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m.jaB88.COM

编辑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

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2)议一议: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JP3〗使学生明确: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解答。

120÷2=60(千米/时)

讨论: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行驶的时间呢?

引导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贴近生活,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速度的概念,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授新知时,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路程、时间与速度练习导学案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四(3)、(4)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练习课
主备教师张华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教法运用谈话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种量,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引导、总结




(初步探究)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0页-81页“练一练”第1-6题
1.第1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怎样比较谁行驶得快,就需要计算各自的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学生首先要理解题意,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计算出结果,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同桌交流。指导学生完成及全部交流





(合作学习)2.第2题
这也是一道比较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真正明确要看单位时间内谁行驶的多,谁的速度就快。
3.第3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学生已经了解了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求出未知的结果
学生要认真审题、仔细思考,比较速度的大小需要看单位。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未知的结果。引导、讲解、归纳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三拓展练习
1.第4题: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题目中三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第5题:算一算,填一填:要求学生在表格中填写出具体的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教师引导、讲解,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




(学习诊断)四、当堂检测
第6题这里安排的时间问题,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不是追求问题的复杂程度,因此,教师不必对此增加难度。学生要仔细审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完成,再与同学交流。
引导、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密切关系




(梳理归纳)五.课堂小结
通过具体的练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自己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得到了哪些收获。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选用课时作业《路程、时间与速度》练习课
12÷3=4
12÷4=3
3X4=12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个人修改

速度×时间=路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与路程价》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与路程价》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课题是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的 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 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 ,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 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3.这节课的重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者关系的三个关系式后,我是否应该设计一个综合性更强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而我设计的 是否太单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个关系式。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1)》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1)》数学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1)-谁跑得快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

2、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知道其表示的含义。

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知道其含义

2、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互相背诵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介绍。

小象、小牛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最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决定进行一场比赛。

(出示) 小象:4分钟 252米

小牛:3分钟 252米

小熊:4分钟 216米

2、提问: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 小象跑了252米,小牛也跑了252米,小熊跑了216米。

小象跑了4分钟,小牛跑了3分钟,小熊也跑了4分钟。

师:我们把它们跑的距离叫做路程,4分钟、2分钟都叫做时间。

(板书):路程 时间

3、师:谁跑得最快?(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用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你是怎么比的。

4、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推理比较速度的快慢

1、交流比较方法,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2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推理和求每分钟跑的米数。)

(板书):推一推

(板书):算一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它们每分钟跑的路程?你来说一说算式?

(板书): 252÷4=63

252÷3=84

216÷4=54

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算出了它们每分钟分别跑了63米、84米、54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推一推的方法,推算出:小牛跑得最快。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它们每分钟跑的路程。

(二)认识速度单位,读、写及含义

1、出示速度的定义。

我们把每分(每小时、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

2、速度单位及其读法和写法

(1)分别说一说小象、小牛和小熊的速度。

(2)自学课本,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①:如何表示在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也就是如何表示速度呢?

问题②:怎样读写速度?

问题③:想一想,速度单位除了课本上介绍的,还有吗?怎么写?

3、学生汇报。

4、结合三者的速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跑得快”。

5、小结:速度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用/分隔,/的左面是长度单位,右边是时间单位,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表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三) 跟进练习。

认识不同的速度,先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速度的含义。(课本第10页)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9页)

1、(出示)双层火车3小时行了444千米,庞巴迪火车2小时行了332千米,这两辆火车哪辆的速度快?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提问:你们是怎样来求速度的?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路程除以时间,来求速度。

2、完成课本第10页:算一算。

四、总结归纳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1、收集不同的速度。(网上、报刊)(读一读和书出其表示的含义)

2、师:同学们,下课后请你们到操场上,绕着跑道走一圈,记录所用的时间,然后估算一下你步行的速度,填在书上第10页的做一做中。

检测练习:练习册P7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谁跑得快)

怎样比?

1、推一推

2、算一算:每分钟(每秒、小时)跑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路程÷时间 = 速度 速度单位:千米/时、千米/天 、米/秒 、……

小象 252 ÷ 4 = 63(米/分)

读作:六十三米每分 表示:小熊每分钟跑63米。

小牛 252 ÷ 3 = 84(米/分)

读作:八十四米每分 表示:小牛每分钟跑84米。

小熊 216 ÷ 4 = 54(米/分)

读作:五十四米每分 表示:小熊每分钟跑54米。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学案


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学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本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和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设计理念: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教学设计: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谁来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

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作一个平面,,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了。能想象出来吗?

