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整理与复习表格教案(苏教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整理与复习表格教案(苏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第114页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数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求出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转眼又到了期末,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们的知识一定丰富了不少吧!你们能回顾一下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2、请同学们先独立填写书上113页上的表格,填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3、小组交流。
4、班内交流: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及“用字母表示数”。
二、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整理与复习第1题。
(1)学生任选一组题独立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后组织比较;
(2)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有关乘除法的简便笔算方法,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并沟通估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
3、整理与复习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每道题的特征,说说分别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集体核对,纠错并说明原因。
三、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整理与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其中,第(1)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第(2)题要提示求字母式子值的书写规范。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困难吗?

教学内容:第115页5-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律,以及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小组交流:在这几个单元中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哪些内容你们觉得有困难呢?(自由发言)
引入: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大胆提问,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二、复习混合运算
整理与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
4、小结: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注意点。
三、复习乘法分配律
整理与复习第6题:
(1)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3)小结: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a+b)×c=a×c+b×c。
四、复习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1、整理与复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说说列式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扳演;
(2)集体核对。
3、小结。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复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教学内容:第115-116页第9-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
2、进一步掌握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倍数和因数”“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
小组交流:在“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学会了什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你又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两个个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倍数和因数
谈话: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也谈了自己的困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巩固这些知识,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你们的困难能得到解决。
(1)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倍数,什么样的数是因数?(指名2位学生回答回答)
(2)投影出示第9题:找一找,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511025
先在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谈话:你们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吗?
(1)投影出示填空题:
9的因数有;从小到大9的5个倍数分别是;
36的因数有;50以内的7的倍数是。
(2)学生先独立在草稿纸上填写,再指名口答。
(3)提问: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找倍数应该注意什么?4、小结:只要你们牢记这几个注意点,就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2、3、5”的倍数的特征
谈话:下面要考考你们对2、3、5的倍数的特点的了解。
(1)投影出示第10题: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那些数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2)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3)提问:为什么30和5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小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素数与合数
(1)投影出示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4)巩固对偶数和奇数、素数与合数的认识和理解。
(5)出示有关知识点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第12题: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分别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2)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进行适当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解题策略的价值。
6、拓展延伸
整理与复习第13题: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题最后的得数,然后简要介绍“回文数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任取一个自然数a,模仿着写出算式并计算,以验证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个案修改m.JAB88.Com

第课时(月日)No:

教学内容:第116-118页第14-2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
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延伸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用字母表示数表格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第106页例题,第107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以及简洁性。
教学重点: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情趣引题
1.出示池塘莲叶图,一些青蛙在池塘里或莲叶上嬉戏。
谈话: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一些青蛙正在池塘里嬉戏。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样一首儿歌吗?出示(伴声音):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提问:在上面的两个括号里各怎样填写?(学生回答后板书)表示什么?在这里它可以表示哪些数?3表示什么?a×3呢?所用小棒的根数与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在含有口的式子中是怎样表示出来的?这样表示简单吗?
2.教学例2。
出示:学校美术组有24人。
(1)书法组比美术组多6人,书法组有()人;
(2)舞蹈组比美术组多9人,舞蹈组有()人;
(3)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合唱组有()人。
默看,指名回答。在括号里分别板书:24+6、24+9、24+x提问:24表示什么?x表示什么?24+x呢?
谈话:x表示美术组人数,24+x表示合唱组人数,从24+x这个式子里你能看出合唱组人数与美术组人数的关系吗?这种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比用语言叙述有什么优点?在24+x这个式子里,x可以代表哪些数?如果x=10,你知道合唱组有多少人吗?课件出示:
24+x
=24+10
=34
如果x=14呢?你们能照样子算出来吗?学生各自书写、计算,指名板演。共同校正、评议。
3.教学例3。
出示: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n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默读题目,指名答题,教师相机板书。正方形的周长:C=a×4正方形的面积:S=a×a提问:C表示什么?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m
谈话:刚才我们得到了“a×3”,“24+z”,“a×4,a×a”,这样一些式子,学生齐读。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对,它们都是含有字母的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06页最后一小节自学。提问:你看懂了什么?反馈时强调以下几点。
(1)数和字母相乘时的乘号可以写成小圆点,通常都省略不写,但数必须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4通常写成4a。字母与字母间的乘号也可写成小圆点,通常也省去不写。如x×y通常写成xy。
(2)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如1×n或n×1都记作n。
(3)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24+x不能写成24x。
(4)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注意2a与a2的区别。提问:2a与a2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把开始的儿歌补充完整。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3.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追问:式中的字母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阅读第107页底注,提问:“米/分”“千米/时”“米/秒”表示什么?这里介绍了哪几个速度单位,你还能想到哪些速度单位?
(3)独立做题。全班交流订正。
(4)提问:如果s表示路程,u表示速度,l表示时间。那么,表示路程的公式就可以写成:s=
四、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用字母表示数能更概括地表示数量关系,这是代数的初步知识,也为以后学习简易方程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第108页例题,第10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会用数代替字母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2.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以及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把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人:星期天,小明和表妹一起在玩摆小棒的游戏,看,这是他们摆的小棒。(出示挂图提问:你看清楚了吗?你会摆吗?你会接着往下摆吗?一起试一试。(学生独立操作)在你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互相讨论一下。反馈,重点引导。
(1)每次增加一个三角形;(2)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多用两根小棒。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引导:下面我们来算一算每次摆小棒的总根数。同时板书: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
增加1个三角形后,共用小棒的根数是:3+2×1(教师引导增加了几个2)提问:你会像这样有规律地说出增加2个、3个三角形后小棒的总根数吗?回答并板书:增加2个三角形后,共用小棒的根数是:3+2×2增加3个三角形后,共用小棒的根数是:3+2×3
提问:增加25个,98个,200个……这样的三角形后,你能一下子列出算式,并知道一共用的小棒总根数吗?还能说出多少?(教师相应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都是3加2乘几,只有最后一个数在变化)揭示: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像以上这种情况,如果增加口个三角形后,那么求共用小棒的根数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2×口提问:口表示什么?小结并揭题:用字母来表示数,这样表达既简洁又明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稍微复杂了一些。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你们和小明一样很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真了不起。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出示题目后提问:你看懂了什么?提问:图上有几段彩带?每段彩带的长度用什么表示?彩带的总长度怎样表示?学生口答问题。
二、教学例2
1.情境引入。
导入:小明和表妹在玩游戏时,家里正好来了三位客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小明做了以下事情。(分别出示例2挂图和问题)提问:你能描述一下你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和问题吗?
2.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该如何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谁还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可灵活处理)
反馈:你能说一下你的算法吗?怎样想的?1100—x—x—x(学生说明思考过程)1100—3x(说说3x表示什么?1100—3x又表示什么?)教师总结:1lOO—x—x—x这种算法是依次减去每个茶杯的毫升数,1100一3x的算法是先求出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然后从冷水壶中橙汁的总毫升数减去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求出冷水壶里剩下橙汁的毫升数。
比较: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单?
3.教学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提问:如果老师告诉你,每杯是250毫升,你能算出冷水壶里还剩多少毫升橙汁吗?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补充,使格式变得规范。谈话:把x=250代人1100一3x中,就可以求出冷水壶里还剩下多少毫升橙汁。应该这样书写,边讲述边板书:当x=250时,
1100—3x
=1100—3×250
=1100—750
=350
答:冷水壶里还剩350毫升橙汁。
谈话:(教师收起展示的学生作业)你记住了吗?下面请你们把完整的格式在作业本上写出来。(一个学生板书,集体订正)
4.练习。出示:水杯中如果每杯是350毫升,那么冷水壶中还剩多少升橙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5.小结:如果一些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字母来表示的,我们就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要解决的问题,当告诉你字母的具体数值时,我们就要按照学过的格式把数代入式子,计算出式子的数值。
三、教学“试一试”
导入:今天小明很高兴,决定到农村的爷爷奶奶家去。到那里时,正好遇到爷爷要为一块长方形空地围上篱笆,共用多长的篱笆该怎么算呢,谁来告诉小明的爷爷?(学生回答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提问:爷爷年纪大,记不清那么多,我们用简洁的字母式子来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样便于记忆。出示:如果用C表示周长,a表示长方形的长,6表示长方形的宽,那么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是什么?谁能把它写出来?学生回答并经过引导后板书:C一2(a+b)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只学习了计算方法,没学习计算公式,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要记住它。提问:爷爷一会儿就量出长是15米,宽是8米,你会用上面的公式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小结:爷爷表扬你们呢!的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导人:爷爷家的果园成熟了,邀请我们一起去收获。(出示题目要求)
提问:你看清楚题目的要求了吗,说说你还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同桌讨论后在空格里填数。
指名报答案,并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决个别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方法,集体订正。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六、本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畅谈一下你的所思所想。

