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我们赢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4—65页(2课时)
(认识时、分的关系)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初步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结合“北京申奥成功地”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钟面。通过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在拨一拨,说一说的过程中,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认识钟面的前提下,又引导学生在钟面上读出,拨出不同的时间,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操作,直观感受,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并用。
学情简析:
时、分、秒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由于它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观察钟面,并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亲身体验,理解知识。
目标预设: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
2、在实际情境中,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结合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认识钟面。
教学难点: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钟面、挂图、电子表。
学生准备:钟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挂图:
教师提示:中国人盼了多少年了,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申奥成功的这个难忘的日子---(师指图上时间)。
2、教师出示钟面:拨出10时零8分。
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面上的时间。
(二)、探索新知。
A、观察钟面
1、师举钟面:请拿出学具钟面,仔细看一看,钟面上都画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指名汇报: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
钟面上有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
……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有序地进行板书:
B、拨一拨。
1、老师示范拨:让时针从1走到2,时针走1大格是几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2、老师再拨:让分针从12走1小格是几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让分针从12走到1),走1大格是几分?
分针走1大格是5分。
3、设疑:请自己拨一拨,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走了多远?
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走了一圈。
你能把拨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吗?
4、引导讨论:(教师边拨弄,边提问)1圈有多少小格?
有12大格,60小格
是多少分钟?
分针走1圈有60小格,就是60分钟,时针只走了1小时。
得出结论:1时=()分
C、我拨人认
1、教师在钟面上拨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2、教师引导讨论:你是怎样认的?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时针走到几就是几时
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时分
3、组织活动: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认,再交换。
5、我说你拨:师说一个时间(如9时),学生在学具上拨出来。
6、教师出示电子表,你知道电子表上是如何显示时间的吗?
:(两点)前面的数表示几时,后面的数表示几分。
(三)、练习巩固
1、组织学生观察85页第1题,说一说每副图的意思。
组织分组,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这个时间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再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引导学生看懂85页第2题,再让学生独立连线,再相互检查。
3、独立、快速完成65页第3题,集体评议。
4、游戏:我拨你读。
同桌,一个人拨时间,一个人读出来是多少。
(四)、拓展性学习
把自己一天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睡觉……的时间说给小伙伴听听,并把它记下来,制成简单的日程表。给爸爸妈妈看,也可以帮爸爸妈妈设计一个简单的日程表。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我们赢了——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1大格是5分。
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走了一圈。
1时=()分
一分钟能干什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6—67页(1课时)
(感受1分钟的长短)
教材简析: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如数心跳、读书、写字、唱歌、指皮球等,让学生对1分、1秒亲身感受,了解分,秒之间的进率。教材在创设活动的同时,鼓励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把握时间的重要性。
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认识钟面,知道了时、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具体感知1分、1秒有多长,理解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体验,玩中掌握知识。
目标预设:
1、通过“一分钟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的长短。
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意义。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学会准确使用时间单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知1分、1秒的长短。
教学难点:估计活动所用的时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钟面,计时表。
学生准备:钟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出示实物钟,教师拨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和分,那么,1分钟到底能干些什么呢?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活动一:数心跳
1、举手示范:象老师这样摸一摸手腕处的动脉,你感觉到了什么?
感到里面一跳一跳的。
2、解释:对,血管里的血脉一跳一跳的,我们叫它脉搏,它跳的次数和我们心跳一样的。
下面老师给大家计时1分钟,你们默数自己的心跳了多少下?
3、组织交流:告诉大家,你的心跳是多少下?对于数据相差太大的同学,教师帮助其重新感受脉搏,并重新数一次。
活动二:分组体验
1、活动内容:读书、写字、唱歌、画画、跳绳、拍球等,你们组准备选哪一种活动,先商量一下。
2、老师开始计数1分钟,每个小组开始开展你们选择的活动。
3、教师拍手示范时间到,组织学生交流,你1分钟干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书上66页的“试一试”。
活动三:估一估(书上66页的实践活动)
1、指出活动内容: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计时。
谁来估一估,我们唱这首歌大约用了多少时间?看谁估得最接近。
2、游戏:一个小组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教师把实物钟举给下面的同学看。台上的同学轻轻拍手,估计1分钟到了就停止,台下的同学看钟,评评拍手的同学,谁估计的最准确。
活动四:听一听,拨一拨
1、教师做出安静、倾听的动作与神态,然后将实物钟依次放到每个小组里。
师问:你听到了什么?
滴答滴答的声音。
2、引导观察:你知道这滴嗒声是谁发出来的吗?
秒针
师:对,是这根极细又长的秒针。
秒针滴嗒一声就是1秒,也就是走了一小格。
3、请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拨出1分钟,仔细观察秒针走了多远?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也就是60秒。
得出结论:1分=60秒
(三)、练习巩固
1、出示第67页练一练1题:
自己先小声读一读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再独立填写。
汇报:你是怎么填的?
(特别强调几点过几分的电子表显示方式)
2、学生小组活动:67页第2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里的伙伴讨论,互相说一说该怎样填写。
如:1时=60分
60分+30分=90分
1时30分=90分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填写67页第3题。
学生交流:说你填的是什么单位?(引导评价)你觉得他填表的单位合适吗?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4、教师计时,学生完成67页第4题。
集体交流。
(四)、拓展性学习
1、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带上钟表,记录每个组员1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
2、思考:你有办法知道一天一夜内分针和时针相遇多少次吗?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六)、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也就是60秒。
1分=60秒
1时=60分
60分+30分=90分
1时30分=90分
月球旅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实践活动70—71页(2课时)
教材简析:
教材借助“月球旅行”这一情境,综合应用1~6单元的知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情境设置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题目均以生活化的场景出现,真正将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形象的画面,重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学情简析:
在学生已掌握1~6单元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形象有趣的情境画面,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图中的故事,再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内化,理解与应用,融会贯通,练习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充分放手,重点指导学习有误差积累的学生。
目标预设:
1、通过具体练习,使学生综合应用1~6单元的知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主题图)。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激趣引入。
1、复习一下和时间有关的知识。
如:1分=()秒…….
2、出示挂图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的故事。
老师小结:是的,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已坐上了火箭,他们即将开始神秘的月球旅行,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去月球探险吗?
(板书课题)
3、设置障碍:可是要参加月球旅行必须闯过五关,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只要你集中精力,开动脑筋,你一定能成功的。
(二)、综合练习,巩固应用。
1、请闯第一关
(教师手指图1的发射时间)
现在是8:55。9:15正式发射火箭,还有多少分钟?先估计一下。
汇报:把8:55看做是9点来估计就好办了。
到底还有多少分钟呢?
独立解决:还有20分钟。
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面,数小格……
2、出示图2:请走进第二关。
①你能说说图上画的是哪里的情景吗?
走哪个门省钱?你能先估计一吗?
请在小组里讨论。
②组织交流:你们组认为图上小女孩和爸爸从哪道门进去比较省钱?
说说你们的理由。
两边有一样,都是16元钱。
小男孩一家呢?
走①号门要24元,走②门要26元,所以该走①号门。
淘气、笑笑和智慧爷爷呢?
走①号门要24元,走②门要22元,所以该走②号门。
③引导比较:你发现进门省钱的秘密了吗?
大人多的时候最好走①号门,小孩多的时候最好走②号门。
祝贺你们通过了第二关!
3、出示图3:
下来是三个连环关,有没有信心闯过去?
老师手指三个问题:飞4圈需要几分钟?
一共需要几艘飞船?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读三个问题: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再独立解答。
3X4=12(分)
8÷2=4(艘)
票价是5元,智慧老爷爷他们2人要花多少钱?
……
汇报:下面请同学说说他是怎样解答的,如果你认为他做的对,请给手势“v”,反之,打手势“x”。
教师贴出第三颗粒智慧星:发射火箭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聪明的你们都闯过了五关,准备3、2、1,发射,你们已离开了地球,与智慧爷爷一起飞向了太空。
(三)、深入探究与拓展。
1、设问:参加月球旅行的同学们,月球上没有学校,请把附页3中的图剪下来,自由拼贴,设计一所月球学校,看看谁设计得最漂亮。
2、汇报展示:谁愿意把你漂亮的月球学校给大家欣赏欣赏。
投影学生作品,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建筑分别在什么方向?
师贴第四颗发明星:你们可真了不起,个个都是优秀的设计师。
3、老师故作惊讶:咦,淘气怎么不见了?
啊,他在这儿,看看他在干吗?
指图3下面称重量的淘气。
淘气发现了什么?
(月球上的体重变轻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
由于地球引力大约是月球引力的6倍,所以物体在月球上的质量比地球上轻了许多,有失重的现象。
4、这个问题大家下来之后还可以继续研究!可以向大人请教,可以查资料,看看谁了解到的知识最多,下次我们再进行交流和评比。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还想知道什么?
作息时间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8—69页(1课时)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休息时间表,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时间,借助钟面让学生直观计算经过的时间,通过做一做,拨一拨,说一说,了解作息时间表的编制格式及方法,学会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学情简析:
学生对时间及钟面已有初步的认识,本课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熟悉的作息时间表,是不困难的。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的兴趣会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意识强,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和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目标预设:
1、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学具钟,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习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4、小调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附近的商店或银行每天营业的时间。
(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关门,经过了多少时间等。)
(五)、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编辑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教室有多长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总课时
安排5第1课时
教学
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教学
难点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学情分析依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特点,以3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铅笔、尺子、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究

