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谈白菜》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白菜》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白菜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是怎样由齐白石先生的画联想生发开来,逐步深入地阐明事理的,学习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所谈“白菜的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对人生有所启迪。

说明:

本文是一篇借此喻彼的杂文,杂文往往讲求曲折变化,生动形象。本文旨在探讨社会风尚问题,但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以齐白石所画白菜为话题,条分缕析,触类旁通,娓娓而谈,最后才接触正题结撰成文的。文中的联想十分自然,使本文的视角独到且深远,内容丰富且厚重。理清作者的联想轨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在高三这个特定的关键阶段,作为一篇字数在1000字左右的范文,更有助于启发学生在写作中展开联想,丰富自己的素材,使作文更具广度与深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来理清本文的联想轨迹与思考脉络,对写作有所借鉴。

2、难点:对“白菜的辩证法”含义的理解。

说明:

这是一篇文笔质朴的文章,针对高三学生现阶段写作存在就事论事的瓶颈,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来揣摩本文的写作思路,哪里是引入的由头,哪里是就事论事地分析,哪里开始触类旁通,为后文的由此及彼铺设桥梁,哪里又是深入地触及正题,卒章显志,指向现实,从而借助此文更加形象地体会“由此及彼,娓娓而谈”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

齐白石大师擅长画虾,本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另一幅画《白菜与辣椒》。在文中圈划关键语句,概括作者认为白菜本身有哪些优点?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语句,初步进行概括,归纳出白菜的优点:1、不择时地,易于生长;2、易于高产,便于保存;3、百吃不厌——清淡。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此步骤既使他们明确抓关键语句进行筛选整合的阅读方法很重要,也为他们探究全文的写作思路打下基础。

深入分析

强化能力

由第1、2两段的内容联想到苏轼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啖”意为吃。苏轼品味白菜的感受,我们也许可以从他的《菜羹赋》中知其一二,作者从这棵肥硕的白菜身上品味出了一些什么呢?他是怎样通过联想的方法得出这一感悟的?

学生抓住第6段的关键语句,明确“白菜的辩证法”是作者品味的重点。再经过对第3、4、5段内容进行细致品读,明确这三段分别运用了相似与对比的联想手法,对“大味必淡”进行了深入剖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对白菜的认识也就没有止于浅层。

学生通过圈划关键语句并剖析理解,重点品味了联想手法的运用,感知其作用,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白菜辩证法”的由来,为进一步理清全文的脉络扫清了障碍。

切入正题

开拓思维

作者由“啖”品味出了白菜“淡”的品格与高调,使我们对白菜的认识更深刻,但作者的意图是要借白菜的“淡”来“谈”谈对我们当下社会生活的启迪,有哪些启迪呢?

学生集中品读第7段,明确作者重点谈了“淡”可以体现在交友、治国、社会风尚之道上,对“淡”的含义领悟得更深远。

学生至此对杂文由此及彼的写法有了更形象的体会,更明确了此类文章的写作脉络。

延伸拓宽

归纳总结

进入高三,我们的写作经常遇到就事论事,止步于此的尴尬境地,文思拓展不开,请同学结合自己的例子谈谈本文在写作上给自己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己例,引起共鸣,可总结出诸多启示,如:1、要善于展开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甚至是运用想象来拓宽思路。2、要善于引经据典,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采。3、要善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关注人生、社会、人文,使文章的广度与深度有所加强,变得更加沉厚有韵味。

学生带着以往的写作困惑,对照作为范例的此文,交流各自的心得,有理有据,印象深刻,对杂文的写法有了很好的借鉴,更明确杂文“合为时而著”的特点。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你认为“淡”之道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说明。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入思索“白菜的辩证法”,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思路点拨

质朴醇厚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广博的引经据典,触类旁通,娓娓而谈的表达方式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教师可从以阅读促写作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细细品味,条分缕析,模仿作者的写法,能自然而然地把作文写得更广博深刻。

练习举隅

1、在课外阅读的作品中,你还能列举出与本文写法相似的其它作品来吗?谈谈你的感受。

延伸阅读

《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丢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1)冒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幽尔??(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德孚(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爽(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Hawthorne:WonderBookandTanglewoodTales),金斯莱(Kingsiey)的《希腊英雄传》(Heroes),法布尔的《鸟兽故事》(Fabre:StoryBookofBirdsandBrasts),安徒生的《童话》,骚德的《纳尔逊传》(Southey:LifeofNelson),房龙的《人类故事》(Vanloon:TheStoryofMankind)之类。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杜(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谈“力的合成”


