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心灵与自然沟通的渠道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心灵与自然沟通的渠道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节
心灵与自然沟通的渠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渠道;
2、培养细致观察、把握景物特征的习惯;
3、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和习惯;
4、培养思考自然景观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了解人与自然沟通的渠道。
三、教学难点:同上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一个成语叫“秀色可餐”
自然景观我们经常看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小城镇中的人,但是我们往往只大体的看一看,不会去想这些景物的特征,更不会想这些景物的特征可以供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意。其实这是一种大大浪费,如果只是欣赏神奇的大自然的表面的美,就好比是我们吃美食,完全不去咀嚼,不去品味,就直接吞下去,结果吃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味,这不是浪费吗?
那如何去细细品味自然景观呢?大家不妨先欣赏这几幅画面。
要细细品味自然景观,就要联想或想像,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进行对话、沟通。那我们又如何与自然万物沟通呢?请看“心灵与自然沟通的渠道”。3
(二)展示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基本过程:
第一种:见景生情
1、顾名思义:观看景物,产生感情。(分清先后,如何产生感情)1
2、赏图抓特征
①雄鹰图:锐利、刚健;遨翔蓝天;凶猛,替猎人搜索猎物。
②雪梅图:傲雪、不畏严寒,不与百花争春,与冰清玉洁的雪为伍。
3、赏图联想(或想像)
①雄鹰
锐利、刚健——伟岸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力量,能力强;
遨翔蓝天——自由(天高任鸟飞、认鹰击长空)、奋勇搏击(强有力翅膀拍击,与狂风作斗争),如果把长天比作广阔的事业领域,遨翔比作处在高位,自由发挥,这就无疑表明这个人意气奋发的形象
雄鹰展翅——强者将展示才华,向远大理想进发
凶猛,替猎人搜索猎物(鹰与猎物同是动物)——是敌人的帮凶
悲壮的血泪故事——幼鹰出生几天后,就要学会飞行去争夺母亲口中的食物;接下来,母鹰会把幼鹰带到悬崖边上,把幼鹰推下去练习高空飞翔,不少幼鹰因此丧命;幸存下来的幼鹰被母亲残忍地折断正在生长的翅膀里大部分骨骼,再次从高处推下。很多的幼鹰因此成为飞翔的祭品。其实,母亲残忍折断幼鹰的骨骼是决定幼鹰能否在广袤天空中自由遨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是很强的,只要在翅膀折断后仍不断忍痛飞行,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痊愈后的翅膀似凤凰涅磐,更加强壮有力。

②雪梅
与冰清玉洁的白雪为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洁
傲雪、不畏严寒——不畏强权、艰难,保持自己的尊严的骨气。
不与百花争春——不争宠,自信
4、赏图思考

总结:看到眼前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由物及人,展开联想和想像,追问思考,产生情、理、志
首先要
2、
见景生情: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联想、想像(产生感情)——赋诸笔端

