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大版三上《小读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思考:“良师益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
3、小结: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作者的心情,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是什么引起作者心情的变化呢?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
五、归纳主要内容。
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题扩展法;
*抓重点段的方法;
*段意归并法。
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3、归纳主要内容。
六、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板书:
提意见
小读者编辑
良师益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语文三上《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对植物界的神奇充满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生字教学。
2阅读了解几种植物分别是怎么睡觉的。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植物的睡眠画面或图片。
3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师板书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勾出生词。
2指一生交流词语,相机指导生字的认读及识字方法。
3检查认读情况,以齐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卡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订正、评议。
5指名读生字卡片,扩词,观察字形结构布局。
6师范写,生板书“幕”“典”“柔”,并练习。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难词集体释疑。
3读了课文,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交流。
(1)知道了哪些植物要睡眠。
①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叶子与花的睡眠)
②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也要睡眠?
③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自主积累。
(2)我还知道它们是怎么睡的。师:请举例说一说。
①相机指导,理解“夜幕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常见”与“典型”。
4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花睡眠姿势的不同)
(1)找出相关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后几句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睡眠。
2生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师:植物们的睡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理解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你还知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的规律当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破解它的神秘呢!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西师大三上22《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说。
3.从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
(2)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4.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鲁班造伞的故事,各小组再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讲。
四、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你们还想对人们现在使用的伞进行什么改进?你要增加或改善它哪个方面的功能?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合理创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学生的创造愿望和创造热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自读预习
1、通读全文,排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整理作者安徒生的生平及创作资料,
思考:安徒生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在你被别人耻笑轻视时,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你会怎样呢?你是不是以为上苍太不公平了,把所有的惩罚都给了你?其实,只要你不懈追求,努力进取,你就一定会成为一只白天鹅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是如何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板书课题:丑小鸭)
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作者及生平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圈读关键词,简要复述童话情节。
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地点:养鸭场沼泽地农家小屋(老太婆家)灌木林农夫家大花园
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
可见,不幸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猎枪,防范严寒。
研读赏析
(一)人物形象
1、丑小鸭在不幸的遭遇面前,有什么态度,是如何做的?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的丑小鸭”说话。
丑小鸭的性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韧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追求;它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追求快乐,渴望理想,崇尚自由,向往美丽。
3、拓展: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或同情,或愤懑,或欣喜,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
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作者本人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二)典型意义
1、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明确: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
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它并不满足,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后来,严冬到了,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他虽然几乎被冻死,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关键句子:
a、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2、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尽情地议,放胆地说,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位同学的感受,鼓励精彩发言。)
1、要勇敢地离开那些让自己饱受欺凌的地方,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要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揣摩语句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丑小鸭之所以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恒久的梦想:向往美好,不懈追求,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丑小鸭感到难为情,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卑微、无力和渺小,另一方面是只有他自己清楚,他还是原来的他,只是环境不一样了。“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布置作业
在前进之路上,你是一只“丑小鸭”吗?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你还有哪些路要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
第二课时
导入
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如果他不被鸭妈妈赶走,就是在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研读赏析
1、丑小鸭“丑”吗?谁认为它“丑”?用文中内容加以说明。
在鸡群和鸭群中,丑小鸭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妈妈在内的全体鸡鸭都不欢迎他;连喂食的女佣也用脚踢他。在沼泽地上,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儿被猎狗抓走。在简陋的农家小屋,丑小鸭不断受到鸡和猫的奚落排挤。
2、为什么周围的动物都认为它丑?(天鹅认为它丑吗?)
不被认同、理解
3、当你身处某个环境,“不被认同、理解“,会怎样?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
4、在永不放弃中,一只粗笨、深厚感情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变成了一只天鹅,请找出变成天鹅的段落,读一读,然后思考。
①当它飞向“美与幸福”时,它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难过、死亡感
②如果它的接近要带来痛苦或生命的终结,你说丑小鸭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自由发言)
③那么朗读这段时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并请学生读一读。
坚定
④如果将这一部分改动一下:直接写天鹅告诉它,它是一只美丽的小天鹅,行吗?
