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活动-降落伞比赛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活动-降落伞比赛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3降落伞比赛
【教师寄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并能简单应用。
3.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
重点难点是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要素,学习实验的一些基本技巧。
【温馨提示】相信它会为你的学习、探究带来帮助!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知识回顾】防止知识遗忘,我能记得更牢!
1.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_______,测量时间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
1.提出问题:你认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
①讨论: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长短的因素可能有好几个,那我们该怎样研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__法。
②在本实验中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要用到什么测量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怎样测出不规则的降落伞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下面是某小组同学进行降落伞比赛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后的分析与论证。
实验次数降落伞绳长降落伞的形状降落伞的面积降落伞的高度降落伞的总质量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
11m圆形0.5m23m20g3.67s
21m圆形1m23m20g5.82s
31m圆形1m23m30g4.91s
41m正方形1m23m20g5.82s
51.5m正方形1m23m20g5.82s
61.5m正方形1m26m20g9.24s
根据下表数据分析
○1比较1.2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__________有关,降落伞___________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
○2比较2.3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__________有关,降落伞___________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短.
○3比较2.4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________无关.
比较4.5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________无关.
○4比较5.6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________有关,降落伞___________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
○5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这里说的_____________就是那些影响问题的因素。
5.分析论证:根据你的实验结果,你认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试试我的身手,我最行!
1.小明同学要测出自己鞋底的面积,他的一只平底鞋放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的形状如图所示,已知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2cm的正方形,数一下鞋底覆盖的方格数(凡不满一格的都计为半格),可算出这只鞋底的面积约为___________cm2.
2.伟伟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的条件。
控制因素
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mm2
A钢200.3
B钢200.7
C尼龙丝300.5
D钢400.5
E尼龙丝400.5
(1)如果伟伟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的琴弦。(填字母代号)
②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找出与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和,目的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的关系。
③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进行实验②设计实验③分析归纳④猜想与假设⑤提出问题⑥得出结论,你认为伟伟要完成本探究实验的全过程,所采取的步骤的合理顺序为。
【学后记】记下今天的收获,累计明天的成就!

延伸阅读

《生活中的旋转》(省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教学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

1、旋转的定义2、旋转的基本性质(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2、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2、教学难点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三、教学组织与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新:创设新的情境(生活中几个典型的旋转现象)、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欣赏、合作交流、发散分析)、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旋转的涵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由旋转现象得出基本性质)、是否主动参与讨论(运用旋转分析)、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图案的形成过程时“基本图案”的多样性);省:在旋转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旋转的涵义与基本性质,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在“做一做”后引导学生在复杂图形中善于抓住“基本图案”进行分析)。信:在本节课的图形欣赏与实例探究中体验成功,增添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同时本节课在“议一议”中由实例探究旋转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做一做”中分析图形的变化,找“基本图案”时,鼓励学生发散思考,寻找独特的基本图案。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面体验数学的生活性。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新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课件逐一演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水车打水、荡秋千、风扇的转动。学生逐一欣赏这些情景后,教师出示问题。2、师:(课件演示钟表、风扇、扳手的转动)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1)上面情境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电扇的扇叶、应用中的扳手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副图的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钟表、风扇、扳手的转动,它们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们的位置有所变化。3、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生活中的旋转。(二)探究新知---行

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注:“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按相同方式转动相同的角度。2、比较平移与旋转的异同(从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距离两个方面比较)3、探究旋转的基本性质如图所示,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四边形AOBC,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经过旋转,点A和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2.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3.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4.∠AOD与∠BOE有什么大小关系?注: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向、语言表达。如:在回答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来用语言表达为:我们可以把AO看作指针,AO旋转到了DO,指针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AO=DO。在回答旋转角时,可以引导学生有好几个角都可以是旋转角如:∠AOD与∠BOE。在回答∠AOD与∠BOE有什么大小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按相同方式转动相同的角度”来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用∠AOB与∠DOE加上一个公共角∠BOD来说明。(三)发现新知---省

1、旋转的基本性质: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注:在总结旋转的基本性质时,师引导学生运用“对应点”的思路进行总结。如:因为O是旋转中心,点A与点D是对应点,且AO=DO,BO=EO,所以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长度相等。因为点A与点D是对应点,点B与点E是对应点,且AOD=∠BOE,所以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相等的,且都是旋转角。(四)运用新知---信

