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要点(4-6单元)
表内乘法(一)(二)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3=12或3×4=12
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
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2018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要点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先读题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和……一共…….?
……比……..多多少/几……?
……比……..少多少/几……?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单元加与减
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
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购物
一、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1角=10分
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一、乘法的意义: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
一、2的乘法口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
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三、4的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
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
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4。
四、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5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5。
五、用乘法解决问题,在计算时,要准确地运用乘法口诀。
第六单元测量
一、测量长度的单位
1、米和厘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或1m=100cm
二、用尺子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的方法:
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另一端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两数之间相差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三、知识拓展(选学)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一、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有两种: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二、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除数的运算叫除法。
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读作a除以b等于c
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倍的意义
1、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
一、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
六九五十四
6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6.
二、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7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7.
三、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八九七十二
8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8.
四、9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9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9.
第九单元除法
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二、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被除数不变时,除数越小,商就越大;除数越大,商就越小。有些实际问题不能根据已知条件直接得出结论,可以分步解决。
三、应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要根据具体情境,结合乘、除法的意义,正确列出算式,应用乘法口诀求积或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2课时 退 位 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以上节课北京奥运会这一情景为计算的实际背景,利用中国和美国所得金牌数的比较引出退位减法算式51-36的计算,为了突破退位减的教学难点,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最后让学生思考“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反面进一步强化竖式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
例3 直接出示算式50-24,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里只是通过提示“从十位退位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引导学生自己解决50-24的退位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领悟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析算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复习导入:
1.口算: 65-8= 70-9=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5减8不够减怎么办?0减9不够减怎么办?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2.列竖式计算:45-23= 67-25= 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的知识。
【品析: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为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作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预设B 情境导入:
我们的首都北京有幸在2008年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魅力。这一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中国队与美国队金牌数(出示课件),谁能提出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中国队比美国队多多少枚金牌?”或“美国队比中国队少多少枚金牌?”
师生讨论列式:51-36=
师:怎样列竖式呢?
学生: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师板书:
师:从个位减起,可是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呢?
由此引出课题: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品析:在情境中, 引导学生提出退位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一方面复习了旧知识点,同时在情境中又蕴藏了新知识点,“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呢?”顺理成章地拉开了新课教学的序幕。】
预设C对比导入:
出示请同学们拿笔算一算,指名说计算方法,强调笔算减法从个位算起。现在老师变一个小魔术,老师擦掉数字9,换成1,现在请你再列竖式算一算51减36。学生很快发现了个位上1减6不够减。
师: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笔算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一组对比笔算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欲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9页例2中的表格,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2表格,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减法问题: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指名列式:51-36=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1.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
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师生列竖式计算。
师:在计算中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个位上是多少减6?十位上退1后是几?十位上的5上面为什么要写一个点呢?这个点起什么作用?这时十位上的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小结: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十再减。
◎顺承例2,研学例3。
计算50-24=
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4。
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品析: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体现在: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体现在:①笔算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②笔算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笔算减法是在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而言,从笔算加法到笔算减法是数学思维的迁移转化,所以真正明白算理,应该是在本环节质疑之后,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生活中到处要用到加减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品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出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升华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来。通过教具小棒的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的过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4= 9+9= 26+4= 14+5=
7+8= 50+13= 9+6+1= 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 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 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 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习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 ) 4 7 ( )2 3 6
+6 9 +( ) 9 + 2 8 +( )9
9 4 8 6 6 0 5( )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教后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十)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口算我最棒
15-7=8 20-8=12 17-9=8 13-7=6
学生举手进行点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提出问题想考考大家: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进行列式。
1、教学例1
51-36=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2。
出示50-35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个位上0减5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5;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4减3.)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
总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知识运用
1、65-37=28 43-8=35
指名学生上台做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找学生进行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点评。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你有什么收获?
觉得自己学得如何?从中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第21页第7、8题。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九)
教材分析:
将“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给出了明确的描述,并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本单元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奥运会金牌前5名代表团金牌数量的比较问题,这里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学情分析:
《标准(2011)》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既是对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学得好坏,将对以后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产生影响。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教学的难点。因而,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富有儿童情趣、具有相关联系的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曲“兔子乖乖”以故事串讲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9页例2、例3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小毛驴》、《小兔子乖乖》营造轻松快乐气氛。
同学们,今天心情怎么样啊?今天兔妈妈想到外面采挖野菜和摘果子给小兔们做一顿丰盛的午餐,出门的时候,兔妈妈跟小兔们说:“妈妈出门的时候你们要锁好门,妈妈没回来千万别开门,我会给你们一个暗号,你们只有对上我的暗号才可以开门。”小兔们齐声说“好”。兔妈妈放心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兔妈妈给小兔们的暗号是什么呀?想不想知道呢?好,今天我们就把自己当作在家的兔宝宝开始学习了。兔宝宝们注意了,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一定要把妈妈告诉我们的暗号给记牢了。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故事贯穿全课。
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不退位减法)你能快速地口算或笔算吗?