教学内容:第110页例题,第110-11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化简形如“ax±bx”式子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会化简这样的式子。
2.让学生在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数量关系并化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
教学重点: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1.教学例题。
说明题意:小华用小棒摆了a三角形,小芳用小棒摆了a正方形。
谈话:根据题意,你会用小棒摆一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不知道到底各摆几个,可以各摆四五个再用省略号表示,最好再用括线注明n个。学生用小棒先摆a个三角形,再用小棒摆a正方形。提问:摆a个三角形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摆a个正方形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是3a和4a。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他们一共用多少根小棒?小芳比小华多用多少根小棒或小华比小芳少用多少根小棒?
谈话:你能解答他们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讨论得出:一共用了(3a+4a)根小棒或是7a根小棒。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共用7a根小棒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是用了7根小棒,那么摆a个三角形和正方形就一共用了7a根小棒。谈话:3a+4a与7a都表示摆a三角形和a个正方形的小棒根数,两者相比,哪种表示法更简单些?(指名回答)把复杂的式子变成简单的式子在数学上叫化简,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把3a+4a化简吗?学生说出化简过程,教师板书:3a+4a
=(3+4)a
=7a
提问:3a+4a=(3+4)a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发现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或想到依据乘法运算的意义。
谈话:以后你们在计算时,可以把中间一步省略(在上式的第二行加虚线框),直接写成:3a+4a=7a。我们以往学过的整数的运算律也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因为字母表示的就是数。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小芳比小华多用了多少根小棒?
谈话:你会算吗?试着做做看。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好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说一说算法和想法。如果学生只列出算式4a一3a,应让学生化简。
二、理解新知、初步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指名说图意。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空,做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做题情况及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各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结果和想法。提问:谁能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通过这些题目的计算,你发现只把什么相加或相减?什么没有变?学生说计算结果和想法,集体反馈。小结:做这样的题目,只要把字母前边的数相加、减,字母不变。
三、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学生独立做题。
提问:从明明家到冬冬家一共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65a+75a=(65+75)×a=140a
提问:你能说出等式的三段,也就是三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吗?指名在班内说算理,加深对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做好后同桌互说各自的做法和想法。
提问: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指名说明题意和图意。
提问: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有多大?学生独立思考,并做一做。做好后说做法和想法。
想法1:科学实验室面积是12a平方米,实验准备室的面积是4a平方米,一共的面积是2a+4a=16a平方米。
想法2:发现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拼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2+4)米,面积就是(12+4)×a=16a平方米。
提问:当以a=8时,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4.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读一读。提问:你知道韦达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为数学界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巩固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
教学难点:养成认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练习九的第1题。
做题时引导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虽然其中的2X和X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但这是不属于“一定相等”的两个式子。
2、练习九的第2题。
做题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其他运算律,并要求用字母表达式进行交流。
3、练习九的第3题。
练习中可以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填表时的思考过程,在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时间、路程相互关系的理解。
4、练习九的第4题。
要启发学生依据不同三角形的特征进行思考。还应适当提醒学生把写出的表示周长的式子进行简化。
5、练习九的第5题。
这道题是表示所求问题的式子中含有两个不同字母,求值时,需要分别用相应的数去代换,难度较此前有所增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正确进行选择,
6、练习九的第6题。
教学时,可适当提醒学生把表示所求偶问题的式子进行化简。
7、练习九的思考题。
观察这四个长方形,分别标上号(为了叙述的方便)说说两个长方形要能拼成一个更大的长方形,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依次选择,并交流新组合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
一共有4种情况:
1号和2号上下拼:(a+n)×m
1号和3号左右拼:(m+b)×n
2号和4号左右拼:(m+b)×a
3号和4号上下拼:(n+a)×b
8、布置作业并指导。

四年级数学下册11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第89页例题,第90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指名口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数量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怎样画图呢?先画原来的长方形花圃,长8米,我就画一条线段表示长8米,没说宽多少,我们就大约地画出宽,于是板书成图1。谁读一读题目的另外两个条件(指名读条件),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这些已知条件,应该怎样画呢?3米在哪里画?大约画多长?哪一部分是18平方米?谁到前边指一指再画出来、写清楚。
一名学生画过后,全体学生评议、补充、修改,成为图2。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学生指着图说清楚后补写“平方米”。
(3)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5)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课本上的题目,同桌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2)各自在书上画图,指名把图画在投影片上。
(3)展示投影片上的图,共同评议。
(4)各自解答,指名把解答过程写在投影片上。
(5)投影展示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共同评议。(6)提问:这一道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例题复杂在哪
里?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各自在书上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最常用的解题策略是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第91-92页例题,第92-9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的文字和图。提问: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哪两位同学到前边来演示一下小明和小芳是怎样从家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
(2)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提问:谁把你整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大家,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方法只要能把题目的数量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再进一步把画图、列表这两种方法的重点地方强调,使方法完善。画线段图的步骤:
①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明家和小芳家,再连结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小芳家稍近些。
②把小明家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小芳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时间。
③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
两人行走的速度要列人表中,再想想两人各行走多长时间,于是列成下表。
┏━━━━━━━━━━┳━━━━━━━━┳━━━━━━┓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
┣━━━━━━━━━━╋━━━━━━━━╋━━━━━━┫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
┗━━━━━━━━━━┻━━━━━━━━┻━━━━━━┛
(3)提问:根据你整理的信息,想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应该先算什么?想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4分钟各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
(4)学生独立解答。提问:谁来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提问: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把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写成等式看一看符合什么规律?(符合乘法分配律)。
谈话:乘法分配律就是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两种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又一次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由一种计算方法想到另一种计算方法。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代表小华和小丽,演示一下他们行走的方向以及每分钟走到哪里。
(2)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再解答。
(3)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画的线段图加以完善。
②指名板演综合算式,并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4)提问:你能由这一道综合算式想到另一道综合算式吗?写出后再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题意。教师画一个圆形跑道直观图,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各用自己的食指分别表示小张和小李,演示两人从哪里出发,按什么方向跑步,在哪里相遇。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板演,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共同评议
指名说出另一种解法,并说出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内容:第93页“想想做做”的4-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谈话: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什么策略来整理信息?采用这样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
二、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和小芳在环形跑道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明每秒跑5米,小芳每秒跑7米,经过5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2、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3、“想想做做”第7题:小娟看一本188页的故事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17页。剩下的6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每次出示一题,在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是用什么策略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的?再请学生根据整理好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式。)
三、运用策略解决一般的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问题
“想想做做”第5、6题
根据题意填表,说一说解题思路再解答、交流。
四、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8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苏教版)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0~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探索性问题: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第二课时:认识容量和升(2)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第三课时:认识毫升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探索性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2000毫升=()升9升=()毫升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练习二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8、1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1、3、5、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积最小:□□□×□□□□×□□
讲解:最简单的“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或=
900毫升○1升6升○6000毫升3升○2500毫升7000毫升○8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美妙的“杯琴”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20、21
教学目标: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