明确:只有自己亲自发现,才是真实的,自我发现的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丑小鸭经过奋斗变成白天鹅,还不如说丑小鸭一直不停地在发现自我。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它在养鸭场里会变成一只天鹅,但它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就是天鹅。所以丑小鸭的这段经历,是不断地发现自我的经历。因此,自我发现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
板书:自我发现发现自我
5、“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难道一只天鹅蛋一定能变成一只天鹅吗?在天鹅蛋与天鹅之间,还需要什么呢?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必须有对美好生活,理想境界的向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才可以。
启发: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就不能让自己也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奇迹。
补充句子:“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6、对比阅读
布置作业
教材分析
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它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我”和弟弟常为了寻开心而轻易揪掉这些蒲公英。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早晚是合拢的,只有中午才张开黄色的花,草地也因此而变成金色。自然是有生命的,从那时起,“我们”喜爱上了这种花,意识到草地、植物也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叙述条理清楚,富有童趣。前后内容对比着写,5个自然段,可分为2部分。前2个自然段写“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后三个自然段则是写了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的特点。草地也因为蒲公英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张开自己金黄的手掌而变成金色的。我们有了这一发现后便喜欢上了这种小花。作者喜爱蒲公英的原因充满童趣。因为他发现,蒲公英和孩子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文章描写细致生动,说明小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是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写会10个生字。积累部分好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方法习惯: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课前可以发动学生收集了解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或开花时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找有关蒲公英的歌曲听一听。
2、阅读课文,可以自由读,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一起读,读后思考讨论:“我”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又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有了情感上的变化,才有了行动上的变化——不再随意揪它。因为作者已经把蒲公英当成了和他一样的小孩子。
3、可指导学生抓住小作者新发现后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再细细品味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可联系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来进行教学。
关于生字
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要指导读准生字字音,如“蒲”读pú,不读fǔ;“傍”读bàng不读páng。
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初读课文时,画出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拓展习题
1、比一比,组成词语,可要仔细分辨哟!
第()住()反()开()
弟()注()返()升()
2、按要求写词语,只有动脑筋才行。
写近义词:随意——()引人注目——()
写反义词:开心——()合拢——()
3、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花草,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再写下来。
相关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蒂丁、婆婆丁、奶汁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含白色乳汁,根系长,单一或分枝,外皮黄棕色。叶根生,排成莲座状。花茎比叶短或等长,花为头状花序,舌状花鲜黄色,瘦果倒披针形,土黄色或黄棕色。生于路旁、田野山坡,产于世界各地。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认真,郑重其事的样子。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能吸引人的注意。
精品教案
金色的草地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或开花时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亲自观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见过草地吗?是什么颜色的?老师今天将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一片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据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小组长带领成员商量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帮助提出学习方法供学生借鉴。
(一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读课文,相互检查,相互提高。
(三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四、阅读交流,深化理解
1、指名交流初读收获,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仔细阅读课文,形式自选。边读边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同时完成“语文天地”的“图示蒲公英的变化”。读后全班交流。
3、再读课文,思考:“新发现”之前,“我们”是怎么做的?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心里可能怎么想?找出有关句子,前后联系起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4、请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通过充分的读来表达内心的收获和想法。
5、总结:大自然多么有意思!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发现了它的有趣和美好,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眼睛敏锐一些,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五、思考交流,深化认识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发表个人想法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它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六、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再写下来。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三上:丑小鸭教学案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课题名称:丑小鸭
教材所在页:第78——79页
[教材分析]
《丑小鸭》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生下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写得十分感人,内容与语言贴进儿童生活,符合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思考的习惯,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缺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为切入点,在读中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从它的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3、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安徒生童话》、查找安徒平生简介、录音机、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贴图讲故事。
1、整体感知课文,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将课前画好的四幅插图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学生看图讲故事。
这个教学环节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困难,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语言比自己表达的好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1)图文结合,指导朗读第一段。
(1)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丑小鸭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读第一段,画出具体描写丑小鸭怪模怪样的词句。
(3)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进行说话练习。
(4)说说怎样读才能突出丑小鸭“又大又丑”的样子。
(5)小组比赛读后互相评议。
2)学生读“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这一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谈理解,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发现好词好句和好的表达方式。老师将学法定位于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与自己的感受相结合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就是自读自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而是经过自主探究才发现的。这样做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学生研读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巧妙地点拨,及时地评价,不断地鼓励,通过"读--议--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把语感的培养落到了实处。觉不到温暖,才觉得“孤单”,学生读出了并感受到了丑小鸭的不幸与悲伤的心情。
3)指导理解“惊奇”和“羡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
(2)说说丑小鸭惊奇时是什么表情?
(3)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呢?
(4)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
(5)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一段,学生互评。(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3)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丑小鸭的表情来理解“惊奇”的意思,从而理解了“羡慕”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学生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通过比赛读、互相评价的方式,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三、自主创新,改编、续编故事。
1.如果现在你再来讲这个故事,有没有信心比课文讲得更好?
1)在学习小组内讲。
2)每组派代表上讲台来讲。
3)学生互评。
2、你还可以接着这个故事讲下去吗?