1、口算。
1)57-32= 28-15= 43-21= 65-41= 37-14= *28-12=
2)12-8= 15-7= 23-5= 15-9= 20-4= *31-6=
星号题让学生说口算的方法。
2、列竖式计算。
57-36=
刚才你是怎样计算的?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你还能提出一些与前面计算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1)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引入例2的教学。
要求“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你会用哪些信息来解答?怎样列式?
51-36=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①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1根不够减6根,拆开一捆是10根,和单根的1根合成11根,11根减6根得5根。)
②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学生边摆边讲过程。
C.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2)交流汇报。
①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②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退1
③多媒体课件再现。
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3)刚才我们学习了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的减法,你能试着再作类似的一道题吗?
2、教学例3。
1)出示50-24=
结合例2的算法,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算法。
板演同学说说算法。
个位上0不够减4,要从十位退1,是10,10减4得6;
十位5被个位退1后剩下4,4减2得2。
2)结合上面两个例题,全班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再学生独立说一说,然后同桌说一说。
3、小结。兔宝宝们,刚才我们做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就是兔妈妈出门前留给我们的暗号,你们记住了吗?(读暗号,明确算理算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退位减法中十位退1后,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少1。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新知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板书课题。
好,接下来老师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把兔妈妈给的暗号给记住记牢了。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四位同学板演,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兔妈妈挖野菜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花,几只美丽的蝴蝶正在花丛中飞舞,其中有几朵花藏了一些秘密,蝴蝶跟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把其中的一些秘密给藏起来了,你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
2、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媒体出示,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比较:前两小题十位上都是9减2,为什么第一道得7,第二道得6?后两道十位上都是用8减,为什么前一道得1,后一道得7?
兔妈妈挖好野菜去摘果子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树病了,兔妈妈赶紧请来森林医生帮这些树看病,大家知道森林医生是谁吗?(啄木鸟)大家希不希望今天就在家里当一回森林医生。(想)
3、媒体出示第21页练习三第6题。这些树有几颗生病了?要怎么处理它们才能好起来呢?
仔细观察,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是错的?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算理算法。
大家真是聪明的孩子。此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是不是兔妈妈回来了?能马上开门吗?(不能)那好,如果对得上暗号我们就把门开开。(对口令记算理)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暗号对上,把门开开。齐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就开就开我就开,妈妈回来了,快点把门开。
四、课堂总结,培养情操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你愿意把快乐分享给大家吗?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课本第20页练习三第4题。
2、回家把你今天的数学收获告诉爸爸妈妈。
3、利用课余时间用今天的学习内容考考你身边的同学。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七)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熟练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通过游戏和课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5.通过本堂课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方式和学具多种多样。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借班上课,本班学生的情况不太熟悉。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逛超市,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旧知
1.欣赏图片,并提示学生注意每种玩具的价格。
课件出示三张玩具图片
2.出示表格
3.提出疑问并解答(复习旧知)
问题:摩托车的价格比小鸭子的价格多多少元?
(1)指名学生回答
(2)全体师生共同验证并作评
(3)动画演示
板书:
5 6
- 2 2
3 4
【设计意图:1.为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2.课件中的提问者是小朋友熟悉的大头儿子,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索新知
问题:摩托车的价格比小车的价格多多少元?
1.学生口述作答 56-18=
2.师生尝试练习,发现问题: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引出新知
56-18=
3.动画演示,教师对退位减法的算理作相应引导
4.对十个手指代表十个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游戏中强化退位减法的算理。
5.总结退位减法算理
(1)、要 把 相 同 数 位 对齐
(2)、从 个 位 减 起。
(3)、如 果个位不够减,就 从 十 位退1
6.形成板书
56-18=
5 6
- 1 8
3 8
【设计意图:1.动画演示、实践操作及亲身体验相互结合,做到“玩中学”,“寓学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2.学生体会到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巩固应用,回顾整理
1.课件出示4个小题(用竖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74-25= 63-38= 51-26= 37-19=
a. 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
b.教师巡视并指导
c.集体订正并作出评价
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回顾退位减法算理。
2.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a. 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
b.教师巡视并指导
c.集体订正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1.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2.对学生的练习作出及时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鼓励性语言或动作,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四、布置家庭作业
比较100以内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较,再次掌握退位减法的算理,并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情分析
小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在有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基本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迁移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困难,特别是退位后剩下数如何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学具引导学生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的展开,建立完整的计算模式。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
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时难点
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思维品质。
教学活动
活动1 【练习】课前训练
课前几道口算练习铺垫
16-8= 10-4= 15-7= 12-5= 17-8=
11-6= 12-8= 10-5= 13-7= 18-9=
活动2 【导入】创设情景
师:上节课看到我们国家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金牌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都感到无比骄傲!当时,北京得了51枚金牌,美国得了36枚金牌。你们知道,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吗?
活动3 【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要计算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怎样列式?
板书51-36
谈话;能用口算直接算出得数吗?如果不能口算,那怎么办?
教学用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的顺序和和每一步是怎样算的。
提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的数相减又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注意:退一时最好在十位上写上退位点到十位相减时不要忘了先减去退走的一。
指导学生了解“退位”的书写格式: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下4,这时个位上就变成了11.