111÷37)×5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

(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文字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3题(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独立练习,第3(2)、(3)题。

3、应用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4题。

(2)、独立练习,练习八第5、6题。

(三)、全课小结(略)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0分)

320+185:600÷50;5800÷100:3900÷300;

4800÷60;148+37;350+470:420—150;

200—82;175—56:54+97:32+368:

120+90:199+76:12+18+14:25+67+75

二、填空(30分)

1、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2分

(1)、60—80+16×3

(2)、30+(%—12×5)

(3)、(1070+28×289)÷18

(4)、(285—15+20)×3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3.在O里填上“>”、“

25×(225÷25)○25×225÷25

34+66×40○(34+66)×40

540+27—18○540÷(27—18)

三、计算(16分)

1.(4800÷75+36)×24

2.(338+565—204)÷3

3.1520—(970+38×2)

4.540+9÷3+16

四、列式计算(20分)

1.82与25的差,乘16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530除以5的商,加上14乘7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8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24分)

1.一个生产小组,每个人每小时制6个机器零件,10个人8小时可以制多少个机器零件?

2.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5队,每队再平均分成7组,每组有多少个同学?

3.学校买了5个排球,每个40元;买了5个篮球,每个2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4.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甲的3倍。3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一单元教案(苏教版)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画图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89例题和“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画图策略理清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画图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引入初步体会策略的应用价值。提问:在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为了确定思路,通常会运用一些策略,你通常会运用哪些策略?
揭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探

初步体会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培养画图能力。
培养识图能力。

感受画图的作用。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试画图。
呈现:观察这些图,你能看懂吗?
观察正确的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条件之间有关系?能否找到所求问题的答案。
同桌商量。指名说出分析过程。同步板书分析过程。
反思:是什么让我们找到了解题的思路?为什么需要画图?
你能说说没画图时和画图时的数量关系的清晰程度分别是怎样的?
2.“试一试”
独立把图画完。
呈现图:观察,符合题意吗?能我你寻找解题思路提供帮助吗?
独立完成。
汇报:边指图边说出分析过程。

深入

体会条件的多变性。

在变与不变中体会画图的作用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的相对稳定性。

体会条件的变化,方法的不变。1.变题
提问: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拓展:还可能发生怎样的情况?
预设:长缩短,宽增加,长宽同时缩短,长宽同时增加。
师补充相关条件,出示完整问题:
(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宽增加了2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6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长减少了3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6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分析过程。
比较:你能任选两题,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四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在理清思路上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3)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宽增加了2米。花圃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4)小营村原来有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长减少了3米,宽减少了5米。鱼池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提问:它们与刚才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思考:花圃的长和宽都在增加,为什么增加的面积不是刚才两次增加面积的和?
鱼池的长和宽都在减少,为什么减少的面积不是刚才两次减少的面积之和?
2.“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画图和思考,可同桌交流。
指名说出分析过程。
全课小结回味画图的功能。今天学习了什么?运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画图策略带给你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二课时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题和“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或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画图,能借助所画线段图确定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养成主动运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导入提取有效旧知。提问:昨天我们感受到了画图的功能,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画图这种策略?
揭题:今天我们再次感受画图带给我们的方便。
探新

尝试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整理。
感受画图的要求。
感受图的作用。
体会不同的整理方式的不同特点。

沟通两种不同解法。

提高识图能力。

体会根据不同情况画不同的图。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整理。
呈现: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观察:从这些整理后的信息中,你能比较方便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吗?
同桌商量,确定解题思路。
汇报:根据线段图,你是怎样思考的?从线段图中,你能很容易地看出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表格,你又是怎样思考的?
独立解答。
呈现:介绍你的解答过程,边指边说。
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梳理:可以先算每人4分钟走的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走的路程,也就是速度和。
2.“试一试”
读题后独立画图。
呈现线段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要求“两人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独立完成。评:边指图边说出解题思路。
归纳:我们所说的画图,是画得怎样的图?
梳理:几何图,线段图。
练习

在变化的问题中体会不变的策略和解题方法。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
评:你觉得哪一题比较特别?特别之处在哪里?
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怎样?为什么差不多?你能画图说明原因吗?
画图到底有什么作用?
2.“想想做做“第3题
审题:现在的情况和哪个问题相似?
独立完成。评: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全课小结今天又有什么收获?
一备者:数学老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备课表格式教案(苏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练习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习毛笔字。

教学目标

认识一些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明白“处处留心,处处语文”。熟记八个词语及《三字经》节选韵文。练习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写好钢笔字,摆好由两个相同偏旁组成的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然后老师在进行点拨。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读读背背练习,读背八个成语,了解成语的大意。练习写钢笔字及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同学们,你平时生病时,会到哪儿去就诊?

(2)是的,我们的选择是共同的。不是西医就是中医,西医大家更熟悉一些,但中医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我们也应好好了解一番。

(3)这些中草药,你们认识吗?会读吗?请学生试一试。

(4)再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5)重点练读:“大黄”、“白术”。区分、念准“黄芩”、“黄芪”。

(6)你还知道其他的中草药名称吗?

2、教学第二部分。

(1)奶奶生病了,在医院里开了一盒药,可她不会看药盒上的说明,你能帮帮她吗?

(2)学生自读药盒说明。

(3)奶奶提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4)你能解答奶奶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药盒说明上各部分的作用)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出示词语,请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话题自然引到2003年“非典”期间。

(4)教师相机引导:你能用上述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词语的意义自然化解)

玉洁冰清:比喻高尚纯洁。也作冰清玉洁。

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含辛茹苦:茹,吃。忍受辛苦。也说茹苦含辛。

(5)你还能运用其他相关的词语吗?

(6)“非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医护人员的品质更是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

2、背诵《三字经》选文。

(1)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它出自哪儿?

(2)孔融让梨使我们懂得了从小学会谦让,少年之时应该学习的礼仪不仅如此。

(3)请学生自读《三字经》节选韵文。

(4)会读吗?指名朗读。纠正悌“tì”。

(5)能读懂吗?学生交流体会。

(基本弄懂意思就行)

(6)这段《三字经》选文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从小不仅要学会谦让,还要孝顺父母。

(7)请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8)课外拓展,有兴趣的同学再读读背背《三字经》。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羽、弱、朋”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羽”。提醒学生注意:两个相同部件,要写得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一点,这样才显得匀称端正。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介绍柳公权及柳体。

4、审题。

明确本次写的部首:欠字部、页字旁。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

5、指导。

(1)学生试着写欠字部、页字旁,说说该怎么写。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欠字旁、页字旁的书写方法。

(3)学生练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6、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练习书写“歌、领”两个字,注意欠字旁和页字旁在米字格中的位置以及大小。

7、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作业设计

背三字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情。

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多快乐!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实现,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共同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2、审题。

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指导。

(1)回顾班级取得的成绩,请学生再找找班级中还存在的问题,讨论班级取得的成绩,请学生再找找班级中还存在的问题,讨论班级公约。二次备课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

(2)请一学生做主持人,主持讨论。

(3)小组讨论。

(4)交班交流。在班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哪些规则?

(5)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持人组织,教师相机点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补充。

作业设计

为班级整理一份班级公约。

板书设计

班级公约

课后反思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从中体会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构想

关键词蕴含深刻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位和琢磨。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语。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4、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

1、齐读生字。

2、指导:哪些笔画是关键?该怎么摆位置?

