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烛之武退秦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M.jAB88.coM/p>烛之武退秦师
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
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吾不能早用子
2.是寡人之过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亦去之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 
4.夜缒而出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越国以鄙远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阙秦以利晋
13.与郑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
15.以乱易整,不武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①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①今急而求子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公从之
②唯君图之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辍耕之垄上——《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
⑤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③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鸿门宴》
⑥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⑦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⑥若亡郑有益于君
⑦夫晋,何厌之有
(七)固定结构积累
“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三)古今异义:
1.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2.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5.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7.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13.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14.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15.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粗俗)

①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③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③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庖丁解牛》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追赶,追随)——《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⑥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鸿门宴》
⑥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
⑦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石壕吏》
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滕王阁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③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项脊轩志》
(六)特殊句式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判断句)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也判断句)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介后)
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介后)
⑥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介后)
⑦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宾前)
(七)固定结构
“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相关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烛之武退秦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二课时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三课时
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三、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停数日,辞去(告别)3.不辞劳苦(推托)
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过秦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过秦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过秦论》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赢粮而景从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始皇既没
5.而倔起阡陌之中
6.百有余年矣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
(7)金城千里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会盟而谋弱秦
(10)履至尊而至六合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2)过秦论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会盟而谋弱秦
(16)以弱天下之民
(17)以愚黔首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9)因利乘便
(20)外连衡而斗诸侯
(21)吞二周而亡诸侯
(22)却匈奴七百余里
(23)序八州而朝同列
(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5)约从离衡
(26)流血漂橹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14.区区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
②何乃太区区
③感君区区怀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为天下笑者,何也?
(4)威振(于)四海
(5)而倔起(于)阡
(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略
(7)身死(于)人手
(8)委命(于)下吏
(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0)铸以为金人十二
(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七)知识积累
1.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3.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过秦论》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3.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4.始皇既没“没”通“殁”,死了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有席卷天下像席子,口袋一样

(2)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像回响那样
(3)赢粮而景从像影子那样
(4)内立法度在国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外
(6)南取汉中向南
(7)金城千里像金属一样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
(9)会盟而谋弱秦集会
(10)履至尊而至六合登上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
(12)过秦论指出过失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做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5)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16)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小
(17)以愚黔首使……愚昧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19)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20)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
(21)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2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
(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25)约从离衡使……分离
(26)流血漂橹使……漂流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
14.区区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
②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
③感君区区怀(诚恳)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判断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
(4)威振(于)四海——省略
(5)而倔起(于)阡——省略
(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省略
(7)身死(于)人手——省略
(8)委命(于)下吏——省略
(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后
(10)铸以为金人十二——介后
(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后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前
(七)知识积累
1.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3.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过程与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并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智慧。
二、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及重点词语句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蒋介石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整体感知
方法:让学生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示例:汜(fàn)南 佚(yì)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p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e)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三)理清思路
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小结: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学生活动:探究------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再熟读。
(五)布置作业:诵读全文并总结重点读音及词语解释。
(六)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分类总结(文中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
方法:让学生以探讨归纳的方式进行。
示例:1、重要实词:

(1)贰: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许:答应,听从。 “许之。”

(3)敝:损害。 “因人之力以敝之。”
……
2、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4、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5、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6、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二)迁移拓展
本文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他的游说艺术。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去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根据下面的情境,试写一段劝说辞。(任选一题)情境一:父母经常偷窥你的信件,这天你一放学,就发现妈妈又在翻看你的日记本,于是你对妈妈说情境二:上高中了,学习紧张,妈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这天你发现妈妈在洗你的袜子,于是你对她说
(三)教师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四)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重点词语、文言句式。
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五)教学反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学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
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
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
(活用:翻译:)
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今义:)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今义:)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今义:)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今义:)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今义:)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今义:)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今义:)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òuhuòyúyuèyútánchángxiāngdānpánzhuànfǒu jiāyídòudújiē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动词,从师)⑤(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动词拜师)⑦(名词老师)⑧(名词军队)
⑵【之】①(代词,指代人)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结构助词,不译)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③(人称代词,他们)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①(名词,疑难问题)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①(名词,道理)②(名词,风尚)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介词,相当于“于”)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①(介词,向)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②宾语前置③被动④状语后置⑤状语后置⑥判断句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85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