1、例1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2)经过20分,分针旋转了多少度?注:此例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旋转并用旋转的知识进行解答。教学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2、勇闯三关(1)第一关1.图案可以看作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2.第一次旋转了几度角?3.第二次旋转了几度角?4.每一次分别旋转了几度角?5.它的旋转中心是什么?6.用“旋转”来分析图案的形成过程.类似平移,你能完整的描述出来吗?注:此关限定在“一个菱形”通过“问题分解”整体把握图形的形成过程。(2)第二关用“旋转”来分析图案的形成过程.2.如图:基本图案是:,“旋转中心是:,旋转角是:。注:此关意在把握“旋转中心”(3)第三关用“旋转”来分析图案的形成过程.3.如图:是由为基本图案,绕旋转次得到.旋转角分别是:。注:此关意在初步发散寻找不同的“基本图案”。总的来讲通过逐步深入,巩固对“旋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为下面开展稍复杂的“做一做”打下伏笔和基础。3、挑战自我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边长相等,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由为基本图案,绕旋转次得到.旋转角分别是:。注:此处意在再次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找不同的“基本图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此题的“基本图案”有很多。如:正方形ABCD,△ABD,△FOE等。在教学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应表彰学生独特的见解。(五)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先让学生谈这节课的得与失、经验与困惑等等。再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1、旋转的基本特征;2、分析图案的形成过程关键是抓住“基本图案”进行分析。(六)看一看---欣赏两组典型图案

师课件展示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美观图案,这些图案基本都用到了旋转的知识,以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七)课后作业

1、课本相关作业2、预习“简单的旋转作图”。

附:“新、行、省、信”

------------我的四字教育法一、“新”

1、新的教学理念(“春风不让一木枯”);2、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探究”);3、新的评价体系(制定《成长档案袋》内设“单元知识总结”、“自己独特的解法”、“提出挑战性问题”、“探究性活动记录”、“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从而动态、全方位评价学生)。二、“行”

1、有品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培养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2、有行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合作和交流的意识)。三、“省”

1、及时引导学生反省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不足、偏差;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四、“信”

1、培养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念,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2、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第15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P31--35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大脑: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
脑小脑: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生命中枢”,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体(灰质)
神经元
突起树突