3、师示范。

4、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呈()予()器()咳()

成()预()嚣()刻()

板书设计:

呈()予()器()咳()

成()预()嚣()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2——7自然段。

1、教师深情地诵读第2、3自然段。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

(2)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又是怎样描写护士长叶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

三、深化课题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2、小组讨论。

3、交流。

四、课外延伸

1、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2、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72+93+2821254(3/8+4/12)24546+541/5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4.4252/53.6-2/52.12564125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0.7+0.7+0.7+0.7)255.80.125+11.6(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和毫升表格式教案


教学内容:第10-11页例题,第12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
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个案修改

教学内容:第13页的例题,第1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景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出示课题: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升,升,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完成“想想做做”。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课前完成)
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教学内容:第15页的例题,第16-17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完成“想想做做”。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第1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第2题: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第4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3、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
多?
三、估计容量
练习二第5题:
1、出示第五题图
2、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第6题: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讲师液体的器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3、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
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4、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业:
练习二第7题

教学内容:第20-21页“美妙的‘杯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地制作“杯琴”,并能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2、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制作“杯琴”。
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一)》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一)》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一)》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4课时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学“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乘法、除法口算以及除法的基本试商方法进行整理,提高除法运算的能力;

2、提高笔算技能,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3、通过理解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出示复习的第1题

依次说出口算方法和得数。

二、笔算练习。

1、复习的第2题。

出示第一组。

你们觉得哪题是最简单的?为什么?

提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补充:147÷20( )147÷21

( )里可以填“=”吗?为什么?

2、复习的第3题。

要求回忆三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的过程。

3、出示复习的第6题。

限时。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针对有错的题目说说计算方法。

笔算。

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4、出示复习的第7题。

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三、解决问题。

出示复习的第5题。

指出:这里的人不一样,棵数也不一样,怎么比较呢?

学生看表格,说说看到的信息。

自备本上完成计算,交流、比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第七单元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3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和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了不同的任务形象:《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表现了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爱因斯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含蓄表现了宋庆龄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黄河的主人》讴歌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只好”“一面……一面……”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三、教学重点:

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能有详有略地描写体验活动,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四、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在读中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在读中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五、分课教学思路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可由“爱因斯坦在小女孩的父亲和大家的心目中是伟大的人,而爱因斯坦自己却说并不伟大,小女孩也这样认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文中的相关的课文朗读体会,从而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结,平凡、谦虚、和蔼可亲的特点。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教学时力图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在体会人物特点时,让学生说说是通过哪一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利用文本的留白之处,让学生想象经过小女孩“包装”后的爱因斯坦的样子,指导按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外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在教第四小节时,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那么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在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内在美时,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体会樟树的可贵品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最后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格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

《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文中寻眼”,紧抓“文眼”进行导读,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教学步骤尝试各个击破,然后梳理,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艄公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成为“黄河的主人”的道理。

《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并能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在指导学生学习例文时,重点体会作者在描写护蛋行动的同时,还写了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充满趣味。在鼓励学生参加体验活动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练习7》共有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处处留心这项练习是把了解中国传统棋类运动项目——象棋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共三部分,都和象棋有关。口语交际是要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段内容具体的“小烦恼热线”节目,然后将“小烦恼热线”的形式引入课堂,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同时也要提醒做“小主持人”的学生,当别人真诚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应该以诚相待,尽力帮助。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23日,累计课时:8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熟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用他的实践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成功的秘诀——出示: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不说空话。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2.能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3.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呵啥鞋鬼

二会字:(一)踱噢嘛耸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

(5)“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他们几次见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思考他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

2.读完以后请同学们进行交流,说说他们见了几次面,课文中哪些话分别写出了他们的每次相见?

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3.请同学认真读三句话,想一想,他们三次见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三次相遇方式不同,特别是第三次,爱因斯坦“等待”小姑娘,请学生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根据以上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四、读熟课文,巩固练习

1.请学生分别演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母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其他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进行描红,完成本课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23日,累计课时:83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说,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二、精读训练

(一)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在小女孩的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怎的样的人呢?用你智慧的眼睛,找找有关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1.(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人)

童话故事中的人有什么特点呢?(童话故事中的人是虚构的,一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小女孩为什么会觉得爱因斯坦是童话故事中走出来的呢?

(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读一读,这句话写出了爱因斯坦的什么?(衣着)

他的衣着有什么特点呢?(不整齐)

随着他们一次次的相遇,爱因斯坦还给小女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不会整理房间)

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的意思是什么?(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乱得一塌糊涂,可以看出他……(不会整理房间)

爱因斯坦衣着不整齐,而且一点也不会整理房间,所以小女孩觉得他(不是最伟大的人)

(一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那小女孩认为最伟大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至少穿衣服得整齐,在她的眼里,最伟大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

(二)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

那你们同意谁的看法呢?我们先别急着争论,先来看看爱因斯坦同不同意小女孩的看法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爱因斯坦一直以为,他只是和平常人一样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很普通。在他看来,或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连爱因斯坦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伟大的人,难道他真的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有人认为他是吗?(父亲)

(三)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

(父亲听后兴奋的说:“孩子,你今天碰到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指名读好父亲的话,问:从他的朗读中,你感觉父亲的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呢?

(在父亲看来,爱因斯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够遇上这位伟人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看来父亲十分地崇拜爱因斯坦。)

(伟大)

那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吗?拿起书本,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细细地读读课文,你一定能从字里行间得到启示。

(四)“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课文第四自然段对话)

请两位学生读一读,其它同学想一想,从他们俩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因斯坦和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谦逊诚恳天真直率)

指名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中的性格。

男女生分角色读。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童心未泯乐于助人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虚心受教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三、作业指导

1.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请学生说说,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我们从他在生活上的平凡见到了在科学上的伟大。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2.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词语及完成相关造句。

2、完成本课补充习题。

五、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

谦逊诚恳天真直率

童心未泯乐于助人

虚心受教

语文视野:

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培养学生的重点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一种什么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25日,累计课时:8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

教师补充: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三)课文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故居:宋庆龄过去住过的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

A出示新词,学生认读。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

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四)交流归纳: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

(五)根据这些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看图,描述你所看到的宋庆龄的故居。

2.引读。

3.周恩来劝宋庆龄搬家,她为什么不肯搬?(舍不得两颗樟树,可见她对樟树的喜爱之情。)

4.为什么这两棵樟树开头没有点明最后才点出,且独立成段。(强调樟树,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质疑: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两棵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这么喜爱这两棵樟树?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6.领悟段与段之间的语义关系,练习背诵。

四、写字指导

1.“搬、繁、瞻”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描红(书上)

五、作业

1.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26日,累计课时:85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培养学生的重点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掌握樟树外形及特点。

1.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圈画出有关词语,反复品读。

2.交流:

(1)通过枝干和树叶来突出樟树的外形。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看图体会,朗读这一句。)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看图体会稠密,朗读这一句。)

2)出示写生长特点的句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读好“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看图体会蓬蓬勃勃。)

是只有夏天才蓬蓬勃勃的吗?引导同学读好“无论…总是…”

读出了什么?(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总是有蓬蓬勃勃这种景象。)

你会仿照例句也来说一个句子吗?(学生造句)

3.谁能连起来读好这一段。

4.教师小结:你读得真好,让我们欣赏了樟树的外形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樟树不仅外形美观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它的内在的品质更是博得了人们的称赞,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内在品质美。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石榴树招虫的情形是怎样的?

(从同一棵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说明什么?

(突出害虫之多)

“在树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写出了什么?

(害虫对石榴树侵害的时间之长)

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想一想:树木招虫的后果是什么?

为什么这些树木这么容易招虫?

(因为没有让虫类害怕的香气。)

3.学习第4—7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句子。

出示句子: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拒虫)

为什么?(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小结:是啊,樟树生来就有一种香气,一闻到这种香气虫类就害怕,令虫类不敢靠近它,更可贵的是——它的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读好这个句子。

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c理解句子。

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它的香气永久保持?

抓住关联词“即使…仍然…”(外界环境随便怎么变化,它的香气不变)“只要…就…(只要有木质,它就能驱虫)

读读例句,仿照例句造句。

4.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5.上课一开始大家提出的疑问现在能解决了吗?(宋庆龄为什么这么喜爱这两棵樟树?)