(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揭示新知
1、谈话:快国庆节了,老师想用拉花布置教
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
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提出问题
1、独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测量?(用什么工具?如何合作?怎么分工?
2、成立合作小组,准备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用拖把杆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前提出要求:由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爱学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四)巩固拓展思维提升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习成果预设:要做好标记;一个挨着一个摆好;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4、教师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师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因为大家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
1、教室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到,30秒时间,谁摆的最高,谁获胜。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3、各组学生都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说一说。老师归纳: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引导预设:用易拉搭成的柱子可以当成一反“尺”可以没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如:可以测量自己的身高有多少个易拉的长。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2、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预设: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3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3、讨论:谁说的对?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通过经历实际测量,体会、积累直接经验。
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出示图片,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模特身高大约是自己的8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老师身高大约是自己的7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老师身高大约是自己的7个头长,模特身高大约是自己的8个头长。

今天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
设计教室有多长
做好标记;一个挨一个摆好;一共量了多少次
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教学后记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单位的起始课,有些乱,还要组织分配好每个学生的任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学习活动中。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课桌有多长
(“厘米”的认识)总课时
安排5第2课时
教学
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
重点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
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学情分析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演示法
课前准备课件、直尺,一条测量题目的小纸条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二、新知探究:1、谈话引入:今天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板书:桌子有多长
2、提问:教室里有哪些桌子?他们到底有多长?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学生用所带的物体动手量一量,分组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
4、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都不相同?该怎么办呢?

1、认识厘米:(课件出示直尺图)你在直尺上看到了什么?(1)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巩固练习(2)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
(3)数数看,你的直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4)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2、提出要求:
(1)用手比一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2)说说看,你在身边还能找到哪些“1厘米”的东西?同桌一起找一找再集体汇报。
(3)数数看,你的直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4)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3、量一量:
(1)选一支铅笔猜一猜它是几厘米?再量一量,说说你是怎样量的?你的铅笔长几厘米?
学生自己测量,小组交流。
(2)想一想,哪只小熊测量方法对?
(3)演示测量方法.讨论并归纳测量方法:起点对准0刻度,再看另一端指向数字几。学生再次测量铅笔的长度.(4)量一量,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1、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厘米。