移情于景:酝酿感情——选取景物(抓住特征)——赋予情意
基本能力:有情、取景、抓特征,会写作技巧。

渠道一——抓景物特征,赋予其情意
自然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自然景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影射人类的情意思想。如:
如果我们能细致观察景物,抓住其特征,就可由特征来赋予它们的情意,铺陈其特征来渲染氛围。
课堂练习:仔细观察下面的风景,就其中某一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和想像,赋予它们思想情意。
渠道二——选取合适景物
景物丰富多彩,我们在某一时间地点,入眼的景物很多。不同的景物,其特征不同,文化所赋予它的固有含义不同,就适合表现不同的情意。因此,我们要选取适合表现自己情意的景物。如: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战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故选取的景物是“千朵万朵”的花、“戏蝶”、“娇莺”这些浓丽、美好景物,与作者情意契合。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长期飘泊,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此境此情下,笔下景物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秋、“繁霜鬓”,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同是写秋,刘禹锡因心情愉悦,诗为“晴空一鹤排云上”,选景为“晴空”“一鹤排云”。
课堂练习:先在心中酝酿某种情意,然后带上这种情意,从下图中选取适合的景物,来表达这种情意。(此处可安排多幅图)
渠道三——熟悉典型意象
有些景物,因其特征明显,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了它们某些含义,已经约定俗成,成为典型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树直——人性正直
海——心胸宽阔、自由、气势、深邃
浮云——游子、飘泊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如果我们多接触这些典型意象,熟悉这些意象,那我们就掌握了与自然沟通另一条渠道。(附资料典型意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渠道四——“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王国维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请看下面的例子:
“满天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忍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追着飒飒的秋风扑上你的脸,但立刻又嘎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带着沉痛的忧郁,和暗淡无光的灰色。横卧在江天之间的绿洲,也觉得很无味,收去了它的颜色。”
──摘自方令孺《古城的呻吟》
乌云满天的天气,我们经常遇见。我们最常用的描写是“黑压压的乌云”,但方先生却说那云似乎忍着眼泪。是的,因为方先生忍着眼泪。他在为他所访问的伤兵而感动,而哭泣。江天一色,也是常见之景,“秋水共长天一色”多么出名,但方先生笔下的秋水,却万分的伤感,他说“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多么形象啊。不单独乌云要流泪,天空、江水也那么伤心,悲凉的氛围被渲染得够淋漓尽致的了。但作者还觉得不够,他还要写绿洲。《古城的呻吟》原载于1937年11月28日汉口《大公报》副刊,看这个日期,以及文中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这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寒冷的季节。既然如此,那绿洲自然不再有绿色了。可作者不说时令已是冬季,四周萧索。他要说绿洲因为“觉得很无味”,才“收去了它的颜色”。这么读来,我们分明感觉到了那渗透骨髓的凄凉。
表情达意时,可直接把人的主观情感拿来修饰景物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凄然。水底看见黑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
冰心的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她到美国不久便赶上中秋,文章是写她于中秋前夕与友人荡舟湖上赏月,因作者乡愁之心甚浓,故而满心害怕看见那一轮蕴涵乡情的满月。因而,作者笔下的景,都罩上了浓浓的乡愁。你看她写湖水的翠,说是很“凄然”。作者将这主观情感的词语直接来修饰绿的特点,很是少见。对这种绿,我们常说“绿得似一块翡翠”,或者说,“山似青螺髻,水如碧玉簪”。但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客观的描述就是没有主观的描述来得有震慑力。
请用二分钟酝酿自己的思想或情意,然后请带着这种思想或情意,坐在图中的椅子上观景,并借景物来传达你的思想或感情。
五、作业:
1、请理解并记忆典型意象
2、写一段文字,借景物来抒情,或明理,或言志。M.jab88.cOm

相关阅读

心灵的伟大——圣雄甘地


心灵的伟大——圣雄甘地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
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
②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③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2.学会用表格法归纳、整理知识点;
3.学会独立思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
⑵感悟甘地那颗宽广、博爱、伟大的心灵,启迪我们珍爱生命,友善地待人接物;
⑶理解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感受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
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当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
认识甘地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本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亚洲觉醒中的第二课。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加紧了对亚洲地区的侵略。亚洲人民奋起反抗,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兴起了民族民主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了“亚洲觉醒”的洪流。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亚洲觉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本课主要以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当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为依托,着重理解甘地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体会甘地为印度的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受甘地的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导入」:
向学生展示甘地的图片,请学生谈看到图片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结论:一个相貌普通,个子矮小,瘦骨嶙峋的人物。
教师讲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有这样一个貌似平凡的人物,当时的印度总督蒙巴顿曾打量着他,觉得:“他简直像一只小鸟,一只蜷缩在沙发里可怜的小麻雀。”然而,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整个印度上下乃至于全世界的人民都感到悲痛的不已。各界人士,包括各政府的代表及高官贵人来到他的葬礼,为这个人的离去表示深深的敬意。直到今天,无数的人们还在纪念和缅怀他。(放映人们纪念甘地的图片)
问:人们纪念、缅怀的谁?(甘地)他为印度人民做了什么,又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什么,会受到世界人民如此的爱戴与尊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圣雄甘地,走进他瘦小身躯中那颗伟大的心灵。
导入:
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传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时年79岁。
具体而言,甘地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新课教授」

一、非暴力思想的形成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既是圣人又是英雄,甘地为印度做了哪些贡献,会得到这样的赞誉呢?(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甘地用什么样的方式领导印度人民抗挣?(非暴力)
非暴力的概念我们现在也经常提到,假如你是一位领导人,采用非暴力的策略,你会采取哪些斗争方式呢?(罢工、罢课、罢市、绝食、抵制等)非暴力,往往是作为一种斗争的策略。那么,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寻找其中的答案。
问:甘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非暴力思想?(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概括归纳,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
了解:甘地的成长历程:
1、出生:1869年信奉印度教的家庭
2、童年:小时候的甘地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后来大力提倡素食主义),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去卖(因为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把镯子的一小部份刮掉、卖掉,再还給哥哥钱)——第一堂“非暴力”课
3、教育: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18岁在伦敦大学学习,受基督教《圣经》中“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影响。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总结:
家庭背景:第一堂非暴力课;
宗教因素: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职业选择:律师;
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用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甘地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论。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的非暴力不仅仅是一种斗争策略,也是他的道德准则,他把这种理念升华为信念并渗透到政治斗争中。