2出示:50-24=
提问:怎样列竖式?
交流:个位上0-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指着竖式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活动4 【讲授】知识运用
师: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的笔算减法了,那么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十位不够减就从十位上退
活动5 【讲授】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踢足球的比打篮球的多多少人?
44-26=18(人)
口答:踢足球的比打篮球的多18人。
(2)踢足球的和打篮球的一共多少人?
44+26=70(人)
口答:踢足球的和打篮球的一共70人。
活动6 【讲授】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学情分析
两个班级共有100多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2.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算理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场面,(生答)对,这是北京申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名次表,我们的祖国真了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到自豪吗?我们要深爱我们的祖国,那同学们看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举手回答,列式:51-36=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学生自己算完后,在班内展示。
师: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呢?
想一想,可以请哪个小帮手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小棒或计数器)
师:小棒和计数器小朋友桌上都有,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先想一想,然后动手试一试,感觉有困难的,可以同桌两人合作。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及思考过程,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等同学们都找到方法后找学生起来汇报,师做适当补充。
用小棒摆一摆:先摆5捆小棒,再摆1根,表示51,然后将5捆中的1捆拆开成10个1根,和1根放在一起是11根,从11根里拿出6根,剩5根,再从4捆里拿出3捆,还剩1捆,得数就是15。
再问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师:如果不用小棒或计数器,你还能正确的计算出来吗:
同桌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班内交流。
3.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5 0
- 2 4
----
个位0减4,够吗?不够减怎么办?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大家集体说算法,多说几遍,加深印象。老师再做适当板书:
从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所以从十位退1作10,10减4等于6,写在个位上。十位上5退1是4,再减去2,等于2,写在十位上。所以最后的答案是26。
4、小结。
师: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谁来总结一下?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后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减1后再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练习三第4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五)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授课人:张峥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实践操作总结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今天我们第一次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感觉怎么样?请大家四处看看,对这里的学习环境还满意吗?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对这是咱们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哪谁能认出来现在算盘上表示的数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进位的加法,谁能给老师说一说,在不进位的加法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进位加法。(板书:进位加法)
二、讲授新课:
看图计算,谁能给老师说说,上面一组小棒表示多少?下面一组小棒表示多少?
学生回答。
师:上面一组小棒是36,下面一组小棒是35,那图片上一共有多少小棒呢?
学生回答。
讲解:计算时,首先要对齐数位;先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6和5相加得十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一;再算十位,十位的3和3相加再加上刚进的一得七,这样计算结果就是七十一。
师: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练习。
学生试做并回答。
师:那么在计算进位加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重点强调)计算时,首先要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如果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十位)进一。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些数相加,哪些位的数相加满十呢?
学生回答。
三、巩固提高:
1、猜一猜,这些数相加的结果十位上是几?
2、判断这些数相加的结果正确吗?如果错,错在什么地方?
3、谁能正确算出红花表示的数?
四、布置作业:
教材15页练习二的4题和6题。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中,加深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理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力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许多问题,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不足之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错误类型有: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横式得数漏写。针对以上情况我做出以下措施:
一、读两遍题目,横式一遍,以防抄错题;
二、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漏写;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练习题使得课堂气氛较好。但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对学生的巡视不够彻底, 学生说算理的过程不够完整。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认识厘米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纸条。
学生准备:尺子、纸条、铅笔、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换新书了,大家用铅笔、尺子、回形针等比一比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呢?(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亲身感知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就不同)
师: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说有2个尺子那么长,还有的说有15个回形针那么长,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想知道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例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把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长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拃,可以用拃来测量布的长度;也可以用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用脚长来测量竹竿的长度。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手、三角形学具、书本等工具进行测量。下面同学们分小组,用手测量课桌的长。(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提示: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4)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同呢?(指名或分组回答,充分展示学生的看法)
通过交流探讨,使学生明白:因为每个人的手所表示的一拃长度不一样,所以量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5)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引出例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2.教学教材第3页例2。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师: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
提示: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2)认识1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感知1厘米的长)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再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得出: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1大格都是1厘米,即从刻度1到刻度2,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小组回答,然后教师课件出示1厘米的实物感知图片)
(4)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师: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3厘米有多少格?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3页例3。
(1)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的过程。
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0,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集体汇报订正。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答案:8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2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并相互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第1题:估计:3厘米 估计:4厘米
测量:3厘米 测量:4厘米
第2题:8 14 50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测量长度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得地方。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
3.认识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5.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1.遵循认知规律,构建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个体认知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已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2.注重课堂实践,培养教学兴趣。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鲁 班
鲁班,姓公输,名班,又称公输班或公输盘,字依智,生于春秋时代,鲁定三年(公元前507年),为鲁之贤胜路东村人。千年来,有关鲁班的发明创造佳话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相传矩(尺子)上所划分的格,即为鲁班所创。孟子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对营造的尺寸标准统一化的巨大贡献。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要点(7-8单元)》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812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