1)学生自己续编故事。
2)学生互评。
这个环节设置,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提供了契机,同时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学有所乐。
四、自编自演,深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感情,不是老师让他们怎么读就怎么读,这就是自读自悟的过程。
师生赛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师生互评,特别是学生评老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这一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文本身,而是在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喜欢?
2、小组合作编排课本剧。
3、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合作表演课本剧。
4、学生互评,评出“最佳演员”奖。
经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理解丑小鸭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已经水到渠成。
课本剧是“语文实践”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合作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反思]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统一,要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同一的教学目标,规定同样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用同一种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结论(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和背离,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这种教学制度中,怎会真正学好语文?怎会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为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搭设了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热闹、欢快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语文S版三上《鹬蚌相争》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
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
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指出直译与意译。引导学生意译,感悟两者的直接与生动、传神。)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
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如何?(师板书:渔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
这个故事在今天同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可以警示我们什么?(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
四、指导诵读,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
五、总结、拓展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六、作业
1、给文中的鹬、蚌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相争则死;相助则生)
2、搜集古文,运用学法,感受快乐。
板书: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利弊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通过描述鹬和蚌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穿插到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后在学法提示下鼓励孩子们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自学古文。接着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鼓励他们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后再进行拓展实践,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标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通诗歌。
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
1.孩子们,当这些词语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过春节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放爆竹、贴春联和福字、拜大年)
2.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宋代诗人王安石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叫做《元日》。(板书)读题。
3.解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什么意思?指哪一天?古人认为春节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再读课题。
4.想听听这首诗吗?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二、品词析句,体悟诗情。
1.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古人到底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自己读读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就是指“鞭炮”呀?(爆竹)
你们知道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时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时刻,新旧更替,这个“除”的意思就是----更换。
这里的“岁”是什么意思?年,哪些成语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读了这句诗,你一定想起了自己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情景,能给大家说说吗?
从这鞭炮声中,你仿佛听出了什么?
是啊!这响亮的爆竹声充满了喜庆和希望,这响亮的爆竹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春。谁来读?
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齐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这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放鞭炮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还会喝口香醇美味的屠苏酒。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第一口酒!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评:人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一阵阵暖流。
是啊,就像春天里的风一般给你带来温暖。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来吟一吟这句诗?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古代人在礼仪上一般讲究先长后幼,可是只有饮这屠苏酒时是先幼后长!不相信?有诗为证:“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这正是因为新春开元,年轻人又长了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长辈们希望他们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为!回忆一下,大年初一,长辈们常会怎样祝福你?
2.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品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出示两行诗)指名读。
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们好像已经融入了那快乐、喜庆的氛围当中去了。
愿意和他一样快乐吗?咱们一起读吧!
“千门万户瞳瞳日”
其实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人们还会用其他方式欢度春节。除夕之夜,人们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吗?这个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形声字,“曈”(由暗渐明)——曈曈: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用两个字。为什么呢?重叠使用,就是为了强调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
想象一下,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轮瞳瞳红日,在守岁的人们眼里其实象征了什么?(光明与希望)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太阳)
这阳光也照到了人们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呀!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称呼春联吗?
他们把它称之为“桃符”。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桃符”的?
你们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像这样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我们书上的彩图中就有一副春联,你们注意到了吗?
老师用简体字把它写出来了,你会读吗?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什么意思?人们的这一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当你换下去年已经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春联时,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结:难怪古人在春节时“总把——”,“桃”和“符”指的都是?压缩省略,交替使用,古诗的语言多么凝练!让我们一起诵一诵三四两句诗。
4.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指名读。
就让我们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中,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读好这首诗吧!齐读。
5.孩子们,王安石笔下的,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的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过春节,为什么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浏览)看出什么来了吗?
是啊,他坚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将来临,到时定会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板书)啊!诗是表达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向的。现在的你,对这首诗一定更加深有感触,那就让我们融入朗读吧!配乐读。
6.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还记得吗?
在这首诗中,诗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
这时的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齐读。
7.总结:同学们,不管是《元日》表达出的对变法的充满希望,还是《梅花》所表达出的高洁坚强,无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诗传情。所以,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更是在读诗人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希望你们都能用心去读好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冀教版三上《特殊的葬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中国一些河流现状的资料,了解我国河流面临的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河流所面临的危机,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热爱我们的地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特殊的葬礼
1、看了这个题目你有怎样的猜想?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同学们请看这份材料。出示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看了这个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发言,畅谈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和壮观)
4、这个葬礼就是为这个瀑布举行的,为什么要给瀑布举行葬礼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解决解决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纠正字音。
三、理解课文
先帮老师解决三个问题好吗?
1、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呢?
2、当时参加葬礼的人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想?
3、由菲格雷特总统亲自主持,为瀑布举行葬礼,你们觉得值得吗?为什么?
