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xx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xx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20xx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得:
20xx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②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
20xx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20xx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扩展阅读

高考物理知识点速查复习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三定律
①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对每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③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即,常用开普勒三定律来分析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运动速率的大小。
(2)万有引力定律:○1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公式:,
G=6.67×10-11N.m2/kg2.○3适用条件:适用于相距很远,可以看做质点的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也可用此公式计算,其中r指球心间的距离。
(3)三种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注意:①V1=7.9Km/s是最小的发射速度,但是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当V1=7.9Km/s时,卫星近表面运行,V运=7.9Km/s。
②当7.9Km/sv射11.2km/s时,卫星在离地较远处运行,v运7.9km/s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开普勒三定律应用
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这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我们把行星的椭圆轨道近似地当作圆,若用r代表轨道半径,T代表公转周期,则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为r3/T2=k.
因用周期T表示,则把代入基本方程即得:
显然这个量k只与恒星的质量M有关,而与行星其他任何物理量均无关。
2、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若已知人造卫星绕地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地球的质量为M。
由得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为
由得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为:
由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为:
由得卫星运行的周期为:
由得卫星运行的动能:
即随着运行的轨道半径的逐渐增大,向心加速度an、线速度v、角速度ω、动能Ek将逐渐减小,周期T将逐渐增大.
3、会讨论重力加速度g随离地面高度h的变化情况。
4、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的质量。
通过观天体卫星运动的周期T和轨道半径r或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的半径R,就可以求出天体的质量M。
以地球的质量的计算为例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根据:
得: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半径r
根据:得:
(3)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根据:和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得:——此式通常被称为黄金代换式。
5、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平均密度。
通过观测天体表面运动卫星的周期T,,就可以求出天体的密度ρ。
6、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卫星的高度。
通过观测卫星的周期T和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及行星的半径R可以求出卫星的高度。
7、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恒量关系式。
8、会求解卫星运动与光学问题的综合题
9、二个特殊卫星
(1)通讯卫星(同步卫星)
通讯卫星是用来通讯的卫星,相当于在太空中的微波中继站,通过它转发和反射无线电信号,可以实现全地球的电视转播.这种卫星位于赤道的上空,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犹如悬在空中一样,也叫同步卫星.
要使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卫星运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必须相等(即为24小时);卫星绕地球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必须相同,即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又因为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来自地球对它的引力,方向指向地心,因此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须通过地心,即与赤道平面重合。.
因已知T,将代入基本方程得:
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地=6.4×106m,地球的质量M=6.0×1024kg,用h表示卫星离地的高度,则R地+h=r=4.2×107m,即h=3.6×107m.所有的同步卫星均在赤道的上空离地为3.6×107m的高处的同一轨道上以相同的速率运行,当然同步卫星间绝不会相撞.
(2)近地卫星
把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卫星称之为近地卫星,它运行的轨道半径可以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R0,其轨道平面通过地心.若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则
由得:
由得:
由得:
若将地球半径R0=6.4×106m和g0=9.8m/s2代入上式,可得v=7.9×103m/s,ω=1.24×10-3rad/s,T=5074s,由于,和且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r>R0,所以所有绕地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卫星线速度v<7.9×103m/s,角速度ω<1.24×10-3rad/s,而周期T>5074s。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静止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尽管地球对物体的重量也为mg,尽管物体随地球自转也一起转,绕地轴做匀速率圆周运动,且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与近地卫星、同步卫星有相似之处,但它的轨道平面不一定通过地心,如图2所示.只有当纬度θ=0°,即物体在赤道上时,轨道平面才能过地心.地球对物体的引力F的一个分力是使物体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mω2r,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量mg,即引力F不等于物体的重量mg,只有当r=0时,即物体在两极处,由于f=mω2r=0,F才等于mg.。
10、人造卫星失重问题
11、卫星的变轨运动问题
卫星由低轨道运动到高轨道,要加速,加速后作离心运动,势能增大,动能减少,到高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速度小于低轨道上的速度。
当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卫星,它将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它发射的速度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则它将围绕地球做椭圆运动.有时为了让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要在卫星发射后做椭圆运动的过程中二次点火,以达到预定的圆轨道.设第一宇宙速度为v,则由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有G=m.在地球表面若卫星发射的速度v1>v,则此时卫星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应小于卫星以v1绕地表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m,故从此时开始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在卫星离地心越来越远的同时,其速率也要不断减小,在其椭圆轨道的远地点处(离地心距离为R′),速率为v2(v2<v1),此时由于G>m,卫星从此时起做向心运动,同时速率增大,从而绕地球沿椭圆轨道做周期性的运动.如果在卫星经过远地点处开动发动机使其速率突然增加到v3,使G=m,则卫星就可以以速率v3,以R′为半径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同样的道理,在卫星回收时,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做圆周运动的卫星速率突然减小,卫星将会沿椭圆轨道做向心运动,让该椭圆与预定回收地点相切或相交,就能成功地回收卫星.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卫星在某一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速率为一确定值,若卫星突然加速(或减速),则卫星会做离心(或向心)运动而离开原来的轨道,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飞船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和它在同一轨道上同向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此时若仅使它速度增大,能否追上卫星?若飞船加速,则它会离开原来的圆轨道,所以不能追上.它只有在较低的轨道上加速或在较高的轨道上减速,才有可能遇上卫星.