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计能力.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四、总结2、第2题,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独立完成题目。
3、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各是几厘米,再写在书上。
4、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首先要考虑谁的高度,指导计算,学生再算其他车辆的高度。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作业设计1、说一说如何用直尺测量
2、课后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板书
设计课桌有多长
0(起点)
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一米有多长1
(“米”的认识)总课时
安排5第3课时
教学
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学情分析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通过情境引入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操作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米尺、卷尺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景图。

通过动物乐园的情境引入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学习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四、实践应用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和看门口1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师:同学们都挺好的。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老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活动一:
1.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2.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3.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活动二:伸开手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是一米
活动三: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1.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初步认识“米。”

复习厘米,再次感受1厘米的长度。

认识1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
通过操作充分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五、小结2、练一练p54
(1)估一估1米长的尺,大约相当于几根铅笔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
让学生互相说说,再全班交流。
(2)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谁猜得对?
学生先想一想,可以实际再量一量找到合理的答案。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业设计1、和家长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米是多少厘米。
2、找一找家中什么物体长大约1米。
板书
设计1米有多长
100厘米是1米
1米=100厘米1m=100cm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一米有多长2
(“米”的认识)总课时
安排5第4课时
教学
目标1、进一步在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
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
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上节课学生有初步认识了1米,基本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操作法、指导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投影仪、主题图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复习

二、实践操作,加深认识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米,谁能说一说,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米是多少厘米?米、厘米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
1、试一试
活动一:
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再回答。说明理由。

学会找正确的参照物,进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巩固练习活动二:
学生分组派代表相互协作,到前面测量黑板长度,提醒学生取整厘米数。

完成p55的练习题

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注意小组同学的分工。分别测量教室的宽和门的高度。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多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适时地鼓励、表扬。
使学生把厘米和米结合使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的能力。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小结学生相互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今天我们测量很多不同的物体,你有什么收获?
书上的第7题我们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跳一跳,并记录下来好不好?
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测量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作业设计体育课上跳远4次,记录成绩。
板书
设计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黑板长米厘米
门高米厘米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练习四总课时
安排5第5课时
教学
目标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计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巧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1、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
教学
难点1、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掌握了米、厘米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练习法、指导法、
课前准备投影仪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和厘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生举例,师评价。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米和厘米的知识,做一些相关的练习,看谁完成的最棒!

谈话直接进入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完成56、57叶练习四的内容

做题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填写。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再次归纳使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加深对1米、1厘米的长度的空间观念,同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57页习题,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思考57页第6题,读一读第7题。
板书
设计
练习四

1米=100厘米1m=100cm
教学后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教案


第六单元时、分、秒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单元教学分析:

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我们赢了”,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二节“一分能干什么”,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第三节“作息时间表”,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如,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认读钟面上那一难忘的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时刻,引入对时间的进一步认识;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一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时间的意义与价值。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钟表、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其次,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题目

我们赢了

备课人

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

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并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

课件

学具

课时

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一定看过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是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部动画片的片段,请看屏幕。(电脑演示鼹鼠与小闹钟的故事片段。)你们看到了什么?看来小动物的作息非常有规律,你们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作息时间。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看出,有的同学作息时间很有规律,也有部分同学没有规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进一步认识钟面,学习两个新的时间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钟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画一画。
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钟表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己生活中观察的钟表,把你认识的钟面画在纸上,并与你的同伴相互说一说,然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说一说。
①请部分同学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画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②除了画的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吗?
(3)填一填。(电脑出示一钟面。)
①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②时针走1大格是时。
③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④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
(4)拨一拨。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钟面模型,动手拨一拨钟面,体验1时=60分。
(5)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画钟面和观察钟面,我们了解了钟面上的很多知识,大家来回忆一下。

2.认读时刻。
(1)试一试。
刚才认识了钟面上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钟面上的时刻。
电脑出示:

(教科书第64页)
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小组讨论)
得出:认读钟面,要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在认读时间时还要注意观察时针和分针所指的位置,才不会读错时间。
(2)说一说:自己画的钟面上的时间。
(3)你拨我说、你说我拨。
同桌一人拨时间,另一人读时间,交替进行。
(4)连一连。

(教科书第65页)
同学们完成后,集体交流,投影订正。

(5)读一读。
①投影出示。

(教科书第65页)
②小组内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做什么?
③说一说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我们应该像这位小朋友一样,按时做每件事,养成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是8时20分上课的,请你拨出来。到下课时是9时,请你拨出来。从上课到下课经过多长时间?在这40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一分能干什么

备课人

卓敬敏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3.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1分的长短,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

准备

课件

学具

课时

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辨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吧!

放一分钟萨克斯《回家》的音乐,同时课件出示钟面分针、秒针的走动情况,学生被音乐陶醉了。

师:听了这段音乐后,我感觉如何?

师:我了有同样的感觉,那你知道这段音乐放了多长时间吗?

师:是吗,我们再一起跟着秒钟针走1圈呀!

(二)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出示刚才的钟面课件,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而数数,数到60,分针、秒针停止。

师:你发现什么?

(老师同时板书1分60秒)

老师指着板书说:1分和60秒,时间同样长吗?

老师同时板书:1分=60秒,并让学生齐读2次。

(三)体验1分有多长

师:那你对这1分有什么感觉?

师:是吗:那我们再来感受1分的动画片吧!

学生在看动画片时,随着猫和老鼠滑稽的运用而发出开心的笑声,放完了以后,教室里发出很惋惜的声音。

师:是吗?同样是1分,为什么有时感觉很短,有时觉得长?

师:你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四)1分能干什么

师:看来,1分不真有奥秘,1分能干什么呢?(板书课题:1分能干什么。)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6件事情(折纸、画画、读文章、背口诀、写字、数数),让学生选一件喜欢做事,看看自己在1分能完成多少?

学生开始选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完了后,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在全班汇报。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师:确实是不能小看1分,1分能干很多事,现在你们对1分有感觉了吧!