师:太好了,那咱们闭上眼睛一块来想象一下。准备好了吗?: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用彩笔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1、师:同学们,画完了吗?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画的一样吗?

师:让我也看看你们画的。果然画的不一样,想贴黑板上吗?谁愿意贴?

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同一平面里的两条直线竟然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真不简单,仔细看看,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生:能。

师:为了大家叙述起来方便,咱们给它们编上号。我们一起编吧。

师: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哪几号作品能够分在一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如果生不能说出。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说直线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直线都可以再延长。那我们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一些,你会发现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都相交了。

师:那这种图形,到底是属于相交,还是属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所以没有看到它们相交在一起,还以为不相交呢,其实它们是相交的。

师:所以说,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延长后能够相交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相交。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线,也属于相交。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生:看似相交属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属于相交,他们组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师:分类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正确给这些图形分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不成立。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图形;一类为不相交图形。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指不相交的图)这一类相交了吗?是不是因为这两条线画得太短了?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请学生量一量)

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量了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画得再长些,这两条直线能不能相交?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板书不相交)

师: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永远不会相交的现象,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互相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平行?

师:这两条直线我们可以称为(互相平行)。你们知道为什么加互相两个字吗?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大家看,老师的这个讲桌面上的这条线和黑板上面的那条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相交、平行也就是不相交)再来看看相交的这一类,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什么?

生:形成交叉点和角。

师:出现了哪些角呢?

生:直角、锐角、钝角

师:那幅作品相交形成直角?

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验证。

师:你们知道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在数学中叫什么?

师:对了,就叫互相垂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

师:(出示定义)自己读一读吧。

师:(课件演示)这条直线叫做这条直线的垂线,这条直线也叫做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四、习题设计

1、摆一摆

师:咱们认识了垂直和平行,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A、拿出一根长的,和一根短的小棒。摆一摆,使他们互相平行,再摆一根短的小棒,使它跟长的小棒互相平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根短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B、这次摆一根长的和短的使它们互相垂直,再摆一根短的小棒使它跟长的小棒互相垂直,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根短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垂直和平行,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出示主题图,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总结:这节数学课老师和同学们认识了垂直和平行,我们今天只是初步认识这两种现象,其实在这两种现象中还蕴藏着非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在今后的数学课中继续研究吧!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2)》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2)》数学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2)-求路程、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路程、时间的公式;

2、会利用路程公式计算路程;

3、会利用时间公式计算时间。

教学重点: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路程、时间的公式。

教学难点:会利用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上海与南京相距320千米,火车的速度为80千米/时,从上海到南京乘火车需要几小时?

3、读一读下面的速度,说一说表示什么?

80千米/时

45米/分

二、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三、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怎么求?单位名称是什么?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怎么求?单位名称是什么?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填表P11:

路程376千米476米时间9秒2小时12分速度340米/秒8米/秒60米/分

提示学生要搞清单位名称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怎样算的?三个公式之间的转换

四、实际运用:

1、填表:

速度时间路程骑自行车9分1080米驾驶摩托车50米/秒500米人行走67米/分1小时

2、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五、总结: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检测练习: 练习册P8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求路程、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学案1


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学案1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倡导个性化朗读。

情感目标:

懂得“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用一句话概括“钱”的作用(学生说话交流)

2.故事激趣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德国某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后,决定留在德国发展。可他找了一家又一家公司,均被谢绝。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猜测。)

真正原因:该生逃过三次票。

这个中国留学生缺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诚实与信任》中找答案。

二、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插图,看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述)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含有课题的一句话。

3.指名读课文(2人)。

4.交流反馈:

三、与文本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解读文本

问题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

重点推敲:

句1:天很黑,又有雾,尽管有路灯,还是看不清。(天气原因)

句2: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车主违章停车的原因)

句3: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归心似箭,车速过快的原因)

问题二:为什么要留纸条?

重点推敲:

句1:虽然这辆……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

句2: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问题三:字条上会写些什么?

1.讨论,各抒已见,这张留言条该怎么写。

2.悟出作者为什么不写事故原因。(表现了“我”不怨天,不尤人,敢于承担责任的可贵精神。)

四、精读课文,深入解读文本,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

<写字条>

(1)讨论句子:“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A.学生说体会

B.出示句子,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继续交流。

C.什么叫环顾,我为什么要环顾?