摘要:探究式教学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全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设计从日常现象贴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在收集数据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验证,形成结论,最后通过集体交流评估,不断完善方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关键词:力的合成科学探究--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本设计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得体验,猜想并验证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运用其解决课前设置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2.1科学探究

引言:三加四等于七大家都知道,那么,若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作用于其上同一点的3牛和4牛的力,从效果上看,是否相当于对物体施加一个7牛的力呢?即三“加”四等于七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呢?经过本节课的探索大家就明白了。

2.1.1贴近生活,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①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两人手臂间夹角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②河岸边两队纤夫正沿河两岸拉纤。③一条水平绷直的钢丝,杂技演员一站上去,钢丝变弯到一定程度……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力的合成概念,并提出探讨的核心问题: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通过现象及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物理学的亲和感,萌发好奇心,激活思维,产生急于探究的冲动,这是科学探究活动自主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

2.1.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以两个共点力合成为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见表1)

[说明:应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设计方案,明确待测量,选择器材,设计操作步骤。使学生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

2.1.3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根据学生设计的三种不同方案(见表2),分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进行操作、测量,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工协作。

[说明:三组设计大同小异,各有其优缺点,但具有互补性。对于学生设计方案的热情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标准模式或方式,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科学探究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

2.1.4大胆猜想谨慎验证

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学生经分析初步发现:力的合成并不是将两个力简单相加,合力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合力的方向一般也与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同。但要直观地发现它们满足平行四边形还很不容易,这时应引导学生以某组数据为例,在同一点分别做出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力的图示,鼓励学生科学探究需“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分析并猜想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用其它几组数据进行验证。

[说明:猜想尽管带有一定想象、推测成分,具有偶然性,但它是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思辨的结果,是创造思维的表现,也是科学家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的想法,新的发现途径之一。课堂上应结合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形象展示,启迪学生思维,做出猜想并验证,使学生了解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2.1.5交流评估形成结论

在猜想得到验证的基础上,A.B.C三组同学间互相交流各自用不同方案得出的结果,概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形成结论。然后分析各组实验设计及操作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进一步完善方案。在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后,明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2.2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课前大屏幕呈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必要时小组讨论,协商解决,待学生基本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力的合成知识在这些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解开这一组谜团后,可让学生思考:实际中物体往往受到多个共点力,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呢?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说明:通过学生间交流合作,培养集体协作意识,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并完善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

谈中国诗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谈中国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谈中国诗
学习目标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
外国——
中国——
2、篇幅:
外国——
中国——
3、韵味:
外国——
中国——
4、风格:
外国——
中国——
5、内容:
外国——
中国——
三、拓展探究: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观沧海》见课本P53
致大海(节选)普希金
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
还有你黄昏时分的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
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而当你怒气冲冲,难以制服,
就会沉没多少渔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选做题
(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下册《谈美》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谈美》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下册《谈美》教案

美产生于何处?有人说:美见于快感之间;有人说:美存于考据、批评之间;有人说:美显于自然与艺术之间。只有她说:美在距离、灵感、胸襟之间,若隐若现。

距离产生美。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人的背影何以比正面美?游离新境何以容易见美?这些是由于适当的距离产生的。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适当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的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与种种无关美观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灵感产生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灵感是突如其来的,不由自主的、突然离去的。有时突然仿佛见到一道光在眼前闪过,立即就想出全书的框架;有时是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有时兴致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平常的话,比写什么还难。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所以唯大英雄能本色。

胸襟产生美。伟大的事业出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负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如果这两层次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逾多,社会逾趋于腐浊。

她便是朱光潜的《谈美》,她被写于1932年,成书于莱茵河畔。朱老用生动的意象,清清楚楚说明了美感的观念。让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时常冲突、自己烦恼的人,看到曙光、走出迷雾。

朱老认为实用主义者看不到美。一个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

朱老殷切地期盼:倘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以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方面去,我的心愿就达到了。

朱老不怕腰酸背疼,高高举起标语牌,告诉大家:两旁景物极美,要慢慢走、学会欣赏。我想美的人生也应该如此:慢慢走、欣赏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5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