(五)估1分有多长

师:好,我们休息1分,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师:你们跟着音乐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想怎么扭就怎么扭,估计到1分就回位,给你一个信号,比比看,谁估计得最准。

(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很高兴的扭起来,这时候老师在观察谁第一个回位,谁估计最准。)

师:现在我是记者(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王玲你好!你是第一个回位的,请问你是怎么感觉这一分的?你认为你能赢吗?

师:请问谢慧伦,你是用什么办法估计的?

师:你认为能赢吗?

师:你们知道这次比赛谁赢了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师:冠军是谢慧伦。你们可以用她这种方法回家再试试,(教室里很多学生说:我也是用这种方法感觉的。)

(六)估几分

师:今天,这么多客人朋友(基础课程中心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学习,开心吗?请何婷为我们的客人唱首歌好不好?不过,可歌完了后,你们要估计一下用了几分。

学生因她美妙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老师和学生,掌声不断。

全班汇报。

孩子们都想表现自己,小手举得高高的,这时老师为了满足孩子,则说“都想说吗?”

师:想说的话就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喊出来。

孩子们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答案喊出来。

师:你想知道准确答案吗?

“准确答案——大约2分”,老师故意清了清嗓子。

孩子们都欢呼地跳起来,发出胜利的手势,完全没有课堂上的拘束。

(七)1分记忆大比赛

师:我们深圳不但小朋友聪明,歌声美,深圳的旅游景点也很美,怎么样,愿意做个小导游为我们的客人朋友介绍一下吗?(想)我在1分内给你放一些深圳的旅游景点,你一定要注意力集中,边看边记在心里,看看能记住几个,再把它介绍给我们的客人,OK?

(课件放13个深圳的旅游景点,学生认真看。)

全班汇报。

师:谁来挑战他?

“我来挑战他……”很多孩子把举得高高的。

师:现在你是小导游,小导游是怎样向客人介绍的?

师问第一位回答的孩子:你为什么才说出4个景点。

师:那以后学过的知识要记在心里!

(八)生活中的问题

1.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学生在练习纸上独自完成。)

(1)1分=()秒1分20秒=()秒

(2)小巧玲珑亮吃饭用了20(),跳绳10个用了7()。

(3)从北京到深圳,坐飞机大约要3()。

(4)一节课是(),课间休息是()分,再加()分就是1时。

2.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能在1分内完成?

很多学生想说,这时老师说:“还想说吗?那就跟你的同桌说吧!”

师:看来1分确实能干很多事,你知道吗?在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在最后1分时间进一球,从而赢得了冠军,所经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人们常说,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时、分、秒教案


第六单元时、分、秒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我们赢了”,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二节“一分能干什么”,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第三节“作息时间表”,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如,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时刻,引入对时间的进一步认识;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一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时间的意义与价值。

学情分析:

时、分、秒的认识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由于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的观察钟面,并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亲身体验,理解知识,也就是要做到创设有效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体验,玩中掌握知识。

单元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单元重难点:在具体的生活中,认识钟面,并能掌握时间的简单计算。

对学困生采取的方法及措施:运用实物,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进行教学。

单元课时计划:4课时

教学课题

我们赢了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重点

在具体活动中认识钟面。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具)准备

钟面、挂图、电子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1、实物投影打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2、引导学生观察钟面。

3、认识钟表的作用。1、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什么?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钟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问题探究

1、小组学习:

观察钟面,思考:a、钟面由什么组成?b、钟面上有哪些数?c、大格和小格有什么关系?

2、拿出学具拔一拔,看一看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走的?

3、课件演示:时针从12走到1,分针从12走到12。1时=60分(板书)

4、完成第64页的“填一填”。

5、认读钟表。

(1)教师随意拔出几个时间,

(2)指名认读,

(3)指导小结,并讲授电子表的显示方式。

(4)完成书本“试一试”。

(5)同桌互动:汇报交流、反馈.

拔一拔:

小组讨论后,归纳小结:1时=60分(板书)

填一填:

(1)学生认读。

(2)并说出认读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独立完成

(5)一人拔钟表,另一人说时间或一人说时间,另一人在钟面上拔出相对的时间。让学生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认识钟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归纳这种方法的过程。

两种时间的表示方法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三、体验感悟

1、认一认、说一说。

结合实际出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4个时间,让他们先认一认时间,进而说出在干什么事情。

适时渗透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2、找一找。

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小组内交流:起床、睡觉等的时间。

完成练一练第2题。渗透按时作息时间教育,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实践应用回家把每天中两个重要时刻或做某件事情的时间记录下来,画在纸上,展示给家长、老师、同学看比一比,完成得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想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我们赢了

课后反思

教学课题

一分能干什么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3.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知1分、1秒的长短。

教学难点

估计活动所用的时间。

教学(具)准备

实物钟面、计时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创设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1时=60分。一分能干什么?

你的心跳1分大约多少下?

指名说说刚才活动有何收获?同桌活动:两人合作,1人记时,另1人数次数,然后交换角色,全班汇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在感受中经历一分钟的长短,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

二、问题探究

一.实践活动

1.试一试。

(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的长短)

2.估一估。

(体验1分或几分的长短,培养估计意识)

3、说一说。

(培养珍惜时间的习惯,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二、认识秒。

1、质疑:拍4下手的时间到底是多少?

2、探索分、秒的进率。

(1)观察演示:分钟走一格,秒钟走一圈。

(2)计算:2分=()秒

70秒=()分()秒

1.(1)小组活动:师分发纸张,按要求每人自主选择一项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做好记录、统计。

(2)汇报交流。

2.(1)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1分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2)听音乐,估计用了多长时间。(3)交流感受。

3.说一说

(1)1分钟能干什么?1分钟我国能炼钢15吨……

(2)第67页“你知道吗?”