轴突
2、脊髓:白质在周围,灰质在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生来具有的反射,如吮吸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发射P34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等
二、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1、眼:由眼球和眼球的附属结构。
眼球是眼的主要结构。附属结构:结膜:红眼病泪腺:
眼球的结构:P41外膜:角膜、巩膜(白眼球)
眼球壁中膜:虹膜(黑眼球)、脉络膜、睫状体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的形成:P43
物体反射的光线折光系统成像于视网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视觉中枢(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近视的原因:1晶状体曲度过大;2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近视的矫正:配戴凹透镜耳廓
2、耳:P46外耳外耳道
鼓膜
鼓室
中耳
听小骨
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有关
内耳前庭
耳蜗(与听觉形成有关)
听觉的形成:P47
外界的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道传到中耳鼓膜振动听小骨传递和放大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沿听神经传递听觉中枢(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三、人体的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P49-52——依靠内分泌系统进行。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侏儒症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人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肿大
胰岛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糖在体内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糖尿病P50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垂体生长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胸腺胸腺激素
肾上腺肾上激素
胰岛(位于胰腺中)胰岛素
卵巢雌性激素
睾丸雄性激素
2、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练习:
1.下列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
A.眼睛突然遇到强光会闭上 B.天热时出汗
C.婴儿一出生便会吃奶 D.受伤流血后,血液凝固
 2.下列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B.条件反射必须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才能发生
C.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而非条件反射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更重要
 3.下列生理活动中,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是()。
A.排尿和排便B.呼吸中枢
C.心血管运动D.谈虎色变
 4.下列反射活动中,哪一项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A.聋哑学校的老师用手语给学生“讲故事”,学生感动得流泪
B.看了感人的电影,同学们都哭了
C.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立刻缓解了饥渴
D.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沸水烫手,立即缩回B.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
C.预铃响,学生进教室D.强光刺激,瞬间闭眼
6.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 )
A.脑和脑神经 B.脑和脊髓
C.脑和脊髓灰质D.脑、脊髓和神经
 7.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神经元B.神经纤维C.反射弧 D.神经
8.以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
A.碰到针尖立刻缩手 B.吃杏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
C.婴儿吮吸奶头 D.见到青杏便分泌唾液
9.眼球内对光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A.晶状体、视网膜B.角膜、晶状体
C.晶状体、玻璃体D.瞳孔、晶状体
 10.视神经的功能是()
A.产生视觉B.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
C.使眼球转动D.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和产生视觉
 11.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B.巩膜C.脉络膜D.视网膜
 12.人在注视由远而近的物体时,眼球内的主要变化是()
A.视神经不断把冲动传向大脑皮层
B.瞳孔逐渐扩大
C.不断移动黄斑的位置,使物象落在黄斑上
D.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大
 13.造成假性近视的病理原因是()
A.眼球的前后径变短,在视网膜后成像
B.晶状体变形,发生实质性病变
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
D.眼球调节结构过度紧张,屈光能力过强
 14.听觉感受器位于()
A.半规管B.前庭C.耳蜗D.咽鼓管
 15.声波形成到听觉形成需经过()
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②→①→③→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③→①→②→⑤
 16.中耳炎是因为病菌从()
A.外耳道进入中耳B.咽喉进入中耳
C.半规管进入中耳D.耳蜗进入中耳
 17.内分泌腺是指()。
A.分布在人体内部的一些腺体
B.分泌物分泌到人体内部的腹体
C.分泌物由导管运输到消化道内的一类腺体
D.分泌物不经导管运输,而是由血液运输的腺体
 18.下列各组腺体中,都是内分泌腺的一组是()。
A.肝脏、甲状腺 B.皮脂腺、肾上腺
C.胃腺、肠腺、腮腺D.垂体、胰岛、甲状腺
 19.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是()。
A.钾B.磷C.钙D.碘
 20.下列各项中,属于激素调节的是()。
A.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B.强光射来时,迅速眨眼
C.看电影感动得落泪 D.男同学在青春期喉结突出
 2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是()
A.神经调节B.激素调节C.体液调节D.二氧化碳调节
 22.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
A.呆小症B.佝偻病C.侏儒症D.营养不良
 23.患“大脖子病”的人应多吃()。
A.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B.海产品
C.肉、蛋、奶D.糖含量高的食物
 24.某人胰岛素含量不足,会患()
A.甲亢B.低血糖C.糖尿病D.呆小症
 25.某人成年后,身材仍不足1米,而且智力低下,很可能是幼年时期体内缺少哪一种物质所致()。
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生长激素D.碘
 26.中枢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27.观察上图,完成以下习题:
(1)请在图中方框内写出反射弧的结构名称
(2)谈虎色变、画饼充饥属于_______,这种反射的特点是___________。
(3)手碰到烫的东西立刻缩回属于____________,这种反射的特点是___________.
 
第15章
 参考答案:
DDDDCBADCBDDDCBBDDDDACBCB
 26.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
27.(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形成的
(3)非条件反射先天的

数学活动拼图公式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数学活动拼图公式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数学活动拼图公式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2.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从具体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
学习过程
一、问题情境:
观察以下图形,试确定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3a3b=9ab
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我们可以发现:a(b+c+d)=ab+ac+ad
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依据乘法分配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我们可以发现:(a+b)(c+d)=ac+ad+bc+bd
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我们可以发现: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我们可以发现: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二.建构活动:
1.动手探索:
(1)选取卡片Ⅰ1张,卡片Ⅱ2张,卡片Ⅲ1张,把它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解释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的代数意义和获得的等式。

(2)按照下面给出的整式选取卡片,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它们的面积说明相应的整式变形。
①②
2.自主研究:
(1)任意选取适当种类和数量的卡片,尝试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再利用它的面积来说明所表示的整式。
(2)任意写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3.讨论交流:
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多项式,探讨能否用若干块准备好的硬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如不能,你认为具备什么形式的二次多项式可以表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三.数学概念(模型):
(1)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等式。
(2)从面积导出公式也有局限性,因此还需从代数运算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这些等式。
四.例题讲解:
例1.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图所示,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会什么?
五.应用与拓展:
在一个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纸片上,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你能通过计算剩余部分的面积得到公式吗?

六.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七.布置作业:
P81复习题:18、19
总结反思
作业设计
1.已知,,则=,=,=.
2.已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
3.已知=3,则=;=.
4.已知,则=.
5.如果是方程的解,则代数式的值是.
6.计算:(1)(2)(3)

7.分解因式:(1)(2)(3)

8.已知,,求的值.

9.已知,求的值.

10.已知能被20~3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求这两个整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20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