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清兵卫与葫芦》学案

九年级《清兵卫与葫芦》学案

清兵卫与葫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2、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3、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

逝世。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三)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

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

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

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表达训练: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

相关推荐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知识点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知识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知识点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

一、文学常识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二、字词

热衷(zhōnɡ)茶卤(lǔ)呵(hē)斥(chì)名伶(línɡ)哆(duō)嗦(suo)

乖觉(jué)熠熠(yì)嘀(dī)咕(ɡu)檐(yán)廊(lánɡ)薪(xīn)水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呵叱:大声斥责。也写作“呵斥”。

乖觉:机警、聪明。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四、写作特点

1、戏剧化的情节。

小说采取倒叙的方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这样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清兵卫痴迷葫芦,把老头的秃脑袋看成葫芦,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五、重点问题

1、理请情节结构

中心事件:清兵卫痴迷、发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葫芦变价,清兵卫改变爱好。

2、清兵卫形象

清兵卫是一个有个性、执着、做事认真,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鉴赏力的少年。

3、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课文2-6段集中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如:他将买来的葫芦的籽掏出,用茶卤泡,还不停地把表面擦亮;把老头的秃脑袋看成葫芦;每次走在街上看到葫芦都呆望;每次上学放学都要收拾葫芦、看葫芦,永远不倦;街上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4、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这说明了那只葫芦非同寻常,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特的鉴赏力。

对比:(1)这个结果与大人们的批评形成对比;(2)葫芦当初是花一毛钱买的,与六百块钱形成对比,突出葫芦价值高;(3)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与最终被大人们扼杀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自以为是,也突出了清兵卫的独特审美眼光。

5、大人喜欢奇特点的葫芦,清兵卫却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的葫芦,对有名的马琴葫芦他也不觉得好。这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他并不是盲目痴迷葫芦,而是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独特的审美眼光,说明他有个性。

六、重点语句分析

1、“清兵卫沉默了。”

“沉默”:刻画了清兵卫执拗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对父亲的斥责不予理会的心理。

2、“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伤心、欲哭无泪

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六段。选用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析问题敬业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六、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年级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九年级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原因。知道《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的途径及意义,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理解和平交往的意义。

(2)列表归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外传播的简况,培养学生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马可·波罗来华的经历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

多媒体教学法等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1、列举有关古代战争与征服的事例,并谈谈你对战争与征服的看法。学生答:希波战争、亚历山大战争、罗马征服地中海和蒙古的西征;

看法:战争与政府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2、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虽然会发生战争与冲突,但和平交往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答: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导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一)马可波罗东来。

1、学生结合课本第一目第一段小字及插图讨论归纳马可波罗东来原因(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1)、是蒙古西征的结果。(2)、蒙古开放的政策

2请同学们结合其旅行路线图并阅读课本小字部分,概括他个人能来华的原因有哪些?(历经四年长途跋涉坚忍不拔等)

3、学生阅读本目大字,回答问题

(1)马可波罗是哪国人?来华的时间?受到谁的礼遇?

(2)《马可波罗行纪》的地位、内容及影响

师小结:《马可波罗行纪》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但马可波罗的这种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也更能使我们拥护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四大发明的知识。

(二)、四大发明外传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及出现时间,学生作答后自学课文,找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的时间、经过,再由教师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四大发明

外传时间、经过

对欧洲的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7世纪前主要传往东亚、南亚,751年怛逻斯之战后经阿拉伯人西传

推动文化的普及和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

火药

13世纪元代(蒙古西征)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火药武器

为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指南针

12世纪后期,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往欧洲

推动了欧洲大航海运动

印刷术

10世纪末起,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中东传入欧洲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繁荣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0---9这些数字的发明者是阿拉伯人吗?

(三)、阿拉伯数字

请同学阅读最后一目,回答:

1、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2、阿拉伯数字是如何改进和传播的?

3、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有何意义?

三、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1、马可波罗东来

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3、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总结加以传播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184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