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层次:归纳结论。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第五层次:拓展延伸。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减)几呢?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层次:解释应用。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分层练习
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第四环节:课堂回眸,内化提升。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

编辑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 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 生2:

每包重 包数 总质量 总质量 每包重 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积的变化规律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

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学案


《积的变化规律》学案
一、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P51例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6×20=6×200=
(二)探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10×4=5×4=
4、组织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观察算式。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4、P51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5、P51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探索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后好要多进行巩固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四、巩固练习

1、书P94 1 (填空)

2、书P94 2 (填空)

3、书P94 3、4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1)》数学教案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1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强调:

A.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B.乘或除以的数要相同。

C.同时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是0。

(6)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规律吗?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7页“做一做”。

根据每组第1个算式的商,写出下面的商,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算法和得数,集体订正并归纳简便算法。

3.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2)》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2)》数学教案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2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2)

【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例9、例10。

【教学目标】:

1.加深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中余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口算,说出算法。

由此可见,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我们口算得又对又快,笔算时能不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题。

780÷30=

(1)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练习,指两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这两种做法对吗?

第2种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学生可以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3)教师小结:

笔算时,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题。

120÷15=

(1)这道算式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我们计算更简便吗?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试算,看看谁的方法好。

(2)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结:这两种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数15变成了整十数,这样方便我们口算出结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学们现在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了吧。先算算,看结果是多少。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指名学生说得数。

商都是16没错,余数到底是4还是40呢?

小组内讨论,验证一下。

(3)教师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变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去了几个0,余数末尾就要添上几个0。

所以840÷50=16……40。

4.巩固练习:

教材第8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教材“练习十七”第8题。

先说说对错,错在哪里?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七”第9题。

(1)学生先算出第(1)题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组内整理发现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说明: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使计算简便得多。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2)题,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七”第6、7、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青岛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课件出示教科书情境:清理海水浴场
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统计表:
工作效率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80808080……
工作时间(分)153060120……
工作总量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咱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
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
4.学生汇报交流。
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
总结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规律运用(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2.直接写得数(第2题。)
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
3.学以致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咱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

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学案


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教师的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吗?说说看。
(指名口答)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民主导学
一)猜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对商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样的规律?”
1、任务呈现
同学们!在除法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呢?
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由发言,大胆猜测,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这些由学生猜测出来的规律,哪些比较合理,哪些和今天研究的问题无关,将它们归类整理。
重点研究两类:一类是商变化的规律,一类是商不变的规律。
3、展示交流
哪些规律比较合理,值得研究?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
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总结规律。
1、任务呈现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学生可能会说: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条规律,怎样进行研究。确定好方案后就可以开始研究了。
2、自主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3、展示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
学生可能会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除数不变时,商会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结论二:被除数不变时,商会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结论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时,商也跟着缩小或扩大。
学生得出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
归纳的这些规律是在个别算式中适用呢?还是所有算式中都适用呢?如何验证它们的普遍性?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三:利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76800÷240=320
34200÷57=76800÷24=
342÷57=76800÷2400=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完成,迅速口答出得数。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
3、展示交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引导学生回顾并反思刚才“猜测——验证——归纳——运用”的过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要求学生5分钟内独立完成检测题。
2、结果回馈
课件出示答案,同桌互批,教师统计检测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分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难点: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念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只眼睛条腿?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

你能从这首儿歌中发现什么吗?(青蛙的只数越多,它的眼睛和腿的数量就越多)

这里面也蕴含着我们本节课的知识,这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二、设疑自探

准备练习(口答)

6×2=20×4=

6×20=10×4=

6×200=5×4=

再认真观察刚才两组算式,按下面的方法思考研究本节知识:

1、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观察第一、二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有何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何变化?积有何变化?

2、你能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吗?

3、你能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吗?

三、解疑合探

解疑合探(一)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解疑合探(二)

总结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解疑合探(三)

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四、质疑再探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6×18=648

(36÷2)×(18×2)=

(36÷4)×(18×4)=

(36×3)×(18÷3)=

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不变。

五、运用拓展

检阅第一关

判断:

1、一个因数乘以5,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乘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积一定扩大到原来的4倍。()

检阅第二关

因数

20

40

200

200

因数

5

5

10

20

200

2000

第三关:大展身手

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是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每人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桌。

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1、两个因数相乘,当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会怎样变化?