(她热爱故居的樟树,是因为樟树不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充满活力。更可贵的是樟树具有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

6.学生谈谈对宋庆龄的了解。

师补充:她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在长达70年的革命战斗生涯中,她永葆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危难时刻,大义凛然,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她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7.说说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

(香气永久保持一生都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贡献、一生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

(香气令虫子害怕一生正气,令敌人敬畏。)

8.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9.指导背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感受人们对宋庆龄的怀念

1.作者对樟树的一声声赞美,其实就是对宋庆龄的伟大人格的再三歌颂。现在敬爱的宋庆龄离我们而去了,但她的香气却永存。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瞻仰”(恭敬地看)

3.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怀念樟树,怀念宋庆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补充习题。

板书:

枝干粗壮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外形及特点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语文视野:

见教参283页。

23.黄河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3.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敢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培养层层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感悟黄河的险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

2.体会艄公的勇敢与机智。

教学难点:各部分与中心句的关系。

教学准备:录像、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27日,累计课时:86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

2.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黄河

2.你知道黄河吗?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又是我国第二大河。源自青海巴颜咯拉山,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它气势磅礴,激流险滩不知其数,滔滔河水一泻千里。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补全板书。

4.谁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呢?他凭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其中又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漂流万马奔腾磁力整个儿吞没体积竹篙尝试凭着羊皮筏子浊浪排空提心吊胆谈笑风生波浪滔滔

鼓浪前进专心致志胆战心惊惊涛骇浪

3.自学生字,说说记法。教师指导“滚”。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三、4.朗读课文。再次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段的意思。试着给课文分段。

(1-4)一只洋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破浪前进。

(5-6)羊皮筏子上的人们沉着从容。

(7-8)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2.你知道谁是黄河的主人?

#课文哪些句子点明了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把它画出来。

#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课后第四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30日,累计课时:87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

2.上节课有同学问,一个普通的艄公怎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交流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要点: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惊涛骇浪”什么意思?(骇:惊吓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浪)

“如履平地”什么意思?(履:走在有危险的地方行走就如同走在平地上一样)

指读,齐读

二、体验黄河的壮美

1.那作者眼前的黄河是怎样的呢?

交流出示第一自然段: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气势,万马奔腾、浑浊的浪头排山倒海而来的景象。我仿佛听到了滔滔的声音、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自已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

想不想看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

课件演示:黄河奔流的情景。

你心里感到怎样?

(我感到害怕、自豪、激动)

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2.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心情怎样?作者用了什么词。(胆战心惊。)

胆战心惊这个词什么意思。(形容非常害怕。)

这里的“战”是什么意思?(颤抖、发抖)

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文中还有一段话道出了坐羊皮筏在黄河里前行时的感受。

出示:坐在吹满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坐羊皮筏子渡黄河的惊险,乘客的害怕紧张)

3.胆在颤抖着,心在害怕着。我们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害怕,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胆战心惊,而我们的艄公——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现在请你说说一个普通的艄公怎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

勇敢:面对黄河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一点也不害怕。

智慧:要在这样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没有智慧光有勇气怎么行?

镇静:面对险恶的风浪,艄公非常镇静,沉着应对。

机敏:在波翻浪涌的黄河里驾驭羊皮筏子审时度势,灵活应对。

带着理解齐读这段话——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三、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1.是呀,这样的黄河怎能不让我胆战心惊?文中我还在为什么提心吊胆呢?再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2.交流出示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羊皮筏子太小太轻了,在那么险恶的黄河里,实在是太危险了,只要一个小浪头都可以打翻它了。

点出“那么小、那么轻”、“小小的、整个儿”

说得不错,可我听了你的朗读感觉这羊皮筏子还不够轻、不够小。你愿意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读。

进步很大,这么一读,就让我们感觉到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越发显得小而轻,这样的羊皮筏子能让人提心吊胆吗?为它提心吊胆怎么读。

真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那么小的羊皮筏子上还坐六个人,危险就更大了。

我也从这儿感觉到很危险,我真担心他们会不会沉下去。

真危险哪!你能读出这种危险来吗?

朗读

六个数字应该怎么读才会让人感到更加惊险?再读一次,体会一下是不是更好。

生朗读。

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忧,听出了你的惊异,听出了你的害怕!

引读: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读到这儿,你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我好像看到六个小黑影,一会儿被波浪送到半空,一会儿又坠到谷底。

这六个人坐着羊皮筏子就如一片树叶在黄河的风浪里穿梭、颠簸,你看他们若隐若现,忽左忽右,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多惊险哪!

真让人心惊肉跳,这情景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呀。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羊皮筏子的危险?

★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有六个人已经很危险了,居然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真让人提心吊胆。

羊皮筏子这么小,乘的人这么多,载的物这么重,如此悬殊的对比,谁都要为它捏把汗。

小结:作者初次见到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是胆战心惊,再远远望见激流里鼓浪前行的羊皮筏子,感到新奇而又担忧,再仔细一看发现那筏子上居然有六个人和满满两麻袋物品,更是提心吊胆。

让我们用朗读再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齐读课文的2-5自然段。

3.这情景实在让人提心吊胆,可我们的艄公——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现在请你说说一个普通的艄公怎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

(驾驶这么小的羊皮筏子在波涛汹涌的黄河里前进需要勇气,冷静的头脑,过人的技术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那波涛汹涌的黄河中,有这令人提心吊胆的羊皮筏子,你敢乘坐吗?老师我可不敢,即使上了,也是死死抓住羊皮筏子上的竹杆,双眼紧闲,不敢看一眼,因为脚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而上面的乘客呢?读句子。

2.交流出示

★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从容:自然地笑,非常轻松,就像什么事都没有

从容地干什么?

指指点点:一边指一边说,说些什么?那边是一座古塔,应该有1200年了,那棵树,长得真茂盛………

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回想一下,你们坐着公共汽车出去游玩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小结:像这样,乘客们非常镇静,非常轻松,一边讲讲笑话,聊天,一边浏览岸上的景色,脸上带着自然的微笑,这样的情景就叫——谈笑风生。

老师就纳闷了,坐在这样的羊皮筏子上,颠簸在水流湍急的黄河里,可说是危机四伏,他们怎么敢这样谈笑风生?

(信任艄公)

3.艄公是怎么做的竟然能让身处险境的乘客们如此放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画出描写艄公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乘客为什么这么信任艄公?

交流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沉着: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勇敢大胆。

专心致志、小心:专心致志――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什么叫水势?水的急缓和浪的大小。

破浪前行:浪大的时候就得小心,浪小的时候就得大胆地破浪前行,看似“大胆”与“小心”相反,其实就这是艄公的机敏和智慧。

指名读好这段话。

想想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

生:黄河里会有旋涡,艄公早就发现了,因而早就避让开了。

生:黄河里会有暗礁,艄公对黄河的地形很了解了,早有防备,竹篙轻轻一撑,就过去了。

生:黄河里会掀起巨大的风浪,艄公会提醒乘客小心,自己稳稳地掌好舵。

艄公凭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是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一只简简单单的羊皮筏子?

(不)

那是凭什么?

生: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生:更凭着他的沉着!

生:更凭他丰富的经验!

这样的艄公自然而然让人信任,让人放心,所以乘客们才敢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

齐读第六自然段

3.这样的艄公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所以——引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4.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此时此刻,同学们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一定是十分钦佩,那么就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五、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课文写艄公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还要写黄河的凶险,坐羊皮筏子的危险和乘客的表现呢?

