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重点难点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法现象。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字词。2、预习自测(1)本文选自,作者(365-427),又名,字,号,世称。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代表作有组诗《》《》,散文《》等,本文是《》的序。
(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
俨然阡陌屋舍黄发垂髫怡然便要还家
皆叹惋邑人郡下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组内交流预习内容。2、结合课文注释及资料整理下列一词多义的现象。
寻:寻向所志 舍:便舍船
寻病终屋舍俨然
乃:见渔人,乃大惊向: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眈眈相向
其:欲穷其林之:忘路之远近
其中往来种作闻之,欣然规往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处处志之
得其船遂: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与外人间隔
志:处处志之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不仅有一词多义,还有一些词语是同义词,仿照示例来归纳。
示例:“此中人语云”中的“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都有“说”的意思。
意思是“都”“沿”“邀请”“说”的词语也不止一个,分别从文中圈画出并归纳。
4、组内互译课文,勾画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二、精讲互动(组内讨论翻译以下词语)
1、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俨然
绝境鲜美如此
交通不足仿佛
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处处志之
3、以组为单位翻译课文,互相查漏补缺。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俨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将下列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课堂小结本文由许多词语沿用至今,如:
作业布置预习第二课时内容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桃林——进入桃源——()桃源——()桃源——()桃源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线索。3、组内互相复述课文,并从环境、生活、民风三个方面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二、精讲互动1、小组通过讨论下列的问题,了解本文层层设疑悬念迭出的写法。(1)分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确切吗?(2)渔人对什么“甚异之”?又为什么“甚异之”?(3)为什么渔人出而复寻时,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已全部消失?(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2、结合背景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知识链接: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三、达标训练1、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安宁的社会环境、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分别是:
(3)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的“要”读作______,“间”读作______。“要”的意思是____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______。
(2)“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短语。
(3)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3、讨论: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课堂小结全文以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1][2]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芳草鲜美上一页[1][2]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03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