2、两个因数相乘,当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又会怎样变化?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够独立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快速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的技能技巧。
2、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变化规律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图片,建华花园准备在小区内建一块面积为560平方米,宽8米的绿地。问:“从这些信息中你想到了什么?”
后来开发商在征询了客户的意见后,决定把这块绿地扩大。
(课件出示题目):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师提问:这块长方形绿地的长和宽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面积又是怎样变化的?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长方形的长不变,宽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其实有很多乘法算式中都隐藏着规律,有信心都找出来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挖掘学生熟悉的素材提出问题,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了他们参与的兴趣。】
二、探究规律,实践应用。
1、探索规律: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集体交流: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在一道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乘n,另一个因数除以n,积()。(n>1)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寻找算式中的规律,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
2、发展规律:如果A×B=260,那么:
A×2B=()
3A×B=()
A×(B÷2)=()
(A÷4)×(B×4)=()
在学生完成后,小组讨论:分别说说每道算式因数与积的变化。
交流小结:谁来说说看,在每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在一道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n,积也乘以n。
(2)在一道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n,积也除以n。
(3)在一道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乘以n,另一个因数除以n,积不变。
师:看来规律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不难把它们找出来!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式中的规律,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
3、运用规律: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16×68=()
16×34=()16×85=()
16×51=()16×102=()

(2)想一想,下面的答案各是多少?
15扩大10倍是()。
120缩小6倍是()。
20扩大()倍是100。
80缩小()倍是20。

(3)比一比,谁收获的南瓜最多?
根据8×50=400,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24×508×2564×5032×5016×2

(4)观察规律,连一连。
3501750175
25×725×7050×7

(5)两个数相乘结果等于480的算式有很多,例如60×8=480,你能写出六个这样的算式吗?
()×()=48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有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他们形成善于观察、敢于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并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三、检阅闯关,巩固应用。
1、检阅第一关:判断
1、一个因数乘以5,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乘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2、检阅第二关:
因数2040200200
因数551020
积2002000
【设计意图:通过检阅,及时反馈学生对于规律的掌握情况,并给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综合练习,发展能力。
同学们对于规律的运用已经很灵活了,下面就让我们迎接更大的挑战,让我们一起进入智慧岛,敢接受挑战吗?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扩大()
相同的倍数。
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b倍,积也扩大()倍。

2、货车在普通公路上是以5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3小时可以行()千米;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以行()千米。
3、一个长方形,如果长不变,宽扩大5倍,那么它的面积();如果宽不变,长缩小8倍,那么它的面积()。

4、一块长方形绿地的宽是6米,面积是180平方米,把这块绿地的宽要增加了12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如图,正方形的边长是25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81平方厘米。空白长方形的宽是9厘米,长是多少厘米?

6、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5679×18=
12345679×27=
81×12345679=
12345679×()=444444444
12345679×()=666666666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进智慧岛挑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同学们学得不错,请你以这些话开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让我感到自豪的是……”、“让我感到开心的是……”来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来到阶梯教室,能和四(1)班的同学们在阶梯教室上课,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班学生个个都是最棒的,上课认真,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这节课曾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

师:先来一场热身赛,快速抢答。预备——开始。

200÷2= 200÷20= 16÷8= 200÷40= 160÷8= 320÷8= 14÷2=

560÷80= 280÷40=

师:同学们算得既对又快,注意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依据是什么?(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我们先来观察第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有变化。)

师: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从下往上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

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扩大)。

师:继续观察除数和商的扩大、缩小有什么规律呢?

②式与①④比(除数乘10扩大了,商反而除以10缩小了。)

③式与②式比(除数乘2扩大了,商反而除以2缩小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②式与③式比(除数除以2缩小了,商反而乘2扩大了。)

① 式与②式比(除数除以10缩小了,商反而乘10扩大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几。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当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师实物讲解,平台展示。

练习:

11 21

231÷ 33 = 7

77 3

(二)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

1、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 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讨论、交流、汇报结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几),商也乘几(或除几)。

练习:

132 11

264 ÷ 12 = 22

1320 110

(三)商的不变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总结出了商的变化规律。你们再想一想、猜一猜如果要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同学们说对了吗?同学们可以带着以下问题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自己研究研究。

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汇报交流。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0”可以吗?

师:在这一条规律中要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

师:谁会完整地说一说商不变规律呢?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地数,(0除外),商不变。大家一起读一读。师: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比较,同学们发现了商随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4、练习

72÷9=8

720÷90=

7200÷900=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 8100÷300= 2800÷20=

2、谁是它的朋友。(用线段连接)

320÷80 180÷60

1800÷600 160÷40

360÷60 3200÷800

3、思考题,填空。

(1)120÷30=(120×3)÷(30×□)

(2)60÷12=(60÷2)÷(12○2)

(3)200÷40=(200×□)÷(40○5)

(4)150÷50=(150○□)÷(50○□)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人教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说过程】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3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