侧面烘托:越是写黄河的凶险,坐羊皮筏子的危险越是衬托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越是写乘客的从容,越是衬托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他让乘客感到十分安全。

2.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艄公一样撑起人生的篙竿,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3.最后我想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坚强者在命运风暴里奋斗。——爱迪生”(读三遍!)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学习“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

2.完成本课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23.黄河的主人

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语文视野:见教参。

习作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当一回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31日,累计课时:88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

2.回忆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事,把它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许多的事。有些事像过眼云烟,慢慢地就忘记了。但有些事情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或高兴或悲伤或愤怒或难过……柳倩影同学经历了一次“护蛋”活动,并且把它写了下来。

二、例文导学

1.读读书上的例文。

2.文章是分成几部分来写的?(两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护蛋行动的由来;护蛋行动的经过。

3.小作者把经过写得很详细。主要写了哪些细节。

4.他是怎样把这些细节写生动的。(抓住了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5.划出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

小结:我们在写自己所经历过的事的时候,就要有条理地记述经过,抓住细节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三、谈论话题,个性表达

有的同学已经有意识地回去体验了“当盲人”“当家”……等等活动。你的感受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1.同学交流,教师有意识地概括学生所述细节及心理活动。

2.没有扮演其他角色的同学,可以写写以前经历过的事。

3.经历过一件事以后也许还有许多感想,那么可以将它作为文章的结尾。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31日,累计课时:89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打草稿。

2.修改评讲。

教学过程:

一、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生修改草稿。

三、评讲学生在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练习7

教学要求:

1.理解来源于象棋的词语的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30日,累计课时:90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来源于象棋的词语的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活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来源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读书上文字。

3.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为难。)

4.书上还列举了一些这样的词语,请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它们在象棋中是什么意思,现在生活中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

参考:

马后炮:原意为“马”已经“将”住对方,后面又跟着“炮”,使“将”动弹不得,输赢已成定局。比喻事到临头才想采取措施,已经没有用了。

过河卒子:小卒过河,不能回头。比喻没有退路。但过河卒子赛过车,比喻威力更大。

棋逢对手:比喻双方本事相当,可相匹敌。

举棋不定:拿起棋子不能决定怎样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棋输一着:一着棋子下得不当就输了全局,比喻技术、能力、智谋等略逊对方。

5.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6.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规则的。(出示歌诀)这段歌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请同学们自己读读。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借助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琅琅上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对称押韵)

4.背诵。

三、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技术、战术)它样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不能调换。“技术”在这里指胡荣华下棋的经验、技巧和能力。“战术”指胡荣华参加象棋比赛时运用的策略和方法。

3.“蝉联”这个词,听说过吗?根据上下文来猜猜意思。再查查词典,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蝉联:多指连续担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6月2日,累计课时:9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成语

1.借助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正音,齐读。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革故鼎新:鼎,树立。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关于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国家的。)

一衣带水:水面像一条衣带那样窄。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以德为邻:与有德行的人为邻,易于融洽友爱,和睦相处。

(表达睦邻友好相处的意思。)

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就举荐。

知人善任:了解别人,使用得当。

(关于举荐和使用人才的。)

科教兴国: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国家。

与时俱进:与时代一同前进。

(关于科教兴国的。)

4.指导朗读、背诵。

(二)读背《古今贤文》

1.回忆《古今贤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下。

3.这段文章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你能读懂哪些句子?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大致理解句意)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三个字。

2.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结:

都有横折钩和竖弯钩。上边横折钩的竖笔要向里收,钩锋出向中心,竖笔和钩的夹角不小于45度,角度太小显得拘谨,太大缺乏向心力。竖弯钩的竖笔略向左宕,向右转横笔处要有弧度,横笔略长,平稳,包住上边的横折钩。

4.教师板书演示。

5.学生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授课日期:6月3日,累计课时:92课时)

教学目标: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的方式,在倾诉与倾听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第四课时

(单元测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第二单元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共有3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其中两篇是叙事明理的文章,一篇是介绍说明的文章。它们都与“创新”有关,《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讲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人类的“老师”》介绍了仿生学中众多的创造发明。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4.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中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受到启示,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

四、教学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五、分课教学思路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讲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显示在幼儿园学会的新本领,拦腰横切苹果,让“我”看到了里面隐藏着的“五角星”,从而揭示了“往小处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道理。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在故事的讲读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道理的揭示上,而要抓住小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我”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领悟。在文章最后的议论部分,要联系重点词句,采用多种手段,层层推进,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价值的认识。

《最佳路径》这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通过记叙在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问题大伤脑筋,焦躁不已,后来他从法国南部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采取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路径设计,最终这一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从而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文章讲读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通过格罗培斯大师在故事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两处地方的比较和联系,引导学生先行把握文章的主体价值,既只有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借鉴,才能有所创新;然后再进一步组织学生去思考“最佳设计”这一问题,这里的理解要允许多元,既有其设计本身的创新价值,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又有其本身的实用价值,符合众人的意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有其丰富的艺术性,优雅美观;再加上格罗培斯本人的一些个性品质等等。

《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科普小品。讲读时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出语文味来;要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是谁?它“教”了什么?“教”的结果如何?三个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的内容;要立足文本,适当拓展,总结提升。

当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的预案,学生的阅读前理解水平,影响着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设计。

《习作2》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在习作过程中,无论学生推荐谁,都要让学生把推荐的理由表达清楚,要列举出相关的事例,用事实来说话。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寻找写作的素材。除了已经了解的情况,还可以通过采访、调查、交流等方式,以获取更为丰富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选择和整理。教师还可以在书本提供的图案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搜集其他的“雏鹰奖章”图案,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练习2》共有五项内容,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和学写毛笔字。在教学第一部分时,要先结合练习中的插图,让学生自读这段话,了解这段话主要写“小芳”和“爸爸”围绕“磁悬浮列车”,讨论了“这车为什么叫磁悬浮列车”和“它怎么会悬浮在铁轨上的”这两个问题;然后,组织同学练习分角色读,在读中体会人物各自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提醒学生运用引号、冒号、问号等标点时,注意标点的正确与规范;在讨论、交流后,可组织学生相互合作,再次朗读这一段话。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应让学生先思考,再自己说或小组内相互说,最后选出代表讲给大家听。至于故事的结局,乌鸦是再次被骗还是吸取了教训,只要学生想象合理,符合角色性格发展的逻辑,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5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练朗读。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重感悟。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苹果、小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3月10日,累计课时:18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会读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他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卖报纸,获得了成功。)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来读一下课题。(读出好奇感)可以强调“苹果”也可以强调“五角星”教师评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意思。(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

二、初读指导。

过渡:题目很新奇,故事也确实很有趣。赶紧去读一读吧。读读故事,想想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1.初读要求

(1)给课文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3)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在文中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

幼儿园清晰生疏循规蹈矩感触

瞧魅力图案鲜为人知秘密创造力

(2)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4.学习生字。

(1)读生字,认清字形、笔顺。

(2)指导书写:

“疏”的左半部分有五画,第一笔为“横撇”,第二笔为“竖”

“瞧”注意是左右结构。

(3)按要求描红。

三、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领居家的小男孩用横切苹果的方法,让“我”看到了苹果里有一颗五角星。这使“我”从中受到启发。

2.试着给课文分段,说说大意。

(1-4)领居家的小男孩横切苹果后,苹果里有颗五角星。

(5)我从横切苹果中获得的深刻感受。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给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3月11日,累计课时:19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我”切苹果前后的心情变化。

2.用实验的方法,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

3.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4.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齐读课题。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谁给我看的?课文一开始就概括介绍了这个小男孩。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他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

…新本领”等词语体会这个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2.指导朗读这句话。

切苹果前

3.当小男孩要向“我”显示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新本领时,我是怎么说的?“我”心里在想什么?(不以为然,不屑一顾:根据自己切苹果的经验,里面不就是苹果核吗?)

