里展开?
(2)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3)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4)西晋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
答案:(1)晋惠帝。洛阳一带。
(2)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②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
(3)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下去。
(4)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耗竭了西晋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过渡语:西晋建立后,统治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请回答:
(1)材料表现了哪种民族交流方式?通过民族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什么?
(2)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内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哪里?
(3)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迁徙杂居。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
(2)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业民族在经济上历来有互补的需求,是民族交融趋势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交融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民族交融。
结束语: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交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C )
A.魏、蜀、吴B.魏、吴、蜀C.蜀、魏、吴D.蜀、吴、魏
2.西晋第一个皇帝是( D )
A.司马懿B.司马师C.司马昭D.司马炎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
A.西晋B.东汉C.西汉D.曹魏
4.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故事有关,“乱七”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C )
A.东汉B.西汉C.西晋D.秦朝
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 A )
A.匈奴、羯、氐、羌、鲜卑B.匈奴、蒙古、氐、羌、鲜卑
C.匈奴、羯、氐、羌、蒙古D.匈奴、羯、氐、满、鲜卑
教材图
片分析1.西晋持刀陶俑:此俑高20厘米,195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出土。这是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西晋时期继续保持着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门阀大族拥有大量部曲,即“家兵”。
2.敕勒川狩猎图:此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墓壁画摹本。该壁画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有崇山、平川、草原、河流和树丛,还有各种动物,如鹿、虎、猴,它们在树丛中和草地上奔跑跳跃。河中有很多鱼,猎人们紧衣装束,骑马在山林平川上射猎。
3.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此图反映了西晋时我国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内迁的分布情况。依照图例在图中将内迁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标注出来,加深印象。同时,观察一下内迁少数民族的大致分布区域。
史料积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反思

延伸阅读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科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万的人倒毙疆场,无人收葬,白骨遍野,袅无人烟,活命的还不足百分之一,想起来使人断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作乱关中的景象:战乱波及之处,民不聊生,一个饥饿的妇人,把亲骨肉抛弃,听到婴儿的哭啼声,硬着心肠擦着眼泪走开。)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加以总结:建安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
2、陶渊明与田园诗
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二、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三、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
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万的人倒毙疆场,无人收葬,白骨遍野,袅无人烟,活命的还不足百分之一,想起来使人断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作乱关中的景象:战乱波及之处,民不聊生,一个饥饿的妇人,把亲骨肉抛弃,听到婴儿的哭啼声,硬着心肠擦着眼泪走开。)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加以总结:建安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
2、陶渊明与田园诗
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二、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三、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
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6、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5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