动手操作,拔一拔,讨论交流。

汇报、小结:1分=60秒

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再一次帮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进一步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

让学生在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发现秒与分的关系,经历探索与发现过程。

三、实践应用

完成第67页“练一练”

(1)你1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2)留意身边的事情,看一分能干什么?独立完成

与同学共同收集,记录数据后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四、总结你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一分能干什么

1分=60秒

课后反思

教学课题

作息时间表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与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具)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说一说你一天的时间都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起床,上学,第一节课等等。

我们要进行有规律的生活,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今天我们自己来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汇报自己制作的时间表

通过画面当中的情景,激发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的热情、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较长时间的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思。

二、问题探究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制作的作息时间标好。出示空表格样子引导方法,明确40分钟一节课。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展示,并悬着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独立完成作息时间表

小组交流、展示

借助书来选择有用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围绕作息时间表,进一步深化对时、分、秒的认识的时间观。

三、体验感悟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请同学拿起学具,自己操作,从9:00到11:00经过了多少时间?

第3题:指导学生连续拨动指针,中间以及最后都要纪录出时间,然后算出境立国的时间。学生操作,明确方法

独立完成1、2题

小组交流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充分体现动物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实践应用

请估计一下,自上学路上用去的时间,填在表格中

布置:下午上学时,记住自己出发的时间,然后把自己在路上用的时间填到表格中

小组交流时,试着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在表格中记下每人估计所用的时间。

姓名:估用时间:

实用时间:

全班交流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逐渐“理性”起来。

五、总结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作息时间表

课后反思

教学课题

月球旅行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练习,使学生综合应用1-6单元的知识。

2.培养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幅图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自己编故事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看图说故事情节,重点明确书上问题看图画编故事,同桌交流

从图画中获取信息

以一个科学幻想的故事,引导学生复习时、分、秒的知识,为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二、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书中提出的问题

还有多少分发射?

走哪个们省钱?

飞4圈需要几分?

一共需要几艘飞船?

我们在月球上的体重怎么会变轻?全班汇报交流解答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培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体验感悟

想一想:一个体重32千克的小朋友,在月球上有多重?

小调查: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题重是多少?到月球上呢?

鼓励根据信息提出新的问题说一说各小组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乐于合作的精神。

四、实践应用

我们长大了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现在大家各自设计一所月球学校,利用学具剪好的图片将来戴上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小组成员听,注意说清楚各处景物的位置。

请最佳设计师到前边来讲给大家庭。独立完成“月球学校”的设计

小组内展示

全班交流

兴趣盎然中复习“方向、位置”,课堂活而有序,且能保证孩子们的积极性。

五、结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月球旅行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看!同学们出去秋游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船上能坐得下这两队人吗?
生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教材中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喜欢秋游的话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数学信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们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可以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生2:可以先求出两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90个座位中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我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90-45=45(个),45-2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也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但是我的算式是90-25=65(个),65-4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是先算出两队的总人数,然后用90一次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的空座位数:45+25=70(人),90-70=20(个),所以船上也是还有20个空座位。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算法得出了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师:从90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可以写成一个算式为90-45-25=20(个)或90-25-45=20(个),这样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计算连减算式一般从左往右计算,竖式的写法:
9
0
-
4
5
4
5
-
2
5
2
0

9
0
-
2
5
6
5
-
4
5
2
0
【设计意图:不同算法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算法的多样化。竖式计算是大数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减的意义,及时巩固连减算式的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教学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秋游
90-45-25=20(个)90-25-45=20(个)
9
0
-
4
5
4
5
-
2
5
2
0
9
0
-
2
5
6
5
-
4
5
2
0
答: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大版)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大版)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
本单元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加减法估算,并培养估算的意识。
2、第二单元购物(元、角、分的认识)
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学生能充分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一些与人民币有关的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五单元“乘法口诀(一)”,第八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从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打好基础。
2、第六单元“测量”(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三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七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30页,通过数松果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3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8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圈一圈”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9=6×□+6×□,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对口令”“找朋友”“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本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与态度的总结与反思。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举措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举措。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本册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适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5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课件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课件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课件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俩人合作摘了8个桃子,回来后,开始分桃子。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磁性黑板并贴上8个桃子图片。
师听汇报后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3.评价: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分东西时常会碰到分得一样多和不一样多的事物。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
板书:同样多
4.请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
5.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
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三、体验感悟
3题师问:
一个奥运会标志须要几个圆环。这些圆环可以拼几个五环。
2.师出示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第5题,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
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几只,这里的一半是几只,还剩的一半是几只。
2.下课后,请同学们
细心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事物,和你的家人,朋友说一说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1.8个桃子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分(4)个桃子
2.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
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12个苹果,每个盘放()个,需要()个盘子。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一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一、参加生日聚会,唤起“主角”的意识。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然后,我很神秘的告诉他们:“今天呀,是老师的生日!”接着说:“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Party,好不好?”
等他们稍微安静,我就为难地说:“可是老师今天太忙了,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老师想摆六桌,你们能不能帮我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同时在电视上出现这些小吃的数量:柑桔42个、果冻34个、花生95颗、糖果100颗、板栗49个、饼干72块)都平均分成6份?”出示课题“分食品”。接着,我让他们小组自由选择想帮老师分的东西,小组长到讲台前领取要分的物品。
二、问题探究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如何将手中的物品平均分成6份,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分,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一组分得又好,又快。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分一分。分完后,进行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各个小组长汇报小组分的情况,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要鼓励学生分法的多样化,并评价哪个小组做的较好。
三、体验感悟
讲述:大家都留意到了每张桌子上都摆了黄豆,是不是有点奇怪吧?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是:要在生日那天吃黄豆。所以我为大家准备了黄豆。在吃黄豆之前,我拿黄豆来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玩游戏之前,跟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小组内派个小朋友抓一把黄豆,然后拿这一把黄豆来分,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还能分成3份,再得3分;如果还能平均分成4份,再得4分;一直分下去,能分成几份,就再得几分;看哪一组得分最高。
学生开始活动。完成后将他们的分数打在准备好的表格里,在电视机里呈现出来。都做完后,让学生根据打出来的分数,判断哪一组获胜,然后给获胜组奖励。
四、实践应用
五、小结
讲述:在老师的生日Party上,玩的开心吗?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糖果
第一组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1次