先小组讨论,之后班内汇报。
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班内交流解决。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很精彩。那么,我国一些河流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来,把你们搜集的资料展示一下吧。
面对这些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吗?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师小结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2、寓意的理解,课文所寓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小卡片、小黑板、图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初读课文,正确、端正用钢笔写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有关知识。
蒲公英、花托、绒球、降落伞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嘱咐、迷惑、湖泊、黑黝黝、数不清、宝贝、富翁、波光粼粼、茁壮成长、金灿灿、
(2)学生读词、教师正音
3、指名读长句子。
(1)一阵阵风吹过……随风飘荡
(2)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宝贝。
(3)指名试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交流“小降落伞”指的是什么?它的”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去干什么?
3、指导朗读。结合看图,读出激动、愉快的心情。
四、学习学词
1、出示生字、交流哪些字书写时该注意的。
2、学生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难记的生字。
3、学生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故事所寓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生字词
2、读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a.“嘱咐”换近义词。
b.讨论交流从太阳公公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c.指导看图明白:
金光闪闪的沙漠、银花朵朵的湖泊、黑黝黝的泥土。
(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不能去。
(2)指导朗读。亲切的语气读,
(3)多种方式读,检查。
2、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的话,有什么不同的说法。
(2)讨论交流。
(3)理解重点句。出示句子。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交流:
a、“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后面的标点符号表达了种子什么样的感情(轻视)
b、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
c、指导朗读。
d、理解“百万富翁”
(4)、同上方法理解另一颗种子说的话。
联系实际理解波光粼粼
a、集体朗读
b、练习复述。同桌练说。指名练说。
3、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小降落伞的不同结果。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3)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学生交流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
四、学生练习完成习字册上的抄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课文、复述课文、学生正确、端正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1、学生朗读。
2、交流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复述课文
1、同桌练习。
2、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三)学生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绒球()地飘荡
()的泥土()地嘱咐
()的湖泊()地成长
()的沙漠()地回答
2、多音字组词。
数shù泊bo
shupo
干gan空kong
gankong
3、按课文内容填空。
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的嘱咐有不同的态度,大多数的“小降落伞”的都认为一定要到(),结果()。有一颗种子却认为(),结果()另一颗种子也想错了,它认为(),结果()。
板书:蒲公英
沙漠湖泊泥土
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干死淹死茁壮成长
教学目标:
1.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画龙点睛》故事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识字卡、小黑板、教学挂图、灯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说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你们知道吗?传说在南北朝时期,江南有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学习29课《画龙点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了解《画龙点睛》故事内容。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
1.由学生对照课后生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记出生字新词,自由拼读识记。
2.由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归类巩固。
a.出示小黑板(会认字),小组内交流学会了什么字,会用字典查找哪个生字或会用哪个字组词造句等。
b.出示字卡(会写字。)辨形:左右结构的有“职、疑”,上下结构的有“官、简、墨”,半包围结构的有“迹”。指导写字。
三、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记事件。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教师巡视,了解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画龙点睛》。
二、读文解疑。
解决上节课的存疑: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三、指名朗读自己最喜欢那件事,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述说要点,教师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朋友新房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墙上画龙——果然像真龙(点睛龙飞)
四、重点学习画龙点睛这件事,领会寓意。
1.张僧繇是怎样画龙的?在书上标记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研墨挥毫、画、笑笑、拿起笔、点上)(投影片演示。)
2.没点上眼睛的龙是怎样的?点上眼睛的龙又是怎样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4、5自然段。体会人们在画家“画龙点睛”前后感情的变化。相机体会:半信半疑、四面八方、张牙舞爪、腾空而起。
4.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①设疑:为什么没有点上眼睛的龙没有飞走,点上眼睛的龙就飞上了天空?
②学生各自发表看法。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得出:我们平时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的地方或主要处用上一两句重要的、精辟的话语,点明中心,内容就会更加生动有力了。
③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一个故事,还懂得了怎样使说话或写文章内容生动有力的道理。还有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拔苗助长等。同学们可以恰当地使用它们。相信学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话或写文章一定会妙语连珠,一语惊人,中心突出,锦上添花。
五、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心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商量商量。
1.学生自由质疑。例如:①既然第三件事情讲的是画龙点睛的故事,前面两件事情可以省略吗?(相机告诉学生本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②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能飞上天吗?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等等。
2.表扬勤于思考,主动质疑的学生。鼓励学生间相互求教,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小结。
六、指名上台利用挂图用自己的话讲讲《画龙点睛》这个故事。
七、拓展延伸,自选作业。
1.课外找寓言故事书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2.积累成语。
《西师大版三上《元日》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27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