四、万有引力问题全解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是任意的吗?
在地球上空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的力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卫星即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也可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靠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指向地心.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时刻指向它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因此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必与地心重合.而这样的轨道有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有与赤道共面的赤道轨道和通过两极点上空的极地轨道,当然也应存在着与赤道平面成某一角度的圆轨道,只要圆心在地心,就可能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圆轨道.如图6-5-2.
2.人造卫星的运行周期可以小于80min吗?
(1)从卫星的周期讨论
设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m,运转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地球的质量为M,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引力,有
m=G,可得T=
由周期公式可以看出:卫星轨道半径r越小,周期也越小,当卫星沿地球表面附近运动时,即r=R地=6.4×106m,周期最短,此时
T=≈5.1×103s=85min.
显然,T大于80min,所以想发射一周期小于80min的卫星是不可能的.
(2)从卫星运动的轨道半径讨论
假设卫星的周期为80min,则轨道半径r3=
r3==≈2.3×1020m3
得出r≈6.2×106m<R地
显然不能发射一颗这样的卫星.
(3)从地球提供的向心力讨论
地球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向心力为:F=G
T=80min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为:F′=
当r=R地=6.4×106m时
F=N≈9.8mN,
F′==N≈10.96mN.
当r=R地时,地球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向心力最大,≤9.8mN,又由上分析可知,因此,要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卫星是不可能的.
(4)从卫星的环绕速度讨论
设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环绕速度为v,则有G=得出:v=
由公式可知:r越小环绕速度越大,当r=R地=6.4×106m时,卫星环绕地球的速度最大.
vmax==≈7.9×103m/s
若地球卫星的周期为80min,则其绕地球的线速度为
v==≈8.4×103m/s
由此可见,v>vmax,显然不可能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地球卫星.
3.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是一回事吗?
卫星的发射速度是指在地面(发射站)提供给它的速度.上面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都指的是发射速度.当卫星在预定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运行速度,只有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相等,而对于在离地较高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其运行时的速度与地面发射速度并不相等,因而到达预定轨道后其运行速度要比地面发射速度小.实际上按照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则由G=m,得v=可知:卫星绕地球的运行速率仅由其轨道半径来决定,轨道半径越大即离地越高,其运行速度越小,但我们又知道要想将卫星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地面发射时需要提供给卫星的速度越大,这与在越高轨道上运行速度越小并不矛盾,因为其中一个指运行速度,一个指发射速度.由于卫星绕地球可能的圆轨道中半径最小值为地球半径R,因此由v=得到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是所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因此,关于第一宇宙速度有三种不同说法: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是环绕地球表面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是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
4.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有什么区别?
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二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地球的半径R,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①对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分析
前面已经有过讨论,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对于赤道上的物体,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在一直线上时,重力大小等于万有引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之差,它的向心力远小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由于离开了地球,它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②对它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的分析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于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因此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应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即24h,当然也可由此计算出其线速度和角速度.而绕地球表面运行的近地卫星,其线速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它的周期可以由公式求出:G=mR,求得T=2π,代入地球的半径R与质量,可求出地球近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T约为84min,此值远小于地球自转周期.
综上所述,赤道上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近地卫星的区别可以概括为:①赤道上物体受的万有引力只有一小部分充当向心力,另一部分作为重力使得物体紧压地面,而近地卫星的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卫星已脱离地球;②赤道上(地球上)的物体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而近地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处于高速旋转状态.
5.同步卫星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成功发射了许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些卫星当中,有一类特殊的卫星,即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的同步卫星就是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卫星.该卫星始终处在地球表面某一点的正上方,其轨道通常称为地球静止轨道,人造地球同步卫星在无线通讯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图6-5-4所示,假设卫星在轨道B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引力F引的一个分力F1提供,由于另一分力F2的作用将使卫星轨道靠向赤道,故只有在赤道上空同步卫星才可能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