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以及挂图
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
(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体验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2+2+2+2+2=4+4+4+4=7+7=
二、学习新知。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1×5=52×5=103×5=154×5=20
5×5=256×5=307×5=358×5=409×5=45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投影仪出示主题图)
2、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小明在做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2)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①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②2双筷子呢?(2个2)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③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圈起来的数呢?
3、比一比,看看谁最棒!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
4、综合拓展题(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编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
2、板书:3的乘法口诀。
3、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
二、直观操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说一说。
(1)你们能在这张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一个方格表示一辆三轮车,在一个方格里,你准备画几个小圆圈代表它的轮子呢?请同学们来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2)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2、填一填,议一议。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每个同学都动笔把“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动手填,教师加强巡视。)
(2)“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3)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4)小结: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三、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1)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
(2)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2、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有什么好办法?
四、加强练习,熟练口诀。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同桌进行“过河”比赛。
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说给大家听?
六、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
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口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吧!
2、课件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那一天,我想请大家吃果子串。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帮帮忙?我想给每桌小朋友串9串果子,每串请串4颗。
二、探究新知。
1、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红果有几串123456789
红果有几个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2、板书算式和口诀。
3、帮助了小熊,你感到开心吗?
4、请仔细观察你们串的果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请四人小组试一试!
6、请2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7、谁来评一评,他俩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送给自己一些掌声!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8、你有信心把个表格填对吗?给你3分钟时间。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用数的,用加法,用乘法。)
9、你们都很棒!看到这个表格,你能猜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吗?(板书:4的乘法口诀)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4的乘法口诀?请打开书20页动手试一试。
1×4=一四得四
2×4=二四得八
3×4=三四十二
4×4=四四十六
4×5=四五二十
4×6=四六二十四
4×7=四七二十八
4×8=四八三十二
4×9=四九三十六
10、小熊也把口诀写出来了,你们写的跟它一样吗?请你大声读出来。
11、谁来说说,编这些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12、请你把4的口诀读给同桌听,看谁能最快把乘法口诀背出来。
13、谁记得这些乘法口诀?然后抽2至3人背一背。
14、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15、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口诀?(让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背好了请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请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看图,想一想,填空。
一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二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三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四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2、实际应用
有4条船,每条船只能坐4人,有15名学生能坐下吗?
□×□=□(人)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回家路上(2~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展现信息。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动物学校去看一看(出示主题图)。真巧,正好赶上小动物们放学。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1、仔细看图,你能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2、自己在下面练习说一说。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
二、利用信息提出问题。
1、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写出所提的问题看哪一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同时找一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所提问题。
船上有几只小动物?4×4=16(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只)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5×3=15(只)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多花?2×6=12(朵)
岸上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3、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会解答吗?
三、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1、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2、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3、有没有不会解决的问题?
4、同桌合作,你问我答。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基本应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1~3题。
(第2题组织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算式。)
2、拓展应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室,你能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请你喜欢的同学帮你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口诀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自觉地记忆口诀。)
五、走出课堂,感受数学的价值。
1、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商店中你留心看就会发现很多的乘法问题。
2、出示一箱酸奶,谁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下课后,请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我们的教学楼内找一找、到操场上找一找;放学后,我们走出校园到大街上找一找、到商场中找一找……你一定会有许多欣喜地发现。
练习三(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通过1~5的乘法口诀和1~5乘法口诀以内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竞争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2~5的乘法口诀。
1、口算。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提供数学信息。
(1)老师星期天去超市,观察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同学们看。(老师边往黑板上贴图片,边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商品的名称和价钱。)
(2)这样贴,好不好?为什么?那应该怎么办呢?谁能帮帮我?
(把它们整理整理,归归类。)
(3)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对贴在黑板上的图片进行整理。
2、提出数学问题。
(1)看着黑板,同学们能提乘法问题吗?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游戏。(采用比赛形式)
1、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2、集体交流、反馈。
3、评一评:哪个小组完成最好,并给这个小组一颗星星。
4、请小朋友说说怎样读表内乘法。
5、对口令,同桌相互提问。
6、卡片抢答。(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数学活动。
1、出示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乘法口诀。
2、找朋友,用数学语言描述题中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汇报成果。(完成第3题)
四、游戏。
1、谁能说说青蛙的形状。
2、播放歌曲《数数歌》片断。
3、独立填写第4题。
4、小组相互检查。
5、集体交流反馈。(完成练习一第4题)
五、找座位。
1、“摘果子”活动,将算式写在卡片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上台“摘果子”。
2、对号入座。悄悄的坐上,然后说明原因。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一)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3、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4、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00
千百十个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对计数单位“千”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三、教学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00粒黄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
3、一个三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数是()位。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小桶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发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最好的方法?(先数出十粒,再分出十个这么多放在一个杯里,大约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再试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三.律动(我们来交换)
仿照21页第7题小组游戏
3、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合上,这本书大约有50张纸,几本摞起来会是一千呢?(学生独立思考)
4、出示10个这样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
5、出示一张有100个笑脸的贴纸,几张笑脸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板书(10个一百是1000)
四、巩固练习
1、我们数数到900时,10个一百是多少?
2、笑笑带来的问题——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师示范:又叠上10本书
3、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出示课件:天安门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4.完成21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二)
主备人:北票市第一小学潘越
指导、检查责任人:北票市第一小学杨文双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练一练第四题
(六)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拨一拨(第一课时)
主备人北票市第一小学刘春娟
指导检查人北票第一小学杨文双
教学内容:拨一拨(书24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数位顺序表: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㈠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㈡.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看一看上的数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拨一拨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995、1005、()、1025
997、()、()、1000、1001、()
3800、()、4000、4100、()、()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第二课时
主备人:第一小学刘春娟
指导、检查责任人:第一小学杨文双
教学内容: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00+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比一比
主备人:北票市第一小学张喜凤
指导、检查责任人:北票市第一小学杨文双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也是为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和比较大小打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二)(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谁最高?谁最低?
(2)比较黄山和泰山谁高?
(3)恒山和华山比较,哪座山比较高呢?
(三)自主学习
根据提出问题选择一到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四)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吗?
()<()<()<()
(六)提高训练: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指导学生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七)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收玉米。2、比较大小
(八)总结: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九)板书设计
比一比
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比一比试一试
主备人:北票市第一小学张喜凤
指导、检查责任人:北票市第一小学杨文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教学站重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课件、计数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比较大小981()10006980()7897083()7208
1378()23412980()34083920()3980
二、试一试
1、课件出示28页情境图,认真观察,自己试一试。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台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情况。
3、学生汇报:在数线上标出三辆自行车价钱的理由,说一说哪辆车最便宜,哪辆车最贵。
三、教师评价,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高充分、独立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
四、学习在线上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小组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五、课件出示:练一练,完成29页练习题3、4题,让学生填一填,教师巡视检查。
六、总结提升,让学生谈谈收获,着重谈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七、板书设计:
试一试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
主备人:北票市第一小学潘越
指导、检查责任人:北票市第一小学杨文双
教学目标:
1.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
2.初步了解估算的策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估算的策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段小故事,请看。(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的小故事)学生自由阅读小故事。
课件出示:小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延伸: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如果你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就要热爱读书,好好学习,长大才能实现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借助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教育学生爱读书,好好学习。)
(二)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读的这个小故事,篇幅并不是太长,那有多少个字你们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多少个字。(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只要一个大概数据或无法细数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
总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会如何进行估计。
现在请同学们估一估,你觉得刚刚我们读过的小故事有多少个字呢?
学生汇报估计结果。
总结:“估计”并不是盲目地猜测,也是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的。
刚才大家估计的相差的太大了,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说一说,怎样才能估计的准确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几行,就能估计每段的字数,最后就可以估算整个故事的字数。
2、按每行约10个字,估算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2倍,大约有100个字,这样整个故事大约有150个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估一估,填一填)
出示问题:你能估计出杯中有多少粒黄豆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习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本领。)
(三)巩固练习
1、第31页2题比一比,估一估。
2、第31页3题估一估,有多少颗糖豆?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估计呢?学生汇报。
(五)课后作业
第31页1题估一估,说一说,大约有多少个字?
(六)板书设计
有多少个字
每行约10个
右栏约50个
左栏约100个
合计约150个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习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学生量一量,说说结果。
(吸管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课程改革实验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创造者,把教材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2、认识“分米”
师:老师告诉你们: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在你们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长的一段,用手比一比。学生用手比一比。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你比得准确吗?可以把吸管放上去比比看,仔细看看并记住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睛能想象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想出来了再睁开眼睛用手势比给同桌看一看,互相用尺子量一量,看谁比得更准确。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地找一找吧!看看自己的身体上、学习用品,也可以想想一些教室里的物品和家里的物品。
(由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认识“1分米大约有多长”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那么多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那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吗?找一找,米尺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2分米从哪儿到哪儿?5分米呢?
指名指一指。
师:想一想,分米和米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在一起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在找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0—10是1分米,从30—40厘米是1分米,从15到25
厘米也是1分米,不仅是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
4、认识毫米
师:刚才,大家吸管测量得非常认真,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根较短的铅笔,用尺子量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量一量,汇报。
师:刚才大家量的铅笔的长度有的是整厘米数,有的是几厘米多几小格,有的是几厘米少几小格,请你们看一看尺子,仔细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学生数数,说说。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把一厘米放大了,我们一块儿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共同数出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师:1厘米中有10小格,谁知道每小格的长是多少?对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写成1mm,谁能说说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现在,谁能再准确的说出你刚才测量的铅笔有多长?
学生说说。
师:1毫米大约有多长呢?拿出1分硬币,先看一看硬币的哪一部分长度大约是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看得对吗?对,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你能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一分硬币,(平放)把硬币小心地取出来,看一看,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铅笔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一定是整一数时,在内心能产生一种思索,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另外,学生有了“1分米”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课改后,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要有弹性,根据课堂进程,及时变化。由于可能有部分学生课前就知道一些毫米的知识,在介绍毫米时,要根据当时孩子们的状况及时调整,学生可以自己认识的事物教师不要越俎代雹。)
5、小游戏:“神奇的手指”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好)请把学具轻轻向前推!游戏的名字是:神奇的手指。注意听清要求:仔细看老师的手指,先闭合,然后慢慢张开。如果你认为手指之间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就及时喊停,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估计得最准确。
教师手指闭合,学生估测,教师注意用工具检测学生估计得是否准确。
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玩游戏,注意用工具及时检验你估计的长度是否准确。
(当学生情绪渐落到低潮时,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个或多个情景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来形成一个新的学习**。在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后,由于学具较多,学生又有爱动爱摸的天性,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浮躁的情绪。让学生收拾好学具,用动感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巧妙地调控课堂,更是对所学的长度单位的系统整理。)
三、回顾整理,交流收获。
师:大家游戏玩得真开心,下课以后,大家还可以继续玩!现在,注意看黑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四、实践应用,巩固反馈
1、判断。
师: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判断,这些话说得对吗?
数学书厚约5毫米。一拃长约10分米。
小红身高138厘米。课桌高约7厘米。
1棵大树高5分米。跳绳长2毫米。
2、估一估,量一量。
除了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及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全班交流。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