4.朗读对话,学生互评是否读出了男孩的自豪,急于表现自己,“我”的不以为然。

切苹果后

5.不过小男孩却坚持要切给我看。结果,“我”看到了什么?是我预想的吗?结果让我(出乎意料)当“我”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读第四自然段。

6.交流,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真的”、“果然”、等词句体会我的惊奇)为什么这么惊奇?(比较分析)

(1)出示“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他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方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这“另一种切法”指什么?(拦腰切下去)自读第三自然段。

(2)通常人们是怎么切的?(从顶部切到底部)

(3)说说“生疏”的意思。

(4)人们总是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切苹果,就叫(循规蹈矩)

7.你见过拦腰切苹果吗?我们也来试一试。(实验两种切苹果的方法)

(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构成一组比较关系。运用食物演示的方法帮助理解“从顶部切到底部”、“拦腰切下去”、“循规蹈矩”这些词,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8.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思考,少了创造发明……)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一次这样切苹果,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

出示句子“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1.“鲜为人知”是什么意思?

2.鲜为人知的图案”指什么?

3.“魅力”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这“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呢?(拦腰切苹果的太少,而又能发现“五角星”的人更少;其中的思考方法于众不同,很独特。)

4.哪里可以看出“鲜为人知的图案”很有魅力?(三个“传”)

5.“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是什么呢?(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想问题。)

四、拓展延伸。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只是创造力的一种例子;其实,创造力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知道哪些事情可以知道创造力?

用“如果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来表达。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有一块长方体蛋糕,你只能切六刀,最多能分成几块?

2.阅读介绍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

3.故事接力棒:把这个魅力无比的故事传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循规蹈矩

“切”苹果

创造力(魅力)打破常规

语文视野:

将脑袋打开1毫米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营销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10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这令董事会兴奋万分。

不过进入第11年、第12年、第13年时,营销额则停滞下来,但每月大体维持在同样的数字,董事会对此3年的业绩表现感到强烈不满,便召开经理级以上的高层会议,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的经理站了起来,对总裁说:“我有一张纸条,纸条里有个建议,若您要采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美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支付给你薪水,另有分红、奖金,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对策,你还另外要求5万美元,是不是太过分?”“总裁先生,请别误会,您支付我的薪水,让我平时卖力为公司工作,但这是一个重大而又有价值的建议,您应该支付我额外的奖金。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l分钱也不必支付。但是,您损失的必定不止5万美元。”年轻的经理说。“好,我就看看它为何值这么多钱?”总裁接过那张纸条,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给那个年轻的经理。那张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在的牙膏开口直径扩大1毫米。”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晚,消费者多用直径扩大了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14个年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点评: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变化。当你习惯于旧有的思维模式而走不出一条新路时,何不将你的脑袋打开1毫米?!

6最佳路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问题,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准备: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3月14日,累计课时:20课时)

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阅读课文1、2自然段,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吧。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来到这里就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

【板书课题:6、最佳路径】

理解“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马上跳出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调转(diàozhuǎn)。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填空: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大伤脑筋,后来从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

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成四部分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

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

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一群充满童话色彩的宫殿式房子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一些可爱的动物们在草地上讲故事。)

介绍: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

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为什么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他伤脑筋?

(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5.读到这儿,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6.指导朗读。突出:40多年、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50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

那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如何成为最佳设计的呢?我们下一课再来探究。

四、复习生字词,学生抄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资料。

3.阅读《创新的奇迹》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3月14日,累计课时:21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3——7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阅读了课文第一段,初步接触了世界建筑设计大师格罗培斯,对他的工作精神十分敬佩。齐读第一段。

二、阅读第二段(3——4)

1.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不仅设计出来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课文3、4自然段。

(从卖葡萄的老人那儿受到启发)

2.自读思考:卖葡萄的老太太与其他葡萄园主卖葡萄有什么不同?结果有什么不同?

3.交流:卖葡萄的老太太与其他葡萄园主卖葡萄有什么不同?

其他葡萄园主:把葡萄摘下来拿到路口卖。很少有停下来买的。

老太太:无人看管,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能摘一篮葡萄上路。总是最先卖完。

4.继续读书,深入讨论“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5.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板书: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朗读3——4自然段。

三、阅读第三段(5——6)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小组学习5、6自然段。

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认为格罗培斯的设计怎么样?说说你的见解。

▲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3.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

四、阅读第四段(7)

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2.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顺其自然,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齐读第四段

五、总结延伸

1.至此,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

▲格罗培斯,你不愧是世界建筑大师!

▲格罗培斯,你善于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你做细小的事情都那样一丝不苟,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六、布置作业。

以“走近迪斯尼”、“迪斯尼的故事”等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6最佳路径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语文视野:

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世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游乐场。迪斯尼世界的诞生,首先要归功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1955年他在洛杉矶附近创办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取名迪斯尼乐园。1964年人们开始建造,1971年10月向公众开放的迪斯尼世界是一座更大规模的主题游乐公园。所谓主题公园,就是园中的一切,从环境布置到娱乐设施都集中表现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在主题公园中,人们一会儿退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一会儿又走进想象中的未来世界;一会儿坐在美国的小酒店中,一会儿又来到埃及金字塔下;一会儿在海底世界漫游,一会儿又在太空中翱翔。不管游客走到哪里,总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根据迪斯尼20多年前的构思建造的埃布克特中心,展现未来世界的通讯、能源、交通、农业和其他设想,像能源馆顶部的8万个阻挡层光电池是世界上私人企业建造最大的日光收集器。在农业馆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座模拟外层空间条件来种植农作物的实验室。“世界陈列馆”更为有趣,这里有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宫殿、日本的神社、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有中国的天坛,它的大小虽只有北京天坛的一半,但是雕刻精细,装饰华丽,十分逼真。

迪斯尼世界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有趣,每年都要吸引游客近2000万人次。

7人类的“老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有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自读课文,弄懂几个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横向分析智力。

教学重点:

能说出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的内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

教学难点:

弄懂几个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鸡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3月16日,累计课时:2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人类也有自己的老师。(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人类的“老师”是谁?“老师”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3.交流:

人类的“老师”指谁?(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老师”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这个老师有特定意义,它不是指人类中的某个人,指人类向其他有某种技能的对象学习,这些对象或是动物,或是植物,或是其他生物,人类从这些特定对象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现,有所模拟,进而有所创造,它们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了。)

三、再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一句中心句。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带着问题自读。(读时注意在书上圈圈画画)

人类的“老师”都有谁?

3.交流。

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4.指名学生读三、四、五自然段,指名说说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3月17日,累计课时:23课时)

教学目标:

自读课文,弄懂几个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横向分析智力。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等这些人类的朋友。

2.由这些对象的某些技能,人类发明了潜水艇、飞机、新式飞机、越野汽车、坦克,改进机翼,设计船体、著名建筑。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

1.提问:那么自然界的这些老师教给人类什么呢?

(以第五自然段为例)

2.围绕问题,阅读第五自然段。

3.交流:

(1)“捏鸡蛋”游戏。

让学生体验结实。

(2)为什么鸡蛋捏不碎?

读一读,抓住“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悟一悟。

(3)总结:蛋壳这位“老师”教给人类什么?

4.说说根据“薄壳结构”造出来的建筑有什么优点?

5.读读这一自然段

(二)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读一读其他自然段,说说其他几位老师分别教给人类什么?

1.自读,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鱼儿升降→发明潜水艇

鸟类飞行→发明飞机(缺点是什么?)

蜻蜓翅膀→机翼改进(改进后的飞机解决了什么问题?)