D.在“我”当时所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会怎么做?(学生联系课文说理由)

(2)小结: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谁能读好这句话?

(3)“我”留下了字条,字条上会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写这张字条?

A.学生说字条内容。

B.现在你准备把这张字条……

C.我想劝你别放,为什么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D.你依然决定留下,为什么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

(4)“我”留下了字条,你觉得我还留下了什么?

(5)如果你是小红车主人,看到字条会说什么?

<打电话>

过渡:刚才大家所说的,正是小红车主人所想的。事隔二天,他主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

(1)出示对话,找出哪些是我说的,哪些是车主说的。

(2)同桌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听了这一段对话,有什么问题吗?——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要感动?

(5)让我们带着疑问再自己读课文对话。

(6)讨论:“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小红车主人,使他要感谢我?

(7)交流。重点围绕“我”为什么坚持要付款,让学生理解“我”的真诚。从而理解小红车主人对“我”的信任。

(8)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9)“我”真诚的言行得到了小红车主人的感谢,在小红车主人眼中,“我”是个怎样的人呢?

(10)两人的对话充满了真诚和对话,可小红车主人却搁下了电话,为什么?

五、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读、背最后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2.关于“诚实与信任”,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你想说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把他写下来。

3.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4.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学案2


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学案2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单据陌生咔嚓驱车能见度

歉意故障环顾搁下反光镜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一天深夜”到“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第二部分从“事隔三天”到课文结束。

2.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碎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继出示句子:

(1)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①“能见度”是什么意思?

②这天,为什么能见度很差?

(深夜,天很黑,又有点雾。)

③请个别同学读句子,再齐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出了点儿差错,当属正常。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处理所发生的情况的?

(2)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①“环顾”是什么意思?

②在“看不见一个人”的情况下,作者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写下字条,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提示:

a.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上的反光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b.假如作者一走了之,他也就可以不负这个责任,但是,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负担,感到不踏实。

c.诚实的行为是人格力量的象征,这件事显示了作者的高度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齐读句子)

4.请两个同学分角度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思考:从作者与车主的通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5.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应点拨。

提示:a.我知道了作者不但是个诚实的人,而且是个很有礼貌的人,当车主打来电话,作者首先说“对不起”,表示歉意。

b.我还知道作者的举动,让车主深受感动。作者的诚实行为不但显示了自己的高度自尊,而且赢得了车主的尊重。

c.我还知道在那位车主看来,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6.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1)个别读,齐读。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

a.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用钱买不来的。作者不小心碰碎了别人车上的反光镜,没有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管。但是,诚实在作者看来比什么都重要,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因此,作者把做人诚实看得比一切都重。

b.车主自己换了新的反光镜,并不要作者赔偿,因为作者的诚实让车主深受感动,从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反光镜的价格是有限的,而诚实的美德是无价之宝。

c.因为有了“诚实与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即使是两个陌生人。说明了人们渴望做诚实的人,人们希望周围都是诚实的人,人们需要与诚实的人相处。

7.车主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我希望这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学生反复朗读,记住这句话。)

三、总结课文

1.先听录音,再朗读课文。

2.请同学读黑板上的句子。

3.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

揭示:a.作者以自己诚实的行为得到车主的信任和尊重。

b.车主从作者诚实行动中深受感动,并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4.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

四、作者练习

1.造句。

能见度——

歉意——

2.收集有关“诚实”的名人名言,并摘抄下来。

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导学案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1)小组内部分类交流确定一下你认为最合理的分类方案:观察这些图形,根据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将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选一选
下图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2)
(1)
(3)
(4)
(5)

四年级上册《白鹅》学案


四年级上册《白鹅》学案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作业

1、写生字。

1、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合理安排时间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合理安排时间,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麻雀》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麻雀》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麻雀》学案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会写“梧、桐、绒、掩、嘶、哑、搏、庞、危、险”10个生字,会认“嗅、巢、拯、嘶、哑、搏、庞、愣”8个生字,掌握“摇撼、嫩黄、绝望、安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式,并根据课后练习2进行训练。

4.在熟悉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强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2.着重理解和欣赏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段落,结合文中重点词句充分谈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对本文中描写老麻雀部分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体会老麻雀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爱的力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

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

[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

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板书设计

13.麻雀

“爱”

强大的力量

搏斗拯救

猎狗老麻雀小麻雀

(凶猛)感(弱小)

唤回动怜爱

《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53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