《1千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在观察和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指生回答:米,分米,厘米,毫米并板书。)
师:说得真好.那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生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生:我觉得1千米大约得围着阳平关镇绕一圈吧。
生:1千米就是1000个1米。
生:也就是10个100米。对不对老师?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是10个100米那么长,那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是多少米?
生: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师:真聪明,那哪个同学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生:啊!老师我不能。
(生纷纷想办法怎样能体会1000米到底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呢?(想)那你可要听清尚老师的要求,咱们到操场上走一走。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在操场上为每个小组测量了10米的距离,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记录,看看10米的距离你能走多少步,大约用了多长时间。(注意走路的时候要自然地走,不要故意迈大步,好吗?)下面咱们轻轻地走到操场不要打扰别人上课,能做到吗?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师旁边指导,小组长做好记录。
(一)走一走:体验100米有多长
1、在操场上,请3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再请第四个小朋友来测量,向大家汇报测量结果。
2、想一想:几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确定10米长的距离。
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提示:步子要像正常走路时大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3、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测出100米的长度。
走一走,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走完后示意老师,帮助你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二)估一估:推测1千米有多长
1、回到教室。我们已经感知了100米的长度,想一想: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也可以说是1千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汇报数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并完成表格。
米数10米100米1000米
所走的步数
所用的时间
约多少同学手拉手
3、小组交流后再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千米大约有多长?。
①10个100米;
②100个10米;
③走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
④1000米能走多少步;
⑤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⑥50米的跑道,走20个那么长就是1000米。
……
4、教师小结: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学生试读、齐读。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指名板演。
(三)估一估(用走1千米所需时间作参照)和我知道
1、从自已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
2、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课件。
4、教师小结:
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将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的点。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B、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要求:课后由组长负责在小组评比表中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加分。
四、习题设计
基本练习
书中37页1.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选用这个单位?
2.填完后说一说怎样想?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前面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一些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或图形的不同形状,从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有所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一玩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单元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知道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难点是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对学困生采取的方法及措施:

1、利用直观的图像为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2、采取优带差的方式,建立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模式。

单元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课题

看一看看一看(一)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教学重点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教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形状的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实践

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小结

1.认真思考问题,无法确定答案。

2.认真观察讲台。

3.讲述自己看到的讲台形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观察书本上的图画,结合自己的体验,正确完成习题,初步建立自己的空间观念。

1.分组实践观察,兴趣大增。

2.积极讨论、交流,代表发言: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桌子的不同几个面。

3.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问。

4.认真听老师讲解,结合观察,体会结论。

1.仔细观察,认真听讲,正确理解人为规定:一般朝上的那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2.将实物与平面图形相结合,体会对面的理解,正确完成练习。1.引导提问: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2.请学生坐在位置上观察讲台。

3.请坐在教室不同方位的同学描述所看到的讲台形状。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连一连”的内容。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桌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3.引导提问:从不同位置分别看到桌子的几个面呢?

4.总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1.借助实物讲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含义。

2.板书,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亲自实践体验数学的乐趣

培养合作精神,相互探讨,自行摸索求知

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一.观察物体二.认识物体的面课后反思教学课题

看一看(二)

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能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观察并能识别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物体。教学难点辨认描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具)准备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或纸盒)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实践应用

小结

1.拿出准备的正方体,按照老师讲台上的模型进行拼、摆物体。

1.观察自己摆的物体,得出:从上面和正面看到的图形能够都是长方形,侧面是正方形。

2.根据结论,很快完成练习题。

3.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小组代表总结

正确地完成练习,学有所获。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看个图形

2.按照教材中“看一看”中的图形,引导学生拼、摆物体。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摆的物体,并说说观察的结果。

2.请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

3.以小组为单位,用三个正方体搭图形,然后进行观察与交流。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困难时拼摆实物

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动手能力

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增加学习的兴趣

反馈信息适当指导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一.看一看

二.观察物体课后反思教学课题

节日广场

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

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小结

学生看图并回答

积极讲述自己看到的节日广场见闻

生:有多少花盆?

有多少小朋友在跳舞?

有多少人在照相?

。。。。。。

认真思考、计算

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完成连线题

故事导入: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哪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

出示情境图。

提问:在节日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讲述自己在节日广场中的所见所闻

看这幅情境图,完成智慧老人的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让学生想象图中小鸟、小狗、淘气所看到的“烈士纪念碑”的形状,完成连线题。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观察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节日广场

一、节日广场1.四组气球的个数2.表演节目的人数

二.纪念碑前1.小鸟的个数2.碑前小朋友的人数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文具北师大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文具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文具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买文具。(教材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人民币票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商店买文具。你们高兴吗?(高兴)
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时要用到人民币,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盲目地崇拜金钱,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
【设计意图:教学之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并能正确看待金钱,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商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或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1元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1把尺子8角,1元等于10角,减去买尺子的8角,还剩2角,所以就应该找回2角。
生2:算应找回的钱数,就是计算剩下的钱数,应该用减法计算,所以1元-8角=2角。
师:是啊,就是这样用减法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或者说找回的钱数与买东西用去的钱数和正好是付出的钱数。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师:如果你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可以买1把尺子和1个练习本。
·我可以买2块橡皮和1把尺子。
·我可以买2支铅笔。
·我可以买1支铅笔,2个练习本和1块橡皮。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只要你们所用的钱正好是1元,不能多不能少,就说明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实际购买文具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购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不同的付钱方式,同样多的钱也可以买到不同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记忆1元=10角。】
三、教学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买文具
1元=10角1角=10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文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分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最大能填几?
3×()<258×()<36
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搭一搭(一)(认识余数)
实验小学---郭艳辉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错题解析:26÷4=5……632÷4=7……8
五、课堂检测:
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块还剩()块。()÷()=()(块)……()(块)
2、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个鱼缸,还剩()条。()÷()=()……(条)
集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搭一搭(一)
13÷4=3(个)……1(根)
竖式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北票市实验小学集智备课
学科:数学二年二班主备课人:孙丽梅
课题
搭一搭(二)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意见
教学
内容
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
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
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
用具
小棒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意见




三、练一练:
1、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
反思
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北票市实验小学集智备课
学科:数学二年二班主备人:孙丽梅
课题
分草莓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意见
教学
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除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
方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
教学
用具
PPT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92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9“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说收获。
板书
设计
分草莓
55÷8=6(个)……7(个)
8×6=48比55小
8×7=56比55大
商是6
教学
反思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64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