图6-5-4
由G=mω2(R+h)=m()2(R+h)得
h=-R(T为地球自转周期,M、R分别为地球质量、半径)
代入数值得h=3.6×107m
由此可知:要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卫星运动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h=8.64×104s).
②卫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
③卫星距地面高度有确定值(约3.6×107m)
同步卫星的发射简介
发射同步卫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线发射,由运载火箭把卫星发射到36000km的赤道上空,然后做90°的转折飞行,使卫星进入轨道;另一种方法是变轨发射,即先把卫星发射到高度为200~300km的圆形轨道上,这条轨道叫停泊轨道,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时,末级火箭点火工作,使卫星进入一条大的椭圆轨道,其远地点恰好在赤道上空3600km处,这条轨道叫转移轨道.当卫星到达远地点时,再开动卫星上的发动机,使之进入同步轨道,也叫静止轨道.在第一种发射方法的整个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在入轨前始终处于动力飞行状态,要消耗大量燃料,还必须在赤道上建立发射场,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发射方法,运载火箭消耗的燃料少,发射场的位置也不受限制.目前,各国发射同步卫星都采用第二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在操作和控制上都比较复杂.
由于地球的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是一定值,因此,各国所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都只能定点于赤道上空约3.6×104km处,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也一样大,但各国的同步卫星定点于不同径度点的上方(我国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一颗地球的同步卫星,8天后定位于东经125°的赤道上空,我国是少数几个能独立发射同步卫星的国家之一).
6.人造卫星简介
晴朗的夜空,当你抬头仰望满天星斗时,有时会看到一种移动的星星,它像天幕上的神行太保匆匆奔忙,它们是什么星?在忙些什么?
这种奇特的星星并不是宇宙间的星球,而是人类挂上天宇的明灯——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巡天遨游,穿梭往来,忠实地为人类服务,给冷寂的宇宙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km.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太阳同步轨道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km,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人造卫星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
万有引力=GmM/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1米的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20xx高考物理复习资料:万有引力


20xx高考物理复习资料: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匀速圆周运动公式总结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平抛运动公式总结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二、万有引力定律)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二、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2.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3.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具

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一个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是由物体所受实际力的合力或分力来提供的。另外我们还知道,月球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地球对月球有引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个粉笔头由静止释放,粉笔头会下落到地面。

实验:粉笔头自由下落。

同学们想过没有,粉笔头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同学可能会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种力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是。)这个问题也是300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牛顿的结论也是:是。

既然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是一种力,那么这种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只有地球对物体有这种力呢,还是所有物体间都存在这种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万有引力定律

二教学过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代,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考吧。当时“日心说”已在科学界基本否认了“地心说”,如果认为只有地球对物体存在引力,即地球是一个特殊物体,则势必会退回“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而认为物体间普遍存在着引力,可这种引力在生活中又难以观察到,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答出:一般物体间,这种引力很小。如不能答出,教师可诱导。)所以要研究这种引力,只能从这种引力表现比较明显的物体──天体的问题入手。当时有一个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数据得到了一个规律: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3次方与运动周期的2次方之比是一个定值,即开普勒第

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

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改其中G为一个常数,叫做万有引力恒量。(视学生情况,可强调与物体重力只是用同一字母表示,并非同一个含义。)应该说明的是,牛顿得出这个规律,是在与胡克等人的探讨中得到的。

2.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下面我们对万有引力定律做进一步的说明:

(1)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虽然我们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是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导出的,但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太阳与行星都不是特殊的物体,所以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也正因为此,这个引力称做万有引力。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相比过于小了,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是:

板书: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距离r,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两个物体相距很远,则物体一般可以视为质点。但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例如物体是两个球体,r就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3)万有引力是因为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从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看出,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质量决定,所以质量是万有引力的产生原因。从这一产生原因可以看出:万有引力不同于我们初中所学习过的电荷间的引力及磁极间的引力,也不同于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分子间的引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812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