二、为南非的印度侨民而战1893-1914
(过渡)在南非的岁月中,甘地实践了他的非暴力的理论。
问:甘地在英国留学期间获得了律师资格证书。1893年,24岁的甘地来到南非是来开拓他的律师职业生涯的,他为什么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种族歧视)

(1)第一次感受种族歧视,萌发从政念头,开始争取印侨权益斗争。
(2)阅读托尔斯泰著作:认同其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宗旨,从而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论,建立“凤凰新村”非暴力基地。(消极抵抗)
(3)放弃“消极抵抗”,坚持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领导南非的印度侨民,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条例。(坚持真理)

三、为印度的独立而战
(过渡)甘地在南非斗争了21年,当他后来回顾他在南非的社会时说:“上帝在南非为我的生活铺下了基石,并播下了为民族自尊而斗争的种子。”
问:“基石”和“种子”指什么?(南非的斗争为甘地回到印度展开斗争打下哪些基础?)
①非暴力理论;
②斗争的实践经验;
③个人声望
1914年,回到印度的甘地已经是一位成熟而且颇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很快成为了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1924年,甘地成为该党的主席。
甘地在印度致力于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静下兴起?(结合课本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回答)
1、运动背景

印度人民民族情绪高涨
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
②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
③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④甘地凭借极高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过渡)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来了解运动的过程。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
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a、方式:
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
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
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
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
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
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e、结果:
(原因: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
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
赢得敬意——“圣雄”
B、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
③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运动意义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复兴印度的民族经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激发印度的民族意识,在印度民族的解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鼓舞了世界的其他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教师讲述:印度解放以后,甘地并未成为权力的中心,晚年的甘地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时年79岁。中弹的瞬间,甘地还以手势表示宽容凶手并为刺死他的人祝福。甘地在宽容和博爱中终结了他的人生。
四、历史回响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讲到过三种伟大:
一种是帝王、领袖的伟大;
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
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
甘地拥宽容、博爱感动着无数人,甘地因心灵而真正伟大!泰戈尔在甘地去世的前十年就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酥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于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永远牢记着他。”
问:同学们从甘地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爱、宽容、和平等)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用宽容的心怀去对待人和事,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明朗。印度著名哲学家拉达克里希南说:“甘地是恨和误解所充斥的世界中的爱和理解的象征。他属于时代,属于历史。”我想甘地和他的思想不仅属于历史,历史也不会忘记甘地和他的思想。

小结:被誉为“圣雄”、“国父”的甘地,一生经历坎坷,颇具神秘色彩,他以非暴力主张多次组织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在其50年政治生涯中,为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做了大量工作。他所创立的基于真理、道义和个人精神力量的非暴力斗争理论,不仅是印度人民伟大的思想财富,而且以其广泛的世界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作业布置]
作业本

[课后反思]
甘地主义包括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论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想结合的政治哲学(有利于团结印度不同种族、信仰、民族的人们共同反对殖民统治)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以不合作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以非暴力限制群众的斗争,反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发展民族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古老文明,反对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
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人人团结、小生产者互助平等。
核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高二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明确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种类。

说出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学习,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重点

地震的理论知识:震级、烈度

难点

地震、洪涝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补全并理解以下概念

(1)地质灾害是指由 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的 、

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 。

(2)地震是指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 作用下,沿一定的

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2、说出你知道的地质灾害的种类

3、思考地震、滑坡、泥石流都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导学:(提问式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大体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哪几类?

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分哪些种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导思与导练:

一、地震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6页正文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吗?