昆虫飞行→新式飞机

鲸鱼形体→船体设计

(“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最小)

袋鼠跳跃→越野汽车

贝壳坚固→坦克诞生

三、总结拓展

1.总结:想不到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竞给人类这么多启发,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带着敬佩、感激的心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可以配以图片来说。(培养学生的横向分析智力。)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本篇课文以后,同学们知道了人类利用生物仿生学的知识发明了许多新式机器,进而让同学们关注身边的大自然,看看还有哪些事物的特点可以为我们人类所用,想想我们还利用了哪些事物的特点造出了新式机器,还有哪些事物的特点有待于我们去利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横向分析智力。]

3.延伸: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布置作业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板书设计:

7人类的“老师”

生物界的种种生物

语文视野:

蝙蝠和雷达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大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习作2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

2.学习通过采访的方式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学习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与略写,提高选材能力。

3.在习作过程中,努力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真诚地赞美、热情地推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习惯。

教学难点:能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对自己所写的同学作进一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3月15日,累计课时:24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书面表达。

一、联系“雏鹰争章”,明确习作要求。

1.同学们,大队部一直在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你们参加了吗?出示挂图。

2.在“争章”过程中,出现了表现突出或进步显著的同学。你们愿意向大家推荐一下吗?

3.只要这个同学在一个方面突出,你都可推荐。

你们可以自己推荐,也可以小组相互讨论、推荐。注意;主要要说出你推荐的理由。

二、组织交流,丰富习作素材。

1.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要求确定被推荐的人是谁,说出推荐的理由,关键是举具体的事例。

2.班级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3.推选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师生共同评议,选用事例是否具体。

4.小结:在说推荐理由时,选取具体的事例,如果事例太多,要做到有详有略。

5.有的同学很苦恼,说的事例总觉得不典型,不具体,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下课后,你可以去采访老师或被推荐的同学,来获取大最详细的资料。

6.当然,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以争章的每个方面各推荐一个人。

7.可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互相采访。

三、拓展思路,指导书面表达。

1.好,通过刚才的采访,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2.可以采用总分方式来推荐某个同学。

四、学生撰写草稿。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3月15日,累计课时:25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草稿,集体评改。

一、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集体评议。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改:

1.用具体的事例吧人物最主要的优点写具体;

2.观察人物,通过采访等方式,丰富习作的素材;

3.有详有略,对事例进行取舍,突出主要事例来写。

三、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再作修改。

语文视野:

“雏鹰争章”活动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在这里郑重推荐我们班的舞台“小天使”——许之涵同学,我相信这枚“表演奖章”非她莫属。

许之涵皮肤白皙,身材娇俏玲珑,眼睛大而明亮,脸上总是露着快乐的笑容。学校大大小小的演出中,少不了她活跃的身影。去年“六一”儿童节,她和我们班其他几名同学在大剧院演出的舞蹈《不怕不怕》,至今我都忘不了。“夜晚再黑我就当看不见,勇气当棉被,我不怕不怕了……”优美的歌声中,许之涵和小伙伴出场了!瞧,她穿着碧绿色的小背心和短裙,舒展着四肢,扭动着腰身,多像从天外飞来的小精灵!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这不,等到跳完时我都忘记鼓掌了!

我真羡慕许之涵啊,原以为她天生就是“跳舞的料子”,直到那个星期天我去她家玩,看到她刻苦练功的一幕,才知道她在舞台下面付出的努力。那回我看见她贴在墙上,头朝下脚向上!“天哪,你在干什么?”我大叫道。“我在练倒立呢,时间还没到,不能陪你玩了!”说完这句她就不再理我了。直到我坐都坐累了,她才站起来,小脸蛋涨得通红。何止倒立,原来她每天还得练劈叉、下腰……从四岁上舞蹈班开始,坚持到现在多不容易啊。我心底更加佩服她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么多年许之涵获得了不少荣誉呢。幼儿园时参加江苏教育电视台《非常周末》“无敌小宝贝”比赛就拿了第一名,后来在南通地区“紫琅杯”少儿舞蹈大赛中得了冠军。最近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三独”比赛中又喜获一等奖!她床头的红色证书,书橱上的水晶奖杯正是她不懈努力的见证!

各位评委老师,听了我的推荐词,你们是否同意给“舞台小精灵”许之涵的“荣誉档案”里再添上一枚“表演奖章”呢?

练习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练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联系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4.熟记8个成语与诗歌《真知》。

5.学习续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学习续编童话故事。

教学准备:卡片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3月18日,累计课时:26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练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处处留心。

小芳和爸爸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她可高兴了,在车上她跟爸爸愉快地交谈起来。

1.读读看,他们都交谈些什么?

2.指读,纠正字音。

3.根据说话人的语气,给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交流,纠正。

5.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6.说说通过交谈小芳对磁悬浮列车有了哪些了解?

7.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快了,小芳坐在上面高兴地喊道:“哇,真快呀!”小芳的话突出了磁悬浮列车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快”。想一想,为了表现列车的快,还能怎么说?

8.交流。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3月21日,累计课时:27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2.积累成语及诗歌《真知》。

一、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读,纠正读音。

(3)再读上面四个成语,思考这些成语都说了同一个意思,说的是哪一个意思?(学习、读书时不深入,只求表面上的理解。)

(4)再读下面4个成语,思考这些成语又说了什么意思?

天道酬勤: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5)背诵:自己背指名背男女生比赛背背给同桌听

2.熟记小诗。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引读。

(4)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5)熟读成诵。

二、写好钢笔字。

1.指读“启、戴、司”,说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半包围结构)

2.观察这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范写,生评议。

4.生描红,师评议。

第三课时

(授课日期:3月21日,累计课时:28课时)

教学目标:

说说写写,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一、学生读题,明确本次说说写写的具体要求。

二、请学生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说说乌鸦上当、狐狸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三、想想狐狸再次遇到叼着肉的乌鸦会怎么做?乌鸦又会怎么应付呢?再想想可能会有几种结果?

四、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一种结局续编故事,在小组里练说。

五、把故事写下来。

六、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单元测试)

(授课日期:3月23日,累计课时:29课时)

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一、设计意图
每节毕业总复习课的设计,我们是否可以先去追寻如下几个问题:这节课复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思想与学习方式统整这些内容?学生对该模块有何困惑,在应用中会出现哪些典型错误,如何利用学生的错例来完善认知与培养反思能力?这是我在备课时反复慎思的。
我们知道合理的简便计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而且能使学生把学到的定律和性质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那么总复习阶段,如何对“简便计算”模块再做一次知识统整与求链呢?我们不可否认简便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凑整”,从而达到“简算”,而“凑整”的策略有许多,主要是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分拆”与“分解”,而“分拆”与“分解”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定律,是性质等等。我企图通过让学生对简便计算试题的分类活动,让学生逐步体悟到这种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简便计算”,同时通过分类活动,疏通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修复知识、查漏补缺之效。
要提高毕业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能离不开对学生的“读懂”,读懂的内容包括知识层面与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上。于是我设计了几道前测题,调研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收集了学生中出现比较多的典型错例,通过让学生圈一圈错误、思一思错因、讲一讲对策等多种反思形式,让学生自己走入内心看待问题的根源,分析和研究错误的心理成因,寻找到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在练习环节,根据典型错例,设计了相应的“跟进式练习”,力图做到“赢在失败”上。
最后再引领学生通过乘法竖式算理以及几何领域(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和圆环面积的计算等)运用运算律化简公式的赏析,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72+93+2821×25×4
(3/8+4/12)×245×46+54÷1/5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4.4×252/5×3.6-2/5×2.1
25×64×125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0.7+0.7+0.7+0.7)×255.8÷0.125+11.6(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3/7+7/11)×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二)》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5课时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学“练习与应用”第8-11题,“探索与实践”第12-13题,以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除法和乘法的口算能力,提高除法运算的品质;

2、经历交流思考的过程,发现生活中的间隔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参与性,进一步促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复习第8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复习的第9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导完成复习的第10题。

重点理解“有3头奶牛”是必要条件。

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3、指导完成第11题。分析每种方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问题。

4、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2题。先计算,再比较、交流。

5、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3题。交流。

6、指导完成复习的思考题。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全过程。

7、评价与反思。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整理与复习表格教案(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75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