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3.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有一个梦想,即如……,将会转化为自由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A级)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镣铐()枷锁() 骇人听闻() 给予() 磐石()
义愤填膺() 蜕变() 挫折() 曲折() 蜿蜒()
2、解释下列成语。
①骇人听闻:
②义愤填膺:
③安之若素:
④心急如焚:
⑤息息相关:
⑥无济于事:
⑦不言而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具体内容可让学生朗读)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试概括。
2、“我”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梦想”?
3、“我”怎样实现这个“梦想”?
三、诵读文中的重点段落,注意情感的分配.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试诵读、分析课文的第10段到第14段自然段(B级)
四、重点句段赏析(C级,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张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身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比较阅读。文本第二段如果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中了解《我有一个梦想》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C级)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读.悟.品,想必同学们对本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六、阅读能力迁移(D级)
伏尔泰(摘录)
(法国)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1.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新的纪元”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纪元。(答案不超过15字)
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合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雨果为纪念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讽刺作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在伏尔泰墓前发表的演讲。
B.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进入了伏尔泰时代。
C.伏尔泰除了面对一切敌人之外,还要面对没有觉醒、愚昧落后、没有文化的群盲的“强力”。
D.作为一个公民既要行使权利又要履行义务,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取得进步。
这也是伏尔泰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我有一个梦想》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作者的和平斗争主张,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
2.品味语言的深层含意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课文思路分析
1.整体感知
这篇演说蕴涵了作者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2.把握结构
(1)(1~4)指出集会的原因。
(2)(5~16)提出斗争的要求和设想。
(3)(17~32)具体提出梦想的内容。
3.写作特色
(1)恰当运用修辞。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肄业(yì)正轨(guī)弭谤(mǐ)相勖(xǜ)
B.会晤(wù)訾詈(zǐlì)能裨使用(pí)稽查(jī)
C.宗旨既乖(guāi)当轴(zhòu)敷衍(fūyǎn)商榷(què)
D.潦草(liáo)塞责(sāi)鲜为人知(xiān)潜修(qiǎ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敷衍四年,缭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活动于社会。
B.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C.故必有卓决之士,以身做则,力骄颓俗。
D.将来典藉满架,自可旁稽搏采,无虞缺乏矣。
3.下列关联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1)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其造诣,容有底止。
(2)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必有以励人。
A.旨那么虽更
B.旨则因为所以
C.如果则故更
D.如果那么虽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思德已牺牲60年了,与那个时代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
B.在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中,刘翔首当其冲,第一个到达了终点。
C.高原上,战士们在这里炒沙做饭,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
D.他说话做事都挥洒自如,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
5.下列句中标点运用正确的是()
A.如今的二七纪念塔已经变“矮”,为高楼大厦所拥抱。郑州的巨变,有力地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至理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B.这一阵子闹哄着文人“下海”,朋友见面,不出三句话准问:“怎么着?你下去没有。”我不得不如实禀告:“我不敢下。”
C.认准一个目标,只要它有意义、(尽管可能是自以为)有乐趣,就矢志不移地追求下去,哪怕清苦,哪怕不为人理解。
D.企业家出资“炒星”,为的是更大的利益和广告效益;记者“炒星”,为的是新闻的“所谓轰动效应”;青少年追星赶星,不过是“狂潮”的表面泡沫而已。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因此我想,世间诸多复杂的事物,其实是极简单的。人类善于将简单的事物,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制造出无数的复杂来,使后来者多有迷失,弄不清真面目。面对复杂的事物,我们迫切要做的,找到一条简单而实在的途径,简单到只需要一条进入的路,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进,该更容易到达些罢。
A.因为以至应该乃是
B.也许以至或许才是
C.因为以致应该才是
D.也许以致或许乃是
7.下列每组句中上下句衔接得好的语句是()
①过去的切割工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很不安全。工人们早就迫切要求改进这种落后的工艺。
②过去的切割工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很不安全。对于这种落后的工艺,工人们早就迫切要求改进。
③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吴天祥的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们,他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表达敬佩之情。
④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在场的人们被吴天祥的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他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表达敬佩之情。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8.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谁也不能以任何理由赡养父母的义务。
(2)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费尽心力各种有关资料。
(3)很多学生能力差,遇事爱冲动,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
A.推脱收集自治
B.推托搜集自治
C.推脱搜集自制
D.推托收集自制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果你真心相助,那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如果有什么三心二意的话,那我们就不客气了。
B.近日,竟出现了为区区二元五角钱,游戏室老板杀害三个小学生的震撼人心的事件。
C.王强不知体育馆往哪儿走,急忙向路边人问路,一连问了三次,那人都三缄其口,不加理会。
D.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10.填入下列句中最适当的一句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收获的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在生活中失去了太多的强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11.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这句话中“这个梦想”和“美国的梦想”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13.最后一段中“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句子中的“刺耳的争吵声”和“优美交响曲”分别指什么?
