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疑惑,讨论,解答,点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型:新课
课时:四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预习反馈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成语积累展示。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学生心中的桃花源
唐寅心中的桃花源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板书设计
1、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2、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3、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六、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学习运用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1.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
2.感悟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种豆南山下),配乐让学生朗读。朗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生1: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生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愿望的矢志不渝。
老师总结:陶渊明的一生志趣高洁,亦官亦隐,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世人称颂他为“靖节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继续探究他的内心和理想。
二、检查预习效果
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陶渊明又名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的文学家。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小米折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huò)俨然(yǎn)阡陌(mò)髫(tiáo)
骥(jì)邑(yì)诣(yì)
3.解释加点词。
(1)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渔人甚异之:感到……奇异
(4)复前行:向前,名词做状语
(5)欲穷其林:走完,穷尽
(6)便得一山:看见
(7)才通人:仅仅
(8)桑竹之属:类
(9)具答之:详细
(10)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11)延至其家:请
(12)此中人语云:告诉
(13)俨然:整齐的样子
(14)既出:已经
(15)便扶向路:旧的、原来的
(16)处处志之:做标记
(17)及郡下:到了
(18)遣人随其往:派
(19)欣然规往:计划
(20)寻病终:随即,不久
4.整体感知,填写下表。
由上表得出文章的线索: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
三、课堂新授;合作探究
1.一读课文,标出下列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读通文章,并熟读成诵。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二读课文,疏通文义,感知文章。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具答之“具”通“俱”,都
②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便舍船,从口入。译:(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B.问所从来。译:(村中人)问(渔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C.便要还家。译:于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回家。
5.三读,明晓内容,理解文章。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渔人”的行踪。
明确: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未果
四、主旨探讨: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极为不满,辞官归隐,安贫乐道,但心中一直追求自由、富足、安乐的理想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桃花源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五、拓展迁移
请您想象一下,如果刘子骥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将会怎样发展?
示例:他高兴地住了下来,并把家人都接来居住,过上了和平安乐的生活。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赶来。他们争抢着最好的地方建房,争抢着最肥沃的土地。于是,桃花源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沦为世俗之地了。
六、作业设计
1.为什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源人会告诫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2.当堂课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线索
渔人:发现桃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主旨: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战争和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八、教后记
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注释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基本可以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句,教师稍加指点即可。
2.有些成语出自本课,如:世外桃源。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它们,积累语汇。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借助本课想象丰富优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本节课学生课堂积极性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当堂课背诵课文,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桃源之美,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内容之美。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重游桃花源,感受这人间仙境。

二、精读课文,品读桃源

1.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去桃花源里走一走,初步感受其美。

2.桃源仙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结合文章分析。

(1)景色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生活美。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人情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三、探寻桃源

“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补充本文写作背景)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说课稿

白河三中陈世丽

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篇古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凝练,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跟随渔人品味桃源美景。

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相结合法

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习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问题导引法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快速指导学生赏读文章,品味桃源之美和了解作者构想桃源仙境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说学法

1、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2、讨论探究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

1、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2、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第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第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朗读第三段,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前三段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3.、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思考: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分享: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重点难点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法现象。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字词。2、预习自测(1)本文选自,作者(365-427),又名,字,号,世称。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代表作有组诗《》《》,散文《》等,本文是《》的序。

(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

俨然阡陌屋舍黄发垂髫怡然便要还家

皆叹惋邑人郡下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组内交流预习内容。2、结合课文注释及资料整理下列一词多义的现象。

寻:寻向所志 舍:便舍船

寻病终屋舍俨然

乃:见渔人,乃大惊向: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眈眈相向 

其:欲穷其林之:忘路之远近

 其中往来种作闻之,欣然规往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处处志之

得其船遂: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与外人间隔

志:处处志之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不仅有一词多义,还有一些词语是同义词,仿照示例来归纳。

示例:“此中人语云”中的“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都有“说”的意思。

意思是“都”“沿”“邀请”“说”的词语也不止一个,分别从文中圈画出并归纳。

4、组内互译课文,勾画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二、精讲互动(组内讨论翻译以下词语)

1、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俨然

绝境鲜美如此

交通不足仿佛

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处处志之

3、以组为单位翻译课文,互相查漏补缺。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俨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将下列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课堂小结本文由许多词语沿用至今,如:

作业布置预习第二课时内容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桃林——进入桃源——()桃源——()桃源——()桃源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线索。3、组内互相复述课文,并从环境、生活、民风三个方面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二、精讲互动1、小组通过讨论下列的问题,了解本文层层设疑悬念迭出的写法。(1)分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确切吗?(2)渔人对什么“甚异之”?又为什么“甚异之”?(3)为什么渔人出而复寻时,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已全部消失?(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2、结合背景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知识链接: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三、达标训练1、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安宁的社会环境、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分别是:

(3)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的“要”读作______,“间”读作______。“要”的意思是____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______。

(2)“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短语。

(3)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3、讨论: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课堂小结全文以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66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