【阅读回答】结合图1-16 地震构造示意图,阅读课本第17页材料“地震小词典”,了解: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说明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探究讨论】

(1)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2)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3)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阅读思考】师生共同合作,完成18页活动探究第三题。(答案记在书上)

二、滑坡和泥石流

【合作探究】根据学生课前预习,老师引领学生总结出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以提问的方式完成)

【探究讨论】

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请你分析原因。

完成下图,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A 地震 B 滑坡 C 泥石流

地质灾害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风化严重

气象灾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同学应该具有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可以通过新闻及一些材料积累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有(双选) ( )

A 台湾莲花山的地震 B 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 云南东川的泥石流 D 长江巴东段滑坡

2、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成为 ( )

A 震中 B 震级 C 震源 D 震波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震级越大,烈度越小 B 震源越浅,烈度越小

C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D 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小

4、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

A 地势起伏大 B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C 植被覆盖率较差 D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必修1《地理》(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本节课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水循环的意义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组织

学生主体活动

新课引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创设情境

播放自然界的“三态水”图片

感知自然界的“三态水”

整体感知“三态水”

游戏:分蛋糕

每说一种水体相应的学生站起来

水圈的主体;

淡水的主体;

目前主要利用的水体;

长江水的补给水源

引导学生轻松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水体

承接

概念补充:河流补给

谁是长江补给来源,谁就是长江的朋友,是朋友的请站起来。

冰川、大气降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这些水体补给长江水,那么长江水会不会转化为其他水体呢?转化为哪些?

大气降水、地下水、湖泊水

“长江水与湖泊水”

的补给关系

丰水期:长江水补给湖泊水

枯水期:湖泊水补给长江水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不过有些转化是需要周折的。速填一下学案,看看水体间的转化需要什么环节?

落实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C

B

A

A

C

陆地

海洋

B

A表示循环,又称,B为循环,C为循环

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案填空降低分析难度

第一题:图中有些重要的水循环环节缺失,请快速找出。

第二题: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快速找出来。

第三题:试用水循环的理论解释:新疆为什么干旱,广东为什么湿润?

第四题:新疆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河流水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下渗、植物蒸腾

图中的天山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太平

洋的水汽很难输送到天山,所以图中的“水汽输送”环节错误。

新疆的水循环以陆地内循环为主,陆地水体补给量少;广东通过海陆间大循环,使得水不断得到补充和再生。

冰川融水

本节课最激烈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承接

竞赛先告一段落,很多导演现在都喜欢拍科幻片,比如《后天》、《2012》,我们中国的一个导演也准备拍一部科幻片,名叫《星球大战》,情节是火星人来到地球,想毁灭地球,他们施加了一种魔法,让地球上的水循环停止。编剧创设了四个场景,我们来看一下。

展示漫画:

场景一:新加坡人热得无处藏身,只好整天泡在水里。

场景二:黄土高原的沟谷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人们无处立足,最后只能全部前往别处。

场景三:海面上到处漂浮着鱼类的尸体。

场景四:地球上可用的水越来越少。

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场景的可信度

分组合作,让学生分析感知,加深理解

通过这四个场景导演想揭示什么电影主题

水循环的意义

引导学生升华主题

用一句话把四幅场景概括出来

1.新加坡人热得无处藏身,只好整天泡在水里→缓解不同维度热量收支不平衡

2.黄土高原的沟谷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人们无处立足,只能全部前往别处→塑造地表形态

3.海面上到处漂浮着鱼类的尸体→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地球上可用的水越来越少→促使地球上的水不断更新,维持着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使讨论的结论与知识点衔接

猜想电影的结局

学生讨论

再次激发学生兴趣

人类请来了自然之神,人与神的对话:

展示神的忠告:学生模拟

“如果河流水太多了,陆地上岂不是经常洪水泛滥吗?那你们人类只好生活在水里了。河流水并不少,只是你们人类太贪婪了,远远超过了我的循环速度,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让水相互转化,调控河流水量,及时把水存入地下、湖泊或冰川,旱季时又还给河流,你们人类破坏了这种机制,把树砍了,让河流水白白流掉,旱季又没水可补,不缺水才怪。”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全班齐读神的最后忠告

“人啊,你们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升华课堂内容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课时
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又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所以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海洋灾害
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Marinehazard)。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1.风暴潮
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风暴潮的危害
(3)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有哪些?
(1)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热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温带风暴潮。
(3)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海啸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波浪。
印度洋海啸图片
2.海啸
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还有赤潮。
3.赤潮
图1-23渤海赤潮合成卫星图像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图片
四、生物灾害
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灾害?
(2)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
(1)生物灾害概念: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阅读教材第22页活动部分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灾的办法。

(1)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2)防止火灾最主要的是控制火种和走火途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82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