答案及分析:
1.C
析:A.轨guǐ;勖xùB.裨bìD.塞sè;潜qián;鲜xiǎn
2.B
析:A.缭——潦C.决——绝;做——作;骄——矫D.藉——籍;搏——博
3.C
析:根据句间关系及关联词的协调一致思考。
4.A
析:B.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C.炒沙做饭:比喻白费力气,劳而无功;D.挥洒自如:指写作诗文,运用笔墨自如,不受拘束。
5.A
析:B.把问号改为逗号,“没有”后用问号;C.中顿号放在括号后面;D.中“狂潮”去掉引号。
6.D
析:“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以至”是“从而达到”之意。最后一个空应含轻微转折语气,故选“乃是”。
7.C
析:②承接得紧,语言顺畅;④主语保持一致。
8.C
析:推脱:推却、推辞,侧重强调责任、事故与己无关。推托:借故拒绝,重在强调委婉拒绝不肯接受。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使聚集在一起。自治: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自制:克制自己。
9.A
析:B.褒义词,不能贬用;C.比喻说话谨慎,“三”不是具体的次数;D.指多余的东西。
10.D
析:从文句看,三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是“命运”“它”“它”,而“它”指代的就是“命运”,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收获的也最多”,显然不可能用“命运”作主语,那么只可采用兼语的形式体现动作的主动者,因此,根据主语一致性的要求,故选D。
11.一连使用了6个以“我梦想有一天”开头的排比句式,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畅快淋漓地从正面表达自己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气势磅礴,雄劲有力,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析:把握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与选文实际相结合答题。
12.“这个梦想”是指黑人和白人一样都能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美国的梦想”是指一个通用的口号,即美国所宣传的赖以立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
析:从一组排比句中提取重要信息。
13.“刺耳的争吵声”指种族歧视造成的民族矛盾。“优美交响乐”指各族人民平等、自由、团结、和谐。
析:整体感知全文,总结主旨。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语文上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
△把握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特点,感受叙述语言强烈的个性色彩,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赏析细节描写的艺术,学习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手法。
△通过阅读作品,体会战争对人的身心的摧残,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深刻的认识,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读前要热身
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
5—1
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
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
李毓榛是肖洛霍夫研究的专家,他知道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肖氏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俘并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
《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联必死无疑。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静静的顿河》出版后立刻给苏联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西方人称肖氏为“二十世纪的托尔斯泰”,斯大林也派他代表苏联出访法国、北欧。但他的处境并不好,许多人要置他于死地,只是因为斯大林,才未下手。他一度受监视,门口有人盯梢,电话被监听。但斯大林对他关照有加,在莫斯科为他安排了豪华的房子,甚至给了他一架专机,但他一般不在莫斯科待,而是远遁在家乡威约申斯克,远离是非,生活在故乡的人民中他才觉得安心。
多年的遭遇,苏联人民的伤痛,特别是对朋友的思念和自责,肖洛霍夫非常想写一部作品来表达。但战后一直到苏共二十大召开前,是苏联文学艺术界最左的时期,所谓“日丹诺夫时期”,肖洛霍夫一直不敢动笔,在二十大以后他才有抒发的可能,写出《一个人的遭遇》。
还是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斯大林把肖洛霍夫请到他那里,督促他尽早完成他在1943年就已开始的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肖氏后来说了一句“战争是不能随便写的!”
为了写作该作品,凡是能使人记忆起战争年代的地方,肖洛霍夫总要去看看。他在1948年还曾经到诺沃契尔卡斯克的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酿造研究所去搜集过素材。肖洛霍夫在葡萄种植园中长久地看那些德国战俘干活,看他们怎样认真而仔细地耕耘着苏联的土地。研究所人员亚·伊波塔卡科回忆说:看着这些战俘,肖洛霍夫的眼神变得越来越忧郁,后来他毫不迟疑地走向葡萄酒酿造师斯·米·特卡钦科,请求给战俘们喝些葡萄酒。他的语气十分诚恳,研究所人员立即照办了。
这样一篇倾注了作者感情与心血的作品,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究竟有什么打动人心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一个人的遭遇》的学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97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